1. 德國"工匠精神"是怎樣煉成的
德國工人的責任心非常強,如果操作規程上要求一個螺絲要擰12圈,他絕對不會只擰11圈。重視企業文化建設,培養良好的企業文化是德國企業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企業對企業的品牌和產品的質量極為看重。並特別注重培養企業和職工對社會的責任感,使企業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展示給社會的是美好的東西。對內則主要培養團隊精神。
「責任」二字,在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同樣受到高度重視。在戴姆勒,銷售把個人責任、企業責任和社會責任緊密聯系在一起,公司的每一名工人都在本職工作崗位上為成功賣掉每一輛汽車而盡自己的責任。
像這樣通過企業文化潛移默化,極大增強了企業的凝集力和感召力。
2.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強國,那裡的國民真實生活是怎樣的
世界上一大部分的發達國家,基本都集中在歐洲,歐洲也被列為了世界上可持續發展指數最高的一個大洲,歐洲的發達國家有很多,諸如北歐五國,全部都是以超發達的資本主義以及高福利制度著稱的發達國家,但是歐洲最發達的國家並不是北歐五國,而是德國。
3. 德國企業的工匠精神有哪些例子,比如以前沒有工匠精神的時候企業是怎樣有了工匠精神之後有了怎麼變化
國法庄嚴
國法尊嚴
其實
我們
我國
我的祖國是社會主義的:中國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哈
在政治上,國家教委的教材的定義是:每位公民,擁有國家授予的生活和生存的權利;同時,要肩負起國家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要是用俗話來說其實就是呢。:社會里的每個人,一定都應該是做好各自的工作,才會是社會層面,合格的公民。因為,我們,相互支持;因為我們相互支撐;因為我們相互依存。!
德國,工匠精神
是因為,從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
在傳到了隨機跟進的德國之後,偉大的德意志民族,超級發展了和發揚了工業化的碩果和優勢
在二戰前夕,都已經形成了全國至少900萬人的優秀技術工人,工作在社會各界,是德國二戰前社會高度發展發達的砥礪中堅。
前緣,我有在自己超過300頁的自傳里,寫了我的往昔的惋惜里,在歷史的機緣巧合,賜予我的不經意里,居然領銜到世界第一的德國全球最大工業製造業投資集團公司的多年裡,在敵人(潛伏敵特的完全以真實我方軍警身份的完全控制之下。),沒有機會,為實現我國應在1960年實現的遠先進與超英趕美的工業化騰飛。;再次,死在敵人潛伏敵特網對極端壓制我國國力的一切的製造業的立即騰飛。
大國工匠
是工業化
工匠精神
是全第一
4. 德意志精神是什麼
嚴謹、專注、專業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西門子總裁所說,企業運作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利益,事實上,遵守企業道德、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更是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
當精益求精製造產品成為企業的天職時,那就是一種工匠精神的追求,這種追求超越一切成為企業生存的最高法則。
而所謂工匠精神不正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和極致,可延伸為對精品執著追求的精神理念。這種執著與追求成為「德國製造」獨特的精神文化。
在德國,專注、標准、精確是其「理性嚴謹」民族性格的行為方式,他們幾十年、幾百年專注於一項產品領域,力圖做到最強,並成就大業。
(4)德國工業精神從哪裡來擴展閱讀:
工匠精神下的德國:
德國人甚至把產品的質量與人的素質掛鉤,他們認為,人的質量是一切產品質量的基礎。也就是說,一個國家製造出來的產品質量就是這個國家人民的質量反映,人們往往是通過一個國家製造出來的產品來認識這個國家人民的素質的。
德國人不僅追求打造的製造業的百年老店,甚至力求製造出可以使用100年的產品,比如德國出名的鍋具。德國鍋具具有耐高溫性質,既能節能環保,導熱效果又極佳,德國人生產的一口鍋,可以用上100年,因此很多德國人用的都是奶奶傳下來的鍋。
5. 為什麼德國的工業那麼強大
有一種模式叫德國模式,德國工業為什麼強大?還記得看到過一篇文章叫《不怕折騰的德國人》。據說德國和中國分別製造一輛飛機,中國選了20個成年人,並且說只能看不能摸,摸壞了要賠錢,德國人選了20個調皮的孩子,說隨便玩,每個人都發一把螺絲刀,我想可能是因為德國這種「隨便」折騰的精神讓德國的工業變得更加強大,由此可知,德國工業強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德國對自由教育真的非常重視。
在侵略蘇聯的時候,德國擁有法國和幾乎整個歐洲大陸的工業力量,因為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教育興國政策,讓德國在短短的時間內從落後農業國演變成強大的工業國,這不得不讓人反思究竟是什麼樣的教育興國政策具有如此顯著的作用?原來,俾斯麥政府一方面不斷的鼓勵教育,另外一方面充分給教育以自由。
德國工業實在強大,不然也不敢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因為有著強大的工業技術,所以才讓德國的經濟有強大扎實的工業基礎和實體經濟作支撐,德國從國民到國家崇尚技術的理念和穩扎穩打的發展方式,不像中國全民浮躁全民功利。在這一方面上中國是非常值得學習的,想起幾年前和朋友一起看德國和澳洲足球比賽,有人說德國人踢球就像機器,一道精確計算的數學題。如果說巴西是藝術足球,那德國絕對就是傳說中工業足球。
6. 為什麼德國工業會這么強大
德國工業之所以這么強大,取決於他們的「德國製造」精神。「德國製造」對精準的追求是苛刻的,這源自德意志民族的嚴謹個性,他們堅信說世界上語法最復雜和嚴格的語言就要最嚴謹地做事情。「德國製造」的成功歸根於以下幾大因素。
嚴格的管理制度,成為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
賓士、寶馬、博世、西門子……這一系列的德國品牌,不僅世界知名,而且無一不是品質的保證。德國製造為何質量那麼好,原因有很多。然而歸根結底還是依靠嚴格的質量管理制度,使「德國製造」長盛不衰,享譽世界。
2.完善的管理體系
當然,德國產品質量信譽的背後,依靠的絕不僅僅是發現質量問題後的召回制度,更重要的是德國在加強出口產品安全管理方面所依賴的一整套管理機構、法律法規、行業標准以及質量認證等制度體系。
德國行業標准化組織,在產品質量管理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標准化組織工作的依據正是國家頒布的各項行業法規,將本已數十萬條的行業法規轉化為具體的業內標准,這些標准又成為認證機構質量認證和企業生產的依據。
3.功不可沒的認證機構
德國標准化學會和德國電器工程師協會,是德國兩個主要的產品認證機構,分別從事電工、電子產品符合DIN標志的認證。這兩個機構有著密切的合作關系,聯合組成德國電工委員會,參加國際電工委員會。DIN代表德國參加國際標准化組織。此外,於1971年12月成立的聯邦德國商品標志協會有限公司是專門負責符合DIN標準的產品認證工作的機構,它隸屬於德意志標准化學會。
在該流程中,質量認證機構有著相當關鍵的位置,嚴格的質量認證制度在創造「德國製造」聲譽的過程中也功不可沒。比如德國著名的GS認證,其含義是德語「GeprufteSicherheit」(安全性已認證),也有「GermanySafety」(德國安全)的意思。
它以德國產品安全法為依據,按照德國工業標准DIN及歐盟統一標准EN進行檢測。雖然這是一種非強制的自願性認證,但在普通消費者心目中,一個有GS標志的產品設備在市場更有競爭力,因此幾乎所有的德國設備製造商都積極進行此項認證。
4.嚴謹的召回制度
據德中經濟資訊協會主席王學軍介紹,「我在德國生活多年,一直都很少聽到德國出口產品在國外遇到質量問題的消息。偶爾出現,也主要是由企業主動來解決,比如產品召回等。」他解釋道,這主要得益於德國一整套完善的出口質量事前管理、事中監控、事後處理程序,即使在發現質量問題後,通過主動召回等程序不僅能妥善解決,相反往往還會增加海外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
7. 德國人是怎樣培養「工匠精神」的
德國人稱「工匠精神」為「職業性」
「工匠精神」這個詞最近很熱,很多新聞媒體對工匠精神作了解讀。比如說新華網上有篇文章寫道:怎麼理解工匠精神?在個人層面上是認真的精神、敬業的精神,在企業家層面上就是企業家精神。也有報紙說,工匠精神就是要像過去那些老匠人一樣,專注自己的領域,精益求精。
德國人做什麼事情都精益求精,德國肯定也有「工匠精神」這個詞。那麼,「工匠精神」在德文中是怎麼翻譯的呢?
我查了很多資料,發現這真是一個糾結的問題——德國沒有合適的詞語對應「工匠精神」,可能「職業性」這個詞比較接近。因為除了技能培訓外,它還包括了道德標准、規范、知識、經驗等內容。
做飯人人都會,廚師可是需要經過培訓的。廚師也許能把一頓飯做得很好吃,但他們未必職業化。德國人經常說「職業性」,就是做事情能不能職業一點、專業一點。
最大的特點,是有標准可循
談到德國教育的「職業性」,就要來了解一下德國雙元制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在德國一般是指中等職業教育。所謂「雙元制」,簡單來說,就是學校與企業共同構成的完整職業教育體系。具體實施上,通常是企業根據需要先向社會招聘學徒工,再與該學徒工簽訂培訓協議,幫學徒工在職業學校報名注冊。學生有雙重身份,在企業里是學徒,在學校里是學員,一半時間在企業里實習、工作,一半時間在學校里學習。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最大的特點,是有標准可循。我們現在很多的職業教育學校,像是在踢一場混亂的足球比賽,球門不止有兩個,每個學校抱著一個球,你只要踢進球門,就可以說我進了球,並沒有標准可循。而德國的職業教育透明度很高,是2年的培訓還是3年半的培訓,傳授的知識、能力可以到什麼樣的程度等等,都是透明的。學生們知道自己參加這幾年的培訓後會得到什麼,企業也知道這個接受過職業教育的人能幹些什麼,這一點非常厲害。
為了做到這一點,德國在全國范圍內先制訂統一的標准。他們有一個全國性的企業培訓框架指導計劃,質量監控則由行業協會來執行,最後由行業協會來發放證書。
把學生當工具,還是當作一個「人」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讓學生喜歡做這個事情,要想辦法讓學生來積極主動地配合。把學生當工具,還是把學生當作一個「人」,這是兩個概念。德國教育非常強調學生的主動性。
現在的職業學校比較糟糕的一點是,因為考了這點分數而被分配進了這所職業學校,不管你喜不喜歡。在德國,讀職業學校的孩子也大多學習成績不太理想,很多人對自己的未來職業並不確定。所以,在就讀之前,德國教育機構會提供以下幾個步驟:一、職業指導;二、對那些能力不具備的孩子,可以有一個「預備年」;三、提供小范圍的預備課程;四、進行校外培訓。通過這幾種方式,為職業教育作準備。
其中比較特別的是「預備年」。這一年的學費都是國家承租的。現在企業對職工的要求更高了,一些孩子比較差一點,就到「預備年」去,上一些公共課、實踐課、專業理論課等選修補習課,把孩子至少補到一定水平。
20%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承擔大多數費用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大部分由企業完成,小部分由學校完成的。
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中,學生會獲得兩張證書:由行業協會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那是有關學生一輩子飯碗的,有了這張證書很少會失業;還有學校頒發的證書。德國人說那是貼在牆上的,用處不大,只是表明你完成了一個學業而已。
在雙元制中,學校和企業這兩個元素是融合在一起的,是有很多內在聯系的。德國人認為,職業教育離不開企業真實的環境,而學校提供了系統的知識體系,也必不可少。
據統計,德國大約有20%的企業參與了職業教育,德國職業教育的大多數費用都是企業承擔的。企業為什麼願意這樣做?這來源於德國企業出於人力資源方面的考慮,也來源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教育不是學校的事,而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
首先,德國職業教育的導向預備教育,很值得我們借鑒。德國人認為,職業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事,而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德國的小學生很早就開始動手能力、生活能力的培養,孩子們很小就有去企業實習的經歷,他們的導向教育介入得很早,促使孩子較早對某個領域產生興趣。到了中學階段的導向教育,更有針對性。比如說,德國文理中學的孩子很早就開始到企業實習,11年級的孩子就基本明確自己以後要讀什麼專業。中學里還有一個學期是叫「社會認識」,鼓勵孩子去一些社會服務部門,比如養老院、敬老院,讓他們進一步了解社會。
在德國,除了像西門子、大眾這樣的大企業有自己的培訓中心,其他很多中小企業買不起用於培訓的大型設備。於是,就由行業協會建立公共實訓平台,一些企業提供不了的東西,由公共實訓平台來滿足。
要成就楷模,也要守住底線
「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避不開的話題,尤其在今天更是如此。
我們談到「工匠精神」,往往會想到大國工匠。中央電視台《大國工匠》節目中,都是一些國寶級的人物,對我們一般老百姓來講是可望不可即的。現在有一種導向,就是培養工匠就要培養大國工匠,於是,職業學校紛紛搞競賽、爭獎牌。
搞競賽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普通職業教育來講,拿了幾塊獎牌就代表職業教育水平高嗎?並不是。再回到「工匠精神」的本意,就是要踏踏實實、精益求精。成就一個楷模很重要,但是千萬不能以這來取代大范圍的技能要求。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要守住底線。德國的職業教育始終守住這樣一條線——最低標准不能動搖。西門子可以有高標准高要求,但是你只要搞機電就一定要拿到證書,至少證明你這個人是符合最低標準的,這也是我們講的職業資格和職業規范。談「工匠精神」,就是要讓所有工匠都守住他們的行業標准,有最起碼的職業道德和素養,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追求「大國工匠」的頂尖工匠。
把職業教育往「高大上」引導當然不錯,職業教育可以辦本科班,甚至辦研究生班。但事實上,很多進入職業教育的學生都承載著家庭的重負,將來要靠這門手藝養家糊口。我們的教育要讓這些孩子有一個飯碗,能養活自己,甚至養活一個家,不給社會帶來負能量,這是職業教育功德無量的事情。從這個角度出發,職業教育是一種讓生活更美好的教育。
8. 德國人的工匠精神為什麼舉世聞名
在德國,一座王家閣劇場在二戰中被美軍飛機徹底炸毀,給德國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歌劇院建於過去200年,但它被摧毀了。怎麼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人在廢墟周圍盤旋,僱傭了一群科學家、文化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師和技術工人,約有數百人。花了35年才把這堆破磚瓦又放了回來。如果你現在看這個王家閣劇場,你看不到它是炸彈爆炸後重新裝彈的。這座建築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士表示,「這一行動本身就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正是因為德國如此熱愛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被稱為「不變的德國」。
德國人進入工業化之後,也經歷了「山寨階段」:學英法,偷別人的技術,模仿別人的產品。為此,英國議會於1887年8月23日專門通過了對《商標法》的修正案,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商品都必須標注「德國製造」。「德國製造」在當時其實是一個侮辱性的符號。
9. "德國製造" 背後的故事:什麼是德國工匠精神
德國人進入工業化後也經過「山寨階段」:向英、法學習,偷人家的技術,仿造人家的產品。
為此,英國議會還特別在1887年8月23日通過對《商標法》的修改,要求所有進入英國本土和殖民地市場的德國進口貨必須註明「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在當時實際上是一個帶有侮辱性色彩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