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製造究竟好在哪,中國人真應該好好看看
質量好 不論什麼產品只要是made in Germany 就讓人感覺是質量的保證。
導讀:一說起德國製造,大家都覺得好,大到汽車,小到螺絲刀,但他們為什麼好,到底好在哪,並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德國製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個非常有意思而且關鍵的觀點上:不相信人。德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人都會犯錯,都會有誤差,特別是在生產環節,這些人引入的負面影響經過流水線的每個環節逐級放大,必然會最終影響產品的品質。
整個產品的生產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終產品出問題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德國人提高品質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產環節要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響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機器(或者人像機器一樣動作)能簡單執行的。換句話說,就是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只要機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范圍內,就堅決不讓人做。
德國製造和中國製造的不同到底在哪?
流程化:上圖是大眾汽車1969年的生產流水線,自動化程度比現今國內很多車廠的自動化程度都高。生產流程化的核心目的就是把生產過程切分成非常細小的片段,每個片段都遵循嚴格的順序加工,片段之間用自動化的傳動裝置連接起來,每個片段簡單到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時候,就被機器取代了。另一個行業的例子,說起軟體公司,大家都記得微軟之類的美國公司,但是做流程軟體最成功的卻是德國的SAP,他們把企業(甚至非生產型組織)內部所有流程都固化到軟體裡面,把企業裡面每個人都通過軟體固化到一個功能,最後完成了企業的可靠高效運作,這就是流程化的威力。(我想企業裡面用過SAP的ERP系統的人,特別是財務采購之類的肯定特別熟悉)
可測量:上圖是CarlZeiss在1973年推出的三維測量儀器,精度0.5微米,給精細工業生產帶來了革命。性能優異的各種測量儀器儀表也是德國人造的比較好。他們希望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可以精確測量到產品和生產線的各種問題並及時糾正。通過這些測量手段,他們在生產過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反饋迴路來保證生產的產品品質波動控制在很小的范圍內,這是保證產品品質的重要前提。另一個大家熟悉的行業的例子,德國人的廚房比咱們中學生的化學實驗室設備還要多,所有食材都是要用精確測量的,當然,所有加工時間和關鍵環節的加工溫度也是需要精確。
自動化:自動化就是把人類不擅長做的重復易錯的交給機器人。上圖就是德國著名的FraunhoferInstitute工業服務部心目中的未來工廠的照片。有什麼特點:工廠完全是機器自己在生產,而人的作用被形象化為兩種:一是做生產規劃,下達生產指令;二是給機器打下手幫助保持生產線高效可靠運轉。
職業化:舉個例子,有一個德國的老工程師,沒有什麼學歷,從德國的職業教育學校FH畢業後就在機械工程師崗位上幹了三十多年,德國所有核電站的蒸汽輪機都是他負責安裝調試的。在部門裡面非常受尊重。(下圖核電廠蒸汽輪機的大小可以從旁邊梯子得到直觀的對比)這種知識經驗的積累對於可靠的生產和工程質量事關重職業化。
工具化:大家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德國人喜歡工具,幾乎可以做每件事情都有專門的工具,而他們的家中幾乎都有自己的工具箱或工具室,他們喜歡自己製造東西,小到孩子的玩具、家中的家居,大到自己的房子。
德國製造那麼多,說實在的,我覺得德國製造也有其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的製造業並不適合製造快速消費和變化的產品,因為但凡一個產品使用壽命就是20年以上,這讓回頭客很尷尬。
德國製造的現狀
德國已經進入了後工業時代。也就是說一座工廠裡面沒有一個自然人,所有的工序從進料,生產,質量檢查,成品包裝,貨物堆棧全部由機器完成。整個車間幾乎只需要有一個人監控,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生產。作為「操作工」其實本身就是工程師,他只需要按下按鈕和定期排錯。
德國製造的思維
有個故事:一個朋友找一位德國同事問路,德國同事很nice的跟我說,你等1個小時來找我,我要上網查一查。想想無非就是google一張地圖,然後列印出來。結果一個小時回來,發現她不僅列印好了地圖,標記好了路線,甚至還標記上了哪裡會比較容易走錯,最後用一個塑料封皮非常精緻的套好交給我,最後用一張便簽紙寫好她的電話,交給了這位朋友,並且說,找不到路,隨時可以打電話過來問。
德國同事只要是為別人提供service的時候,他一定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他像我索取這個service,他真正需要的都是些什麼」。反過來看一些中國同事,很多時候只是把為別人提供service當做一個任務,最主要的要求達到了,在deadline之前對付對付就可以了。
這種想法大到做產品的角度會變成什麼。同樣是做汽車,最主要的東西是什麼?四個輪子,能跑。普通的思路是,只要是四個輪子,能跑的,其他材料能省就省吧,賺錢第一。德國人的思路會是,如果我是駕駛員,那麼在駕駛的時候,除了四個輪子,能跑,我還會需要什麼。
德國產品的奧秘
設計:歐洲人崇尚低調的奢華,尤其是在上流社會中,誇張的LOGO和設計最不討喜。而德國製造就完美切合了這種消費心理。以德國的鋼筆(LAMY、寶麗金)為例,最簡單的設計往往能夠贏得消費者的喜愛。而代表工業設計最高水平的紅點獎中,德國實用又低調的產品總是最受歡迎。
品質:是產品的靈魂,德國人對品質的追求幾乎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不過,這種追求並不止於產品外觀,德國人往往在越是看不見的地方就越發仔細。在慕尼黑的寶馬博物館中陳列著這一奢華汽車品牌的早期發動機產品。我看見上世紀20年代生產的一台星型發動機上,每個螺栓都用鐵絲線連接,工程師出身的家父告訴我說,這樣可以保持每個螺栓的力矩相等,由此就不難解釋德國製造稱霸全球的原因了。
技術:毋庸諱言,正是看中了德國的技術,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才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親近德國。在這個工程師和科學家立國的國家裡,男女老少對科技的熱情可以從每年各種各樣的博覽會中窺見一斑。就連即將到來的慕尼黑啤酒節,也有展示最新技術的展台。
服務:也是德國製造的一大法寶。一般而言,購買了德國公司生產的產品,售後服務都能得到保障。「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我們,」而德國產品雖然在一定時間內有著隨時可以退貨的服務,但出現的退貨率卻寥寥無幾。而服務態度是讓人最能直觀的感受到的。
德國產品到底好在哪?
真正的德國產品質量源頭在於對細節的把握和精益求精,很多德國企業追求的並非是財富的積累,而是科技和產品的實用性,所以幾乎看到不德國本土有哪些產品的廣告絢麗多彩,或外包裝精美誘人(除了知名的全球化產品)。
德國產品很少去以價格競爭同行業產品,一是有行業保護,二是所有人都知道,價格並非決定一切,甚至有可能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他們更願意在保證利潤的同時,讓利潤轉化成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完善上。
德國的產品更新換代並不快,但關注每一個產品的質量和價值,幾乎沒有一個德國公司可以一夜暴富或是成為全球焦點,他們往往是專注某一個領域或某一種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很少有「差公司」、「假貨公司」,他們擁有百年歷史的小公司很多。
我們不說汽車這樣的大家熟悉的德國代表產品,說一些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德國小物件和服務,來看看德國產品到底好在哪。
兒童食品:所有凡是和食品有關的產品,特別是兒童食品,在安全性上,從配料到生產加工,再到出售都有嚴格的規定和檢驗。以奶粉為例,德國奶粉不允許3歲以下兒童所食用的產品中含有人工添加香料甜味劑等,並且所有奶粉是不允許做大量廣告宣傳,而所有奶粉都視為葯品監管行列,除了奶粉外很多母嬰產品也都被只允許葯店出售。
成人食品:成人食品和兒童食品一樣都有嚴格的檢驗和規定,比如德國巧克力,所有的德國巧克力都被規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為原料加工生產。眾所周知巧克力中的天然可可脂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但很多廠家為了節省成本使用人工代可可脂,而這種代可可脂導致腎功能衰竭、動脈硬化等。
護膚品:德國很多護膚品牌可能沒有法國的知名度高,但我所了解的幾個有名的德國有機護膚品品牌,比如德國世家和維蕾德,都為自己的產品建立了有機植物園,專門為產品提供有機原料,保證產品的使用安全性。
清潔劑:清潔劑本身都含有化學成分,對人體的危害或多或少,但德國本地生產的非工業用途化學產品,如清潔劑、洗手液、洗潔精等,除了有清潔殺菌的功效外,絕大多數都採用生物降解技術,也就是說,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學成分,將化學對人體的危害降到最低。
廚房用具:很多人質疑為什麼德國一個鍋就要幾千元,到底貴在哪,其實德國的鍋具不僅僅是因為材料質量和生產加工優秀,還有很多其中都蘊含了科技。比如喜力特的鍋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溫屬性,而菲仕樂的鍋具則要經過9000道工序生產加工,節能環保,極佳的傳熱效果。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說用德國的鍋具一根蠟燭就可以做一頓佳餚。
生活用品:其實最能體現德國製造的產品就是它的生活用品,講究的就是一個品質生活的概念,比如保溫壺,簡直就是集功能、科技、設計為一身的藝術品,再比如濾水壺,德國有一個品牌的濾水壺既能過濾無機有害物,還能過濾有機有害物,且濾後的水質富含鎂元素。
德國的小家電:博世Bosch,博朗Braun,美諾Miele,西門子Siemens這些品牌足以代表了德國家電高品質精髓。甚至他們的科技含量不少於他們的汽車技術。比如博朗的負離子技術,美諾的外設蒸汽發生器技術等等。
產品相關服務:產品服務本身依託於完善的保障制度和保險制度,因此所有的產品都會有完善的售後和其他服務,比如在網購的過程中,承擔第三方的物流服務人員是絕對不會亂扔包裹導致包裹破損,或是送貨態度惡劣。
這就是德國製造,不追求價格,但追求價值,不追求外在,但追求細節,不追求廣告,但追求口碑,不追求速度,但追求質量。
⑵ 德國製造到底強在哪兒
質量好 不論什麼產品只要是made in Germany 就讓人感覺是質量的保證。
導讀:一說起德國製造,大家都覺得好,大到汽車,小到螺絲刀,但他們為什麼好,到底好在哪,並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德國製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個非常有意思而且關鍵的觀點上:不相信人。德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人都會犯錯,都會有誤差,特別是在生產環節,這些人引入的負面影響經過流水線的每個環節逐級放大,必然會最終影響產品的品質。
整個產品的生產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終產品出問題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德國人提高品質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產環節要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響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機器(或者人像機器一樣動作)能簡單執行的。換句話說,就是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只要機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范圍內,就堅決不讓人做。
德國製造和中國製造的不同到底在哪?
流程化:上圖是大眾汽車1969年的生產流水線,自動化程度比現今國內很多車廠的自動化程度都高。生產流程化的核心目的就是把生產過程切分成非常細小的片段,每個片段都遵循嚴格的順序加工,片段之間用自動化的傳動裝置連接起來,每個片段簡單到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時候,就被機器取代了。另一個行業的例子,說起軟體公司,大家都記得微軟之類的美國公司,但是做流程軟體最成功的卻是德國的SAP,他們把企業(甚至非生產型組織)內部所有流程都固化到軟體裡面,把企業裡面每個人都通過軟體固化到一個功能,最後完成了企業的可靠高效運作,這就是流程化的威力。(我想企業裡面用過SAP的ERP系統的人,特別是財務采購之類的肯定特別熟悉)
可測量:上圖是CarlZeiss在1973年推出的三維測量儀器,精度0.5微米,給精細工業生產帶來了革命。性能優異的各種測量儀器儀表也是德國人造的比較好。他們希望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可以精確測量到產品和生產線的各種問題並及時糾正。通過這些測量手段,他們在生產過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反饋迴路來保證生產的產品品質波動控制在很小的范圍內,這是保證產品品質的重要前提。另一個大家熟悉的行業的例子,德國人的廚房比咱們中學生的化學實驗室設備還要多,所有食材都是要用精確測量的,當然,所有加工時間和關鍵環節的加工溫度也是需要精確。
自動化:自動化就是把人類不擅長做的重復易錯的交給機器人。上圖就是德國著名的FraunhoferInstitute工業服務部心目中的未來工廠的照片。有什麼特點:工廠完全是機器自己在生產,而人的作用被形象化為兩種:一是做生產規劃,下達生產指令;二是給機器打下手幫助保持生產線高效可靠運轉。
職業化:舉個例子,有一個德國的老工程師,沒有什麼學歷,從德國的職業教育學校FH畢業後就在機械工程師崗位上幹了三十多年,德國所有核電站的蒸汽輪機都是他負責安裝調試的。在部門裡面非常受尊重。(下圖核電廠蒸汽輪機的大小可以從旁邊梯子得到直觀的對比)這種知識經驗的積累對於可靠的生產和工程質量事關重職業化。
工具化:大家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德國人喜歡工具,幾乎可以做每件事情都有專門的工具,而他們的家中幾乎都有自己的工具箱或工具室,他們喜歡自己製造東西,小到孩子的玩具、家中的家居,大到自己的房子。
德國製造那麼多,說實在的,我覺得德國製造也有其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的製造業並不適合製造快速消費和變化的產品,因為但凡一個產品使用壽命就是20年以上,這讓回頭客很尷尬。
德國製造的現狀
德國已經進入了後工業時代。也就是說一座工廠裡面沒有一個自然人,所有的工序從進料,生產,質量檢查,成品包裝,貨物堆棧全部由機器完成。整個車間幾乎只需要有一個人監控,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生產。作為「操作工」其實本身就是工程師,他只需要按下按鈕和定期排錯。
德國製造的思維
有個故事:一個朋友找一位德國同事問路,德國同事很nice的跟我說,你等1個小時來找我,我要上網查一查。想想無非就是google一張地圖,然後列印出來。結果一個小時回來,發現她不僅列印好了地圖,標記好了路線,甚至還標記上了哪裡會比較容易走錯,最後用一個塑料封皮非常精緻的套好交給我,最後用一張便簽紙寫好她的電話,交給了這位朋友,並且說,找不到路,隨時可以打電話過來問。
德國同事只要是為別人提供service的時候,他一定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他像我索取這個service,他真正需要的都是些什麼」。反過來看一些中國同事,很多時候只是把為別人提供service當做一個任務,最主要的要求達到了,在deadline之前對付對付就可以了。
這種想法大到做產品的角度會變成什麼。同樣是做汽車,最主要的東西是什麼?四個輪子,能跑。普通的思路是,只要是四個輪子,能跑的,其他材料能省就省吧,賺錢第一。德國人的思路會是,如果我是駕駛員,那麼在駕駛的時候,除了四個輪子,能跑,我還會需要什麼。
德國產品的奧秘
設計:歐洲人崇尚低調的奢華,尤其是在上流社會中,誇張的LOGO和設計最不討喜。而德國製造就完美切合了這種消費心理。以德國的鋼筆(LAMY、寶麗金)為例,最簡單的設計往往能夠贏得消費者的喜愛。而代表工業設計最高水平的紅點獎中,德國實用又低調的產品總是最受歡迎。
品質:是產品的靈魂,德國人對品質的追求幾乎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不過,這種追求並不止於產品外觀,德國人往往在越是看不見的地方就越發仔細。在慕尼黑的寶馬博物館中陳列著這一奢華汽車品牌的早期發動機產品。我看見上世紀20年代生產的一台星型發動機上,每個螺栓都用鐵絲線連接,工程師出身的家父告訴我說,這樣可以保持每個螺栓的力矩相等,由此就不難解釋德國製造稱霸全球的原因了。
技術:毋庸諱言,正是看中了德國的技術,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才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親近德國。在這個工程師和科學家立國的國家裡,男女老少對科技的熱情可以從每年各種各樣的博覽會中窺見一斑。就連即將到來的慕尼黑啤酒節,也有展示最新技術的展台。
服務:也是德國製造的一大法寶。一般而言,購買了德國公司生產的產品,售後服務都能得到保障。「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我們,」而德國產品雖然在一定時間內有著隨時可以退貨的服務,但出現的退貨率卻寥寥無幾。而服務態度是讓人最能直觀的感受到的。
德國產品到底好在哪?
真正的德國產品質量源頭在於對細節的把握和精益求精,很多德國企業追求的並非是財富的積累,而是科技和產品的實用性,所以幾乎看到不德國本土有哪些產品的廣告絢麗多彩,或外包裝精美誘人(除了知名的全球化產品)。
德國產品很少去以價格競爭同行業產品,一是有行業保護,二是所有人都知道,價格並非決定一切,甚至有可能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他們更願意在保證利潤的同時,讓利潤轉化成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完善上。
德國的產品更新換代並不快,但關注每一個產品的質量和價值,幾乎沒有一個德國公司可以一夜暴富或是成為全球焦點,他們往往是專注某一個領域或某一種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很少有「差公司」、「假貨公司」,他們擁有百年歷史的小公司很多。
我們不說汽車這樣的大家熟悉的德國代表產品,說一些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德國小物件和服務,來看看德國產品到底好在哪。
兒童食品:所有凡是和食品有關的產品,特別是兒童食品,在安全性上,從配料到生產加工,再到出售都有嚴格的規定和檢驗。以奶粉為例,德國奶粉不允許3歲以下兒童所食用的產品中含有人工添加香料甜味劑等,並且所有奶粉是不允許做大量廣告宣傳,而所有奶粉都視為葯品監管行列,除了奶粉外很多母嬰產品也都被只允許葯店出售。
成人食品:成人食品和兒童食品一樣都有嚴格的檢驗和規定,比如德國巧克力,所有的德國巧克力都被規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為原料加工生產。眾所周知巧克力中的天然可可脂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但很多廠家為了節省成本使用人工代可可脂,而這種代可可脂導致腎功能衰竭、動脈硬化等。
護膚品:德國很多護膚品牌可能沒有法國的知名度高,但我所了解的幾個有名的德國有機護膚品品牌,比如德國世家和維蕾德,都為自己的產品建立了有機植物園,專門為產品提供有機原料,保證產品的使用安全性。
清潔劑:清潔劑本身都含有化學成分,對人體的危害或多或少,但德國本地生產的非工業用途化學產品,如清潔劑、洗手液、洗潔精等,除了有清潔殺菌的功效外,絕大多數都採用生物降解技術,也就是說,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學成分,將化學對人體的危害降到最低。
廚房用具:很多人質疑為什麼德國一個鍋就要幾千元,到底貴在哪,其實德國的鍋具不僅僅是因為材料質量和生產加工優秀,還有很多其中都蘊含了科技。比如喜力特的鍋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溫屬性,而菲仕樂的鍋具則要經過9000道工序生產加工,節能環保,極佳的傳熱效果。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說用德國的鍋具一根蠟燭就可以做一頓佳餚。
生活用品:其實最能體現德國製造的產品就是它的生活用品,講究的就是一個品質生活的概念,比如保溫壺,簡直就是集功能、科技、設計為一身的藝術品,再比如濾水壺,德國有一個品牌的濾水壺既能過濾無機有害物,還能過濾有機有害物,且濾後的水質富含鎂元素。
德國的小家電:博世Bosch,博朗Braun,美諾Miele,西門子Siemens這些品牌足以代表了德國家電高品質精髓。甚至他們的科技含量不少於他們的汽車技術。比如博朗的負離子技術,美諾的外設蒸汽發生器技術等等。
產品相關服務:產品服務本身依託於完善的保障制度和保險制度,因此所有的產品都會有完善的售後和其他服務,比如在網購的過程中,承擔第三方的物流服務人員是絕對不會亂扔包裹導致包裹破損,或是送貨態度惡劣。
這就是德國製造,不追求價格,但追求價值,不追求外在,但追求細節,不追求廣告,但追求口碑,不追求速度,但追求質量。
⑶ 為什麼有人說德國的工業是世界第一呢,美國也不如德國嗎
說到德國的工業,想必大家都見識過,無論是汽車還是各方面做得非常的到位。對於教育的重視,對廣大中小企業的支持,這是德國工業強大的主要原因。說到工業世界上不少的工業強國與工業大國。說到德國製造總以高質量聞名世界。
的確是這樣的,如果你努力了之後,那麼你肯定會得到一些的收獲。當年的德國在列強中後期強起來的時候,世界幾乎已經被瓜分完了,但是德國人奮力的拼搏成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且德國人做事非常的嚴謹,所以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這么一句話最可怕的,就是明明比你優秀,他還要比你努力。
⑷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有哪些突出行業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大規模的 鐵路建設推動了鋼鐵、煤炭、機器製造等重工業的進一步 發展,展示了德國工業革命走上了輕、重工業同步發展的 道路。 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衡量一國工業實力標志 的煤炭、 鋼鐵等重工業在德國得到了高速增長。
⑸ 工業4.0要採取什麼措施才能優化價值鏈上的每個環節
資深網路和信息化專家、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副會長、前國信辦主任陸首群先生指出,要理解和把握德國工業4.0的實質,必須將其放在工業時代創新1.0向信息時代創新2.0轉變的背景下,從科學創新2.0、技術創新2.0、管理創新2.0三者的互動來研究,並強調我國要借鑒德國工業4.0經驗,把握創新2.0時代趨勢,在創新2.0指導下實行顛覆性創新,變「全球製造大國」為「全球智造強國」。我們可以看到工業1.0-3.0階段創新所帶來的是生產方式的變化,是工業社會創新1.0模式,而工業4.0是是知識社會創新2.0模式,實現了服務範式的轉變。
優化價值鏈上的環節,需要把握創新1.0到創新2.0的轉變,《工業4.0:應對創新2.0時代的工業創新》一文認為,優化價值鏈環節需要關注一下幾個方面:
工業4.0的開放創新。工業4.0的創新不再僅僅限於工廠的邊界以內,創新觸角延伸到用戶端,傳統的行業界限將消失,產業鏈分工將重組,並會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工業創造新價值的過程逐步發生改變。
工業4.0的協同創新。在虛擬、移動技術支撐下,企業生產環境和方式會有巨大改變,員工將擁有高度的管理自主權,也有利於更多不同教育背景、社會環境的人參與,這種協同的工作進一步推動了推動更多的創新。同時也有利於工業產業鏈不同的企業間的無縫合作。
工業4.0的用戶創新。CPS可以聯繫到所有參與的人員、物體和系統,利於讓實際用戶參與到產品設計與服務反饋過程中來,有助於實現產品個性化產品定製。用戶可以廣泛、實時參與生產和價值創造的全過程。
工業4.0的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用戶創新注重用戶的價值,關注個性化需求產品的設計,推動了工業創新從生產範式到服務範式的轉變。德國正是想通過工業4.0的創新確保德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爭奪新一輪技術與產業革命的話語權,這對我國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從科學創新2.0來說,我們應看到智能製造已成為全球製造業發展的新趨勢,積極推動在智能測控、機器人、新型感測器、3D列印等領域的創新,推動產業體系的完善與發展。從技術創新2.0來說,應借鑒工業4.0採用「虛擬化的信息網路技術和物理化的智能製造技術的融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應用技術,讓工業生產過程更加靈活,實現產品獨特的可識別性、個性化產品定製。從管理創新2.0來說,應注重管理、機制、制度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重視配套體系、創新生態系統的建設,讓中小企業也成為新一代智能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成為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
工業4.0的發展也必將極大推動工業價值鏈優化,推動創新2.0時代的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用戶創新,推動創新2.0時代的社會創新。
⑹ 中國製造和德國製造有何區別
先說說德國製造:職業化、工具化。其中重註:設計、品質、技術、服務。
他們的產品好在哪裡呢?
真正的德國產品質量源頭在於對細節的把握和精益求精,很多德國企業追求的並非是財富的積累,而是科技和產品的實用性,所以幾乎看到不德國本土有哪些產品的廣告絢麗多彩,或外包裝精美誘人(除了知名的全球化產品)。
德國產品很少去以價格競爭同行業產品,一是有行業保護,二是所有人都知道,價格並非決定一切,甚至有可能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他們更願意在保證利潤的同時,讓利潤轉化成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完善上。
不追求價格,但追求價值,不追求外在,但追求細節,不追求廣告,但追求口碑,不追求速度,但追求質量。
德國製造的現狀德國已經進入了後工業時代。也就是說一座工廠裡面沒有一個自然人,所有的工序從進料,生產,質量檢查,成品包裝,貨物堆棧全部由機器完成。整個車間幾乎只需要有一個人監控,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生產。作為「操作工」其實本身就是工程師,他只需要按下按鈕和定期排錯。
反觀中國製造大多山寨版,很少自己發明創造!
但是近幾年的質量也有提升很多,尤其是一些引進消化的大項目
中國已經從以前的占據低端市場到現在統治中低端市場,而德國卻因為成本問題在高端市場屢屢受挫
⑺ 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體系是怎樣的
工業體系的完整也在推動某一產業的高精尖,現在的中型工業國,比如德國就是這么走過來的,在德國崛起的那個時代,也就是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體系就是完整的,高精尖也是建立在完整工業體系基礎之上的。
觀點粗鄙,歡迎吐槽。
⑻ 什麼叫工業4.0,這篇接地氣的文章終於講懂了
先聲明,兔哥只是個知識的搬運工,我說的不一定對,不過是看了很多材料後消化理解的結果而已。事實上,工業4.0就沒有標准答案,連德國人自己都沒有。
先看三個概念:
工業1.0
機械化,以蒸汽機為標志,用蒸汽動力動力驅動機器取代人力,從此手工業從農業分離出來,正式進化為工業。
工業2.0
電氣化,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用電力驅動機器取代蒸汽動力,從此零部件生產與產品裝配實現分工,工業進入大規模生產時代。
工業3.0
自動化,以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和PC的應用為標志,從此機器不但接管了人的大部分體力勞動,同時也接管了一部分腦力勞動,工業生產能力也自此超越了人類的消費能力,人類進入了產能過剩時代。
這三個定義都很學術,你們放心,這是全文最學術的一段話,後面就都是講故事了。
要理解工業4.0,我們得先看下目前的狀況,我們稱之為工業3.X,用修真小說的時髦描述,也就是3.0中後期,這種狀態叫做完全的自動化和部分的信息化。
咱們還得從工廠的業務模式說起。
作為一個工廠,存在的目的只有兩個,生產產品,然後賣出去。所以在工業企業中,通常會分為兩個大的部門,一個是生產部門,一個是業務部門,前者通過MES(製造執行系統)管理,後者通過ERP(管理信息系統)來管理。
這兩個系統啥區別呢?ERP更傾向於財務信息的管理,而MES更傾向於生產過程的控制,簡單的說,ERP主要告訴你客戶需要生產多少個瓶子,哪天下單,哪天要貨,而MES主要負責監控和管理生產這些瓶子的每一個步驟和工序如何實現。
在中國工廠的很多車間里,各個生產設備之間、生產設備和控制器之間,都已經基本實現了連通。再牛逼一點的公司里,整個工廠已經通過製造執行系統(MES)連通起來,而業務部門全部通過ERP連通起來了。
發現問題了嗎?
ERP和MES其實並沒有連起來!
所以當ERP給MES下達生產計劃指令後,MES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與計劃偏差的事項(比如設備壞了,原料不合格等等),MES會根據車間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但是ERP是不知道的!所以它會繼續按照原本的計劃執行訂單,時間久了,財務系統和工廠的實際情況就會出現非常大的偏差。
至於為啥沒連起來,兩個原因,首先是ERP和MES的開發公司通常是兩撥人,搞財務的和搞生產的合作,不但互相不懂對方的職業術語,雞同鴨講,而且互相看不上對方。另外,業務部門和生產部門在公司里通常是分開運營,各自的領導有各自喜歡的供應商(原因你懂的)。
當然,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是斷然不會乾等著兩個系統的偏差越來越大的,既然系統不給力,咱人工上,咱們工人有力量。所以工廠車間通常會定期把MES的調整項做成一個表,交給業務部門,然後由業務部門手動在ERP中調整過來。
ERP和MES的問題只是工廠內系統斷層的一個問題縮影,事實上工廠里還有非常多的其他系統,設計、製造、采購、辦公等等,這些系統都是一個個的信息孤島,互相都不知道對方在幹啥,干到哪一步了。其中一個部分出了特殊情況,其他部分都不知道,只有等到問題出現了,才能退回來,所有系統再一個個改。
插一句,老羅的錘子手機之所以難產,就是因為在設計的時候,生產人員並沒有實時了解情況,所以實際生產時發現原本的牛逼設計會導致良品率很低,只能退回去重新設計。這樣每一個產品都要改來改去,所以一個工業品從設計到上線量產,往往要用一兩年的時間。
當然,這種事也不是第一天存在的,以前因為在工業時代,產品的生命周期很長,兔哥的老東家西門子一個型號的變頻器可以賣三十年,這樣一兩年的研發上線時間也就顯得不那麼長了,其餘的問題,靠著人工溝通,雖然有錯,倒也都相安無事。
然而,可怕的狼終於還是來了。
這兩只狼,一隻叫產能過剩,一隻叫互聯網。
全球性的產能過剩,導致企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以往一款產品賣三十年的做法已經不行了,你跑不快,有的是快的。老羅的錘子手機僅僅晚上線了幾個月,就從一款萬眾期待的爆款,成為了臭大街的過時貨,產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縮短了。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撼動了工業時代的一大基礎,信息不對稱。工業時代里,因為生產廠家無法低成本的了解每一個客戶的需求,所以往往採用一刀切的方法,就是把需求做多的性能組合到一起,成為一款產品。
比如你想要一雙適合你的腳的鞋子,鞋廠是無法知道你的腳多大的,所以只能測量很多人的腳之後,把最集中的尺碼分成40號,41號,42號等等,但是如果你的腳偏肥或偏瘦,對不起,概不伺候。
互聯網改變了這個局面,人與人,人與廠商,可以低成本的實現連接,從而讓每個人的個性需求被放大,人們越來越喜歡個性化的東西。但是個性化的東西需求量沒有那麼大,這就需要工業企業能夠實現小批量的快速生產。
這兩只狼,逼迫著傳統工業必須做一件事,一件工業社會最不愛做的事,就是快速、小批量、定製化的生產。
這個時候,先得做點准備工作,就是工業3.0首先要進化為3.X,所謂工業3.X,其實就是先把ERP和MES等等信息系統徹底打通,讓工廠原本的所有信息孤島實現連通。這個時候,就從完全的自動化和部分的信息化,進入了完全的自動化和完全的信息化,也就是工業3.0大圓滿階段。
別小看這個過程,單就這一條,也許我們中國就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才能完成。
好了,前面的都是現實問題,3.0大圓滿之後,我們就要開始科幻燒腦之旅了,我們終於要沖擊工業4.0了。這個過程中,3,0中以及完全的自動化和信息化要開始做一件事,就是結婚,生孩子。
這個過程,德國叫工業4.0,美國叫工業互聯網,我們工信部稱之為兩化融合,物聯網的腦殘粉們把它叫做萬物互聯。
這里我要說一下,所有的物,如果需要互聯溝通時,就有一個問題,說什麼語言?說英語、德語、還是四川話?
通訊協議是什麼,這個是一個關鍵問題。你可能會說,為什麼不用現在互聯網的通訊方式,也就是TCP/IP協議,這是個技術問題,沒法給你這種小白解釋明白(其實我這個曾經的半桶水自動化工程師也不怎麼太懂)。簡單的來說,互聯網的通訊方式,速度還是太慢,精準度還是不夠,安全性還是不好。而工業生產中,對於速度、精度和安全性的要求,要遠遠高於你在家下德藝雙馨的蒼老師電影的要求。
所以萬物互聯,必須需要一個專門的通訊協議。
這也是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以及中國的兩化融合中國製造2025,這些時髦的名詞背後隱藏的核心問題,大家在爭這個通訊標准。美國的互聯網世界第一,所以美國人希望從信息化層降維到自動化層;而德國的機械製造業最強,所以他更希望從自動化層升格到信息化層;中國嘛,製造業第一大國,互聯網第二強國,所以兩邊都不想跟,打算自己搞個互聯網+,也叫中國製造2025。
按照修真小說的習慣,每一個境界都要分成一個小境界,以突顯差異和牛逼,我按照這個方法,把工業4.0也分成六重天。
工業4.0第一重天,智能生產。
之前我們說過,生產設備和管理信息系統也各自連接起來,並且設備和信息系統之間也連接起來了。你有沒有覺得還缺點什麼?沒錯,就是生產的原材料和生產設備還沒有連接起來。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個東西,叫做RFID,射頻識別技術。估計你聽不懂,簡單來說,這玩意兒就相當於一個二維碼,可以自帶一些信息,他比二維碼牛叉的地方,在於他可以無線通訊。
我還是來描述一個場景,百事可樂的生產車間里,生產線上連續過來了三個瓶子,每個瓶子都自帶一個二維碼,裡面記錄著這是為張三、李四和王二麻子定製的可樂。
第一個瓶子走到灌裝處時,通過二維碼的無線通訊告訴中控室的控制器,說張三喜歡甜一點的,多放糖,然後控制器就告訴灌裝機器手,「加二斤白糖!」。
第二個瓶子過來,說李四是糖尿病,不要糖,控制器就告訴機器手,「這貨不要糖!」
第三個瓶子過來,說王二麻子要的是芬達,控制就告訴灌可樂的機械手「你歇會」,再告訴灌芬達的機械手,「你上!」
看到了,多品種、小批量、定製生產,每一灌可樂從你在網上下單的那一刻起,他就是為你定製的,他所有的特性,都是符合你的喜好的。
這就是智能生產。
工業4.0第二重天,智能產品。
生產的過程智能化了,那麼作為成品的工業產品,也同樣可以智能化,這個不難理解,你們看到的什麼智能手環、智能自行車、智能跑鞋等等智能硬體都是這個思路。就是把產品作為一個數據採集端,不斷的採集用戶的數據並上傳到雲端去,方便用戶進行管理。
德美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分歧之一,就是先干智能工廠,還是先搞智能產品。德國希望前者,美國希望後者。至於中國,我們就搞加,還是加這個東西好,正加反加都行,反正能糊弄住大家就行。
工業4.0第三重天,生產服務化。
剛才說了,智能產品會不斷的採集用戶的數據和狀態,並上傳給廠商,這個就使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成為可能,向服務收費。我好多年前在西門子的時候,西門子就提出來向服務收費,當時我覺得這是德國佬拍腦袋想出來的傻×決定,但是現在我才明白這是若干年前就已經開始為工業4.0的生產服務化布局了。你對西門子的印象是什麼?冰箱?你個糊塗蛋,西門子這些年已經悄然並購了多家著名軟體公司,成為僅次於SAP的歐洲第二大軟體公司了。
這個服務是什麼呢?比如西門子生產一台高鐵的牽引電機,以往就是直接賣一台電機而已,現在這台電機在運行過程中,會不斷的把數據傳回給西門子的工廠,這樣西門子就知道你的電機現在的運行狀況,以及什麼時候需要檢修了。高鐵廠商以往是怎麼做的?一刀切,定一個時間,到時間了不管該不該修都去修一下,更我們汽車保養沒什麼差別。現在西門子可以告訴你什麼時候需要修什麼時候需要養護,你要想知道,對不起,給錢。
再舉個例子,智能產品實現後,每一輛汽車都會不斷地採集周邊的數據,來決定自己的行駛路線,整個運輸系統會完全服務化,任何人都不需要再買車,有一天也許自己開車會成為嚴重的違法行為,因為設備是智能的,而人確實不可控的。
在這個階段,所有的生產廠商都會向服務商轉型。
工業4.0第四重天,雲工廠。
當工廠的兩化融合進一步深入的時候,另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就有要孕育而生了,這就是雲工廠。
工廠里的設備現在也是智能的了,他們也在不斷地採集自己的數據上傳到工業互聯網上,此時我們就可以看到,哪些工廠的哪些生產線正在滿負荷運轉,哪些是有空閑的。那麼這些存在空閑的工廠,就可以出賣自己的生產能力,為其他需要的人去進行生產。
互聯網行業為什麼發展的這么快,就是因為創業者只需要專注於產品和模式創新,不需要自己去買一個伺服器,而是直接租用雲端的服務就行了。而目前工業的創業者,還是要不斷地糾結於找OEM代工還是自建工廠中,這個極大地限制了工業領域的創新。當雲工廠實現的時候,我預言中國的工業領域將出現一個比互聯網大百倍以上的創新和創業浪潮,那個時候這個社會的一切都將被深刻的改變。
兔哥之所以堅定地要做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投資和創業服務,就是在等這個風口。但願我是先輩,不是先烈。
工業4.0第五重天,跨界打擊。
互聯網行業天天說降維打擊傳統行業,什麼谷歌小米阿里巴巴樂視,可是我告訴你,當工業4.0進入第五重天時,工業企業的跨界打擊將比這些互聯網企業猛烈百倍。這個過程將從根本上撼動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根基,重塑整個商業社會。
舉個例子,一個生產手錶的廠商,這個表每天貼著你的身體,採集你身體的各項數據,這些數據對於手錶廠商也許沒啥用,但是對於保險公司就是個金庫,這個時候,手錶廠商搖身一變,就能成為最好的保險公司。
當自動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時候,跨界競爭將成為一種常態,所有的商業模式都將被重塑。
工業4.0大圓滿,黑客帝國。
整個工業4.0過程,就是自動化和信息化不斷融合的過程,也是用軟體重新定義世界的過程。
在未來,多元宇宙將在虛擬世界成為現實,一個現實的世界將對應無數個虛擬世界。改變現實世界,虛擬世界會改變;改變虛擬世界,現實世界也會改變。一切都基於數據,被精確控制,人類的大部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將被機器和人工智慧所取代,所有當下的經濟學原理都將不再適用。
但是我相信有一些東西是不會變的,那就是人類的愛、責任、勇敢,對未來和自由的嚮往,以及永無止境的奮斗。
⑼ 二戰德國經濟
當時世界的生產總值是美國37%,德國14%,英國12%,法國10%,德國是個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尤其是戰爭必須的煤和鐵,儲量是非常豐富的,品質也很好。
德國地處中歐平原,土地平坦,適合發展農業。
德國的人口基數還是相當不錯的,由於工業時代經濟發展比較快,人口增長也快,二戰前它的人口比法國和英國這些傳統歐洲強國都要多。而且由於德國很早以前就強調了教育,它的全民教育水平相當高,因此其勞動力的素質也是歐洲最高的。
德國在歐洲工業國里,起步最晚,因此擁有了後發優勢,它使用的技術一般都是最先進的,尤其在二戰前,德國靠大量外國貸款興建的工廠,技術水平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效率很高。
德國處在歐洲中心,連接東歐,南歐和西歐,而且由於長期面對兩面作戰威脅,它的國內交通體系極其發達,再加上德國二戰前興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國內還有水運可利用,因此它的運輸條件非常好。
德國是歐洲最早實行總體戰的國家,其國家建設在平時就考慮到了戰時需求,對全民動員和戰時經濟的把握也是歐洲最好的,當然,它還是不如社會主義的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在動員效率和動員速度上的優勢無可比擬,盡管德國的戰時經濟和社會主義在某些程度上有一致性。
最後,由於以上的一些原因,德國的工業底子很好,它當時是歐洲第二大工業國(第一還是蘇聯,但是優勢不大,如果算人均那還是德國厲害些),世界第三大工業國(第一當然是美國,優勢極大),而工業能力才是決定一國戰爭潛力的主要因素。
首先德國是歐洲的後起之秀,工業基礎和技術力量雄厚,國力軍力和法國基本相當。雖然一戰後衰弱的很厲害,但是底子好,如果底子差的話就是有錢想在短短二十年起來也難。
再就是德國的經濟是歐洲國家裡恢復最快的。中國人因為ZF導向的原因一提經濟就是GDP,甚至連清朝GDP世界第幾都喊出來了。GDP(國內生產總值)是近幾十年才搞出來的東西。當時類似的概念是GNP(國民生產總值),德國超過了英法,排在美國之後。衡量經濟的指標還有很多,比如失業率,對外貿易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德國的資源算是比較缺乏的,對外貿易,工業產值的增長是物資的重要保證。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德國的經濟雖然強勁增長,但由於經濟政策是為了侵略擴張服務的,德國的經濟是畸形的經濟,ZF拉動經濟的最大需求就是軍工。到了戰爭爆發時,德國的軍費支出是財政收入的一半,非常驚人。當然犧牲就是麵包了。同樣經濟實力檔次的國家,軍費的多少對於軍事實力也可以有較顯著的影響。再看法國人,軍費花的少還有一半修了馬奇諾。
此外,發動戰爭擴大領土和人口,可以掠奪資源(包括人口)以戰養戰。德國的人口約7千萬,這個數字不小。 但中歐西歐的資源比較有限,北歐也就是鐵礦。德國的資源和人口經不起長期大規模戰爭的消耗,這確實是個弱點。
⑽ 德國的工業如何走向振興的
(一)以傳統工業為基礎,充實、調整區域產業結構。魯爾區是德國許多大企業總部的所在地,區域產業結構的特點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大企業產業結構的性質和變動的影響。眾所周知,長期以來,煤、鋼兩大部門一直是魯爾區發展的兩大支柱,因此這兩大部門陷於危機便直接導致魯爾區經濟結構的老化,並使魯爾區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國家的資助下,魯爾區首先採取了對企業實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過程。煤炭生產就集中在7個大煤礦中。鋼鐵工業也同期進行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關閉和合並老廠,擴建新廠,進行企業內外調整,加強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和協作化。聯邦、州政府及魯爾區煤管協會都想方設法改善魯爾區的投資環境,鼓勵新興工業遷入魯爾區,這類企業已遍及全區,大多是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現在,魯爾區正朝著一個既有強大傳統工業做基礎,又有日漸壯大的新興產業為增長點的多部門的綜合工業區方向發展。
(二)合理讕整區內生產力布局。魯爾區早先的產業布局都以接近原料地為原則。在20世紀60年代區域總體規劃中提出了劃分三個不同地帶,平衡全區生產力布局的設想,並規定在布局新企業時首先考慮安排在邊緣發展地帶,同時控制杜伊斯堡、埃森等大城市的發展,有計劃的從核心地區向外緣遷廠。同時,對傳統產業依據不同的情況實行關、停、並、轉。
魯爾區區域結構的變化同樣集中體現在其城市的職能演變上。魯爾區是一個人口和城市的密集地區,城市的發展經歷了單一的煤礦城市——鋼鐵城市——化工城市——綜合性城市的發展道路;城市規劃也從早期的雜亂無章的無規劃狀態向全面規劃的現代化城市發展。在區域更新過程中,許多城市從原先的單一職能演變成為一專多能的綜合性城市,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在50萬以上,構成了一個多中心的萊茵——魯爾城市集聚區,人口超過1000萬,為世界主要大城市集聚區之一。
(三)科研與實踐相結合,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生產力。在世界科技史上,德國的工業技術佔有重要的一席,而魯爾區就是德國許多技術發明誕生地,因此科研基礎十分雄厚。面對新的形勢,魯爾區採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改革創新,加強科研界與經濟界的合作,把區內的經濟中心和科研中心聯系起來,以加快科研成果的應用。其次,改革傳統教育,創立新興學科,並把高等院校的教育與本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州政府試圖將魯爾區建成「歐洲高等院校區」。在發展新技術的同時,對傳統工業的全面改造,如建立科學技術革新的信息中心,政府幫助企業,優化向中小企業轉讓技術等,大大加快了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步伐。
(四)開發工業傳統資源,拓展區域產業新功能。在逆工業化的過程中,魯爾區開始對自身積淀的區域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的思考,尤其重視對工業遺產旅遊資源的開發。借鑒英國、瑞典等一些國家的經驗,魯爾區從1989年提出「IBA」計劃,經過長達10年的摸索,走過了一條從零星景點的獨立開發到區域性統一開發的模式,工業旅遊已成為魯爾區的新時尚。從景點開發模式來看,大致有四種具體模式:(1)博物館開發模式。(2)休閑、景觀公園開發模式。(3)購物旅遊相結合的開發模式。(4)傳統的工業區轉換成現代科學園區、工商發展園區、服務產業園區。1998年,區域規劃機構制定了一條連接全區旅遊景點的區域性旅遊路線,這條被稱為「工業遺產之路」的線路,幾乎覆蓋整個魯爾區。
(五)完善環境管理和建議,重塑田園都市風光。長期以來。魯爾區企業各自為政,公害嚴重,環境污染大於國內任何一地。為了根除公害,治理環境污染,州政府投資設立環境保護機構,頒布環境保護法令,統一規劃。第一個行動就是改造河流。建立了完整的供水系統,設立微生物凈水站。另外,全區的煙囪自動報警系統已經全部建起,使大氣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區域總體規劃中制定了營造「綠色空間」的計劃,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現在,魯爾區所在的北威州擁有了1600多家環保企業,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
總之,經過上述調整和改造,魯爾區遠不是一個衰落的工業區,而恰恰相反,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全區GDP約占原聯邦德國GDP的7%左右,相當於葡萄牙或丹麥全國的GDP。魯爾區區域整治的經驗表明,傳統工業區的改造和建設只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才能充滿活力,走上重新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