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抗日時期最好的德國重炮是什麼

抗日時期最好的德國重炮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10 15:40:42

❶ 差點改變歷史:二戰德國造出這門世界最大超重炮敗在哪

機動性

Wehrmacht在目標范圍內設置了一個有效的射擊場地,並將武器運送到克里米亞25件軍列的碎片。大約3,800人花了四個星期准備這個網站,包括挖掘一個26英尺的隧道,以保護武器之間的射擊。

武器需要250人的士兵和工程師。組裝它需要1,250名工程師,科學家和警衛三天在特製的雙軌道上工作。軍隊得到這種武器,可以每天大約14次開火。大約300次射擊後,巨大的桶需要更換,這意味著另一批從克虜伯的工廠回到德國。

重型古斯塔夫在塞瓦斯托波爾共發射了48枚火炮,主要是在蘇聯堡壘。它從來沒有再次開火。在鋼鐵,勞動力和財富供應有限的戰爭中,柏林炸毀了超過1000噸的鋼鐵,數千工時和數百萬的帝國標記,只有48枚火炮。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技術奇跡,但是一個軍事愚蠢。在未來的歲月里,火箭,原子武器和重型轟炸機將提供與Gustav相同的功能,具有更大的移動性,射程和射擊率。

現在他們已經過時,因為自由漫遊的輪式和跟蹤車輛的效率提高。但火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繼續作為戰術平台。但是在爭取後勤支配的斗爭中,鐵路仍然發揮重要作用。即使今天在重型起重飛機的時代,火車向烏克蘭的俄羅斯軍隊和阿富汗的北約部隊提供武器。鐵軌可能不再攜帶大規模的戰爭武器,但它們仍然發揮著重要的後勤作用。

❷ 抗戰期間國軍炮兵除了裝備德國的二十三倍十五榴外還有什麼重炮裝備

還有部分105mm榴彈炮

leFH18榴彈炮

國內現存唯一的eFH18150榴彈炮。

❸ 德國二戰時期的128毫米高射炮,實際性能如何

12.8厘米的FlaK 40是德國二戰時期的高射炮。雖然它沒有大量生產,但據報道它是那個時代最有效的重型高射炮之一。

但因為128毫米高射炮太過於笨重,無法進行越野牽引,只能定點防禦使用,所以其實用性遠遠不如88毫米炮。這種高射炮雖然有六種「移動」版本,這些版本安裝在多軸運輸車廂的頂部,但在使用中發現這種使用方式仍然笨重難以快速操作。最終這些「移動」版本也被棄置不用。

大量生產這種高射炮既昂貴又復雜,因此交貨緩慢,最終總數量也受到了限制,最終128毫米高射炮僅生產了1100多門。128毫米高射炮有一種衍生版本,這就是雙聯12.8 cm FlaK 40 雙聯型號,主要安裝在防空炮塔上。射速可以達到20發/分。1942年,有10門雙聯型號投入了生產。另外,1943年生產了8門。截止到1945年2月,這種型號一共生產了34門。128毫米高射炮的另一個衍生品是「128毫米PaK 40」火炮系統,這是FlaK 40的反坦克版本,旨在裝備新的「Sturer Emil」履帶式重型自行火炮。然而萊茵金屬公司的設計在評估後輸給了克虜伯公司。在1945年5月戰爭結束之前,只完成了兩個斯圖爾·埃米爾自行火炮的原型車。

❹ 抗日時什麼炮能打十五公里

老薩談國軍的雷神之錘--抗戰中的sFH18 150毫米榴彈炮(抗戰重武器系列)




導讀:抗戰期間重創日軍的150毫米口徑sFH-18榴彈炮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使用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當屬來自德國的sFH-18型150毫米口徑榴彈炮。它參加了抗戰期間的數場重大戰役,是日軍頗為忌憚的「戰爭之神」。中國軍隊有了重炮sFH-18是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和克虜伯公司在上世紀20年代聯合研製的重型火炮,其中萊茵金屬研製炮身,克虜伯研製炮架,生產由兩家公司合作完成。該炮用於提供戰役火力支援,消滅敵縱深兵力,破壞堅固工事和技術兵器。1934年,中國籌建重炮部隊,決定向德國購買重炮,並明確提出要

抗戰中,國軍的火炮數量始終是嚴重不足,大體保持在200門左右。而蘇軍在柏林戰役中,一次就使用火炮1萬4000多門。即使我們的敵人日本,他的一個師團標准配置也有30多門野炮或者山炮,而一個師團不過1,2萬人,日軍在華有100多萬重兵,雙方炮兵力量是極為懸殊的。如果說 炮兵本來就敵強我弱,那麼重炮更是完完全全的一邊倒,國軍的重炮幾乎是沒有。但就是這一點微不足道的重炮,卻仍然在抗戰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這主要還是國 軍炮兵官兵們的英雄無畏。


重炮是炮兵的支柱力量

這里老薩首先要說說大口徑榴彈炮的重要作用!一戰和二戰時期,仍然一支陸軍,不能不裝備大口徑的榴彈炮。道理很簡單,大口徑榴彈跑或者加農炮,才是一支軍隊最強有力的攻堅和殺傷武器。

一戰的例子在前,沒有大口徑火炮的部隊,即使輕型火炮再多,也很難和敵人對抗。以當年的沙俄陸軍來說,它動員的兵力高達1500萬,同協約國美英法部隊的總和基本一致,沙俄還有7000門火炮。實戰中,俄軍卻被僅有500萬兵力的德軍接連重創,官兵傷亡超過德軍數倍。在各大戰役,俄軍只要遇到德軍基本都是以慘敗告終。以一戰期間,俄軍對德軍最輝煌的東普魯士戰役為例,最終俄軍傷亡高達慘 敗逃離德國境內,傷亡27萬多人,光是被俘的就近10萬之眾。兩個集團軍司令之一的薩姆索諾夫將軍兵敗自殺!而德軍此戰僅僅傷亡2.5萬人,大獲全勝。

有 趣的是,雖然德軍有1萬4000多門火炮,比俄軍多一倍,但畢竟德軍要在東西兩線作戰,火炮一分也就和俄軍差不多了。關鍵在於,德軍火炮的配置比俄軍要強 大太多。整個俄軍只有100多門重炮,而德軍則有1000多門,雙方在重炮上有著極大差距。反應在具體戰斗中,德軍進攻中具有強悍的重炮兵力量,可以有效 摧毀俄軍堅固工事,打垮日軍輕炮兵陣地,更有極大的心理威懾力。防禦中,俄軍如果不能摧毀德軍重炮陣地,就會遭受非常大的傷亡,就算勝利也是慘勝。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俄國國土面積遼闊,部隊經常要在上千公里范圍來回轉戰。所以從彼得大帝開始,俄軍強調機動炮兵的作用,輕視重炮兵,結果在一戰中吃了大虧。

二 戰中,蘇軍就裝備了大量重炮,這些火炮的性能也比較優秀,讓進攻蘇聯的德軍和日軍都受到慘重損失。尤其諾門罕的日軍,被蘇軍重炮打的一塌糊塗,連偽滿洲國 皇帝溥儀都知道蘇軍重炮比日軍厲害。而後期的反攻中,蘇軍重炮兵將納粹第三帝國的一切堅固防禦撕的粉碎。第三帝國心臟柏林在俄軍的猛攻下,全城百分之九十 幾都成為一片廢墟。


所以任何一個國家的陸軍來說,重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重炮,不但你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進攻能力,連防禦也不可能很成功。因為任何一直沒有進攻能力的軍隊,都必然會在防禦戰中慘敗,自古以來,就沒有所以依靠單純防禦作戰勝利的先例!

對於這一點,國民政府高層也非常清楚。

國民政府在30年代中原大戰以後,逐步實質性的控制中國,並且開始對炮兵的整頓工作。

當時中國的400多門火炮裡面,重炮屈指可數。除了北洋時期留下幾門舶來品的老古董,就是奉系軍閥張作霖仿造日本的一批大口徑重炮,主要是仿造日本38式150毫米野戰榴彈炮。這些火炮數量稀少,性能也非常落後。

張作霖的沈陽兵工廠先後仿造過兩種150毫米重炮,一種是日本38式150毫米榴彈炮,一種則是大正四年150毫米榴彈炮。

前者在東北叫做遼造民國十四年式150毫米野榴彈炮,後者叫做遼造民國十九年式150毫米榴彈炮,這兩種重炮性能大同小異。


在1928年,東北軍編組了兩個重炮團,第六團裝備150毫米榴彈炮16門,第七團裝備150毫米榴彈炮16門,一共32門。其中有21門是仿造的遼造民國十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佔了一大部分。

可惜,這些炮都是很垃圾的。

以仿 造最多的日本38式150毫米野戰榴彈炮來說(共仿造21門),這種火炮是日本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前(1905年)研發的,射程只有區區6公里,在二戰中根 本無法有效使用!在炮戰中,連各國輕型的山炮野炮(射程都超過6公里,有的高達10公里)也可以輕松壓制他們,日本也早就停止這種火炮的生產。

在九一八事變期間,東北軍炮兵部隊損失了一般,從10團變為殘缺不全的6個團,餘下重炮全部編入炮兵六旅序列,旅長黃永安。

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時,張學良密令在洛陽的黃永安起事,攻佔洛陽。黃永安旅長深明大義,並且非常識時務,率全旅歸順國民政府。由此,該旅成為中央炮兵的一部,它下屬炮17團,裝備著16門遼造民國十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隨後被改變為中央軍炮兵第8團。

這個團的日式150重炮實在是老舊不堪,根本無法有效使用,僅僅能在防禦作戰中起到一些微弱作用,略勝於無而已。


針對當時中國重炮的可怕場面,蔣介石的德國軍事顧問馮.塞克特將軍憂心忡忡。

馮.塞克特將軍被希特勒譽為德國國防軍之父,他在一戰之後巧妙的規避凡爾賽條約,逐步重建了德國陸軍。所以,在蔣介石表示他需要德國顧問幫助建立新式軍隊以後,希特勒就將這位已經60多歲高齡的元老派到中國來。

馮.塞克特將軍對中國的貢獻是二個,一是在他的建議下,中國組建了一些有德國元素的所謂輕裝步兵師,一定程度的提高了國軍的戰鬥力。二是他促進了中德軍事貿易,其中一個重要的貢獻也就是幫助中國建立了一支小規模的新式炮兵部隊。

當時的馮.塞克特將軍認為,中國軍隊雖然有接近200萬的規模,但武器裝備極為低劣,訓練很差,補給不足,還不如德國一戰時期的民兵部隊。這樣龐大的部隊,對於國家國防其實幫助並不大,相反為了養這么多戰鬥力低下的部隊,反而會消耗很多的物力財力,得不償失。

按照馮.塞克特將軍的建議,中國應該用自產的武器和從德國進口的大量武器,建立一支擁有80個師為骨乾的新式陸軍。

相比前任顧問喬治·魏澤爾的不切實際,馮.塞克特將軍認為以中國衰弱的國力,不可能在幾年內建立擁有較多重武器的陸軍,只能建立所謂的輕裝師。


所謂輕裝師就是主要依靠輕武器和少量輕型火炮作戰,戰斗時利用鐵路線運輸,然後通過高速步行行軍趕到戰場。

蔣介石採納了馮.塞克特將軍的建議,並且購買了一批德式武器裝備以及輕型火炮,開始組建部隊。

不過,馮.塞克特將軍卻又告知蔣介石,還是需要組建一支重炮部隊。

馮.塞克特將軍說:以德軍在一戰中的經驗來說,由於現代野戰工事要塞工事的強度都很高,如果是進攻,就務必需要100毫米以上口徑的榴彈炮。輕型火炮,對於這些工 事是毫無作用的。如果沒有重炮,進攻的難度會極大,甚至是不可能勝利的。即便是防禦作戰,也需要一支大口徑火炮部隊能夠有效壓制敵人的火炮,給予敵人較大 的傷亡。如若不然,防禦一方的炮兵必然無法有效作戰,那麼這仗也就先輸了六成。

在蔣介石表示目前財力難以購買較多重炮的時候,馮.塞克特將軍誠懇的說:這一點我非常清楚,重炮的價格確實很高,貴國財力有限,輕武器尚且購買不足,何談重炮。不過,作為一個國家的軍隊來說,重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沒有,恐怕就是完全被動挨打,毫無還手之力了。所以我建議閣下,至少裝備2個重炮旅,大概100門左右的火炮。數量是少了,終究比沒有要強。 不過,貴國千萬不能購買性能低下的重炮,比如一戰那種馬拉的大炮。而需要購買具有優秀的機動能力的,最先進火炮。這樣一旦戰爭爆發,可以利用公路網將他們 到處調動,運輸到最需要他們的地方,這樣2個旅可以當做老式的4,5個重炮旅使用。

蔣介石和他的高級軍官們經過仔細研究,認為馮.塞克特將軍的話是非常有道理的,最終決定採納!


1934年初,國民政府軍政部正式開始采購新式重炮。消息一出,立即有多家歐洲火炮公司前來聯絡,包括捷克的斯柯達公司,法國施耐德公司,德國的萊茵金屬公司和克虜伯公司。

馮.塞克特將軍是個非常正直的軍人,就像他曾經推薦了瑞典博福斯山炮,而並沒有推薦德國的山炮一樣,他並沒有特別選擇德國的重炮廠家。

馮.塞克特將軍給中國人的建議是,這種重炮一定要能夠高速機動,這樣才能跟隨輕裝步兵有效作戰,還能夠在各個戰場來回調動,彌補數量不足。同時,由於我們的敵人日軍正在研發的150毫米重炮的射程,預計是15公里(實際上是12公里),所以新式重炮的射程不能小於15公里。

國民政府軍政部完全採納了馮.塞克特將軍的意見,也提出了自己的小建議。1933年128上海會戰期間,日軍的軍艦沿著長江西進,幾乎開到了南京城下,國民政府被迫將首都搬遷到洛陽,准備長期抗戰。當時國軍的江防炮多是滿清和民國初年購買的老古董,根本無法使用。而國軍機動炮兵多是75毫米口徑,對於這些軍艦沒有任何威脅。

鑒於日本楊子江艦隊的巨大威脅,國軍需要一些重炮來遏制敵人的軍艦。所以,軍政部又提出了重炮必須可以發射穿甲彈的功能。自然,在當年來說,用150毫米榴彈炮打裝甲厚度只有10,20毫米的坦克是無稽之談,這個穿甲彈就是對付敵人的軍艦的。

除此以外,軍政部對火炮的威力,精度,操作的簡易度,使用壽命都要很高的要求。這種高要求下,捷克斯柯達公司,法國施耐德公司先後出局,而當時德國克虜伯公司受凡爾賽條約限制,當時並沒有研發150毫米口徑的重炮,僅僅是製作了炮架,那麼唯一有實力應標的就是德國萊茵金屬公司了。


❺ 二戰時期德國陸軍裝備的主要地面壓制火炮是哪種

地面壓制火炮主要為150MM火炮,型號不止一種的,我一個一個說吧
先說150MM加農炮,二戰德國的150毫米加農炮系列發展的還算是比較成功的,性能超過同級別200毫米口徑以內的榴彈炮的性能。德國150毫米K16加農炮在德軍中裝備數量不多,150毫米K18加農炮的性能優秀,而150毫米K39加農炮的射程最遠。二戰後期,德國在150毫米加農炮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了170毫米K18加農炮,和其他更大口徑的加農炮來取代150毫米加農炮系列。
150毫米K16加農炮,口徑150MM,長6.41M,炮彈重51.4公斤,最大射速2發/分,初速757米/秒,最大射程22000米,150毫米K16加農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令同敵方士兵非常恐懼的重炮,二十年過去以後,該炮沒有什麼大的發展。1938年,德國國防軍將性能還湊合的150毫米 K16納入現役,但是其落後的性能已經不能適應德軍的戰場要求,隨後150毫米K18加農炮逐漸取代了德軍中的150毫米K16重炮。而有一部分淘汰的150毫米K16重炮被改裝成海岸炮,部署在法國境內的「大西洋牆」防禦工事內。
德國150毫米K18加農炮,口徑150毫米,長8.2米,炮彈重43公斤,最大射速2發/分,初速865米/秒,最大射程24825米。150毫米K18加農炮,是1933年開始研製,1938年開始量產的大口徑重炮。150毫米K18性能非常優秀,是德軍二戰中非常重要的重型支援火炮,其較遠的射程和巨大的威力足夠完成對步兵的遠程火力支援。150毫米K18加農炮擁有2種不同的炮架,一種是運輸和行軍狀態的四輪炮架,還有一種是戰斗射擊狀態的2輪炮架。150毫米K18重炮,是二戰期間德軍服役的標準的重型支援火炮,伴隨德軍參加了二戰的許多重大戰役,為德軍的南征北討立下了汗馬功勞!
德國150毫米K39加農炮,是150毫米K18的後續型號,克虜伯公司生產了2門原型炮,後來量產型與原型的主要區別是炮架的不同,量產型的150毫米K39重炮使用了其他火炮的炮架。1942年,克虜伯公司開始量產。後來克虜伯公司在150毫米K39重炮的基礎上研製了2種更大口徑的重型火炮,就是210毫米L/50重炮和240毫米L/46重炮。
再說說榴彈炮,德軍二戰中的150毫米系列榴彈炮,在整個二戰德軍的火炮系統中性能是最差的。甚至在1945年二戰進入收宮階段,德軍研製的150毫米系列榴彈炮改進型的性能還趕不上蘇聯二戰前研製的152毫米系列榴彈炮的性能。在德軍150毫米系列榴彈炮中,150毫米 s.FH.18作為德軍150毫米系列中的標准制式火炮,其重量太重,不方便機動,其火炮的射程也顯的不足。150毫米s.FH.18作為取代一戰的德軍150毫米榴彈炮的後續型號是不成功的,二戰中,150毫米s.FH.18沒有作進一步的改進了。德軍150毫米榴彈炮下屬型號: 150MM s.FH13,s.FH13/1, s.FH40,s.FH43,s.FH44,s.FH18,s.FH18/40,s.FH18M,s.FH36。
德軍的150毫米s.FH13榴彈炮,口徑150毫米,炮架重2250公斤,長2.55米,炮彈重40.8公斤,初速385米/秒,最大射程8675米。
s.FH13榴彈炮是一戰期間德軍裝備的榴彈炮,其中有700門s.FH13 一直在德軍服役到1939年,源於一戰的火炮,其射程太近,火炮威力嚴重不足(其實看其出膛初速度這么低就知道性能不怎麼樣),s.FH13榴彈炮的改進型號有150毫米s.FH13/1榴彈炮,150毫米sFH13/1榴彈炮,該改進型號主要裝備在繳獲的法軍的」洛林拖拉機」上,成為自行榴彈炮,主要用於北非戰場的作戰。
150毫米s.FH40榴彈炮,口徑150毫米,長4.9米,最大射速4發/分,初速595米/秒,最大射程15675米,由萊因金屬公司生產。s.FH40榴彈炮是萊因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的一個合作火炮項目,主要是以萊因公司為住,項目內容主要是改進德軍150毫米榴彈炮,減輕重量和提高射程。在樣炮的測試中,s.FH40的射程沒超過15公里,但是其重量卻超過6噸,改進是失敗的,該炮的射程甚至還比不上蘇聯同級別的老舊型號,象一些二戰前蘇聯研製的122毫米,152毫米榴彈炮.二戰爆發後,德國國防軍只是將其列入備選生產火炮型號,實際產量很少。
150毫米s.FH43榴彈炮和s.FH44榴彈炮都是s.FH40的改進型號。s.FH 43的設計最初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的斯科達兵工廠提出來,後來由德國萊因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在斯科達兵工廠的設計基礎上分別研製的一種全新的150毫米榴彈炮,但是只有萊因金屬公司製造出樣炮並進行實驗, 克虜伯公司後來終止了該炮的研製。二戰中,因為萊因金屬公司的改進不成熟,所以產量稀少。s.FH44和s.FH43一樣,最初設計也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的斯科達兵工廠提出來, 後來由德國萊因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在斯科達兵工廠的設計基礎上分別研製的一種全新的150毫米榴彈炮,並製造出樣炮並進行了實驗。
說說著名的150毫米s.FH18榴彈炮,炮架長7.8米,長4.44米,寬2.3米,高1.7米,火炮總重量6304公斤,炮彈重43.5公斤,火炮俯仰角為-3度——+45度,火炮方向射界為左右正負45度,最大射速4發/分,初速520米/秒,最大射程13325米,產量:5403門。s.FH18榴彈炮1934年進入德國國防軍中服役,其後續改進分別由德國萊因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同時進行。總體來說,150毫米s.FH18榴彈炮是不成功的,其重量太重射程太近,其有限的射程甚至還不如德軍繳獲蘇聯的152毫米榴彈炮的德國仿製品.盡管如此,150毫米s.FH18榴彈炮還是作為德國國防軍中的標准重型榴彈炮來配置的,與德軍的105毫米 s.FH18輕型榴彈炮形成高低搭配使用,實際作戰中,其作戰效果還不如105毫米s.FH18輕型榴彈炮,該炮使用火箭彈射程能達到18200米。
150毫米s.FH18M榴彈炮是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的150毫米s.FH18的改進型號,與s.FH18的主要區別是有炮口制退器,其餘類似。
150毫米s.FH18/40榴彈炮,長5.39米,初速595米/秒,最大射程15675米,總產量46門,s.FH18/40是克虜伯公司對s.FH18榴彈炮的改型,火炮射程比s.FH18有所增加,達到15675米。但是對於150毫米這個級別的重型榴彈炮來說,15675米的射程是遠遠不夠的.這個射程比同級別的前蘇聯的152毫米榴彈炮,美國的155毫米榴彈炮的射程都近,為解決德軍150毫米系列榴彈炮的射程短,德軍後來採用170毫米加農炮來代替150毫米來作戰(170毫米K18),德軍的170毫米加農炮威力大,射程遠,性能相當不錯。
150毫米s.FH36榴彈炮,炮架長10.24米,長3.55米,寬1.75米,高1.88米,炮彈重43.55公斤,最大射速4發/分,初速485米/秒,最大射程12500米。s.FH36榴彈炮是萊因金屬公司生產的一種榴彈炮,該炮是德軍150毫米s.FH18榴彈炮的輕型化改型,萊因金屬公司於1935年開始著手改進150毫米s.FH18榴彈炮,1939年定型生產,主要裝備德國國防軍的非摩托化步兵師。s.FH36大量採用輕合金製造,重量比s.FH18減輕了不少,炮架也縮短了一半,不過火炮的出膛初速度也有所下降,射程比s.FH18還近,才12500米,作為傳統步兵師的重型壓制榴彈炮,這樣的射程是不夠的,實際作戰中與105毫米s.FH18榴彈炮作戰效能重合,這不能不說是個敗筆。

再說說步兵炮,德國150毫米s.IG33步兵炮是二戰德軍產量較大的步兵炮,德國從1933年到1945年,一直不間斷的生產150毫米s.IG33系列步兵炮。150毫米s.IG33步兵炮最早研製開始於1927年,1933年正式投產,以後不斷改進,衍生了150毫米s.IG33/1,150毫米s.IG33/2兩種重要的自行火炮型號。另外德軍還有4種裝甲車輛也裝備150毫米s.IG33。150毫米s.IG33步兵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其重量太重,達2噸重,作為德軍步兵團的直瞄火炮確實比較重,機動性成問題。s.IG33步兵炮最初開始並沒有配置反坦克的穿甲炮彈,直到1941-1942年間德國新的穿甲彈技術的出台,伴隨德國新穿甲彈技術的出來,150毫米s.IG33步兵炮為了強化反坦克能力,在炮口安裝了炮口制推器,為了容納大的發射裝葯量,炮室也進行了強化,其反坦克穿甲彈的發射葯重量為30公斤,在實際作戰中,因為該炮的巨大重量限制了其對德軍步兵的支援和發揮,所以自行化改裝也迅速進行,德國人迅速在德國已經生產的一系列坦克底盤上加裝150毫米s.IG33步兵炮,這樣機動性的問題才得以解決。該炮巨大在威力使其產生了強大的心理威嚇力,通常不用幾發炮彈,意志薄弱的敵人就會從戰壕里出來投降,另外據說該炮有擊毀T-34的記錄,得卻沒有得到過證實。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該炮依然保持生產。

還有3種150MM無後坐力炮,150毫米LG240,150毫米LG290,150毫米LG42,就不多說了!

❻ 二戰十大重炮

如果僅考慮口徑
第一名,德國的多拉
第二名,德國的卡爾
第三名,德國的突擊虎,一下干翻三輛謝饅頭
第四名,德國的K5列車炮,在安奇奧弄得盟軍抬不起來
第五名美國的小戴維,口徑最大
第六,日本在虎頭要宯的240
第七,英國海岸的356
第八,義大利305
第九,蘇聯的B4

❼ 求二戰納粹德國的列車大炮(名字和圖片),可以打到法國本土的

古斯塔夫重炮

口徑 800mm
最大射擊仰角 最大仰角48°
發射速率 每30~45分鍾射擊一發或一天內可射擊14發。
槍口初速 每秒820公尺(高爆彈/HE);每秒720公尺(穿甲彈/AP)
最大距離 48km(高爆彈/HE);38km(穿甲彈/APCR)

德國800mm K (E)鐵道炮又稱為古斯塔夫重炮(德文:Schwerer Gustav/Dora,英文:Heavy Gustav),第二座鐵道炮被稱為朵拉炮。這兩座鐵道炮是德國希特勒時期由克魯伯製造的超重型火炮。其設計與製造目標為提供前線部隊直射支援火力,擊毀當時仍然為各國陸軍視為防禦主幹的大型要塞與巨型碉堡。為了追求強大的破壞力,因此該火炮口徑高達800毫米,重達1344噸,可將重達7噸的炮彈投射到37公里以外的目標。

然而其巨大的體積必須由將近一個營約250人以三個工作天的時間組裝起來,另外將近一個旅大約2500人負責鋪設鐵軌,以及支援空防或其他勤務,才能夠開始進行炮彈射擊。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口徑可移動的(膛線)大炮,盡管美軍擁有口徑高達36英吋的「小大衛」迫擊炮,猶勝過古斯塔夫重炮,但是缺乏精準度與實戰經驗,因此不足以與之一較。

古斯塔夫重炮就像它的表親卡爾臼炮一樣,所需要壓制與擊毀的目標就是法國當時的國防安眠葯「馬奇諾防線」(法國以為有該防線即可高枕無憂,以致於連戰略預備師的編制都沒有),然而法國投降速度之快在於古德里安將軍想出從阿登山脈率領第19裝甲軍爬過110公里的峽谷,以致於古斯塔夫重炮與卡爾臼炮都失去大顯身手的機會。

望採納,謝謝

❽ 誰知道口徑最大的炮是什麼炮多少毫米

史上最大口徑的火炮:利托爾.戈維特迫擊炮 又稱「小戴維」是二戰時期製造的最大口徑火炮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盟軍正面攻破德軍齊格非防線而秘密設計和製造的。該迫擊炮的炮筒重65304公斤,口徑為914毫米,炮座重72560公斤,發射的彈頭重約1700公斤。有一個長4.8m 寬2.7m 高3.0m的底盤,以及高低,方向瞄準器構成。這個箱型底盤首先通過斜面,從車上卸下安放在事先掘好的土坑內,再進行加固。爾後在由M26改裝的特製牽引車拖曳來的炮身沿著基礎部的滑軌固定於基礎部,便完成了安裝。炮彈的重量達1640kg,其中包括700kg的炸葯以及970kg的拋射葯。由炮口裝填。炮重60噸,射程達10,000米,戰時僅建成1門,沒有來得及投入實戰。
美國工業建造出世界最大的迫擊炮 為了創造小戴維這個紀錄,槍炮與軍火,下一期我們將發表軍火的故事,就像Iversen先生和他的夥伴建造迫擊炮那樣,俄亥俄州阿肯城Babcock and Wilcox公司的A.R.McAllister先生帥領著忠實的團隊贏得了在《工業與軍火》關於軍火設計建造的戰斗。McAllister先生正在纂寫他的傳奇故事,現在不置一言 。Iversen先生和McAllister先生代表了哪些為了建造美國最大火炮而艱辛工作的人。
1944年初,冬去春來,針對納粹在歐洲的侵略,計劃已經很快的就要制定好了,所有的應急行動都已准備好,所有的關鍵物資的供應都已經開始,從那個被戰爭折磨的大陸上傳來的情報顯示,德國最高司令部正在緊鑼密鼓的准備好幾條強大的防線。基於Siegfried防線建造經驗的防禦工作被用在Loire,Seine,Marne等大河路障,還有分支防線去封死深入大西洋的大半島上的基地。這些工作由部分的被掩埋的增強混凝土碉堡構成,這些碉堡每英里25個位於重要地區的防線上。防線上 每個碉堡50英尺長,30英尺寬,17英尺高,有房頂和厚達7英尺的增強鋼筋牆。 軍事生產需要足夠的計劃應付任何偶發事件。一旦我們的進攻部隊越過灘頭被阻止住,就意味著必須提供物資去擊退敵人的防禦同時保持住進攻的節奏。經 驗告訴我們,現存的戰地炮兵武器如果不付出大的損失或者不在其擅長的直射 范圍里,任務就不能完成。因此,一個新的方案亟待出籠。
三月初,盟軍地面部隊表達了他們對此的嚴重關注並把問題提交到了軍械部的 研究和發展部門。三月十一日,在G.M.Barne少將的辦公室里召開會議,「小戴維」工程被提出,對此問題的解釋從目標的屬性到所需的拋射彈再到破壞力直至武器本身,Barne少將很有邏輯性的總結規劃了工程上的問題。 經過計算,對德國工事的摧毀需要一種重量超過3200磅射擊距離至少7500碼的 武器,在受到遮蔽保護的地方開火,這需要極高的精準度,一到兩發就要將碉堡摧毀。
這種武器必須能在現存的公路和高流動性獨立的鐵路上運輸,它能夠天黑後被 安放好,午夜開火,當其至關重要的任務完成後,要趕在天亮前撤走。首批交貨被指定在工程提交6個月後。 為了達到這些要求,決定製造一種36英寸的巨大迫擊炮。這種武器極像兩個澡 盆從一邊焊接到另一邊,為了保證它的公路的流動性,需要兩個巨大的坦克運輸車,一個用來運送它的38英寸炮管,另一個運送其基座和冷卻系統。 很明顯,要滿足交貨的時間要求,必須最大限度的使用標准部件,但是現在沒 有現存的標准部件,除了商用發動機,泵,閥門,電子控制裝置和水平射角視 鏡。其他操縱該設備的部件,比如液壓起重器,支撐設備,平台拖車都必須生 產。 作為一個經驗背景,軍械部過去發展過6到10英寸的迫擊炮,沒有遇到過相似 的問題,粗略的信息能從德國巨型超級加農炮那裡得到。 這個期限似乎沒有價值,因為德國比它口徑小5英寸的同樣武器都需要一個25節車廂的火車來移動它,安放在平行的鐵軌上,完全安裝好要三個星期。參考以上的經驗和軍械部的精通此方面朋友Frank.B.Bell的建議,重力和問題的難點都交給了Mesta 機器公司的總裁Lorenz Iversen先生,沒有更聰明的選擇了 。在完全不在乎個人的壓力,每天工作16到18個小時的狀態下,設計出了世界最大的火炮,1944年5月9日,他受到了合同書。
接下來,一連數月令人煩惱的日子開始了,基本設計被細化,被精確直到適合實際的生產,每天都有超過昨天的新的悲傷,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任務似乎不可能完成,但是每個困難都帶來了激勵,最終的結果就要出來了,穩定的,堅持著,不斷的獲得進展。數不清遇到多少困難,但一個簡單的判斷都要取得成果的紀錄。額外的安全保障在小戴維的設計製造和試驗期間就開始了,Lorenz Iversen先生拿出了所有最初級的設計方案,在一個技工的協助下,在一件上了鎖的屋子裡> 著手工作。整個工程被指定叫做「炸彈測試設備鈦」,用來掩蓋武器的實際性隨著發展,36英寸迫擊炮的基座被放在一個大約18英尺長,11英尺寬,10英尺高的鋼盒子上,它被設計放到一個坑裡,方便的用作外殼或炮彈發射口。這個基座設計包括升降機,水平移動器還有其他所有控制設備,包括一個液壓泵,數台起重器用來安放移動基座和拼合炮管。炮管部分是由炮口裝填的順時針旋轉膛線(一圈合60倍口徑)的炮管、升降段、冷卻系統組成。各種各樣的彈葯,重量從3200磅到3650磅不等,以配合預定的旋轉帶。推進裝彈部分由136磅重的基座部分和2個增重部分各重41磅。迫擊炮炮管原來規定每平方英寸要有65000磅的強度,通過應用一個新穎的三段熄滅方法,Mesta公司能夠將其提高到每平方英寸95000磅,可使射擊距離從原來的7500碼增加到9500碼。 1944年10月9日,也就是收到合同後的5個月,試驗型已經組裝完畢,接下來是實驗,裝置通過公路運到阿伯丁試驗場,經過公路的多條路線,材料的道路適用性得到很好的展示。10月28日,試驗型迫擊炮的基座被裝船,第二天到達阿伯丁試驗場,30分鍾里,基座被安放到一個坑裡。炮管兩天後被船運到,也是半個小時里被裝好。小戴維的第一次試射是10月31日,原始的拋射彈道和設計數據來自於發射外形和重量比例類似迫擊炮彈葯的155-mm炮彈,為了發射平台收集射程數據,需要進行范圍更大也更昂貴的試驗,因此,75-mm,M8榴彈,這些有著相同外部彈道和一個高的發射率的炮彈被用來確定初始數據和讓迫擊炮准確地打中目標。
小戴維的破壞力沒有讓設計者失望,深深的彈坑有一個單元樓那麼大。靜態引爆下它對德國碉堡的破壞力被評估出來,可以夷平一百平方英尺范圍內混凝土厚板。與此同時,歐洲的戰斗已經白熱化,巴頓將軍坐著裝甲車穿過法國,摧毀了德 國防線的最後希望,在Aachen ,Siegfried防線被撕開,歐陸大戰終止了,等 待需要的物資運往前線和好的天氣的到來,12月份,混亂的德軍進攻僅僅只需耗盡敵人的儲備就可至其死地。所以,歐洲戰區不再需要小戴維的幫助了,它被轉向了日本。 在沖繩,進展緩慢而代價高昂,日本人都躲在挖好的工事里,當對日本本土進攻開始時似乎有不好的預兆,這時需要一種武器把敵人從深深的戰壕里炸出來,一份運送威力強大的迫擊炮和受過訓練的操作人員的計劃制定出來,用以增 援即將開始的攻擊。然而,天空里一聲巨大的爆炸,原子彈結束了一切。和平勝利了!盡管未發過一枚炮彈,小戴維仍然是美國工業力量的象徵----世界最大 的大炮!
史上最著名的大口徑火炮:
納粹德國的古斯塔夫重炮,又名多拉,口徑達800毫米,是鐵軌炮。因口徑太大,所以炮彈十分笨重巨大,要用坦克把彈葯推進炮膛里,後坐力也很大,一開炮,就後退十幾米,鐵路要是不直他就完了。德國戰敗前,就被拆了。
二次大戰中的德國製造的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多拉炮)列車炮。
全長 : 42.97米
寬 : 7米
高 : 11.6米
重 : 1,350噸
炮口徑 : 800毫米
炮長: 32.48米
炮重: 400噸
炮彈重 :
7.1噸(穿甲彈)
4.8噸 (高爆彈)
1.8 - 2.0噸 (推進燃料)
炮彈射速:
720米/秒(穿甲彈)
820米/秒 (高爆彈)
射程 : 28 - 47 公里
1942年夏天,希特勒調集237個師的兵力,在蘇德戰場南部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妄圖一舉全殲部署在頓河東岸的蘇軍,進而攻佔著名的高加索石油區。蘇軍為了抵抗德寇的進攻,在塞瓦斯托波爾戰略要地築起堅固的防禦工事和地下彈葯庫,決心進行持久防禦。不料有一天上午,突然傳來轟隆隆的巨響,一座秘密彈葯庫發生意外爆炸。這座彈葯庫是動員數千軍民經過長期苦戰建造起來的。為了防禦敵機轟炸或炮火襲擊,彈葯庫建造在地下30米的深處,上面覆蓋有厚厚的鋼筋混凝土,裡面儲藏了大量武器彈葯。究竟什麼原因引起這次爆炸?長期以來眾說紛壇。有人分析是德國斯圖卡轟炸機扔下了巨型炸彈,有的說是德國派遣間諜破壞的。直到戰爭結束後很長時間,美國某軍事刊物才披露真相,說是在清理廢墟時發現有個直徑特別大的彈坑,德軍使用超重型火炮發射的巨型炮彈擊中了彈葯庫,引起鏈式反應般的彈葯爆炸,毀滅了這座無比堅固的地下建築物。
這就是二次大戰中的納粹德國製造的駭人聽聞的超級大炮----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多拉炮)列車炮。
希特勒上台後不久,處心積慮地研究征服世界的策略。為了突破法國人構築的馬其諾防線,他下令研究超重型火炮。陸軍兵工署提出,這種重炮的射程應在32千米以上,炮彈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鋼板或2。5米厚的鋼筋溫凝土牆。克虜伯兵工廠在接受任務後,對當時所有的野戰火炮、鐵道炮、要塞炮進行研究後認為,現有武器無法達到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徑的巨型火炮才能摧毀馬其諾防線。1936年3月,希特勒親自視察了兵工廠,決定試制800毫米的火炮。
1942年初,終於製成了這門超重型巨炮,它被用克虜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綴名命名,希特勒本人和軍需部長斯佩爾出席的驗收儀式,它被700萬馬可被軍方購買,以工程師的妻子的名字命名匿稱「多拉」。它的炮管長達32米,火炮在戰斗狀態的全長達53米,高12米,全重1488噸。這樣的龐然大物在裝配、運輸和射擊試驗時遇到極大困難。在試驗彈道性能時,裝彈機還不太完善,只好用一台起重機把4噸重的炮彈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輛輕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里。為了把火炮運送到試驗場,特地設計了3輛構造特別的巨型運輸列車。沿途的橋梁無法承受這樣大的重量,列車只好繞過很長的彎路而行駛。到達陣地後,先用2台巨型起重視吊裝底座,然後安裝炮架、炮管和裝彈機構,全部工作由1名少將指揮1400餘人奮戰3個星期才完成,高矗的巨炮十分雄偉壯觀。為了預防蘇軍飛機轟炸,陣地四局部署了高炮部隊和警戒飛機,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圍10千米內日夜巡邏。一旦發現敵機轟炸,立即由化學兵施放煙幕掩護。參加指揮、操作、警衛的總人數達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彈也是駭人聽聞,每一枚穿甲彈重7.1噸,一枚高爆彈重4.8噸,推進燃料在1.8噸到2噸。
巨炮製成後被命名為「多拉」炮,原計劃攻擊馬其諾防線,可是這時法國已經投降。蘇德戰場迫切需要重型火炮,於是「多拉」炮被運到黑海之濱,襲擊了塞瓦斯托波爾的地下工事,8月中旬又被運往斯大林格勒,但是德國在此戰中慘敗,9月為免被俘「多拉」又匆匆運回,「多拉」列車炮又會同「卡爾」「洛奇」和「迪沃」等巨型臼炮參與對1944年華沙起義的鎮壓行動,德軍在蘇聯重兵壓境,自身難保的情況下,為鎮壓波蘭人民的反抗,僅不顧彈葯吃緊,極其殘酷地有組織和分步驟的炮轟和爆破,將華沙全城幾乎痍為平地。1945年4月,德國工程師為免被繳獲,拆除的「多拉」,盟國軍隊繳獲了這門巨炮的部件,在德國希爾雷本靶場發現過一根炮管和幾發炮彈。

閱讀全文

與抗日時期最好的德國重炮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