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戰敗有沒有跟軍裝禦寒能力有關系
你說的應該是莫斯科會戰吧。蘇德戰爭中,也就莫斯科會戰中寒冷的氣候對德軍造成了實質性的影響。到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時候,德軍已經基本適應了蘇聯的氣候,後勤什麼的也能滿足前線的禦寒需要了。而且斯大林格勒地理位置相對偏南,也不如莫斯科那麼冷。
你說的情況有兩種可能:如果你是看的影視作品的話,那可能是導演為了刻意表現德軍彈盡糧絕的悲慘處境而設計了這樣的情節;如果你是看紀錄片的話,那也有可能是當時德軍被包圍的太久了,寒冬降臨之後冬裝卻無法送給包圍圈內的前線部隊,造成前線部隊禦寒能力不足。
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食物不足。我看過一份資料,說當時包圍圈內的德軍士兵每天只能吃兩片薄薄的馬鈴薯,連食道都塞不滿。食物的不足也會造成身體熱量不足,見解導致官兵禦寒能力下降。
所以說,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的失敗,歸根結底還是戰略失誤,造成部隊被蘇軍保衛,彈盡糧絕之下失敗的,和寒冷沒有直接關系。
② 德軍在莫斯科凍死幾十萬,為何不提前准備冬裝
二戰中德軍之所以會在莫斯科遭遇滑鐵盧,主要是因為德軍擅長的是閃電戰,所以說他認為自己能夠在短時間內拿下莫斯科,但是他們想到的是蘇聯採取了堅壁清野的政策。綜上所述,德軍的戰略部署上根本就沒有打長期作戰的准備。
③ 德國工業強大,蘇德戰爭為何前線德軍連冬裝都沒有
1941年6月22日,德國出動550萬大軍大舉進攻蘇聯,德軍勢如破竹,一路打到莫斯科郊外。德軍和蘇軍在莫斯科郊外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戰爭一直持續到冬天。蘇聯的冬天極為寒冷,但前線的德軍卻連冬衣都沒有,戰鬥力銳減,減員嚴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莫斯科會戰的失敗。那麼為何德國高層為何沒有準備足夠的越冬棉衣呢?
第一,德國輕敵了。按照原定計劃,蘇聯在4月進攻蘇聯,德軍佔領莫斯科以後,大部隊返回德國過冬,蘇聯只留有部分防守力量,所以後勤只按照留守德軍數量准備了冬裝。但由於義大利拖了後腿,進攻時間被拖延到了6月,而當年的冬天又來的格外的早,德軍遭遇了突如其來的嚴寒,這是德國沒有預料到的,臨時准備冬衣已經來不及了。事實上,蘇聯人其實也沒做好准備,兩邊半斤八兩,但蘇聯人明顯更適應寒冷,知道怎麼避免凍傷,所以傷亡遠比德軍要小。
第二,德國後勤部雖然飽受詬病,但他們的確是准備了大量冬裝的,只是沒想到根本運不上去。由於蘇聯使用寬軌鐵路,蘇聯的道路又泥濘不堪,德軍的運輸效率非常低,因此德軍有限的運輸能力只能優先運載彈葯補給,等到冬天來得時候冬裝卻運不上去了。德國火車頭水箱都在外面,進入蘇聯就都凍住了,而公路運輸在積雪中根本指望不上。德軍的冬裝在斯摩棱斯克、華沙的個個車站倉庫都堆滿了,前線只能幹著急。倒是黨衛軍跟空軍因為後勤體系獨自運營,所以他們早早穿上了冬衣,只是德國陸軍就慘了,只能穿著秋裝在冰天雪地中作戰。整個莫斯科戰役,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後,德軍沒獲得一輛火車的補給,主要靠一個摩托化師在身後收老百姓莊稼,德國民眾捐獻的大批冬裝直到次年的1月份才到達。
第三,雖然德軍的冬裝准備不充分,但德國人對越冬是有一定心理准備的,前線德軍也沒用坐以待斃。蘇聯的冬季的確造成很多德軍凍傷減員,卻是在理想范圍之內(起碼德國吸取了當年法國拿破崙的慘痛經驗),說明冬裝問題並不是導致莫斯科戰役失敗的主要原因(凍傷的多,但凍死的很少,已經說明情況)。一定程度上降,德軍缺乏冬裝被過度誇大了。
④ 歷史上,為什麼希特勒不給百萬大軍准備冬裝呢
二戰時期德軍折戟莫斯科城下,有個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天氣,提前的寒冬成為了前線德軍最大的敵人,士兵因凍傷出現大量非戰斗減員,希特勒就算是戰爭狂人,但是也不會狂到不給前線士兵准備冬裝的地步,是什麼造成了前線幾百萬德軍無足夠的冬裝呢?
在秋雨下來的時候德軍就開始吃苦頭了,蘇聯廣闊的大平原上全是質量很差的土路,連綿雨水一浸泡很快泥濘,機械化裝備的德國人行軍作戰大受影響,隨後俄羅斯當年更是短時間劇烈降溫,這個時候德軍就應該考慮到戰略撤退了,總比孤注一擲要強的多。德軍可以戰略是快速撤回,集中兵力䢖新防線的同時拉長蘇軍補給線,停在烏克蘭和波羅的海三國進行機動防禦,同時扶植當地政權會不會是更好的選擇,在蘇軍集中,又無力進攻時再進攻,擴大戰果,如些循環!
⑤ 德國入侵蘇聯蓄謀已久,為什麼前線的德軍連冬裝
預期在冬天到來之前結束戰爭,除了給預訂的佔領軍准備冬裝,其餘大部分部隊按設想,冬天到來之前就已經調回德國,所以沒有預備這些部隊的冬裝
⑥ 德軍士兵的情況是怎樣的
最讓德國士兵不安的是,由於戰線過長,使得補給品奇缺,尤其是冬裝非常缺少。在零下2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德軍士兵只穿單薄的軍服,凍得瑟瑟發抖,渾身僵硬。
⑦ 莫斯科保衛戰中德軍為什麼不及時空投冬裝或搶當地居民的棉衣呢
只能說任何一個吹牛逼的都會被赤裸裸的打臉,日軍侵華時聲稱三個月拿下中國,結果淞滬會戰就幹了三個月;美國也說打完趕回家過聖誕節,結果連過年都沒回去,1941年9月,德國軍隊實施的“台風”計劃,竟然說要在冬季來臨之前拿下莫斯科,雖說戰爭初期蘇聯軍隊損失慘重,到了11月的時候,蘇軍發起抵抗,德國預備隊也被耗盡,到了1942年,德軍在嚴寒的環境下損失慘重,凍死凍傷10萬餘人。
德軍很多人將失敗歸結於俄羅斯嚴寒的冬季,他們說如果不是嚴寒的阻礙,1941年11月的時候德軍應該在喝慶功酒了,氣溫驟降讓士兵和武器的力量大打折扣。其實真實的情況並非如此,真正的嚴寒是零下40度,但是這時已經是1941年12月15日了,要知道此時已經是蘇聯軍隊轉入反攻階段,大部分殘酷的莫斯科城下阻擊戰是在普通的冬日進行的,只能說天氣寒冷只是德軍失敗的其中一個理由。
⑧ 在莫斯科凍死好幾十萬士兵的德軍為何不準備冬裝
德國和蘇聯,或者是之前的俄羅斯,因為國家利益的關系,自古以來就時戰時和,利益一致時是親密無間的盟友,利益不同時是你死我活的敵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和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劃分了在東歐的勢力范圍,兩國甚至拿波蘭開刀,東西夾擊瓜分了它的領土。
但其實無論是斯大林還是希特勒,都沒相信過這個條約真能靠得住。
希特勒的打算是想穩住斯大林,免得他在德軍與英法在西線作戰時進攻德國,防止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斯大林則是不想成為希特勒的第一個目標,同時爭取時間為本國獨自捲入戰爭做好准備。
因此,二戰爆發後,雙方還有過一段和諧期,貿易來往很頻繁。德國為蘇聯提供重工業產品,例如機床,吊車等工業設施,還有一部分軍事工業產品;蘇聯則為德國提供工業原料,例如石油,糧食等。
雙方面和心不和的局面,一直維持到了德國與英法的西線戰爭結束前。但英法勢力退出歐洲大陸後,情形就完全是另一副狀況了。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下令實施“巴巴羅薩計劃”,早已准備妥當的三大集團軍群,從北、中、南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入侵蘇聯,蘇德正式開戰。
其實冬季裝備這一塊,蘇軍也不是那麼充足,但畢竟是主場作戰,未淪陷區工廠日夜開工,勉強能完成供應。而且蘇軍的後方,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不用擔心德軍襲擾,後勤運輸線暢通無阻。
總之,蘇德戰爭是二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的戰場,雙方都死傷慘重。戰爭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蘇軍憑借頑強的戰斗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付出巨大的犧牲,扭轉整個戰局,並最終反攻進入德國首都柏林,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