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怎麼製作電視

德國人怎麼製作電視

發布時間:2022-08-11 09:49:39

1. 電腦,電視誰發明的

第一台計算機的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為了解決計算大量軍用數據的難題,成立了由賓夕法尼亞大學莫奇利和埃克特領導的研究小組,開始研製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據記載,電視的發明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1862年,義大利血統的神父卡塞利在法國創造了用電報線路傳輸圖像的方法。1873年,英國電器工程師史密斯發現了光電效應現象。1884年,德國人布尼科夫發明了機械掃描式電視,並登記了專利。1904年,英國人貝克威爾發明了一次電傳一張照片的電視技術,但每傳一張照片需要lO分鍾。1908年,英國人比德韋爾寫信給《自然》雜志,在談到電視問題時,他認為,要獲得好的圖像,就要在發射機里聯結幾萬個光電池,每個電池都通過一個單獨的線路同接收機的相應點相聯。1925年10月2日,英國發明家貝爾德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終於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有實用價值的電視機。第二年1月27日,貝爾德第一向人們展示了這台能以無線電播放電影的機器,因其在陰級真空管中以電子顯現影像而被稱為電視。這台外形古怪、圖像也不清晰的電視機每秒鍾只可電傳30幅畫面,但它的誕生揭開了電視發展的新篇章,它是20世紀的標志性發明之一。
1927年1月,法恩斯沃斯第一個提出了專利申請,而且在9月7日,他傳輸了歷史上第一張電子電視圖像。但是,從電視機發明到應用,貢獻最大的還是貝爾德。 1946年秋天,一種標價375美元的25厘米黑白電視機上市,這是美籍俄國人弗·卓爾金試製成功的。從此,電視機進入了家庭,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幾十年來,電視技術迅速發展,黑白電視機正在從大城市消失,彩色電視機、立體電視、數字式電視、高清晰度電視正在進入千家萬戶。

2. 電視機是怎麼生產的

這個問題不是怎麼好回答,總的來說19世紀末,少數先驅者開始研究設計傳送圖像的技術。1904年,英國人貝爾威爾和德國人柯隆發明了一次電傳一張照片的電視技術,每傳一張照片需要10分鍾。1924年,英國和德國科學家幾乎同時運用機械掃描方式成功地傳出了靜止圖像。但有線機械電視傳播的距離和范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

192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茲沃里金申請到光電顯像管、電視發射器及電視接收器的專利,他首次採用全面性的「電子電視」發收系統,成為現代電視技術的先驅。電子技術在電視上的應用,使電視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公眾生活之中,1925年,英國科學家研製成功電視機。1928年,美國紐約31家廣播電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電視廣播試驗,由於顯像管技術尚未完全過關,整個試驗只持續了30分鍾,收看的電視機也只有十多台,此舉宣告了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電視藝術的問世,是電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1929年美國科學家伊夫斯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播送50行的彩色電視圖像,發明了彩色電視機。1933年茲沃里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播出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歌舞節目,並首次開辦每天2小時的電視廣播。全倫敦只有200多台收視電視機,但它標示著世界電視事業開始發跡。對當年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更是年輕的電視事業的一次大亮相。當時共使用了4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電子攝像機。這台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2.2米,被人們戲稱為電視大炮。此後,價格相當昂貴的電視在英國中上層家庭開始有所普及。1937年,該公司播映英王喬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時,英國已有5萬觀眾在觀看電視。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約有兩萬家庭擁有了電視機。

1939年4月30日,美國無線電公司通過帝國大廈屋頂的發射機,傳送了羅斯福總統在世界博覽會上致開幕詞和紐約市市長帶領群眾遊行的電視節目。成千上萬的人擁入百貨商店排隊觀看這個新鮮場面。二戰結束時,美國約有7000台電視機。二戰前開辦電視的還有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
聯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結合本節整體教材指出電視藝術普及的條件:電子技術等方面的進步,社會巨大變化和人類新的精神需求及商業利潤的驅動。建議教師從電視機研製、電視轉播、電視節目製作三方面稍作補充,如:電視機經歷了從黑白到彩色,從電子管、晶體管電視迅速發展到集成電路電視,目前,電視正在向智能化、數字化和多用途化邁進;電視轉播也由衛星傳播到衛星直播。

3. 中國電視機的發展歷史

電視機的發展史
19世紀末,少數先驅者開始研究設計傳送圖像的技術。1904年,英國人貝爾威爾和德國人柯隆發明了一次電傳一張照片的電視技術,每傳一張照片需要10分鍾。1924年,英國和德國科學家幾乎同時運用機械掃描方式成功地傳出了靜止圖像。但有線機械電視傳播的距離和范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
(1)192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茲沃里金申請到光電顯像管、電視發射器及電視接收器的專利,他首次採用全面性的「電子電視」發收系統,成為現代電視技術的先驅。電子技術在電視上的應用,使電視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公眾生活之中,1925年,英國科學家研製成功電視機。1928年,美國紐約31家廣播電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電視廣播試驗,由於顯像管技術尚未完全過關,整個試驗只持續了30分鍾,收看的電視機也只有十多台,此舉宣告了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電視藝術的問世,是電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1929年美國科學家伊夫斯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播送50行的彩色電視圖像,發明了彩色電視機。1933年茲沃里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2)電視藝術在英國、美國的發展:教材強調了20世紀30~40年代,電視藝術在英國和美國有了長足的發展。建議教師結合教材,適當補充資料即可。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播出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歌舞節目,並首次開辦每天2小時的電視廣播。全倫敦只有200多台收視電視機,但它標示著世界電視事業開始發跡。對當年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更是年輕的電視事業的一次大亮相。當時共使用了4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電子攝像機。這台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2.2米,被人們戲稱為電視大炮。此後,價格相當昂貴的電視在英國中上層家庭開始有所普及。1937年,該公司播映英王喬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時,英國已有5萬觀眾在觀看電視。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約有兩萬家庭擁有了電視機。
1939年4月30日,美國無線電公司通過帝國大廈屋頂的發射機,傳送了羅斯福總統在世界博覽會上致開幕詞和紐約市市長帶領群眾遊行的電視節目。成千上萬的人擁入百貨商店排隊觀看這個新鮮場面。二戰結束時,美國約有7000台電視機。二戰前開辦電視的還有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
(3)電視藝術的普及應用:建議教師從電視藝術普及的條件、時間及表現三方面把握教材。
聯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結合本節整體教材指出電視藝術普及的條件:電子技術等方面的進步,社會巨大變化和人類新的精神需求及商業利潤的驅動。建議教師從電視機研製、電視轉播、電視節目製作三方面稍作補充,如:電視機經歷了從黑白到彩色,從電子管、晶體管電視迅速發展到集成電路電視,目前,電視正在向智能化、數字化和多用途化邁進;電視轉播也由衛星傳播到衛星直播。
表現:教材以美國和中國為例加以說明,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電視事業發展超過英國:從1949年到1951年,電視機數目從1百萬台躍升為1千多萬台,1960年全美電視台高達780座,電視機近三千萬台,約有87%的家庭擁有至少一台電視機。同時期英國只有190萬台電視機,法國3萬台,加拿大2萬,日本4千台。1993年底,美國98%的家庭擁有至少一台電視機,其中99%為彩色電視機。
1958年,中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在天津誕生,同年,開始試播。當時,全國只有50多台黑白電視機。1971年,全國已建有電視台32座。21世紀初,中國大陸的電視覆蓋率高達94%。
電視的誕生,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現代社會里,沒有電視的生活已不可想像了。各種型號、各種功能的黑白和彩色電視從一條條流水線上源源不斷地流入世界各地的工廠、學校、醫院和家庭,正在奇跡般地迅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形形色色的電視,把人們帶進了一個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尼普可夫圓盤
俄裔德國科學家保爾·尼普可夫還在中學時代,就對電器非常感興趣。當時正是有線電技術迅猛發展時期。電燈和有軌電車取代了古老的油燈、蠟燭和馬車,電話已出現並得到了普及,海底電纜聯通了歐洲和美洲,這一切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後來他來到柏林大學學習物理學。他開始設想能否用電把圖像傳送到遠方呢?他開始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經過艱苦的努力,他發現,如果把影像分成單個像點,就極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傳送到遠方。不久,一台叫作「電視望遠鏡」的儀器問世了。這是一種光電機械掃描圓盤,它看上去笨頭笨腦的,但極富獨創性。1884年11月 6日,尼普可夫把他的這項發明申報給柏林皇家專利局。在他的專利申請書的第一頁這樣寫道:「這里所述的儀器能使處於A地的物體,在任何一個B地被看到。」一年後,專利被批准了。
這是世界電視史上的第一個專利。專利中描述了電視工作的三個基本要素:1.把圖像分解成像素,逐個傳輸。2.像素的傳輸逐行進行。3.用畫面傳送運動過程時,許多畫面快速逐一出現,在眼中這個過程融合為一。這是以後所有電視技術發展的基礎原理,甚至今天的電視仍然是按照這些基本原則工作的。
1900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第一次使用了電視這個詞。可是最簡單最原始的機械電視,是在許多年以後才出現的。
貝爾德和機械電視
一個偶然的機會,英國發明家約翰·貝爾德看到了關於尼普可夫圓盤的資料。尼普可夫的天才設想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他立刻意識到,他今後要做的就是發明電視這件事。於是,他立刻動手幹了起來。正是對發明電視的執著追求和極大熱情支持著貝爾德,1924年,一台凝聚著貝爾德的心血和汗水的電視機終於問世了。這台電視利用尼普可夫原理,採用兩個尼普可夫圓盤,首次在相距4英尺遠的地方傳送了一個十字剪影畫。
貝爾(1888-1946)英國發明家。1926年製造出機械電視系統。
電視的發明者——貝爾德
1929年的一天,當英國人第一次看到電視圖像時,無不興高采烈,奔走相告。在他們中間的電視發明者貝爾德(1888—1946),激動地流下了熱淚。
貝爾德出生在英國,從小體弱多病,好多次差一點被病魔奪去生命。然而,身體的脆弱磨煉了他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大學畢業後,他在電氣公司工作。他對工作一絲不苟,很短時間就修好了幾台幾乎淘汰的機器,深受公司器重。
無情的病魔纏住了他,只好辭職養病。1923年的一天,一個朋友告訴他:「既然馬可尼能夠遠距離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那麼發射圖像也應該是可能的。」這使他受到很大啟發。貝爾德決心要完成「用電傳送圖像」的任務。他將自己僅有的一點財產賣掉,收集了大量資料,並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研製電視機上,最後,完成了電視機的設計工作。
要把設計圖紙變成實物樣機,不是容易的事。一間小小的屋子,既是卧室又是工作室。雖然疾病折磨著他,但他仍頑強地工作著,常常是日以繼夜,連夜戰斗,餓了吃麵包,困了和衣睡一會兒,沒有錢買實驗器材就以舊茶葉箱、舊帽子盒蓋、編織針等代替。
經過長時間的艱苦奮斗和無數次失敗之後,貝爾德終於用電信號將人的形像搬上了屏幕。1929年,英國廣播公司允許貝爾德公司開展公共電視廣播業務。30年代以後,貝爾德又轉向了彩色電視的研究,並有所成就。
經過不斷地改進設備提高技術,貝爾德的電視效果越來越好,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後來「貝爾德電視發展公司」成立了。隨著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改進,貝爾德電視的傳送距離有了較大的改進,電視屏幕上也首次出現了色彩。貝爾德本人則被後來的英國人尊稱為電視之父。
幾乎就在同時,德國科學家卡羅魯斯也在電視研製方面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42年,卡羅魯斯小組(包括兩名科學家,一名機械師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設備。這台設備用兩個直徑為 1米的尼普可夫圓盤作為發射和接收信號的兩端,每個圓盤上有48個1.5毫米的小孔,能夠掃描 48行,用一個同步馬達把兩個圓盤連接起來,每秒鍾同步轉動10幅畫面,圖像投射到另一台接收機上。他們稱這台機器為大電視。這台大電視的效果比貝爾德的電視要清晰許多。但是,他們從未進行過公開表演,因而他們的發明鮮為人知。不同國度的科學家幾乎同時做出了類似發明,這充分說明了機械電視的發明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是人類在自然界面前擁有創造力的一個見證。
1928年,「第五屆德國廣播博覽會」在柏林隆重開幕了。在這盛況空前的展示會中,最引人注目的新發明——電視機第一次作為公開產品展出了。從此,人們的生活進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然而,不能否認,有線的機械電視傳播的距離和范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簡直無法再現精細的畫面。因為只有幾分之一的光線能透過尼普可夫圓盤的孔洞,為得到理想的光線,就必須增大孔洞,那樣,畫面將十分粗糙。要想提高圖像細部的清晰度,必須增加孔洞數目,但是,孔洞變小,能透過來的光線也微乎其微,圖像也必將模糊不清。機械電視的這一致命弱點困擾著人們。人們試圖尋找一種能同時提高電視的靈敏度和清晰度的新方法。於是電子電視應運而生。
電子電視
1897年,德國的物理學家布勞恩發明了一種帶熒光屏的陰極射線管。當電子束撞擊時,熒光屏上會發出亮光。當時布勞恩的助手曾提出用這種管子做電視的接收管,固執的布勞恩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1906年德國製造的第一台電子電視圖像接受機。
1906年,布勞恩的兩位執著的助手真的用這種陰極射線管製造了一台畫面接收機,進行圖像重現。不過,他們的這種裝置重現的是靜止畫面,應該算是傳真系統而不是電視系統。1907年,俄國著名的發明家羅辛也曾嘗試把布勞恩管應用在電視中。他提出一種用尼普可夫圓盤進行遠距離掃描,用陰極射線管進行接收的遠距離電視系統。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英國電氣工程師坎貝爾·溫斯頓,在1911年就任倫敦學會主席的就職演說中,曾提出一種令人不可思議的設想,他提出了一種現在所謂的攝像管的改進裝置。他甚至在一次的講演中幾乎完美無缺地描述了今天的電視技術。可是在當時,由於缺乏放大器,以及存在其它一些技術限制,這個完美的設想沒有實現。
俄裔美國科學家茲沃雷金,開辟了電子電視的時代。茲沃雷金曾經是俄國聖彼德堡技術研所的電氣工程師。早在1912年,他就開始研究電子攝像技術。1919年茲沃雷金遷居美國,進入威斯汀豪森電氣公司工作。他仍然不懈地進行電子電視的研究。1924年茲沃雷金的研究成果——電子電視模型出現。
茲沃雷金(1889-1982)美國發明家。1923年發明電子電視攝像管,
1931年研究成功電視顯像管。
茲沃雷金稱模型的關鍵部位為光電攝像管,即電視攝像機。遺憾的是,由於圖像暗淡,幾乎同陰影差不多。1929年矢志不渝的茲沃雷金又推出一個經過改進的模型,結果仍然不很理想。美國的 ARC公司最終投資了 5千萬美元,1931年茲沃雷金終於製造出了令人比較滿意的攝像機顯像管。同年,進行了一項對一個完整的光電攝像管系統的實地試驗。在這次實驗中,一個由240條掃描線組成的圖像被傳送給4英里以外的一架電視機,再用鏡子把 9英寸顯像管的圖像反射到電視機前,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
隨著電子技術在電視上的應用,電視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公眾生活之中,成為真正的信息傳播媒介。 1936年電視業獲得了重大發展。這一年的11月 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播出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歌舞節目。這台完全用電子電視系統播放的節目,場面壯觀,氣勢宏大,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同年在柏林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更是年輕的電視事業的一次大亮相。當時一共使用了 4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佐爾金發明的全電子攝像機。這台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 2.2米,被人們戲稱為電視大炮。這4台攝像機的圖像信號通過電纜傳送到帝國郵政中心的演播室,在那裡圖像信號經過混合後,通過電視塔被發射出去。柏林奧運會期間,每天用電視播出長達 8小時的比賽實況,共有16萬多人通過電視觀看了奧運會的比賽。那時許多人擠在小小的電視屏幕前,興奮地觀看一場場激動人心的比賽的動人情景,使人們更加確信:電視業是一項大有前途的事業,電視正在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員。
到了1939年,英國大約有 2萬個家庭擁有電視機,美國無線電公司的電視也在紐約世博覽會上首次露面,開始了第一次固定的電視節目演播,吸引了成千上萬個好奇的觀眾。二戰的爆發使得剛剛發展起來的電視事業幾乎停滯了10年。戰爭結束以後,電視工業又蓬勃發展起來,電視也迅速流行起來。1946年,英國廣播公司恢復了固定電視節目,美國政府也解除了禁止製造新電視的禁令。一時間,電視工業猶如插上了翅膀,飛速發展起來。在美國,從1949年到1951年,短短三年來,不僅電視節目已在全國普遍播出,電視機的數目也從1百萬台躍升為1千多萬台,成立了數百家電視台。一些幽默劇、輕歌舞、卡通片、娛樂節目和好萊塢電影常常在電視中播出。千變萬化的電視節目的出現,在公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在不長的時間里,公眾就拋棄了其它的娛樂方式,閉門不出,如醉如痴地坐在起居室的電視機前,同小小的熒屏中展示的一切同悲共喜。電視愈來愈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了。
1946年美國第一次播出黑白電視。圖為50年代電視節目錄制現場。
電視家族的主要成員
自從全電子電視出現以來,電視家族迅速興旺發達起來。電視機的數量急劇增長,電視機的形狀變得五花八門,電視機的功能也越來越全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令人目眩的新型電視機正以鋪天蓋地之勢源源不斷地湧向人們的生活中。在這電視機的洪流中,電子錄像、衛星傳播,以及各種新媒體更是倍受人們的青睞。
電子錄像——金斯伯格和安德遜1956年設計製作的Modoll VRllo錄像機的問世,使電技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以前,人們製作電視節目一般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電視膠片把節目拍攝下來,沖印,再通過電子掃描播出。採用這種方法的一個最大的缺陷,是無法進行電視節目的實況轉播。另外一種是用攝像機直接把信號播出去。這雖然滿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現場情景的觀眾的需要,但是它不能記錄和重放,失去了作為資料的歷史價值。可見,以往的製作方法都有一種無法克服的缺憾。錄像機的出現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有了錄像機,人們可以絲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在紐約製作的節目帶到世界各地播放,讓人們同享歡樂。
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種3/4英寸的盒式磁帶,從根本上改變了電視節目的制方法。這種盒帶看起來普普通通,非常小巧,它卻是世界上第一個專業彩色錄像放映系統。時至今日,錄像技術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黑白、彩色、提式、盒式、各種型號和功能的錄像機爭奇斗艷,畫面、聲音、清晰度也越來越好。
衛星傳播——1960年8月12日,在熊熊的烈焰中,又一枚火箭騰空而起,將一顆用於通信的衛星送入了廣袤的太空。盡管這顆衛星只是一個巨大的金屬球,只能用於反射無線電信號,但是,它開創了衛星通訊的先河。隨著「信使者」及「電星」 1號衛星成功升入太空,進入地球軌道,衛星通訊進入實用階段。
隨著通信衛星的出現,電視的傳播速度更快了。通過實況轉播,各種世界性的體育盛會和重大科技信息,轉眼之間傳遍整個世界,電視傳播的范圍更廣大。1982年有140 多個國家的百餘億人次在電視中看到了世界盃足球賽的比賽實況,觀看人數之多是前所未有的,電視傳播的地域界限縮小了。從1965年到1980年,國際通信衛星組織共發射了 5顆國際通信衛星,完全實現了全球通信。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通信衛星加強了人們的社會交往和相互了解。在高懸於太空中的通信衛星的照耀下,地球彷彿變小了,「全球村」時代來臨了。
新媒介——家庭錄像、電纜電視、衛星直播電視、多功能電視等新媒介的出現,帶來了電視發展的一個新的潮流——由公共媒介向家庭媒介轉變。
自從1/2帶寬的家用錄像機於1975年首批投放市場以後,家用錄像事業以不可阻擋之勢發展起來。有了錄像機,人們可以更自由地隨時隨地觀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而不再受制於電視台的時間表。人們有事外出而看不到想看的節目時,可以利用錄像機的定時裝置把它錄下來供人們欣賞。錄像機也可用來存貯資料和指導學習。當人們有興趣時,還可以用家用攝像機拍下自己外出旅遊、生日宴會和家庭節日聚會的情景,留作未來的回憶。
人們總希望能在電視中輕易地看到自己所喜愛的節目,有選擇地收看某些節目。迎合這種心理,有線電視應運而生。有線電視一反過去電視節目大眾化的作法,實行窄播傳遞,提供專門的娛樂節目頻道、兒童節目頻道、體育和新聞節目頻道等滿足部分觀眾的需要。
今天,電纜電視十分發達。到1980年,美國已有近 1萬個電纜電視系統,電纜電視用戶近5百萬戶,占家庭總數的52%。有線電視正在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無線電視的強大競爭對手。
衛星直播電視——1983年11月 5日,美國USCI公司首次開始衛星直播。以前的衛星傳播,要經過地面的接收,再把信號通過無線電或電纜傳送出去。衛星直播電視與此不同,只要在同戶家中裝備一個直徑1米左右的小型拋物面天線和一個調諧器(用來對信號進行解碼),就可以直接接收衛星的下行信號。這對偏遠地區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多功能電視——自從1949年第 1台蔭罩式彩電問世以來,短短幾十年,電視獲得了驚人的發展。從電子管電視、晶體管電視迅速發展到集成電路電視。目前,伴隨著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電視正在向智能化、多功能和多用途化邁進。
如今的電視不僅用於收看電視節目,同時又可以是家用計算機、電子游戲機並可以預制錄像帶。人們不僅利用電視消息,而且可以通過衛星和電視進行遙感式診病,使用家用電視控制家裡的電器,進行電視報警、購物、記錄、學習等等。此外,立體聲電視、超大屏幕電視、高清晰度電視、激光視盤、家庭資料庫等也不斷地發展起來。也就是說,現代電視已經從一種公共媒介的收看工具,變成了包含眾多信息系統的家庭視頻系統中心。
1954年彩色電視試播成功。圖為現代電視導播控制中心。
電視的發明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它不但使人們的休閑時間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實,更重要的是它加大了信息傳播空度和信息量,使世界開始變小。如今,電視已成為普及率最高的家用電器之一,而電視新聞、電視娛樂、電視廣告、電視教育等已形成了巨大的產業。電視作為一項偉大的發明,給人類帶來了視覺革命。

4. 電視是誰發明的

發明者:約翰.洛克.貝爾德(蘇格蘭)

年份:1926年10月2日

地點:英國倫敦一閣樓

貝爾德發明電視並沒有大鑼大鼓,只在自己 的臨時實驗室裏,建造一架能以集束光線掃描物體的攝影機,利用光管把被掃描物體的光與影轉換成為電流,並將原來的物體投射到螢幕上,直至1926年10月,他成功地掃描了個木偶頭,於是找了一位名威廉,泰因頓的小朋友做摸特兒,這位小朋友便成為第一個出現在電視上的人。當時的螢幕顏色為粉紅色(即是黑白電視),畫面分為30線,圖像較為閃爍不定,觀眾看後感到惡心頭痛。

彩色電視的誕生:1953年彩電視機正式在美國面世。第一個電視節目是在1939年4月30日由美國無線電視公司播放,內容是羅斯福總統在紐約世界博覽會上的開幕致辭。

電視的故事

電視機
電視,被世人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最為偉大的發明之一。

歷史
電視不是哪一個人的發明創造。她是一大群位於不同歷史時期和國度的人們的共同結晶。早在十九世紀時,人們就開始討論和探索將圖象轉變成 電子信號的方法。在1900年,「television"一詞就已經出現。
人們通常把1925年10月 2日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象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志,他被稱做「電視之父」。但是,這種看法是有爭議的。因為,也是在那一年,美國人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闆展示了他的電視系統。
盡管時間相同,但 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與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的電視系統是有著很大差別的。史上將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的電視系統稱做機械式電視,而斯福羅金的系統則被稱為電子式電視。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傳輸和接收原理的不同。
電視的發展紛繁復雜。幾乎是同一個時期有許多人在做同樣的研究。為將歷史簡明地說清楚。

我們可以將電視的歷史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機械式電視
電子式電視
彩色電視
廣播電視
更多詳情請參閱電視的歷史

現在
現在,電視正在進行著一場革命。

電視技術的現狀:當前電視技術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數字化。首先是節目製作數字化。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英國廣播公司 (BBC)率先在全球建立起了「哥倫布」系統。這個系統使得BBC的電視節目儲存、編輯、播出全面實現數字化,即非 磁帶化,從而極大地提高了BBC的工作效率,節省了製作成本。另外,現在的電視機構正在逐漸淘汰傳統的模擬攝象機和錄象帶,取而代之的是數字攝象機和各種新興的記錄載體。這個變革大大改善了圖象的質量。其次,傳輸技術也多元化起來。除了傳統的無線 微波傳輸外,現在還有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等傳輸方式。這些新興的傳輸方式有效地減輕了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衰減 現象,保證了較好的接收質量。最後是接收技術的數字化變革(請看下一個要點:電視機的現狀)。聲畫質量的提高和雙向互動是數字化廣泛推廣帶來的兩個最大的好處。
電視機的現狀。現在的大多數人用的電視機體積比起十年前來並沒有小多少。因為顯象管技術依然是現在最常用的顯示技術。這種技術最大的缺點是屏幕的大小與體積成正比。而34英寸是這種技術所能夠達到的最大極限。這顯然與人們的需求背道而馳。於是,更多的顯示技術涌現出來。例如 背投電視、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等。與此同時,伴隨著電視製作和傳輸技術的數字化,接收裝置的數字化也成為了必然。數字電視的顯示效果更好,功能也更多,甚至已經可以實現初步的雙向互動。電視機的另一個趨勢是智能化趨勢,即與其他電器的結合,特別是與電腦的結合。這將使得電視更加「聰明」,具有更多的功能,從而突破電視的傳統含義(參見「前景」)。
電視傳媒。發展飛速,讓人應不暇接,更加迷惑。電視傳媒的兩極化嚴重。知名的、諸如BBC、CNN等幾家電視機構握有強大的話語權(參見「全球傳播」)。專業化程度加強,面對的受眾面更加狹窄。
參考資料: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101004609

5. 電視連續劇是誰發明出來的

電視連續劇是一種專為在電視機熒屏上播映的演劇形式。它兼容電影、戲劇、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造型藝術等諸因素,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電視劇是一種適應電視廣播特點、融合舞台和電影藝術的表現方法而形成的藝術樣式。一般分單本劇和系列劇(電視影集);電視劇是隨著電視廣播事業的誕生而發展起來的,在這幕後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致使一些電視劇網站孕育而生。比較典型的分類電視劇在線觀看網站很受大眾的喜愛!電視劇最早出現在英國,也就是說英國製作了第一部電視劇。

最早的電視台是1929年在英國成立,就是現在聞名遐邇的BBC,英國廣播公司第一次定期播放電視節目,二戰後歐美合國開始普及。世界上第一部電視劇是英國製作的《花言巧語的女人》,是不是很新潮,這個名字放到現在也不過時。

中國第一個電視台是1958年成立的北京電視台,記住了可不是中央電視台,中國第一部電視劇是1958年為了配合當時的階級斗爭製造的《一口菜餅子》,當時只是一部二十分鍾的電視小戲,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視劇是八十年代初中央電視台製作的九級電視劇《敵營十八年》,一部非常經典的電視劇。

所以說究竟是誰發明了電視劇,具體人已無法考證,只能說是英國電視人吧!

6. 電視怎麼由來的

1906年,蘇格蘭青年貝爾德建立了一個簡陋的實驗室,立志要製造一台電視機。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1925年,他終於利用舊無線電器材、舊糖盒、自行車燈透鏡和舊電線等廢舊材料,造出了世界上最原始的電視攝影機和接收機。

在試驗中,熒光屏上顯示了圖像。1926年1月27日,貝爾德在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向40名科學家表演了他的發明。

他在一間屋內放電視,科學家們在另一間屋內觀看,熒光屏上出現一個人在抽煙和說話的畫面。這次表演後來被國際公認為第一次公開播放電視的日子。

(6)德國人怎麼製作電視擴展閱讀:

電視不是哪一個人的發明創造。它是一小群位於不同歷史時期和國度的人們的共同結晶。早在十九世紀時,人們就開始討論和探索將圖像轉變成電子信號的方法。在1900年,「Television"一詞就已經出現。

人們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志,他被稱做「電視之父」。但是,這種看法是有爭議的。

因為,也是在那一年,美國人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闆展示了他的電視系統。

盡管時間相同,但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與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的電視系統是有著很小差別的。史上將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的電視系統稱做機械式電視,而斯福羅金的系統則被稱為電子式電視。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傳輸和接收原理的不同。

電視的發展紛繁復雜。幾乎是同一個時期有許多人在做同樣的研究。

美國RCA1939年推出黑白電視機,到1953年設定全美彩電標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電視機。

隨著1875年電話發明以及無線電和電影技術的發展,很多科技人員著手研究圖像傳送技術,想應用最新科技成果,對靜止或活動的景物、影像進行光電轉換,並將電信號傳送出去使其他地方能即時重現畫面。

首先發明和實現這樣電視系統的是英國工程師J.L.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貝爾德於1923年7月26日向英國專利局申請了名稱為「通過有線或無線電波通信方式,傳送圖像、肖像和場景的系統」,並於1924年10月9日獲得授權,專利號為GB222604。

該系統與其說是電子式的還不如說是機械式的。它是基於德國柏林的俄裔德國人P·尼普可夫(Paul Niphow)。名稱為「電子望遠鏡」的1884年的德國DE30105號專利,「電子望遠鏡」包括兩個相同的旋轉盤,一個設於發送機上,另一個設於接收機上。每個盤有24個方孔,還有傳輸圖像的光電管。

7. 電視是怎樣產生的

1,發明者:
1924年,英國人貝爾德發明了最原始的電視機,用電傳輸了圖像。
美國RCA1939 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到1953 年設定全美彩電標准以及 1954 年推出 RCA 彩色電視機。

2,工作原理:
由於射頻信號在空中傳輸的過程中要混入一些干擾信號並隨著傳輸距離的增大而衰減,電視機從有線或天線(RF-IN)接收到微弱的射頻電視信號後,首先要通過調諧器對它進行解調,經過放大、混頻和檢波,濾掉高頻載波分量,得到PAL、NTSC或SECAM制式的復合全電視信號。
從全電視信號中分離伴音信號和視頻信號。音頻信號經音頻電路處理後送揚聲器輸出。
視頻信號經視頻放大,並把亮度、色度信號分離開,得到YC分量信號。最後,把YC分量信號轉換成YUV、進而轉換成RGB分量信號並送顯象管顯示。
在全電視信號中,由於色度信號佔用了2.6MHz的帶寬,電視機的電子電路在亮度、色度信號分離處理時有的直接截取亮度低端約3MHz的信號。在這種情況下,雖然電視機的熒光屏可以達到水平約500線的分解率,實際從天線輸入的電視信號其水平分解率只有約260線。另外,不同頻道的信號強弱不同,最終反映到熒光屏上的圖像分解率也不同。

8. 彩色電視機是由誰發明的怎麼發明出來的呢

彩色電視機美國的發明家伊夫斯於1929研製出來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電視機的發明過程。

電視機的發展最開始是19世紀末,很多先驅者都開始研究傳送圖像的這一個技術,直到1880年一個法國人提出了可對圖像進行重組,到後來1883年德國人也提出圓盤掃描法。1897年德國的布勞恩發明了射線管可以顯示一些電信號,後面英國的貝爾威爾和德國的科隆一起努力開始了電視技術,但是每次上傳一張照片所需要的時間都非常長。所以這個技術也沒有被廣泛應用。

以上這個故事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有任何錯誤,敬請諒解。

9. 請問電視是怎麼發明的

19世紀末,少數先驅者開始研究設計傳送圖像的技術。1904年,英國人貝爾威爾和德國人柯隆發明了一次電傳一張照片的電視技術,每傳一張照片需要10分鍾。1924年,英國和德國科學家幾乎同時運用機械掃描方式成功地傳出了靜止圖像。但有線機械電視傳播的距離和范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 192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茲沃里金申請到光電顯像管、電視發射器及電視接收器的專利,他首次採用全面性的「電子電視」發收系統,成為現代電視技術的先驅。電子技術在電視上的應用,使電視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公眾生活之中,1925年,英國科學家研製成功電視機。1928年,美國紐約31家廣播電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電視廣播試驗,由於顯像管技術尚未完全過關,整個試驗只持續了30分鍾,收看的電視機也只有十多台,此舉宣告了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電視藝術的問世,是電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1929年美國科學家伊夫斯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播送50行的彩色電視圖像,發明了彩色電視機。1933年茲沃里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美國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到1953年設定全美彩電標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電視 第一台電視機面世於1924年,由英國的電子工程師約翰·貝爾德發明,到1928年,美國的RCA電視台率先播出第一套電視片《FelixTheCat》,從此,電視機開始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信息傳播和思維方式。從此,人類開始步入了電視時代。 【電視機的發展歷史】 第一台電視機面世於1924年,由英國的電子工程師約翰·貝爾德發明,到1928年,美國的RCA電視台率先播出第一套電視片《FelixTheCat》,從此,電視機開始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信息傳播和思維方式。從此,人類開始步入了電視時代。 ——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球面到平面 我國彩電業起步於70年代中期,至今已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即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導入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成長期,心臟90年代中後期的成熟期。 我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誕生在1958年。在大躍進熱潮中,天津712廠彩國產電子管心臟一部分當時蘇聯的元器件生產出了北京牌14英寸黑白電視機。當時我國電視機研製技術與日本基本處在同一起跑線。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台彩色電視機在同一地點誕生,從此拉開了中國彩電生產。但由於受當時經濟條件的限制,心臟政治形勢的影響,70年代我國彩電定的發展緩慢,降彩電顯像管等關鍵部件仍需要進口外,生產規模,產量,性能,質量等方面與同期已進入高速發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顯拉大。 70年代未、80年代初我國彩電事業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在自力更生基礎上,遵循以市場換技術的指導方針,與國外合作,彩世界先進技術和設備來發展自己的民族彩電工業。 1978年,國家批准引進第一條彩電生產線,定點在原上海電視機廠即現在的上廣電集團。1982年10月份竣工投產,接著我國彩電工業擺脫了自行摸索的階段,縮短了與國外彩電技術的差距。不久,國內第一個彩管廠咸陽彩虹廠成立。這期間我國彩電業迅速升溫,並很快形成規模,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並涌現也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1985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663萬台,超過了美國,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電視機生產大國。這期間國產品牌無論是技術還是規模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僅長虹的產量就已達到單班日產1500台,但是由於我國電視機市場受結構、價格、消費能力等條件的限制,電視機普及率還很低,城鄉每百戶擁有電視機量分別只有1702台和0.8台。到1987年,我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934萬台,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 80年代後期,國產彩電品牌囿於技術、品種、功能、質量、價格等諸多因素的局限,難以滿足國內日益教務長的市場需求,於是外國彩電企業憑借其技術優勢品牌優勢,不失時機地搶灘中國彩電市場,造成國產品牌發展和產品銷售執著趨弱。 為了沖破洋品牌沖斥中國彩電市場的局面,1989年8月9日,四川老軍工企業長虹決定,長虹彩電在全國范圍全面降價,每台向消費者讓利50元,同時保證國家稅收一分不少。長虹這次彩電降價開創了我國彩電史上價格戰的先河,50天後,國家出台了彩電降價政策。此次長虹第先降價至少產生了兩個劃時代的影響,首先是從此國產彩電擺脫了計劃經濟的陰影,企業真正取得了對自己產品營銷的主動權,為我國彩電業市場化奠定了基礎。此外,正是由於國產品牌不斷通過價格優勢與外國品牌拉開了距離,為彩電最終進入進入尋常百姓家創造了條件。 進入90年代後,我國彩電市場格局動盪,一些誕生於計劃經濟時代的彩電老企業由於競爭能力弱,相繼停產、轉產甚至破產,被無情淘汰,而長虹、康佳、TCL、創維等一批實力雄厚、技術先進、競爭意識強的彩電企業進入大發展時期,成為中國彩電市場的骨幹企業。外國品牌在國產彩電技術飛躍提升和連續的大戰後,市場銷售勢均力敵頭日漸萎縮。 到90年代中期,全國已有彩電企業98家,國產品牌彩電年產量高達3500萬台,從而穩居世界首位並保持至今。與此同時,國產彩電在質量和高新技術含量上的不斷提高,為開拓國內市場奠定了基礎,而價格更是具有與外國品牌競爭的優勢。1996年,國產彩電銷售額首次超過進口彩電從而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到1998年,我國彩電業進入成熟期,產量持續位居世界首位,電視機產量達到3513萬台,其中彩電產量2643萬台,彩電產量比1980年增長了822倍。此外與實際產量相比,我國電視機的潛在生產能力更大,據電子部統計,截至1997年底,我國電視機生產能力已達6507萬台,其中彩色電視機生產能力4479萬台,有近半數生產能力閑置。我國城鎮居民彩電擁有量已經超過100%,而農村的彩電擁有量也已經達到了32.5%,電視機成為20年來對我國居民生活最具影響力的產品。 當前在品牌經營上,市場格局已基本成型,國產品牌基本可以分為三個組群:第一組群是80年代以熊貓、牡丹、金量等為代表的老品牌,這些品牌現在多進行區域性營銷工作,在消費者心目中不具有相當的知名度。第二組群是長虹、康佳、TCL、創維等當紅品牌憑自己的實力和策略控制著絕大部分市場代份額,其中長虹、康佳、TCL三家企業即佔領37.82%的市場份額。而海爾、樂華、春蘭、萬燕、華寶等近年來利用其品牌優勢進行擴張進入彩電行業而構成了新生品牌的組群。由於彩電是技術成熟品牌,生產難度和開發資金不大,所以這個組群發展很快。 進入90年代後期,我國彩電業無論是生產技術、產銷量、企業管理等已全面進入成熟期,彩電市場已形成綜合性品牌競爭,品牌營銷已成為企業經營影響力的因素,品牌特色、營銷策略的成功預示企業產品的騰飛。企業間比技術、比質量、比價格、比服務、構成家電業中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彩電市場的品牌效應更加集中,並且出現了主導品牌壟斷市場趨勢。市場銷售不斷地向幾個市場知名度高的名牌集中,而非名牌彩電的市場份額則逐漸萎縮。據對我國大型零售商場彩電銷售情況的調查,1998年市場佔有率前10名的彩電品牌,已佔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並且可以支撐高於同類慧名牌產品價位,預計今後名優彩電品牌的市場佔有率還會進一步提高,市場集中度還會得到進一步加強。 據國家信息產業部一項統計資料顯示,1998年全國已有3億電視用戶電視機及其帶動的電子元器件等電子產品的產值約佔全國電子信息產品總產值的43%。彩電品種已中早期的黑白進入彩色,由模擬向數字化邁進,顯示器由球面到平面,以至於掌握大屏幕等離子、背投、立體、高清晰度等彩電技術,創新的步伐越走越快。進入品牌競爭時代的彩電企業的產品已不僅僅單指它的有形商品,還包括它的服務、信譽、品牌、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在新的世紀里,國產彩電品牌的歷史任務是塑出具有"中國籍"的國際名牌,只有當一個品牌國際化時,其品牌形象才會更加穩因,而品牌國際化的關鍵是技術在國際上領先。 【電視機的工作原理】 ☆電視信號從點到面的順序取樣、傳送和復現是靠掃描來完成的。各國的電視掃描制式不盡相同,在中國是每秒25幀,每幀625行。每行從左到右掃描,每幀按隔行從上到下分奇數行、偶數行兩場掃完,用以減少閃爍感覺。掃描過程中傳送圖像信息。當掃描電子束從上一行正程結束返回到下一行起始點前的行逆程回掃線,以及每場從上到下掃完,回到上面的場逆程回掃線均應予以消隱。在行場消隱期間傳送行場同步信號,使收、發的掃描同步,以准確地重現原始圖像。 電視攝像是將景物的光像聚焦於攝像管的光敏(或光導)靶面上,靶面各點的光電子的激發或光電導的變化情況隨光像各點的亮度而異。當用電子束對靶面掃描時,即產生一個幅度正比於各點景物光像亮度的電信號。傳送到電視接收機中使顯像管屏幕的掃描電子束隨輸入信號的強弱而變。當與發送端同步掃描時,顯像管的屏幕上即顯現發送的原始圖像。 電視信號傳輸分配的過程,以轉播其他城市中的實況為例,一般從攝像機、電視中心或轉播車,再經微波中繼線路、發射台,最後到用戶電視接收機。此外,電視廣播衛星和電纜電視也分別是全國性和城市區域性電視傳輸分配的有效手段。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怎麼製作電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