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日本戰後是怎麼崛起的
你的問題很有意思,我說說我的看法。
第一,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的人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優點,德國人認真,仔細,做事情一絲不苟。日本人擅長學習。(雖然我很討厭日本人,但優點還是有點)。
第二,戰後,西德和日本是美國遏制共產主義的最前沿,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故幫助其發展經濟是極其重要的。在戰爭時期,是進攻敵人的補給站和出發地,在和平時期,可作為資本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展覽區。因此戰後,美國大力幫助西歐和東亞發展經濟。例如美國基本上沒對日、台對美國的傾銷做出過制裁,反觀中國呢??呵呵
② 廢墟中重生,大國崛起,德國和日本用了多長時間
二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和德國,也算是過了一段苦日子。國家處於無政府狀態,秩序混亂,生產停滯。城市一片廢墟,大量的難民流離失所,失業人群大幅增加。曾經衣冠楚楚的白領們,甚至都淪落到在垃圾桶里找麵包。他們正在為自己曾經的惡行付出代價。
換句話講,二戰雖敗,但它們的工業基礎,科技人才還在,戰後建設對他們來說是恢復,而不是從零起家,和原來一窮二白的國家有本質的不同。
③ 日本和德國在二戰戰敗後,經濟為什麼突飛猛進
由於戰敗,不允許他們擁有大規模的軍隊,這就少了一大筆軍費,把這些錢用在發展經濟上。還有他們兩國的科學文化方面也是比較先進的,有了錢與先進的科學技術,再加上兩個民族都比較堅韌,所以突飛猛進。
④ 二戰結束後,德國和日本為什麼會崛起這么快呢
德國和日本在二戰後的迅速復興是有目共睹的,作為二戰的戰敗國,無論德國還是日本,在二戰後都遭到了同盟國的嚴厲清算。但為何兩國都能迅速復興和崛起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底子好還是運氣佳?為何二戰後德國和日本僅用20年便迅速崛起?
更有意思的是,雖然美軍對日本的各大中城市進行了狂轟濫炸,但日本長期以來實行小作坊式的發展模式,原材料及零配件都在鄉村地區完成,這也使得日本保留了相當的工業基礎。
2、運氣好
雖然二戰時期的美國對德日法西斯恨之入骨,但二戰後的美國卻成了德日兩國最親切的大哥。
二戰結束後,美蘇兩極爭霸的格局隨即形成,因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割佔領,德國成為歐洲地區美蘇爭霸的最前沿。
⑤ 為何日本德國二戰戰敗後很快又是強國了
聯邦德國經濟之所以能迅速復興,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和條件決定的,主要有:第一,戰前德國是一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聯邦德國又集中了戰前德國70%的設備能力和62.4%的工業產值,從而為恢復和發展工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第二,適時地進行了經濟改革,建立了一個比較符合國情並行之有效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第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隊伍,並注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1950—1970年,聯邦德國在校大學生由100339人增加到411951人,平均每萬居民的大學生數從21人增加到67.9人。除了正規的學校教育外,聯邦德國也很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規定不再升入大專院校的中學畢業生,在三年內享有法定休閑日去接受正規課程教育。為了加快科技發展,聯邦德國還特別注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1950—1973年,聯邦德國進口的專利和許口證的支出從2200萬馬克上升到165400萬馬克,增長了74倍以上。由於重視科技,聯邦德國的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據統計,1950—1960年,聯邦德國國民經濟勞動生產率年平均增長5.3%;第四,利用外國資本。根據馬歇爾計劃,西德在1948—1951年獲得了36.5億美元的援助。而根據馬歇爾計劃設立的「馬克對等基金」(即聯邦德國工商企業償還馬歇爾計劃的款項,可作為短期信貸再投資於本國經濟建設中)的投資,到1956年就達10O億馬克。馬歇爾計劃與馬克對等基金對於當時缺少外匯、急需資金的聯邦德國好比雪中送炭。50年代以後,外國私人直接投資成為聯邦德國輸入資本的主要形式1957—1975年,美國公司在聯邦德國的直接投資從5.81億美元上升為87.2億美元。
戰後日本經濟崛起的客觀原因,概括地說,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1、日本明治維新後,對外侵略擴張,實行殖民統治,靠戰爭和掠奪來積累資本,刺激本國的工業發展,給亞洲許多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這個無膽的帖子里有論述,雖然有過分誇大之嫌,但還是可以湊合著看的,咱就不詳細分析了)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2、美國實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這點咱研究的比較多,深入分析一下)
(1)對待日本政策的全面調整:
根據杜魯門主義的戰略,美國原想通過扶助蔣介石並使之統治中國,再以它為據點進行反共的戰略。由於形勢的變化,特別是中國革命的勝利,使美國遠東的戰略而破產。於是,日本在美國的亞洲戰略中變得重要起來,即美國打逄使日本替代原來擬想中的蔣介石政權,而成為其亞洲的反共據點,為了實施這一新戰略,為了遏制蘇聯和中國,美國重新調整了對日政策,放寬了對日本的懲罰,就是從削弱日本,轉為扶植日本。建設遠東工廠就是最好例證。 建設遠東工廠的重要一步就是使日本盡快擺脫戰後的通貨膨脹和糧食危機。
(2)朝鮮戰爭以及越南戰爭的訂貨需求:
戰後美國為了爭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給日本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日本立刻成了美國的後方軍需物資供應基地和武器,軍械的修理廠。由此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經濟的迅速恢復,帶來了國內的消費景氣。1964到1968年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又從日本訂購大量軍需物資。除這些有形的直接訂購物資外,美國還相應地為日本產品進入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市場打開了通道。
(3)舊金山體制的構築和建立
1951年在舊金山召開了對日媾和會議,9月8日,日美簽訂了《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安保條約規定美軍有權在日本領土及其周圍駐留,這一時期,日本以允許美國駐軍為代價,換取了美國核保護傘,使戰後日本刻的較為安定的國際環境和較為穩定的國內政局。並且使日本擺脫了戰時沉重的軍費負擔,這樣得以把資源,勞動力技術開發與科學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於和平經濟的發展。
3、相對充足而廉價的資源能源供應
戰後,世界資源,能源的新發現和大量開采以及其在世界市場上的廉價供應,為日本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極其有利的條件。戰後東南亞,大洋洲和南美許多國家鐵礦的開發,以中東和非洲新油田的發現和開采為中心的世界石油產量激增和價格的低廉化,對日本這個極端缺乏資源,能源的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條件。
以上是總結的日本經濟崛起的一些客觀條件,當然還有第三次科技以革命的推動,不贅述了,也歡迎大家補充,反正憤青是比較喜歡看這些的。
下面再來談談日本戰後崛起的主觀原因,也是本人覺得非常值得中國關注和借鑒的地方
1、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加入國際競爭體系
日本經濟很完成了戰後經濟恢復後,日本政府適時制定了外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看準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根據國內資源貧乏的實際,選擇了以重、化學工作為中心的加工貿易型的面向國際的發展戰略。並相應調整產業結構,優化重組國內企業,保護大型企業,鼓勵發展托拉斯企業。三菱系統三大重工業企業合並成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就是成功的典型。 從60年代開始,日本實行貿易資本的自由化政策,積極加入發達國家的貿易競爭體系。在國際貿易競爭體系中,牢記:有、全、新、精的四字競爭方針,也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新,人新我精。在產品市場佔有上,做到銷售一代,儲存一代,研究一代的三代」銷售原則。為了立足國際市場,日本政府還制訂了一系列扶持與干預經濟的政策,日本汽車工業的崛起就是最好的證明。 首先,政府積極扶持,給予政策傾斜。一是減免多種費稅,二是重獎設計新產品開發的有功之臣。三是擴大企業的進口權,生產權和技術開發權。其次,優化國內企業,建立大型集團。 再次,確定主攻方向,開發自己的名牌。
2、重視教育
日本較早的推行義務教育制度,戰前就已普及了四年及六年義務教育。1947年進行教育改革,實行九年義務教育。1950年九年義務教育完全普及,就學率達99%,1965年初中畢業升入高中的比率達69.6%;1970年高中畢業升入大學的達23.6%。同時還有配套齊全的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日本政府重視教育,還表現在教育經費在行政費中逐年增加,1956—1978年期間,教育經費在行政費中的比例就達20—33%;1978年教育經費占國民總投入的7.1%;同年按人口平均的教育經費相當於1950年度的51.46倍。(以上數據均有資料可查)。1962年日本政府提出了「造就人才」、「建設國家」的戰略思想。造就人才實質是美國的開發人類能力的政策,即把人看作經濟上的生產力,因教育投資來開發這個力量的政策,是和日本式道德教育相結合的產物。為實現這個戰略日本政府建立了優秀學生選拔制度,建立優秀學生跟蹤檔案,確保成才。對義務教育期間的中小學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家境貧窮的學生提供助學金和中餐補貼制度。並且建立光榮家長評選制度。對那些教子有方家長給予獎勵,使尊師尊教成為日本國民的自覺行動。通過大力發展教育,日本國民的整體素質大幅度提高,發展經濟所需的各類人才都有了較充分的保證。21世紀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科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是教育的競爭。中國要自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各級政府都必須要向日本那樣,真正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來抓,真正樹立科教興國的意識,不能以經濟困難為借口而忽視教育壓縮教育經費的投入。比如搞什麼教育產業化。
3、重視科技
二戰以後,尤其是在50年代以後,形成了以電子和微電子技術、原子能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新材料開發和利用技術等為代表的世界性的科技革命高潮。50年代—70年代是日本經濟恢復發展的主要時期,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普及運用的關鍵時期,日本趕上了機遇,更抓住了機遇,在確立外向型經濟妥展戰略的同時,制定了科技立國長遠發展戰略,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選擇以計算機技術的開發,合成材料技術的開發,為振興日本工業的突破口,引進國際尖端技術,進行消化後使之轉化為生產力。據統計1956—1964年,日本經濟全年平均增長率為10.1%,其中因技術而增長的部分為48.5%。可見運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是日本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4、良好的社會福利體系,重視國民的社會保障
如果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體系是不完善的話,那麼,這個國家的發展肯定是缺乏後勁的,不能充分調動國民的積極性。日本在社會福利體系方面做得非常好,在這里,最主要的就是社會保險,其基本內容包括:
(1)生活保護。主要是對生活困難的人提供生活、教育、住宅、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救濟,以保障國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2)公共衛生。主要是為預防傳染病等,向國民提供健康診斷和衛生檢查等。
(3)失業對策。主要是救濟失業者,實施失業對策事業,支付失業保險等。
(4)社會福利。主要是指建設有關福利設施,提供有關福利服務。
(5)社會保險。是指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社會醫療保險制度。
日本的社會保障雖然在二戰前就已經有所發展,但是真正的發展則是從戰後才開始的。與歐美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盡管日本的社會保障長期處於落後狀態,但是其卻發展很快。
5、國內的高儲蓄率,政府合理利用資金。
二戰後,為了達到經濟高速發展的目標,日本政府長期堅持推行高積累、高投資和強化資本積累的政策,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的運行機制,這也是日本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內容。但是,高積累的基礎是什麼?是雄厚的資金支持。一方面,日本政府盡量壓低工人的工資,另一方面則號召國民響應政府的政策而存錢,以確保日本工業能有充足的低息資金來源。再加上受傳統文化傳統的影響,日本國民比較勤儉,都願意把錢存起來,家庭儲蓄率很高。正是出於日本的高儲蓄率,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資金支持。大量的資金被國家運用到了急需發展的部門行業。
6、樂於奉獻,勤勉踏實的精神
日本人為了家庭,為了妻子兒子,為了幸福的生活,自覺地加倍工作。他們堅信勤勞就會幸福,甚至甘願犧牲自己的汗水而少取工資。日本人效忠企業,以廠為家。真正樹立廠興我榮,廠衰我恥的企業競爭意識,正是這種樂於奉獻的勤勉勞作精神,創造了戰後日本經濟的騰飛,塑造了日本民族深邃的靈魂。我想日本人善於學習,塌實勤勞品質是得到大多數中國人認可的,上一次慕斑竹搞過這樣的投票,大家的投票結果也能說明問題。
7、積極改善與周邊鄰國的關系
70年代以後,日本隨著經濟的發展,地位的提高,開始改變了向美國一邊倒的對外政策方針。積極改善與周邊鄰國的關系,為發展經濟服務。先後出台了等距離多邊外交政策、全方位和平外交政策以及自主選擇外交政策。 1972年9月田中內閣同中國恢復邦交,邁出了多邊自主外交的第一步。兩國貿易迅速增長,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事實也證明,中日友好,兩國都能從雙邊貿易中得到實惠,不可否認,近兩年中日之間的政冷開始影響到經濟關系,並且已經出現局部經冷現象,但政冷經熱仍是當前中日關系的基本特徵。憤青們認為,中日經冷日本損失更大。但是這種觀點經不住推敲。退一步講,即使從絕對量上看雙方損失一樣,但對各自影響差別很大如同一個壯年漢子和小孩各吃對方一拳,誰會更疼?畢竟中日經濟發展水平和總量差距較大。中日關系要服務於哪個目標?是為了中國實現本世紀中葉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還是為了解氣而圖一時之快?正是在這層意義上,中國不應輕易人為製造中日經冷。不在主權領土問題上讓步,不在台灣問題上讓步,不破壞中日經濟合作關系,應該是中日關系發展的三個底線。對於中國來說,打開中日政經關系這個結,關鍵還在於解決自己的發展問題,壯大自身實力。舉個例子,現在中國GDP總量是日本的1/3,人均GDP更只有日本的1/40。我相信,等到中國GDP總量和日本差不多時,日本對中國的態度肯定與現在不同。等到中日人均GDP相當時,這個變化會更大。
⑥ 二戰後的德國和日本,其戰後經濟是怎樣一點點恢復的
二戰後的德國和日本主要從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進行戰後經濟恢復的,國內採取的措施包括:推行民主政治、發展科技和教育、採取比較寬松的人口政策;國際方麵包括:倡導積極的外交政策、爭取國際援助等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39年,結束於1945年,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據史料調查統計,戰爭中共傷亡9000萬餘人,對於世界各個國家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各國經濟百廢待興。其中德國和日本是戰敗國。他們是怎樣恢復國民經濟的呢?具體如下:
⑦ 日本德國二次戰敗後 他們的經濟為何復甦的那麼快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日本作為戰敗國,經濟都很蕭條,人民生活困苦,可以說百廢待興。 先說德國 . 戰敗後,德國被英、美、蘇聯等國分區佔領(就是當時的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民主德國在蘇聯的帶領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聯邦德國則走上了與英美一致的資本主義道路) 德國(這里指聯邦德國) 經濟恢復的原因應該有以下幾點 :
1 .歐洲是兩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工業基礎雄厚,勞動者技術素質可以說比較高 2. 政府幹預經濟政策和社會福利政策的實施,比如英國,更是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保障政策 3. 在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的扶植下,東歐一系列國家都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對此,美國實施了「馬歇爾計劃」,大量「美援」湧入西歐,這一切,為德國,乃至整個西歐的經濟恢復提供了條件。
然後,歐共體的成立以及後來的歐盟的成立,都為德國的經濟發展產生重要的作用。
日本 ,二戰期間大約300萬人喪生,所有大城市都因空襲而遭到嚴重破壞 ,全國大約1/4財富被毀,生產水平只相當於戰前的1/3,經濟更是陷於崩潰。。
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世界形勢發生巨大變化 ,又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美國對日本的政策由削弱變為扶植(主要是為了把日本變為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亞洲基地) 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日本的民主改革 ,掃清了經濟發展的障礙 。 2 美國對日本的扶植和援助 3. 日本重視科技和教育的發展 ,現在也是 .個人認為這是最重要的 .中國應該借鑒 .4. 吸收外國先進技術、
辛苦手打 ..望採納 .
⑧ 德國日本二戰後迅速崛起是什麼原因
希望答案您還滿意二戰結束以後,美國和蘇聯形成了兩個超級大國。兩國為了對抗,互相拉攏自己的盟友國家。 先說日本: 中國和蘇聯接壤,是美國很好的前沿陣地。所以美國極力拉攏當時的"國民政府"。而國民政府和美國關系一直就非常的好,基本是聯盟國,但別忘了,中國共產黨卻是蘇聯的盟友。國共的解放戰爭可能就有這個原因吧。 但是後來,共產黨贏得了中國的大陸政權,成為了蘇聯的盟友。美國眼看著這個本來是自己盟友的中國變成了蘇聯的盟友,但扶植台灣卻不足以對抗蘇聯集團,所以還需要一些國家。而最近的日本就成了首選目標,所以美國扶植日本戰後發展,美國甚至不允許台灣向日本索要戰爭賠款,這也是一個原因,所以日本才會很快發展,要不然日本可能比朝鮮還窮,日本人真應該好好謝謝他們的乾爹美國。 再說德國: 德國戰敗以後。分成了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這也是蘇聯和美國對抗前沿。但是由美國扶植的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卻好於民主德國。這成為了德國後來發展的基礎。後來蘇聯解體了。德國統一,成為了一個完整的國家。由於美國對聯邦德國(前西德)的大量援助。所以德國有了很好的基礎,加上日爾曼人的優秀。所以德國崛起的很快。 我個人覺得: 雖然這兩個國家都經歷了二戰的蹂 躪,但是這兩個國家在二戰之前就是世界工業強國,他們的工業基礎相當扎實,所以復興的也比較快。 還有他們從某方面來說確實是優秀民族。 1、本身工業基礎好 2、巨大的生存壓力 3、種族比較單一,民眾性格單純,凝聚力強。 4、日本的財富積累與戰爭期間的掠奪有關,崛起則是以下幾點: 日本的發展是靠各方面的積極因素: a.日本本土除了長崎和廣島挨原 子 彈轟 炸以外,其他地方受到的破壞很小,(美國在戰爭結束前幾個月才血拚出幾個對日轟 炸的前進基地,轟炸 效果跟德國遭受的千機大轟 炸沒得比)。工業只是因為缺少原料而暫時停產。 b.美國是在日本投降之後佔領日本的,而柏林是被炸 彈炸成碎片之後才投降的,誰挨的炸 彈多大家都清楚。對比一下二戰當中幾個主要國家遭受打擊的情況就知道,日本遭受的打擊還非常輕微。 美國:沒挨過炸 彈,因為裝備好,參戰時間晚,所以人員傷亡也少。 英國:因為離法國只隔一條海峽,從海獅計劃開始就一直挨炸 彈,其他地方也挨了炸 彈,不過還能扛住。人員傷亡不是很大 蘇聯:整個歐洲部分被犁了一遍,主要工業城市都遭到了嚴重的打擊(斯大林格樂成了廢墟,莫斯科倖免)。更重要的是,因為遭受敵人地面入侵,蘇聯遭受了巨大的人員損失。 中國:歷時6年再加8年,遍布大半個中國都遭淪陷,軍民傷亡3500萬。民族工業被扼殺,20世紀前四十多年積累的財富毀於一旦,還欠了美國一屁股債。 德國:從頭打到尾,到頭來一無所有,連引以自豪的科學家也被美蘇瓜分干凈了。戰爭結束之後不僅成了赤貧,還被美蘇分成兩半,其中東德的工業設備全被搬到了蘇聯。 日本:1931年以前的日本無法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因為其工業規模太小,技術底子太薄。自從有了東北給它供血之後,歷時6年的茁壯成長讓日本有資格同世界上幾個主要工業國家抗衡的基礎(東北就是日本軍隊發動二戰的家底)。45年以前跟美國佬打島嶼爭奪戰,船沉的不少,人卻沒死多少。45年被美國轟炸了幾個月就早早的投降了。投降之後的日本發現當時投降給美國簡直是無本萬利:整個二戰中國戰場日本軍人死傷不過170萬。因為美國人沒有強行登陸日本島,14年的戰爭養肥的日本工業除了沒有原料,沒有絲毫損傷。雖然日本已經沒有有經驗的軍人了,但是日本有科學家,有知識分子,有熟練工人,還有從亞洲運回去並且藏起來的巨額財富(具體有多少只有美日知道)。另人驚訝的是,因為14年間從中國和東南亞掠奪了大量勞工,戰敗之後的日本居然連勞動力都不缺。
⑨ 德國和日本二戰後迅速崛起的共同原因
邦德國經濟之所以能迅速復興,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和條件決定的,主要有:第一,戰前德國是一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而聯邦德國又集中了戰前德國70%的設備能力和62.4%的工業產值,從而為恢復和發展工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技術基礎;第二,適時地進行了經濟改革,建立了一個比較符合國情並行之有效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第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隊伍,並注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1950—1970年,聯邦德國在校大學生由100339人增加到411951人,平均每萬居民的大學生數從21人增加到67.9人。除了正規的學校教育外,聯邦德國也很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規定不再升入大專院校的中學畢業生,在三年內享有法定休閑日去接受正規課程教育。為了加快科技發展,聯邦德國還特別注意引進外國先進技術。1950—1973年,聯邦德國進口的專利和許口證的支出從2200萬馬克上升到165400萬馬克,增長了74倍以上。由於重視科技,聯邦德國的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據統計,1950—1960年,聯邦德國國民經濟勞動生產率年平均增長5.3%;第四,利用外國資本。根據馬歇爾計劃,西德在1948—1951年獲得了36.5億美元的援助。而根據馬歇爾計劃設立的「馬克對等基金」(即聯邦德國工商企業償還馬歇爾計劃的款項,可作為短期信貸再投資於本國經濟建設中)的投資,到1956年就達10O億馬克。馬歇爾計劃與馬克對等基金對於當時缺少外匯、急需資金的聯邦德國好比雪中送炭。50年代以後,外國私人直接投資成為聯邦德國輸入資本的主要形式1957—1975年,美國公司在聯邦德國的直接投資從5.81億美元上升為87.2億美元。
⑩ 日本二戰戰敗之後如何做到迅速崛起
1。二戰後,美國以「盟軍」的名義佔領日本,處於對自己的利益考慮,對一些日本法西斯免於起訴(當然,除了在偷襲珍珠港時的日本人),所以日本保留了天皇制。我想電視上也應該很多看到,日本人的軍事性很強,上級下達的命令都是拚命完成。所以發展起來也很迅速。
2。美國佔領日本後,由於是戰敗國,日本和德國一樣,實施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全力進行經濟建設。而防守邊疆的事交給了美國人,這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51年,美國操縱簽定了偏袒日本的對日合約,結束了對日本的佔領,也就是說在經濟,政治上沒有了壓迫。
3。還是美國,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爆發,美軍的大批軍事及後勤物資訂貨,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的經濟發展。
4。日本是一個很善於對外學習的民族,唐朝時,中國很強盛,日本就派遣遣唐使,甚至還學習唐朝的服飾。歐洲工業革命後,日本又學習歐洲,實施明治維新。曾經看到過一則報道:日本人,第一輛車是進口的,第二輛車就可以自己造出來,第三輛便馬上可以出口。
5。日本進行了比較廣泛的社會改革,進一步消除了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後因素。
6。制定了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生產率,加快產品的更新換代。
7。當然,積極發展教育業,培養人才是必不可少的。這一點我們國家在解放初期似乎做的不是很好,取而代之的是打倒知識分子,提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