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和日本戰敗後的態度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德國是徹底懺悔,日本是承認錯誤。
因為戰後德國上台的政府是當初及其反對納粹的人士,都是在納粹監獄里挖出來的,所以對納粹及其的反感。甚至實行法律,買賣納粹物品、在公共場合行納粹舉手禮,都將被判刑。德國總理伯蘭克在華沙猶太墓地跪倒的世紀一跪,真心的對戰爭中受難的猶太人感到懺悔。
戰後接收日本的是美國,日本上台的是反對對美開戰的政要,其中很多人都是主戰派,只是不同意對美開戰。比如日本戰後第一任首相吉田茂,他就是侵華戰爭的主要策劃者之一。但是他及其反對對美開戰,以至於對美開戰前期,辭去了政府的職務在家養老。戰後美國人就非常喜歡這種人,重新啟用再次出任日本首相。
⑵ 一戰中,日本如何從德國手裡奪走山東的
一戰時,日本利用德國沒有精力照顧東方殖民地,趁機出兵山東,因當時袁世凱為恢復帝制謀求日本支援,所以選擇支持日本的行動,德國在英國和日本的壓力下,選擇放棄對中國山東的佔領,彼時各種勢力做出很多無恥行徑,將山東作為砝碼換取支持,實在是中國的恥辱。
德國在歐洲戰場吃緊,對於外部殖民地無法提供支持,當時山東的德國人見事不可為,本打算以歸還山東給中國來敲詐一筆錢財跑路,讓中國來面對這一壓力,但是局勢發展太快,日本悍然出兵在中國山東登陸,開始對德宣戰,此時中國北洋政府根本無力接收山東,而且袁世凱需要日本人支持自己登基稱帝,所以下令宣布中立,在中國的土地上,對交戰的兩國宣布中立,這是世界歷史上未有過的恥辱。隨著日本的軍事行動和英國軍隊的介入,在山東的德國人投降,徹底放棄了對中國山東的佔領。後期中國同樣對德宣戰,並排出力量支援歐洲戰場,後來以戰勝國的身份出現,但是當時國際社會不顧中國人的態度,承認日本人在山東享有的權利,中國的外交完全失敗,也徹底認清了國際各國的嘴臉,國人奮發圖強,才有了新中國的建立。
⑶ 淞滬會戰使上海淪陷那日軍如何處理列強的租界
打仗時,連德國教堂都遭到轟炸,別說英美租界了。經常沖進去抓人,租界成了虛設。珍珠港以後,日本『接管』並廢除了英美法租界,並通過汪偽從形式上正式終結了和英美法的租界協議。
1937年8月23日13時,日軍出動飛機數架,在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上投入炸彈數枚,對先施公司和美軍堆棧轟炸,當場炸死炸傷來往的行人、顧客、職員近千餘人。永安公司等沿街商店和百貨公司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隨後先施、永安等四大百貨公司成立南京路商界聯合會戰時服務團以營救傷員,救濟難民。
(3)戰爭時期日本人怎麼處理德國擴展閱讀
這次淞滬會戰,中國雖然戰敗了,但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了時間。同時它讓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國政府的立場: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將其領土一塊一塊地征服侵吞,也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
日軍在上海浴血纏斗三個月,才勉強攻下國軍的陣地,已經使得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的抗日實力與決心,產生刮目相看的態度,而日軍久戰未勝,日本的民心士氣,則出現了懷疑與困惑。
日本幾乎已經可以確定,無法在短期內結束與中國的戰爭,那麼日本就將面臨其戰略最大的致命弱點,就是日本缺乏戰爭與民生的資源,根本經不起長期的消耗,一旦它無法在中國戰場上達成速戰速決,那麼最後的潰敗,也就成為日本無法避免的命運了。
⑷ 二戰時,日本人要侵略的是德國會是什麼樣的情況
那就是日本人輸的不能再輸的。
首先要考慮一下這兩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一個位於亞洲東部,一個位於歐洲中部地區。
兩國相隔的實在是太遠,如果日本想要進攻德國的話,無非就兩條路線,一個是海陸,一個就是陸地上。可能有的人說是空運,想想當時的飛機,它能運這么多人嗎?
二戰時期日本的武器裝備與歐美國家相比差呢,是有點大了。
日本的裝備在亞洲來說確實是挺牛逼的。因為亞洲遭受歐美列強的侵略,導致在經濟上有著很大的不足,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以後,便走上了強國之路,隨著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日本更是擴大了其軍隊。
日本是挺牛逼的,以一國之計挑戰中國,東南亞南亞看起來是威風,但其最後是什麼結果無非就是完蛋的結果。
日本海軍挺牛逼啊,竟然敢長途跋涉偷襲美國珍珠港,自山本五十六死後日本海軍是節節敗退,最終也是完蛋的結果你讓他偷襲德國去,路途好像有點遠吧!
在陸地上走是更行不過的了,他首先就得征服一個偌大的中國地區,這一點日本是不可能的,咱假設日本以滿蒙地區為基地,在不入侵關內地區的情況下,繼續東進入侵德國,但這時候中國人民軍隊難道就不會收富失去的國土嗎?
此時無論是哪種進攻方式,日本都會面臨著一種現象,那就是戰線拉的實在是太長了,補給完全就跟不上。
更何況德國是本土作戰,你感覺日本首腦的執行能力能趕上希特勒的牛逼嗎?德國陸軍可是挺牛逼的,以一國之力橫掃整個歐洲,你感覺日本有這種能耐嗎?再說武器方面德國絕對比日本牛逼啊。
如果直接是兩國干架的話,我感覺德國勝利的可能性是遠遠大於日本,首先德國境內有石油,煤炭儲量比日本的要豐富,而且機械化水平比日本的還要牛逼,單兵作戰素質,德國號稱10,那麼日本只能號稱一差著10倍啊!
如果要考慮其他國家的幫忙的話,那這真不好考慮,因為誰也不知道誰要幫誰。
反正如果是兩國干架的話,日本是完全是戰敗的,你看日本那點地盤,再看看它的武器裝備跟德國相比,那就是完蛋犢子一個。
⑸ 日本人在一戰時期是怎樣對待德國戰俘的
一戰時期,中國並沒有加入戰爭,但是在清朝領土上,有一支日軍部隊俘虜了6000多名德國士兵,並且送到了日本的戰俘營中,然而沒想到的是,這些德國戰俘在戰俘營中的生活甚至比日本平民還要好。
當時日軍的戰俘營環境很好,俘虜們不愁吃,不愁穿,沒有虐待,還有很多的休閑娛樂活動,這些戰俘每個星期都會接受一次身體檢查,確保他們的身體健康,生病了也有醫生,有戰俘去世了還會給他們辦葬禮,簡直就是一群來做客的客人。
為什麼日軍對這些德國戰俘這么客氣?因為當時的日軍也想向西方先進國家靠攏,想讓西方列強承認,在這場戰爭中,他們既想證明自己的實力,又不想得罪這些「手下敗將」,所以就對他們表現的很客氣,也是想讓他們對自己有個好印象。
⑹ 二戰時德軍都已經打倒莫斯科了,為什麼日本都沒有出手幫一下德國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雖然二戰時期的日本和德國是盟友,但是兩國都有各自的小算盤。德國的目標是稱霸整個歐洲,而日本的目標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兩國都野心勃勃的想要稱霸世界,誰也不願意給對方打下手。雖然德國的實力更加強大,但是日本也不是德國的仆從國,兩國只是戰略同盟的關系,日本人肯定不會為了德國損失自己的利益。
而日本進攻東南亞地區,德國不僅要獨立對抗蘇聯,還要面對美國的經濟制裁。只能說日本偷襲珍珠港,對於德國來說肯定沒有任何好處,日本則在短期內獲得了好處,石油和橡膠都得到充分的補給。然而從長遠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當時的世界第一工業國美國正式參與二戰,德國和日本都註定會失敗。只能說日本人過於看重眼前利益,沒有考慮到長遠利益和盟友的利益,所以才會放棄了幫助德國,轉而去進攻了美國的珍珠港。
⑺ 聽說二戰的時候日本和德國的關系不好
二戰時日本和德國,雙方只是暫時的合作關系,合作之中有很多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希特勒本人對於日本的評價不是很高,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在中國膠東半島的利益就被日本剝奪。
日本和德國在二戰中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兩個國家根本沒有共同的利益。
德國在二戰剛開始時是占據著明顯的優勢的,憑借著閃電戰這一先進的打法,德國使用數量並不算太多的軍隊就快速攻克了波蘭,強大的裝甲部隊逼得法國軍隊投降,而到了戰爭後期,希特勒決定攻打蘇聯,然而這一個想法無疑是錯誤的。
可是蘇聯和日本之間卻約定好互相不打對方,以致於日本把大部分陸軍兵力都投入到了中國戰場,而德國軍隊卻在蘇聯戰場上損失重大,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也被美國所擊敗,德國和日本在戰場上並沒有同盟國那麼聯系緊密。
而後日本偷襲美國。這讓德國對日本的意見更大,最後德國也顧不得日本的生死,不想讓自己在世界上樹敵太多,最後早早的就投降了。現如今這兩個國家基本上沒有任何往來。
因此德國對日本不看好,日本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講盟友之情。對於國家利益的拿捏。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先把自己的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的,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
(7)戰爭時期日本人怎麼處理德國擴展閱讀:
二戰時日本為什麼不願意配合德國進攻蘇聯
日本沒有配合德國進攻蘇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人不信任德國人。二戰前,德國和日本雖然關系比較密切,但並不是一條心,兩國只是因為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不管是德國人還是日本人都不信任對方,雙方存在著嚴重的隔閡。
不過,在二戰前,兩國在對待蘇聯問題上目標還是比較明確的,反蘇一直是兩國的一個共同主題。在德國的慫恿下,日本人對反蘇非常積極,以致於日本人在滿蒙邊界主動挑起了諾門坎事件,和蘇聯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沖突。
不過在諾門坎事件中,德國人不僅袖手旁觀,而且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和蘇聯合夥瓜分了波蘭。德國人的背叛讓日本人非常惱火,對德國產生了嚴重的不信任。
同時由於日本在諾門坎戰役中遭到重創,日本北進戰略破產,南下戰略逐漸取代了北上戰略,進攻蘇聯的事因此被擱置起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人更不可能進攻蘇聯。一個強大的美國已經讓日本焦頭爛額,日本當然不想再增添一個強大的敵人。
事實上,由於日本在諾門坎事件中被蘇聯打怕了,根本不願意招惹蘇聯,所以日本人一直在東北地區按兵不動,生怕蘇聯人打過來。
此外,由於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物資消耗劇增,特別是石油和橡膠嚴重不足,日本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不得不南下進攻東南亞。日軍南下後,已經無力北上,更談不上對付蘇聯。
如果日軍北上,不僅增添一個強大的敵人,增加軍事壓力,也無法獲得急需的資源,根本不劃算,絕對是賠本的買賣。所以不管德國人怎麼拉攏,日本就是不為所動,不僅沒有進攻蘇聯,而且和蘇聯眉來眼去,保持了一種微妙的「默契」。
在蘇聯人最艱難的時刻,日本人竟然對懸掛蘇聯國旗的美國船隻視而不見,讓美國的物資源源不斷運往蘇聯,讓蘇聯人順利的渡過了難關。可以說,日本不僅沒有幫上什麼大忙,而且給德國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在利益面前,德國和日本的隔閡凸顯,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所以根本形不成合力,這也是軸心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⑻ 納粹德國是怎麼對待日本人的
二戰時期軸心國集團一度到達勝利的邊緣,但最終失敗,導致這樣結局的原因實際是德國對日本友軍的態度過於惡劣所導致,首先在日軍北進的問題上,德國方面就有巨大責任。
日軍高層與海軍在戰爭爆發時不選擇北進主要北進無利可圖,當時還沒發現遠東大油田,只在北庫頁島有個小型油田,年開采量僅20萬噸,而日本的年需求是400萬噸,此外這一油田開採的石油,本來就是100%都低價銷售給日本,是戰爭時期日本唯一的穩定石油供應來源。這樣北進就讓日本高層與海軍覺得除了為德國白打工以外,沒什麼油水。但陸軍堅持北進主要是想報第23師團兵敗偌門坎之仇,日本國內關於爭吵的結果是誰也沒說服誰,雖然最後勉強達成南進協議,但日本陸軍卻沒有多少兵力投入南洋,而是把主力囤積在滿洲進行關特演,直到1944年才大規模抽調到南洋以及本土,並且由於海軍當時已經元氣大傷,並不能保證陸軍在南洋地區進行戰略機動,所以1944年日本陸軍大舉增兵南洋,並沒有對南洋戰局構成影響。美軍通過蛙跳戰術,把日軍130萬南洋軍給跳過去了,所以日軍太平洋戰爭最終迅速失敗。日軍實際是南進不南進,北進不北進,海軍扯陸軍的腿,陸軍扯海軍的腿,亂成了一團,如果海軍與陸軍雙方能夠一致行動的話,那麼即使南進未必是以敗局收場,至於北進那是肯定勝利。而日軍的決策會出現這樣大的混亂搖擺,很大原因就是受到了德國方面的干擾。
⑼ 請問:二戰中蘇聯、德國、日本、美國軍隊都如何如何處置俘虜的
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1.蘇聯,日本,這兩個國家的軍人素質很差,很野蠻,總想著法子把戰俘整死.
2.美國,德國(我這里指的是德國邊防軍,黨衛隊除外),英國,中國,對待戰俘還是比較人道的.美國和英國都比較紳士,德國邊防軍人道對待戰俘源自於他們的傳統,他們認為攻擊放下武器的軍人是可恥的(德國二戰時的那些醜事,95%都是黨衛隊乾的,德國邊防軍對黨衛隊的一些做法感到恥辱!),而中國,都是很善良的,傳統儒家的思想影響.
日本人對戰俘是最殘忍的,這也是日本軍隊極少投降的原因,一方面日軍受武士道影響,不成功便成仁一方面就是因為日本殘忍對待戰俘,他們認為其他軍隊也是那樣對待俘虜,所以不敢投降做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