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揭秘二戰納粹德國的王牌戰列艦俾斯麥號是怎樣被打沉的
尼瑪 扯淡 俾斯麥 不是二戰好吧 俾斯麥是十九世紀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擔任普魯士首相期間通過一系列鐵血戰爭統一德意志,成為德意志帝國第一任宰相(又譯「帝國總理」)。俾斯麥是保守派,維護專制主義,鎮壓了19世紀80年代的社會民主主義運動;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險。由於其對德國統一的貢獻,加上卓越的偉大成就,俾斯麥最後獲升任為德意志帝國陸軍上將。還是你說的是一艘戰艦?「俾斯麥」號是由納粹德國漢斯·布洛姆造船廠建造,以德國首相俾斯麥的名字命名的一艘王牌戰列艦,始建於1936年7月,1939年2月下水,1940年8月建成服役,是當時噸位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戰列艦之一。俾斯麥號服役時,標准排水量為41,700噸,超過英德海軍協定規定的35,000噸。至於滿載排水量,俾斯麥號及其姊妹艦提爾皮茨號已經達到50,000噸。相較於其他的戰列艦,俾斯麥號因受基爾運河水深限制而顯得比較寬,使它可在波濤洶涌的北大西洋上穩定地航行,另外載油量較大亦令其可參與類似太平洋上的遠距離行動。主炮為雙連裝8門52倍口徑380毫米SK/C-34炮,其主炮射速很高,射速為3發/分,這是同期戰列艦的最高水平(但實際上丹麥海峽和胡德號對決的炮戰中,卑斯麥最高也不過打出每分鍾2.5發的射速。)
㈡ 納粹德國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沉沒的原因是什麼
16時47分英軍「約克公爵」號戰列艦首先開炮,德國人完全被打懵了,他們的軍艦在排水量、火力和裝甲上均遜於英國人的戰列艦,唯一的生還希望便是利用速度優勢逃生。佔了先手的英國人成功地打啞了「沙恩」的兩座主炮塔,使其火力銳減了三分之二,然而「沙恩」的水下艦體和動力系統仍然完好無損,正在一點點地逃出英國人的火力范圍,英國人對此也是無可奈何。然而忽然間德艦減速了,原來是「約克公爵」號最後一輪齊射中的一枚炮彈擊穿水平裝甲後在「沙」艦的鍋爐艙爆炸,導致蒸汽輪機減速,德艦上的輪機長馬上帶領手下投入了瘋狂的維修作業中去,他們知道他們的奮戰決定著整艘船的命運。而命運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最終他們只用了30分鍾就完成了初步的緊急維修。然而命運女神最終還是沒有青睞他們,「沙」艦在最後一道柵欄前絆倒了。在德艦減速的這一段時間里,英國人的驅逐艦逼近了上來,發射了12枚魚雷,摧毀了「沙」艦的水下防禦系統,並使她開始右傾下沉,貝知道這艘戰艦大限已到,向總部發出訣別電報:「我艦將戰至最後一彈。『沙恩霍斯特』永遠向前!」隨後的結局不可避免,整整13艘英國軍艦團團包圍了她,將她送入了海底。
就算是終結時刻即將到來,德國人還是沒有放棄,在甲板上水兵們依舊在忘我地搬運炮彈(從前部彈葯艙運到後部彈葯艙)此情此景讓英軍指揮官也深為動容。直到最後一刻,仍有兩門火炮在開火。英軍指揮官弗雷澤後來對部下說到:「先生們,我們贏得了這場海戰的勝利。如有一天你們能夠指揮一艘軍艦,參加一場實力如此懸殊的戰斗,我希望在場諸君能像『沙恩霍斯特』那樣轟轟烈烈地作戰!」 這一戰不僅宣告了希特勒控制大西洋迷夢的破滅,也代表著德國水面艦艇部隊從此一蹶不振,此後他們不得不更多的依賴潛艇來執行破交作戰。從技術上來說,也宣告著大艦巨炮時代中戰列巡洋艦這一艦種的滅亡和全面防護理論的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快速戰列艦和重點防護理論。 但這一切的一切,都已不再重要,2000多名德國水兵葬身冰海,這是一座沒有鮮花的墳墓。唯一留下的只有對榮譽和勇氣的贊美,但這是某種永恆的東西,一個傳奇,一個悲壯的傳奇!
㈢ 胡德號被擊沉的原因是什麼
1) 第一種是官方的解釋:英國方面對胡德號沉默原因進行了兩次調查。第一次調查進行的時間非常簡短,最後的調查結果於1941年6月2日提交,僅僅在胡德號沉沒的8天後。第二次則進行得較為詳細,這次調查組詢問了89名來自諾福克號重巡洋艦、71名來自威爾士親王號、14名來自薩福克號的目擊者和兩名胡德號上的倖存者。與他們一起接受質詢的還有相關問題的技術專家。最後的結果於1941年9月12日公布。這兩次調查的結論都是胡德號沉沒是由於一到兩枚15英寸炮彈穿透了船中部的甲板裝甲(也可能穿透了舷側裝甲)後落入了4英寸高射炮(4"/45 (10.2 cm) QF HA Mark XVI)的彈葯艙,引爆了裡面的彈葯,高射炮彈的爆炸引爆了船尾15英寸主炮的彈葯艙,後一次爆炸使胡德號沉沒。
2) 一枚15英寸炮彈擊穿了胡德號的水下裝甲,引爆了船尾15英寸主炮的彈葯庫。
3) 一枚8英寸(203cm)炮彈或15英寸炮彈引起救生艇甲板上堆放的大火,火勢沿著4英寸炮彈的升降機蔓延到其彈葯艙。大火引燃了其中的彈葯,爆炸波及了船尾15英寸炮彈的彈葯艙,這使胡德號爆炸沉沒。
4) 還有一種說法,上述救生艇甲板的大火引爆了位於後部15英寸彈葯艙下方的魚雷儲藏室。海軍兵工廠總監斯坦利爵士(Sir Stanley Goodall ,他與A. L. Attwood早年都參加了胡德號的設計和建造)。但是這一假設與前面所述第三條都面臨了一個問題,即根據來自與威爾士親王號的目擊者和來自胡德號的二等海員Tilburn(他當時正在胡德號的救生艇甲板)的證詞,火勢在胡德號爆炸前已經被控制,並逐漸熄滅。這樣如果這一理論成立,那麼可定在胡德號內部(或者在外部觀察者無法看到的區域)還有第二場大火。但是根據胡德號倖存者的證詞,在胡德號被德軍火炮擊中到爆炸之間的4分鍾里沒有關於這方面的報告送抵它的艦橋上的指揮部。
5) 根據日德蘭海戰的教訓(在這次戰斗中英國損失了3艘戰列巡洋艦,而胡德號正是在海戰當天鋪設龍骨),胡德號在建造過程中原來的設計就進行了變更,其裝甲防護做了相應加強。但是裝甲的增加使船體受力過大,結果在丹麥海峽的戰斗中,救生艇甲板上的火勢引燃了魚雷助推劑。魚雷的火勢由於溫度很高,結果惡化了船體受力結構,使整個船體發生斷裂。當船體斷裂後,火勢蔓延到彈葯艙引起了爆炸。
6) 在胡德號出發之前,它的水壓彈葯傳送系統就出現了故障。這一系統在傳送彈葯桶時如果使用不當就會無法工作。該系統是否已經維修完成現在已經無法考證。如果這一系統在戰斗時還存在故障,或者船員在戰斗的壓力下操作不當,就會引起彈葯桶爆炸,進而引起彈葯庫爆炸。
7) 一枚15英寸炮彈擊中了裝甲帶的傾斜部分,落入了低艙,最後在此處爆炸。爆炸的火焰由船的內部蔓延到後部彈葯艙,引起了爆炸。1920年的一個實驗為這個說法提供了依據。艦體傾斜裝甲會使炮彈在主裝甲帶和防魚雷裝甲之間爆炸。就是這一理論使後續的喬治五世、獅、和前衛級戰列艦放棄了傾斜裝甲。
㈣ 求,二戰德國巨型戰列艦(卑斯麥)號的詳細資料,以及它被擊沉的始末。
俾斯麥號是一艘充滿傳奇色彩的戰列艦,他和「泰坦尼克號」一樣,在處女航中就沉入了大海,但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卻歷經數次海戰,是二次大戰中最著名的一艘戰列艦。
這艘以德國前首相俾斯麥名字命名的戰列艦,始建於1931年7月1日,1940年8月24日服役(俾斯麥號下水)。該艦艦長241.55米,寬36米,吃水10米;標准排水量41637噸,滿載排水量50900噸;動力裝置由3台「柯蒂斯」輕型渦輪機和12台鍋爐組成;最大航速 30.1節,續航力為1.5萬海里。全艦火力較強,裝有4座雙聯裝381毫米主炮(備彈840發)、6座雙聯裝 150毫米炮、8座雙聯裝105毫米重型高炮、8座雙聯裝 37毫米中型高炮、40門機關炮,以及 6具 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此外,艦上還搭載有 4架「阿拉多—196」式水上飛機(用以偵察、校射和聯絡),以及 18艘小艇。「俾斯麥」號戰列艦的裝甲厚實堅固。其上甲板全部用50毫米厚的裝甲加強,可防禦彈片並阻止炮彈下穿;兩舷裝甲厚達 320毫米,著重保護機艙、鍋爐和彈葯艙等要害部位;主炮炮塔的裝甲厚度為150毫米至360毫米;副炮炮塔裝甲厚80毫米;舷側有魚雷防護系統。
1941年5月18日,剛服役不久的納粹海軍超級戰列艦"卑斯麥"號與重巡洋艦"歐根親王"號駛離波羅的海准備闖入大西洋.對於吃足U艇苦頭的英國海上補給線來說,這艘滿載排水量達5.3萬噸的巨艦無疑又是一個致命的威脅.由此早已得到情報的英國海軍部立即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海軍力量來圍追堵截"卑斯麥"號,然而英軍首戰不利,先與"卑斯麥"號相遇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和"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不堪一擊,一沉一傷.其中4.2萬噸的"胡德"號是當時英國皇家海軍最大的戰艦,她的沉沒給英海軍部帶來巨大的恐慌.由於"卑斯麥"號在戰斗中也受了輕傷,燃油流失不少,續航力受損,遂改航法國布勒斯特港,而"歐根親王"號責繼續駛往亞速爾群島.與此同時,英大西洋主力艦隊正在逼近,25日午夜,英"勝利"號航母上的19架魚雷機冒著黑夜和惡劣的天氣對"卑斯麥"號進行了輪番攻擊,結果只有一枚魚雷命中,而憑借超厚的裝甲"卑斯麥"號損傷甚微,並開足馬力逃脫了英軍雷達的跟蹤.26日上午,英軍巡邏機再次發現"卑斯麥"號蹤跡,這立即招來了以"皇家方舟"號航母為首的H艦隊.天黑時分,英魚雷機再次發動攻擊,"卑斯麥"號被命中兩枚魚雷,動力受損,其他英軍艦只緊緊咬住尾隨其後.27日上午,英軍本土艦隊趕到,數十艘巡洋艦開始圍殲行動,"卑斯麥"號困獸猶斗,終因寡不敵眾於10時36分在於布勒斯特450海里處沉入大西洋底,呂特宴斯海軍上將和1600名官兵葬身海底.至此,德國海軍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再不敢貿然闖入大西洋.
㈤ 德國名噪一時的「U-47」號潛艇是如何被擊沒的
「U-47」號潛艇於1941年3月6日向潛艇司令部報告情況後,即准備攻擊,但被英護航艦艇發現並遭到追擊。隨後,它失去了與護航運輸隊的接觸。3月7日揭曉前,「U-47」號潛艇再次發現護航運輸隊,於是以全速接近,企圖截擊。7日14時左右,「U-47」攻擊了已遭「U-99」號潛艇攻擊並受傷的「捷列維金」號油船;18時,該油船沉沒。7日夜,「U-47」號潛艇在進行攻擊時,突然被擔任護航的英國「狼」號驅逐艦發現,隨後遭到一連串的深水炸彈攻擊,並被擊沉。於是,這艘當年曾單艇突破英國斯卡帕灣,並擊沉「皇家橡樹」號戰列艦的「U-47」號潛艇便從大西洋上消失,而這位名噪一時的、曾被德國海軍譽為3個「王牌艇長」之一的普里恩海軍上尉也從此銷聲匿跡了。
㈥ 戰列艦(羅馬號)是怎麼沉沒的
「羅馬」號 1943年9月被德國制導炸彈擊沉
㈦ 「俾斯麥」號戰列艦是怎樣被擊沉的
根據已知資料顯示, 英軍的強大炮火並不能使「俾斯麥」號致命, 很可能是德國水兵不願意將艦艇交給英國人, 以至於自己鑿沉了「俾斯麥」號。消息一經公布,立刻遭到了英國歷史學 家們的強烈反對。但從「俾斯麥」號來看, 除艦身和上層結構遭到嚴重破壞外,殘骸保 存之完好大大超出了先前的預料。其實英國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提出 了「俾斯麥自沉說」。最新解密的英軍情 報顯示,當時英軍就認為,德軍自爆「俾 斯麥」號就算沒有直接使該艦沉沒,也最 起碼大大加速了 「俾斯麥」號沉沒的速度。 只是英國人的愛國主義才使這種說法塵封 了半個多世紀。
俾斯麥號戰列艦,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由漢斯·布洛姆造船廠建造的,以前德國首相俾斯麥的名字命名的一艘王牌戰列艦。該艦始建於1936年7月,1939年2月下水,1940年8月建成服役,是當時噸位最大的戰列艦之一。
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稱為「鐵血首相」。俾斯麥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為普魯士德國容克資產階級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統一德國(剔除奧地利)的代表人物。俾斯麥號戰列艦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俾斯麥號戰列艦(Bismarck battleship)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海軍主力水面作戰艦艇之一,是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一號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所建造的火力最強的戰列艦。
俾斯麥號的戰績是在建成後第一次出海作戰中於1941年5月24日的丹麥海峽海戰中於開戰後6分鍾內擊中了英國海軍的精神象徵,一戰時服役到現在的胡德號的彈葯庫,導致其殉爆沉沒。
英國皇家海軍因此派遣了大量軍艦前往攔截俾斯麥號,3日後,1941年5月27日被以「英王喬治五世」號、「羅德尼號」戰列艦和「勝利號」、「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為首的60餘艘英國皇家海軍的各型軍艦及數型飛機圍攻後,因抗損性差,開戰15分鍾後主炮塔被擊毀兩座,30分鍾後炮塔全部啞火。英國軍艦對其進行了幾小時炮轟後,俾斯麥號帶著德國海軍的希望沉沒於大西洋底。
㈧ 德國提爾比茨號戰列艦是怎麼被擊沉的
英國皇家空軍進行了三次行動攻擊提爾皮茨。第一次是「掃雷器」行動。1944年9月15日,皇家紅軍第617中隊和第9中隊的蘭卡斯特式飛機,每架攜帶5噸巴恩斯沃里斯型高腳櫃炸彈,以及5000磅實驗性「喬尼沃克」水下水雷,從蘇聯阿爾漢格斯附近的Yagodnik臨時空軍基地起飛襲擊提爾皮茨。轟炸時,盡管提爾皮茨被煙幕彈的煙幕保護,但仍然遭受了一發由第九中隊的投擲炸彈並使其喪失了出航的能力,北極航線暫時遠離了提爾皮茨的威脅。德國報告稱:「這(指『掃雷器』行動)最終讓海軍總司令確定提爾皮茨不可能再修復並出海行動。」但當時盟軍並不知道這個情況,並認為提爾皮茨仍可能修復,於是決定繼續進行攻擊行動。
到了10月,由於提爾皮茨不再認為是主力艦,她移動到更南部的Tromsø,作為浮動火炮陣地並等待盟軍進攻挪威。但與此同時,提爾皮茨也已經進入了駐扎蘇格蘭的皇家空軍的航程以內。
10月28日,「掃除」行動展開。蘭卡斯特式飛機群由蘇格蘭Lossiemouth起飛,攜帶高腳櫃炸彈襲擊提爾皮茨。當轟炸機群到達預定位置後,烏雲掩蓋了提爾皮茨,這次轟炸僅有一發炸彈炸中了提爾皮茨的傳動軸旁邊的海上,其他炸彈全部脫靶。
1944年11月12日,皇家空軍第617中隊以及第九中隊的蘭卡斯特式轟炸機攜帶高腳櫃炸彈,由蘇格蘭起飛,開始他們的第三次行動——「問答集行動」,這一次德軍沒有使用煙幕彈,並且提爾皮茨在這次行動中沉沒,徹底終結了她的戰艦生涯。戰斗中三發高腳櫃炸彈命中提爾皮茨,一發擦炮塔防盾而過,沒有造成致命傷,但另外兩枚炸彈洞穿提爾皮茨的裝甲並造成了一個兩百英寸的大洞。隨後炸彈爆炸引發在艦內大火引爆了彈葯庫並炸斷了C號炮塔。提爾皮茨在遭受這三發炸彈攻擊後迅速傾覆,船上的1700人當中有接近1000人陣亡。
納粹空軍沒能及時截擊皇家空軍的轟炸機(部分報道稱一架轟炸機被德國空軍擊落,但英國資料則稱飛機是被防空炮火擊落)轟炸所用的蘭卡斯特B.1特別型轟炸機撤除了部分裝甲和一門航炮,使得其更容易被戰斗機擊落。在轟炸機起飛前,英國飛行員得到指示可能會遭受截擊,同時在提爾皮茨向空軍求救時,納粹空軍回應「飛機已經全部起飛」,提爾皮茨所在地的防空系統不夠充分,當地的德國飛行員也沒有得到充分的訓練以操控新式的福克·沃夫 190(focke-wulf 190)飛機。提爾皮茨所在地的空軍指揮長官海因里希·艾勒在戰艦沉沒後被送到軍事法院,指控其應該為提爾皮茨的沉沒負主要責任。最後德國軍事法院判決艾勒三年有期徒刑並解除指揮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