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字軍團 條頓騎士團 普魯士 的問題
看書給你答一答哈
1、條頓騎士團是德國的十字軍團
2、佔領的普魯士是立陶宛人的一支,是後來的東普魯士地區。古代的普魯士人是斯拉夫人,後來的多是日耳曼人
3、之前的條頓騎士團佔領了普魯士,好像沒有普魯士騎士團這和說法
4、1813年腓特烈三世
5和6我真的不知道,不好意思,以後查到了回復你
2. 歷史上真的有條頓騎士團這個國家嗎
不是個國家吧 條頓騎士團是真實存在的一直延續至今
騎士團出現於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期間,第一次十字軍遠征自1096-1099年結束後,建立起四個十字軍國家。在穆斯林虎視眈眈的威脅之下,十字軍國家處於動盪不安之中。於是,羅馬教皇組織起了幾個僧侶騎士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大騎士團,即醫院騎士團、聖殿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
騎士團內部實行嚴格的集權制。每個團的最高首領是「總團長(Grand Master)」,歸其管轄的支團首領稱「支團長」,再往下還設有司令、馬廄長等;支團長以下的軍官組成總會,從屬於總團長;而總團長則直接聽命於羅馬教皇,必須唯教皇之命是從。
3. 名詞解釋:「條頓」
歷史上的條頓人,是日爾曼民族的一個分支,他們的部落從歐洲北部的日德蘭半島(大致是現在丹麥的所處位置)開始了漫長的遷移,並在公元前一世紀開始,不斷地侵入古羅馬帝國的領土。雖然在後來條頓人幾乎被異族完全征服過,但他們的文明遺產卻能夠一直保留到今日,英語中的單詞「Teutonic」(條頓)幾乎和「Germanic」(日爾曼)是同義的。
中世紀的條頓人是現在德國人的祖先。當查理大帝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時,他所控制的版圖相當巨大,包括了後來法蘭西和德意志的領土。在他死後不久,他的兒子挑起了內戰,原先的帝國被分為了兩部份,西半部份就是以前介紹的法蘭克王國。而東半部份則成為了德意志王國。自從查理大帝死後,帝國的西半部份-法蘭克王國,曾經在其後的數十年裡繼續沿用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而東部的德意志王國只有在公元962年時,才由薩克森公爵奧托(德意志君王亨利之子)奪回了這一稱號,而他本人也就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新皇帝-奧托一世。
奧托的神聖羅馬帝國包括了今天的德國領土、波羅的海區域、波蘭東部、瑞士、奧地利和義大利北部。帝國中兩個最重要的成員分別是德意志和義大利。德意志從這一聯盟中得到了很多的利益,他們引進了義大利的文化、科學、藝術和貿易。而義大利人也因而獲得了穩定的發展和強有力的軍事保障。
一支由聖殿騎士和受過專門訓練的僱傭軍所組成的部隊,維持著帝國領土的和平,他們一次又一次地打垮了各諸侯國的反抗勢力,包括來自北方的日爾曼人、維京人,以及東部的馬扎爾人(匈牙利的主要民族)。德意志軍團擁有非常勇敢而又老練的戰士,其中有不少人受到利益的驅使,加入了後來的十字軍東征。他們之中的佼佼者,就是具備堅強意志和無比戰力,虔誠信奉基督教的條頓騎士。
到了後來,由於地方勢力的過於強大,神聖羅馬帝國的權威受到了不斷的侵蝕。歷史上記載了許多這一時期的爭戰。德意志王國最終敢於用他們自己的軍團與帝國的部隊進行正面交鋒,而義大利人也日益藐視帝國皇帝的權威。到了公元十三世紀,神聖羅馬帝國根本已經無法控制德意志和義大利,往日的強大帝國其實已經名存實亡。
4. 條頓騎士團是怎麼回事
條頓騎士團(拉丁:Ordo Domus Sanctae Mariae Teutonicorum;德:Deutscher Orden;英:Teutonic Order)
條頓騎士團與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並稱為三大騎士團。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期間,來自德意志地區的騎士多次獲贈土地和城堡(1195年4月,香檳區的亨利伯爵贈提爾(Tyre, 今黎巴嫩境內)作為據點,1196年3月再贈其在雅法(今特拉維夫附近)的封邑;另有德皇亨利六世在1197年年贈送義大利和西西里的教堂,修道院和醫院),逐漸在耶路撒冷地區形成勢力。
1198年3月5日,條頓騎士團成立於阿克(Acre, 今巴勒斯坦境內),其後一直以阿克作為總部至1291年。
1199年9月19日,教皇英諾森三世頒布訓令,規定條頓騎士披聖殿騎士一樣披風(白色披風,上綉紅色十字和寶劍),戴黑色十字章,執行醫院騎士團一樣的團規。
13世紀初,隨著醫院騎士團和聖殿騎士團對立加劇,醫院騎士團拉攏條頓騎士團以對抗控制著耶路撒冷地區主要軍事據點的聖殿騎士團,其間條頓騎士團從醫院騎士團手中獲得馬加特堡。
1210年,赫爾曼·馮·舒爾茨(Herman von Scholz, ?-1239)擔任條頓騎士團團長,條頓騎士團在其指揮下在耶路撒冷地區獲得一定的勝利,並參與第五次十字軍東征,進入埃及,但最後在曼殊拉法戰役中慘敗,赫爾曼·馮·舒爾茨與聖殿騎士團團長一同被俘。在赫爾曼·馮·舒爾茨擔任團長期間,條頓騎士團獲得教廷頒發的贖罪證(1216年2月18日),以及教皇烏諾利斯三世授予的113項特權(1221年1月9日)。
1225年,第五次十字軍東征失敗後,教皇格里高利五世命令"德意志的騎士,將普魯士人皈依到基督教世界來"。1226年,條頓騎士團與德皇腓特烈二世達成協議,獲得普魯士境內的所有貴族特權。
1234年,條頓騎士團贏得瑟格納戰役的勝利,教廷控制普魯士全境,將之租借給條頓騎士團,但直到1285年,條頓騎士團才最終征服普魯士地區,迫使普魯士人改宗天主教。其間,1237年4月合並利沃尼亞的寶劍騎士團,並於1241年初開始進軍諾夫哥羅德公國;1241年4月9日,條頓騎士團作為主力的德國與波蘭聯軍在利克尼茨戰役中被蒙古軍擊潰,重騎兵全軍覆沒;1242年4月5日,1萬2千名條頓騎士團部隊(包括丹麥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地的騎士和民兵)與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指揮的1萬5千至1萬7千人的俄國軍隊展開楚德湖戰役,條頓騎士團以重騎兵作為前鋒和作戰主力,其後是步兵,兩翼和後方有輕騎兵,俄軍則以弗拉基米爾騎兵和裝備有弓箭、鐵矛和投石器的輕步兵配置在中央,諾夫哥羅德的精銳步兵在兩翼,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親衛隊和貴族騎兵隊作為預備隊埋伏在左翼後側。最終條頓騎士團重騎兵由於行動不便以及冰層開裂等原因遭到慘敗,損失超過1萬人,再無能力向俄國腹地進軍。楚德湖戰役也被稱作冰湖大戰。
1291年5月18日,馬木留克騎兵攻陷阿克,條頓騎士團總部遷往威尼斯。
1320年,條頓騎士團團長在希臘南部摩里亞半島被當地人殺死。1391年,條頓騎士團在摩里亞戰役中失敗,被逐出摩里亞半島。1500年,條頓騎士被土耳其人徹底逐出希臘。
1346年,條頓騎士團從丹麥人手中奪取愛沙尼亞,控制了波羅的海東岸的全部出海口。1410年7月15日,條頓騎士團與波蘭、立陶宛、俄羅斯聯軍進行第二次坦能堡戰役(又稱格林瓦爾德戰役),條頓騎士團再次敗北,包括總團長在內的全部指揮官陣亡,從此一蹶不振。
1809年,條頓騎士團宣布解散。
條頓騎士團全盛時期,控制了東西普魯士,整個波羅的海東岸,包括愛沙尼亞,拉托維亞和立陶宛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在南部義大利、希臘、西班牙、法國的屬地。
5. 條頓騎士團與普魯士的「建國大業」:一支軍隊締造了一個國家嗎
多年來,總流傳著這么一句話“二戰之後再無德意志”。其實,更客觀的說法應該是“二戰之後,再無普魯士”。
曾經叱吒歐洲幾個世紀的普魯士,因戰爭興起,最終也因戰爭而退出了歷史舞台。而德國,又是由普魯士王國統一起來的,所以,在一些語境里,特別容易把二者直接劃上等號,甚至把整個德意志民族都歸成了條頓騎士團的後代。
電影電影《天國王朝》講的就是這段歷史
戰斗的雙方為自詡基督徒“代言人”的歐洲騎士團和阿拉伯穆斯林軍團。
這些名義上效忠於教皇的騎士團,共分三大派別——醫院騎士團(打仗之餘還兼顧“救死扶傷”)、聖殿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
6. 條頓騎士團至今還存在
是啊!
自19世紀被拿破崙宣布禁止其一切活動後,騎士團大多數成員逃到了奧地利維也納,到了1834年,在那時拿破崙也早已去世之後,奧地利皇帝才開始重組條頓騎士團,而這次的騎士團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宗教慈善機構,不是以前那種還有包括軍事的團體了! 而且現在的條頓騎士團已改名,條頓兩字去掉,改為德意志騎士團! 總部設在奧地利維也納!至今有1000左右的成員!
7. 條頓騎士團是什麼組織
成立於 公元1192年–至今 效忠對象 羅馬教皇,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種類 羅馬天主教會 武裝僧侶 (1192-1929 期間是 軍事修士會) 總部 阿卡 (1192–1291) 威尼斯共和國 (1291–1309) 馬爾堡城堡 (1309–1466) Königsberg城堡 (1466–1525) 巴登-符騰堡 (1525–1809) 維也納 (1809–至今) 綽號 條頓武士, 德意志騎士團 贊助者 聖母瑪利亞,聖伊麗莎白 & 聖喬治 訓言 幫助、救治、守衛 服裝 白底黑十字 指揮官 著名 指揮官 首任Heinrich Walpot von Bassenheim 目前Bruno Platter歷史條頓騎士團是三大騎士團中最後成立的一個。1187年哈丁戰役之後,聖城耶路撒冷很快被薩拉丁的軍隊攻克。教廷號召發動新的東征,奪回聖城,這便是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巴巴羅薩率領德意志軍隊率先開赴小亞細亞,可惜紅鬍子出征未半便中道崩殂,他的兒子施瓦本公爵繼承遺志繼續東征。條頓騎士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1190年,十字軍經過苦戰,終於攻下了重鎮阿科,一些德意志騎士在阿科建立了一個行善的醫護組織,這就是後來的條頓騎士團,不過建立之初它並沒有軍事任務,只是照顧傷患。1198年,條頓騎士團以聖殿騎士團為樣板,改造為軍事修會,執行和醫院騎士團一樣的教規。因此有些資料上把條頓騎士團成立的時間記為1198年,這也不無道理。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在小亞細亞期間,條頓騎士團發展緩慢,跟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相比實在不能同日而語。從某種程度上講,條頓騎士團成立的不是時候,聖城時代已經過去,前往小亞細亞的不是絡繹不絕的朝聖者,而是歐洲君主率領的大軍,在這些位高權重的君主手下,騎士團作為獨立的組織要想發展實在是太難了,更何況在他們前面還有聲名遠揚的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在小亞細亞的經歷對於條頓騎士團來說實在是乏善可呈。 [編輯本段]發展 不過時代總是在迅速變化,歷史很快為他們提供了新的機遇。1211年,匈牙利國王安德烈二世(Andreas II)邀請騎士團前去幫助鎮壓庫曼雷人(Kumanen),代價是將Siebenbürgen地區(位於今羅馬尼亞境內)南部的Burzenland給騎士團作為封地。(後來有很多人認為安德列二世幹了件蠢事,引狼入室,把騎士團帶到東歐。深以為然!)1225年,由於條頓騎士團企圖在他們的封地上建立獨立的國家,安德列二世將他們驅逐出境。騎士團再次陷入困境。不過事情很快又有了轉機,當時波蘭的康拉德公爵(Konrad von Masowien)企圖向北邊的Kulmerland地區擴張,結果被當地的原住民普魯士人打敗,他不但沒能擴張領地,他原先的領地反被普魯士人攻佔了一部分。康拉德很郁悶,於是以宗教為名,號召討伐Kulmerland的異教徒,可是波蘭的其它諸侯都不理他,似乎在等著看笑話,那邊的普魯士人十分兇悍,他的軍隊節節敗退。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康拉德向條頓騎士團求援,希望騎士團幫助他征服普魯士人。如果說安德列二世請騎士團幫他鎮壓庫曼雷人是因為無知犯的錯,那康拉德請騎士團幫他征服普魯士人就只能用愚蠢來形容了。當然其它的波蘭諸侯也都脫不開干係,要是他們早點幫康拉德一把,康拉德也就不用引狼入室了,最後全都成了受害者。得到這個邀請後,條頓騎士團當然是滿口答應,不過他們可不想重復在匈牙利的故事。騎士團大團長Hermann von Salza先跑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菲特列二世那兒,從皇帝那兒討到了一份黃金詔書:條頓騎士團有權佔有康拉德贈予的土地和他們征服普魯士人後獲得的土地,對騎士團領地的進攻將遭到神聖羅馬帝國的嚴厲懲罰。有了菲特列二世的書面保證,條頓騎士團將名正言順地佔有他們征服的土地。康拉德此時開始後悔了,為了避免條頓騎士團在他旁邊紮根,康拉德組織了一個騎士團——普魯士的基督騎士團,自己討伐普魯士人。這次他又失敗了,他甚至連自己領地的核心部分都無法守住,此時康拉德只好低頭認輸。1230年,在他和條頓騎士團簽訂的條約中承諾:如果條頓騎士團征服Kulmerland,他將把這塊土地永久贈予騎士團。這也就是說條頓騎士團對Kulmerland擁有所有權,而非封地——封地的所有權仍然屬於君主。1234年,教皇格利高里九世(Gregor IX)又頒布了黃金詔書,承認騎士團對他們征服的土地的所有權,同時要求他們將當地原住民基督教化。這樣,條頓騎士團獲得了三重的書面承諾,他們剩下要做的就是征服這塊土地了,這顯然是他們最拿手的。 條頓騎士團 從1226年開始,條頓騎士團開始了征服普魯士的工作。經過五十多年的流血屠殺,到1285年,條頓騎士團終於完成了征服工作。在這片土地上他們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政權——騎士團國,普魯士是騎士團國的中心。在1237年,通過與立窩尼亞的寶劍騎士團合並,立窩尼亞成為騎士團國的另一翼,與普魯士一樣,騎士團在立窩尼亞也建設了一系列的城堡作為防禦工事。雖然條頓騎士團把工作的重心放到東方殖民上,它在小亞細亞的活動依然沒有停止,它的總部一直在阿科。1291年阿科陷落後,條頓騎士團沒有跟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一起前往塞普勒斯,而是去了威尼斯。1309年,騎士團設在威尼斯的總部遷到普魯士的馬林堡,這時他們完完全全地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編輯本段]戰役 條頓騎士團在東方的拓展也並非一帆風順,1242年他們在冰湖戰役中敗給俄羅斯聯軍。這次戰役又被稱為楚德湖(Peipussee)戰役,雙方投入的兵力在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現在一般的估計是騎士團一方有一萬人左右,以條頓騎士團的重騎兵為核心。俄羅斯聯軍一方有1.5萬到1.7萬,以步兵為主,指揮官是諾夫格羅德公爵亞歷山大DangerCode;雅羅斯拉維斯。俄羅斯聯軍排成牆陣(我估計就是一種方陣),據守冰湖東岸。騎士團軍隊以楔形陣開始進攻,具體來說就是以重裝騎兵為先鋒進行突擊,後面步兵跟進,兩翼和後方則由輕裝騎兵保護。這種楔形陣是騎士團常用的戰術,它的優點是突擊能力強,能夠迅速撕開對方防線,如果守軍的軍事素養不高的話,很容易造成撕開一點就全線潰敗的效果。不過它也有自身的缺點,它兩翼的防禦力量有限,如果不能迅速撕開防線,兩翼會慢慢被侵蝕。亞歷山大很了解這種戰術的特點,因此它把聯軍中主要的輕步兵安排在中間,列成加厚的方陣,消磨騎士團重裝騎兵的突擊能力,而把他自己的諾夫格羅德精銳步兵放在兩翼。騎士團的攻擊一開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俄羅斯聯軍厚重的方陣使他們很難徹底撕開防線。地理上的劣勢也許是騎士團遇上的最大麻煩,由於湖岸傾斜而且結了冰,騎士團的重騎兵很難有效發揮他們的沖擊能力,因此進攻逐漸陷入僵持。這時楔形陣薄弱的兩翼開始暴露出它的缺點,在諾夫格羅德精銳步兵的壓力下,慢慢從兩邊向中心壓縮。騎士團開始陷入聯軍的包圍之中。作為最後一擊,亞歷山大派出了他最精銳的親衛騎兵,從右翼後方包抄攻擊騎士團。聯軍的包圍圈越來越小,騎士團重騎兵雖然有著很強的個人作戰能力,但由於施展空間越來越小,他們的戰鬥力無法發揮,只能苦苦支撐。聯軍的步兵用長矛將騎士從馬上刺下來。由於冰面承受不住重量,不少穿著重甲的騎兵掉進冰窟窿里,再也爬不上來。冰湖戰役中只有少數騎士從俄羅斯聯軍的包圍圈中殺出來逃往西方,絕大多數人戰死,包括大約500名騎士,另有50多名貴族被俘,其中包括騎士團大團長在內。俄羅斯聯軍方面據說有3500人戰死,大約同樣數量的人受傷。冰湖戰役中的毀滅性失利使條頓騎士團元氣大傷,向東方的繼續擴張就此停止。 騎士團國南面的波蘭原本四分五裂,根本不是騎士團的對手。但到14世紀上半葉,波蘭在國王Wladislaw I的領導下再次團結起來,跟騎士團的關系也變得緊張。1308年騎士團佔領但澤和Pommerellen使兩國之間的關系急劇惡化,即便在1343年的卡里施和約中波蘭承認了騎士團國對Pommerellen的佔領,雙方的敵意仍未打消。波蘭對騎士團國的仇恨是騎士團國重要的潛在威脅。不過盡管如此,騎士團國在14世紀下半葉在大團長克尼普羅德(Winrich von Kniprode,1351-1382)的領導下達到了最強盛的時期,在1370年他們擊敗了立陶宛——騎士團在東方主要的敵人。 面對著騎士團國的強大壓力,立陶宛和波蘭逐漸走到了一起。1386年,38歲的立陶宛大侯爵Jagiello與年僅13歲的波蘭女王Hedwig結婚(這個小姑娘挺可憐的,據記載她很漂亮,而且很有天賦,會說5國語言——可惜不包括她丈夫會說的語言。她的丈夫不但老,而且粗野。26歲時這個可憐的女子就去世了。)婚後,立陶宛大侯爵加冕為波蘭國王,立陶宛和波蘭結成了統一戰線,共同對付騎士團國。 1410年,騎士團國和波蘭-立陶宛聯盟在塔能堡附近爆發了一場大規模戰役,這場戰役是歐洲中世紀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騎士戰爭。關於雙方參戰的兵力在不同的文件中有不同的記載,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騎士團的兵力要少於聯軍。騎士團一方的兵力可能是1.1萬人到2.7萬人,指揮官是條頓騎士團大團長榮金根(Ulrich von Jungingen)。波蘭-立陶宛一方的兵力可能是1.6萬到3.2萬,以波蘭人和立陶宛人為主,另外還包括俄羅斯人、韃靼人,指揮這支聯軍的是波蘭國王Jagiello和立陶宛大侯爵Witold,後者是Jagiello的堂弟。Jagiello將全軍分為三條陣線部署,第一線的軍隊綿延3公里。Witold指揮的立陶宛人、俄羅斯人和韃靼人的聯軍在右翼。騎士團軍隊一開始也是分成三條陣線部署,不過當大團長榮金根看到聯軍長長的陣線後,意識到可能會被包圍,於是改為分兩條陣線(從這兒我們基本上可以推斷出,騎士團與聯軍的兵力比大概是2:3的樣子)。交戰雙方都把騎兵分成一個個旗隊(中世紀時軍隊的一個作戰單位,約有四百至六百人)置於一線,步兵則留在營壘里。騎士團一方在第一線還配置了發射石彈的臼炮。1410年7月15日中午時分,塔能堡戰役開始。開戰之前,騎士團大團長榮金根給波蘭國王Jagiello送去兩把劍,表示要進行一場騎士之間的較量。 騎士團的炮兵首先對聯軍射擊,不過沒有取得什麼成果,因為下雨,火葯被雨水淋濕了。聯軍右翼的立陶宛人和韃靼人在Witold的指揮下對騎士團發動進攻,但騎士團迅速擊退了他們的攻勢並反攻。聯軍中的韃靼人首先開始潰逃,聯軍右翼很快就無法守住防線。此時聯軍面臨著很不利的局面:騎士團的德意志旗隊突破聯軍右翼,向中央的聯軍波蘭主力進攻,騎士團其它旗隊也從正面開始沖鋒。雙方都把配屬在第二線、第三線的部隊投入戰斗,因為大家都知道,成敗在此一舉。勝負的天平最終倒向聯軍一方,原因不過是戰場上的一次可以稱得上是意外的事件:騎士團大團長榮金根在戰斗中陣亡。失去最高指揮官後,騎士團開始陷入混亂,許多騎士匆忙逃離戰場。聯軍抓住這一良機發動沖鋒,將騎士團軍隊擊潰。 [編輯本段]衰亡 塔能堡一戰使騎士團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其意義類似於哈丁戰役對於耶路撒冷王國的意義。騎士團國就此走上了衰亡的道路。 外戰遭受慘敗後,騎士團國從上到下又陷入了內亂。農民不滿騎士團的橫征暴斂,起來反抗;騎士團內部的權力斗爭愈演愈烈;各城市和地方貴族因為繳納高額賦稅,要求參與決策。1440年,53位貴族和19個城市在馬林堡建立了旨在反抗騎士團專橫統治的普魯士聯盟。1453年,普魯士聯盟與波蘭結成同盟,由此引發了連續13年的戰爭,直到1466年簽訂第二次托恩和約方才結束。這次和約使得騎士團國又損失了大量的領土,其中包括馬林堡。在政治上,騎士團國要承認臣服於波蘭,這一條在騎士團內部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德意志分團希望從神聖羅馬帝國和教廷那兒獲得支持,1494年,德意志分團長承認臣服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s I.)。外患內憂之下,此時的騎士團國已經走到山窮水盡之處。 路德的宗教改革使騎士團再一次走上歷史的分水嶺。1511年,來自霍亨佐倫家族的年僅21歲的Albrecht被選為條頓騎士團第37任大團長,他也是作為一個軍事修會的條頓騎士團最後一任大團長。1520年,由於Albrecht拒絕臣服於波蘭,騎士團國與波蘭之間爆發戰爭,騎士團國被擊敗。郁悶之下,Albrecht回到德意志。當時的德意志境內正在進行著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Albrecht很快被路德新教所吸引,並結識了宗教改革的發起者馬丁.路德。在路德的建議下,Albrecht辭去條頓騎士團大團長一職,將騎士團國世俗化,改為公國,在公國內進行宗教改革,對外則拒絕對波蘭的臣屬關系。騎士團內部的保守勢力以及德意志的天主教貴族對於Albrecht的改宗十分不滿,不過Albrecht在1527年娶了北方強國丹麥國王菲特列一世的女兒,反對派對他無可奈何。 Albrecht的改宗使條頓騎士團作為一個軍事修會的歷史走到了終點。原來屬於騎士團國的普魯士已經被Albrecht新教化,立窩尼亞被波蘭占據,愛沙尼亞被瑞典吞並,騎士團國已經沒有一塊屬於自己的領地。在這種形勢下,條頓騎士團基本放棄了軍事任務,把注意力集中到管理自己的產業上,此後它僅作為一個宗教組織而存在。 1809年,拿破崙侵入德意志後,宣布禁止條頓騎士團,騎士團僅在奧地利有容身之處。直到1834年,奧地利皇帝重建騎士團,並使之成為宗教慈善機構。1929年,條頓騎士團改組為一個純宗教的騎士團,其名稱也由OT(條頓騎士團,Ordo Teutonicus)變為DO(德意志騎士團,Deutscher Orden)。 現在德意志騎士團一共有大約1000名成員,他們主要從事慈善事業,包括照料病人和老人。目前騎士團分為義大利、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維尼亞五個省區進行管理,其總部設在奧地利的維也納。 騎士團成立之初,教皇批准他們穿和聖殿騎士團一樣的白色長袍,不過上面綉著的是黑十字,作為兩者的區別。此後,白底黑十字就成為條頓騎士團的標志。條頓騎士團旗幟上的十字跟一般的十字不一樣,它偏向左邊,而不是左右對稱。大家如果注意一下北歐國家的旗幟的話會發現,瑞典、丹麥、芬蘭、挪威、冰島等國的國旗上都有這種偏向左邊的十字,這種十字被稱為斯堪的納維亞十字。條頓騎士團國雖然滅亡,但騎士團的黑十字標志仍被繼承並延續下來,在第二帝國、魏瑪共和國以及第三帝國的軍旗上,黑十字都是重要的標記,它代表了從條頓騎士團開始的一脈相承的軍事傳統。條頓騎士團的口號是「幫助、救治、守衛(Helfen,Heilen,Weh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