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軍國主義和納粹德國如何控制社會
施行社會主義制裁。
『貳』 鋼鐵雄心4日本怎麼才能打敗德國
單單反推德國還是挺簡單的。
開局入軸,以德國威廉港為基地,艦隊拉過去開火保護船隊,單掏登陸秒英國,接著單掏登陸秒法國,接著秒西班牙佛朗哥,接著退軸連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匈牙利一起宣,團滅之(先宣德國哦,推慢一點,不要太快。
再之後拖一點時間到你的裝甲集群成型,就可以直接從戰線上德軍沒有裝甲師的地方突破過去,然後記得造點圈地師沖進去圈地。
『叄』 二戰後,德國如何被曾經小弟日本全面反超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個軸心國企圖組隊瓜分世界,其中德國作為帶頭大哥綜合國力最強,拋開義大利不說,其國民生產總值是日本的5倍,鋼鐵、煤炭等工業產值是日本的3到4倍,僅憑一國之力就將歐洲的英法等老牌帝國打得找不著北,東線又與社會主義大國蘇聯大打出手,雖然兩線作戰卻絲毫不落下風。而日本,雖然在亞洲攻城略地,但欺負的都是些朝鮮、菲律賓等落後的農業封建國家。等到最精銳關東軍和蘇聯紅軍諾門坎一戰,這才見識了什麼是鋼鐵洪流,什麼是機械化部隊,硬碰硬被打得屁滾尿流,而他們面對的還都是蘇聯在前線淘汰下來的二流部隊。
二戰後,世界出現了美、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並存對峙的局面。美國為了在東西兩邊封鎖蘇聯,先是在歐洲建立了北約組織,並對成員國實施馬歇爾扶持計劃,幫助歐洲國家恢復發展以抵制蘇聯,而德國只是歐盟的一分子,受到援助有限。而在東方,要牽制蘇聯美國在遠東可以依靠的只有日本,經濟援助毫無保留地投給了這個島國。且在冷戰期間,美國發動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都將日本作為戰略後勤基地,使之獲得大量訂單和先進技術,加上原有的良好基礎,日本地經濟如同做了火箭高速發展。
『肆』 二戰時期,為何日本會選擇和德國結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雖然已有近百年了,但是留給人們的慘痛回憶和給大家的教訓是所有人都不能忘懷的。大家都知道的是,二戰有三個主要侵略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德國主要戰場是歐洲,日本的主要戰場是亞洲。從兩國的主要戰場上來看兩國並沒有多大的交集。但是為何在二戰時期,日本會選擇和德國結盟?兩個國家的主要是給自己拉外國援助防止在國際上孤立無援。
所以在日本和德國結盟之後,日本安心的佔領東北無後顧之憂,果斷的發動七七事變,開啟全面侵華的序幕。
『伍』 是怎樣處理德國和日本的 二戰後對德國日本處置的不
二戰後,冷戰開始,華約和北約百萬大軍在德國緊張對峙,差點兒爆發核大戰,還不住一次。德國被一分為二,是冷戰的最前線,日本只是冷戰的後院,因此,在美國的包庇下,反省不徹底,而德國就必須徹底,否則這個國家就很難生存至今了......你的這個話題內容太大,幾句話很難說清楚......
『陸』 二戰時德國和日本是如何計劃瓜分世界的
19世紀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度,這期間有了一些不可調和的矛盾,各帝國主義為了重新瓜分世界開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沒有完全解決各國之間的矛盾,並且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德國不甘心「凡爾賽和約」的剝削和限制,義大利因為沒有得到英法等國許諾的領土而耿耿於懷,日本對華盛頓條約的限制耿耿於懷,而經濟危機的爆發更是把那些國家推向極端。
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蘇軍佔領柏林,德國簽訂無條件投降協議,美軍在日本投放原子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歷史證明了選擇一個靠譜的盟友有多重要,如果盟友都像誰也打不過的義大利或者就是把中立派推向盟友的日本,那你就算再超神也沒用(希特勒哭暈在廁所)。
『柒』 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到底有哪些戰略協同
不好意思 沒有~ 戰略協同不僅沒有 而且各懷鬼胎 日本在內部還有爭吵「日獨決戰」(「德國」日語里是「獨國」 日獨決戰就是先滅美國 等滅了美國 估計德國也差不多把蘇聯解決了以後就和德國決戰的論調)還是「日美決戰」(日美決戰就是等德國41-42年期間打完蘇聯後 直接宣了德國 先滅了德國 再回頭和美國人決戰的論調)呢 最後日獨決戰(先搞死美國的論調)佔了上風 於是日本人決定先搞美國了 想搞死美國 再滅了德國~
你覺得會有什麼戰略協同么?戰術協同倒是有一點:日本有個木梨鷹一少將曾經帶了一艘潛艇橫穿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跑到了德國 還接受了元首的鐵十字勛章~ 雖然回來的路上被擊沉了(囧)
還有就是德國人把自己得意的非常先進的密碼機送給了日本 結果那個密碼機是被美國人和英國人破譯了的(日本原來的密碼機太垃圾 完全是閉門造車的產物 和歐美國家的設計思路相比相當落後 但是其實美英一直都沒破譯出來 大約是太土了吧~ 所以珍珠港才能搞得那麼爽~) 結果日本人迷信德國人的密碼機 從珊瑚海海戰 中途島開始 到了山本五十六被暗殺 甚至到戰爭結束 所有的行動都在美國人手掌中~ 不知道這個算不算戰略協同 呵呵~
『捌』 關於二戰後,日本與德國對待斗爭罪行的做法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反法西斯聯盟的勝利宣告結束。在戰爭硝煙逐漸散去的六十年中,同為戰爭發動者的日本和德國在許多方面走過相似的道路,但在反思戰爭罪責問題上,兩國政府卻表現出了極為明顯的不同。
戰後,聯邦德國政府利用各種機會對納粹德國的罪行進行真誠懺悔和謝罪。1970年12月,勃蘭特總理在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的驚人一跪,被譽為「歐洲約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更為可貴的是,德國政府對二戰的反思並沒有僅僅停留在認罪、懺悔和道歉上,它在戰爭賠償、戰爭紀念和歷史教育等實際問題上也顯示了極大的誠意:幾十年來認真履行賠償義務,向受害國及受害者個人支付了巨額賠償;1994年德國議會通過《反納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嚴禁以任何形式宣傳納粹思想,並對新納粹分子進行嚴厲追究;近十幾年來,每年都在集中營舊址、主要戰場、博物館、西方盟軍和蘇軍墓地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以警示世人;在教育方面,規定歷史教科書必須包含足夠的有關納粹行為的內容,教師必須對有關納粹專制特別是集中營和大屠殺的歷史進行充分講解。
日本方面,盡管也有不少二戰老兵對當年的罪行進行深深的懺悔,但日本政府卻沒有表現出足夠的誠意。日本教育部門一再修改歷史教科書,不願承認也不願反思當年侵略東亞各國的史實;日本法院一再判決要求日本政府道歉和賠償的東亞各國受害者敗訴;日本首相不斷參拜靖國神社,並為遠東國際法庭判處死刑的七個甲級戰犯樹立「七士之碑」。
日本和德國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挑起者,也都承受過戰敗國家的經濟和精神上的痛苦,但為什麼在反思戰爭方面卻表現出如此鮮明的態度對比呢?
首先,戰後對兩國法西斯的清算程度不同。戰後初期,德國被美、蘇、英、法四國實行分區佔領。為防止德國軍國主義再起,四大國採取了嚴厲的制裁措施:召開紐倫堡審判,對納粹戰犯進行嚴懲;大規模清洗納粹分子,取締納粹領導機構和秘密警察、黨衛隊等特務機構;重新劃分德國疆界;強制德國償付巨額戰爭賠款。1949年,又將其分裂成兩個國家。四大國的武裝佔領,領土面積的減少,巨額的賠款負擔,國家的長期分裂,迫使德國不得不反思發動戰爭的沉重代價。而日本則是在保留天皇制的前提下有條件投降的。控制日本的美國雖然主持了對法西斯分子的審判和制裁,但並不徹底,對戰爭負有不可推卸責任的天皇根本沒被起訴,許多重要戰犯因「罪證不足」被釋放。在戰爭賠償方面,美國擬訂的賠款數額與受害國所遭受的損失和所要求的數額相差甚遠。後來,出於反共的戰略考慮,美國更加放鬆了對日本的懲處。天皇制政體被保留,大批戰犯免於懲罰,只償付象徵性的戰爭賠款,這種處理使日本無法感受到德國所承受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戰爭痛苦。
其次,戰後兩國政權建立的基礎不同。德國戰敗後,納粹元兇希特勒自殺身亡,納粹德國的政府機構和武裝力量全部解散。無論是聯邦德國還是民主德國政府,都與納粹勢力沒有直接聯系,許多政府首腦甚至就是納粹的受害者。因此,他們在對待戰爭責任等問題上,能夠比較超脫、客觀地進行反省。而在日本,作為國家主義和軍國主義象徵的天皇沒有被推翻,政權長期控制在被釋放的戰犯和軍國主義分子手中,讓這樣的政府來反省戰爭罪責,無異於緣木求魚。
再次,兩國所處的地緣環境不同。在歐洲,受德國侵略的周邊國家如英、法、蘇、波、比等在戰後經濟發展很快,且占據世界輿論要津,從實力和聲勢上對德國形成了巨大威懾。德國要謀求發展,就必須改善與周圍國家的關系,要想實現這種和解,就要求它必須和以前的納粹勢力一刀兩斷,對以前的戰爭罪行進行徹底謝罪,樹立嶄新的國家形象。與此同時,深受納粹迫害的猶太民族緊盯德國政治動態,組織專門機構長期從事對納粹罪行的調查取證和起訴活動,不斷將納粹殘殺猶太人的罪行公布於眾。德國政府面對來自強勢鄰邦的監督和輿論壓力,也需要深刻反省戰爭。而在遠東地區,受到日本侵略的大都是剛剛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本身國內問題紛雜,經濟實力不強,故對日本的監督和威懾相對較弱。同時,出於各種原因,各受害國之間沒有精誠團結,共同譴責日本的戰爭罪行,而是分別對日本採取了寬大為懷的政策。這種寬容不但沒使日本心存感激,反而助長了其傲慢自大的意識。
最後,兩國的宗教和文化不同。從宗教方面來說,德國人多信奉基督教,內心中存在較深的 「罪感意識」,故能夠真誠地懺悔自己的罪行。而日本人大都信奉神道教,缺乏基督教的「罪過文化」,也沒有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故在反思歷史方面較為遲鈍。從文化淵源方面來說,盡管德國具有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傳統,一度助長和滋生了法西斯主義,但從根本上說,德國文化是歐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與歐洲文化相一致的自由、理性和科學精神。這些精神有助於德國克服法西斯主義,認識到前人犯下的嚴重錯誤。而日本人大都崇尚武士道精神,崇尚絕對忠誠、弱肉強食和優勝劣汰,對強者恭順,對弱者強硬,不服輸,不認罪。「他們寧願用一百個錯誤來遮蓋一個錯誤,而不願誠心誠意地承認和改正這個錯誤。」這種宗教和文化的傾向,將日本不認罪、不懺悔的態度推向了極端。
事實上,對二戰德軍的討論要正面得多,鮮有對二戰日軍的純軍事討論,我認為原因有
1、最重要也是最廣為人知的是,德國已經從法理上徹底認罪,德國已經獲得了包括以色列在內的所有國家的原諒;反觀日本,發動戰爭的天皇得以善終,至今日本仍然對二戰的罪行不承認。
2、30年代的德國已經是工業化的強國,相比之下,處於亞洲的日本的工業化剛剛起步,很大程度上可以說仍然是一個農業國家。德國的對手,從蘇聯、美國、英國、法國來看,無一不是工業國家,因此歐洲戰場更多地具有了機械化、工業化的特徵。知道今日,整個世界尚且仍然處於機械化向信息化過渡的階段,二戰歐洲戰場的機械化戰爭經驗至今仍然有借鑒價值。而亞洲戰場,戰爭更多地表現為步兵戰斗、游擊戰、叢林戰等形式,而且日本的對手,無論中國還是美英在亞洲的駐軍都比較弱小,因此戰爭形式幾乎表現為一面倒的格局。這種一方佔有絕對優勢的戰爭,相比歐洲那種勢均力敵的戰爭,可借鑒的較少
3、二戰日軍是狂熱的、種族主義的皇家私人軍隊,日軍從上到下,都必須為種種駭人聽聞、令人發指的罪行負責,而不僅僅是少數高級軍官。即使沒有高級軍官的教唆,從日軍的本質來看,南京大屠殺仍然會發生,就像當年的旅順大屠殺一樣。這是日本對中國的仇視本質決定的。反觀德軍,除了蓋世太保這樣的特務機構,當年的德軍是純粹的職業軍人,從高級將領到普通士兵,這就決定了德軍的戰斗是純粹的戰斗,而不是像日軍那樣的種族屠殺。至於集中營,那是特務機構的所為,和國防軍應該沒有太大的關系。事實上,很多的資料都披露了,大量的德軍將領都是極端反感種族屠殺的。要知道,德軍的大多數將領,都是深受普魯士傳統影響,從小在軍校成長起來的。他們就是純粹的職業軍人。也因為這樣,德軍更多地被對手所尊重,無論巴頓對隆美爾的惺惺相惜還是蘇軍對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的推崇,都表明,真正的軍人搏殺在戰場,而不是對弱者的屠殺。
因此,今天,無論是歐美還是國內,還在談論二戰德軍的種種,談論一些經典戰役、戰斗,那是軍人對軍人的尊重。但是日軍,就永遠被釘在人類歷史的恥辱柱上了!
『玖』 二戰日本有能力滅掉德國嗎(其他國家不幹預的情況下)
英國有航母,但被德國潛艇的狼群戰術弄得很狼狽。
而且航母不過艦載機平台而已,如果僅僅是說,德日打海戰,日本倒是很有可能打贏。但你要是說,佔領德國,這就是開玩笑了。
十幾艘航母先不說德國的狼群潛艇,就是成功抵達了德國周邊,也就是十多個海上飛機場而已,憑十多個飛機場的戰斗機,就想佔領德國,可以參考一下二戰中各國對德國出動了多少飛機,又損失了多少飛機。
而且一旦你逼近德國,德國就是沒有航母,他陸地上也有機場啊,難道不會反擊。
最後,打仗還是要靠陸軍的,二戰的時候,空中優勢還遠遠沒有到能夠完全影響到陸戰勝負的地步。如果真那樣,比德國空軍不知道弱多少的中國,在日本空軍的掩護下,陸軍早就在皇軍面前崩潰了。
而且日本因為對手的原因,缺乏有效對抗德軍坦克的武器,這也是日本陸軍的一個致命傷。再加上日本的武器以步槍為主,德軍有相當數量的沖鋒槍,火力強勁很多。其他的類似V2飛彈這樣的黑科技就不說了。
所以如果兩國相鄰,全面開戰,那麼日本很可能不是德國的對手,武士道的無畏沖鋒,是擋不住閃電戰的坦克洪流的。
但如果僅僅是爭雄大洋,日本倒是還有不小的勝算,德國一直以來是大陸國家,對於海軍的重視遠遠不如海島國家的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