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君主立憲
1871年4月頒布帝國憲法,是按普魯士憲法基礎而成的,加入了有關帝國的新內容,它明確規定德意志帝國是聯邦制國家,由22個邦、3個自由市和2個直轄區組成。各邦把軍事、外交、海關立法、銀行立法、間接稅、刑法等權力交給帝國政府,只保留教育、衛生和地方行政等權力,同時保留自己的君主政府和議會。帝國憲法規定普魯士王國的國王就是德國的皇帝,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能任免帝國各級官吏。普魯士王國的首相是德國的宰相,由皇帝任免,向皇帝負責。
帝國的立法機構是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聯邦議會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組成,主席由宰相擔任,設58席,普魯士佔17席、巴伐利亞佔6席、薩克森佔4席、符騰堡佔4席,只需14票便可否決議案,因此普魯士在聯邦議會有很大影響力。帝國議會議員通過選舉產出生來,選民為帝國居民中年滿25歲的成年男性公民,帝國議會沒有固定議席,參選者得票超過半數便當選,不足者落空。帝國議會所通過的一切決議須得聯邦議會同意後來能生效,以限制帝國議會的權力。
2.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什麼時候在德國結束
1919年
1871年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1918年爆發的德國十一月革命,資產階級奪取了政權.1919年2月6日,國民會議討論制定憲法,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國即魏瑪共和國,德國君主立憲制解體.
3. 德意志帝國憲法是在什麼時間頒布的該憲法具有什麼局限性
1871年4月16日,新選出來的帝國國會批准了俾斯麥領導下制定的以1867年《北德意志聯邦憲法》為藍本的《德意志帝國憲法》。這是一部反映榮克貴族與資產階級共同意志,混雜著封建因素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俗稱的《俾斯麥憲法》。》。《德意志帝國憲法》具體特點有哪些呢?
(1)規定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22個邦和自由城市組成。帝國中央政府擁有極大權力,如:控制各邦的軍事、外交、海關立法、民法和刑法等,而各邦只保留了教育、衛生和地方行政權力,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德意志各邦事實上已成為聯邦政府的地方自治單位,失去了其原有的獨立性。上述規定,肯定了德國統一的事實,有利於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2)帝國政權組織形式是君主立憲制。那麼德國君主立憲制有哪些特點呢?
由於普魯士在帝國中占統治地位,所以普魯士的皇帝就掌握帝國最高行政權,皇帝是國家元首,是最高行政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而宰相是內閣的首腦,由皇帝任命和免除,只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所以皇帝和宰相擁有很大的權力。而且在這里宰相還擔任聯邦參議會(上院)的議長。
(3)憲法規定帝國立法權由聯邦參議會(上院)和帝國議會(下院)兩院制議會行使。
聯邦參議會(上院)是最高權力機構,議長由帝國宰相擔任,代表不經選舉,由各邦君主和自由市任命的代表組成;有通過法律的權力。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的帝國議會完全處於從屬地位。帝國議會(下院)權力則較小,雖具有立法權,但通過的任何法案都必須經上院和皇帝批准才有效。這一規定說明了在一定程度上,德國資產階級在統一後的國家機構中,只獲得很小一部分權力。
4. 德國君主立憲制什麼時候消失
一次大戰戰敗,君主立憲制結束。
5. 簡述德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背景和標志
19世紀後,德意志各地的資本主義逐步發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國家統一的斗爭不斷高漲.1848年,德意志各地爆發三月革命.O.von 俾斯麥 出任普魯士首相後,以統一為名限制自由,調和君權與資產階級間的矛盾,利用普魯士的經濟優勢,於1864年擊敗丹麥,1866年擊敗奧地利,成立北德意志聯邦.1870~1871年在 普法戰爭 中擊敗法國,兼並南德諸邦.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 威廉一世 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任宰相,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最終實現德意志的統一.
1871年4月16日通過帝國憲法,宣告德意志帝國是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國家.帝國元首是皇帝,由普魯士國王擔任,有任命宰相和高級官吏、召集和解散議會、宣戰、媾和的權力,同時是軍隊的最高統帥.帝國宰相由普魯士首相擔任,只對皇帝負責.立法權屬帝國國會和聯邦議會,後者由各邦政府任命的58名代表組成,普魯士在議會中佔有決定性票數,可以否決帝國國會通過的議案.帝國國會由普選產生,其預算權和立法權受聯邦議會制約.帝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
《德意志帝國憲法》的頒布德國君主立憲制確立的標志
6. 德國確立君主立憲制的過程
入19世紀後,德意志各地的資本主義逐步發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國家統一的斗爭不斷高漲。1848年,德意志各地爆發三月革命。O.von 俾斯麥 出任普魯士首相後,以統一為名限制自由,調和君權與資產階級間的矛盾,利用普魯士的經濟優勢,於1864年擊敗丹麥,1866年擊敗奧地利,成立北德意志聯邦。1870~1871年在 普法戰爭 中擊敗法國,兼並南德諸邦。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 威廉一世 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任宰相,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最終實現德意志的統一。
1871年4月16日通過帝國憲法,宣告德意志帝國是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國家。帝國元首是皇帝,由普魯士國王擔任,有任命宰相和高級官吏、召集和解散議會、宣戰、媾和的權力,同時是軍隊的最高統帥。帝國宰相由普魯士首相擔任,只對皇帝負責。立法權屬帝國國會和聯邦議會,後者由各邦政府任命的58名代表組成,普魯士在議會中佔有決定性票數,可以否決帝國國會通過的議案。帝國國會由普@選產生,其預算權和立法權受聯邦議會制約。帝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
7. 德國是在什麼時候由君主立憲制轉變為議會共和制的
是的,現在的德國實行的是議會共和制。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變為議會共和制。20世紀初,德意志帝國內矛盾加劇,與英、俄、法等老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也日趨激化,終於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德國在戰爭中失敗 ,1918年的德國十一月革命推翻霍亨索倫Hohenzollern家族的統治,德意志帝國終結。
8. 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度形成的背景
1、德國君主立憲政體確立的標志是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的頒布。
2、背景:德意志的統一。
原因:封建割據、四分五裂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普魯士的強大和統一的要求;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
9. 德國君主立憲制度是什麼時候結束的
一戰德國戰敗,威廉二世被迫逃亡海外。至此,德國君主立憲制結束,威廉二世成為末代德皇
.
一戰尾聲德國國內發生革命(即1918年爆發的德國十一月革命),推翻德皇威廉二世的統治,意味著君主立憲制解體,然後成立共和國成為議會共和制。
在這里續上一個小插曲,1933年希特勒當選德國總理,上台掌權建立了獨裁的軍人專制政體。二戰後成立軍管政府,解除軍管後恢復議會制民主共和制政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