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石油壽命有多少年

德國石油壽命有多少年

發布時間:2022-08-12 08:27:23

❶ 油井壽命有多長

鑽一口油氣井投資很大,一般情況下,深井需要幾千萬元人民幣,淺井也要一二百萬元。如果再考慮建地面管線等工程,其投資更相當可觀。但是,石油既然被稱為「黑色金子」,所以回收期也很短。有些油井短短幾個月就能收回全部成本,最長也不過五六年。因此,盡量延長油井的生產壽命是投資者和管理者的重要使命。

那麼,油井壽命究竟能有多長呢?這是一個十分難回答的問題。油井壽命的長短不能通過計算或專家判斷就能確定,甚至難以由人控制。如同人的壽命,據專家預測可達到120~150歲。實際受飲食、環境等影響,世界平均壽命僅75歲左右。油井也是一樣,它的壽命主要受工程方面、地質方面、開發工藝水平和套管的管材等多方面的制約。如工程方面,其鑽井完井過程中造成井下惡性事故,以至無法處理,造成油井中途夭折;地質方面,油層完全水淹或完全枯竭又不能做它用;管理方面,生產制度不合理,造成油氣層水淹;開發工藝方面,油井生產制度控制不合理或者施工不當,致使套管發生嚴重損壞(腐蝕、錯斷、彎曲、擠毀),無法修復;管材方面,套管管材質量不合格,管材本身有氣泡、孔洞或裂縫。以上種種原因都會造成油井壽命縮短而提前廢棄。

但是,如果油藏先天條件較好且從鑽井到開采各個環節控制合理,一口井可以生產十幾年,二三十年甚至更長。然而,對於石油工作者來說,我們更著眼於一個油田的壽命。油田可以是一個含油氣構造,也可以由若干含油氣構造組成。即便是由一個構造形成的油氣田,由於現代科學技術只能采出地下油氣儲量的30%~40%,油田也要不斷新打或補充一部分更新井,或者採用更前沿技術將地下資源盡量多地開采出來。這樣,一個油田的壽命可長達上百年。如中國陝西北部延長油礦是中國大陸發現和開發最早的油田,從1905年成立延長石油官廠至今已經有100年的歷史,但它依然保持著相當的生產能力。

人有生老病死,油氣井也不例外。當油氣井無法修復或沒有利用價值後,專業術語叫做報廢井或廢棄油氣井。這些井必須經過專業處理。對存在邊水或底水的報廢油氣井,為防止地下水竄通到其他井,造成油層水淹,應採用注水泥方法封住油層部位,其他部位用砂土等物填堵。對於已被各種資料證實既無水又無油、氣的報廢井,取出套管後用砂土或其他物質將井筒堵死即可。對尚有生產能力,但由於工程原因造成的報廢井,應做到各層封死後,達到互相不竄通,再將井口封死,並在地面留有標志。

廢棄油氣井的封井

❷ 石油枯竭是個天大謊言 世界石油還能用多少年

確實是謊言,已探明儲量按目前消耗量還能用200年,但近期各國都設置了燃油汽車禁銷大限,用不了20年將會被電能取代。

❸ 納粹開戰前有多少石油儲備他們戰前進行了幾年的戰略石油儲備開戰後歷年產量有多少(包括合成)

先提供二戰期間(1939—1945)德國的基本產能數據:鋼鐵1億9000萬噸、石油4800萬噸、煤炭35億噸、糧食1億8000萬噸、發電量4140億千瓦時;

再具體說說石油。1939年9月德國發動戰爭時,只儲備了240萬噸成品油和少量石油。戰前德國所需石油大部份靠進口,1939年進口量達到517萬噸的歷史最高峰。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後英法開始對德進行海上封鎖,德國只能就近從歐洲進口,進口量大減。1940年進口石油207萬噸,1941年德國進口石油237萬噸,其中從羅馬尼亞進口209萬噸。上半年從蘇聯進口28萬噸,從1941年下半年起,羅馬尼亞成為德國唯一的石油進口來源地。羅馬尼亞是當時歐洲僅次於蘇聯的第2大產油國,1941年石油產量558萬噸,除德國外,義大利和匈牙利也從羅馬尼亞進口石油。羅馬尼亞參加對蘇作戰後自身消耗增加,對德石油供應減少,1942年向德國提供了100多萬噸石油。1943年義大利向美英投降後羅馬尼亞可以集中力量向德國供油,1943年向德國提供了240萬噸石油。1944年6月美英的轟炸嚴重破壞了羅馬尼亞油田,8月份油田被蘇軍攻佔,對德石油供應被切斷,1944年羅馬尼亞只向德國提供了約100萬噸石油。

另外,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德國閃電戰擊敗波丹挪荷比盧法七國,從這些國家繳獲了880萬噸的石油儲備。從表面上看收獲頗豐,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這些國家被德國佔領後同樣成為被英國的封鎖對象,無法進口石油。德國要維持佔領區最低限度的民用油供應,此後幾年這些國家在石油消耗方面只能是坐吃山空,因而這批繳獲的油德國凈賺得並不多。不過這些問題最初還未表現出來,至少就當時而言,德國手上的石油儲備大增,成為發動對蘇戰爭的重要資本。1943年義大利向美英投降,德軍又趁機繳獲了義大利北部的幾十萬噸石油儲備。

下面是德國歷年油料獲得量(石油產量包括奧地利,石油進口量和繳獲量均包括成品油在內)
1939年:石油產量約90萬噸,進口石油517萬噸。
1940年:石油產量約160萬噸,進口石油207萬噸,繳獲石油880萬噸(包括1939年繳獲波蘭);
1941年:石油產量約180萬噸,進口石油237萬噸。
1942年:石油產量約20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420萬噸,進口石油100多萬噸。
1943年:石油產量約20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500萬噸,進口石油240萬噸,繳獲石油幾十萬噸。
1944年:石油產量約17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200萬噸,進口石油約100萬噸。

PS:德國戰爭初期的石油消耗
1939年9月,德國陸軍和空軍突襲波蘭。因為作戰迅速,戰事較短,共消耗石油約15.5萬噸,其中10萬噸消耗在波蘭戰場,低耗能地實現了佔領該國的目標。次年,德軍進攻挪威、丹麥和發動西歐戰役,只用了不到50萬噸石油,加上該年度頭四個月的日常用量不足30萬噸,德國從發動戰爭至法國投降,消耗總量不足150萬噸,只是其估計必須花費的500萬噸石油的四分之一。這還不包括德軍從歐洲各處掠奪到的不少於150萬噸的石油,單是這些石油就已經足以彌補此前的戰爭消耗。

❹ 德國在二戰中使用的石油從哪兒來

貧血——二戰德國的石油工業
「如果我無法得到足夠石油,我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希特勒

「一戰」最後兩年,德國經歷過嚴重的石油短缺,惟一的來源是奧匈帝國和羅馬尼亞,魯登道夫當時指出:「羅馬尼亞石油乃重中之重,但很不幸,羅馬尼亞的石油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極限,不足以改變德國石油短缺的整體局面。」而英國人捷足先登,於1918年8月佔領巴庫,被魯登道夫稱為「對我們的沉重打擊」。

納粹上台第一年,經濟戰略專家便指出:一旦發生戰爭,對原油進口的嚴重依賴將是制約德國軍事行動的一個關鍵瓶頸。1938年7月12日提出的「凱琳大廈計劃」要求1944年初實現石油產量1100萬噸,但希特勒顯然等不到這個時間,他的戰略是先通過儲備打響戰爭,然後在戰爭中解決石油來源。1939年上半年,德國石油進口達到頂點,最大來源是羅馬尼亞。盡管9月後歐洲以外的來源斷絕,德國當年仍進口石油516.5萬噸,比1938年全年還多20萬噸。1940年5月27日,德、羅兩國簽訂石油協定,當年德國進口的207.5萬噸石油中有97.4萬噸來自羅馬尼亞,另外根據《蘇德貿易協定》,進口近65.7萬噸。1941年,從羅馬尼亞的進口增至100.7萬噸,上半年從蘇聯進口28.3萬噸。
德國在上半個世紀中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自己的豐富能源——煤。在三十年代末,煤約佔美國能源總量的一半,但對德國來說,卻提供了能源的90%——而石油大約僅佔5 %。可是,希特勒在1932年已經在為未來籌劃,石油對於他的雄心壯志來說是必不可少的。1933年1 月,他成為德國的總理,一年半以後他又攫取了全部權力。他不失時機地發動了一項他稱之為「德國汽車交通史上一個轉折點」的汽車運動。不受時速限制的單向高速公路貫穿全國。1934年,製造一種新型汽車的計劃開始。它被稱為「人民的汽車」,亦即「大眾汽車」。

但對於希特勒企圖將整個歐洲置於納粹帝國——以及他本人——統治之下的宏偉計劃來說,這些僅僅是枝節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他迅即開始整頓經濟,加強國家對大企業的控制,並建立納粹的戰爭機器——包括轟炸機、戰斗機、坦克和卡車,所有這些都需要石油。因此,法本公司正在進行的合成燃料生產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
固體的煤為什麼可以液化變成類似於石油的液體呢?這是煤和石油的成分決定的。煤和石油同屬化石燃料,煤是由幾千萬年乃至幾億年前地球上生長的某些樹木埋藏在地層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經過地溫、地壓等的作用,逐漸變化而來的。石油是由低等的動物經過與煤相似的過程變成的。煤和石油的主要組成元素都是碳和氫,但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氫構成的烴類小分子,而煤的成分主要是碳氫構成的較大的有機分子,其相對分子質量大約是石油的10倍;煤中氫碳的比值小,大約是石油的一半。通過一定的技術措施,增加煤炭中氫的含量,使煤和石油中碳與氫的比值基本相同時,固體的煤就有可能變成類似於石油的液體燃料。這就是煤炭液化的基本思想,而煤炭液化的關鍵就是如何將氫加入到煤炭中。
煤炭的液化過程是十分復雜的,一般認為,煤首先被分解成—種稱為「瀝清烯」的中間產物,接著再與氫反應變成與石油的成分類似的物質,由於煤炭中含有雜質,液化裝置內的物質是十分粘稠的,經固液分離後,得到的液體即為煤炭液化生成的油類,是一種暗褐色的液體,再經過分餾加工,去除重質部分,就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一系列煤炭液化產品。
煤炭的液化技術,有兩種基本方法,即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直接液化是先把煤炭製成煤漿,然後在高溫、中壓狀態,在催化劑作用下,通過加氫裂化生成液態碳氫化合物即「合成石油」,直接液化的效率約為65%~75%,每噸煤可生產0.3~0.4t液化油。間接液化是把煤炭在高溫下與水蒸氣作用氣化,產生合成氣(CO,H2等),然後合成氣通過催化反應生成性能優良的液態醇類、烴類等。間接液化的效率一般較低。

化學溶解方法在德國,從煤中提取合成燃料的開創性工作實際上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那時,德國已被公認在化學方面居於世界領先地位、1913年,德國體燃料,大量的氫隨同催化劑被注入高溫和高壓下的煤中,結果製成一種高級液體燃料。十年後,即在二十年代中期,德國人創造出一種叫做「費希爾—特羅普施」的可以與之競爭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時,煤粒在蒸汽下粉碎後再被注入氫和一氧化碳,使之相互作用,最後製成一種合成石油。貝傑烏斯的氫化法被視為兩種方法中較好的一種。除了其他產品外,它還能夠生產航空汽油,而「費希爾一特羅普施」法則不行。此外,法本公司在1926年取得了貝傑烏斯法的專利權。
法本公司在二十年代對合成燃料產生興趣,是因為它有同樣的預計,認為正在全世界刺激大規模石油開採的趨勢將會使世界上傳統的石油供應迅即枯竭。納粹政府之所以提供資助,是因為對外國石油日益增長的需求正在使至關重要而又不足的外匯大量流失。希特勒明白,德國將為戰爭作好准備。必須通過新技術和化學來減少對外國石油的依賴。

1936年下半年,希特勒採取一些決定性步驟武裝德國,以便德國可為預計在1940年將發生的戰爭作好准備。他開始執行一項四年計劃,其中有一個目標是通過新技術和化學來減少對外國石油的依賴。他在提出那項計劃時說:「現在必須以最快的速度發展德國的燃料生產。這項任務必須以作戰時的同樣決心來處理和完成,因為未來的戰爭行為有賴於這一問題的解決。」他補充說:「這類原料的生產成本是無關緊要的。」
德國確實建立起一個實力非常雄厚的合成燃料工業。到1939年9 月1 日德國入侵波蘭、歐洲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止,它已有十四家氫化廠全速運轉,另有六家正在建設中。到1940年,合成燃料的產量已有急劇的增長——日產七萬二千桶,占石油總供應量的64%。然而,從軍事需要方面來看,合成燃料的意義甚至更為重大。貝傑烏斯氫化法提供了德國航空汽油總量的95%左右。如果沒有那些合成燃料,德國空軍就無法升空。

盡管希特勒擁有戰爭機器的強大力量,也有日益增加的合成燃料可供使用,石油問題卻從未使他感到放心。的確,那種擔憂曾促使他形成以「閃電戰」為基礎的基本戰略——集中機械化部隊實行兇猛而短期的攻擊,以便在燃料供應發生問題以前奪取決定性的勝利。最初,無論是1939年在波蘭,還是1940年春季蹂躪挪威、低地國家和法國,這一戰略都被運用得驚人地出色。西線戰役實際上改善了德國的石油處境,因為德國軍隊掠取的石油儲備大大超過了他們在侵略戰爭中所消耗的燃料。即使隨後希特勒通過大規模空中轟炸征服英倫諸島的企圖在1940年秋季遭到了失敗,德國看來仍然接近於稱霸歐洲!
也正是1940年,羅馬尼亞局勢岌岌可危,匈牙利、保加利亞和蘇聯都向其提出領土要求,蘇聯乾脆於7月1日出兵強佔了比薩拉比亞。11月23日,羅加入軸心國和《反共產國際協定》,當年德國對羅的石油依賴量達到94%,到次年的「巴巴羅薩」行動時,208.6萬噸的對德石油出口比參戰的100萬羅軍更有價值。

德國認為勝利得來不難。所以,當羅馬尼亞最大的普羅耶什蒂油田受到蘇聯威脅時,希特勒將視線向東轉到他的下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蘇聯。
從巴巴羅薩開始,佔領巴庫和其他高加索油田就是希特勒心目中的俄國戰役中心。一位歷史學家曾經寫道:「在經濟領域中,希特勒的目標是石油。奪取高加索油田甚至比攻克莫斯科更加重要!對希特勒來說,石油是工業時代和經濟力量必不可少的東西。是戰爭機器的血液!
1941年10月7日,戰時經濟與軍備局局長喬治·托馬斯再次報告:「目前航空燃油及潤滑油產量為28.9萬噸,尚可滿足年底前的需求,但到1942年初將只有3.1萬噸——這是一個危險的水平。到10月1日,只有不到25萬噸柴油,按目前消耗,11月底就將短缺2.5萬噸。顯然,德國已經不能再向義大利每月提供10萬噸燃油。」

進入1942年,德國石油儲備降至79.7萬噸,僅夠一個月消耗,合成燃料雖然增長到近400萬噸,但這個增量被羅馬尼亞石油產量因為盟國轟炸而下降抵消。2月12日,安東內斯庫向里賓特洛甫表示:「在原油方面,羅馬尼亞已傾其所有,目前惟一的出路就是佔領富產石油的地區。」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德國在歐洲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它使希特勒怒不可遏。德軍不再處於攻勢。「閃電戰」階段已告結束。從此以後,決定性因素不再是閃電式的攻擊,而是軍用的人力和經濟資源——包括石油在內。

在1943年中,軸心國在俄國和北非都已被擊敗,德軍想攻克巴庫或中東油田的企圖已成為痴心妄想。因此,德國不得不反過來依靠自己的資源,此外別無選擇。合成燃料將成為它瘋狂地力圖維持戰爭機器的中心。在作出這種努力的過程中,希特勒帝國表現出它在技術方面的才智和集權政治的強制力。

合成燃料工業像戰爭經濟的其餘部門一樣,呈現出上升趨勢。到1942年,此項工業全面地取得了比三十年代更大的進步——更新生產技術,改良催化劑,生產更優質的產品和擴大多種煤作為原料。而且產量也在迅速上升。在1940年和1943年之間,合成燃料的產量幾乎增長一倍,從日產七萬二千桶上升到十二萬四千桶。人造燃料工廠是燃料工業體系中的重要環節。1944年第一季度,其產量占燃料總供應量的57%和占航空汽油的92%。生產還在高速度上升。若按年度計算,1944年第一季度的產量正在以更高的速度增長。總的來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合成燃料佔德國石油總產量的一半。
可笑的是,1943年德國的石油狀況反而有所好轉。原因首先在於義大利於9月脫離軸心國,不光石油儲備的「下水道」終於被堵住,進占義大利北部的德軍反而獲得了大量石油儲備,德國合成燃料廠的產量也達到歷史高峰,超過560萬噸。

44年,盟國將對德國轟炸的重點轉向石油工業,為了對付空襲。軍備部長施佩爾命令迅速修復合成燃料工廠和其他石油設施,或者盡可能地把它們疏散到那些較小的、更易於保護和隱蔽的地點——有些移到被毀壞的工廠的斷垣殘壁里,有些遷入坑道,有些轉入地下。甚至釀酒廠也改產燃料。原計劃至1944年將大幅度提高合成燃料的生產能力,但此時那些為增產而准備的機器部件,不得不拆用來修復現有的設施。三十五萬多名工人從事這一忙亂的任務。一開始,各工廠迅速得到修復,但過了一段時間,工廠常會再度遭到空襲,以至於變得更加支離破碎和易受攻擊,更加難以修復。產量開始急劇下降。在1944年5 月第一次空襲以前,用氫化法生產的合成燃料平均日產九萬二千桶,到9 月份,產量已降到日產五千桶。當月的航空汽油產量僅為日產三千桶,只佔1944年頭四個月平均產量的6 %。與此同時,蘇軍佔領了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使希特勒失去了主要的原油來源。
44年9月,合成燃料月產量下降92.2%,跌至僅1.7萬噸,德國空軍的18萬噸燃料需求只能滿足3萬噸,已無法正常出動。1944年秋季,惡劣的氣候條件暫時緩解了盟軍的襲擊。11月,德國人設法提高了合成燃料的產量。但在12月,產量又下降了。
德國人如果有更多的燃料,就可能爭取到更多時間。從戰略觀點看,由於阿登攻勢的失敗,德國的戰爭努力已告失敗。1945年2 月,德國的航空汽油產量剛好是一千噸——1944年頭四個月水平的0.5 %。此後就停產了。但德國人爭取勝利的幻想仍未破滅。施佩爾追述說,希特勒周圍的一些人『在早已絕望的情況下,會默默地聆聽他的講話,當時他繼續對那些已不存在的師表態,或者命令因缺乏燃料而已停飛的飛機去給部隊提供給養。「

在45年德軍最後的時刻,大量的新式噴汽戰斗機和重型坦克因為缺乏燃料在地面被盟國 空軍炸毀,德軍已經回到19世紀而成為騾馬和人力運輸的部隊,當希特勒與夫人在柏林地堡自殺時,下命令,要將他們的屍體澆上汽油焚毀,以免落到可惡的俄國人手中。現有的汽油用於執行那道最後命令終於夠用了。

❺ 請問大家目前德國有多少油田

全德國共有44個油田。去年RWE公司在德國巴伐利亞州平均的日開采量為33000噸。法國天然氣公司已經著手在柏林以南選址開采。但實際上,德國北部的石油蘊藏是最豐富的。例如:北部的下薩克森州每年的採油量為120萬噸,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州的年產量約為220萬噸。德國RWE Dea公司生產的幾乎三分之二的石油來自北德海岸淺灘。德里克·默舍爾說:「德國產石油的大部分都來自德國最大的油田--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州的西海岸。這個油田就是我們公司經營的,我們的石油年產量在200萬噸左右。」 然而這個建於1980年、深達2000米的油井不用多久就會被開采一空。德里克·默舍爾說:「我們預計,在現有的油田中還能再開采出3000到3500萬噸的石油。但是在這一油田的周邊地區可能還有一些小型石油蘊藏,蘊藏量在1400萬噸左右。」 在北海石油平台周圍,已經有 5 個新的勘察鑽井在運作。但是 RWE Dea 公司也積極地在陸地上尋找更多的油層。比如在下薩克森的吉弗恩以北大約150平方公里的范圍以及在石勒蘇益格 - 荷爾施泰因州普倫地區約400平方公里的大范圍區域。類似這樣的鑽探不僅很昂貴,而且前景未卜。 在德國這樣的勘探成功率僅為40% 。僅僅鑽井可能就要耗費近3000萬歐元。此外還通常要為地震勘測耗費上千萬歐元的資金。可以預料的是,原油的價格很快又會漲價到每噸600歐元以上。因此RWE Dea公司和其他能源公司在本國探尋原油時,都不會為高額的前期投入所嚇倒。德里克·默舍爾總結說,盡管投資高昂,但從中期來看,這不會是一筆虧本的生意:「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可以做到效益經營。 」

由於有了新的開采技術,人們也需要考慮對現有的石油儲備作重新估計。據估計,在德國還有至少 5億6000萬噸的石油埋藏於地下,而目前為止都還因開采太過困難而無法利用。 德里克·默舍爾表示, RWE Dea 公司在尋找和開發新油田的同時,看重的並不僅僅是前景與盈利。他說:「在此我們還要強調,德國每生產一噸石油都可以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並且還能提高德國石油供應的安全性。」 但這也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因為本土開採的石油僅能滿足德國石油需求的4%。但是鑒於全球石油資源有限,以及石油價格上漲的趨勢,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小數目了

❻ 請問石油(汽油和柴油)還能用多少年

照現在的用量至少還能用100年。
由於新的油田還在不斷地被勘探發現,而且在石油用完之前,人類就能找到替代它的更好的能源和工業原料,所以石油永遠都不會用完。

❼ 二戰時期德國人在全世界建造了多少座煤制汽油工廠

二戰期間,到1943年時德國已建成17個工廠,德國煤制油產量達到500萬噸。當時,德國採用的就是間接液化技術。煤制油工廠主要集中在煤炭資源豐富的魯爾區。
19世紀20年代,德國人選用了與鐵離子相關的物質做催化。它可以產出柴油和石蠟,但也有不少缺點,如壽命不長(30天到40天左右,導致鐵催化劑的消耗量會很大),一旦碰到硫,或被氧化、積碳,它都會失去作用。
於是,技術人員又找到了鈷催化劑。早期的鈷催化劑只是一些鈷氧化物、鈷-鋅氧化物等,經過反復試驗研究者們也發現,若把氧化鈷放在二氧化硅上並且增加一些催化劑的活性(即與氧化鎂等混合),催化劑的作用會更妙;而且,鈷的水處理設施簡單,其壽命也更長(能使用一年或以上)。此後,「費托技術」就長期使用鈷做催化處理。

❽ 石油還能用多少年,石油用完了現在世界上這么多汽車都作廢了嗎

新能源汽車
人類何時不用石油和煤了呢?那要看開采成本以及綜合成本上升的速度與替代能源成本下降的速度何時能達到接近的水平。什麼時候繼續使用這兩種能源的成本高於替代能源的成本了,那這兩種能源退出歷史舞台的日子就不遠了。
舉個例子,人類最早是用木柴做能源的,但現在不用了,不是木柴用完了,而是煤和石油的綜合成本大大低於木柴所致,人類不是造不出用木柴驅動的汽車而是那種汽車根本不會有人買,因為太不經濟了。不知我說明白沒有。
理論上講,現在探明的可開采儲量和用量考慮,煤可以用80年左右,當然探明儲量還會增加,使用量也不斷變化。但是有很多替代能源問世,比如植物柴油和其他植物燃料,現在已經到了實用階段。還有人造小太陽,基本技術問題已經解決,以後是完善的問題,我國的人造太陽持續時間可以達到3秒,以後技術突破只是時間問題,等這個解決了,能源問題就解決了,因為全世界海水中氕氘氚的含量可以供人類使用萬億年以上,因為每公斤海水中所含的氘,可以產生300公升汽油的能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拿什麼來代替石油?
國際油價在今年年初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然而,隨著油價的不斷飆漲,甚至有專家預測原油價格將增至200美元一桶。這件聽起來好像遙不可及的事情已經近在眼前。
石油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開采一點就少一點。當我們將石油都開采盡了以後,我們還能燒什麼?我曾經跟業內一位前輩聊起過替代能源問題,他鄭重地告訴我:短期內,根本就沒有新能源能夠完全替代汽油。
豐田是混合動力的先行者,利用電動機來減少汽油機(或柴油機)消耗的技術固然是個好辦法,但短期內依然無法完全脫離對石油的依賴,只是通過這種方式能夠緩解石油消耗的速度。況且,混合動力車型的成本比普通車型高出很多,如果沒有國家的有力支持,僅憑消費者自願購買,數量十分有限。
燃料電池技術也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替代能源技術,燃料電池車在行駛過程中是零排放,但電池的回收政策如不完善,廢電池污染將比目前的尾氣排放污染嚴重得多。
再說生物能源汽車,這種技術基本上是利用生物能源提取乙醇作為燃料給汽車提供動力,但提取乙醇需要大量糧食作物,在提取過程中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技術若不跟進的話,生物能源就顯得有些得不償失,到頭來還要與人類爭糧食。
至於風能、水能、太陽能等技術還屬於摸索時期,且受自然因素影響很大,在能量生成過程中會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還不好說。
或許,當人類發明出不吃飯也能長大個的方法時,也就離無需耗能的永動機時代不遠了。不過現在,我們還需要吃飯,也還需要燒石油。石油價格飆漲只是給我們敲響了一聲警鍾,讓我們麻木的環保神經稍微受了點刺激,完全憑漲價來控制石油的消耗量簡直就是異想天開。當然,僅憑我們個人的力量並不能改變什麼,但如果每個人都能形成一種環保意識,我想就不會有那麼多人追求大排量,也不會有那麼多人追求大空間。試想,當有一天有錢都沒法加到油的時候,一輛排量再大、再有面子的車,也會顯得格外可笑。
樂觀的理由
當油價漲到每桶200美金,我們怎麼辦?這實在是一個有趣的話題。3年前,國際著名的投資銀行Goldman Sachs的一支股市分析師團隊曾大膽預估,油價將上升至每桶 105美元,當時引起市場一陣嘩然和不以為然。隨後,國際原油價格一路飆升,今年終於突破120美元大關。本月,這個團隊再次語出驚人,暗示未來全球原油供給出現緊縮時,每桶油價將極有可能飛升至200美元的天價。
當我把這一個問題同時提問給幾個朋友和業內人士之後,發現面對這樣一個具有恐慌性質的未來假設,大家都不約而同顯得樂觀。盡管各自樂觀的理由不同,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油價再高,依舊有很多人會買車開車。
今年「兩會」,節能減排成為中國汽車業界的第一號議案。的確,石油資源並非取之不竭,油價不斷走高給世界敲了警鍾。我們憑什麼樂觀?也許是對人類智慧的自信。一位經銷商對我說道:大家都關注油價,甚至產生擔憂,是因為現階段人類過於依賴石油。他樂觀地認為,「只要找到可以替代的,不鑽死胡同就行了。」的確,很多工業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石油,尤其是汽車產業。油價的上漲,加大了消費者的用車成本,自然抑制消費者的購買欲。汽車產業有理由恐慌,但是束手待斃顯然不是人類的作風。最近幾年,但凡汽車行業的各類發布會和會議,會發現「可替代能源」已成為這些活動的共同議題,通用、大眾、豐田等汽車廠家未雨綢繆早於多年前著手研發非燃油汽車。油價上漲,刺激了更多可替代能源和技術的衍生,也許這就是我們樂觀的理由。
「當油價漲到每桶200美元。」這不只是未來的一個假設,也是現階段人類應對稀缺資源減少的重要命題。我們看到,目前可替代石油的能源和技術有很多種,包括生物能源、氫能源,還有電池(電動)車,可以更省油的混合動力等等。雖然這些技術現階段並未成熟,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實現替代石油的重要地位。但是,無疑在不久的未來,走進千家萬戶的車子,將不再是燃油汽車,而是各種形形色色的環保車型。
馬電混合動力車
有「危」才有「機」
國際原油市場的「詭異」程度一點也不亞於風雲突變的股市,而產油國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就是個堅定的唱多者,他在去年11月的第三屆歐佩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峰會開幕式上警告:「如果伊朗受到攻擊,油價將升至200美元/桶」,當時,人們對此危言聳聽的論調還嗤之以鼻,沒想到四個月過去了,國際油價已經輕松突破110美元大關。盡管國際油價的飆升有國際炒家在背後興風作浪,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百美元油價的時代,因為國際原油就只有那麼一點,供不應求自然價格上漲,要是進行價格管制,人為壓低價格,那麼全世界都會出現「油荒」。
油價每桶200美元也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德國外匯管理公司分析師Thomas Bachheimer早在2006就預言,鑒於需求增長和有限的資源這樣的形勢,在石油需求高峰的2010年,原油價格甚至會上漲到每桶200美元。
汽車行業所耗費的石油幾乎佔到了所有石油銷量的一半,油價的上漲對汽車行業是個重大「利空」,就拿國內來說,在家用轎車的使用成本中,油費超過了一半的份額,自然會影響人們的購車慾望,從而對汽車產銷產生負面影響。在油價持續破百的這一段時間,國內汽車股的跌幅遠遠大於大盤也說明了這一點。而在本報所做的調查中,大多數讀者認為,油價上漲會推遲自己的購車計劃。
馬電混合動力車
俗話說,凡事皆有兩面,油價的持續上漲對汽車行業也不全是壞事,將反而推動汽油、柴油車的替代如氫動車、電動車等加速商業化。目前,氫動車和電動車的技術正不斷成熟,制約其發展的最大因素就是和汽油車相比的成本過高,但油價上漲到一定程度,具有節能環保效益的氫動車、電動車也就顯得不再昂貴,反而可能會促進上述車型的普及,最終使汽油車永無翻身之地,從而將高昂的油價打回原形,也許在那時,汽車行業將迎來一輪新的發展。
「高昂的油價對中國汽車行業而言也可能是個機會,在汽油車的時代,中國汽車失去後來居上的機會,中國應該抓住電動車的機會」比亞迪總裁王傳福稱,「比亞迪2025年拿全球汽車第一。」他的是依據高昂的油價將促進電動車的普及,這就是商機。
fcx混合動力車
本土車企機不可失
通常來說,「凡夫俗子」們最大的特徵是事情不到逼急了不會去做,像我,很多時候文章不到臨近截稿期是不會有寫作靈感的。當然,這樣的處事態度恰恰是那些所謂的「成功學」大師最為不爽的。但是,我一直認為現代社會已經夠緊張,夠忙碌的,只要不妨礙工作、生活,為何不讓自己悠著點?
fcx混合動力車
然而,作為個人可以讓自己悠著點,但「肩負重大責任」的大企業就不同了,他們不但不能過得悠著點,反而要不斷給自己增加壓力,因為在市場經濟為主導的社會,如果沒有強烈的危機感,被淘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現在的本土汽車企業也僅僅停留在「吃飽」的階段上,雖然他們一直很努力,不乏「艱苦奮斗」的精神,甚至可以用「拚命」來形容,但很可惜,他們「付出的」遠比「該得到的」要多得多,問題到底出在哪了?
卡宴混合動力車
問題出在前瞻性上,本土汽車企業沒有想太多「假如」的事情。其實,「未雨綢繆」才是企業提升自身實力重要手段。舉個例子,去年以來,國際油價不斷飆升,加上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的接軌,國內用車成本全面攀升,環保意識空前高漲,這原本應該是本土汽車一個絕佳的機會,他們的「根」本就在小排量車型,不過,他們一開始並沒有想到「假如油價升到每桶100美元」時市場會變成怎樣,結果導致當百姓們需要好的小排量車型時,本土汽車企業卻一窩蜂地往高端發展,造更大、更貴的車型。
或許,中國的產業結構太過「寵溺」本土的汽車企業了,好多次的「油價上漲」、「鋼材上漲」都替他們承擔了、消化了,讓他們可以不用想太多「假如」的因素,而想干什麼就干什麼。恐怕,本土汽車企業從沒想過「假如油價200美元」,該怎麼去應對。
石油越用越少,油價突破「110」還遠不是終點,不出意外,接下去會繼續突破120、130……乃至200,這不是危言聳聽,只是早晚問題。中國並非產油大國,能源利用率也遠低於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要抵消油價上漲帶來的壓力,只能用「人力成本」去彌補,而人力成本恰恰是本土汽車企業最大的競爭優勢,如果這一優勢不復存在,本土汽車企業又該如何發展

❾ 地球的石油資源夠人類揮霍多少年啊

不同數據來源對世界上的石油儲藏量的估算各不相同。2004年艾克森美孚估計世界的總儲藏量為1.26兆(萬億)桶(1717億噸),同年英國石油公司的估計為1.15兆桶(1566億噸),《科學》雜志甚至估計世界總儲藏量為3兆桶。

平均每人石油消費量(顏色愈深愈多)

現在雖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同時存在爭議。

陽光、風、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氫(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

另一個方案是使用生物質能產生的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來驅動運輸工具,但是目前的技術還無法讓生質燃料夠環保。總之要取代石油作為主要運輸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❿ 誰知道二戰之前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的石油消耗量資料從哪裡查閱最好是每一年的都有。

能上狗的話,可以用關鍵字 二戰 戰略原料進行查詢.會有詳細的產量和消耗量數據,並分為汽油,柴油,航空燃油.網路知道里不能貼表格,只能大概發你一下,下邊的數值是二戰期間(39年到45年)各國每年的產油數據(單位百萬公噸),最後一位是39年到45年的總值.另外注意德國的數據里包括了人工合成的代用油的產量.
Nation
U.S.A. ? ? ? 183.9 199.6 222.5 227.2 833.2
USSR ? ? 33.0 22.0 18.0 18.2 19.4 110.6
UK ? 11.9 13.9 11.2 15.8 21.4 16.6 90.8
Canada 1.0 1.1 1.3 1.3 1.3 1.3 1.1 8.4
Germany 3.1 4.8 5.7 6.6 7.6 5.6 ? 33.4
Italy ? 0.01 0.12 0.01 0.01 ? ? 0.17
Hungary ? 0.3 0.4 0.7 0.8 1.0 ? 3.2
Rumania ? 5.0 5.5 5.7 5.3 3.5 ? 25.0
Japan ? ? ? 1.8 2.3 1.0 0.1 5.2

閱讀全文

與德國石油壽命有多少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