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商業改造怎麼打造

德國商業改造怎麼打造

發布時間:2022-08-12 12:50:38

㈠ 許昌德國城是一個什麼樣的項目

德國城就是德仕堡生活廣場,是一個商業街區項目,集遊玩、文化、商業為一體的沉浸式購物、消費場地,會有一些原生德國產品在其中哦

㈡ 德國商業銀行的創新之路

直到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成立於1870年的德國商業銀行跟隨著席捲全球的全能銀行浪潮,不斷拓展公司業務范疇,進入了中小企業融資、地產金融、公司金融、證券交易、私人銀行、資產管理等業務領域。其中,中小企業融資業務的創新獨具特色。
第一,創新銀客關系與金融產品。為了拓展中小企業客戶,德國商業銀行組建專職中小企業客戶的經理團隊,以協助銀行將原來面向大型企業客戶的產品改造成適應中小企業需求的產品。如根據客戶經理反饋的客戶需求,為使中小企業客戶同樣能夠獲得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般的便利,德國商業銀行降低了票據融資業務的門檻—原來的票據融資僅適用於大客戶和2000萬歐元以上的交易,新的票據融資將適用於金額在50萬到500萬歐元的交易。此外,還針對中小企業設計開發了多銀行資金管理系統,該系統除了基礎的現金結算、資金管理服務外,還逐步增加了產業信息、新聞和股市行情發布等信息,並與一些外部機構合作提供其他增值服務。
第二,,積極轉變角色,從「貸款人」變「貸款中間商」。在拓展客戶渠道的同時,德國商業銀行也在拓展貸款資金來源。在充分藉助政府力量和外部合作的基礎上,2003年德國商業銀行專門發起了一項針對中小企業「積極貸款」的活動,成立了中小企業貸款基金,並與其他銀行合作向中小企業貸款。此外,為了減輕資產負擔,德國商業銀行還嘗試用證券化方式出售中小企業融資票據,2006年將第一批400份中小企業融資票據證券化出售(銷售規模在1000萬 5000萬歐元),後來又將總額兩億歐元的中小企業可轉債證券化出售。
在證券化通路受阻後,德國商業銀行開始拓展銀團貸款渠道。2008年,銀行業貿易融資協會(Bankers』 Association for Finance and Trade, BAFT)通過了一項新協議,它簡化了銀行間分擔貿易融資風險的程序,使銀團合作下的貿易融資成為可能。在此協議下,2008年德國商業銀行開出了一張總額10億歐元的信用證,然後充分發揮結構化融資能力,「分銷」了其中的大部分風險。
通過證券化、銀團貸款安排和信用風險分銷,德國商業銀行實現了從純粹的資金提供商到貸款中間商的角色轉變,不僅幫助廣大中小企業客戶獲得更多資金來源,而且幫助其他銀行和投資人接近中小企業,識別風險和發現機會。
第三,創新中小企業中間業務。中小企業的業務經營不確定性決定了其業務經營的高風險性。除轉變貸款人角色外,德國商業銀行還創新中小企業中間業務,以降低風險和提高利潤。
第四,除傳統對公業務外,德國商業銀行還通過旗下基金管理公司(Commerzinvest)為中小企業提供利率、匯率風險管理產品,以及年金產品。2001年,其進一步成立了一家子公司Pensor Pensionsfonds AG,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成本更低的簡化年金服務。在2007年、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企業的風險管理意識增強,對風險管理產品服務的需求大幅上升,這成為德國商業銀行逆市中穩定業績的重要手段。
第五,對中小企業的深度接觸也為德國商業銀行爭取到了許多直接貸款以外的投行業務機會。2005年,德國商業銀行作為主承銷商的Conergy AG的IPO就被評為歐洲最佳中小企業融資,2008年公司又承銷了再生能源企業Manz Automation、Roth & Rau、Solar Millennium的增發融資,以及生命科學公司Fresenius和商業地產公司IFM Immobilien AG的後續融資業務,並成為當年德國唯一一次IPO—太陽能公司SMA Solar Technology AG的主承銷銀行。
第六,除發行承銷外,德國商業銀行還創新推出了針對中小企業的公司金融服務,包括並購重組、資產證券化、結構化並購融資和結構化免稅產品等。
2003年,針對中小企業負債率高的問題,德國商業銀行專門成立了一家子公司提供夾層融資服務,即將資產抵押融資與股權關聯融資相結合的復合融資品種,融資期限較一般銀行貸款期限更長,在57年,以適應成長性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此外,公司還成立了4個金融工程小組,專門為中小企業定製設計融資結構,這一年公司藉助結構化的融資安排完成了10項並購。
第七,德國商業銀行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突破傳統,創新租賃融資業務。2004年,德國商業銀行將設備租賃業務拓展至融資租賃領域,以幫助中小企業實現表外融資,租賃物的范圍包括機器設備、運輸工具、IT系統,甚至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此後,德國商業銀行又引入了針對小企業的網上租賃。在金融危機中,企業更多選擇租賃而非購買,設備租賃業務的規模逆市增長了17%。

㈢ 中世紀的德國城市依靠什麼條件快速發展起來的

㈣ 德國經濟是走怎樣的道路的

淺談德國統一與德國現代化
我們在探討現代化問題時一般考慮的是社會層面的因素,比如產業結構的變化、科學 技術的發展、新興階級的形成或是新的思潮的傳播。這在本質上屬於一個漸進的自然的 變化過程。而統一問題主要涉及的是一些政治層面的事件,如統一力量、統一方式或是 統一策略等等。這更多地屬於劇烈的人為的速變過程。這兩種不同性質、不同時空的過程並沒有必然的聯系。然而,在德意志近代這一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統一與現代化之間 卻存在著極為密切的特殊關系。政治上的分崩離析一直是德意志民族發展史上的重大不 幸。1517年的路德宗教改革揭開了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民族統一運動的序幕,然而統一 是披著宗教的外衣進行的。隨著西歐的現代化浪潮向周邊推進,德國社會也深受震盪, 此後的統一運動開始與現代化緊緊地結合起來。1807年開始的反拿破崙戰爭,1848年的 德意志資產階級革命,都深深地打上了現代化的烙印。現代化客觀上要求統一的市場, 現代工業資產階級也需要統一的民族國家作為其民族利益的代表和保護神,現代化離不 開國家的統一。同時,現代化的發展,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進展,對德國的統一也起了 巨大的推動作用,德國的統一同樣也離不開現代化,並且在很大程度上講它是現代化的 產物。因此,德國的統一和德國的現代化之間是一種密切相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 關系。

現代化問題在德國一經出現便與德國的統一緊緊地交織在一起。這是德國歷史發展的 必然,更是德意志民族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
近代英國和法國早就確立了統一的民族國家,解決了統一問題。對內,這些民族國家 的專制王權為了鞏固其統治致力於度量衡的統一,道路的建設,關卡的消除及金融系統 的建立,促進了自由貿易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外,專制王權奉行重商主義和殖民主義 ,保護國內工商業的成長,開拓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市民階級在專制王權的襁褓里得 到了很大的發展。英、法等統一的民族國家遂也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德意志社 會雖受影響卻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30年戰爭中,英、法甚至是瑞典等民族國家為 了本國利益而浴血奮戰,而此時的德意志諸邦還在相互廝殺,統一的德意志民族的意識 還是很淡漠。如果說,在18世紀,德意志人開始有了一種民族意識,那麼也僅僅只是一 種流傳於思想界、知識界精英觀念上的浪漫主義的文化民族主義[1](第112頁)。這與英 法等民族國家基於共同政治意志與經濟利益而形成的「政治民族主義」有著顯著的差異 。即便是到了18世紀中後期,雄心萬丈的弗里德里希大王也沒有提出過要統一德意志之 類的話。那麼,到底是什麼事件或是什麼因素最終使統一問題提上日程?筆者認為這個 事件便是拿破崙戰爭,這個因素便是現代化對德意志社會的影響。
從1800年的馬倫哥戰役到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拿破崙同封建歐洲進行了歷時15年的 戰爭。毗鄰法蘭西的德意志受戰爭的打擊最為巨大。1805年第三次反法聯盟的失敗及《 普蘭斯堡和約》的簽訂和「萊茵聯邦」的建立直接導制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解體。至此, 形式上的德意志國家不復存在,如何重拾舊山河提上了日程。1806、1807年普魯士軍隊 和普俄聯軍的失敗及《提爾西特和約》的簽訂使普魯士這個曾經擁有30萬平方公里土地 ,逾1000萬人口和25萬軍隊的強邦,連同它那自稱為歐洲最強的軍隊,以及曾被資產階 級視為進步和理性之所在的開明專制主義精神一道,陷於全面崩潰的境地[2](第241頁) 。拿破崙軍事上的勝利代表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是統一的資產階級國家的勝利。以普 奧為代表的德意志的失敗反映了以農奴制為基礎的分裂的諸侯專制統治的沒落。拿破崙 戰爭沉重打擊了德意志的封建專制制度,破壞了德意志強固的封建分裂格局,客觀上有 助於德意志的統一和社會內部新因素的興起和成長。1803年,德意志有關邦在拿破崙戰 爭打擊下召開的一個全帝國代表會議取消了112個邦國,使邦國數減少到30幾個,德意 志在統一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更為重要的是,戰爭中產生了德意志的政治民族主義 ,人們意識到:落後是由國家的分裂造成的,於是,新的社會力量出現了,它以西方的 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為旗幟,要求國家統一和政治自由。在它看來,自由和統一是不可 分割的。普魯士雖然元氣大傷,但它是全德惟一獨立的國家,是德意志希望之所在,只 有復興普魯士才能統一德意志、復興德意志。因此,全德精英分子聚集於普魯士,共話 改革。同時,軍事上的慘敗使普王無力實行專制統治,也意識到了對封建農奴制進行改 革的必要性。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德意志自由主義貴族和民族主義者得以推行改革,拯 救德意志,出現了1807年開始的施泰因——哈登貝格改革。改革雖只在普魯士殘存的一 半國土上推行,卻具有全德意義:它既為德國歷史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即開始走上了 現代化,又為德意志提供了統一的力量。與此同時,拿破崙在萊茵蘭地區推行的資本主 義改造使萊茵蘭地區成為德意志境內最先轉向資本主義發展的地區,促成了一個德意志 現代工商業資產階級,為普魯士改革者提供了可借鑒和效法的榜樣。1815年後萊茵蘭最 發達地區歸屬普魯士成為此後德意志現代化的火車頭,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現了「萊 茵文明」,它不僅發展成為全德的重工業基地,而且成為德意志自由和統一運動的中心 。
統一是德意志民族發展的客觀要求,現代化是當時的時代精神,拿破崙戰爭最終把這 兩件關系德意志民族生存的大事提上了日程,並促成了兩者的結合。

19世紀20年代,德意志工業開始繁榮、活躍起來。三、四十年代是德意志現代化的起 動階段。德意志現代化一經起動便與德意志的統一事業息息相關。拿破崙戰爭雖然歸並 了大量的諸侯國,但德意志依然處於30多個邦國的分而治之之下。這種分裂局面在德意 志現代化啟動之後愈來愈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民族分裂問題的克服已成為德意志 現代化必須突破的關卡。德意志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傑出代表和德意志民族統一的先驅弗 里德里希•李斯特為建立德意志關稅同盟和全德鐵路系統所作的努力,把德意志現代化 的進步和實現民族統一的進程緊緊地結合起來,首先在經濟上成功地突破了這種分裂局 面。關稅同盟和全德鐵路系統成為當時德意志現代化和統一運動的最主要的載體,是德 意志現代化和統一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最典型的體現和最完美的結合。李斯特曾 貼切地描述道:「鐵路系統和關稅同盟是連體雙胞胎;它們在同一時刻誕生,彼此肢體 相連,只有一個思想和一個感官,它們互相支持,追求同一個偉大的目標,即把德意志 各個部分聯合成一個偉大、文明、富足、強大和不可侵犯的民族」[3](P.347-377)。
在拿破崙戰爭的影響和李斯特的倡導下,德意志各邦意識到鐵路在政治、經濟和軍事 上的重要性,掀起了鐵路建設的熱潮。1835年德國建成了長6公里的第一條鐵路,1939 年建成鐵路133公里,到1845年德國一共建成20條鐵路,長達2871公里,1849年全德的 鐵路長度超過了法國。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德意志的鐵路建設達到了高潮,開始形成鐵 路網,到60年代末,現代德國的鐵路格局基本形成。據統計,德國鐵路線的長度(不包 括奧地利),1850年為5822公里,1855年為7781公里,1860年為11026公里,1865年為13 821公里,1870年為18560公里[4](P.93)。普魯士鐵路在其中佔了主要份額:1850年為3 869公里,1870年為11520公里[5](P.376-380),從而控制了全德鐵路網的運營,鞏固了 它在德意志的經濟領導權。鐵路建設極大地帶動了煤鐵鋼等重工業的發展。鐵路網的建 成便利了德國煤炭的開采,使德國煤炭產量急劇增加,到1860年時,德國的煤產量已超 過比利時和法國。煤礦的開采給鋼鐵工業提供了豐富的能源,鐵路又成為鐵的主要消費 者。1861年至1870年,德意志的制鐵業出現了強勁的高漲,生鐵產量超過法國逼近英國 [6](P.2)。普魯士新建立的煉鐵、鐵器製造和機器製造企業,為全德之冠,佔70%以上 。鐵路事業發展的結果,還帶動了一些新興工業部門的建立。50年代建立的電報業,60 年代建立的化學工業和光學工業以及銀行業和股份公司的建立也開始促進德意志的工業 化。鐵路事業發展的另一個後果是促進了德意志各邦國的聯系。全德鐵路網的建立不僅 在經濟上方便了交往,促進統一市場的形成,而且大大增進了德意志民族的政治文化和 思想交流,增強了德意志統一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以上論述表明,鐵路建設和全德鐵路網的形成成為德意志現代化的強大拉力,使德意 志社會的整個經濟結構和階級力量的配置發生了「決定性的,實際上是革命性的變化」 [7](P.235)。而資產階級力量的增強客觀上又需要一個統一的政府和廣闊的市場,從而 有力地推動了統一大業。正如當時的詩人把鐵路稱為「德意志統一的結婚綬帶」,鐵路 不僅在經濟上,還在促進德意志各地區的思想交流和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上起著重大 的作用。普魯士也因其對全德鐵路網的控制而成為德意志諸邦中的領頭羊,並最終成為 德國統一的中心力量。
關稅同盟的建立與全德鐵路網的形成一樣,在德意志現代化和統一進程中同樣佔有重 要的地位。它的建立使德意志民族在尚未得到統一的情況下,事先造就了統一的內部市 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經濟上的統一。可以說關稅同盟從倡導之日起便具有兩個 明顯目的:現代化和統一。
由於奧地利對德國統一持冷漠和否定態度,給了經濟上強大的普魯士以爭奪全德霸權 的機會,它越過德意志聯邦,執行一種全德性的關稅政策。1828年普魯士與黑森——達 姆斯塔特締結的雙邊條約和1829年與南德商業同盟締結的條約奠定了1834年關稅同盟的 兩個重要步驟。受奧地利支持的中德商業同盟遭到孤立,開始分化。1831年黑森選侯國 轉入普魯士關稅體系,打通了普魯士東西領土之間的壁壘,建立了一條通往西部的關稅 橋梁。1833年把上述的締約條約合並,產生了德意志現代化史上意義深遠的關稅同盟。 1834年1月1日關稅同盟生效,其他小邦紛紛加入,到1836年1月,已擁有居民25151000 人,佔1871年統一時德國居民的85.6%,一個巨大的德意志國內市場逐步建立起來。這 樣,日益增長的德國國內產品能按統一的方針銷售了。由於奧地利的自我孤立,德國政 治上同時也是經濟上和地理上的二雄相爭局面首先在經濟上消除了[8](P.77)。當時很 多仁人志士都意識到經濟聯合對政治統一的巨大促進作用。普魯士財政部長莫茨在給國 王的備忘錄中對可以預見到的後果這樣寫道:「……收取進關、出關和過關稅僅僅是各 國在政治上的分裂所造成的後果,如果這一點確是政治學真理的話,那麼反過來說,這 些國家結成關稅和商業聯盟的同時,它們也必將統一成一個政治體系,這也應當是真理 ……德意志將統一在普魯士的霸權之下。」[8](P.77)全德鐵路系統的形成和關稅同盟 的建立極大地促進了德意志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壯大了德意志資產階級力量。資產階級 力量的壯大又推動了小德意志地區同普魯士經濟一體化。從19世紀40年代起,關稅同盟 為保護自己年輕的工業,對內部採取自由貿易,對外部和外國採取一定的關稅保護,這 種政策受到大部分資產階級的歡迎,也使普魯士容克階級大受其利。在資本主義強有力 的影響、滲入下,容克階級也被捲入現代化——工業化的浪潮,並不自覺地參加了德意 志民族統一運動。
到1852年,除奧地利和漢堡等個別地區外,所有其他各邦都已相繼加入關稅同盟。鐵 路不僅把東部農業經濟區同西部鋼鐵工業區緊緊連接起來,而且把北海沿岸和南部山區 都拉入民族經濟市場里來。各邦資產階級大受其利,把普魯士看成是自己在德意志的政 治和經濟代表,並且這時他們已有能力保護關稅同盟。1853年,向來與普魯士不和的薩 克森王國政府准備接受奧地利首相施瓦爾岑貝格要求建立奧地利領導下的大德意志—— 中歐聯盟的計劃,但在資產階級的壓力下被迫站到普魯士一邊,支持關稅同盟。南部和 西部各邦出現了支持關稅同盟的真正請願風暴。普魯士在全德資產階級的支持下終於挫 敗了施瓦爾岑貝格計劃。這場危機表明,各中小邦已不可能奉行自己的政策,他們已經 不再是同普奧鼎足而立的政治力量。奧地利也正是經濟的落後而久久未能打入關稅同盟 。1862年普法商約的簽訂使奧地利再也沒有加入關稅同盟的可能,並最終被其他諸邦拋棄。
19世紀60年代以來,小德意志地區的經濟已同普魯士一體化。據統計,1860年德意志 聯邦鐵路總的貨運量為1700萬噸,絕大部分由普魯士掌握和承擔。1846年成立的普魯士 鐵路委員會,60年代擴大為德意志管理委員會,採取多種手段向各邦滲透[9](P.8-9)。 在全德鐵路網的有力支持下,關稅同盟地區形成了共同的經濟生活,完善了共同的語言 和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共同文化。德意志民族最終形成並得到鞏固。經濟的統一為政治 的統一奠定了基礎。19世紀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現代化的發展,特別是工業革命和經濟的 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強制力量,不僅資產階級迫切需要民族統一,連容克階級甚至是一 些邦的諸侯貴族也感到,如果他們對抗統一的潮流,德意志將把他們拋棄。可以這么說 :統一在德意志已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強大而又野心勃勃的普魯士在俾斯麥的運作 下,審時度勢,最終以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的形式排除了奧地利,統一了德國。德國的 統一是在德國現代化造就的資產階級的大力倡導和推動下,是在現代化所造成的國際國 內有利形勢下,更是在現代化創造的偉大力量(財力、技術和新式武器)的支持下相繼擊 敗丹麥、奧地利、法國,頂住俄羅斯在戰爭後期的壓力取得的。俾斯麥在德國的統一事 業中能取得成功,歸根到底是順應了現代化歷史的潮流。

如果說德國統一以前現代化與統一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更多地表現為現代化對 統一的決定作用,那麼在德國統一之後兩者之間的關系更主要地表現為統一對現代化的 反作用。德國的統一極大地促進了德國的工業化。
(一)德國的統一是工業化所必要的政治先決條件,統一掃除了德意志經濟發展中的最 大障礙,加速形成統一的民族市場
德國的統一不僅把整個德意志的經濟緊緊地結合在一起,而且在德意志形成一種經濟 民族主義。加入帝國的各邦在「自由貿易」和「關稅保護」的激烈競爭中,在統一帝國 的全力保護與支持下,它們的工業實力和作用大多在這場競爭中大為提高。全德在對外 貿易中的入超局面也因此得以扭轉:1872年德國的對外貿易中,進口為32.62億馬克, 出口為23.21億馬克;到1880年,進口下降為28.3億馬克,而出口則上升為29.23億馬克 [10](第366頁)。如果說,政治上是普魯士領導了德國,那麼經濟上卻是普魯士「融化 」在統一的德國之中。統一成為德國經濟現代化的巨大助力。這種具有統一價格、統一 法規的經濟一體化進程,造成德國經濟現代化的巨大容量。
(二)德國的統一,標志著普魯士道路的最終確立
農業的資本主義改造的完成,為經濟起飛打下雄厚的基礎。德國不同於英國,工業化 的過程不是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的,相反是在工業現代化的基礎上,保護農業的發展,並 在工業革命中起相互促進的作用。「保護農業利益」雖然是為了照顧政權在握的容克階 級的利益,但農業和工業之間保持一種比較平衡的發展卻是德國經濟現代化的特點和優 點。統一國家的建立使得「重商主義」的推行成為可能。從這個角度講,統一對農業現 代化有著直接的影響。1879年俾斯麥承認對農業實行了保護關稅以抵抗大量穀物從東歐 和美國湧入,1885年和1887年他又提高了關稅。在國家關稅的保護下德國的農業得到了 蓬勃發展。據統計,1870—1913年德國穀物產量由1500萬噸增至3100多萬噸。農業經濟 的發展給德國工業化的發展注入強烈的興奮劑,為發展工業提供了豐富的生活資料、生 產資料、原料、資金和充足的勞力。
(三)統一國家對經濟的保護或者說是干預極大地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
德國此時的經濟在國際市場還遠未能與英國相抗衡,為了保護德國的民族工業,更是 為了盡快提高其民族工業的競爭力,俾斯麥推行保護關稅政策,設立鐵路基金,確立鐵 路法案和建立以中央銀行為首的銀行體系,進一步促進國內的經濟聯系和自由貿易,扶 持德國工業的迅速崛起。此外,俾斯麥出於國防上的考慮,把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 擴充軍備方面,特別是修築堡壘和發展與軍工生產有關的重工業部門。軍事交通運輸業 和軍火工業的膨脹又帶動了鋼鐵、機械、冶煉等一系列重工業部門的發展。德國的統一 大大加強了國家力量,使其有能力推行所謂的「大陸政策」,營建起一種歐陸均勢防衛 體系。這樣就為德國的經濟起飛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爭得了20年和平發展的時 間。單就工業增長而言,統一前1860—1870年的年均增長為2.7%;1870—1880年即達到 4.1%;1880—1890年為6.4%;1890—1900年為6.1%。其增長速度遠遠超過英法等國,僅 次於美國[11](第110頁)。世界歷史表明國家權力並不一定能加速經濟的發展,但應當 承認,19世紀後30年的德國,國家利用統一的有利條件,利用來自人民復興國家的民族 意識,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進了德國的現代化。
(四)德國的統一有助於教育、科技的發展,從精神上保證德國經濟現代化的快速進程
德國統一後,俾斯麥政府加強對教育的控制,頒布了一系列帝國教育法令。70年代完 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實行強制義務教育制。這使整個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養大為改善。 全德文盲率從1841年的9.3%,下降為1865年的5.25%、1881年的2.38%和1895年的0.33% 。在這個基礎上,調整了中等學校的體制,大力開展職業技術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建 立了一系列的科學研究機構。這所有的一切如果沒有國家的統一籌備是無法想像的。在 國家的大力建設下,德國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科研的發展直接帶動了技術的 進步,而且德國人更善於把科研成果應用於生產、轉化為生產力。科技人員與工人之比 ,到1896年已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當代著名的經濟史學家卡洛•M•奇波拉對此 作了這樣的評論:「正是德國人在19世紀下半葉對科學的偏愛使德國工業比英國和美國 工業進展更快。」[12](第194頁)關於德國統一和重視科技教育同德國經濟現代化之間 的關系,在1904年德國鋼鐵廠職工聯合會慶祝大會上主持者不無自豪和自負的演說中得 到明示,他說,德國鋼鐵工業的輝煌發展可以「溯源於一種旺盛的事業心,在政治統一 後它鼓舞我們整個祖國……以不可抗拒的力量使我們的鋼鐵工業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如 果不是政治分裂起了阻礙作用,……我們鋼鐵工業早就達到這個階段了」[13](P.468) 。<BR< p>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統一後的德國,在19世紀後半期,出現了歷史上最引人注目和 最令人驚異的經濟轉變。在大約30年時間內,德國經歷了英國用100多年才完成的工業 革命,將一個農業占統治地位的落後國家轉變為一個現代高效的工業技術國家。
德國的統一不僅大大促進了德國的經濟現代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德國的政治 現代化。德國的政治現代化始於1848年的資產階級革命。在這次革命中召開的全德國民 議會中誕生了形式上的德意志聯邦政府和制訂了德意志帝國憲法。1849年3月28日,德 意志帝國憲法獲得通過。該憲法是德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最民主的一部憲法, 它是德國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構建的新的國家嘗試。然而,由於當時德國還處 於四分五裂之中,資產階級力量又很弱小以及普魯士還不足以克服奧地利的阻礙,這部 憲法成了一紙空文。然而,在德國統一進程中誕生的這部憲法對德國的政治現代化影響 頗大,它是民主政體精神的「發源地」,為魏瑪共和國憲法所直接繼承。
德國的統一使新憲法的制定和推行成為可能。1871年4月16日,俾斯麥親自領導制訂的 帝國憲法,在新選出的德意志帝國議會上原樣通過。就本質而論,帝國憲法是俾斯麥的 傑作,他使1867年制定的北德聯邦憲法適用於整個德意志帝國。根據憲法,帝國的主權 屬於各邦的代表,由邦代表組成的聯邦議會是帝國最重要的機構,掌握國家權力。普魯 士國王是世襲的德意志帝國皇帝。在國際法上他代表這個新的國家,有權宣戰、媾和、 結盟、接受和委派大使。皇帝任命宰相和其他行政官員,也可免除他們的職務。皇帝還 有軍隊統率權,召集立法機構開會或宣布解散的權力,法律由皇帝簽署並頒布。皇帝以 下設帝國宰相,由普魯士首相兼任,具體負責領導帝國事務,然而他並不對議會負責, 只對皇帝負責。帝國議會是人民的代表機構,但實際權力很小。它沒有一個對它負責的 政府,所以有人說帝國議會只能發表「獨白」[14](P.176)。
和法蘭克福時期的憲法相反,俾斯麥的帝國憲法是君主立憲的聯邦制憲法,它謀求強 大的中央集權。基於該憲法原則建立起來的統一的德國依靠其強大的中央集權進一步鞏 固了統一,比一切小邦分裂主義的傾向都來得優越[8](第156頁),並為資產階級謀得了 巨大的國內外經濟利益。然而,這種在「自上而下」統一促成下的政治現代化深深地打 上了普魯士的印記。德國普魯士風格的君主立憲是由君主和容克掌握實權,直接行使統 治權,它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有著重大的區別,成為近代具有廣泛影響的普魯士式君主 立憲制模式。德意志帝國是現代意義上的普魯士,即是「一個以議會形式粉飾門面、混 雜著封建殘余、已經受到資產階級影響、按官僚制度組織起來、並以警察來保衛的、軍 事專制制度的國家」[15](第23頁)。
不可否認,德國的統一和德國現代化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關系在雙方的 實現過程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德國的統一是德國現代化的產物,沒有德國的現代化就 沒有德國的統一;德國的統一一方面成為德國現代化的動因,另一方面又為德國的現代 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成為現代化的強大助力。統一的現代化的德意志帝國終於於19世 紀後期威廉二世皇帝時代崛起於歐洲的心臟。然而歷史表明,德國的統一和德國的現代 化存在著自身的特點或者說自身無法克服的弊病。那麼,這種弊病可否在德國的統一和 德國現代化進程及兩者相互的關系和作用中找到根源?
筆者認為可以。其一,現代化促成的統一使德國在民族問題上留下了後遺症。德國的 統一是在容克貴族領導下的現代化強制力(更是經濟力)作用下實現的,然而這種容克可 以控制的強制力量,只能把奧地利排除在外,實現小德意志地區的統一。一方面,周邊 大國英、法、俄決不允許在歐洲的心臟出現一個南抵地中海、北達波羅的海的統一的德 國,而普魯士顯然沒有力量對抗這三個隨時可能結盟干涉的國家。另一方面,容克力量 有限,如果採取「大德意志方案」,那麼就意味著向哈布斯堡統治下的奧地利擴張,這 必然遭到波西米亞人的強烈反對,也會受到在奧地利處於統治地位的德意志人的反對。 即使普魯士將整個奧地利置於統治之下,容克本身的根基必然動搖。俾斯麥選擇了現實 可行的「小德意志方案」,統一了德國,然而不得不把奧地利的德意志人排除在外。這 就使以俾斯麥為代表的容克階級陷入了兩難境地:要麼因失去德意志民族統一旗幟象徵 而失去領導德意志的資格,要麼它突破「小德意志」界限,從而使容克無力控制局面。 為了證明容克統治的合理性,威廉二世高舉德國民族沙文主義的旗幟走上了侵略擴張的 道路。
其二,德國實現統一所依靠的力量和採取的方式使德意志民族主義深深地打上了普魯 士的烙印。統一以後,德國民族主義在普魯士封建的、軍國主義傳統的影響、滲透下惡 性發展,並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擴張力的急速膨脹而於19世紀末發展起新形 式的民族沙文主義。德國統治集團利用各種教育機構向國民灌輸民族沙文主義。1890年 12月,威廉二世發表演講,要求學校培養「年輕的德意志民族主義者」,並要求學校「 向社會民主主義作戰」[16](第315頁)。壟斷集團也積極製造輿論、籌建組織,宣揚民 族沙文主義。1882年建立的「德意志殖民協會」,1894年的「德意志東部邊疆協會」, 1898年的「德意志海軍協會」和1904年的「反社會民主黨帝國協會」等組織公開為德國 民族沙文主義搖旗吶喊。這種新形成的民族沙文主義與在德國統一後復活了的中世紀德 意志大統主義相結合,隨著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的推行和擴軍備戰而迅速膨脹起來 ,並為威廉時代的軍國主義政策提供意識形態的根據和自我辯護的理由,成為統治者推 行侵略擴張主義的動力。<

㈤ 如何實現工業4.0與商業4.0的有效融合

今天,我國工業化進程又走到了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原有的以高能耗、高污染、低成本、低技術含量的發展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未來的競爭需求。另外,我國大部分工業行業都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這些都在客觀上要求我國的工業企業必須盡快改變原有發展模式,積極探索、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工業化發展帶來的機遇。
近年來,德國工業界和政府共同打造的「工業4.0」引起了全球工業企業極大關注與認同。工業4.0被認為與我國正在大力推進兩化的深度融合有異曲同工之處。有必要結合工業4.0的理念、發展思路、行動綱領,探索分析我國開展兩化融合的下一步工作思路與計劃,以便緊緊抓住兩化融合為我國工業發展帶來的機遇,使我國早日成為真正的製造強國與創新大國。
工業4.0內容解讀
從《確保德國未來的工業基礎地位-未來計劃「工業4.0」實施建議》、《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以及《工業4.0——即將襲來的第四次工業》等三份資料中,不難提煉出工業4.0的基本內涵、產生背景、核心特徵以及關鍵內容等。
基於上述論述,筆者嘗試給出工業4.0的定義:工業4.0是以移動計算、社會化媒體、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驅動,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為基礎,通過深度融合機械、電氣、自動化、電子、計算軟體等技術以及企業管理過程,實現對整個企業商業模式與生產運營模式的徹底變革,從而徹底完成向智能化製造的演進,在極大提升生產效率與質量的情況下降低資源消耗,同時滿足客戶對工業產品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關於工業4.0的核心特徵,《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中的論述為: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具有高度靈活性的生產模式、極大提高了決策優化水平、提高資源生產率和利用效率、通過新的服務創造價值機會、應對工作場所人口的變化、讓工作和生活更加平衡。
工業4.0的關鍵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大特性、八大領域行動。工業4.0的三大特性是指通過價值鏈及網路實現企業間橫向集成、貫穿整個價值鏈的端到端工程數字化集成以及企業內部靈活且可重新組合的網路化製造體系縱向集成。為實現工業4.0的各項目標,工作組提出了在八大領域開展行動:一是標准化和開放標準的一個參考體系,二是管理復雜的系統,三是為工業提供一個全面寬頻的基礎設施,四是安保是工業4.0成功至關重要的因素,五是數字化工業時代工作的組織和設計,六是培訓和持續的職業發展,七是規章制度,八是資源效率。
工業4.0與兩化融合的異同
工業4.0與兩化融合是世界上兩個重要的製造業國家提出的具有可比性的兩大戰略,非常值得研究分析。
這兩大戰略的相同點主要有三。1.定位方面:兩國都把信息化技術(包括軟體、電子、自動控制)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作為本國的國家發展戰略,對信息化工作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這對前些年很多國家過分注重服務行業,尤其是房地產、金融等行業是一個有力回擊。2.目標方面:無論德國提出的工業4.0還是我國提出的兩化融合,都是希望通過提升工業企業、尤其是製造業的水平,提升本國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稍有不同的是,德國希望通過工業4.0,引領下一輪的全球工業革命,而中國的工業發展水平可能還達不到這個能力。3.范圍方面:工業4.0和兩化融合都是面向各類工業企業,也都是面向企業的各個生產運營過程,旨在通過建立智能工廠與智能製造,實現工業生產管理模式的徹底變革。
這兩大戰略的不同點主要是提出的背景不同、基礎條件不同和實施方式不同。

㈥ 德國各個地區的商業貿易發展情況是怎樣的

德國的中介貿易,尤其是邊境地區的對外貿易是相當繁榮的。在德國西部以科倫、美因斯、特里爾等城市為主,曾組成萊茵同盟。參加這一同盟的多系萊茵河兩岸的城市,以呢絨製造和金屬生產著稱。這些城市同尼德蘭、法國和義大利貿易關系活躍。在德國北部波羅的海沿岸以漢堡為主的漢薩同盟,雖從新航路開辟後,已經失去了它原來在商業上的壟斷地位,但是,直到16世紀時,漢薩同盟的諸城市仍然在北海、波羅的海以及從北歐至西歐之間的商業上占據著重要地位。德國南部和西南邊界上則建立了一個士瓦本城市同盟,它包括多瑙河上游約90個城市,為首的工商業中心是奧格斯堡、紐倫堡、烏爾姆等城市,奧格斯堡主要經營義大利的絲織品、印度的香料以及東方的各種商品,是東西方商品集散的中心之一。

㈦ 二戰後的德國是如何快速恢復經濟的


閱讀全文

與德國商業改造怎麼打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