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國為什麼打不過蘇聯
一、德國並非敗給了蘇聯,而是敗給了盟國。二戰並非蘇德的戰爭,而是德國為首軸心國和英美蘇中等幾十個盟國的較量。作為軸心國的老大,德國一個國家硬扛美國、英國、蘇聯三大世界頂級強國的圍攻,幾乎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世界。美國出錢出武器,英國出礦出資源,蘇聯出兵出人力,三打一還花了四年才把德國打趴下,德國之強大可見一斑。
二戰中,雖然蘇聯頂著德國大部分陸軍,但德國真正輸在了英美的戰略轟炸和海量的資源供給,英美的轟炸摧毀了德國70%以上的工業產能和礦場,英美牽制了德國40%的陸軍、60%的空軍、100%的海軍。蘇聯能扛住德國也離不開美英的支援,沒有美英的武器和物資,蘇聯連1942年的冬天都撐不過。
二、蘇聯擁有龐大的戰略縱深,遼闊的國土面積讓德國的閃電戰效果大打折扣。漫長的戰線和泥濘的道路造成德國後勤補給困難,遼闊的國土讓德國不得不分兵駐守分散了戰斗兵員。蘇聯利用國土縱深將德國拖入了戰爭的泥潭。
事實上,想打贏蘇聯這樣的龐然大物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從歐洲、亞洲、中亞、西亞全線作戰,讓蘇聯首尾不能相顧,日本沒有參加對蘇作戰是一個遺憾。
三、蘇聯擁有強大的工業和有效的動員體制。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國,蘇聯強大的工業是蘇聯能扛住德國進攻的重要因素,而蘇聯的集權體制又將蘇聯的人力資源優勢全部壓榨出來,喝伏特加的俄國人本就彪悍,加上機槍的逼迫,個個悍不畏死,連女人都上了戰場,德國想贏蘇聯真不容易。
四、蘇聯惡劣的天氣和糟糕的地形。蘇聯的嚴寒和泥濘的道路可以說是德軍最大的敵人。由於義大利拖了後腿,致使德國進攻蘇聯推遲了一個月,直接導致德國遭遇了蘇聯的嚴寒,嚴寒使得德軍後勤跟不上、傷亡慘重、戰鬥力銳減,最終輸掉了莫斯科戰爭,讓蘇聯獲得了喘息之機。
五、德國低估了蘇聯,德國又出現了戰略失誤。由於德國低估了蘇聯的抵抗能力和抵抗決心,也沒有料到美國的插足,所以非常草率的就進攻了蘇聯。1942年德國和蘇聯打的白熱化時,德國仍然在實行悠閑的八小時工作制,有的軍人還在休假,直到兩年後才進行了戰爭的總動員。假如德國開始就出全力,蘇聯恐怕會被一波推。
此外,德國屢屢出現戰略失誤,特別是德國的三線作戰,把德國坑慘了。此外,德國的盟友不給力,總給德國幫倒忙也是德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Ⅱ 在二戰中,為什麼德國人認為蘇聯絕不是他們的對手
因為德國當時軍事特別發達,而且他們打了這么多仗,從來沒有獲得過敗仗,所以他們很自信,認為蘇聯絕不是他們的對手。
Ⅲ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要發動侵蘇戰爭
德國方面,西線戰事的順利進行,只有英國憑借海洋的優勢在拚死抵抗(海獅計劃),讓希特勒感到有機會騰出手來對付東邊的蘇聯了,而德國的情報機構對蘇聯的大大低估的錯誤判斷,也讓希特勒認為蘇聯是非常容易對付的國家,便開始著手制定入侵蘇聯的計劃,計劃代號:「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羅薩計劃是集中大量兵力(300萬德軍),以「閃電戰」從三個方向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佔領蘇聯的首都莫斯科、蘇聯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寧格勒和基輔等,把蘇聯紅軍的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線,並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
Ⅳ 德國是怎樣對待蘇聯的
在蘇聯,德國的掠奪更加不擇手段。戰前,德軍統帥部曾指示部隊:「使德國得到盡可能多的糧食和石油,這就是戰爭的主要經濟目標。」由德軍統帥部戰爭經濟與軍備局研究制定的針對蘇聯的第一項經濟掠奪計劃,就是要阻止蘇軍在撤退時毀掉糧食、原料和工業品儲備,破壞國防工廠、礦山和鐵路干線。在對蘇戰爭的頭幾個月,就開始利用蘇聯歐洲部分的經濟資源,以滿足德軍的戰爭需要。因此,計劃尤其強調佔領高加索石油產區的重要性。
Ⅳ 二戰末期,為什麼德軍要死扛蘇軍,卻對西線盟軍放水
當二戰進行到1945年時,納粹德國大廈將傾。雖然此時德國還擁有龐大的軍隊,但在西線盟軍和東線蘇聯紅軍的夾擊下,已註定回天無力。對於納粹德國而言,唯一的懸念是西線和東線的敵人,到底誰會率先攻入柏林。
不過,德軍在防禦態勢上,卻完全採取了不同的態度。在西線戰場上,德軍自「阿登反擊戰」失敗後,就幾乎放棄了抵抗。但在東線戰場上,德軍卻押上了絕大部分的兵力,完全是一副要和蘇軍死戰到底的態勢。
為什麼德軍要死扛蘇軍,卻對西線盟軍放水呢?
首先,西線盟軍實力過於強大。以當時納粹德國的軍事力量和資源而言,完全無法和盟軍相抗衡。相比之下,東線蘇軍的實力則要弱很多,雖然德軍也打不過蘇軍,但還是能讓蘇軍付出很慘重的代價。
其次,西線盟軍和德軍在幾年的戰斗中,都殺死了對方大量官兵。但雙方的戰斗主要還是發生在軍人之間,普通百姓受戰火的荼毒並沒有特別嚴重。而且戰斗雙方只要有一方認慫投降,另一方也就馬上停火了。但納粹德國和蘇聯則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自從德軍在1941年進攻蘇聯開始,兩個國家已結下了血海深仇。這種仇恨帶來的結果就是,雙方都將對方視為死敵,幾乎不存在妥協的可能。所以雙方參戰國民沒有任何選擇,只能血戰到底,這是一場真正殘酷的以殲滅對方為目的的戰爭,完全超出了一般的戰爭交戰規則。
此外,盟軍的整體軍紀還不錯,很少發生作姦犯科的事情。而蘇軍的軍紀就相當糟糕了,連軍隊指揮官都默認讓士兵對平民進行燒殺擄掠。既然德國已經無法躲開失敗的命運,那麼被紳士扇幾個耳光,總要比被流氓吊打要好的多。
還有一點就是,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歐洲國家普遍敵視蘇聯的布爾什維克政權。對德國而言,寧可被盟軍從背後踢了屁股,也不願意落入蘇聯的手中。
因此,德軍在東西兩線無法兼顧的情況下,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作出放棄西線而全力死守東線蘇軍的決定。
Ⅵ 二戰時,蘇聯為什麼讓德國忌憚,原來蘇聯做了這些事情
做了哪些事情呀😄
Ⅶ 打廢一個集團軍,德軍為何就兵敗蘇聯了在這之前德軍經歷了什麼
打廢一個集團軍,德軍為何就兵敗蘇聯了,在這之前德軍經歷了什麼,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一起來看一下德軍失去了集團軍有哪些影響
1、從7月17日起,德國軍隊動員200萬軍隊進攻斯大林格勒。由於這是一場在強弩之末的賭博,德國的進攻比以前更加激烈。蘇軍方面,朱可夫領導的第62集團軍在該市組織了頑強抵抗。最後,這場激烈的戰爭從1942年7月17日持續到1943年2月2日。德國軍隊遭受了災難性的失敗,150萬人傷亡,包括最精銳的第六集團軍被徹底殲滅。從此,蘇德戰場上的攻防發生逆轉。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第六集團軍被殲滅後,戰場局勢迎來了一個轉折點。除了第六集團軍是德國最精銳的部隊這一事實之外,從上面列出的戰爭條件不難看出,它只是壓倒納粹德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經歷的最嚴重錯誤:
分兵作戰,大多數時候只會削弱自身的力量,我們看德國入侵蘇聯時的軍事部署,便會發現他們犯了這個錯誤。1941年6月22日,德國夥同仆從國,動員190個師,共550萬軍隊入侵蘇聯,其中包括153個師和380萬人:北方集團軍包括三個集團軍和一個裝甲集團軍,以波羅的海和列寧格勒為目標向北行進;中央集團軍集團,包括3支集團軍和2個裝甲團,以莫斯科為目標,中線直接驅動;南方集團軍(該集團軍集結了100萬德國精銳部隊和20萬機動部隊,其中第六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全軍覆沒。)下屬包括三個集團軍和一個裝甲集群,目標是南部的烏克蘭。部隊分為三條路線。
綜上所述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全部內容了,你了解清楚了嗎
Ⅷ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什麼要打蘇聯
原因如下:
1、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永遠的只有利益。希特勒這么做,也是利益所然,但原因卻一點也不簡單。德國占據蘇聯,才能和日本形成亞歐一體的地緣戰略聯盟。在1941年之前,德軍已經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換言之,歐洲絕大部分國家都被德軍拿下了,就連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被打趴下了。再者,希特勒的愛將隆美爾在非洲戰無對手。
2、要想稱霸世界,那麼必須要佔領蘇聯,唯有佔有蘇聯,既能聯合1937年攻佔中國的日軍,形成東線聯盟一體,成為亞非歐三洲一體的超級聯盟帝國。接下來,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稱霸世界指日可待。這一層的原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我們下面要說的是一些很細節性的原因,其實蘇德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有可避免的可能,畢竟德國要惹的是一個超級大國。
首先,在德國看來,蘇聯是最不能讓人放心的「盟友」德國要攻打全球,離不開蘇聯的戰略資源。二戰打得就是現代化武器的戰爭,諸如飛機、坦克、自行火炮、潛艇、卡車等都離不開石油,而德國自己缺乏石油資源。希特勒當初之所以攻佔羅馬尼亞,是因為羅國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德國的戰略供需都來自羅馬尼亞油田。而蘇聯的石油比羅馬尼亞更多。
(8)德國為什麼輕視蘇軍擴展閱讀
希特勒的「海獅計劃」失敗,並且蘇聯當時用攻打芬蘭失利,被希特勒看到可乘之機,最終選擇了進攻蘇聯。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同盟國義大利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據統計,蘇聯共有2700萬人傷亡,其中1800多萬為平民,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戰爭還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蘇聯共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
德國則因為與蘇聯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實力,大量德軍無法撤出蘇德戰場,甚至被大量殲滅,因而極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義大利的作戰以及盟軍第二戰場的開辟。戰後,德國被分割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個國家,被蘇聯和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的經濟也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得到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後才得以恢復。
東歐各國,包括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由於均受到了蘇聯紅軍不同程度的佔領,其國家政權被蘇聯清洗,換以聽命於莫斯科的共產黨傀儡政權,其政權形式完全仿造蘇聯,並且都留有大量的蘇聯紅軍駐扎在這些國家,因此這些國家從戰後一直到東歐劇變期間都是蘇聯的衛星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