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莫斯科凍死好幾十萬士兵的德軍為何不準備冬裝
德國和蘇聯,或者是之前的俄羅斯,因為國家利益的關系,自古以來就時戰時和,利益一致時是親密無間的盟友,利益不同時是你死我活的敵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和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劃分了在東歐的勢力范圍,兩國甚至拿波蘭開刀,東西夾擊瓜分了它的領土。
但其實無論是斯大林還是希特勒,都沒相信過這個條約真能靠得住。
希特勒的打算是想穩住斯大林,免得他在德軍與英法在西線作戰時進攻德國,防止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斯大林則是不想成為希特勒的第一個目標,同時爭取時間為本國獨自捲入戰爭做好准備。
因此,二戰爆發後,雙方還有過一段和諧期,貿易來往很頻繁。德國為蘇聯提供重工業產品,例如機床,吊車等工業設施,還有一部分軍事工業產品;蘇聯則為德國提供工業原料,例如石油,糧食等。
雙方面和心不和的局面,一直維持到了德國與英法的西線戰爭結束前。但英法勢力退出歐洲大陸後,情形就完全是另一副狀況了。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下令實施“巴巴羅薩計劃”,早已准備妥當的三大集團軍群,從北、中、南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入侵蘇聯,蘇德正式開戰。
其實冬季裝備這一塊,蘇軍也不是那麼充足,但畢竟是主場作戰,未淪陷區工廠日夜開工,勉強能完成供應。而且蘇軍的後方,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不用擔心德軍襲擾,後勤運輸線暢通無阻。
總之,蘇德戰爭是二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的戰場,雙方都死傷慘重。戰爭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蘇軍憑借頑強的戰斗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付出巨大的犧牲,扭轉整個戰局,並最終反攻進入德國首都柏林,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
Ⅱ 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燃燒樹木取暖
德軍的幾十萬損失,主要不是凍死。主要是蘇軍開始反攻,而德軍沒有坦克。真正的要點不是「魔法冬天」,是「坦克的魔法冬天」。德軍搶了蘇聯人的衣服了,但是德軍坦克燒汽油,集體凍住了。蘇聯坦克燒柴油,沒有被凍住。
Ⅲ 二戰德軍為何寧願被凍死,也不燒樹木取暖呢
為什麼不燃燒樹木取暖?誰都知道,德軍是交通工具和補給線出現了問題,天又是突然冷的,蘇聯紅軍的反攻讓他們逃命都來不及。而蘇聯人沒有燒樹木取暖,是因為保護森林資源的傳統,寧可凍死它不燒毀家園和後代生存的希望。
除非希特勒瘋了,否則不會在英國沒有投降的情況下再去惹蘇聯、陷入兩線作戰的坑;除非軍隊瘋了,否則不會攻擊莫斯科;除非統帥瘋了,否則不會不考慮俄國的冬天怎麼辦;偏偏希特勒瘋了,於是打了個漂亮的閃擊戰、重創蘇聯,然後被反攻至滅亡。
說到底還是希特勒莫名其妙的兩翼思維害慘了德軍,馬上進攻莫斯科了,突然叫古德里安南下打什麼高加索基輔,等回來已經冷成狗了。
當年庫圖佐夫火燒莫斯科,堅壁清野,讓拿破崙吃盡了苦頭,大敗而歸。德國人連點歷史常識都不懂,失敗是註定。相比較美國人還是比較聰明的,雖然像狗一樣叫得很歡,但從不和俄國發生直接的正面沖突,因為他們記住了拿破崙和希特勒的教訓,不上當!戰爭的核心就是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消滅幾十萬就馬上撤回來。等到時機有利再來一波。那麼大個國家哪能一鼓而定?要像鋸大樹一樣,來來回回地搞。日本搞中國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小吃大,要一口一口的吃,不能一口悶,會噎死的。
Ⅳ 二戰德軍在蘇聯寒冬中凍死幾萬人,為何他們不去燒樹取暖
且不說砍伐森林生活,取暖的難度有多大,生火取暖只能夠解決停戰時期一時的問題,並不能夠解決戰場上的問題。
Ⅳ 德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凍死了幾十萬人,為何不敢搶蘇軍的棉衣穿
在二戰時期,世界上最慘死的戰場要屬中日戰役和蘇德的戰役。而在蘇德戰役當中,傷亡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戰役就是莫斯科保衛戰。在那個時候德國的軍隊能力和實力比其它國家要強出許多倍,在攻打蘇聯時,受到了蘇聯軍隊的頑強抵抗,並且不給任何德國可以取暖的物資。所以讓德國在此次戰役當中幾十萬士兵凍死的慘境。
當時德軍並不是十分的高尚沒有搶奪蘇聯軍隊的棉衣穿,而是當時蘇聯軍隊將雙方交戰的地方六十公里的范圍所有的房屋、物品、樹木全部燒毀了,這樣做是為了不讓德國有任何一點可以取暖的物品。這種舉措雖然讓德軍在此次戰役中傷亡慘重,但是這六十公里的蘇聯人們都無家可歸,戰爭對人們是十分殘酷的。
Ⅵ 在蘇聯寒冬中凍死了幾萬人,德軍為何不燒樹木取暖
希特勒可能做夢都沒有想到蘇聯的冬季竟然有如此寒冷,雖說不是德國戰敗的主要原因,但造成德軍戰鬥力下降以及凍死凍傷的德軍也是非常多的。
有人說不能穿棉衣嗎?不能就地取材?如果在東北待過的小夥伴就會知道,即使是穿著齊全,棉衣棉褲全穿在身上,如果半夜出去也很有可能被凍僵,如果是城市市內還好,周邊有房屋抵擋著冷風,但是如果是在野外,再遇上白毛風,那就聽天由命了,畢竟一整晚都在郊外,沒有禦寒的物資。
蘇聯在清理戰場時更是派出了5000人,德軍士兵堆積如山,很多都被大雪掩埋。
Ⅶ 二戰中的德軍在蘇聯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何不燃燒樹木取暖
倒是想燒,但來不及也沒法燒呀!怎麼燒?對於德軍凍死不少人,這里我有話要說。
在不少書本中,只要提到德軍在蘇聯凍死的故事,都會有人對凍死的德軍表示惋惜。覺得當年德軍明明做了充分准備,卻依然凍死不少德軍,這究竟是為何呢?在我看來,主要原因還是德軍沒有做好充分准備。有人說,後勤保障工作早已做好,但沒有想到蘇聯天氣如此惡劣,冬天說來就來。但事實上,北方的天氣就是這樣,從來沒有商量的道理。氣溫向來都是說降就降,雪更是說下就下。
最終,導致在這期間有凍死的,也有凍傷的。甚至,還有人因為天氣原因,出現瘧疾的。如此一來,導致大片的傳染,更是造成大量的德軍死亡。
Ⅷ 莫斯科一戰有些人說德國士兵多是凍死的,為何明知氣候寒冷卻沒有做准備呢
1941年6月22日,對於蘇聯邊境線上的士兵來說,滿滿的全是噩夢。很多基層官兵,在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秘密簽署“臭名昭著”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內心深處是認為戰爭已經結束,和平就在不遠的將來。
但遺憾的是,“互不侵犯”雖然保了蘇德一時不開戰,卻沒有保證永遠不打了,在條約簽署還未滿2年的1941年6月22日,侵略慾望不止的德國高層,下令對他們承諾不進攻的蘇聯,進行滅國級的戰爭,不是“邊境摩擦”。
對於這個問題,我首先說為什麼不撿屍體身上的衣服,除了死者為大的尊敬外,最大的一點是,既然都犧牲了,那他的衣服保不齊是“萬箭穿心”,實用起來不方便,所以於公於私,撿去世者的衣服都不現實。
接著說普通老百姓的衣服,不是不搶,而是沒得搶,蘇聯領袖早在1941年7月3日,就下達焦土令,不留給德國人一針一線。
斯大林在7月3日的公開演講中,是這樣說的:“當紅軍部隊不得不撤退時,必須運走全部鐵路機車車輛,不給敵人留下一部機車、一節車廂,不給敵人留下一公斤糧食、一公升燃料……在淪陷區,要造成使敵人及其所有走狗無法安身的條件,步步追擊他們,消滅他們,破壞他們的一切活動。”
Ⅸ 德國工業強大,蘇德戰爭為何前線德軍連冬裝都沒有
1941年6月22日,德國出動550萬大軍大舉進攻蘇聯,德軍勢如破竹,一路打到莫斯科郊外。德軍和蘇軍在莫斯科郊外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戰爭一直持續到冬天。蘇聯的冬天極為寒冷,但前線的德軍卻連冬衣都沒有,戰鬥力銳減,減員嚴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莫斯科會戰的失敗。那麼為何德國高層為何沒有準備足夠的越冬棉衣呢?
第一,德國輕敵了。按照原定計劃,蘇聯在4月進攻蘇聯,德軍佔領莫斯科以後,大部隊返回德國過冬,蘇聯只留有部分防守力量,所以後勤只按照留守德軍數量准備了冬裝。但由於義大利拖了後腿,進攻時間被拖延到了6月,而當年的冬天又來的格外的早,德軍遭遇了突如其來的嚴寒,這是德國沒有預料到的,臨時准備冬衣已經來不及了。事實上,蘇聯人其實也沒做好准備,兩邊半斤八兩,但蘇聯人明顯更適應寒冷,知道怎麼避免凍傷,所以傷亡遠比德軍要小。
第二,德國後勤部雖然飽受詬病,但他們的確是准備了大量冬裝的,只是沒想到根本運不上去。由於蘇聯使用寬軌鐵路,蘇聯的道路又泥濘不堪,德軍的運輸效率非常低,因此德軍有限的運輸能力只能優先運載彈葯補給,等到冬天來得時候冬裝卻運不上去了。德國火車頭水箱都在外面,進入蘇聯就都凍住了,而公路運輸在積雪中根本指望不上。德軍的冬裝在斯摩棱斯克、華沙的個個車站倉庫都堆滿了,前線只能幹著急。倒是黨衛軍跟空軍因為後勤體系獨自運營,所以他們早早穿上了冬衣,只是德國陸軍就慘了,只能穿著秋裝在冰天雪地中作戰。整個莫斯科戰役,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後,德軍沒獲得一輛火車的補給,主要靠一個摩托化師在身後收老百姓莊稼,德國民眾捐獻的大批冬裝直到次年的1月份才到達。
第三,雖然德軍的冬裝准備不充分,但德國人對越冬是有一定心理准備的,前線德軍也沒用坐以待斃。蘇聯的冬季的確造成很多德軍凍傷減員,卻是在理想范圍之內(起碼德國吸取了當年法國拿破崙的慘痛經驗),說明冬裝問題並不是導致莫斯科戰役失敗的主要原因(凍傷的多,但凍死的很少,已經說明情況)。一定程度上降,德軍缺乏冬裝被過度誇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