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統治者是一種什麼樣的結構

德國統治者是一種什麼樣的結構

發布時間:2022-08-12 17:49:24

1. 德國從什麼時候起統治階級採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制度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德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這里只是容克帝國主義,應該算不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最早國家家壟斷資本主義制度應該是希特上台後,他主導的國家政策開始想軍事方面傾瀉,國家開始掌握經濟的命脈,具體材料如下:
由於德國中央政府的財政資產(步包括各州和行政區)在1933年到1939年之間只能負責軍費開支的三分之二,所以為了擔負如此龐大的開支,就必須建立起新的財政程序和財政制度。
德國政府為了不讓公眾看到政府為了重整軍備而負擔著巨額的債務,發行了一種「冶金研究所證券」。「冶金研究所」是一個純屬虛構的機構,它的資本由各主要軍火生產廠家提供。德國政府用這種證券償付軍火購置費用,而在德意志銀行的擔保下,這種證券交到軍火生產商手中後將不兌現,或盡量把兌現期延後,利息由政府支付。這就相當於德意志銀行向政府提供了一筆規模巨大的信貸。在1937—1938財政年度快結束時,已經發行的冶金研究所證券面值達120億帝國馬克,到戰爭爆發時實際兌現的只有15億帝國馬克。到了1939年,軍火生產商手中到期兌現的冶金研究所證券由不付利息的國庫券代替現金支付。這樣,德國政府(獨裁者)就控制了德意志銀行和德國的全部信貸權。
1936年到1940年,「四年備戰計劃」
1936年8月紐倫堡黨代會上,希特勒提出了一個全面備戰的「四年計劃」。他隨後任命戈林為「四年計劃」的全權負責人。德國開始了全面的戰爭經濟計劃階段。希特勒宣布了四年計劃要達到的目標。經濟上承擔的任務是,給德國人民創造若干「自力更生」的條件,也就是說,給德國人提供武器,以便打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鑒於德國經濟的發展因缺少「生存空間」而受到限制,因此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只有擴大「生存空間」才能保證德國人民獲得生活的資料。換言之,也就是為德國獲取食品和原料的來源。然而當時的情況是,德國的經濟只能部分地滿足人民的需求,在那段時間里,德國經濟的職能有兩個:一個是在有限的領域內保證人民的生活條件,另外一個是創造若干能「自力更生」的條件。軍事上的努力要輔之以經濟上的努力。在四年的期限內,要組織調整德國的經濟,以便支援耗費巨大的戰爭。要盡一切力量發展燃油、合成橡膠、鋼鐵、化工工業,以減少德國對進口原料的依賴。

2.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統治者,是如何將戰爭合法化的,又是如何說服人民參與戰爭的

由於當時的德國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的賠款,賠地,人民的生活沒有保障,德國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失業率升高,通貨膨脹。
1919年2月,德國國民議會在小城魏瑪開會,通過憲法,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首都柏林。新政府成立之初,就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戰敗後的割地賠款使德國不堪重負,世界性
的經濟危機更是雪上加霜。希特勒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開始在德國崛起。
希特勒1889年出生於德國邊境的奧地利小城勃勞瑙 (Braunau)。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德國巴伐利亞兵團當過兵,1919年參與組織納粹黨,1923年11月在在慕尼黑組織暴動,企圖奪取巴伐利亞政權,失敗後在Landsberg 監獄被關押了八個月。隨後,納粹黨開始走議會道路。1930年國會選舉,納粹黨獲得人民廣泛支持。一時間,「我們最後的希望:希特勒」幾乎成為德國社會各階層的共識。1933年3月,希特勒接任德國總理職務。1934年,德國總統興登堡去世,總統職務也由希特勒兼任。納粹黨實行一黨專政,禁止其他黨派活動,並開始擴大軍工生產、修築高速公路等浩大工程,一時間德國經濟快速增長、破產和失業成為了歷史。
希特勒對外大談和平,和鄰國頻頻締結互不侵犯條約,以至於許多國家的政要呼籲將1938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德國元首希特勒。與此同時,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耿耿於懷的德國,正在瘋狂擴軍。納粹黨大肆宣揚法西斯復仇主義、日耳曼人「優等民族」的謬論,掀起全社會的非理性癲狂。為追求種族、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純凈,他們將少數種族人群猶太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殘疾人以及共產黨和其它一切政治反對派關入集中營,殘酷迫害。
希特勒對內大肆宣揚德意志民族的優越性,使得德國人民的民俗自尊心大增。希特勒大肆建立軍工廠,公路,軍用設施,武器。提供了成千上萬的工作崗位。使得在民眾中的威望大升。德國民眾視希特勒為救世主。
聯邦德國僅用5年時間,就在1950年將其工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最高水平(Ping),1951年-1966年,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遞增7.1%,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

而在發動戰爭的時候,希特勒利用的同樣是民族的自尊心,對民眾採取欺騙,誘導的手段。利用德國民眾心裡的那點民族自尊心發展成為對外擴張的手段。

3. 為什麼說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其主要特徵是:世襲君主為國家元首,擁有實權,由君主任命內閣成員,政府對君主負責,議會行使立法權但君主有否決權。在這種政體形式下,國家雖然也制定了憲法,設立了議會,但君主仍然保持封建專制時代的權威,集立法、行政、司法和軍事大權於一身,是權力中心和最高的實際統治者。憲法往往是欽定的,是君主意志的反映;議會是君主的咨詢機構,立法權是形式的,君主不僅擁有否決議會立法的權力,而且還通過任命或指定議員控制議會;內閣是君主行使行政權的機構,首相由君主任命。二元君主制產生於資本主義發展較晚、封建地主階級長期擁有巨大勢力的國家,是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聯合專政的一種統治形式,較議會制君主制帶有更多的封建專制君主制的色彩。

4. 希特勒是一個什麼樣的統治者

希特勒是一個狂熱的民族主義分子,是個演講家,是個擁有鐵血手腕和不屈不撓精神的政治家。他提倡的國家社會主義,對於他國和異族來說,是場災難,對於本國及日耳曼民族來講,未必不是福音。
要知道,德國是一戰戰敗國,一戰之後,德國陷入深淵,國民經濟極度衰落,國民生活極為艱難。希特勒的出現把德國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成為歐洲強國,但其野心太大,步子邁得太快了,導致了最後的覆滅,如果不那麼操之過急,或者其同盟國小日本不把美國卷進二戰,德國不會那麼容易敗亡,德國人不會在半個世紀中保守煎熬(被分裂為東西兩國,飽受兩大陣營的欺凌)。

關注國民健康
希特勒生前患有多種疾病,在他對自己的病情重視之前,他已經開始關注自己國民的健康。例如:他對於自己的士兵抽煙極為反感,他下令全國禁煙,甚至還派科學家研究尼古丁的害處。

他還建立了癌症的報告制度。但希特勒死後,這些研究當做異端思想被禁止研究,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重新被重視起來。他又通過立法規定,大德意志帝國的主食也即麵包,在製作時必須加大全麥麵粉的比例,增加人們對纖維素的攝取量,另外這位思想超前的人物還倡導了一場防範核輻射污染的運動。

5. 德國皇帝的權利有哪些

(一)農奴制強化了容克的政治統治地位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農奴制是一種野蠻的、落後的生產方式。農奴不僅無償的為地主服勞役,還要自備牲畜和農具,他們的財產任意被剝奪,完全沒有人身自由,被禁錮在地主的田莊里不許遷徙。通常認為,農奴制的存在會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如果我們將這一制度置於普魯士崛起的歷史大背景下來看的話,卻會發現一些不尋常的東西。今人可以批評腓特烈二世在普魯士「強化軍事容克地主的專制制度,以及向其臣民推行奴性教育」是歷史的倒退,但卻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即當時普魯士王國的柱石是貴族,而貴族的實力就在於佔有廣大的地產和對農奴的剝削。從這個角度講,沒有農奴制就沒有容克,而沒有容克的支持,強大的普魯士王權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二)推行重商主義,注重發展經濟
德意志向北出海的主要河流如萊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奧得河都流經勃蘭登堡的領地,這就使普魯士擁有了一個發展經濟的有利地理位置。而普魯士的歷代統治者也把工商業看成是一種重要財富,他們開鑿運河、修橋築路、統一幣制、實行保護關稅的措施來發展經濟。同時普魯士還注重開拓海外市場,在1788年它就已向英國出口了1萬1千多噸生鐵。到18世紀80年代,普魯士建立起三個貿易公司:地中海東部貿易公司、中國貿易公司和孟加拉貿易公司。
(三)鼓勵移民,收容新教徒。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以及三十年戰爭中德意志新教聯盟的獲勝,使得普魯士成為當時歐洲躲避宗教迫害者的人間樂土。到1703年,大約有二萬名胡格諾教徒從法國遷到勃蘭登堡定居,占當時這座城市居民的1/9。這些人都是熟練的手工業者或擁有一定資本的商人,結果法國工商業因此遭受嚴重損失,而普魯士卻得到了好處。除法國移民外,還有其他國家的移民也大量進入普國。據統計,到1740年普魯士有人口240萬,其中光外國移民就佔去1/4,多達60萬。勃蘭登堡是三十年戰爭的重災區,移民對它的復興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使普魯士比德意志其他邦國更早的實現經濟復甦與高漲。
(四)統治者憂患意識強烈,較少陷入腐化墮落
與當時歐洲王室盛行的奢靡之風迥異,幾代普魯士統治者都近乎自虐的過著清教徒式的節儉生活,以便節省下寶貴的軍費與政府開支。比如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父親威廉一世(與後來同名的普皇是兩個人)在位時,普魯士的外交使臣以寒酸齷齪「馳名」歐洲。而顯赫的王室成員們,無論王子公主,亦或是王妃乃至國王本人,其飲食烹調拙劣,飯菜簡單菲薄,幾乎到了食不果腹的程度。由於節儉已到了慳吝的地步,以致人們在背後叫威廉一世為「乞丐國王」。
他的後繼者弗里德里希二世,則更具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一般的堅韌與刻苦,他以過人的精力躬身勤政,每天只睡四個小時。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他還號召國民勤儉節約並以身作則,絕對禁止宮廷的奢華排場。他本人平時只穿士兵服,畢生只有一件禮服。在弗里德里希逝世20年後,拿破崙在耶拿大敗普軍,來到波茨坦弗里德里希的墓前。拿破崙用馬鞭指著墓碑對手下的將領們說:「要是他還活著,我們今天就不可能站在這里了」。
(五)統治階級能夠順應潮流,及時推進各項改革
普魯士的統治階級,並非像其他歐洲國家的封建貴族那樣一味的因循守舊,頑固拒絕一切變革。他們善於審時度勢的自上而下推進改革(當然也迫於形勢),並牢牢的掌控著改革的領導地位,從而既順應了歷史潮流,又免於使自己大權旁落。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走過場的改革不同,普魯士歷代君王大多能夠把改革堅持下去,而不是將前人成果半途而廢,這樣就既保證了普魯士大政方針的連貫性,又使整個國家始終保持著向上的勢頭。
以普魯士的農奴制改革為例,拿破崙戰爭期間普魯士接連慘敗,幾近亡國。戰爭的慘敗和屈辱和約的簽訂,使普魯士人從封建的德意志與資本主義的法蘭西的較量中,愈來愈看清農奴制社會的衰敗。一批深受英法資產階級思想影響的有識之士大聲疾呼對舊有的封建秩序進行改革。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普魯士開始艱難的改革。1807年10月,主持國家事務的施泰因男爵頒布了解放農民的「十月敕令」,使得普魯士終於在從封建農奴制向資產階級社會轉變的道路上,邁出了重大的一步。
但第一輪改革並不徹底,這使得普魯士的資產階級自由派,對於容克繼續霸佔大量土地和人力十分不滿,於是他們在歐洲1848革命中曾一度倒向共和反對帝制。為了互相勾結,協調利益以便鞏固政權,容克地主階級政府於1850年3月頒布了《調整地主與農民關系法》,從而最終完成了始於1807年的農奴制改革。改革的結果,資本家得到了發展大工業所必需的廉價勞動力,資產階級對君主制感到滿意;通過收取農奴的高額贖金,大量被割讓的份地和財富迅速積聚到容克手中,地主階級也發了橫財;而只有農民卻紛紛破產,喪失了土地和牲畜,大批的淪為半無產者,進而變成了資本家工廠和容克庄園中的雇傭工人。普魯士統治階級的這一「經驗」,為後來的1861年沙俄農奴制改革提供了絕佳的效仿「樣板」。
(六)德意志民族意識的覺醒
普魯士的崛起,最重要的還是人的因素,德意志民族有一種復國興邦的強烈願望,這是幾百年來造成的。從16世紀以來,由於分裂,德意志民族在歐洲人眼裡不是一個政治實體,而且也被認為是一個沒有活力的民族。正是這種長期受屈辱、受輕視的狀況激發了德國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並使之內化為普魯士崛起的力量源泉。
也由於這種精神,促使他們向外國學習先進的事物,大力興辦教育。這方面普魯士王國的成就最被後人所稱道――為貫徹民族主義教育,從1717年普魯士就開始實施義務國民教育,是全世界第一個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值得注意的是1763年弗里德里希二世頒布《學校法規》,強制5-14歲的兒童必須上學,並任命老兵為校長,對學生進行准軍事訓練。這一切都為日後普魯士組建紀律嚴明的高素質軍隊奠定了扎實的基礎。1809年洪堡出任普魯士最高教育長官後所推行的教育制度改革,更成為德國後來二百年的科學、文化、基數發展的基石,而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學,則作為世界上第一所新制大學,影響了整個十九世紀各國的高等教育發展。
在普魯士,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視為公民的兩項基本義務。據統計,在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歐洲各主要國家中,德國的文盲率是最低的,德國人無論在讀、寫、計算能力上,還是科學理論的實際運用方面都要領先於歐洲各國。
(七)善於利用外交手段,最大限度的為本國謀求利益
無論是早期的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還是後來的首相俾斯麥,他們都被公認為是當時最機敏的外交家之一。雖然為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些人可謂是「背信棄義、貪狠奸詐」,但不可否認,如果沒有他們高超的外交手腕,很難想像普魯士能在列強環伺的歐洲得以生存和壯大。
團結盟友,孤立對手,是普魯士最基本的外交策略。比如,1834年開始運行的關稅同盟是普魯士的一個巨大成就――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且使整個德意志在政治上開始向它靠攏,既增強了普魯士領導德國統一的能力和決心,又逐漸從政治經濟上把奧地利排擠出德意志,可謂是一箭雙雕。關稅同盟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歐盟,各(邦)國通過政治經濟的一體化,來最終向統一的國家共同體邁進。普魯士善於籠絡德意志各邦國,作為關稅同盟的成員,這些邦國從中得到物質上的好處,加上它們的發展程度都沒有達到哪怕是接近普魯士的水平,於是普魯士成了這些邦國資產階級嚮往的中心。這些資產者把普魯士看作是自己在經濟上的前衛和將來在政治上的靠山。這樣,普魯士就開始躍居德意志的領導地位。
(八)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外力推動。
1805-1807年的軍事勝利使拿破崙占據和控制了德意志的大部分,普魯士王國充當了了法國反英反俄的附庸。為維護和實現法國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拿破崙在對普魯士實行軍事佔領,政治統治和外交操縱的同時,也按照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模式,在當地強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廢除農奴制,解除農民對地主的封建義務;革除古老的典章制度,取消行會法規等等。
雖然由於戰爭的頻繁,以及反法勢力的極力阻撓,拿破崙在德意志的資產階級改革最終沒能堅持下去,但此舉已經對德意志未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正是由於拿破崙猛烈盪滌著封建割據勢力,扶植正在生長中的資本主義關系,才使德意志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工業,也使德意志民族資產階級得到了相當的發展。因此恩格斯曾說過:「德國資產階級的創造者是拿破崙……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掘墓人」。
綜上所述,正是經由這樣一條特殊的發展道路,普魯士才能在短短百年內迅速崛起並完成了近代德國的統一,所以普魯士有時就成為了德國人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而一部「普魯士道路」的演進史,也在某種意義上不斷給予著我們警示和啟迪。

6. 19世紀晚期,法國和德國分別確立了什麼政治體系拜託了各位 謝謝

法國是民主共和制;德國是君主立憲制。 補充: 這道題我見過是道材料題,有兩個問題,你提的才是第一題,若想問第二題請提出,若無此意能否請採納 補充: (2)國家元首的職權:國家元首都掌握了較大的權力;但 法國總統 受到議會強有力的制約,而德國議會對皇帝沒有任何約束力,皇帝主宰議會。 議會的產生:法德兩國的兩院制議會均有一院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另一院法國由 間接選舉 產生,而德國則由統治者任命。 議會與內閣的關系:法國的內閣產生於議會多數 黨派 並對議會負責;而德國沒有內閣,掌握行政大權的 帝國 首相只對皇帝負責。 總之,法國是一個比較民主的 議會制 國家,而德國則為具有濃厚君主專制色彩的 君主立憲制 國家。 補充: 這是第二題,若還有疑問請提出,能否請採納

7. 德意志第三帝國: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君主,卻被稱為帝國的國家-趣歷史網

德意志第三帝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趣歷史小編一起往下看。

關於帝國的概念,筆者在前面寫的多篇文章都有講到,分為狹義概念和廣義概念,本篇文章就不再贅述了,總之簡單來說就是國力足夠強大的國家,而且不一定是君主制國家,都可以叫做帝國。

事實上,能夠叫得上帝國的國家,當然就是以君主為最高統治者的君主制國家,而且國力當然是足夠強大的,比如大英帝國、西班牙帝國、法蘭西帝國等,除了那些正式國號帶帝國二字的弱小國家,典型例子是大韓帝國,與之相對的正式國號帶帝國二字的強大國家有俄羅斯帝國。

現在要介紹的這個國家,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君主,卻被稱為帝國的國家,當然這個國家的國力肯定是足夠強大的,極盛時期還差點統一歐洲大陸。

這個國家就是德意志第三帝國。

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的結局相信眾所周知。公元1945年4月30日,德意志第三帝國因為在二戰中敗局已定,元首兼總理希特勒自殺,同年5月8日被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所滅。

至此,國祚12年(公元1933年至公元1945年)的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君主,卻被稱為帝國的國家德意志第三帝國,即納粹德國退出歷史舞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8. 德國的政治特徵有哪些

希特勒是個極端的種族主義者和反猶主義者。他在《我的奮斗》中寫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對立面就是猶太人。」他把猶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敵人,一切邪惡事物的根源,一切災禍的根子,人類生活秩序的破壞者。這些觀點成了希特勒後來屠殺數百萬猶太人,企圖滅絕猶太人的理論依據。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透視: 1、歷史的原由。在歷史上,歐洲人對猶太人持有成見。為了闡明問題,有必要對猶太民族的歷史作一個簡單的機關的回顧。猶太人的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他們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馬勒斯坦土地上。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攻佔巴基斯坦後,猶太人舉行過多次大規模反抗羅馬佔領者的起義,但都遭到了羅馬統治者的血腥鎮壓。到公元135年的猶太人起義再義慘遭失敗為止,在這1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羅馬統治者屠殺了百萬猶太人,最後把還把余者全部趕出馬勒斯坦土地,使他們流散到西歐完全處於落後的小生產的農牧社會,土地被人們視為最珍貴的財富,商業則是人們鄙視的行業。猶太人逃往西歐後,當地的封建主們非常歧視他們,不許他們佔有土地,只許他們經營商業。不知是歷史過錯教育了他們,還是生死磨難砥礪了他們,或者說這本來就是歷史賦予的機遇,總之,由這一切所構成的歷史集合體,鑄就了猶太人的特質,使得他們聰明起來,堅強起來。他們不僅在困境中頑強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漸地富有了。 公元13至15世紀,歐洲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當地新興資產階級同那些經商致富的新興的猶太人資本家們,產生了利益沖突,噩運再次降臨到猶太人的頭上。現實利益的沖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異,大批猶太人被迫流往東歐及美洲各國,開始了歷史上的猶太人第二次逃亡。不幸的是,這種反對猶太人的意識,居然演變成了一種文化沉澱,在某些國家和地區一直「遺傳」到現代。尤其是進入本世紀後的德及奧民族,反猶情緒與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隨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宗教的情結。基督教是世界上流傳最廣、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在歐洲,特別是西歐,人們普遍信仰基督耶穌。雖說基督教的經典《聖經》之一的《舊約全書》,原是猶太教的經典,兩教之間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但基督教教義認為,是耶穌的12門徒之一的猶大為了30塊銀幣而出賣了上帝之子,是猶太人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就造成了基督徒們在情感上對猶太人的仇視。所以說信奉基督教的歐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難接納猶太人。這種宗教感情的社會化,又逐漸衍化成一種大眾化的厭惡猶太人的社會心態。同樣,這種社會心態也作為一種文化沉澱。世代「遺傳」,並隨著歲月的推移,逐漸與社會經濟政治相結合,使之成為一種隨時可以被利用的社會政治的潛在力量。當這種潛在的東西某個(些)政治野心家利用時,就會像火山一樣噴發,成為一種瘋狂的社會驅動力。 應該看到,當時的德及奧民族的內部,民族主義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緒在現實利益沖突的激化下,使人們本來已有的反猶情緒更加激烈,從而加劇了對猶太人的仇視。在這種社會氛圍的熏陶下,希特勒的「仇猶反猶」觀點逐步形成,並迅速成為了這股社會情緒的主導,一方面,當時德及奧民族仇猶反猶的社會情緒極大地刺激著他的政治野心,使其民族主義思想惡性膨脹,為其日後仇猶反猶滅猶政策和措施製造社會價值取向,培植政治力量。 3、現實的需要。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嚴重打擊了德國,使其工業生產倒退到了上世紀末的水平,國力漸衰。深刻的經濟危機不僅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而且刺激了壟斷資產階級對外擴張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須從掠奪的土地和生產空間中尋找出路」,希特勒的這一爭霸世界的主張,得到了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擁護和支持。然而,實施建立一個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國的罪惡計劃需要巨額資金提供財力保證。在國力衰落的情況下,把手伸向富有的猶太人成為了他們的理所當然。 另外,居住在歐洲各地的猶太人,較之於其他民族而言,不僅富有,而且素質也要高些。面對這樣一個民族,希特勒及其黨徒們,既感到仇恨,又覺得膽怯。在他們的心中,猶太人這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他們實現「第三帝國」美夢的嚴重威脅。這些,無疑加劇了希特勒對猶太人的仇恨和政治嫉恨。加上當時德國社會政治生活完全處在一種極端瘋狂的症狀之中,使希特勒的仇猶反猶觀點不僅有了適當的社會環境,且得以迅速瘋狂起來。 4、狂暴的病態心理。希特勒是奧地利海關一個小官吏的私生子,從小缺少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時代

9. 一戰時期 德意志的政治體系與政治沖突 要很具體和詳細 謝謝

主流歷史學家普遍認為一戰時期的德意志應該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政體。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特徵是:君主的權力雖受憲法和議會的限制,但是,國家實際權力並不在議會手中,而是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是國家真正的權力核心,內閣是君主行使政權,治理國家的機構,首相由君主任命,內閣按君主的意志行事,只對君主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的特徵是:國家的實際權力掌握在議會和政府手中,政府對議會負責,君主只是國家的象徵,統而不治,君而不主。
以普魯士(Preuszligen)王國為中心,通過王朝戰爭建立的君主立憲制的德意志聯邦國家。1871年1月18日成立,包括22個德意志邦、3個自由市(漢堡(Hamburg)、不來梅(Bremen)、呂貝克(Lübeck))及帝國行省阿爾薩斯-洛林(Elsaszlig-Lothringen)。
帝國的成立進入19世紀後,德意志各地的資本主義逐步發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國家統一的斗爭不斷高漲。1848年,德意志各地爆發三月革命,但遭到鎮壓。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出任普魯士首相後,以統一為名限制自由,調和君權與資產階級間的矛盾,利用普魯士的經濟優勢,於1864年擊敗丹麥,1866年擊敗奧地利(見普奧戰爭),成立北德意志同盟。1870~1871年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兼並南德諸邦。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任宰相,普魯士通過王朝戰爭最終實現德意志的統一。
國家制度德意志帝國是容克-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德意志的統一道路決定了國家的君主主義、容克主義和軍國主義的特徵。1871年4月16日通過的帝國憲法,宣告德意志帝國是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國家。帝國元首是皇帝,由普魯士國王擔任,有任命宰相和高級官吏、召集和解散議會、宣戰、媾和的權力,同時是軍隊的最高統帥。帝國宰相由普魯士首相擔任,只對皇帝負責。立法權屬帝國國會和聯邦議會,後者由各邦政府任命的58名代表組成,普魯士在議會中佔有決定性票數,可以否決帝國國會通過的議案。帝國國會由普選產生,其預算權和立法權受聯邦議會制約。帝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皇帝和宰相,容克在各級政府和軍隊中享有特權。
經濟德意志帝國的成立,掃除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19世紀70年代,帝國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法案,如銀行法、統一貨幣法、專利權法、統一關稅法、統一度量衡法等。通過普法戰爭,從法國掠得50億金法郎的戰爭賠款、阿爾薩斯-洛林的鐵礦和鉀礦,以及接受和應用其他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經驗,使帝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80年代初以及1890~1893年的經濟危機,加速了工業和銀行業的集中,90年代完成工業革命。不久,重工業生產超過英國,占歐洲第一位。
內外政策德意志帝國前期,內外政策的實際制訂者是俾斯麥。其對內政策的出發點是維護普魯士和容克的特權,照顧大資產階級的利益。1872年開始反天主教會的文化斗爭,1878年公布《社會黨人法》,1879年採取高額保護關稅政策。外交政策是以爭霸歐洲大陸為目標的大陸政策,為此1873年恢復德、俄、奧三皇同盟,1882年訂立德、奧、意三國同盟。1888年威廉一世去世,其子腓特烈三世僅在位99天即病逝,其孫威廉二世即位後於1890年將俾斯麥解職,以加強自己的決策權。90年代後期,資產階級同容克之間進一步融合,對外積極擴軍備戰,赤裸裸地宣揚侵略、擴張、強權和殖民主義,推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瓜分世界。20世紀初,國內矛盾加劇,與英、俄、法等老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也日趨激化,終於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在戰爭中失敗,1918年的德國十一月革命推翻霍亨索倫Hohenzollern家族的統治,德意志帝國終結。
容克
Junkers
原指無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泛指普魯士貴族和大地主。起源於16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消亡。在德國文獻中容克被分為作戰容克、宮廷容克、議院容克和鄉村容克等不同類型。在德國歷史上真正起過較大作用的是鄉村容克。
鄉村容克指普魯士的貴族庄園主,主要是征服易北河(Elbe)以東地區並在那裡進行殖民的德意志騎士領主的後裔。他們集領主權與鄉村政權於一身。16世紀,容克為了擴大穀物生產,大量強占易北河以東農民的份地,以農奴的勞役經營商品生產性的大庄園經濟。鄉村容克具有粗獷、暴戾、眼光狹隘的特點。年,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列·威廉賜予容克以「完全支配」農民的權力,並給予免稅等大量經濟優惠。在1807年開始的施泰因和哈登堡改革中,容克受到重大打擊 。19世紀以來普魯士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經濟基礎——封建庄園。為此普魯士王朝把重要軍官職位和政府官位賜給容克作為補償。1848年德國革命後,容克的庄園經濟逐漸轉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大部分容克開始資產階級化,但仍保留許多封建殘余。在容克庄園中,雇農仍然處於半農奴的地位。這種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條件下,用資本主義剝削逐漸代替農奴制剝削的方式,被稱為普魯士道路。
容克地主階級在政治方面屬於極端的保守主義,主張君主專制,崇尚武力,贊成對農業採取保護主義,其代表人物是俾斯麥。1871年普魯士「自上」統一德意志,標志容克資產階級統治的最後形式。帝國國會中的德意志保守黨和國會外的農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軍隊中的軍官也多出身於容克,從而使整個德意志帝國打上容克的烙印。魏瑪共和國時期,容克敵視共和政體,支持A.希特勒執政。
一、普魯士道路形成的歷史背景
德意志是一個民族分合無定的國家。神聖羅馬帝國系一個徒具虛名的鬆散諸侯聯盟,最多時全國竟分有上千個邦國;經過幾百年的苦苦奮斗,德意志終於在1871年由普魯士實現了首次民族大統一,然而卻又因兩次大戰的失敗,國家再度分裂,直至近年才重新實現統一。可以說,一部德國史就是一部民族分裂,統一,再分裂,再統一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民族問題(或曰謀求國家統一)就成為了貫穿整個德意志近現代史的一條主線。為什麼我們講普魯士王國的興起具有歷史進步意義,就因為德國的統一大業最終是由普魯士完成的。那麼,身處在一個列強環伺的歐洲和一個諸侯林立的德意志中間,人口和領土原本都不算多的普魯士,又究竟是憑借何種「神奇的力量」逐漸由弱變強,一步步壯大發展起來的呢?
從1618-1648年,歐洲大陸的封建君主們在德意志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使英國資產階級逃脫了歐洲封建君主們的干預而獲得了勝利,卻使德意志徹底衰落。作為這場殘酷戰爭的主戰場,德意志六分之五的鄉村被毀滅,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以上。農民變得一無所有,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戰爭結束後,德意志仍然只是一個四分五裂、殘破不堪、諸侯林立的名義上的「國家」。根據威斯特法里亞和約,三十年戰爭的勝利者法國和瑞典有權保證德意志各邦內政和外交上的獨立,各邦有充分權利同歐洲任何國家簽定條約。這樣,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就被最後確定下來。三十年戰爭後的德意志究竟分裂到了何種程度,有這樣一組數據很能夠說明問題:當時在德意志境內,共有360個獨立的邦國和1500個半獨立的領地。絕大部分的邦國版圖都很小,比如在威斯特法里亞地區,每個邦國平均只有20多平方英里。但是所有這些邦國的君主卻都很自負,無論其邦土大小都一樣建立起自己整套的專制制度,國家機構健全,也擁有軍隊。一支軍隊有時只有12個士兵組成。
在這種空前的民族分裂局面下,一個社會有秩序、中央有權威、政府有效率、軍隊有戰力的普魯士顯得十分與眾不同。須知近代歐洲,任何國家的崛起都不是溫情脈脈、和風細雨的曼妙之旅,在那個弱肉強食血雨腥風的動盪年代,普魯士從一開始就註定要用火與劍來鋪就它的王者之路。
二、普魯士道路的特點
(一)奉行先軍政治,重視國防建設
新興的普魯士王國是個家底薄弱的小國,被列強戲稱為「鐵罐堆中的一隻陶罐」,隨時都面臨著國破家亡的危險。因此從1701年普魯士王國建國伊始,歷代統治者就把強化軍隊作為自己生存發展的主要手段。
普魯士的軍國主義非常突出,1740年腓特烈二世即位,在他20多年的鐵腕統治下,普軍人數由原先的7萬人激增至20萬,佔全國人口9.4%,軍費開支每年要花去政府全部預算的4/5。當時的普魯士面積在歐洲僅居第十位,人口居第十三位,但它的軍隊卻排到了全歐第四的位置。而且這一數字在腓特烈二世的後繼者威廉二世那裡又增加到了23.5萬人。曾有人這樣描述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對其他國家來說,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對普魯士而言,則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
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性質是如此的鮮明,它的好戰性直接促成了後來俾斯麥「鐵血政策」的出台,並進而成為了兩次世界大戰的遠因。
(二)容克長期把持國家政權,並成為惟一能夠擔負起領導民族統一大業的階級
普魯士是一個容克國家,市民階級在這里的力量非常微弱。這一方面是由於戰爭的破壞使工場手工業發展緩慢,其在國家整個經濟總量中所佔比重還不到10%,而且它們的市場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封建王公貴族的生活消費和政府軍隊的開支;另一方面,當18世紀末英法早已克服行會的傳統束縛時,德意志的手工業卻仍為行會所控制,古老的法規和條例還在嚴格的執行,一切能夠促進競爭和創新的路徑都被封建桎梏無情的堵塞。經濟上的這種依賴性以及自身實力的先天不足,造成了德意志資產者在政治上對封建權力的怯懦性和卑躬屈膝。
農民也無力反抗強大的封建專制王權。1625年德國曾爆發了偉大的農民戰爭,但最終被殘酷鎮壓下去,而三十年戰爭則徹底摧毀了農民階級最後的反抗力量,地主成為農村惟一的主人,強迫農民服勞役的農奴制度變成了德意志的普遍制度,而這種狀況在普魯士表現的尤為突出。
馬克思、恩格斯曾打算把德意志各地分散的工人團體聯合成一個全國性的政治組織,以便推進革命。但經濟上落後、政治上分散的德意志不存在這種條件。當時德意志工人階級還很不成熟,他們中大部分人仍是手工業者,而且基本上是跟著資產階級走的。而且由於封建勢力的強大,以及資產階級自由派的背叛,1848年革命在整個德意志都被鎮壓下去,工人運動長期處於低潮。
既然資產階級和農民都無力完成德國的統一大業,而力量尚十分弱小的無產階級又在政治上遠沒有成熟,那麼這一任務便歷史的落在了普魯士貴族地主階級(容克)的身上。
(三)王權強大,同時在保留容克封建特權的前提下發展資本主義
容克經濟掌握著國家經濟命脈,容克地主壟斷了糧食出口,同時還免付出口關稅。在普魯士軍隊中,容克則占據了所有的軍官職位。普魯士的農奴制與早期農奴制不同,它是商品生產發展的結果。隨著糧食和各種農產品日益成為重要的商品以及價格上揚,農業生產變得有利可圖。於是容克地主便開始搶占農民土地,合並成大田莊,面向市場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商品生產。
農奴制體現的只是普魯士國家制度的一個方面,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則在於凸顯了普魯士高度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特色。而這一政治體制保證,對於任何一個近代歐洲強國的崛起都是必不可少的。彼得一世治下的俄國如此,路易十四統轄的法國亦然,普魯士也不例外。
1848年革命失敗後,盡管普魯士沒有像奧地利那樣恢復純粹的君主制,而是維持了地主階級與大資產階級的聯盟,但貴族仍在這個聯盟中保持了領導地位,國王則依舊擁有無上的權威。雖然存在議會,但上院(貴族院)是由國王指定的顯貴組成,而下院(眾議院)又藉助不平等的三級選舉制保證了貴族和大資產階級的多數地位,因此,普魯士的君主專制就打著民主的幌子得以延續,甚至還有所鞏固。
三、普魯士道路得以形成的原因
(一)農奴制強化了容克的政治統治地位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農奴制是一種野蠻的、落後的生產方式。農奴不僅無償的為地主服勞役,還要自備牲畜和農具,他們的財產任意被剝奪,完全沒有人身自由,被禁錮在地主的田莊里不許遷徙。通常認為,農奴制的存在會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如果我們將這一制度置於普魯士崛起的歷史大背景下來看的話,卻會發現一些不尋常的東西。今人可以批評腓特烈二世在普魯士「強化軍事容克地主的專制制度,以及向其臣民推行奴性教育」是歷史的倒退,但卻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即當時普魯士王國的柱石是貴族,而貴族的實力就在於佔有廣大的地產和對農奴的剝削。從這個角度講,沒有農奴制就沒有容克,而沒有容克的支持,強大的普魯士王權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二)推行重商主義,注重發展經濟
德意志向北出海的主要河流如萊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奧得河都流經勃蘭登堡的領地,這就使普魯士擁有了一個發展經濟的有利地理位置。而普魯士的歷代統治者也把工商業看成是一種重要財富,他們開鑿運河、修橋築路、統一幣制、實行保護關稅的措施來發展經濟。同時普魯士還注重開拓海外市場,在1788年它就已向英國出口了1萬1千多噸生鐵。到18世紀80年代,普魯士建立起三個貿易公司:地中海東部貿易公司、中國貿易公司和孟加拉貿易公司。
(三)鼓勵移民,收容新教徒。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以及三十年戰爭中德意志新教聯盟的獲勝,使得普魯士成為當時歐洲躲避宗教迫害者的人間樂土。到1703年,大約有二萬名胡格諾教徒從法國遷到勃蘭登堡定居,占當時這座城市居民的1/9。這些人都是熟練的手工業者或擁有一定資本的商人,結果法國工商業因此遭受嚴重損失,而普魯士卻得到了好處。除法國移民外,還有其他國家的移民也大量進入普國。據統計,到1740年普魯士有人口240萬,其中光外國移民就佔去1/4,多達60萬。勃蘭登堡是三十年戰爭的重災區,移民對它的復興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使普魯士比德意志其他邦國更早的實現經濟復甦與高漲。
(四)統治者憂患意識強烈,較少陷入腐化墮落
與當時歐洲王室盛行的奢靡之風迥異,幾代普魯士統治者都近乎自虐的過著清教徒式的節儉生活,以便節省下寶貴的軍費與政府開支。比如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父親威廉一世(與後來同名的普皇是兩個人)在位時,普魯士的外交使臣以寒酸齷齪「馳名」歐洲。而顯赫的王室成員們,無論王子公主,亦或是王妃乃至國王本人,其飲食烹調拙劣,飯菜簡單菲薄,幾乎到了食不果腹的程度。由於節儉已到了慳吝的地步,以致人們在背後叫威廉一世為「乞丐國王」。
他的後繼者弗里德里希二世,則更具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一般的堅韌與刻苦,他以過人的精力躬身勤政,每天只睡四個小時。事無巨細都要親自過問。他還號召國民勤儉節約並以身作則,絕對禁止宮廷的奢華排場。他本人平時只穿士兵服,畢生只有一件禮服。在弗里德里希逝世20年後,拿破崙在耶拿大敗普軍,來到波茨坦弗里德里希的墓前。拿破崙用馬鞭指著墓碑對手下的將領們說:「要是他還活著,我們今天就不可能站在這里了」。
(五)統治階級能夠順應潮流,及時推進各項改革
普魯士的統治階級,並非像其他歐洲國家的封建貴族那樣一味的因循守舊,頑固拒絕一切變革。他們善於審時度勢的自上而下推進改革(當然也迫於形勢),並牢牢的掌控著改革的領導地位,從而既順應了歷史潮流,又免於使自己大權旁落。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走過場的改革不同,普魯士歷代君王大多能夠把改革堅持下去,而不是將前人成果半途而廢,這樣就既保證了普魯士大政方針的連貫性,又使整個國家始終保持著向上的勢頭。
以普魯士的農奴制改革為例,拿破崙戰爭期間普魯士接連慘敗,幾近亡國。戰爭的慘敗和屈辱和約的簽訂,使普魯士人從封建的德意志與資本主義的法蘭西的較量中,愈來愈看清農奴制社會的衰敗。一批深受英法資產階級思想影響的有識之士大聲疾呼對舊有的封建秩序進行改革。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普魯士開始艱難的改革。1807年10月,主持國家事務的施泰因男爵頒布了解放農民的「十月敕令」,使得普魯士終於在從封建農奴制向資產階級社會轉變的道路上,邁出了重大的一步。
但第一輪改革並不徹底,這使得普魯士的資產階級自由派,對於容克繼續霸佔大量土地和人力十分不滿,於是他們在歐洲1848革命中曾一度倒向共和反對帝制。為了互相勾結,協調利益以便鞏固政權,容克地主階級政府於1850年3月頒布了《調整地主與農民關系法》,從而最終完成了始於1807年的農奴制改革。改革的結果,資本家得到了發展大工業所必需的廉價勞動力,資產階級對君主制感到滿意;通過收取農奴的高額贖金,大量被割讓的份地和財富迅速積聚到容克手中,地主階級也發了橫財;而只有農民卻紛紛破產,喪失了土地和牲畜,大批的淪為半無產者,進而變成了資本家工廠和容克庄園中的雇傭工人。普魯士統治階級的這一「經驗」,為後來的1861年沙俄農奴制改革提供了絕佳的效仿「樣板」。
(六)德意志民族意識的覺醒
普魯士的崛起,最重要的還是人的因素,德意志民族有一種復國興邦的強烈願望,這是幾百年來造成的。從16世紀以來,由於分裂,德意志民族在歐洲人眼裡不是一個政治實體,而且也被認為是一個沒有活力的民族。正是這種長期受屈辱、受輕視的狀況激發了德國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並使之內化為普魯士崛起的力量源泉。
也由於這種精神,促使他們向外國學習先進的事物,大力興辦教育。這方面普魯士王國的成就最被後人所稱道――為貫徹民族主義教育,從1717年普魯士就開始實施義務國民教育,是全世界第一個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值得注意的是1763年弗里德里希二世頒布《學校法規》,強制5-14歲的兒童必須上學,並任命老兵為校長,對學生進行准軍事訓練。這一切都為日後普魯士組建紀律嚴明的高素質軍隊奠定了扎實的基礎。1809年洪堡出任普魯士最高教育長官後所推行的教育制度改革,更成為德國後來二百年的科學、文化、基數發展的基石,而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學,則作為世界上第一所新制大學,影響了整個十九世紀各國的高等教育發展。
在普魯士,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視為公民的兩項基本義務。據統計,在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歐洲各主要國家中,德國的文盲率是最低的,德國人無論在讀、寫、計算能力上,還是科學理論的實際運用方面都要領先於歐洲各國。
(七)善於利用外交手段,最大限度的為本國謀求利益
無論是早期的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還是後來的首相俾斯麥,他們都被公認為是當時最機敏的外交家之一。雖然為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些人可謂是「背信棄義、貪狠奸詐」,但不可否認,如果沒有他們高超的外交手腕,很難想像普魯士能在列強環伺的歐洲得以生存和壯大。
團結盟友,孤立對手,是普魯士最基本的外交策略。比如,1834年開始運行的關稅同盟是普魯士的一個巨大成就――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且使整個德意志在政治上開始向它靠攏,既增強了普魯士領導德國統一的能力和決心,又逐漸從政治經濟上把奧地利排擠出德意志,可謂是一箭雙雕。關稅同盟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歐盟,各(邦)國通過政治經濟的一體化,來最終向統一的國家共同體邁進。普魯士善於籠絡德意志各邦國,作為關稅同盟的成員,這些邦國從中得到物質上的好處,加上它們的發展程度都沒有達到哪怕是接近普魯士的水平,於是普魯士成了這些邦國資產階級嚮往的中心。這些資產者把普魯士看作是自己在經濟上的前衛和將來在政治上的靠山。這樣,普魯士就開始躍居德意志的領導地位。
(八)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外力推動。
1805-1807年的軍事勝利使拿破崙占據和控制了德意志的大部分,普魯士王國充當了了法國反英反俄的附庸。為維護和實現法國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拿破崙在對普魯士實行軍事佔領,政治統治和外交操縱的同時,也按照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模式,在當地強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廢除農奴制,解除農民對地主的封建義務;革除古老的典章制度,取消行會法規等等。
雖然由於戰爭的頻繁,以及反法勢力的極力阻撓,拿破崙在德意志的資產階級改革最終沒能堅持下去,但此舉已經對德意志未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正是由於拿破崙猛烈盪滌著封建割據勢力,扶植正在生長中的資本主義關系,才使德意志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工業,也使德意志民族資產階級得到了相當的發展。因此恩格斯曾說過:「德國資產階級的創造者是拿破崙……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掘墓人」。
綜上所述,正是經由這樣一條特殊的發展道路,普魯士才能在短短百年內迅速崛起並完成了近代德國的統一,所以普魯士有時就成為了德國人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而一部「普魯士道路」的演進史,也在某種意義上不斷給予著我們警示和啟迪。

檢討德國軍政當局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指導過程,如果他們不是有意識地對這種趨勢視而不見,那至少也是反應遲鈍和麻木不仁的。而這又與德國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特點密切相關。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過程中,德國沒有經歷革命性的社會變革,傳統的封建因素保留較多。普魯士的軍官團,思想意識特別守舊,他們大多出身於容克貴族,與王室有特別的互惠關系。軍官向最高統帥宣誓效忠,同時期望王室承認他們的特權作為回報。[1](P112) 普魯士軍官團是德國軍隊的精英和核心。一方面,他們作戰勇敢,忠於王室,有獨立精神,有進取心;另一方面,他們又害怕人民大眾,害怕失去他們的特權。他們把行軍打仗看成是他們的職責領域,小心地把守著不讓別人染指。從根本上說,他們擔心人民大眾廣泛地捲入戰爭,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提出合乎情理的權利要求,從而顛覆現有的社會結構。特別擔心工人群眾趁戰爭的機會,在德國國內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在德國建立「新的社會」和塑造「「新的人」。
這樣,軍隊的精英們,千方百計想要限制戰爭的規模,控制戰爭的時間。史里芬相信,防止戰爭無限化的唯一方法,是將戰爭限制在職業軍人的領域,民眾社會與軍隊之間維持一種權力的平衡。軍隊只管打仗,迅速結束戰場上行動,保持自我封閉。政治不幹預戰爭,軍隊也不幹預市民社會和工業生產。將戰爭完全看成是軍人的事情。他的觀念不僅與現實社會的戰爭發展方向背道而馳,而且,也明顯地不顧被廣泛接受的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的信條。早在19世紀30年代,他就諄諄告誡他的讀者們,戰爭不是一個能夠脫離政治的獨立的領域,相反,它依附於政治。是政治的性質決定了戰爭的性質,而不是戰爭的性質決定政治的性質。「戰爭是政治在另一種條件下的繼續」成了他的至理名言,沒有人試圖去否認它。史里芬試圖去否認這一點,在實踐中當然行不通。
德國進行戰爭遇到的困難,除了戰爭指導者的觀念落後以外,還有來自於王室的麻煩。王室將軍官團看作其生存的保證,因此,不斷將那些忠誠於王室但不一定很有作為的容克貴族塞進高級軍官隊伍,降低了軍官團的整體素質。富勒(J. F. C. Fuller)在檢討德國的戰爭指導過程時,曾經尖銳地指出,「在法國是政治性的腐化,在德國卻是皇室性的腐爛」。
他嚴厲批評威廉二世,說他不能容忍真正有價值的軍人,他的陸軍,完全是供檢閱擺樣子的。而小毛奇則是一群無能兒中的活寶,他沒有進過參謀大學,在他的服役經歷中,大部分時間在充當他叔父和皇帝的副官。1914年戰爭爆發時,他已經68歲了。他一切都模仿他的叔父,殊不知他叔父的參謀制度早已過遲了。富勒的批評是過分尖酸了一點,但基本的事實卻是實在的。
史里芬計劃破產了,戰爭變得曠日持久。小毛奇下了台,由法爾金漢(Falkenhayn)繼任總參謀長。但法爾金漢指導戰爭的觀念,也沒有跳出史里芬和小毛奇的圈子。德國需要有新的戰爭指導者,以適應新的戰爭形勢。興登堡(Hindenburg)和魯登道夫(Ludendorff)便成了德國軍隊的寵兒, 他們帶來了全新的觀念。1916年8月,興登堡出任總參謀長,魯登道夫出任總後勤部長。 他們是坦能堡戰役(the battle of Tannenberg)的勝利者,在軍官團享有很高的呼聲。魯登道夫與興登堡比較,對現代戰爭的理解似乎更為深刻和全面,他也有效地使用了他手中的權力,1916年夏天直到戰爭結束,德國在戰爭指導方面,實際上處在魯登道夫的某種獨裁統治之下。
魯登道夫不是貴族出身,據說有瑞典人的血統。他被看成是「天才與瘋子」的統一體。他認為,在機械化時代,戰爭已經具有了總體的性質,戰場包括了交戰國家的全部領土,沒有了前方與後方、交戰人員與非交戰人員之分,各交戰國家的全體人民都成為了作戰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有效地進行戰爭,國家的經濟體系必須完全適應戰爭的要求。各方面的力量都要動員起來,投入戰爭。關於戰爭與政治的關系,他認為在機械化戰爭的時代,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克勞塞維茨的所有理論,不得不徹底推翻,戰爭和政治都服務於民族的生存,但戰爭是民族生命意志的最高表達。」在他的思想里政治簡直成了戰爭的奴僕。他對現代戰爭的理解是深刻的,但在政治上卻是保守的。他對民主、自由、社會主義等觀念抱有固定的偏見。他要把全體人民都發動起來,獻身於總體戰爭,但又要千方百計限制他們的權力和利益。他對戰爭的指導,使德國在人力物力、政治與軍事、軍隊與社會等方面的關系實現了重組,把德國作戰的潛能發揮到極點;但與此同時,也在不自覺之中種下了完全顛覆德國社會結構的種子。

閱讀全文

與德國統治者是一種什麼樣的結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