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斯大林強令收復領土,羅馬尼亞為何向德國大哥求助
斯大林強令收復領土,羅馬尼亞向德國大哥求助的原因在於想讓德國保護羅馬尼亞的領土完整,讓德國和蘇聯相制衡,這些領土根據《比薩拉比亞條約》,已經讓薩拉比亞地區歸屬羅馬尼亞,它由於國力弱小,所以不敢妄自決定,只能求助於德國這一強國。
就這樣,斯大林成功地建立了從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脈的「東線」。蘇聯的邊境向西推進了200-300公里,新增了46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
2. 敖德薩保衛戰:蘇聯敗給了羅馬尼亞,跟著德國混為何如此賣力
羅馬尼亞當時是憑自己的力量,從蘇聯手中奪回了被蘇軍所控制的兩個省,甚至還佔領了黑海敖德薩。但是,羅馬尼亞畢竟是小國,所以需要得到德國在軍事和外交地位,兩個方面的援助,好解決羅馬尼亞在東歐發展形勢不好的政治地位。
德國人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自然就不可能再援助羅馬尼亞,於是,羅馬尼亞不得不向蘇聯和西方盟國示弱求和。
3. 德國和羅馬尼亞的關系破裂主要原因是什麼
如果說德意之間矛盾的加劇,相當程度上是與北非和地中海地區戰局聯系在一起的話。那麼,德羅關系產生裂痕,更主要的是與蘇德戰場戰局,特別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進程及結果聯系在一起。
羅馬尼亞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遭受了慘重損失,羅馬尼亞並未得到軸心國其他國家的同情。在德軍最高統帥部和前線指揮官眼裡,正是羅軍的怯弱,才是輸掉這場戰役的原因之一。在蘇軍反攻成功後,原來就對羅軍戰鬥力和指揮官評價不高的德軍最高統帥部,現在完全喪失了對羅軍的信任。1942年11月27日,羅馬尼亞駐柏林武官格奧爾格向政府報告:「我從極秘密的渠道得知,在第3集團軍中發生的事件讓德國領導層對羅馬尼亞軍隊大失所望。」指揮「冬季風暴」行動的曼施坦因元帥亦有同感,他在1942年12月27日的命令中強調:「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的士兵和軍官有相當一部分人不想打仗」,軍官「在不是非常必要的時候便下令撤退」。在高加索地區作戰的德軍A集團軍群司令官克萊斯特元帥,在1943年2月初也不得不承認「對某些羅馬尼亞分隊一點也指望不上了」。
羅馬尼亞方面對這種指責並不接受。羅馬尼亞總統揚•安東內斯庫對曼施坦因的上述命令極為不滿,說「曼施坦因對羅馬尼亞軍隊的態度導致了參加頓河集團軍群的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的覆滅」。羅馬尼亞的戰士和軍官則認為,德國人應對前線的失敗負責。羅第3集團軍的調查機關在總結頓河地區被擊潰的第5軍士兵和軍官的意見時寫道:「被包圍的第5、第6、第13和第15師很快被消滅了。這些部隊的軍官們認為罪責在最高統帥部,特別是德國人。……前來支援的德軍先撤退了,而且是在羅馬尼亞師的掩護下,結果羅馬尼亞師成了犧牲品。」經過共同作戰之後,雙方部隊之間的關系不是更密切,而是日益惡化了。戰斗失利後,德國人對羅軍多方刁難,從交通工具、食品供應、軍用物資等方面給羅軍出難題。如羅第3集團軍各部隊,1942年夏被送往前線時是坐火車,速度很快;但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失利後,則要徒步後撤。羅馬尼亞駐柏林武官格奧爾格在1943年2月21日給政府的電報中說,德軍最高統帥部也似乎承認。「在德軍和羅軍之間的一些事情,由於因一些意外事件引起的神經過敏,已經導致了對我軍供應和運送上的疏忽」。這種疏忽的結果是讓羅馬尼亞士兵幾個星期處於飢餓之中。
4. 二戰中,羅馬尼亞為什麼要與德國建立親密外交關系
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巴爾干國家間的緊張關系,因德意兩國(沒有蘇聯參加)於1940年8月30日在維也納強行裁決而趨於緩和。這個裁決使羅馬尼亞損失最大。盡管如此,它卻尋求和德國建立更加親密的關系。這是因為它清楚地認識到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已不復存在,德國便成了能保衛它的剩餘領土和對付蘇俄威脅的唯一強國。
5. 為什麼二戰時期芬蘭羅馬尼亞支持德國
樓主你好
本身最重要兩點原因
1.自身弱小落後,沒有強大軍工體系和軍火科技
2.地理位置離德國很近,如果加入同盟國,德國將第一個攻打它們。
6. 羅馬尼亞戰役的戰爭分析
第一個問題是:首先,德國是否能避免這場慘敗?大家一定記得就在戰役開始前,德軍曾考慮過將防線後撤以縮短戰線,但由於希特勒覺得在羅馬尼亞德軍有足夠兵力守住原來的防線,而且由於顧慮不經戰斗就將蘇聯紅軍放入羅馬尼亞會使得羅馬尼亞失去繼續戰斗的意志,因而沒有批准這個計劃,7月底德國陸軍總部將5個裝甲師和6個步兵師調離了羅馬尼亞,這使得當地的德軍實力大為下降,這肯定是德軍失敗的一個原因,那麼是不是如果那些兵力不被調離羅馬尼亞,德軍就可以避免這場失敗?對於這個問題,可以用另一個問題來反問:為什麼德國陸軍總部要調走這些兵力?這些兵力調去了哪裡?由於蘇聯於1944年6月在白俄羅斯和北烏克蘭發動的大規模攻勢取得了巨大成功,到1944年8月,蘇聯紅軍已經兵臨波蘭首都華沙城下,通向德國心臟地區的門戶有被蘇聯紅軍沖破的威脅,為此德軍不得不通過削弱其他防線,集中一切可抽調的兵力於波蘭的辦法來穩定那裡的防線。所以駐羅馬尼亞的德國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兵力被抽調是根本無法避免的事。對於德軍來說十分不詳的是,到1944年蘇聯紅軍已經有足夠的實力在兩個不同的方向上發動大規模的攻勢,為了擋住蘇聯紅軍的主攻,德軍不得不削弱其他防線上的兵力以堵塞突破口,當蘇聯發現德軍其他防線已經被削弱到一定程度時,他們就會發動他們的第二號攻勢,雖然參加這個攻勢的蘇聯紅軍的實力無法和擔任主攻的蘇聯紅軍部隊相比,但由於當前的德軍實力更弱,所以還是有很大成功希望,還將看到到1945年,蘇聯紅軍將會有能力在3個方向上發動大規模進攻。1944年8月在羅馬尼亞的德軍無法避免戰敗,他們的命運可以說在1944年6月22日,蘇聯紅軍發起白俄羅斯戰役時已經決定了。
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德軍失敗得這么慘?他們在2個星期里損失了30萬人,其中陣亡人數高達15萬人,是蘇聯紅軍陣亡和失蹤人數13197人的10倍以上!在4年的蘇德戰爭中,無論是在此以前還是在此以後,蘇聯紅軍都從來沒有取得如此有利的陣亡比率,即使在以後會寫的《維斯圖拉戰役》中,無論是蘇聯紅軍軍隊的素質、裝甲兵力的規模都遠強於處於次要戰線上的第2和第3烏克蘭方面軍,而且蘇聯紅軍在兵力上的優勢更大(大約220萬蘇聯紅軍對56萬德軍),在這種優勢的情況下,雖然蘇聯紅軍取得了完勝,並使近20萬的德軍戰死在戰場上,但蘇聯紅軍陣亡和失蹤人數也達到43476人,雙方陣亡比率大約1:5,仍然低於羅馬尼亞戰役。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是德軍准備不夠充份嗎?顯然不是,從1944年4月到8月,德國人有整整4個月的時間來完善他們的防線,而德國人並沒有浪費這段時間,當蘇聯紅軍發起進攻時,德軍在東北的防線依託Dniester河,北部防線則有山地掩護,都相當堅固。那麼是德國守軍狀態不佳嗎?也不是,在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德國部隊中,老兵比率很高,有許多老兵曾在曼斯坦因麾下久經沙場,作戰經驗十分豐富,而在蘇聯紅軍方面,在戰役開始前不久,265000新兵被補充進蘇聯紅軍,這兩天我翻了一下資料,結果發現這個數字僅僅是補充進第2烏克蘭方面軍的新兵數字,另外補充進第3烏克蘭方面軍的新兵為8萬人,也就是說蘇聯紅軍參加進攻的88萬部隊中有近35萬人(40%)的兵力是毫無作戰經驗的新兵!他們別說無法和德軍相比,即使羅馬尼亞人也比他們強。那麼是不是蘇聯紅軍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佔了絕對的優勢?也不大可能,參加這場戰役的德國和羅馬尼亞人共有50萬人,蘇聯紅軍在兵力上占的優勢並不大,當然蘇聯紅軍在武器裝備上占的優勢很大,炮兵10:1,坦克和自行火炮5:1,飛機一開始是15:1,後來是4:1到5:1,德軍是防守的一方,一條完善的防線是可以多少抵消進攻者在人數和武器上占的優勢的,而且即使蘇聯紅軍憑借其在武器裝備上的優勢最後打敗德軍,但這仍然無法解釋為什麼德軍輸得這么「難看」。
那麼是不是由於德軍在戰斗中喪失了勇氣?這肯定不對,可以看到德軍打得多麼頑強,尤其在戰役最後的那段時間里,德國人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和堅韌足以讓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引以為豪。最後大家也無法把這場戰役的失敗歸咎於希特勒「不準後退一步」的命令,因為僅僅在蘇聯紅軍發動進攻後不到3天,德軍就接到了全線後撤的命令。那麼德軍如此慘敗的原因是什麼呢?Friessner將軍在戰後曾把情報的失敗作為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回憶在戰役前不久,他接到的情報是這樣評價當前蘇聯紅軍可能採取的行動:「面對著南烏克蘭方面軍群的蘇聯紅軍在近期內發動大規模攻勢的可能行不大,但由於對羅馬尼亞發動攻勢在蘇聯總體計劃中佔有重要地位,所以蘇聯紅軍發動小規模局部攻勢的可能性還是不能排除的」。大家且不說這份情報可靠性如何,作為指揮一個戰略方向的高級將領,他肩頭上擔負著國家的危亡和部下數以十萬記士兵生命的責任,他必須採取一切措施以對付敵軍可能發動的進攻,哪怕他手下的情報軍官跪下來賭咒發誓,敵人不會進攻,他沒有權力有任何懈怠,這是作為一個統帥的命運,沒有比一個統帥企圖把責任推卸到手下情報軍官身上更墮落的事了!對蘇聯紅軍攻勢規模之大缺乏心理准備的根本原因,是由於當時蘇聯紅軍在波蘭已經投入了如此多的人力和物力,所以Friessner將軍(公正一點地說還包括古德里安和希特勒)都不相信蘇聯紅軍有能力同時在另一個地點發起大規模的進攻,這才是德軍對蘇聯紅軍的攻勢感到突然的原因。
7. 被蘇聯搶走五萬領土的羅馬尼亞為何在加盟德國時又損失5萬
1940年時,整個歐洲都不太平,德國出兵閃擊波蘭、荷蘭、比利時,突破馬其諾防線,佔領法國;蘇聯也趁機大肆擴張,瓜分波蘭,威逼波羅的海三國就範加盟。
南歐各國為求自保,也紛紛在蘇德兩方之間選邊站隊。羅馬尼亞被蘇聯搶走了5萬平方公里領土。一怒之下加盟德國,尋求德國保護。可是為什麼,德國卻沒有保護他,又讓它交出了近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呢?
(二戰中的羅馬尼亞軍)
德國的《維也納裁決》將特蘭西瓦尼亞一分為二,匈牙利分得4.36萬平方公里。羅馬尼亞的佔有面積雖然更多,但都屬於窮鄉僻壤,沒有油水。羅馬尼亞雖然不滿意,卻敢怒不敢言。
看到匈牙利成功要回了一部分領土的保加利亞,也找到希特勒,要求德國為當年被羅馬尼亞吞並的南多布羅加地區進行裁決。
保加利亞也是德國一直以來的堅定支持者,當然不能虧待。於是德國對羅馬尼亞說,把南多布羅加地區還給保加利亞,否則我就要揍你。
實力不濟的羅馬尼亞,只得再次應允。數千平方公里的南多布羅加回到了保加利亞手中。
此時的羅馬尼亞已經欲哭無淚,不僅沒能依靠德國奪回蘇聯的比薩拉比亞,還偷雞不成蝕把米,吐出了更多領土。
這樣算下來,在1940年僅三個月時間里,羅馬尼亞就失去了近1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德國戰敗後,羅馬尼亞被列入德國仆從國之列,不僅沒有拿回蘇聯的比薩拉比亞,以及保加利亞的南多布羅加,還必須向蘇聯支付3億美元賠款。
不過羅馬尼亞也並非完全沒有收獲,被匈牙利割走的特蘭西瓦尼亞西部地區,近五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再次回到羅馬尼亞手中。
羅馬尼亞領土的得失變遷,真實反映了國際上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假如羅馬尼亞實力足夠強大,在當時他就不會受到蘇聯的蹂躪,更不會在投靠德國陣營後,還被德國威脅不得不交出大片領土。
8. 一戰時協約國一員的羅馬尼亞,為什麼二戰時加入了軸心國
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我們很少關注一些小國。的確,這些國家在世界大戰中,根本沒有能力左右自己的命運。像歐洲小國羅馬尼亞,在一戰中追隨英法等協約國集團,取得了勝利,戰後獲得來自俄羅斯,奧匈帝國等大片領土。作為戰勝國的羅馬尼亞收獲頗豐
可是在二戰中,羅馬尼亞卻選擇了德國的軸心國集團,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羅馬尼亞認為德國會取得最終勝利嗎?
此時的羅馬尼亞已經欲哭無淚,但是又沒辦法。除了德國,也沒有更好的依靠了。
從這個角度講,其實羅馬尼亞這樣的小國在弱肉強食的國際上根本玩不起,只能借力打力,在外交中期待著能夠左右逢源,將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9. 一戰中追隨英法協約國的羅馬尼亞,為什麼會在二戰中投靠德國
小國在大國沖突的夾縫中求生存有多難?
春秋時期的鄭國便是一例,鄭勢力范圍不大,卻是強敵環伺,楚國強大了,以進攻它來作為北進跳板,晉國強大了,也要拉攏鄭國來對付楚國,然後楚國借機又大規模報復,進攻鄭國。
打來打去,晉楚兩家以打促談,誰也奈何不了誰,唯獨苦了作為主戰場的鄭國。直到最後,鄭國仍然逃不了被滅的命運有人認為,難道鄭國就不能尋求晉楚之外的盟友嗎?或者乾脆加入晉楚中的一方,總比被兩國大國當皮球踢來踢去好!
巧了,兩次世界大戰中的羅馬尼亞就是這么做的。
羅馬尼亞,多被人僅僅將其視作東歐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國。可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羅馬尼亞的地位卻著實不可小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俄國通過自殺式的勃魯西洛夫攻勢,幾乎把德國的鐵桿盟友奧匈帝國打殘,沙俄贏得慘勝。因為這場協約國集團的勝利,羅馬尼亞決定支持英法俄一方,對德奧宣戰。1917年俄國退出戰爭後,羅馬尼亞便取代沙皇俄國,成為了英法在東線對抗德國的重要盟友。
羅馬尼亞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在歷史上,他一直被沙俄打壓,而這次他選擇加入沙俄所在的協約國集團,正是預測出了這場戰爭的勝負,自己無論打得怎麼樣,贏家肯定是協約國一方。所以羅馬尼亞通過趕上這趟順風車,不但在東線暫時牽制住了幾十萬同盟國軍隊,還引起了英法的關注。
與英法建立聯系,是羅馬尼亞外交上的一計。夾在俄國和德國兩個軍事強國之間,唯有"遠交近攻",爭取英法的支持,響應他們遏制俄國的戰略,才能維持自己國運不墜,這是當時很多羅馬尼亞人的想法。
但是,形勢比人強,先是席捲全球的經濟大危機差點把英法整趴下,又是蘇聯方面通過兩個五年計劃實力驟增,英法俄的力量對比消長,讓羅馬尼亞不得不重新權衡自己的外交。
結果,1939年,納粹德國閃擊波蘭,東線打響,蘇聯方面也沒閑著,他們怕德國人哪一天把自己也"閃"了。所以做最壞打算,蘇聯人要給自己也建立一道防範德國進一步東進的"東方戰線"。
10. 德國沒他打不起閃電戰,二戰中的羅馬尼亞到底有多重要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意日三大軸心國一起侵略世界,打算瓜分地球的邪惡戰爭。但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軸心國」遠不止三個,綁在這架戰車上的國家為數眾多,只是後來不被提起。
我們都知道,二戰時中國不是孤軍作戰,而是跟美國、英國、蘇聯等國組成盟國。其實德國當時也有自己的小聯盟,除了日本和義大利兩大軸心之外,歐洲的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都是德國的盟友,這些國家被稱作「仆從國」,為德國的侵略出錢出力。
其中羅馬尼亞的地位最重要,是德軍主要的的石油來源,被現代的軍迷戲稱為「德軍的奶媽」。
前線傷亡慘重,本土慘遭轟炸,加上德國的敗相已露,羅馬尼亞政府開始動搖了。1944年,蘇聯紅軍打到了羅馬尼亞北部,羅馬尼亞國內又發生了政變,新政府決定向盟國投降,跟盟軍結盟。繼義大利之後,羅馬尼亞成為第二個投降的軸心國。
羅馬尼亞的投降比義大利投降更讓德國受傷,因為重要的石油供給中斷了,德軍的裝甲部隊只能趴窩。羅馬尼亞的投降加速了納粹德國的滅亡,因為這次陣營的轉變,羅馬尼亞在二戰結束後沒有遭到清算,保持了自己的領土主權完整。
二戰後,羅馬尼亞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部分,跟納粹德國的合作是它的黑歷史。當年跟納粹合作的獨裁者安東內斯庫在1946年被處決,新政府絕口不提二戰歷史,這段不光彩的過去至此被徹底塵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