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當年日軍為什麼沒有選擇北進而是南進
日本北進與南進爭論的終結,在於1940年的佔領法屬印度支那事件。在此之前,日本陸軍主張先解決「中國問題」,視蘇聯為解決此問題的最大障礙(蘇聯在41年前也積極援助中國),因此陸軍一直訓練關東軍用於針對北方,並且諾門罕失利後,日本對蘇聯遠東方面補給能力不足以及兵源戰鬥力羸弱已有了解,並不存在放棄北進一說。南進是海軍的主張,除了南進靠海軍,可爭取更多軍費外,南洋的物資也是日本覬覦的目標。所以,南北的爭執,在此時難分高下。反倒是佔領法屬印支後,英美荷對日聯合制裁,切斷了對日本的原油供應,此時日本余油僅可用不到兩年。日本周邊,僅有荷屬東印度地區的巨港油田可以為日本繼續戰爭提供油料支持,故日陸海軍一致同意南進以奪取日本急缺的原油。日本戰爭資源最缺的就是油,據說大和號決死出擊,燃油是從老百姓口中省下來的豆油。
Ⅱ 二戰日本如果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國攻打蘇聯會有什麼不同
我們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關鍵的時候日軍襲擊珍珠港,導致美國參戰,這個要遠在歐洲莫斯科和蘇聯大戰的德國大吃一驚,希特勒為此暴怒,他深知一旦美國參戰必然會對自己造成不可挽回的結局,確實這次事件導致盟軍最終取勝。
Ⅲ 二戰時期,日本和德國為啥沒有戰略協作
日本和德國沒有戰略協作的一個原因是日本心懷鬼胎。當德軍橫掃波蘭之時,日本人在亞洲戰場上與中國軍隊陷入了相持階段。因此德國人在歐洲與英法廝殺,明顯是日本人所喜聞樂見的。德國人的每一次勝利都是日本人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一次助力,沒有了英法的制衡,日本可以放開手來進一步征服中國。因此日本人更傾向於利用這個千載不遇的契機來完成自己的地緣戰略目標,至於配合德國人的歐洲戰略,日本人高層則相當的謹慎。
最終日本與德國對於自身戰略利益的貪婪以及雙方的互相不信任感,徹底埋沒了雙方進行聯合作戰的一切可能。
Ⅳ 當年蘇聯如何會得知日軍不會北上同德國夾擊蘇聯
當然不是,當時給蘇聯遞送情報的是著名的間諜——佐爾格
1941年10月底,蘇最高統帥部開始抽回一些部隊作為預備隊,使其得到必要的休息,新的預備隊也在源源不斷地趕到。此時,蘇聯傑出的諜報人員左爾格從日本送來了准確的情報:日本武裝力量將全力南進,而無意對蘇作戰。於是,斯大林又將部署在西伯利亞與日本關東軍對峙的25個步兵師和9個裝甲旅的精銳部隊陸續西調到了莫斯科近郊。
Ⅳ 二戰中德國有沒有計劃讓日本北進夾擊蘇軍,日軍為什麼沒有北進
近代日本在對外擴張道路上一直存在北進與南進的戰略選擇問題。這種戰略選擇問題往往又伴隨著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對於各自在決策權力的分配、軍備份額的比重等問題的爭奪,顯得復雜多變。北進戰略主要以日本陸軍為主導,其最終戰略目標是以中國大陸為腹地,向西伯利亞擴張,主要假想敵國為蘇聯。南進戰略主要以日本海軍為主導,其最終戰略目標是在確保對中國大陸的霸權地位後,再向太平洋地區進行擴張,主要假想敵國為美、英等國。一、廣田弘毅組閣,確立「南北並進」方針北進與南進之爭由來已久。總的來說,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是以北進戰略為主導。從征韓論到大陸政策,從中日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從吞並朝鮮到出兵西伯利亞,從九一八事變到扶植偽滿洲國,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歷屆政府都把北進作為主要戰略方向。
1936 年的二·二六事件是日本軍事戰略發生轉折的標志。二·二六事件是日本陸軍內部主張北進的皇道派和主張南進的統制派之間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事件平息後,皇道派勢力被鎮壓,北進的主張退出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在軍部的支持下,成立了完全服從於軍部意志的廣田弘毅內閣,軍部加強了在政治中的發言權。
為了進一步解決北進和南進問題,7 月 2 日天皇召開御前會議,通過了《適應形勢演變之帝國國策要綱》,表明了日本在當前形勢下的「國策要綱」是「竭盡全力解決日本在華沖突」,「加速南進」,基本上確立了日本對蘇德戰爭的立場。
蘇德戰爭的爆發可以說是日本北進的最佳良機。但中國的持久抗戰牽制了日本陸軍主力,日本無力北進。於是,日本當局只好對蘇聯採取「熟柿子主義」策略,即用柿子成熟後自動落地,譬喻待德國打敗蘇聯後,日本再趁機以最小代價佔領蘇聯遠東地區。為了掩飾南進的戰略意圖,日本關東軍於 7 月上旬在中國東北舉行空前規模的軍事演習,參加人員達 70 多萬,飛機 600 架。如此規模的軍事演習,立即引起國際上的關注。於是日
Ⅵ 二戰中德國有沒有計劃讓日本北進夾擊蘇軍,日軍為什麼沒有北進呢
近代日本在對外擴張的道路上一直存在著北進和南進戰略的選擇問題。
這樣的戰略選擇問題伴隨著日本陸軍和海軍之間政策決定權的分配、軍備佔有率的比重等問題,復雜且富於變化。
北進戰略主要由日本陸軍主導,最終的戰略目標是以中國大陸為中心擴大到西伯利亞,主要設想敵國是蘇聯。
南進戰略主要由日本海軍主導,最終的戰略目標是在確保中國大陸的霸權地位後,擴大到太平洋地區,主要設想敵國為美英等。
陸軍和海軍根據各自的利益,對對外擴張戰略意見分歧。陸軍以參謀本部作戰課的石原莞爾為代表,考慮到海軍方面的意見,在努力調整陸軍省和關東軍等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國防國策大綱》,主張首先應該全力壓制蘇聯,然後再擴大到太平洋地區。
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為什麼沒有和德國合作進攻蘇聯,如何聯合進攻,……
樓主這個問題問的很好 證明了你很會思考
我提醒你一句:不要僅僅從戰術角度考慮,更要從戰略甚至政治角度去考慮這個問題。
1首先看 德軍的如意算盤
當時德軍對蘇宣戰後 德軍開始了其最不願意做的事情--雙線作戰。但是,德軍也有考慮,那就是:讓日本同時對蘇宣戰,使蘇聯也陷入雙線作戰。
2再來看 蘇軍的目的
衛國戰爭初期,蘇軍一潰千里,毫無招架之力。戰損極其嚴重,兵員,後勤幾近枯竭。只能龜縮與斯大林格勒等地防守。等待嚴冬的到來。斯大林只能從東線抽調可以抽調的一切力量來鞏固斯大林格勒的防守--哪怕是巷戰!這個時候蘇軍最怕看到的情況就是:東邊的日軍再來進攻。一旦這樣,蘇聯將會在東西兩線受到攻擊,顧此失彼的結果就是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看到 德日會師,那也將是蘇聯轟然倒地的時刻。因此蘇聯的政策是,緊抓所謂的「蘇日友好條約」這最後一塊遮羞布,盡力搞好蘇日關系。當然也如樓上兄弟所說,不惜出賣同盟國--中國的利益,承認日本對東北的統治。這一切都是只有一個目的:避免腹背受敵,拼盡全力與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做一次生死豪賭!
3最後我們再來看看 日軍的齷齪戰略
日軍的齷齪在於,明知道此時對蘇聯背後捅一刀將導致蘇聯徹底崩潰,但是,那樣做等於是給德軍做嫁衣。因此 日軍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德國盟友做大。而且,他們在中國的侵略軍也呈現出強弩之末之勢,故他們只是像非洲的食腐動物鬣狗一樣,將所謂的精銳「關東軍」作為預備隊,置於中國東北。同時靜觀事態發展,伺機出擊。他們在等什麼?在等德軍拿下斯大林格勒。那時,蘇軍將全盤崩潰,這樣日軍就可以幾乎不費太大的力氣就可以去吃到現成的食物,從這個倒斃的死屍身上,分到一塊腐爛的肉塊了。
當然,我們不得不說,日軍也並不是一直在等,也小規模的挑釁國蘇軍。但是,在一定規模限制下的對蘇軍戰斗沖突中,所謂的日軍精銳關東軍吃了很大的虧,從此再不敢正視蘇軍了。
至於說什麼有《蘇日友好條約》的限制,那其實根本就是沒什麼制約效力的廢紙一張。一塊遮羞布而已
樓主還有什麼疑問,可以一起問來,我一並回答
Ⅷ 聽說二戰的時候日本和德國的關系不好
二戰時日本和德國,雙方只是暫時的合作關系,合作之中有很多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希特勒本人對於日本的評價不是很高,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在中國膠東半島的利益就被日本剝奪。
日本和德國在二戰中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兩個國家根本沒有共同的利益。
德國在二戰剛開始時是占據著明顯的優勢的,憑借著閃電戰這一先進的打法,德國使用數量並不算太多的軍隊就快速攻克了波蘭,強大的裝甲部隊逼得法國軍隊投降,而到了戰爭後期,希特勒決定攻打蘇聯,然而這一個想法無疑是錯誤的。
可是蘇聯和日本之間卻約定好互相不打對方,以致於日本把大部分陸軍兵力都投入到了中國戰場,而德國軍隊卻在蘇聯戰場上損失重大,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也被美國所擊敗,德國和日本在戰場上並沒有同盟國那麼聯系緊密。
而後日本偷襲美國。這讓德國對日本的意見更大,最後德國也顧不得日本的生死,不想讓自己在世界上樹敵太多,最後早早的就投降了。現如今這兩個國家基本上沒有任何往來。
因此德國對日本不看好,日本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講盟友之情。對於國家利益的拿捏。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先把自己的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的,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
(8)日軍為什麼不北上配合德國擴展閱讀:
二戰時日本為什麼不願意配合德國進攻蘇聯
日本沒有配合德國進攻蘇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人不信任德國人。二戰前,德國和日本雖然關系比較密切,但並不是一條心,兩國只是因為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不管是德國人還是日本人都不信任對方,雙方存在著嚴重的隔閡。
不過,在二戰前,兩國在對待蘇聯問題上目標還是比較明確的,反蘇一直是兩國的一個共同主題。在德國的慫恿下,日本人對反蘇非常積極,以致於日本人在滿蒙邊界主動挑起了諾門坎事件,和蘇聯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沖突。
不過在諾門坎事件中,德國人不僅袖手旁觀,而且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和蘇聯合夥瓜分了波蘭。德國人的背叛讓日本人非常惱火,對德國產生了嚴重的不信任。
同時由於日本在諾門坎戰役中遭到重創,日本北進戰略破產,南下戰略逐漸取代了北上戰略,進攻蘇聯的事因此被擱置起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人更不可能進攻蘇聯。一個強大的美國已經讓日本焦頭爛額,日本當然不想再增添一個強大的敵人。
事實上,由於日本在諾門坎事件中被蘇聯打怕了,根本不願意招惹蘇聯,所以日本人一直在東北地區按兵不動,生怕蘇聯人打過來。
此外,由於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物資消耗劇增,特別是石油和橡膠嚴重不足,日本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不得不南下進攻東南亞。日軍南下後,已經無力北上,更談不上對付蘇聯。
如果日軍北上,不僅增添一個強大的敵人,增加軍事壓力,也無法獲得急需的資源,根本不劃算,絕對是賠本的買賣。所以不管德國人怎麼拉攏,日本就是不為所動,不僅沒有進攻蘇聯,而且和蘇聯眉來眼去,保持了一種微妙的「默契」。
在蘇聯人最艱難的時刻,日本人竟然對懸掛蘇聯國旗的美國船隻視而不見,讓美國的物資源源不斷運往蘇聯,讓蘇聯人順利的渡過了難關。可以說,日本不僅沒有幫上什麼大忙,而且給德國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在利益面前,德國和日本的隔閡凸顯,各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所以根本形不成合力,這也是軸心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Ⅸ 日本當年為什麼沒能聯合德國夾擊蘇聯呢
眾所周知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和德國軸心國中唯二兩個能打的,1941年德國開始“巴巴羅薩”行動,閃擊蘇聯,蘇德戰爭爆發,百萬德軍一路打到莫斯科城下,那麼此時的日本為什麼不從東邊進攻蘇聯,與德軍一起將蘇聯擊潰徹底解決這個龐然大物呢?這裡面有很多因素,我們一個一個來講。
一、1936年德國和日本簽署的《德日反共協定》包括未公開的秘密條款,都沒有明確規定締約國在其中一方進攻蘇聯時另一方需要共同履行進攻或者協助的義務。這一點在1939年日蘇之間爆發的諾門坎戰役就顯示的很明顯了,在日蘇戰役還在進行的1939年8月23日,德國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一舉動明顯表示日德之間對於蘇聯沒有協作機制。而且即便在1941年6月德國發動對蘇戰爭後,日本主動詢問是否需要配合時,高傲的德國人也只是回復說日本可以自主行動,沒有提出協助要求。
總之以當年日本的實力聯合德國夾擊蘇聯是不符合日本國家利益的,最後我想說當年日本腳下就有一個大慶油田但他們始終沒能發現,這也許就是國運吧,但是是屬於我們的。
Ⅹ 在1941年日本為什麼不北上進攻蘇聯,與德軍東西夾擊蘇聯
本來~日本與德國是有約在先,是要夾擊蘇聯的,而且日本常規住滿洲(東三省)的精銳部隊-關東軍多達150於萬,目的進可攻蘇聯,也可防守,但德日意簽署的反共 產同盟(也就是軸心國同盟),在蘇聯與德國簽署的互不侵犯條約後,變成了一紙空談,而且使日本對德國。反復之舉難以信任,從而導致近衛內閣的倒台,近衛糜在下崗演說中講,本內閣期內簽署的任何協約條例,如對帝國發展政策無利益,盡可廢除,後來德蘇因為巴爾干問題和阿拉伯半島利益分歧,導致希特勒越來越厭煩蘇聯的貪得無厭,最後閃襲蘇聯,並邀請日本共同出戰,但由於日本的東南亞戰略政策已經開始實施,對於希特勒的不信任。導致東西夾擊蘇聯的計劃流產,但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蘇聯和日本當時的關系非常曖昧,日本希望蘇聯可以穩固其後方,騰出手來解決東南亞及印度、太平洋問題,而蘇聯指望日本削弱英美,這兩對狗男女一拍即合,所以關東軍南下,蘇聯調遠東集團軍回西線,雙方的默契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