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國漢諾威關閉公共建築的熱水,今年冬天怎麼過
節約能源是全世界都在做的一件事情, 據英國《衛視》報道,為應對新能源危機,德國漢諾威將切斷公共建築,游泳池,以及體育館等地的熱水供應。關閉公共噴泉,該市也是德國首個宣布節能措施的大城市。能源節約計劃是按照“分攤”的方式實現節約天然氣的目標,意味著歐盟內越大的國家承擔的義務就越多,德法意三國自然是負擔最重的。
現在不是歐洲制裁俄羅斯,是俄羅斯供氣量“腰斬”制裁了歐洲,而且制裁的太慘了。但願德國能夠找到大眾都接受的辦法盡快度過能源危機。
B. 德國有人呼籲冬天穿毛衣抵制俄能源,為何很多國家離不開俄能源
歐洲很多國家離不開俄羅斯的能源,有兩個重要原因。第一俄羅斯能源豐富,能夠滿足歐洲各國對能源的需求;第二進口俄羅斯能源,經濟性最好。
德國有人呼呼冬天禦寒,採用穿毛衣方式而不是天然氣供暖,想要用這樣一個方法,來抵制俄羅斯能源,減少俄羅斯能源進口。如果穿毛衣就能夠抵禦寒冷,我想只要民眾願意穿上毛衣,就能夠減少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
綜合上面敘述看來,盡管歐洲各國,都想要減少對俄羅斯能源依賴,但現實情況卻不容許他們這么做。俄羅斯所提供能源,對於他們來講,是最佳的選擇。
C. 德國的具體氣候夏天熱會熱到什麼程度冬天冷會有多冷德國乾燥嗎愛刮風嗎
德國的氣候決定於從大西洋吹進來的氣流和大陸性氣團對抗的關系。由於二者強度不斷地變化,天氣形態十分不穩定,由熱到冷或由乾到濕的氣候變化相當迅速,而且頻率頗高,是屬於西歐海洋性與東歐大陸性氣候間的過渡性氣候。此種現象成為德國氣候的一種特徵。
歐洲諸國的地理位置都比較靠北。但實際上德國氣候溫暖,非常適合旅遊。這里一年當中四季分明。無論哪個季節來訪問,只要准備中國華北地區適用的服裝就可以了。這里夏季乾燥,冬季溫濕多雨。因此夏季不管氣溫有多高,只要一走入陽光照不到的地方立刻就涼快了,這點跟北京差不多。夏天的夜晚有時比較涼快,帶上毛衣最好。
北部的冬天令人意外的暖和 德國的地形按照南部的山嶽地帶、中部的丘陵地帶、北部的平原地帶分成三大塊。與明朗溫和的中南部相反,北部給人的感覺似乎總是寒冷陰暗。其實這未必正確。夏天北部的氣溫的確比南部低,但到了冬季受海洋的影響,天氣其實要比南部暖和。夏天北部的日照時間短,多陰天天氣,所以難免給人以陰暗傷感的感覺,不過這也算是一種旅遊的趣味吧。要不然,冬季到北部去看看如何?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它周圍有9個鄰國: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為鄰,南邊是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共和國和波蘭接壤。自1990年10月3日德國重新統一以來,這個中心地理位置變得更為突出。它是東西歐之間和斯堪的納維亞與地中海之間的交通樞紐,其間水、陸、空道路條條通過德國。作為歐盟和北約的一員,德國被稱為「歐洲的走廊」。
德國的國土面積為35.7萬平方公里。南北之間的直線最遠相距876公里,東西之間相距640公里。最外的邊境點是:北部是濟耳特島上的理斯特,西部是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塞爾夫康特,南部是巴伐利亞州的奧伯斯特道夫,東部是薩克森州的泰斯卡。德國的邊境線全長為3758公里。按面積計算,德國小於法國和西班牙。
復雜多樣的地形
德國的地形異常多樣,從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山地、湖泊直至遼闊寬廣的平原。從北到南劃為5大地形區: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德阿爾卑斯山前沿地帶以及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區。整個地勢南高北低。
溫和的氣候
德國處於涼爽的溫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西北部靠近海洋,主要是海洋性氣候,夏季不太熱,冬季多數不冷。東部和東南部隨地勢的升高,氣候差異加大,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的特徵逐漸顯著,最冷時氣溫可達-10度,最熱時接近30度。
平穩溫和是德國氣候的總體特徵,冬季平均溫度在1.5度(低地)和-6度(山區)之間。7月份平原地區的平均溫度為18度,在南方山谷地區為20度左右。一般認為4月是德國氣候變化無常的月份,暴雨、洪水、颶風、大雪交替而至,因此在這個月出門的德國人一般都帶傘。5月、6月和9月、10月、11月是德國人從事各種交流活動的好時節,各種活動一般都安排在這五個月內進行。7月、8月是德國人休假的季節。
D. 在蘇聯寒冬中凍死了幾萬人,德軍為何不燒樹木取暖
希特勒可能做夢都沒有想到蘇聯的冬季竟然有如此寒冷,雖說不是德國戰敗的主要原因,但造成德軍戰鬥力下降以及凍死凍傷的德軍也是非常多的。
有人說不能穿棉衣嗎?不能就地取材?如果在東北待過的小夥伴就會知道,即使是穿著齊全,棉衣棉褲全穿在身上,如果半夜出去也很有可能被凍僵,如果是城市市內還好,周邊有房屋抵擋著冷風,但是如果是在野外,再遇上白毛風,那就聽天由命了,畢竟一整晚都在郊外,沒有禦寒的物資。
蘇聯在清理戰場時更是派出了5000人,德軍士兵堆積如山,很多都被大雪掩埋。
E. 德國人冬天為何只穿單褲
這兩天德國下雪了,一些地區的雪量還不小,突如其來的降雪讓小萊興奮了一把,畢竟德國雪景都辣么美~
而北京也體現著嚴冬的架勢,大風裹著寒冷抽打著每一個在外趕路的小夥伴。小萊深感「年紀大了」乖乖穿上了秋褲、毛褲、棉毛褲。畢竟再任性的姑娘,也架不住酷刑一樣的溫度。不知道小夥伴們都穿上秋褲和羽絨服了嗎?(來,沒穿就快把新姿勢學起來~)
然而,小萊的同事K女士就是一個不知好歹的不穿秋褲的人!這位來自德國的大妞似乎並不知道什麼叫秋褲,但當小萊抱怨天氣太冷的時候,她也一直附和。這就讓小萊很奇怪了,又怕冷又不穿秋褲,到底是怎樣的心態?今天小萊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這位K女士的德國式抗寒心得。
K女士說,從小到大在德國都沒穿過秋褲這種東西,即便是冬天下雪零下的溫度也是一條單褲闖世界。小萊雖然相信K女士的誠實,但是在購物網站上還是找到了「秋褲」的痕跡。比如下面的這種叫做「lange Unterwsche」的長款內衣,或者乾脆是叫做「warme Unterwsche」,翻譯過來就是「保暖內衣」的東東。
於是小萊拿著這些截圖「質問」K女士。K女士面帶微笑表示,「這種一般是老年人產品,就是你們俗稱的夕陽紅專用品,你給年輕人推薦,大概會遭到鄙視(微笑)。」
為了慎重起見,小萊又在網上仔細查閱了一番。果然,在德國秋衣、秋褲都屬於內衣產品,不論是大型商場還是網購平台都會有售,只不過年輕人是「絕對」(嚴謹起見加引號)不會穿的,只有老年人為了保暖或者身患疾病而不得不保暖才購買這樣的產品。因此這類內衣也是十足的「滯銷」產品。
不過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當你冬天去高山上滑雪,或者你是登山愛好者的話,那麼這種內衣內褲就派上了用場。當然人家是真的當內衣內褲來穿,不會在裡面再穿一個貼身的內衣褲了。
那麼如果天氣確實冷的話,德國人為什麼寧願凍著也不多穿點呢?原因也很簡單。K女士說,不論是乘坐公交、電車還是在室內,德國的暖氣都是十足的。你在公交上經常看到德國人一上車就拖下厚重的外套(上衣),露出裡面夏天穿的T恤,簡直野性得不要不要的。如果在這樣的暖風下穿上秋衣秋褲,那還沒等你下車身上就已經大汗淋漓,等到了公司那就汗臭熏天了!所以,無關美觀與性感,德國人冬天就是不穿保暖褲的,「大不了上車就是脫嘛~」。
小萊聽了K女士的話後表示,我真是信了德國人的邪~!好吧,小萊繼續默默穿起了秋褲、毛褲、棉毛褲來抵禦這無盡的嚴寒??
F. 歐洲和美國居民冬季是如何取暖的
美國
供暖方式多樣,暖氣費很高
在美國,沒有明確的供暖季,只要感到寒冷,隨時可以打開暖氣。美國供暖有天然氣、電力、石油等多種方式,然而隨著油價上漲,美國人多年前就開始為交供暖費犯愁。
我有個朋友,在新澤西州買下了一幢將近300平方米的房屋,交房時房屋內已裝有供暖和製冷設備。這套溫度調控設備有「開關」、「供暖」、「製冷」3個選項,可以自行調節溫度,還有定時功能,但冬季每月的供暖費達到了約500美元(約合人民幣3000多元)。
早在2007年,一項美國公眾對2008年能源價格走勢看法的調查結果顯示,約有21%的美國人打算靠借貸支付供暖費。近兩年,隨著油價持續上漲,高昂的供暖費讓他們憂心忡忡,很多人甚至開始考慮使用柴爐取暖。
韓國
廣泛應用地暖系統
如果你喜歡看韓劇,你一定驚訝於韓國的美眉真抗凍,大冬天都露著大長腿。其實,你可能不知道,她們的家裡暖和著呢。
大部分韓國人家裡裝有地暖,地暖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每年進入11月份,韓國各地就普遍進入供暖期,各種供暖設施全面進入運營狀態。
韓國的供暖方式主要有單獨供暖和集中供暖兩種,不同種類的住宅採取不同的供暖方式,但供暖末端多採用地面輻射供暖系統。經過上百年的發展,韓國的家庭採暖技術目前已經很純熟,蜚聲海內外,其地暖系統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全世界。
德國
選用壁掛爐的家庭很多
在德國沒有固定的供暖期。對於德國居民來說,他們基本上不知道什麼是集中供暖。因為,德國90%以上的家庭採用獨立供暖,這其中又有70%以上的用戶選用壁掛爐。
德國能源機構從舒適和節能的角度出發,向公眾建議的室溫為:卧室16℃,起居室20℃,書房22℃,浴室24℃。德國能源匱乏,所以格外注重供暖節能。為此,德國政府頒布了相關法律,旨在規范鍋爐等供暖設備的節能技術指標和建築材料的保暖性能等。
供暖設備在德國是一個非常成熟、發達的產業。作為世界供暖王國,德國通過不斷創新的技術優勢、現代化的工業設計以及高品質的服務,始終占據著家庭供暖領域的領先地位,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德國威能是百年以來世界公認的採暖高端精品,也正是源於德國的家庭供暖頂級品牌,秉持著德國人特有的專業精神,威能才將採暖產品一絲不苟地做到了極致。
義大利
家庭自備取暖占很大比例
義大利的家庭供暖分為集中式和家庭自備式,其中後者佔了很大比例。在義大利首都羅馬新建的住宅中,大部分家庭安裝了單戶供暖供熱設備,住戶可以根據需要控制溫度和供暖時間。
義大利家庭自備取暖方式由來已久。上世紀60年代以前,義大利許多住宅採取集中供暖與供熱水,上世紀70年代歐洲爆發了能源危機,為了節省能源,義大利政府出台政策讓每個家庭共同擔起節約能源的責任。住宅樓不再設集中供暖設備,促使各住戶自行解決採暖與用熱水的問題。
實踐證明,家庭自備式取暖與供熱水,不僅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能源,也減少了環境污染,方便了居民生活。
瑞典
生物燃料、天然氣、垃圾供暖
近些年流行暖井
瑞典的冬季漫長又寒冷,為了讓人們舒適地生活,瑞典政府千方百計地在減少能源消耗的前提下,保證供暖,使「有屋檐的地方都溫暖如春」。
以前瑞典冬季供暖靠煤、炭、石油及電力,每年用於供暖的能源消耗占整個能源供應的四分之一。現在大多改為生物燃料、天然氣、垃圾供暖。
近年來,一種新式供暖方式——暖井在瑞典流行開來。這種方式是用專門的公司在用戶住宅旁打一口通向地下熱水的井,用地下熱泉為用戶取暖,雖然開始花錢比較多,但以後就省錢了,又干凈又環保。
英國
電費便宜時,給儲熱器充電
英國大部分地區採用獨立供暖,目前供暖方式有天然氣和電力兩種。現在,一種被稱為經濟型儲熱器的設備在英國家庭生活中越來越普遍,這是一種充電七小時就可以持續放熱一整天的節能裝置,居民們通常在電費便宜的時候充電,用以維持平日的供暖。
G. 請問德國的冬天冷嗎聽說那裡冬天上午10點太陽才出來,下午4點就落山了,是真的嗎
德國南北天氣差異不大,南方冬天比北方冷些,夏天比北方熱些。夏天平均氣溫在15°--25°之間,冬天平均氣溫-5°--10°之間。一年四季難得有充足的日光。
下面我按照季節給大家一個簡單的介紹:
春季雨水較多,尤其是初春,同時也比較陰冷。由於緯度較高,白天特別短,下午四五點天已經漆黑了。可以武斷地說,初春肯定看不到陽光。南部有時還下著雪,北部則不停地下著煩心的淫雨。晚春則是令一副景象,天空放晴,和風旭日,樹木漸綠,百花盛開。
夏季,只有短短的一個月左右,應該說這兒四季並不分明,只有初夏與晚春相近。這里決無酷暑,30度已經是很少見的高溫了。晴朗夏日的傍晚絕對是德國最迷人的時光,四處都能嗅到德國人家烤肉的香味,伴隨著節奏明快的音樂,以及充滿了啤酒賀年情人的廣場是最典型的德國之夏。這里沒有盛夏時節,但卻有盛夏心情。但是盛夏時節德國人往往都湧向馬略卡去享受陽光與自由自在了。
秋季,似乎全世界的秋天都不錯,德國秋天沒有什麼特別值得一提的,只是街上開著敞篷車兜風的美女值得一看。
冬季--沉重的話題,德國冬天是最可怕的,白天只有五六個小時,整日與黑夜為伍,小雨或小雪總是不斷。但是別忘了聖誕節,每年聖誕節前德國歡慶氣氛比中國有過之而無不及,家家戶戶都買了彩燈來裝飾,入夜你可以看到風格各異,絕對西洋的裝點。每年聖誕節德國人都會搞一個大型聖誕市場,專門賣各種小禮物,其中不乏來自中國的商人。喜氣洋洋,大放煙火,如果中國哥兒們聚會還真能找到過年的感覺。
H. 德國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有哪些
語言。德語是必須要掌握的,雖然德國人英語普及度很高,但是很多店員和大部分老人只會說德語,更何況,德國人會更加尊重能說德語的外國人。
飲食。禁止吃飯大聲喧嘩,嘴巴要閉著吃,不要狼吞虎咽(中國人會認為飯菜好吃的表現),絕對禁止打嗝,這是最知名的飲食差異,德國人會認為打嗝很惡心。一般的你吃飯慢是不會打嗝的。你是男生就最好訓練自己的酒量,能更加容易交到朋友。女生就無所謂了。牛排和香腸是最常見的葷菜,色拉是最常見的素菜,土豆是最常見的食物,粗麵包、果醬和牛奶自然是很普遍的。德國是很典型的歐洲食物體系,中餐館的價格和味道都很坑爹,總之去了一次再也不去第二次了。
派對。德國人幾乎每周末都會搞一次派對,形式各種各樣。酒吧看球,家庭花園燒烤,生日派對等,多參加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參加者都需要帶自己的東西去分享,不能空手去。
購物(生活必須品)。生活主要必需品都在超市獲得,很方便,小鎮上也會有菜場,種類更多更便宜(但是離我宿舍遠我就不去了),如果你是住別人家的話,一般燒飯人家會替你搞定的。那邊的土豆跟不要錢一樣的。
購物(非生活必需品)德國貨基本都是高質量的,雨傘鞋子等輕紡織物品幾乎都是made in china,不過沒有低劣產品,非常耐用。
交通。有公交車,有DB(Deutsch Bahn),德國火車很強大,全國通達,購票方便,跟上海地鐵似的,公交車有月票,你還可以買二手自行車,質量沒話說,買一手的也可以,我只想說土豪你好。
作息。德國是高緯度,夏天八九點才天黑,冬天四點就黑了,德國人所有空調都是暖氣,沒有冷空調,他們夏天不是特別熱。勤洗澡,德國人很愛干凈,幾乎每天洗澡的。他們的房間也是打理很整齊。無論是不是住家,都需要把自己房間整理干凈。
時間概念。正如在國內所接收到的訊息,德國人或者說外國人很喜歡准時,有約定不要太早抵達,如果怕不認路早到了,四周逛逛好了。
節日。除了國定假日外,每個州,每個古鎮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節日,很有意思。
1、2、3、7是最主要的風俗習慣,有問題可以請教家裡的主人,德國人很好客也很禮貌,只是在泡吧和看球的時候激情了點..
I. 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何不燃燒樹木取暖
其實人在求生慾望很強的時候什麼事情都是可以幹得出來的,德國軍人也是人,但是無奈條件不允許,只能是活活的被凍死,想想一眼望去都是綿綿不絕的大雪,周圍幾乎沒有任何可以躲避的地方,連樹根都被士兵給刨出來吃掉了,樹木更是找都找不到,就算可以找到,在零下三十度的溫度下面,能不能燒著還真的是一個問題,除非用汽油,估計在那種溫度下汽油都已經凍住了。
這樣的惡劣的戰場環境嚴重滯緩了德軍進攻的速度和後勤的補給,而隨著冬季的到來。准備不夠充分的德國士兵已經來了另外一個難題:如何抵禦寒冷的冬季和低溫?由於後勤補給的困難和最初考慮欠周全,許多德國士兵身上依然穿著較為單薄的軍裝
很多人就問,德國在打入蘇聯之後為啥不去燒殺搶掠呢?因為蘇聯對居民的遷移,導致德軍所到的地方一片凄涼,連個人影都看不到,更加不要說搶農民的食物了,而當時的德軍就算是抓到了蘇聯的俘虜也是直接放了,因為俘虜跟在後面還要給他吃的,自己人都不夠吃,哪裡還有多的給俘虜吃啊,當時的德軍屍橫遍野,連一個像樣的躲避大雪的房子都找不到,更不要說燒樹木取暖了。
J. 莫斯科保衛戰中,德軍被凍死的就有大半了,希特勒為何不給士兵准備棉衣
莫斯科保衛戰之中,蘇聯正值天寒地凍的時候,德軍也在此次戰爭當中凍死了大半,於是就很多人都在想,希特勒他為什麼不為德軍准備著過冬的棉衣呢。其實仔細說來,這還是歸咎於希特勒他那過高的自信心,他認為當年德軍進軍俄國的時候正是6月份,不過兩個月俄羅斯便是認為德國便可以將整個俄國拿下。但是希特勒未曾想到,直到天氣變寒,德軍也未曾攻佔整個蘇聯。
但是此次戰爭德國失敗無疑希特勒是有著責任的,他並沒有能充分發揮出他作為一名國家領袖的作用,並沒有提前洞察到蘇聯的實際情況如何。這就導致了德軍在戰線上沒法順利實現閃電戰那迅速吞並蘇聯的戰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