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經濟陣痛是什麼

德國經濟陣痛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16 04:15:58

『壹』 德國為何要開啟兩次世界大戰,目的是什麼,真的只為擴大地盤嗎

德國開啟兩次世界大戰的真實目的,要說都是為了擴充地盤也並不為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目的雖然並不完全相同,但對於發動戰爭的德國來說,其主觀要求非常相似:國土、資源、勢力范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主要是德國工業化進程迅速,在短時間內超越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一越成為了歐洲主要工業國家,從而對當時的英法等主導的世界秩序日益不滿,慾望促使之下最終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早在19世紀中期,普魯士王國發起德意志統一戰爭時期,就與當時歐洲霸主法國發生了沖突,進而引發了「普法」戰爭。這場戰爭本是一次自衛戰爭,但後來轉化成為入侵戰,法國大敗後,把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了德國,還賠償了50億法郎。正是經由這次戰爭,德國才真正轉變成為歐洲主要工業大國,更建立起了第二帝國,在國主與國民的雄心壯志和野心膨脹之下,終於在20世紀初期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大戰前期,也就是1914年8月,整個德國人民都欣喜若狂,甚至包括當時的阿道夫·希特勒在內的德國士兵們都極其興奮。德皇甚至驕傲的宣稱整個德國國內的各黨派斗爭已經結束,他說:「我不再認識黨派,我只認識德國人民」。

看得出來,野心勃勃的希特勒早就開始謀劃對世界的進攻了!而剛剛上任的英國首相張伯倫還在為討好希特勒而溜須拍馬,殊不知「養虎為患」的道理。因為但澤被英、法割給了波蘭當做出海口,德國把此事看成自己的一塊心病,也正是以此為由,德國首先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名義上就是奪取自己的但澤出海口。

德國的這一舉動才徹底驚醒了英、法等西方國家,這畢竟是武力奪取自己的既得利益,並威脅了這些傳統強國的地位,焉有不戰的道理。於是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又一次從歐洲肆虐!

『貳』 經濟危機給德國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30年代經濟危機與德國法西斯上台的原因
1,經濟危機對德國的沖擊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對德國的打擊十分嚴重。當紐約股票交易所在1929年10月「黑色星期五」崩潰時,它所造成的巨大沖擊力首先嚴重地震動德國。危機期間,德國工業生產下降了40.6%,下降幅度僅次於美國的46.2%,居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位。農業生產下降了30%。經濟危機使德國的社會局勢更為動盪,法西斯勢力趁機發展起來。
2,德國法西斯上台的原因
德國對凡爾賽體系的不滿與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
經濟危機是納粹運動產生和發展的客觀條件。
德國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歷史傳統是法西斯上台的歷史根源。
納粹黨的宣傳綱領騙取了德國廣大民眾的支持。
希特勒迎合了德國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緒——對凡爾賽條約的憎惡與反對,進行了蠱惑人心的宣傳,騙取了人民的支持。這是希特勒上台的一個重要原因。
德國壟斷資產階級對納粹黨的支持。
所有這一切,都為希特勒的上台,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社會政治基礎。
希特勒上台與魏瑪共和國解體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從此,魏瑪共和國宣告終結,德國進入納粹的法西斯專政時期。就魏瑪共和國來說,它的這一最終命運不是偶然的。它是由於德國戰敗而產生的。它從一開始就受到來自左右兩方面的攻擊,基礎是不牢固的。右派勢力認為它是在革命中誕生的,是同屈辱的凡爾賽和約聯系在一起的;左派勢力則認為它是鎮壓革命的結果。在20年代資本主義相對穩定時期,魏瑪共和國還能維持,但到經濟危機襲來後,它就難以繼續存在了。

德國法西斯專制制度的確立

從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總理至1934年8月,納粹黨通過一系列暴力和行政措施,鞏固、擴大德國法西斯專政,確立法西斯專政。具體措施如下:
1.改變內閣的成分。1933年2月,希特勒迫使興登堡總統解散國會,納粹在選舉中獲勝,希特勒拉攏民族黨和中央黨,得到了2/3議會多數,同時他還打擊共產黨和社會黨。在納粹黨的提議下,議會通過了《消除民族和國家痛苦法》,實際上取消了憲法,結束了魏瑪共和國。
2.爭取對軍隊的控制權。希特勒上台後頻頻接近軍界,直接與士兵對話,他向軍隊灌輸民族主義思想,保證給軍隊獨立地位,使軍隊成為國家最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得到了軍官們的支持。並借軍隊之手清除了沖鋒隊。
3.鎮壓共產黨和工人運動。利用「國會縱火案」,下令逮捕了所有德共議員和德共全體幹部,殺害了德共中央主席台兒曼。並通過了《國會縱火案法令》,大肆鎮壓共產黨。

德國法西斯專制制度的確立

從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總理至1934年8月,納粹黨通過一系列暴力和行政措施,鞏固、擴大德國法西斯專政,確立法西斯專政。具體措施如下:
1.改變內閣的成分。1933年2月,希特勒迫使興登堡總統解散國會,納粹在選舉中獲勝,希特勒拉攏民族黨和中央黨,得到了2/3議會多數,同時他還打擊共產黨和社會黨。在納粹黨的提議下,議會通過了《消除民族和國家痛苦法》,實際上取消了憲法,結束了魏瑪共和國。
2.爭取對軍隊的控制權。希特勒上台後頻頻接近軍界,直接與士兵對話,他向軍隊灌輸民族主義思想,保證給軍隊獨立地位,使軍隊成為國家最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得到了軍官們的支持。並借軍隊之手清除了沖鋒隊。
3.鎮壓共產黨和工人運動。利用「國會縱火案」,下令逮捕了所有德共議員和德共全體幹部,殺害了德共中央主席台兒曼。並通過了《國會縱火案法令》,大肆鎮壓共產黨。
4.排斥異己,清洗非納粹黨人員。取消聯邦各州的獨立權,置於中央政府管轄下,下令清洗政府中的反納粹的一切人員及猶太人,同時還進行文化清洗。
5.對反對派實行恐怖政策。成立"蓋世太保",迫害一切政敵、對手和鎮壓人民的反抗。還在全國各地設立集中營。另外,希特勒為得到人民支持,執行了一些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
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德國沿著瘋狂備戰、發動戰爭的道路走得越來越遠了.

『叄』 經濟危機給德國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歐洲是介於美國和日本之間的經濟體,沒有美國好,但比日本的可用資源多。歐洲的崩潰將加大美國的負擔,從而加快這一世界經濟大崩潰過程。德國如果實施改革工會等措施以減少成本,雖一時有效,但是無法使經濟最終復甦。如果通過減少成本來獲得世界經濟競爭的優勢,那隻是把一國的問題拋給了另一國,於世界經濟無補。

鳳凰衛視8月4日消息:近期公布的德國7月Ifo商業景氣指數連續第三個月呈上升勢頭,似乎增加了人們對德國疲軟經濟的復甦希望。Ifo商業景氣指數是歐元區經濟增長指標中最受市場關注的一個指數。Ifo指數上漲之前,7月早些時候公布的另一個經濟增長指標———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的月度預期指標已經出現大幅攀升。兩大指數先後上漲,讓德國政府備受鼓舞。但是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德國央行(Bundesbank)在內的眾多經濟學家們對德國經濟復甦不抱太多希望。

萊茵資本主義滑向日本式泥潭

「德國正面臨經濟危機。」這是德國最著名的研究機構———德國經濟研究所(DIW)發出的警告。據中國經營報特約撰稿程忠良援引該機構預測:德國這個歐元區最大的經濟體今年將發生輕微衰退,2004年的增長率也將令人失望。德國經濟研究所警告說,德國目前面臨的「最大危險」是通縮,物價水平持續下滑,導致需求低迷,增長受阻。

倡導政府與企業緊密合作的萊茵資本主義(Rhinelandcapitalism)正在緩慢瓦解。日本的現狀可能是對德國的萊茵資本主義模式的未來的最佳註解。

過去10年德國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3%(比日本年均1%的增長率好不了多少),這在歐洲是最低的。一位德國企業家表示:「20世紀的70、80年代,德國堪稱世界的楷模。現在我們不斷被人指為世界病夫、歐洲病夫。」

德國人在經濟徘徊了10年後開始懷疑,這種經濟不振是否會長期持續。衰退何以能夠長期被人們所忽視?因為衰退時常被一些短暫的復甦、全球性沖突或那些誇張又未能兌現的政治許諾所掩蓋。同時,還發展了其他一些經濟不振的解釋———技術鴻溝、股市泡沫、其他經濟體衰退的影響。德國的高級經濟智囊機構———「五賢哲委員會」前主席榮格·道吉斯(JürgenDonges)表示:「政府總是企圖在其他地方找借口。」

衰退已經窒息了德國絕大多數關鍵的機構和行業。20世紀60年代,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大葯品生產商,現在,發明了阿司匹林的德國醫葯企業竟然無一能進入世界醫葯行業的15強。法蘭克福的銀行曾被視為穩定的堡壘,而如今,法蘭克福將來保住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都成問題。

2002年,德國的DAX30股票指數是發達國家中表現最差的,企業破產案不斷增加。如果德國經濟長期衰退僅僅傷害的是8250萬德國的福祉倒也罷了。但是,作為歐洲最富強的國家,德國還是歐元的基石,德國經濟的衰退將輻射到整個歐洲大陸。

盡管施羅德人氣頗高,但他未重振德國的繁榮,從而帶來了這樣的疑問:如果德國不能成為歐洲經濟增長和政策的發動機,歐洲將變成什麼樣?一些德國人已經在談論德國的式微,道吉斯表示,10年前,我們在談論英國病;10或20年後,我們可能談的是德國病。如果這樣,德國將面臨產業資本和人才流向海外的尷尬。而歐洲邊緣的國家———愛爾蘭、芬蘭、英國、西班牙和中歐將擔負起歐洲經濟增長動力的責任,並改變歐盟的外交政策。

盡管德國的稅率依舊很高,經濟增長緩慢、僱傭體制僵化,德國和法國將繼續是歐洲難以改變的核心,但不斷升溫的反美主義可能使外交政策引入歧途。而美國的決策者可能不理會這些,繼續與他們合作。

不計一切代價追求穩定德國經濟復興之路漫長

其實,德國曾經研究了過去20年的經驗教訓,改革人士認為德國如果要保持自己的勢力和影響的話,就必須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那又是什麼阻礙了改革呢?簡而言之,就是不計一切代價追求穩定。歷史上,德國就一直拒絕變革;而從施羅德到地方政客,他們都盡力避免沖突與對撞,尤其是與勞工。在1月份的預算危機中,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工人發出罷工威脅後屈服了,有影響的保守派政治家就支持對勞工妥協。厭惡變革的心態也蔓延到工廠。企業必須與雇員談判才能決定是否引進一台新機器,所以企業主都渴求放寬限制。INA控股公司的總裁吉爾金(Jürgen)表示,如果我們在斯洛維尼亞投資就不會受到這些約束。

一些體制性的障礙使德國難以控制開支、恢復經濟,最突出就是自1950年就沒有修改過的保護就業的法律。由於社會民主黨與工會結盟,即使是基督教民主聯盟這樣的政黨都不敢輕言與工會對抗。這導致企業不願意僱人。由於擔心各種失業補貼,一些企業甚至不敢開除最差的雇員,轉而讓優秀員工離崗。目前德國的失業率已達11%以上,這是非常危險的。

德國正在陷入一種「豐田—索尼」模式:大企業、低增長。過去10年,德國的出口穩步增加而國內消費萎縮。與此同時,德國的地下經濟開始發展起來。非法勞工和地下經濟活動在德國GDP的比例已經從1995年的13.9%上升到現在的16%。據統計,2001年德國有3630億美元的經濟活動沒有納稅。

合並東德實現統一的經濟後果開始讓德國付出代價。兩德統一可能耗資7000億美元,而且至今還在吞噬德國每年GDP的4%。兩國貨幣兌換時,對東德貨幣估價高出了四倍,過多地投資於東部建設、對西部工人徵收重稅以支付東部,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在1990年以後,成為僅次於比利時的非工資成本最高的國家。德國真正在經濟上實現統一估計要到2020年,而重建遠未完成。

另一改革的障礙是德國人仍然覺得自己很富有,社會福利體系使大多數人生活無憂,真正在貧困線以下的德國人不足2%,他們缺乏改革的動力。

德國衰落將改變歐洲政治版圖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說德國的社會機制在崩潰,德國工業各部門也並非全面衰退。一些德國政治家也意識到危機的嚴重性。2月2日的選舉給施羅德及社會民主黨一個刺激,隨後施羅德宣布將與在野黨合作,加快改革步伐。但東部一位州級官員認為,施羅德政府沒有勇氣推行根本性的改革。如果聯邦政府表現出改革的意願,各州的改革熱情可能被喚醒。尤其是東部地區可能成為改革的試驗場,一些州已經開始裁減公務員、僱用非工會員工以挑戰工會。企業家要求更多的變革,如調減個人和企業所得稅等。

戰後德國的經濟奇跡使人們忽視了這種問題,德國一度在外匯問題上堅持《穩定與增長公約》,要求加入歐元區的國家實行嚴格的財政政策。但現在,德國本身的預算赤字產生的不穩定,將使歐洲的經濟協調陷於混亂。

如果德國不能實現強勁增長,歐洲就可能出現兩種速度。歐洲中央銀行也不可能繼續降低利率刺激德國經濟復甦,因為愛爾蘭、芬蘭等小國已經出現經濟過熱。如果德國不能平衡預算赤字,歐元的強勢地位也將受到削弱。

歐盟締造者的設想中要的不是一個孱弱的德國,如果德國不能實現復甦,就無法與中國和其他低成本出口國競爭。在國際問題上,德國如果立場不鮮明,就有可能失去世界性的影響力。在反恐戰役中,德國不是一個可以指望的盟國。

對德國而言,一個最有可能的結果是沒有發生什麼實質性的變化。一個富足、成熟的國家如果趨向內斂,它就失去在世界事務中至關重要的地位。德國如果不能振作起來並找到一條復興之路,就可能滑向無足輕重的境地。

『肆』 20年代德國的通貨膨脹很嚴重,最嚴重的時候出現了什麼現象

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通貨膨脹,而其中最為嚴重的一次則是1923年德國爆發的經濟危機。這次的危機讓德國處於一個相當危險的狀況,物價瘋漲,人們的工作機會不斷減少,政府信譽受損嚴重。

三、解決的辦法

德國政府應對通脹也採取了系列的措施,在國際上與協約國重新談判,減持戰爭賠款。當然,德國國內也進一步縮緊收支,增加結稅收來控制經濟平衡。1924年,德國發行新馬克取代舊馬克,通過多種手段德國政府結束了國內的通脹問題,然而德國政府的第三個策略卻導致了當時的中產階級們的不滿,這次的通脹事件導致人們對政府的信任度一降再降,也為後來的德國走向納粹主義“埋”了惡果。

『伍』 2020年德國經濟危機爆發原因

經濟危機,從貨幣角度來說,可以分為兩種: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膨脹,就是發行貨幣超過市場流通必要的限度,造成貨幣多餘商品,貨幣貶值,物價上漲 膨脹本來屬於一種正常經濟現象,也是經濟發展的一個手段,但是如果控制不好,會導致過度膨脹,進而引發經濟危機 緊縮,正好相反,發行貨幣不足,商品流通受到限制,物價下跌 這種情況,在1929~1933年,世界金融危機的美國是最典型的,貨幣不足,老百姓沒有錢,買不了任何商品,資本家生產過剩產品卻無法銷售。 經濟危機,主要還是商品供求關系協調不當導致的,不能片面說膨脹還是緊縮 另外,經濟危機,還包括人為干預,最典型的是東南亞金融風暴

『陸』 德國1923年為什麼會出現嚴重的通脹

德國1923年出現嚴重的通脹實屬人禍,這是沒有任何限制而增加貨幣實際數量的政治決策蓄意而為的結果。

1922年年底,德國被指控未能按時支付賠款。為索要賠款,1923年1月初,法國和比利時軍隊侵佔了魯爾區——德國的工業重地。總理威廉·古諾(Wilhelm Kuno)領導下的德國政府呼籲魯爾區的工人們拒絕侵略者的所有要求,並承諾德國將會支付他們工資。

德意志銀行以債務貨幣化的方式大肆印鈔,以維持政府的流動性,彌補稅收的短缺並支付工資、社會轉移支付以及補貼。

從1923年5月起,紙馬克的數量開始失控。它從4月的8.61萬億猛增至5月的17.34萬億,8月更增至669.703萬億,1923年11月紙馬克的數量達到400X1018。批發價格飆升到天文數字的水平,從1919年底到1923年11月增長了1183%。

1918年一戰結束時,原本能買5000億個雞蛋的錢,五年後卻只能買一個雞蛋。1923年11月,一個月的時間,美元兌紙馬克的價格已增長了8912%。紙馬克實際上已如同廢紙。

(6)德國經濟陣痛是什麼擴展閱讀

德國惡性通貨膨脹里吸取的教訓:

第一個教訓:哪怕是一個政治上獨立的中央銀行也不能提供可靠的保障以防止紙幣的毀滅。早在1922年,德意志銀行已在政治上獨立;實際上德意志銀行代表盟軍,為盟軍提供服務,作為暫時延期支付賠款的交換。但德意志銀行委員會仍決定實行高通脹。既然德國不得不日益依賴德意志銀行的信貸以維持經濟狀況,德意志銀行委員會決定在這種「事關存亡的政治危機」(existential political crisis)時提供無限量的貨幣。

第二個教訓,法幣不能正常運轉。亞爾馬•沙赫特(Hjalmar Schacht)在他的1953年傳記里提到:「只有當國家或中央銀行承諾,紙幣任何時候都能兌換成黃金時,才能夠使用紙幣。保證在任何時候紙幣都能兌換成黃金,這必須成為所有紙幣發行者的竭誠努力。」沙赫特的言論隱藏著一個重要的經濟學認識:沒有黃金支持的紙幣是政治上的貨幣,因此它是自由市場體系中的破壞因素。

『柒』 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都是戰敗國,戰後的德國經濟是什麼狀況

二戰後戰敗的德國不僅面臨著因戰爭遭受的嚴重經濟衰敗局面,而且因美蘇冷戰而導致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致使統一的經濟被割裂。但戰後,聯邦德國經濟高速發展,並在20世紀60年代初,經濟發展再次超過英法。聯邦德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呢?又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呢?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7、聯邦德國人民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和他們的辛勤勞動。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此外,聯邦德國還非常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由於教育和訓練,聯邦德國就業的勞動者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極大地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騰飛。

『捌』 德意志帝國經濟上的致命弱點是什麼

德意志帝國經濟上的致命弱點,是發展的不平衡和經濟上的嚴重分散,大城市都處於邊疆地區,主要經營對外貿易,相反地,對國內貿易則關心不大,整個德國沒能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

『玖』 德國經濟為何瀕臨崩潰

1923年6月5日,德國國家銀行行長魯道夫,哈文斯坦公開承認馬克支撐無望,因為法國對魯爾區的佔領及當地居民的罷工,給德國增加極為沉重的負擔。被佔領區有數以百萬的居民需要資助和救濟,政府必須購買煤炭供應那些缺煤的地區。為滿足國家日益增長的要求,貨幣印刷機只好晝夜不停地運轉。4月份,政府的收入僅達支出的七分之一。直到4月中旬,國家銀行還能在外匯交易所,通過出售外匯、黃金而購進馬克,來支撐疲軟的馬克,但是,魯爾區的持續斗爭,使人無法採取任何支撐措施。堤壩崩潰了!物價像脫韁的野馬狂奔亂跑。德國人的忍受能力正面臨嚴峻的考驗,飢餓在全國蔓延著。在薩克森,憤怒的人群進行暴力活動,以抗議物價飛漲。

與德國經濟陣痛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