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表現主義是什麼樣

德國表現主義是什麼樣

發布時間:2022-08-16 05:20:19

1. 電影史:簡述德國表現主義

  1. 德國表現主義是從1919至1924出現在德國的一個把文學、戲劇和繪畫上的表現主義風格運用於影片創作的電影流派。它的藝術目的是力圖通過不自然的形式和極度失真、變形的世界形象來強烈的表達出人物內心的恐懼、焦慮、愛和憎的情緒。布景高度失真變形、攝影角度古怪奇特、照明陰沉朦朧,表達的共同的主題是謀殺、死亡和暴力,描繪了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孤獨、悲憤、痛苦和恐懼。其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疲倦的死》、《吸血鬼諾斯費拉杜》、《蠟像陳列館》等。

  2. 二三十年代在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下後續發展出了兩個分支流派:街道電影和室內劇電影。街道電影的代表作有卡爾格呂納《街道》、派布斯特《沒有歡樂的街》、布魯諾拉恩《街頭慘劇》;室內劇電影的代表作有卡爾梅育爾《後樓梯》、羅布辟克《聖蘇爾維斯特之夜》、茂瑙《最卑賤的人》。

2. 德國表現主義的總體特點

很深的哲學內涵;第一次把電影對社會的影響表現出來;扭曲、瘋狂的影像;自由意識的迷茫;權威意識的反抗;造型尖銳、情感豐富;悲觀主義;很高的藝術成就。

3. 什麼是德國新表現主義

提到德國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在二戰時期他們的表現,士兵作戰能力強而且團結,但是他們做的事確實是令人發指,而後現在的軍事能力也得到了巨大的創傷,再也不如以前了。但是大家知道什麼是德國的新表現主義嗎,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不一樣的德國。


當時德國新表現主義的代表人有約爾格·伊門多夫,喬治·巴塞利玆等人,他們繪畫作品多有自己的創作風格,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基於新表現主義出發的。比如約爾格·伊門多夫他的作品大多都是體現在政治方面的其代表作《德國咖啡館》就是對當時的德國社會現狀做了概括性的描述和批判。

4.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是什麼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是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在德國出現的把文學、戲劇和繪畫上的表現主義原則運用於電影創作的電影流派。

表現主義電影用荒誕離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確地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德國人民帶來的極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銀幕上呈現的是高度誇張、變形、主觀化的世界。

表現主義電影特徵:

風格化的平面,對稱、扭曲、誇張;相似形狀的並列,

1、影像

表現主義的導演注重具有象徵意味的造型,傾向認為電影的影像應該成為平面藝術。在構圖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往往在一個構圖中用相似的形狀並列而形成相當具有表現力的鏡頭。

2、表演

表現主義的表演一般比較誇張,基本放棄了寫實主義的表演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展示迅速的變動、舞蹈般的動作、變形或扭曲的表情。

3、題材和類型

在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品中,題材的特徵是顯而易見的,恐怖、災難、犯罪題材是最常見的,表現主義電影藝術家們往往從被扭曲的、陰暗的世界中去尋找素材,在那似乎與現實隔絕的、封閉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內心深處的孤獨、殘暴、恐怖、狂亂的精神狀態。

內容荒誕離奇,有時結構散亂,情節變化突兀,故事人物類型化,往往鬼魂與活人同時出現(《吸血鬼》等),生與死、夢幻與現實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

表現主義電影導演們關注畸形社會中的心理非常態,關注那些焦慮與緊張的情緒,力圖透視那些狂亂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和原因,用主觀化的影像風格來反證社會事實,作品因此具有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

5. 表現主義的特徵是什麼

表現主義表現主義,是指藝術中強調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導致對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用以發泄內心的苦悶,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否定現實世界的客觀性,反對藝術的目的性,它是20世紀初期繪畫領域中特別流行於北歐諸國的藝術潮流,是社會文化危機和精神混亂的反映,在社會動盪的時代表現尤為突出和強烈。 在北歐各國的傳統藝術中早就存在著表現主義的因素:在早期日爾曼人的蠻族藝術、中世紀的哥特藝術、文藝復興中的鮑茨、勃魯蓋爾等畫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變形誇張的形象、荒誕的畫面藝術效果,這些都表露出強烈的表現主義傾向。 19世紀末,出現了象徵主義的影響和現代風格混在一起的第一個表現主義運動,先驅代表畫家是荷蘭人凡·高、法國人勞特累克、奧地利人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克,他們通過一些情愛的和悲劇性的題材表現出自己的主觀主義。 20世紀表現主義的主要基地是德國,這決定於德國的社會現實,同時受到尼採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斯泰納的神秘主義的影響。 德國表現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主要有兩個集團組成:德累斯頓的「橋」社(北德)和慕尼黑的「青騎士」俱樂部(南德)。 橋社成立於1905年,它的創始人是凱爾希納、黑克爾,爾後參加的有諾爾德、佩希斯泰因等。凱爾希納在一份宣言中聲稱:「每一個人,每一個屬於我們的人,直接地、毫不虛偽地表現出驅使他們進行創作的東西。」他們贊賞凡·高和高更的作品,對蒙克持肯定態度,而且對原始藝術懷有虔誠態度。不過他們每個人都從不同角度吸收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他們描繪自然和城市中變化多端的世態萬相,總帶有一股愁悶的、空虛的、木偶般的神態。橋社在風格上的探索,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在形式上起先多採用流暢、鬆弛、自由、柔和的線條,爾後就逐漸傾向於緊張、曲折、斜向,最後又變得短促、堅硬,這只是總的畫風。 在南德巴伐利亞州的首府慕尼黑活躍著另外一個表現主義集團,取名「青騎士」,成員有馬爾凱、克利等。法國的德勞內在立體主義基礎上的鬆散的幾何形結構,大膽吸收色彩光學原理而創造的色彩技法,都給「青騎士」成員很大的啟發,他們視他為「現代美術」的締造者。青騎士集團的宗旨與橋社一致,但表現語言多採用抒情的抽象語言。他們對不可見的內在精神比對任何可見的外部世界更感興趣,希望給這種內在精神以一種可見的形和色,從而把藝術和深刻的精神內容融為一體。主要表現在康定斯基的藝術中。 表現主義具有鮮明的理論主張和美學特徵。首先,提出藝術「不是現實,而是精神」、「是表現,不是再現」的口號。表現主義作家注重對世界主觀感受的表現,特別強調內部視野,極力主張表現內在體驗和心靈激情,反對印象主義—自然主義的單純模仿和拍照式的對外部世界的客觀再現。表現主義拒絕浮面的和虛假的真實,要求表現比日常視覺所見到的更多的真實。塞尚曾贊嘆馬奈:「僅僅是一隻眼睛—但那是多麼有力的眼睛啊!」因為當時人們認為,畫家在眼睛一瞥的瞬間,攝下了最為真切的感官印象,這種未經心靈過濾和玷污的印象,就是最真實的存在。但表現主義者弗里德里希則告誡:「閉上你的眼睛!」因為只有閉上眼睛,打開心靈的窗戶,才能把心靈暗箱中的東西暴露在白天的陽光之下。他們認為,明眼所見的只是表面現象、子虛烏有的東西,只有刺激、震盪了心靈世界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存在。因此,表現主義藝術家激烈反對印象主義—自然主義的美學原則,主張突破外部的物理表象,表現內部的精神實質;主張突破純客觀的描摹,轉向主觀情感的表現。在1906年的慕尼黑新美術家協會的宣言中,他們初步闡述了自己的藝術觀點:「一個藝術家除了對外界自然有自己的印象外,更要不斷去積累內心世界的感受。」後來,康定斯基在《論藝術的精神》中進一步明確指出:「畫家是創造者,他已經不把模仿自然現象當作自己的目的,他思考並且應該追求自己內心世界的表現。」內心世界成為表現主義者關注的對象,甚至「線條和形式的涵義對我們來說存在於它對我們展示的生活意義之中。它只有通過我們充滿省略的情感,才會容涵它的美,我們以某種神幻奧妙的方式向它注入這種情感」。(沃林格《抽象與移情作用》)表現主義將挖掘內心感受、表現主觀激情作為創作的主旨,他們的作品往往滲透著一種充滿不安、矛盾、孤獨和恐懼的感受,突出地表現對戰爭茫然無措和驚恐不安的心情。他們聲稱:「世界存在著,僅僅復制世界是毫無意義的。」「人的心和一切事物緊密相連,人的心和世界一樣,都是在相同的節拍中跳動。為此,就要求對藝術世界進行確確實實的再塑造。這就要創造一個嶄新的世界畫像。這種畫像和那種靠經驗而能把握的自然主義者的圖像毫無共同之處,和印象派那種割裂的狹小范圍也毫無共同之處,這一意象必定是單純的、真實的,因而也是美的。」(卡·埃德施密特《論文學創作中的表現主義》)這種不再復制而是創造的嶄新的世界畫像,就是不再重現客觀意象,而是顯示人類心靈深處對外部世界的一種主觀感受,纖細入微地表現人類不安的躁動和復雜的心緒。認為藝術家就是受內心需要驅遣的創造者,他們要表現的僅僅是個人的主觀激情。康定斯基說,藝術家「睜大的雙眼應該緊緊盯住自己的內心生活,他的耳朵應該常常傾聽自己內心需要的聲音……藝術家不僅應當以他的目的所必需的任何方式來處理形式,而且他必需這樣做」。他還認為:「美是從內心需求中產生出來的,美是那種內心的美」.表現主義大量通過主觀幻覺、夢境和錯覺,以及扭曲變形等手法來表現生活。表現主義藝術家大多經歷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現代社會的巨大變化和深刻危機,到處彌漫的社會異化和墮落,使得他們時時感到精神的壓抑和內心的恐慌,猶如生活在夢魘之中,充滿了憂郁和孤獨。他們常常沉迷於無聊的幻想,在幻覺和夢境中尋找對人生和生活的安慰。與此同時,表現主義提倡的主觀感覺和內心真實,那種現代人潛意識中的莫名恐懼感和災難感,自然而然會變為幻覺和夢境。表現主義理論家埃德施密特說:「幻覺成為表現主義藝術家的整個用武之地。他不看,他觀察;他不描寫,他經歷:他不再現,他塑造;他不拾取,他探尋

6. 德國新表現主義的介紹

歷史上,德國作為一個文化大國,以其哲學和藝術具有對世界根本性的影響力。產生於20世紀早期的德國表現主義,擁有眾多世界級的繪畫大師,他們發展了來自法國的後印象主義的風格,加入德國精神,取得的藝術成就對世界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隨著二戰的結束,這種文化上的榮譽地位卻很快歸屬了紐約。德國新表現主義的創作手法是抽象表現主義的,喬治-巴塞利茲,約爾格-伊門多夫,馬庫斯-呂佩爾茲,A-R-彭克是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群體中的四位傑出代表。新表現主義繪畫體現了德國繪畫和文化的偉大歷史傳統,是真正具有德國性的藝術形式 。

7. 德國表現主義

伊門多夫1945年生於德國布勒克得,1964年就讀於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是大師瑟夫•博伊斯的門生。60年代,伊門多夫參加了博伊斯倡導的「行為藝術運動」,然而很快發現自己的才能和興趣在別的地方,於1977年開始架上繪畫的創作。七十年代末開始,與巴塞利茲、呂佩爾茲、里希特、基輔、波爾克、彭克等人,共同創造了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潮流。伊門多夫繼承了德國表現主義的一些形式技巧,不同的是,在內容上更加關注德國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氛圍。
畫家約爾格•伊門多夫是當代德國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也是政治性最強的藝術家。在七十和八十年代創作「德國咖啡館」繪畫系列,描述對兩個德國現實的印象,隨後創作的「德•弗勒咖啡館」繪畫系列反映伊門多夫與自己的榜樣和朋友的關系。

8. 什麼是德國表現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表現主義電影則發源於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這種手法而聞名。之後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考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 德國表現主義的代表電影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蓋努茵》,《三生記》,《泥人哥連》,伊門多夫1945年生於德國布勒克得,1964年就讀於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是大師瑟夫•博伊斯的門生。60年代,伊門多夫參加了博伊斯倡導的「行為藝術運動」,然而很快發現自己的才能和興趣在別的地方,於1977年開始架上繪畫的創作。七十年代末開始,與巴塞利茲、呂佩爾茲、里希特、基輔、波爾克、彭克等人,共同創造了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潮流。伊門多夫繼承了德國表現主義的一些形式技巧,不同的是,在內容上更加關注德國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政治氛圍。 畫家約爾格•伊門多夫是當代德國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也是政治性最強的藝術家。在七十和八十年代創作「德國咖啡館」繪畫系列,描述對兩個德國現實的印象,隨後創作的「德•弗勒咖啡館」繪畫系列反映伊門多夫與自己的榜樣和朋友的關系《演皮影戲的人》,《蠟人館》(1924),《聖女貞德的激情》(1928)。

9. 德國表現主義的含義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us)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

閱讀全文

與德國表現主義是什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