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怎麼,什麼時候佔領山東的
1898年1月27日,德皇敕令膠州灣佔領地由德國海軍部管理。2月11日,德國亨利親王率領第二批艦船抵達膠州灣。在德國軍事壓力下,3月6日清廷派李鴻章、翁同騄與德國駐華公使海靖在北京正式簽訂了中德《膠澳租界條約》。主要內容有:(一)德國租借膠州灣租期99年;(二)准德國在山東境內修兩條鐵路,其一由膠澳經濰縣、青州、博山、淄川、鄒平等處至濟南,其二由膠澳經沂州、萊蕪至濟南;(三)德國在鐵路沿線30里內享有開礦權;(四)今後山東省內無論開辦何項事務,或需外資,或聘外人,德人有優先權。條約保證德國在99年的租借期內,對膠州灣地區享有完全的主權。若德人在期限未滿前將膠州灣交還中國,可得到一切開支費用的賠償,還可無條件地得到另一合適的港灣。條約在膠州灣租借地以外,又劃定了保障德國軍隊行動權利的「中立地」,支持德人在中國的軍事擴張。工程的優先承辦權%c
平合同》及《膠澳邊界合同》,作為履行中德《膠澳租界條約》的具體約章。租借%v)Tf.F林批准交換。隨後,中德兩國於8月22日簽訂《膠澳租地合同》,10月6日簽訂了《膠澳潮平合同》及《膠澳邊界合同》,作為履行中德《膠澳租界條約》的具體約章。租借地區域包括即墨、膠州的部分區域,陸上從嶗山灣東半島東北角起,經嶗山中部沿白沙河到女姑口,再往西包括陰島、紅石崖,膠州灣西部從黃島到薛家島,包括今青島市內四區全部及嶗山區、城陽區、膠州市、膠南市和黃島區的部分土地,即整個環膠州灣區域,稱膠澳租界(又稱膠澳,即膠州灣)。其租界南北長度自北緯35°53′30″起至36°16′30″止,東西寬度自東經120°8′30″起至120°37′40″止。膠澳的陸地面積及所屬25個島嶼的面積,合計551.753平方公里;領海面積即團島岬以西的膠州灣全部海域為界,計560平方公里;另有青島灣海域面積16.5平方公里。膠澳全部陸海總面積1 128.253平方公里。另外劃定膠州灣潮平周圍100里為中立地帶,主權仍歸中國,但准德軍隨時來往。
1898年4月21日,德國政府宣布設總督府對膠澳實行「保護」,又稱膠澳為「膠州」。總督府置於海軍部管轄之下,首腦是膠澳總督,由海軍將領擔任,其待遇與德國非洲殖民地總督相同,擁有很寬泛的職權。自1898年4月任命海軍大校羅紳達為首任膠澳總督,後更換9次均為海軍大校。德人先後建造了總督府和總督官邸。1906年1月總督府落成,總督由原清總兵衙門移此辦公。
在租借地內,除郵政、司法官吏直接受德國本部管轄外,其餘均受總督指揮,總督在租借地可以發布各種命令。總督之下設軍政、民政、經理、工務四部和參事會。軍政部掌管軍事。民政部掌管行政,其性質與後來的市政府基本相同,唯財政與市政建設直隸總督而不受民政部管轄。民政部下轄警察局、港務局、碼頭局、土地局、林務局、華人政務局、戶籍局和鴉片局等。此外,學校、測候所、屠獸場等也由民政部直轄。經理部(又稱度支部或財政部)兼管軍民各種財務事項。工務部掌管公用事業及土木工程。
2. 德國是什麼時候侵佔青島的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侵佔青島,青島淪為殖民地。
鴉片戰爭以後,英,法,美,德,日等這些帝國主義國家相繼侵入中國,迫使簽訂了一個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迅速淪為半殖民地的國家。
特別是在1896年前後,外國列強在我國神聖國土上任意劃分勢力范圍,對中國加緊進行軍事,政治侵略和經濟掠奪,並派入大批傳教士對我中華民族進行精神腐蝕和文化滲透,清政府逆來順受,屈膝求和。
在巨野,傳教士及其教徒肆無忌憚,橫行鄉里,敲詐勒索,作惡多端,清朝官吏畏之如虎,敬若上帝,是非混淆,百般袒護。百姓們飲恨吞聲,積怨痛恨,遂至一發而不可制,終於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巨野教案。
1897年11月1日夜,陰雲密布。十多個手拿匕首,短刀的人,闖進磨盤張庄教堂,殺死了德國神甫能方濟和韓理迦略。
能、韓二人原本分別在陽谷和鄆城一帶傳教,因去兗州天主教總堂參加"諸聖瞻禮",路此天晚而宿。張庄教堂神甫薛田資,主讓客先,安頓能,韓二人成了替死鬼。薛田資聽到動靜後發現情況不妙,倉惶逃往濟寧,電告德國駐華大使並轉德國政府。
1897年11月13日,即教案發生後的第12天,德政府派軍艦多艘,強行佔領膠州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德《膠澳租界條約》。
(2)之前山東為什麼屬於德國擴展閱讀:
民國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
民國八年(1919年),中國以收回青島主權為導火索,爆發了「五四運動」。
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國北洋政府收回青島,辟為商埠。
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國民政府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國民政府接管青島,仍為特別市。
1949年6月2日,青島成為華北地區最後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屬山東省轄市。
青島在民國時期的地位非常高,是直轄市。青島當時人口只有五十多萬,但由於其特殊的政治、經濟、軍事地位而被劃為特別市。
政治上,青島被占引發了五四運動;軍事上,青島當時就是重要的海軍軍港;經濟上,依靠膠濟鐵路和港口的優勢,青島當時已經是山東省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同時在紡織業上,與上海和天津齊名,被稱為「上青天」。
3. 山東是怎樣被德國和日本占據成為它們的勢力范圍的
德國租用膠州灣 然後擴大勢力范圍 一戰後日本取代德國
4. 求達人解毒:當年德國和日本為何搶佔山東
山東最早被德國人劃為勢力范圍,後來德國人在一戰中戰敗,(山東離日本最近),日本因而搶山東,借山東的契機,從而想要佔領中國。並發布了, 1、要求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新增開礦權,築路權。2、要求旅順、大連兩地及南滿、安奉鐵路租借管理期延至99年。3、漢冶萍公司由中日合辦,中國無權處分該公司的權利產業。4、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5、中國中央政府聘用日本人作為政治、財政、軍事等顧問,合辦中國警察,半數中國所需軍械向日本購買或由中國、日本合辦生產。
5. 山東是怎麼被德國佔領的,具體點
山東是被德國通過一系列不正當手段陰謀強占的。具體分為以下四個過程:
一、完成南線和北線封鎖
1897年11月1日「巨野教案」發生後,給德國人出兵提供了糾紛口實。11月6日,德皇威廉二世命令在上海的德國遠東艦隊司令棣利斯「立即開往膠州,占據該地,並威脅報復,積極行動」。
1897年11月10日,從上海率「開士」號、「晚蔡司」號、「康茂冷」號3艘軍艦兵分二路佔領了後海的清軍兵營和團島軍火庫,完成了對清軍的北線包圍。
與此同時,駐泊在前海的德軍重巡洋艦愷撒號兵分三路,先佔領了大鐵碼頭旁的清軍倉庫和前海兵營,最後一路去膠州灣清軍衙門送達退兵通牒,完成了對清軍的南線包圍。
二、切斷清軍與外界聯系
佔領行動全部完成後,德軍遠東艦隊司令棣特利斯少將派出特使安孟大尉,向還處於莫名其妙、手足無措的清軍總兵章高元遞交一封讓清軍退出膠州灣的退兵通牒。
文中提出:「膠州灣一地,限三點鍾將駐防兵勇全行退出女姑口、嶗山以外。只允帶火槍一車,其餘軍火炮位概不準帶,以四十八點鍾退清為限,過此即當敵軍辦理。」
德軍自佔領清軍的兵營和軍火庫後,切斷清軍與外界的一切聯系;控制各制高點,到處挖溝架炮,瞄準清軍衙門。面對清軍總兵章高元的「切實理論和厲聲責問」,德軍無動於衷,只是一味的向外驅趕清軍。
章高元一邊差人將危情飛報朝廷,一邊暫將隊伍帶至青島口以北8公里的四方村駐扎。當日下午2時許,德軍眼見目的達到,馬上在前海灣舉行慶祝儀式。
德國先在原清軍衙門的旗桿上升起一面德國旗,然後由艦隊司令棣特利斯少將發表了趾高氣揚的講話,海上的威廉王子號也施放禮炮二十一響。
三、清政府命令不輕舉妄動
11月16日下午,清政府來電指示:「惟有鎮靜嚴扎,任其恐嚇,不為所動,斷不可先行開炮,致釁自我啟。」嚴令清軍不得與德軍發生沖突,以免將事態擴大。
德軍則氣勢囂張,不斷來到四方清軍兵營門前無理取鬧。他們威脅挑釁,甚至砸壞清軍哨兵數支步槍,面對德軍的暴行,軍中士兵紛紛言戰,卻被章高元竭力安撫。
1897年11月19日,德軍以棣特利斯少將要與章高元總兵會面商談兩軍事宜為由,將章高元誘至威廉王子號巡洋艦上嚴加看守,割斷聯系,使清軍處於群龍無首的境地。
四、德國強占膠州灣
德軍則加緊派出600餘名士兵分頭向即墨、膠州等地進發。膠州灣這邊的德軍也是加緊武力恫嚇,擠占清軍營地,伺機搶奪清軍的武器彈葯。德軍此舉意在繼續向清政府施加壓力,威逼讓步。
11月30日,北京總理衙門李中堂來電:「本日奉旨,著章高元移扎煙台。務即知會德提督勿再逼迫,容汝從容督隊移扎。」
12月3日晚上6時,章高元才被德軍送到岸上,一路行至滄口回營。5日,清軍北移。自1897年12月5日起,膠州灣地區被德國陰謀強占。
(5)之前山東為什麼屬於德國擴展閱讀:
1898年3月6日,由李鴻章、翁同龢代表清政府,與德國駐華公使海靖簽訂此條約。中德《膠澳租界條約》包括膠澳租界、鐵路礦務及山東全省辦事之法三端,共10款。主要內容有:
(1)膠州灣及灣內各島租與德國,為期99年。租期內膠州灣歸德國管轄,德國得以制定章程約束它國(包括中國)之來往船隻。
(2)膠州灣沿岸潮平100里內,劃為中立地區,德國官兵有權自由通行,清政府在該區域內"派駐兵營、籌辦兵法",須先與德國會商辦理。如德國須整頓水道等事,中國不得阻攔。
(3)中國允許德國在山東築鐵路兩條,一條由膠澳經濰縣、青州、博山、淄川、鄒平等處通往濟南,一條由膠澳往沂州經萊蕪縣至濟南。德國並有權開采鐵路沿線30里內礦產。
(4)山東省內任何工程須用外國人員、資本、器材時,首先應與德國商辦。
6. 山東主權問題由來
1914年8月,日本不顧中國反對,悍然在中國領土上對德宣戰,強行控制了山東,並佔有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還迫使北洋政府簽定了有關條約。日本參加和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想在國際社會進一步確認其繼承德國在中國山東權益的合法性。
1919年1月27日和28日,中日兩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就山東主權歸屬問題展開了一場唇槍舌戰。日本全權代表牧野伸顯手持一份份文件,詭辯日本應該按照這些文件的相關條例無條件繼承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力和財產。這些文件大多是1914年至1918年間,日本強迫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及日本與其他國家簽訂的條約中有關中國山東主權歸屬的部分。包括《二十一條》《西原借款協定》等。
面對日本代表的虎視眈眈,中國代表團一致推舉對中日關系頗有研究的顧維鈞發言。這位年僅32歲的青年緩緩走上講台,神色鎮定,代表國家和民族脫稿作出了強有力爭辯,他的論點主要有三:一,中國人不能放棄山東主權,就如同基督教徒不能放棄耶路撒冷;二,戰時中國與日本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是被迫的,這些條約的基礎並不合法;三,根據公法法理,中德宣戰,意味著德國在中國所享有的一切權利即已被中國收回,德國在中國既然已無權利,又何談日本的繼承問題?這一精彩發言贏得了除日本代表外的與會代表的一片掌聲。第一回合,中國勝利了!
檔案箱的失蹤
然而,對於看重證據的西方國家代表來說,顧維鈞的發言,雖然精彩、也情理備至,證據卻不足。於是,巴黎和會的主席團要求中國代表團在一周之內就顧維鈞在會上所發表觀點提交一份書面聲明,並將能證明這份聲明的中日問題檔案文件附於聲明之後。鑒於顧維鈞的出色表現,中國使團決定由他主要負責書面聲明的准備和起草事宜。
顧維鈞,字少川,1887年生於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1905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國際法博士學位。1912年回國,先後任袁世凱總統府英文秘書,外交部參事。1915年任駐美、日等國公使,參加巴黎和會前他任駐美大使。對於具有較多國際外交經驗的顧維鈞來說,他深知,這份書面聲明對於中國闡明山東主權歸屬問題的重要性;同時,他也深知,在巴黎和會中有最終決定權的只是少數幾個西方國家,中國的書面聲明要想說服這些西方國家代表,關鍵在於附在聲明之後的那些檔案文件。於是,顧維鈞在和中國代表團其他成員商量之後決定,為使聲明具有說服力,必須在聲明後附上中日之間自1914年至1918年所簽署條約和協定的所有檔案資料。
就在顧維鈞等人忙著搜集檔案資料時,問題出現了。從北京啟程時,中國代表團為了有所准備,曾經帶有一個密碼檔案箱。箱內裝著若干從北洋政府外交部調出的,有關滿、魯、蒙、藏問題的絕密檔案,其中包括許多連中國駐外使團都不知道的,中國政府與日本簽訂的一些密約及各種借款協定的原件。這個檔案箱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當中國代表團真正需要它時,卻發現它不翼而飛了。
它是什麼時候丟的?在哪裡丟的?何人所為?據中國代表團推測,它在日本丟失,被日本情報部門蓄意竊取的可能性最大。檔案箱中裝的文件,只有日本才深感興趣,因為這些文件中的內容涉及許多日本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這些文件暴露於巴黎和會上,將對日本十分不利。而中國的檔案資料不全,日本就完全可以憑借自己掌握的檔案資料來說事,這無疑會削弱中國方面說辭的說服力。而且,日本的情報工作無孔不入,中國代表團是坐船橫渡太平洋到達巴黎的,其中輪船要分別在日本、美國、英國及法國停靠,很多成員說,到達美國之後就沒有再見到過這個檔案箱,所以,它很可能是輪船在日本靠岸時,就被日本情報人員竊取了。如果它真被日本拿走了,日本是絕對不會承認的,更別提歸還給中國人。
但即使還有一絲希望,中國代表團也不能放棄。有的代表團成員回憶,在到達美國紐約港碼頭時,好像還見到過它。根據這一線索,中國代表團分別致電華盛頓和紐約領事館,電詢此事。紐約領事館的總領事鄒玉成立刻聯絡美國方面輪船行李處的負責人和碼頭上的管事人,結果卻是空手而歸。之後,雖然經過百般查找,始終沒有找到。至今,這個檔案箱失蹤事件仍然是一個歷史之謎。
為了使資料盡可能完備,中國代表團急電北京政府外交部,要求用電報的方式將中日之間涉及山東問題的文件傳到巴黎。而外交部卻答復,檔案箱中的許多文件是原始檔案,無備份,只能盡可能將和會開幕前幾個月內中日締結的協定和換文發送給代表。
顧維鈞在整理檔案資料的過程中很費了一番周折。由於從北京發過來的協定內容很長,電報又要經過破譯,而且常常還會因為電報字跡不清或有所遺漏而不得不再次電詢。中國外交部雖然按照代表團的要求陸陸續續傳了一些文件,但資料最終都不全,特別是中日之間合辦鐵路協定和參戰借款協定。應該說,這對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爭奪山東主權製造了障礙。對於這次准備書面聲明及附件的經過,顧維鈞在其回憶錄中說自己「頗感孤立無援」。
1919年4月30日,巴黎和會的巨頭英、法、美三國根據日本提供的所謂「證據」——1915年中日簽訂的《關於山東條約》、1918年中日關於山東問題的換文等不平等條約,作出決定:「德國在膠州及山東所有各項權利,一概放棄,交予日本,日本自願擔任將山東半島連同完全主權交還中國」的責任,並將之寫入《協約參戰各國對德合約》中。毫無疑問,這個決定對中國是極其不公正的。中國代表團對此決定提出了強烈抗議,中國國內也隨之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民眾抗議浪潮。6月28日,中國代表團在巴黎發表聲明,拒絕在合約上簽字。
雖然,巴黎和會上,西方列強在山東問題上作出不利於中國決定的根本原因是「弱國無外交」;雖然,在1920年的華盛頓會議上,中國代表團據理力爭,最終從日本手中奪回了山東主權。但巴黎和會上的檔案箱失蹤事件對於20世紀之初缺乏檔案意識的中國外交界而言,無疑是一次深刻的教訓。
原載於中國檔案資訊網
7. 一戰前,山東是如何被德國佔領的
1897年11月13日下午4時許,膠州灣外海方向駛來三艘黑色的大型兵艦。那是德國的重巡洋艦凱撒號(Kaiser)為旗艦率領的輕巡洋艦威廉王子號(Wilhelm)和炮艦哥爾莫蘭號(Cormoran)。這三艘兵艦在回答了岸上清軍哨兵的詢問後,便來到前海的灣內下錨駐泊。按照以往慣例,外國兵艦來此駐泊,理應派代表上岸拜會當地的軍政大員,雙方還可相互贈送禮品。可當駐守膠州灣的清軍首領章高元(1829-1899)派人送來請貼,欲請德軍官員前去赴宴。德軍卻不知為何,竟然婉拒,謊稱德艦來此只是游歷。可能因心懷鬼胎,不敢前往吧?駐守膠州灣的清軍度過了最後一個平靜的夜晚。
次日清晨,天色微明。德軍炮艦哥爾莫蘭號便按照事先的行動計劃駛到後海的馬蹄礁附近(今後海小港西側),悄悄地放下數只舢板,將100餘名德軍士兵送到岸上。7時許,登陸的德軍兵分二路佔領了後海的清軍兵營和團島軍火庫,完成了對清軍的北線包圍。與此同時,駐泊在前海的德軍重巡洋艦愷撒號也駛入清軍設在前海的大鐵碼頭(今前海棧橋)西側,用舢板將300餘名德軍士兵送到岸上。登陸的德軍兵分三路,先佔領了大鐵碼頭旁的清軍倉庫和前海兵營,最後一路去膠州灣清軍衙門送達退兵通牒。完成了對清軍的南線包圍。德軍另一艘巡洋艦威廉王子號則駛到小青島的南側,將300餘名德軍士兵送上岸。登陸的德軍兵分三路,先佔領清軍衙門對面的青島炮台和北側的彈葯庫,完成了對清軍的東線包圍。另一路則直接去清軍衙門與送達退兵通牒的德軍匯合。
上午9時許,德軍見各路的佔領行動已經完成,再由德軍遠東艦隊司令棣特利斯少將派出特使安孟大尉帶領一支德軍在夏翻譯的陪同下,來到位於膠州灣前海東南側的清軍衙門(今市人民大會堂址),向還處於莫名其妙、手足無措的清軍總兵章高元遞交一封讓清軍退出膠州灣的退兵通牒。文中提出:「膠州灣一地,限三點鍾將駐防兵勇全行退出女姑口、嶗山以外。只允帶火槍一車,其餘軍火炮位概不準帶,以四十八點鍾退清為限,過此即當敵軍辦理。」
德軍此次軍事行動的兵員約720名,其中有30名軍官;77名士官和610名士兵。德軍登陸後還攜帶著數門50~75毫米的輪式野炮。而駐守清軍有近四個營的兵力,約2000餘人,有兩處炮台5門150毫米加農炮及10餘門輕型野炮。但因當時清朝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失敗,割地賠款,弄得國庫空虛,根本沒錢強軍保國。就連清軍在膠州灣修建幾處炮台的軍費也是捉襟見肘,建設工程修修停停,直到德軍強占膠州灣時,尚有大部炮台未能完工。平日里清軍只發半數子彈,有相當部分也在日常訓練中消耗掉了。另外,國家不穩,局勢動盪。清軍為了防止生變,也加強了對彈葯的集中保管,槍炮子彈限定在幾處軍火庫內存放。這就造成一旦有突發事變,清軍士兵手中的毛瑟步槍如同一支燒火棍。
德軍自佔領清軍的兵營和軍火庫後,氣焰更顯囂張。他們砍斷清軍衙門與濟南府的電報線,以切斷清軍與外界的一切聯系;控制各制高點,到處挖溝架炮,瞄準清軍衙門。並把住清軍兵營不得出入。最後竟然強行收繳清軍士兵的槍支。
面對清軍總兵章高元的「切實理論和厲聲責問」,德軍無動於衷,只是一味的向外驅趕清軍。章高元一邊差人將危情飛報朝廷,一邊暫將隊伍帶至青島口以北8公里的四方村駐扎。當日下午2時許,德軍眼見目的達到,馬上在前海灣舉行慶祝儀式。先在原清軍衙門的旗桿上升起一面德國旗,然後由艦隊司令棣特利斯少將發表了趾高氣揚的講話,海上的威廉王子號也施放禮炮二十一響。
11月16日下午,清政府來電指示:「惟有鎮靜嚴扎,任其恐嚇,不為所動,斷不可先行開炮,致釁自我啟。」嚴令清軍不得與德軍發生沖突,以免將事態擴大。德軍則氣勢囂張,不斷來到四方清軍兵營門前無理取鬧。他們威脅挑釁,甚至砸壞清軍哨兵數支步槍,面對德軍的暴行,軍中士兵紛紛言戰,卻被章高元竭力安撫。依照清廷旨意,清軍無奈開始向北面的滄口分批轉移,以免釁自我開。次日中午,膠州灣外海又駛來一艘大型運輸艦龍門號(Loomen),上面滿載近千名德軍官兵和大量的軍用物資。19日,德軍以棣特利斯少將要與章高元總兵會面商談兩軍事宜為由,將章高元誘至威廉王子號巡洋艦上嚴加看守,割斷聯系,使清軍處於群龍無首的境地。德軍則加緊派出600餘名士兵分頭向即墨、膠州等地進發。德軍所到之處均切斷電報線路,封鎖縣衙,索要食品還擅自成立收稅機構。膠州灣這邊的德軍也是加緊武力恫嚇,擠占清軍營地,伺機搶奪清軍的武器彈葯。德軍此舉意在繼續向清政府施加壓力,威逼讓步。
11月30日,北京總理衙門李中堂來電:「本日奉旨,著章高元移扎煙台。務即知會德提督勿再逼迫,容汝從容督隊移扎。」
12月3日晚上6時,章高元才被德軍送到岸上,一路行至滄口回營。5日,清軍北移。就這樣,駐守膠州灣的清軍在蠻橫無理的強盜面前;在軟弱無能的朝廷面前,竟然毫無反抗的行動就帶著無限的惆悵和無奈,懷著一腔的仇恨撤往煙台去了。
從此膠州灣地區自1897年12月5日起,再無清軍的一兵一卒。德國殖民者在膠州灣地區站穩了腳跟,陰謀強占膠州灣的殖民計劃得以實現。
8. 山東是德國的殖民地還是青島是德國的殖民地
青島是德國的殖民地
民國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民國八年(1919年),中國以收回青島主權為導火索,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分水嶺。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國北洋政府收回青島,辟為商埠。
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國民政府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6]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國民政府接管青島,仍為特別市。
(8)之前山東為什麼屬於德國擴展閱讀:
青島地區昔稱膠澳,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道教發祥地,6000年以前,境內就有人類的生存和繁衍。因樹木繁多,四季常青而得名。1891年清政府駐兵建置,1897年德國租借並建設港口和鐵路,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
青島海區港灣眾多,岸線曲折,灘塗廣闊,水質肥沃,是多種水生物繁衍生息的場所。膠州灣、嶗山灣及丁字灣口水域營養鹽含量高,補充源充足,異樣菌量比大陸架區或大洋區高出數倍乃至數千倍,水中有機物含量較高。
9. 青島在哪一年成為德國的殖民地
1898年3月6日。中德簽訂《膠澳租界條約》。條約規定:德國租借青島99年,租借地面積551.5平方公里,德國獲得膠濟鐵路的築路權及沿線采礦權。從此,青島成為德國的殖民地,山東成為德國的勢力范圍。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膠澳設防,青島由此建置。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侵佔青島,青島淪為殖民地。
民國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民國八年(1919年),中國以收回青島主權為導火索,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分水嶺。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國北洋政府收回青島,辟為商埠。
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國民政府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佔青島。[6]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國民政府接管青島,仍為特別市。
《膠澳租界條約》內容:
德國所租之地,租期未完,中國不得治理,均歸德國管轄,以免兩國爭端。茲將所租各段之地開列於後:
膠澳之口北面所有連旱地之島,其東北以一線自陰島東北角起至勞山灣為限;膠澳之口南面所有連旱地之島,其西南以一線自離齊伯山島西南偏南之灣西南首起往笛羅山島為限;齊伯山、陰島兩處;膠澳之內全海面至現在潮平之地;膠澳之前防護海面所用群島,如笛羅山、炸連等嶼。至德國租地及膠澳周遍一百中國里界址,將來兩國派員查照地情,詳細定明。
在膠澳中國兵、商各船與德國相交之國各船,德國擬一律優待;因膠澳內海面均歸德國管轄,德國國家無論何時,可以定妥章程,約束他國往來各船;此章程,即中國之船,亦應一體照辦,另外決無攔阻之事。
(9)之前山東為什麼屬於德國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896年12月14日(農歷十一月十日)德國駐華公使海靖(Herr Baron von Heyking)正式向大清總理衙門提出租借膠州灣五十年之要求。總理衙門加以婉拒。1897年11月1日,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巨野(今菏澤市巨野縣)被殺,德國趁機派軍艦於11月14日佔領膠州灣。
1898年3月6日由李鴻章、翁同龢代表滿清政府,在北京與德國駐中國公使海靖簽署中德膠澳租界條約。條約內容包括租借膠澳(青島)、修築膠濟鐵路及開發沿線礦藏,和山東省事務共三端十款。及後分別在1898年8月22日簽訂的膠澳租地合同,10月6日簽訂的膠澳潮平合同和膠澳邊界合同確定了德國佔領整個膠州灣的范圍。
10. 山東是怎樣被德國和日本占據成為它們的勢力范圍的拜託各位大神
1897年11月1日,曹州巨野縣磨盤張庄的村民殺死兩名德國傳教士。 德皇威廉二世認為奪取膠州灣的機會已經來臨,馬上與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密商膠州灣相關事宜,得到俄國的默許。7日,德皇親自向駐守上海的遠東艦隊司令棣特利斯少將下令,讓他指揮艦隊立刻起錨駛往膠州灣,去占據那裡的土地。同時,德國為了穩住清廷,指派駐華公使海靖向清廷交涉巨野教案,以掩蓋德軍艦隊的北上。14日,德軍遠東艦隊的士兵在艦隊司令棣特里斯少將的率領下,強行登陸膠州灣。軟弱、無能的清朝政府竟然當地清軍不得抵抗,致使德軍步步進逼,清軍無奈只得退出膠州灣。清朝政府在強敵面前毫無准備,早已亂了陣腳。反復嚴令駐防清軍穩扎嚴守,不得擅起兵端。等到德國遠洋艦隊強行在膠州灣登陸後。20日,海靖此時見時機已到,便抓住巨野教案一事大做文章,先是提出6條解決方案(即豎碑、撫釁、革職、賠款、建山東鐵路、租膠州灣。),遭到清政府的斷然拒絕。海靖見狀馬上以患病為借口,拒不出來與清廷官員會談。實際上是在等待本土駛來的特遣艦隊增援登陸之德軍。12月15日,德國的基爾港舉行格外隆重的歡送儀式,德皇決定再派遣一支規模更大的特遣艦隊,由德皇之弟亨利親王率領直奔遠東而來。德國占據膠州灣之後,站穩足跟。為了進一步給清廷施加壓力,馬上派出兩支部隊各300~400人前往即墨和膠州。德兵所到之處亂占土地,私收稅款,在中國的土地上橫行霸道。 此時,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還在幻想著和不講理的德國去理論;希望其他西方國家來「調停」解決膠州灣事件。豈不知,「弱國無外交」的理論在西方早已是標準的殖民法則了。那些東、西方列強一個個更是伸長脖子,對這塊東方寶地早已垂涎三尺了。在一切幻想全部破滅之後,萬般無奈之下,懦弱的清政府只得在1898年3月6日(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與德國簽訂了《膠州灣租借條約》,簽約代表分別為中國的李鴻章和德國駐華公使海靖。條約的租期99年並允許德國修建膠濟鐵路;有權開采鐵路兩旁30華里內的一切礦產資源。7月17日,中德雙方互換條約文本,並著手勘驗租界邊線。德國殖民者完成了占據膠州灣的一切法律行動! 1870年~1896年,德國殖民者就曾多次派經濟、地質學家,德國殖民局專家黎希特霍芬來中國做地質調查。其中在他的調查報告中曾多次地詳細記述了山東境內的物產之豐富;驚嘆膠州灣形勢之重要;同時提出欲領遠東勢力之發達,非佔領膠州灣不可。 1896年12月(光緒二十二年),德國駐華公使海靖開始奉旨向中國政府指明索借膠澳,被清廷拒之。但德人借地之謀始終未已,難得以後不再來嘗試。清廷內諸位大臣遂奏請政府在膠澳加強駐守兵勇,並建塢設炮,以絕強國覬覦。後來一戰中德國戰敗。日本就提出要繼承德國留下的土地。就把山東繼續佔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