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德國總兵力多少
閃擊波蘭 德軍共集中了62個師,88.6萬人,2800輛坦克,1939架飛機,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組成了南路和北路兩個集團軍群。南路集團軍群由陸軍一級上將倫德施泰特指揮,下轄布拉斯科維茲上將的第8集團軍、賴歇瑙上將的第10集團軍和利斯特上將的第14集團軍,共8個步兵軍和4個裝甲軍
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從國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匈牙利,斯洛伐克在內的190個師,3712輛坦克,7184門火炮,60萬輛運輸車和4950架飛機,共計五百五十萬人,發動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該軍事行動代號為「巴巴羅薩」,蘇德戰爭開始了。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
德國於1939年10月即開始進行入侵作戰的准備,代號是"威塞爾演習"。這一入侵計劃的要點是"以陸軍採取欺詐、 突襲的手段,越過丹德邊境佔領丹麥,同時以登陸兵和空降兵奪取挪威的重要港口和機場,爾後向內地發動進攻,佔領挪威全境;以航空兵對付英、法海軍,避免海上大規模的交戰。德軍集中了7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旅及若干獨立坦克營、摩托化營共14萬人,以1個加強步兵師和警察師佔領丹麥,其餘兵力用以奪占挪威,並以1300架飛機及234艘艦艇支援和保障地面部隊行動。希特勒任命福爾肯霍斯特上將為德入侵部隊總指揮官。
佔領法國時,德國動員141個師,兵力335萬,坦克2445輛,火炮7378門,戰機5446架
2. 二戰時德國兵力最多時一共有多少
1.1939年9月1日前,德軍擁有108個師(還有一種說法是103個師),總兵力約230萬人。
2.1940年,在德國入侵法、比、荷、盧等國的戰爭中,德軍投入136個師,330餘萬人,當時德軍總兵力大約為350萬人。
3.1941年,德國用於進攻蘇聯的陸軍為152個師又兩個旅,加羅馬尼亞、芬蘭、匈牙利等國提供的29個師又16個旅,共計181個師又18個旅,連同空軍、海軍,總共約550萬人。當時德國總兵力約為723.4萬人。
4.1942年德軍總兵力達到810萬.其中570萬部署在東線.
5.到1943年12月1日,德軍總人數為1016。9 萬人(陸軍709 萬人,空軍191。9 萬人,海軍72。6 萬人)。其中作戰部隊為668。2 萬人,後備軍為348。7 萬人。
6.1944年德軍總兵力約700萬.
7.1945年春天.德軍兵力約為350到400萬.
從東線和西線的戰果來看,在二戰中,德軍大約損失了1800萬人。
蘇德戰場德國及其盟國共有607個師被擊潰和消滅,約佔德軍及其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作戰師的77.5%以上;德軍損失達1000萬人。而西線盟軍殲德軍840餘萬人(其中亡26.3萬人、終生致殘4.9萬人、被俘810.9萬人)。
3. 二戰中,德國一共投入了多少軍隊東西線各多少
德軍前後共有1300萬人(引自《偉大的衛國戰爭》蘇聯)參戰,陣亡大約400萬人左右。軍隊的總規模大約維持在500萬人左右。但您所問的東西線各有多少兵力無法回答。德軍的習慣是這樣的,一支部隊在本土或東普魯士組建完成後,開往東線(1944年前),人員損失慘重,或需要大規模換裝則撤回本土或西線待命。因此,1944年前,有大量野戰部隊被換防到西線休整。1943年後由於盟軍接連在西西里,諾曼底大規模登陸,大量原先在東線編制下的部隊被調往西線,而部分原先在西線休整的部隊被補充到東線。在諾曼底登陸一周後,東西線兵力比大約為9:1.,阿登反擊戰前夕一度到達6:4,之後又急劇下降為8:2。應該說,從41年對蘇戰爭打響,這種換防和部隊調動就沒有停止過。
4. 二戰德國有多少士兵
二戰德國鼎盛時期: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
蘇德戰爭爆發時期: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德國當時的統計如下:控制領土面積達904萬平方公里,(為二戰德國領土的三倍),人口1.17億,總兵力為723.4萬,坦克5639輛,飛機萬余架,火炮與迫擊炮6萬余門,艦艇217艘,其中陸軍總兵力約500萬人,共214個師又2個旅,(其中有19個坦克師和14個摩托化步兵師),空軍168萬人,由五個航空隊、國土防空軍和空降兵組成。海軍兵力為40.4萬人,編成三個聯合編隊。此外還有黨衛隊15萬人。
德軍(含黨衛隊)在蘇德戰爭中損失累計近1200萬。其中死亡320多萬人、被俘160萬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後投降或受降者的120多萬德軍)、傷病累計約700萬人次。最終死亡人數為380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奧地利、蘇台德 、阿爾薩斯等地的德意志人,但不包括1945年後大量參戰的人民沖鋒隊之類的民兵組織的損失。
5. 二戰德國的軍事力量
德國的軍事力量是逐步增強的。二戰剛開始時,進攻波蘭的藍色計劃,當時德國是第一次使用閃擊戰,用東方的A,B2個集團軍群夾擊,總兵力在100萬左右,而此時德國在西線的兵力只剩下20個師,30餘萬人,其正面的法軍有百餘萬。之後閃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投入兵力在150萬左右,算上在挪威,波蘭等地的德軍,總數約在200萬左右。在佔領法國之後,繳獲的150個師的法軍裝備,可以裝備94個德國師。軍事力量大大增強。之後德軍橫掃歐洲,在佔領了巴爾干半島後,加上羅馬尼亞,匈牙利等仆從國的支援,德國實際控制的土地達到數百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多,事實上,此時整個西歐,除了英國,幾乎全在德國掌握。於是,希特勒覺得是時候進攻蘇聯了,當德軍進攻蘇聯時,集結了3個集團軍群500餘萬人的部隊,可謂是世界上空前的大軍。而且,更要命的是,這500萬大軍訓練有素,絕非烏合之眾。在6月至12月的夏季攻勢中,德軍已經前出至莫斯科城下,北路包圍了列林格勒,在南面已經佔領了整個烏克蘭。不過德軍也付出了50萬人的損失。這相當於德軍預備隊第2集團軍的全部人馬。之後,由於天氣因素,德軍兵敗莫斯科城下,損失數十萬,然後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150萬,相當於此時東線德軍的25%,至此德軍一蹶不振,每況愈下。
空軍,德國空軍實力還是很強的,不過在1939年進攻英國的不列顛空戰中損失1000餘架,大傷元氣。
海軍,德國海軍以潛艇為主,戰前由於一戰戰敗後的條約,德軍海軍部的超過英國噸位的25%,不過忽視了潛艇,所以德軍大力發展潛艇,戰時保持300艘左右的編制,在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等大型海面戰艦被英國殲滅後,就只剩下潛艇了。
總而言之,德軍相當強大,但受困於土地狹小,資源睏乏,他需要瑞典出產的鐵礦,中東和高加索的石油,巴爾乾的煤等等,不過德國人以其特有的嚴謹,在機械領域世界領先,二戰初期,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多最好的車床。
不過,實力再搶也難當全世界的進攻,可以說德軍雖敗猶榮。
6. 求二戰德國陸軍總數 以及東線西線兵力分布
二戰中德國陸軍前後投入約13O0萬人,常備維持在5O0萬人左右,東線約350萬人左右,西線約200萬人左右。
二戰開始後德國陸軍首先從進攻波蘭開始,前後入侵比利時,丹麥,挪威等國家,之後轉向法國,至法國敗亡,大約投入陸軍總數約150萬人,至此德國陸軍第一階段作戰目的達成(入侵英國主要是空軍,陸軍未參戰)。
第二階段自1941年6月22日(柏林時間)入侵蘇聯開始,投入約25o萬人,加上義大利,羅馬尼亞等仆從國軍隊,總數約31O萬人,其中德國陸軍前後共投入約600萬人。
(6)二戰期間德國一共有多少個兵工廠擴展閱讀
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世界第二、歐洲第一。巔峰時期的勢力范圍達到920萬平方公里。自1933年納粹黨上台後,希特勒採取短暫而有效的「新經濟政策」,通過提高購買力,極大地促進了德國經濟與工業的復甦,充分解放了德國的剩餘勞動力與生產力。使得德國在1933-1939年間工業產值得到突飛猛進的長足發展。
從軍事上看,整個二戰德國動員了1700萬人,一線作戰部隊900萬,算上仆從國和偽軍差不多約2000萬人。
整個二戰時期德國生產了約11萬4千架飛機,其中包含著名的容克轟炸機系列和梅塞施密特戰斗機系列。
整個二戰時期德國生產的坦克裝甲車輛超過5萬輛,火炮16萬門、130萬多輛汽車摩托車,包括著名的虎式、豹式、四型、斐迪南等裝甲車輛,克虜伯火炮系列和歐寶、德格瑪系列運輸車輛。而整個二戰時期德國生產艦艇超過4500艘,從大型水面艦艇到U型潛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納粹德國
7. 二戰德國兵工廠哪幾個比較著名生產什麼武器
位於埃森的克魯伯兵工廠,因為同時也是德國海軍重型艦炮炮身的主要供應廠家,所以自然負起德國鐵道炮兵系統幾乎所有的研發、設計和生產的工作,事實上,在德國的列車炮發展史中,克魯伯一直是唯一的製造商(只有極少部份的火炮炮架/復近系統由萊茵金屬公司製造),所有克魯伯生產製造的列車炮都有有系統的命名,也方便了部隊及後進研究者的分類與火炮分級。
克魯伯生產的大炮曾使俾斯麥在19世紀中葉先後戰勝了奧地利和法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克魯伯家族一直是德意志軍國主義的柱石,為德國軍隊製造大炮、裝甲車、坦克、潛艇和各種輕武器。因此埃森在過去又曾被稱為「德國的兵工廠」。
1942年初,德國克魯伯兵工廠製造一種超重型坦克,此款新型坦克被命名為VII號獅式坦克。
我們清\民國很多炮均購自德國克魯伯兵工廠.
8. 二戰中德國總共投入多少兵力
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閃擊波蘭 德軍共集中了62個師,88.6萬人,2800輛坦克,1939架飛機,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組成了南路和北路兩個集團軍群。南路集團軍群由陸軍一級上將倫德施泰特指揮,下轄布拉斯科維茲上將的第8集團軍、賴歇瑙上將的第10集團軍和利斯特上將的第14集團軍,共8個步兵軍和4個裝甲軍
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從國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匈牙利,斯洛伐克在內的190個師,3712輛坦克,7184門火炮,60萬輛運輸車和4950架飛機,共計五百五十萬人,發動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該軍事行動代號為「巴巴羅薩」,蘇德戰爭開始了。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
德國於1939年10月即開始進行入侵作戰的准備,代號是"威塞爾演習"。這一入侵計劃的要點是"以陸軍採取欺詐、 突襲的手段,越過丹德邊境佔領丹麥,同時以登陸兵和空降兵奪取挪威的重要港口和機場,爾後向內地發動進攻,佔領挪威全境;以航空兵對付英、法海軍,避免海上大規模的交戰。德軍集中了7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旅及若干獨立坦克營、摩托化營共14萬人,以1個加強步兵師和警察師佔領丹麥,其餘兵力用以奪占挪威,並以1300架飛機及234艘艦艇支援和保障地面部隊行動。希特勒任命福爾肯霍斯特上將為德入侵部隊總指揮官。
佔領法國時,德國動員141個師,兵力335萬,坦克2445輛,火炮7378門,戰機5446架
9.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到底如何
一、德國為了擺脫危機,不得不加強國家干預經濟,通過公共工程消滅失業,加強工業的國有化,同時也保證私有化為經濟帶來活力。
由政府舉債,興建公共工程。
大力擴軍。
配給制。
多管齊下,就這樣創造了納粹德國的「經濟奇跡」,失業近乎絕跡,經濟增速超過20%,各種百廢俱興。
二、這種飲鴆止渴的刺激經濟,帶來了幾個大問題。
如果軍隊不再需要產品,經濟該何去何從?這就成為了二戰爆發的重要的經濟因素,如果納粹德國不發動戰爭,在未來經濟就會因為大量的債務和赤字崩潰。事實上,1936-38年,德國的平均工資水平下降了25%。所以,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創造軍需訂單,就成為了維持經濟的必須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場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而工業成品(德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的價格在下跌,德國政府越來越難以維持收支平衡,1933-36年,德國的出口下降了9%,進口同比上漲9%,帶來了嚴重的貿易逆差。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只能通過強行控制個人市場投資的方式來刮地皮。1934-38年,德國的非上市流通證券所佔的市場份額從超過一半下降到大約10%左右。
即使在戰爭爆發,西歐都被納粹佔領的情況下,德國無法將工業產品往已經工業化的西歐傾銷,資本流動無法構成循環,德國只能陷入資本的自我循環狀態。
所以可以知道,德國的擴張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轉移的,所謂「換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間」,倒不如說是向東打開市場。但由於希特勒政權各方面的原因,德國沒能滅亡蘇聯,從而加速了其敗亡。
三、在戰爭爆發後,德國維持經濟和資源收入主要來源於以下幾點:
在佔領國的掠奪式經濟政策。在德國政府的「新領土」,德國買家以強制的極低價格購買當地原材料。所謂的「生存空間」理論又使德國強行掠奪佔領國資源,法國的全國近半的車皮被用來輸送貨物給德國;1940年,挪威喪失了自身經濟收入的20%,1943年時達到了誇張的40%。
在佔領國強制征發廉價勞動力。當然,對於抵抗激烈的波蘭人和猶太人,則送進集中營強制勞動。對於其他國家,主要是以廉價僱傭勞動力為主。直到1944年,強制佔領國勞工已經佔到德國全體勞動力的1/4,這個數字是極為驚人的。
與同盟、佔領地區傀儡國的貿易。由於英國封鎖,德國基本隔絕於世界市場,無法從美洲亞洲獲得戰爭資源,於是納粹只能在歐洲范圍內尋求貿易夥伴,比如說瑞典的鐵、羅馬尼亞的石油、西班牙的鎢。甚至在蘇德交戰之前,德國與蘇聯的貿易也非常繁榮,蘇聯利用原材料、糧食和石油從德國換取了大量的工業產品。
10. 二戰德國的總兵力到底有多少
二戰開始時德國有109個師,約422萬;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擁有207個師,總兵力達515萬人。到1941年6月,有野戰380萬,黨衛軍15萬,後備陸軍120萬,空軍168萬,海軍40萬,外籍軍2萬,總計達72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