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國歌用什麼樂器

德國國歌用什麼樂器

發布時間:2022-08-17 16:46:46

1. 貝多芬 莫扎特 海頓 簡介

1756年1月27日,沃爾夫岡.阿馬迪烏斯.莫扎特誕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莫扎特的父親,利奧波德.莫扎特是位知名的音樂家,也是薩爾茨堡的宮廷作曲家。莫扎特的姐姐娜妮是個音樂天份極高的孩子。從五歲起,父親便開始叫她學習鍵盤樂器,並對她的學習速度非常滿意。而小莫扎特四歲時邊開始正規的音樂課程了。莫扎特的學習速度非常驚人;他可以在半小時內學會一整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一位名叫約翰.安德列斯.沙赫勒的宮廷樂手對莫扎特的童年有生動的描述:

"一旦他投身音樂,他的感官就不理會其他活動了。甚至連惡作劇或游戲也得和音樂有關,他才玩得開心。比方,我們玩一種把玩具由一個房間搬運到另一個房間的游戲,誰空著手就要唱歌,或用小提琴拉一首進行曲。"

在沃爾夫岡四歲時,他試作了第一首鍵盤樂器協奏曲,並首次在舞台上以歌手身份露面,參與歌劇演出。從那時起,歌劇就成為他最衷愛的藝術形式之一。當沃爾夫岡快滿六歲、而娜妮十一歲時,利奧波德決定將兩位傑出的孩子介紹給全世界。

當時巴伐利亞選帝侯親王在慕尼黑有兩個奢華的宮殿,許多音樂家依附其門下。利奧波德決定先帶孩子們去那裡參加嘉年華會,如果演出成功,再到更遠的地方。結果,這場音樂會空前地成功,兩個孩子成了慕尼黑嘉年華會談論的焦點,並被邀至各大家族和皇宮演出。而令小沃爾夫岡最感興趣的是觀賞義大利歌劇,並從此產生了創作歌劇的心願。
維也納年代

1762年9月,莫扎特一家啟程前往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當時歐洲最重要的音樂中心之一。那兒是弗朗西斯一世皇帝與瑪利亞.特麗莎皇後豪華宮廷的所在地。從十二世紀阿爾伯特一世召集一批樂師組成所謂的"皇室音樂家"以來,維也納就一直是音樂之都,音樂成為皇室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著名的作曲家約瑟夫.海頓就曾在維也納附近的一個伯爵門下任樂長,另一位作曲家格魯克當時就在皇家宮廷任首席作曲家。這個俯仰呼吸皆音樂的城市,早就非常期待六歲神童沃爾夫岡的到來。

小莫扎特一行剛到維也納,就在一個私人宮邸做了第一場表演。隔天,皇帝和皇後馬上召喚他們到宮廷。一位實際參與那場音樂會的人士為我們留下一段敘述:

"當孩子們演奏時,觀眾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弗朗西斯一世尤其滿意小精靈--他對莫扎特的戲稱--的表現,他還多次和莫扎特閑聊。"當皇帝要求他用一根手指演奏時,他毫不猶豫的照做了。

"他毅然決然地立刻開始嘗試,而且干凈利索地彈奏了好幾首曲子,讓在座的每一位大吃一驚。在他當時的年紀,已經可以看出他後來一貫的態度,也就是蔑視來自高貴者的贊美,尤其若是他們對音樂沒什麼認識,他甚至不太願意為他們演奏。"

2. 被奧地利和德國國歌採用旋律的歌曲是哪首

《藍色多瑙河》被視為奧地利「第二國歌」 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是一位「圓舞曲之王」。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圓舞曲。其中最為著名的圓舞曲就...

3. 這是什麼樂器

鋼片琴。有點像中國的木琴。

4. 海頓資料

古典音樂家海頓
海頓,J.Joseph Haydn(1732~1809)
奧地利作曲家,古典主義音樂代表人物之一。1732年3月31日生於奧地利與匈牙利邊境下奧地利的一個村鎮羅勞,1809年5月31日卒於維也納。他的父親是世代相傳的車匠,母親是貴族府中的廚工,家境貧困,12個孩子有6個夭折,海頓是12個孩子中的第2個。

生平

喜愛音樂的父母使海頓自幼受到民間音樂和教堂音樂的熏陶,從孩提時代就顯示了出眾的才華。他有漂亮的童聲高音,不但能模仿唱出他所聽到的每首歌曲,而且可以在自製的小提琴上拉出這些旋律。海頓的親戚——海恩堡教會合唱團指導J.M.弗蘭克看中了他,從此6歲的海頓永遠離開了父母,他在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會合唱團里唱彌撒曲,學習樂理和常用樂器哈普西科德小提琴。學業艱辛,正如他後來回憶的那樣「鞭撻多於膳食」。兩年後,維也納聖斯蒂芬大教堂樂長G.羅伊特去海恩堡物色歌童,海頓被選進了唱詩班。
17歲這一年,海頓因變聲被解僱,開始了一貧如洗備嘗辛酸的生活。為了糊口他教幾個孩子學音樂。一位朋友為他在維也納找到了一間閣樓棲身,聊以自慰的是閣樓里有一架舊哈普西科德。晚年他對G.A.格里辛格爾(第一本海頓傳記作者)談起那段生活時說:「每當我坐在那架破舊的、被蟲咬壞了的哈普西科德旁邊時,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幕」。在這里,他勤奮自學,練鍵盤樂器、小提琴,研究理論。1754年他認識了當時頗負盛名的義大利作曲家、聲樂教師N.波爾波拉,海頓向他學習作曲、義大利文和聲樂,同時為他的聲樂課彈伴奏,兼當僕人。
1755年海頓受菲恩貝格伯爵邀請,參加在其府邸舉辦的四重奏晚會,擔當四重奏中的小提琴手。次年海頓的第1部《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問世。經菲恩貝格伯爵介紹,1759年海頓應聘擔任了捷克莫爾津伯爵府邸中的樂隊指揮和室內樂作曲家。在這一年裡,海頓創作了《第一交響曲》。次年,海頓與維也納假發商J.P.克勒的女兒安娜結了婚,婚後夫婦不睦,長期疏隔,終無子嗣。
1761年是海頓一生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由於莫爾津伯爵遣散了樂隊,海頓就去艾森施塔特任P.A.埃斯泰爾唁濟親王的宮廷副樂長,不久任樂長。從1761年起直至1790年樂隊解散,海頓在埃斯泰爾哈濟宮廷度過了一生中最可貴的30年。作為一個貴族宮廷的樂長,首先是附屬於主人的奴僕,要按照親王的意旨辦事:他創作管理和指揮樂隊,對歌唱者進行訓練,以至保管樂器,抄寫分譜。宮廷的藝術趣味和繁雜的行政事務限制了他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但另一方面,宮廷的管弦樂隊、合唱隊、歌劇院、木偶劇場等又為他的藝術發展提供了多樣的寫作機會,並能直接檢驗自己的作品,從而增刪修改,臻於完善。海頓大部分的佳作是在埃斯泰爾哈濟宮廷中寫成的,包括約60部交響曲,40首弦樂四重奏,約30首鋼琴奏鳴曲,5首彌撒曲和11部歌劇等。
海頓聲譽漸著,1764年他的作品在巴黎出版,1765年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英國報紙上。1781年結識W.A.莫扎特時,他已蜚聲歐洲。年近半百的海頓與初顯風華的莫扎特建立了誠摯的友誼。莫扎特自認為是海頓的學生,聲稱首先從海頓學習了怎樣寫作弦樂四重奏;他寫了6首弦樂四重奏題贈海頓。海頓也十分傾慕和重視莫扎特的天才,他由衷地承認莫扎特歌劇創作方面的優勢。在海頓後期的作品中,也顯露了莫扎特音調柔和、感情細膩風格的影響。80年代的海頓達到了創作上的成熟時期,1784年,他接受巴黎宗教音樂會之約寫交響曲;1785年為西班牙卡迪斯大教堂寫了管弦樂曲《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後七句話》;1786年他為巴黎奧林匹克音樂會寫了6部交響曲。同一年他又為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四世寫了一些夜曲和協奏曲。
1790年海頓的生活起了一個決定性的變化。N.埃斯泰爾哈濟親王去世,新親王解散了管弦樂隊,但保留了海頓的樂長銜頭和俸祿。長期在工作和生活上依附於貴族的海頓,此到才真正開始在藝術天地中自由馳騁。他立即到了維也納,不到一個月,就接受了英國倫敦音樂會經理小提琴演奏家J.P.扎洛蒙的邀請,於1791年新年到了倫敦,至1792年7月才回維也納。1794年1月至1795年8月,他又第2次訪問了倫敦。
倫敦之行與過去局囿於貴族宮廷的生活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倫敦這個帶有資本主義社會特徵的大都市中,廣大的音樂聽眾要求聽到更深刻、新穎和豐富的作品。海頓夜以繼日地忙於開音樂會,參加大量的社交集會和寫作新作品。年逾六旬的海頓不僅在作品的數量上滿足了聽眾對他的巨大要求,而且在質量上也比以往的作品更勝一籌。海頓為扎洛蒙的音樂會寫下了12部著名的「倫敦交響曲」,形成了一生創作的高峰。這些卓越的作品喚起了倫敦聽眾狂熱的感情,全英國音樂愛好者都敬慕這位傳奇式的音樂大師。英國上層社交界向他致敬,英王喬治三世請他留在英國,牛律大學授予他音樂博士學銜,海頓沉醉於榮譽與友誼之中。1791年5、6月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了G.F.亨德爾紀念節,海頓在那裡第一次聽到了《彌賽亞》和亨德爾其他許多傑作,使他深受感動。
他第1次訪問倫敦時路過波恩,在那裡發現年輕的L.van貝多芬是個天才,表示願意收貝多芬為學生。1792年,貝多芬前往維也納拜海頓為師,因兩人性格迥異,師生關系為時不長。但海頓還是認為:「……貝多芬遲早會進入歐洲最偉大的作曲家之列,而我將為能把自己說成是他的教師而感到自豪……。」1795年8月,63歲的海頓第2次從倫敦回到維也納,繼續從事創作。晚年的作品中兩部清唱劇《創世記》(1796~1798)和《四季》(1799~1801)為最成功。
譽滿全歐的海頓已到垂暮之年,1802年以後,他的創作靈感枯竭了。但許多文化社團、學會都以海頓參加為榮,海頓被邀參加了巴黎阿波羅協會,繼又成為聖彼得堡音樂愛好者協會名譽會員。1808年3月27日在維也納再度演出《創世記》時,海頓最後一次對公眾露面。
1809年4月9日奧地利對法國宣戰,法國軍隊迅速佔領了維也納。5月31日,海頓在戰事倥傯中逝世。遺體安葬於洪德斯圖爾姆公墓,1820年改葬於艾森施塔特的伯格教堂,1932年人們又在那裡建了海頓陵,陵墓圓頂的天窗周圍銘刻著他的名作的標題。

創作

海頓出生的年代,正是哈布斯堡王朝日趨衰敗和文化史上的巴洛克後期。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經歷了瑪麗亞·特蕾西亞開創的「開明專制」,而他逝世時,整個歐洲正面臨著法國大革命的沖擊。這種時代背景使海頓在思想上傾向當時的啟蒙運動和新興的市民階層,然而他並不理解革命。
海頓愛好日常生活的親切題材,長於表現人類朴實明朗的感情和樂觀的信念,但不喜歡表現人的復雜的內心沖突。他不是以戲劇性而是以美妙和幽默的情趣引人入勝,快樂和充滿希望構成了海頓藝術的氣質。
海頓表面上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在他每件手稿的開頭總是寫上「以上帝之名」,結尾總是簽上「榮耀歸於上帝」。但他虔信上帝不過是隨從習俗,宗教在他的思想與情感中並未佔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最早的聲樂作品之一《F大調小彌撒曲》中,「求主憐憫」樂章的音樂主題卻是快樂欣喜的,著名的《聖母悼歌》充滿了人情味;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最後七句話》這部7個樂章的管弦樂曲(後來加入獨唱與合唱),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末樂章模擬地震的畫面。這些都說明海頓的作品是面向現實、面向人生的,即使在他的宗教音樂中也是這樣。他喜好田野、森林、釣魚和打獵,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不下於莫扎特和貝多芬。
交響曲 海頓在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首先因為他是一位交響曲作曲家。他並非交響曲體裁的首創者,早在巴赫和亨德爾的時代,就已有人為這個領域作了准備,開拓了道路。但海頓繼承了先輩的成就,確立了交響曲的規范,所以有人稱他為「交響曲之父」。
海頓一生創作了不下於104首交響曲(有人估計達150首之多)。他早期的交響曲多為生活娛樂題材,形式接近室內樂。18世紀70年代起才更多地吸收了北德樂派的成就,具有較深刻的內容和古典風格,往往既嚴肅又幽默。例如《第四十五交響曲》(《告別》,1772),據說是為了暗示公爵讓樂師們休假回家而作的。海頓不同尋常地在第4樂章急板後面加上了慢板的第5樂章,奏至中途,樂隊隊員一個接著一個吹熄其譜架上的蠟燭而退席,最後剩下兩把小提琴把交響曲帶到深深打動人心的終止。80年代創作的「巴黎交響曲」(有人說是為宗教音樂會寫的那幾首,也有人說是為奧林匹克音樂會寫的6首,目前尚無定論),抒情性的曲調更為豐富、生動、風趣,配器手法也更成熟。其中《第八十三交響曲》(1785)第1樂章副題的音響如母雞咯咯叫喚,被稱為《母雞》交響曲。《第八十三交響曲》(1786)末樂章的主題聽起來象一首腳步沉重而笨拙的風笛舞曲,故被稱為《熊》交響曲。《第八十五交響曲》(1785)因受到法國王後的喜愛而得名《王後》交響曲。海頓後期創作的12部「倫敦交響曲」,大多具有熱烈灑脫的主題旋律,充滿活力的節奏,應用了活潑明快的鄉村舞曲素材和簡潔精緻的復調性處理。其中4首得了綽號:《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1791)、《第一00交響曲》(《軍隊》,1793~1794)《第一0一交響曲》(《時鍾》,1793~1794)《第一0三交響曲》(《鼓聲》,1795)。這12首「倫敦交響曲」標志著海頓交響曲的最高成就。
海頓開創了交響曲的新的主調音樂風格,並使復調手法在功能和聲的基礎上發展。他擯棄了古老復調中那種拘謹而神秘的性質,而代之以率真、生動的音樂語言;海頓完善了4個樂章的奏鳴交響套曲形式,使作品的4個樂章體現統一的藝術構思,表現生活的各個方面,海頓發展了奏鳴曲快板的結構,並往往採用從速度、調性等方面與主題形成強烈對比的引子,展開部獲得顯著發展,確立了以短小動機進行展開的發展原則,直接啟發了貝多芬。
海頓確立了樂隊的雙管編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則,奠定了近代交響樂隊的基礎。
約瑟夫·海頓
海頓的交響曲具有鮮明的形象,能使人聯想起日常生活的許多現象,人們據此給他的交響曲標以別名。除了早期創作的《晨》、《午》、《夜》等極少幾部作品外,海頓從不寫標題交響曲,上述那些如《母雞》、《熊》《驚愕》之類的標題,都是別人加上的綽號。
四重奏曲 海頓弦樂四重奏的重要性僅次於他的交響曲,他寫下80餘首弦樂四重奏(最末一首未完成),內容大多是歡樂、熱情的抒發。50年代所寫的10餘首弦樂四重奏,在它們5個樂章的排列中清楚地顯示了古典舞蹈組曲的影響。從《第十七弦樂四重奏》(1771)開始確立了4樂章的形式,此後的作品很少例外。在他某些弦樂四重奏作品中把中間兩個樂章調換。1781年他為俄國皇儲保羅大公爵所寫的《小鳥》、《你好》等6首《俄羅斯四重奏》(1781),用諧謔曲代替小步舞曲作為第2樂章。1772年所寫的6首《太陽四重奏》中,復調因素增多,其中3首以復雜的賦格結束。海頓的弦樂四重奏開始形成「對話的原則」,即把主題的敘述分置在各個聲部,如同4個人的談話,具有在主調和聲基礎上產生的復調性,改變了早期突出第1小提琴聲部,而把其餘聲部處理成單薄伴奏的機械狀況。90年代創作的《皇帝》(1797)《日出》(1797)等8首弦樂四重奏被賦予更生動的節奏活力,更豐富的和聲華彩,主題帶有浪漫主義性格和濃郁的民間特色,可與「倫敦交響曲」相媲美。
奏鳴曲與協奏曲 海頓的52首鋼琴奏鳴曲主要是為教學和個人演奏而寫,大多純朴而稍平庸。海頓最早的鋼琴奏鳴曲通常不用奏鳴曲快板曲式,末樂章用小步舞曲。其後海頓又較多模仿北德樂派大師C.P.E.巴赫的奏鳴曲。1771年海頓受到「狂飆運動」影響,寫下了豪放而略具傷感的《C小調奏鳴曲》,終樂章沒用習慣的歡樂結束,而是激烈爆發的高潮。80年代海頓在旋律的風格與結構上受到莫扎特影響,他十分重視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成就。作於1789~1790年的《降E大調奏鳴曲》與晚期最後一首《降E大調奏鳴曲》奔放、激動,感情幅度較大,更接近貝多芬的風格。
海頓寫過20餘部協奏曲,但這不是海頓創作的主要領域,雖然《D大調鋼琴協奏曲》(1784)和《D大調大提琴協奏曲》(1783)現在還常被演奏。海頓的鋼琴三重奏弦樂三重奏、鋼琴變奏曲、鋼琴幻想曲等,都不能與他的交響曲、弦樂四重奏相比擬。
其他作品 海頓沒有寫出什麼著名的戲劇音樂,他的18部歌劇多數是小型喜歌劇,包括《月中世界》(1777)《天長日久》(1780)、《荒島》(1779)、《奧蘭多·帕拉迪諾》(1782)、《阿爾米達》(1783)等。這些歌劇早已被人遺忘,有若幹部連曲譜也找不到了。目前已有人對它們進行挖掘和研究。
海頓寫了不少聲樂作品,包括8部清唱劇和12部彌撒曲,而以後期創作的清唱劇《創世記》和《四季》為最著名。《創世記》的詩篇取自英國詩人J.彌爾頓的《失樂園》,第1、2樂章敘述上帝創造萬物直至人類,第3樂章敘述亞當和夏娃在地上樂園過著幸福生活。海頓把自然界的種種現象與生態轉化成一幅幅音樂的畫面,出現了鴿子的咕咕聲和獅子的咆哮,亞當和夏娃則唱著一首諧和純朴的二重唱。他的最後傑作《四季》純粹是一部世俗清唱劇,腳本是從英國詩人J.湯姆遜的同名詩改編的,象徵春夏秋冬的四個樂章表現了農民的勞動和歡樂,抒發了他們天真質朴的情感。

評價

海頓的音樂之所以具有不朽的價值,因為它面向現實,面向人生,氣息清新,朝氣蓬勃,令人受到鼓舞;也因為它在作曲技術上奠定了歐洲古典時期的交響曲和室內樂的規范,從而形成了德奧音樂經久不衰的優良傳統。
由於海頓天生一副好嗓音,使他在8歲時被著名的維也納聖斯蒂芬教堂唱詩班選中。在這里,他如魚得水一般刻苦地學習音樂理論與鋼琴。隨著年齡的增長,從16歲起他甜美的歌喉開始不幸地逐漸沙啞。1749年的一天,奧地利女皇在欣賞聖斯蒂花教堂唱詩班的優美合唱時,突然從合唱隊里傳出一聲很不協調的怪音,女皇當場就挖苦道:「這個孩子的聲音聽起來就像烏鴉叫!」從此,海頓結束了他的唱詩被迫流落街頭,靠拉琴賣藝糊口謀生。
此後的10年是他的艱苦歲月。他當過僕人--看門、送信、擦皮鞋,干過家庭教師,寫過歌劇,作過大提琴手,任過樂隊隊長。1759年,他成為波希米亞伯爵莫辛的小教堂唱詩班的音樂指導。
1760年,他娶凱勒為妻,犯了一個悲劇性的錯誤,為自己招來莫大的痛苦。凱勒體魄強壯而智能低下,性格兇狠暴躁,素質極差!她不僅在生活上虐待海頓,還常常把丈夫用大量心血創作的音樂手稿隨便擦桌椅、包糖果、制點心盒等等。對此,海頓只有仰天長嘆,而這又會引起更大的麻煩!後來,他們終於分道揚鑣了。
1961年,海頓被匈牙利最有權勢的保羅.安東.埃斯特哈齊王子任命為宮廷副樂長,在此,他度過了長達30年之久的音樂僕役生活。受雇於人的滋味是辛酸的:上班時必須穿上綉金花背心,白色長統褲襪,頭戴假發或梳辮子,臉上搽香粉。每天午餐前後,要恭候在客廳里,等待主人有關當天音樂活動的安排指示。在創作上,必須在規定的日期內按主人的命題或要求,准時寫成音樂作品。此外,還要監督樂隊的紀律,看管好每件樂器,給新歌手上課,提高樂隊水平,等等。海頓曾悲哀地寫道:「我坐在我的荒野里,幾乎沒有人類和我在一起,我是很痛苦的......最近幾天我也不知道我是樂長還是劇場驗票員......要知道經常作奴隸是很可悲的......」。
「盡管有時宮適生活強加給他的種種約束惹他生氣,他還是居住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這個世界既不懷疑王公的至高無上,也不懷疑穿制服的偉大藝術家的天才。關於他在埃斯特哈齊家中的地位,他自己的最後評價認為有利條件超過了不利條件。『親王總是對我的作品感到滿意。我不僅經常受到鼓勵,而且作為一個樂隊的指揮,我可以進行實驗,觀察什麼產生了效果、什麼減弱了效果,我可以改進、替換、作一些增刪,可以大膽地按我喜歡的那樣去做,我與世隔絕,沒有人來擾亂或折磨我,我被迫成為『獨創才』。」
從未有人對海頓的音樂天才表示懷疑,但卻發生過面對著藝術家本人而懷疑他究竟是不是海頓的怪事。由於他身材粗笨矮小,相貌又不大好看,致使一向喜愛海頓音樂的公爵夫人多恩在第一次見到他時竟失聲問道:「你是真正的海頓嗎?......」 盡管我們的大師其貌不揚,卻十分善良、純朴、幽默和平易近人,因而,他的好友與崇拜者們都親切而風趣地稱他為「海頓爸爸」。
有一次,他意外地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屠夫。一見面,客人就恭恭敬敬地摘下帽子,虔誠地請求道:「尊敬的大師,我最親愛的小女兒即將舉行婚禮,對我來說,這是重大事件。我滿懷感激之情,請您為我寫一首最美的小步舞曲。如此重大的請求,除了向您提出,還能去找誰呢?」善良誠懇的海頓立即慨然允諾。到了約定之日,他果真寫成一首典雅的《C大調小步舞曲》屠夫千恩萬謝地取走了這份珍貴的禮物。
幾天之後,正當作曲家伏在書桌前全神貫注地埋頭寫作之際,窗外突然爆發出一陣震耳欲聾的混雜聲響,著實把海頓嚇了一跳!他好不容易才反應過來:這是有人在奏樂。是什麼曲子呢?......大師懷著一顆好奇的心仔細聽了半天才終於恍然大悟:天哪!這不正是自己前幾天作的那支《C大調小步舞曲》嗎?他趕緊跑到窗口向外張望,只見台階上立著一頭強健的公牛,牛角上還掛有金色的綵帶,喜笑顏開的屠夫站在一旁,身後是滿面春風的女兒女婿,一支由流浪藝人組成的我隊正在起勁地吹吹打打!屠夫莊重地走上前來,懇切地說:「尊敬的大師,對一個屠夫來說,用健壯的公牛來對優美的小步舞曲表示謝忱是最好不過的了。」
海頓在宮廷供職的30年裡,埃斯特哈齊王宮兩易其主(召海頓進宮的保羅.安東王子於1762年去世,繼位的胞北尼古拉王子於1790年病故),1790年繼位的新主人只聘請他作掛名的音樂指導,海頓從此得到自由,於是他移居到維也納。
1791年,應英國之邀,海頓前往倫敦訪問。在此期間,他出席了紀念已故大作曲家亨德爾的音樂會。當大廳里回響起亨德爾的名作《哈里路亞》時,年近60歲的海頓激動得突然振臂高呼:「亨德爾是我們一切人的先師!」接著,便如同小孩子一般哭泣起來,全場聽眾無不肅然起敬!
1809年5月31日,海頓在維也納逝世,享年77歲。遺體被葬於聖麥斯公墓。。
德國作曲家瓦格納(1813-1883年)在評論海頓時曾這樣講道:他一生追求平靜安逸的生活和力圖保持受人敬愛的地位,所以他被看做唯命是從、卑躬屈節的人。
海頓不像莫扎特那樣,敢於同封建勢力進行斗爭,更比不上貝多芬,英勇主動地向墨蟬現實發動猛攻!海頓就是海頓,他雖有時對屈辱的處境感到痛苦,卻能安於現狀,自得其樂。他的音樂風格正如他的個性:樂觀、親切、真誠、爽朗、幽默。
海頓被後人推崇為「交響曲之父」與「弦樂四重奏之父」。其實,無論交響曲還是弦樂四重奏都不是由他首創,不過,這兩個尊稱卻並過譽,因為正是在他的培植下,這兩種重要的器樂曲體裁才從草創進入了成熟階段。
在弦樂四重奏中,他採用「說話的原則」,即各聲部彼此像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的美感。莫扎特說:「從海頓那裡我才第一次學會了寫作四重奏的真正方法。」在交響曲中,他「確立了以短小動機加以動力性展開的奏嗚性發展原則,廢除了數字低音的傳統,以及開始確立了近代管弦樂的編制和配器原則」。這些,都給予莫扎特和貝多芬很大的啟迪。
海頓的作品數量是驚人的:交響曲108部;弦樂四重奏77部;各類三重奏180部;鋼琴奏鳴曲50部;歌劇14部;清唱劇兩部;還有大量小型的聲樂與器樂作品。其中,較名的代表作有:《第四十五交響曲》(告別Abschied)、《第九十二交響曲》(牛津Oxford)、《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Surprise)、《第一百交響曲》(軍隊Military)、《第一百零一交響曲》(時鍾Clock)、《第一百零三交響曲》(鼓聲Drum-roll)、《第一百零四交響曲》(倫敦London);弦樂四重奏第三、十七、二十、六十四、七十六、七十七號;清唱劇《創世紀》(The Creation)、《四季》(The Seasons)。

5. 德意志音樂的20世紀

20年代起,德國音樂力圖擺脫19世紀情感洋溢的浪漫主義樂風,除以「新維也納樂派」(見奧地利音樂)為代表的表現主義音樂外,20、30年代尚有新客觀派音樂,它強調音樂就是純粹的音樂本身,應著眼於音樂自律的形式和性能,其主要作曲家是P.欣德米特。他以精湛的技藝和完整的構思,寫下了大量器樂曲,充分發揮了樂器的性能,並吸取了以巴赫為代表的巴羅克音樂的技法和風格,進行了推陳出新的創造。他的歌劇《畫家馬西斯》、《世界的和諧》等,也具有哲理性的構思和獨創的音樂語言。在歌劇方面,K.魏爾(1900~1950)與劇作家B.布萊希特合作創造了一種新型的「歌曲劇」,它與布萊希特戲劇理論相適應,強調音樂的敘事性風格和內容的社會批判性。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與布萊希特合作的《三分錢歌劇》(1928),是根據18世紀英國的《乞丐歌劇》寫成而又寓以新意。1933年後,他流亡巴黎,後至美國,在百老匯繼續從事創作。他的音樂風格對後世、尤其對德國的H.艾斯勒等人有深遠的影響。在新的宗教音樂方面,則有J.哈斯(1879~1960)、E.皮平(1901~)和H.卡明斯基(1886~1946)等。
1933年,納粹掌權後,瘋狂迫害正義的音樂家,迫使大量音樂家流亡國外,尚在國內的作曲家也難以充分發揮其藝術創造力。納粹統治強迫音樂為其反動政治服務,禁止一切猶太血統音樂家的作品、一切交戰國的音樂和一切被列為「文化上的布爾什維克」的音樂,包括當時許多現代派的音樂。即使在這萬馬齊喑的環境中仍有一些德國作曲家堅持正義和進步,捍衛人性和自由,創作了留世的作品,如C.奧爾夫以其成名之作《博伊倫之歌》(1937),對殘酷的暴力統治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控訴,對美好的生活和愛情進行了熱情的歌頌;童話歌劇《月亮》(1938)和《聰明的女人》(1942),同樣富於生活情趣和哲理性;後者表現了智慧戰勝強暴的主題思想,前者揭示了人世的私慾和紊亂,而最終人們重新享得和平的光明。作曲家W.埃克(1901~1984)自1933年起寫的不少歌劇和舞劇,均獲成功,如歌劇《哥倫布》(1933)、《彼爾?英特》(1938)和舞劇《察里沙的霍安》(1940)、《阿布拉克薩斯》(1948)。這兩位作曲家的音樂語言純朴易懂,具有個人特點,其流傳及影響范圍遠遠超出了時間、空間限制。
1949年分別建立了民主德國及聯邦德國以後,經過幾年的恢復,音樂事業均有新的發展。不少進步的、革命的作曲家從流亡地返回民主德國,致力於社會主義的音樂建設,如艾斯勒、E.H.邁耶等。前者創作了民主德國的國歌和其他群眾歌曲,為布萊希特的一些戲劇配樂,並寫下歌劇《約翰浮士德》(1951)等;後者作有《曼斯菲爾德清唱劇》(1950)、康塔塔《鴿子的飛翔》(1952)等。此外,P.德紹、O.格斯特(1897~1969)和R.瓦格納-雷傑尼(1903~1969)的歌劇,M.布廷(1888~1976)的器樂,均有所貢獻。聯邦德國的老一代作曲家中,奧爾夫和埃克仍繼續以個人特有的風格進行創作;B.布拉赫爾(1903~1975)以「可變的節拍」,W.福特納(1907~)以繼續發展的十二音技法等進行了創新;K.A.哈特曼(1905~1963)則以交響曲創作及組織現代音樂的演出而聞名。在新一代的作曲家中,B.A.齊默爾曼(1918~1970)以他「多元性」的歌劇《士兵們》(1960),繼承了A.貝格表現主義歌劇《沃采克》的特點,具有強烈的表現力;H.W.亨策(1926~)以自由的十二音技法寫作了大量的歌劇、舞劇及交響曲等,有些具有明顯的進步思想傾向;K.施托克豪森則以其電子音樂和寫作各種先鋒派音樂而聞名。

6. 求世界各國的國歌、國旗、國徽、以及國歌歌詞

我來提供德國的吧:國歌: http://www.china-a.de/cn/dgyd/bild/Nationalhymne.mp3 ,歌詞:德國國歌歌詞(解析)

Deutschland Ueber Alles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ueber alles,*
Ueber alles in der Welt,*
Wenn es stets zu Schutz und Trutze
Bruederlich zusammenhaelt,
Von der Maas bis an die Memel,
Von der Etsch bis an den Belt -
│: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ueber alles,
Ueber alles in der Welt. :│

Deutsche Frauen, deutsche Treue,
Deutscher Wein und deutscher Sang
Sollen in der Welt behalten
Ihren alten schoenen Klang,
Uns zu edler Tat begeistern
Unser ganzes Leben lang.
│: Deutsche Frauen, deutsche Treue,
Deutscher Wein und deutscher Sang. :│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Fuer das deutsche Vaterland!
Danach lasst uns alle streben
Bruederlich mit Herz und Hand!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Sind des Glueckes Unterpfand.
│: Blueh\' im Glanze dieses Glueckes,
Bluehe, deutsches Vaterland. :│

(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ueber alles,
Und im Unglueck nun erst recht.
Nur im Unglueck kann die Liebe
Zeigen, ob sie stark und echt.
Und so soll es weiterklingen
Von Geschlechte zu Geschlecht:
│: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ueber alles,
Und im Unglueck nun erst recht. :│ )**

歌詞大意:

德意志,德意志,高於一切,*
高於世間所有萬物 ;*
無論何時,為了保護和捍衛,
兄弟們永遠站在一起。
從馬斯(Maas)到默默爾(Memel),
從埃施(Etsch)到貝爾特(Belt),
│: 德意志,德意志,高於一切,
高於世間所有萬物 。:│

德意志的婦女,德意志的忠誠,
德意志的美酒,德意志的歌曲;
遍及世界,卻永遠保持
他們古老而高貴的名聲;
激勵我們從事高尚的事業,
即便要用去我們的一生。
│: 德意志的婦女,德意志的忠誠,
德意志的美酒,德意志的歌曲。:│

統一、主權和自由,
為了德意志祖國;
讓我們一起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
象兄弟那樣團結起來,獻出我們的雙手和真心。
統一、主權和自由,
是我們千秋萬代的誓言。
│: 為了實現這使命的榮譽,
為了德意志祖國永遠的繁榮昌盛!:│

*第三段歌詞的英語譯文*

Unity and right and freedom
For the German fatherland,
Let us all pursue this purpose,
Fraternally with heart and hand.
Unity and right and freedom
Are the pledge of happiness.
Flourish in this blessing\'s glory,
Flourish, German fatherland.

*:原文注釋——第一和第二句話的感情含義是:「比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更值得尊敬」(與世界上大多數公民對自己祖國的感情一樣),並不是要體現單一的偉大。在作者寫作這首歌曲的時候,這是為了召喚各個獨立邦國的人民站到統一的德國旗下。

**:第四段是由另一位作者所寫的,只存在了不長的時間,現在很少見,此處沒有翻譯。

第1-3小節歌詞的作者是詩人奧古斯特·海因里希·霍夫曼·馮·弗勒塞本(August Heinrich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1798-1844),作者出生於西里西亞的布雷斯勞(今屬波蘭),「馮·弗勒塞本」是他自己加上的貴族封號。他因自由主義的觀點而被任教的布雷斯勞大學開除,並且被驅逐出保守專制的普魯士,定居在赫爾戈蘭島——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從丹麥手中奪取,當時是英國領地——期間,於1841年創作了這首詩。當時德國尚未統一,境內38個邦國和自由市林立,只有一個鬆散的「德意志邦聯」存在。然而自從拿破崙戰爭之後,德國的民族主義情緒熱烈上升。作者用這首詩來抒發自己的大德意志感情。但是他不象當時其他「愛國者」,他不是一個狂熱主張擴張領土的沙文主義者,在第一段提到的四條大德意志疆域在西、東、南、北四個方向的界河(馬斯、默默爾、埃施、貝爾特),也沒有領土擴張的意味,而是德意志民族當時在歐洲聚居的天然界限。

1841年10月5日,這首詩(名字叫德意志之歌)在漢堡首次發表。1871年,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廊成立。當時德皇選取一首贊美詩為國歌歌詞,"Heil dir im Siegekranz, Herrscher des Vaterlands!"(Hail to thee, garlanded in victory, conqueror from the Fatherland!)。直到1890年,已經去世的霍夫曼的願望才得到實現,他的作品被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選定為德國國歌歌詞——因為歌詞中「德意志高於一切」很符合當時第二帝國那些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的胃口,盡管作者寫下這段話的原意被歪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士兵唱著「德意志,德意志高於一切」的歌曲奔赴戰場,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對這種場面也有過描寫。

盡管這首歌曲所表達的愛國精神被德皇威廉二世那種好戰的軍國主義分子歪曲了,但是1922年8月11日,魏瑪共和國總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還是再次將其定為德國國歌,原因是「它是聯系德國人民團結在一起的一個紐帶」。

第三帝國時期,這首歌再次被那些鼓唇弄舌之輩利用。納粹黨發覺這首歌很能配合他們的政治觀點——第一段的四條河成了德意志領土擴張的最低標准,尤其是在默默爾河已經成為立陶宛共和國的一條內河的情況下;第二段——內容上最平淡的一段——由於贊美了「德國的婦女」、「德國的忠誠」、「德國的美酒」、「德國的歌曲」,也能被納粹黨徒接受;第三段由於表達了自由主義的觀點,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在整個第三帝國時期,這段歌詞都被忽略乃至忘記。

魏瑪共和國殘存的民主精神被戰後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繼承。1949年9月29日,德國國會投票要求恢復這首歌的國歌地位,之後在聯邦德國境內,對這首歌是否能夠被接受作為國歌,展開了熱烈的爭論。德國總理阿登納和社會民主黨領袖舒馬赫都支持這首歌,但是聯邦德國總統西奧多·胡斯(Theodor Heuss)對它是否能被接受表示懷疑。作家魯道夫·施羅德創造了一首新的國歌,但是沒有被接受。經過長時間辯論,胡斯總統在1952年宣布,只有第三段歌詞的歌曲為聯邦德國國歌,名字為「德意志之歌」(Deutschland-Lied)。

「德意志之歌」的曲調由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tz Joseph Haydn,1732- 1809)在1797年創作,最初是奧地利國歌Kaiserhymn (Imperial Anthem),首次演奏時間是1797年2月12日。
國旗是
國徽是
看這個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27/content_333436.htm
國歌伴奏??你指的是什麼樂器嗎???肯定有小號

7. 音色變奏指的是什麼

簡單的歌曲型二重唱是音色變奏,即同一旋律由不同音色各唱一次,然後再以結合的音色唱一次。在歌劇中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魔笛》第一幕第二場中帕帕基諾和帕米娜的二重唱、唐尼采蒂《拉美莫爾的露契亞》中第一幕第二場《乘著微風上》等等,都是同一旋律男女聲輪流演唱一次,然後是平行三、六度進行。

古諾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一幕第一場,羅密歐與朱麗葉初識時唱了一句歌謠式的樂句,在朱麗葉重復了一次之後,羅密歐又用同樣的旋律表示他與朱麗葉心心相印,最後這對主人公以平行六度的二聲部重唱結束了這段音樂。

有時由於音域的差距,也可用不同的音色在不同的調性上演唱。例如歌劇《弄臣》第二幕結束的二重唱就是這樣的例子,弄臣和他女兒先是同唱一樣的旋律,最後在平行進行。

莫扎特把他《唐·璜》中像這樣類型結構的第七分曲《把你的手給我》稱作「小二重唱」。花花公子喬凡尼請求農村姑娘采琳娜到他的城堡去,最初她心存戒備,裝飾性的音調表示著她的內心猶豫不決,兩個聲部合唱的段落中有時分有時合,但最後終被說服,兩聲部相合演唱。肖邦非常喜歡這一段,因此以它做主題寫了一首變奏曲。

8. 皇帝四重奏的樂曲賞析

快板:在這個樂章(以及整部作品)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海頓與莫扎特在創作風格上的明顯區別。莫扎特的主題之間通常是充滿了鮮明的對比,而海頓則比較注重主題的連貫性,他通常只使用一個主題或樂念,並作不斷的延續和發展。這個快板樂章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在開始的30秒里,我們已經聽到了整個樂章將要使用的所有素材(這些素材甚至貫穿了整部作品)。接下來,海頓開始不斷玩味他所鍾愛的主題。到樂章的中段,音樂開始轉調,同時出現了一段類似匈牙利舞曲風格的旋律,在中提琴和大提琴帶有鄉野味道的低沉伴奏音型下,兩把小提琴唱起了一首近似民間旋律的主題變奏。隨後,這段旋律迅速消失,直到樂章結束,它再也沒有出現。 稍慢板,如歌的。這個簡單而優美的樂章是所有弦樂四重奏里最受歡迎的樂章之一,而「皇帝」這個名字也是因這個樂章而得來的。在這里,海頓採用了他的另一首作品《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的旋律作為樂章的主題。實際上,這個樂章就是由這個主題加上四段變奏所組成的,但是海頓並沒有一味的簡單重復。而它的主題又是如此的優美,現在的德國國歌也是採用了這段旋律。
在主題呈示過後,第一小提琴轉而奏出天真純朴的伴奏音型,主題則由第二小提琴呈現,而中提琴和大提琴則在一旁休息。因此,第一段變奏實際上變成了一段小提琴二重奏。
在第二段變奏里,中提琴和大提琴再次加入。這次主題由大提琴呈現,而其他樂器也開始合奏,音樂變得更加飽滿起來。
當大提琴拾起主題的時候,第三段變奏開始了。經過所有樂器的輪番呈現,這時我們應該對主題旋律已經相當熟悉。
在第四段變奏里,主題回到了第一小提琴上。音樂開始縈繞起一種感傷和懷舊的情緒,這將是我們最後一次聽到這段優美的旋律了,而別具匠心的尾聲處理更是平添了一種告別的意味。
耐人尋味的是,海頓對主題和變奏的處理方式頗具象徵意義。四段變奏的旋律與主題都基本相同,而每段變奏的伴奏卻是變化多端。這其中的深厚意味在於——海頓的理想是為他的祖國及皇帝創作一首希望之歌——不管世事如何變遷,祖國都將永恆不變。 終曲:急板。這最後一個樂章相對於海頓的其他作品來說稍顯嚴肅。整個樂章幾乎全部使用了小調,直到尾聲才轉為大調。在這種激動不安的調性之下,我們可以不時聽到某些第一樂章主題的零星片斷。從三個強有力的不和諧和弦開始,整個樂章自始至終都保持著一種激動的情緒。這種激情的能量有時潛藏在音樂的表面之下,有時又因突然釋放而激情迸發。若以音樂的莊重大氣而論,這是海頓寫過的最好的樂章之一。

9. 古典音樂

一、巴洛克時期
(1)蒙台威爾第(1567~1643):由文藝復興時期跨越到巴洛克時期的義大利作曲家。)
1.牧歌選輯
2.晚禱(1610年)。
3.歌劇《奧菲歐》。
(2)柯瑞里(~1713):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1.十二首大協調曲OP.6。
2.小提琴奏鳴曲集OP.5(包括著名的《佛利亞》)。
(3)浦賽爾(1659~1695):英國作曲家。
1.歌劇《狄多與阿尼亞斯》。
2.歌劇《仙後》。3.歌曲選輯。4.頌歌選輯。
(4)史卡拉第(1685~1757):義大利作曲家。
推薦曲目:奏鳴曲集(鋼琴、大鍵琴、風琴均有選)。
(5)塔替尼(1692~1770):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曲目:1.《魔鬼的顫音》小提琴奏鳴曲。2.柯瑞主題變奏曲。
(6)裴高賴西(1710~1736):義大利作曲家。
曲目:聖母悼歌。
二、古典時期
(1)葛路克(1714~1787):由巴洛克後期跨越到古典時期的德國歌劇作曲家。
曲目:歌劇《奧菲歐與幽麗狄彩》。
(2)海頓(1732~1809):奧國作曲家,有《交響曲之父》的美譽。
曲目:交響曲第四十五號《告別》、第八十三號《母雞》、第八十八號、第九十二號《牛津》、第九十四號《驚愕 》、第九十六號《奇跡》、第九十九號、第一○○號《軍隊》、第一○一號《時鍾》、第一○三號《鼓聲》、第一○四號《倫號 》。
(3)莫扎特:(1756~1791):奧國作曲家。
曲目:1.第三五~四一號交響曲。2.鋼琴協奏曲第一九~二七號。3.小提琴協奏曲第三~五號。4.長笛協奏曲(二首)。5.長笛與豎琴協奏曲K.229。6.豎笛協奏曲K.622 。7.低音管奏曲K.191。8.法國號協奏曲(四首)。9.交響協奏曲(K.364和K.297b)。10.鋼琴奏鳴曲K.310、K.330~333(331 )、K.457、K.545 。11.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任選)。12.弦樂四重奏第一四~二三號。13.豎笛五重奏K.581。14.法國號五重奏K.407。15.小夜曲K.239、K.320、K.525 、K.361。16.歌劇《女人皆如是》、《費加洛婚禮 》、《魔笛》。17.C大調彌撒曲《加冕》。18.安魂曲K.626。19.長笛四重奏(共四首)。20.鋼琴三重奏(共八首)。
(4)貝多芬(1770~1827):德國作曲家,有《樂聖》的美譽。
曲目:1.交響曲第一~九唬(第五號命運 )(第九號英雄 )。2.鋼琴協奏曲第一~五號。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4.鋼琴奏鳴曲第八號《悲愴》、第十四號《月光 》、第二一號《華德斯坦》、第二三號《熱情》、第二六號《告別》、第二九號《漢馬克拉維亞》、第三十~三二號。5.小提琴奏鳴曲第五號《春》、第九號《克羅采》。6.大提琴奏鳴曲第三號、第五號。7.弦樂四重奏第七~十號、第十三、十四號。8.鋼琴三重奏學五號《幽靈》、第七號《大公》。9.序曲選輯。10.浪漫曲 (G大調與F大調)。11.三重協奏曲OP.56。12.歌劇《費黛里奧》。13.庄嚴彌撒曲OP.123。14.給愛麗絲 。15.綺想輪旋曲。
三、浪漫時期
(1)帕格尼尼(1782~1840):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曲目:1.二十四首無伴奏小提琴隨想曲。2.第一、二號小提琴協奏曲。3.摩西幻想曲。4.《心中類亂》主題變奏曲。
5.小提琴與吉他的奏鳴曲
(2)韋伯(1786~1826):德國作曲家。
曲目:1.第一、二號豎笛協奏曲。2.鋼琴曲《邀舞》。3.降B大調豎笛五重奏。4.《磨彈射手》序曲、《奧伯龍》序曲、《尤里安得》序曲。5.歌劇《魔彈射手》。
(3)麥亞白爾(1791~1686):德國歌劇作曲家。
曲目:加冕進行曲(選自歌劇《預言家》)。
(4)羅西尼(1792~1868):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曲目:1.歌劇序曲選輯。2.歌劇《塞維亞的理發師》。3.歌劇《賽米拉密德》。4.歌劇《灰姑娘》。5.弦樂奏鳴曲(共六首)。
(5)董尼才悌(1797~1848):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推薦曲目:1.歌劇《拉默摩的露西亞》。2.歌劇《唐?巴斯瓜雷》。3.歌劇《愛情靈葯》。4.歌劇《聯隊之花》。5.歌劇《寵姬》。
(6)舒伯特(1797~1828):奧國作曲家,人稱《歌曲之王》。
曲目:1.第五、第八、第九號交響曲。2.鋼琴與弦樂五重奏曲《鱒魚 》。3.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4.即興曲D.899、D.935、D.946。5.樂興之時D.780。6.鋼琴奏鳴曲D.557、D.571 D.556、D.784、D.845、D.894、D.850、D.958、D.960。7.《阿貝鳩尼》奏鳴曲D.821。8.第一號、第二號鋼琴三重奏。9.流浪者幻想曲D.760。10.聯篇歌曲集《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天鵝之歌》。11.歌曲集(任選)。12.八重奏D.803。13.弦樂五重奏D.956。14.小提琴奏鳴曲(四首)。15.小提琴幻想曲D.934。
(7)柏遼茲(1803~1869):法國作曲家。
曲目:1.幻想交響曲 。2.序曲集(包括《羅馬狂歡節》、《李爾王》、《海盜》等)。3.哈洛德在義大利(包含中提琴主奏的主題交響曲)4.歌曲集《夏夜》。5.羅密歐與茱麗葉(戲劇交響曲)。
(8)蕭邦(1810~1849):波蘭鋼琴家、作曲家。
曲目:1.第一、二號鋼琴協奏曲。2.練習曲(二七首)。3.前奏曲(二六首)。4.圓舞曲(十四首)。5.夜曲(二一首)。6.鋼琴奏鳴曲第二、三號。7.《軍隊》波蘭舞曲OP.40NO.1、《英雄》波蘭舞曲OP.53 、《幻想》波蘭舞曲OP.61、沉著的行板與大波蘭舞曲OP.22。8.馬厝卡舞曲(任選)。9.即興曲(四首)。10.敘事曲(四首)1 2 3 4 。11.詼諧曲(四首) 。12.幻想曲OP.49 。13.搖籃曲OP.57 。14.船歌
(9)舒曼(1810~1856):德國作曲家。
曲目:1.交響曲第一~四號(No.3萊茵交響曲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第四樂章 )。2.兒時情景OP.15(之第七首夢幻曲 )。3.C大調幻想曲OP.17(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4.狂歡節OP.9。5.克萊斯勒利納OP.16。6.交響練習曲OP.13。7.幻想小品OP.12。8.森林景色OP.82。9.第二號鋼琴奏鳴曲OP.22。10.A小調鋼琴協曲OP.54(第一樂章 、第二三樂章 )。11.鋼琴五重奏OP.44。12.豎笛與鋼琴幻想小品OP.73。13.三首雙簧管浪漫曲OP.94。14.《童話畫冊》(中提琴與鋼琴)。15.五首民謠式作品(大提琴興鋼琴)。16.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17.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18.聯篇歌曲集《詩人之戀》、《女人的愛與生涯》。19.小提琴奏鳴曲(二首)。20.鋼琴與法國號的慢板與快板OP.70。
(10)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鋼琴家、作曲家。
曲目:1.第一 、二號鋼琴協奏曲。2.交響詩第二號《塔索》、第三號《前奏曲》 、第四號《奧菲歐》、第六號《馬捷帕》。3.匈牙利狂想曲(十九首)No1 、No2 、 No13 、 No15 。4.匈牙利民謠幻想曲。5.B小調鋼琴奏鳴曲OP.45。6.第一號梅菲斯特圓舞曲。7.帕格尼尼主題大練習曲OP.67(共六首、其中第三首最著名)。8.超技練習曲(十二首,任選) 。9.巡禮之年。10.第三號《愛之夢》。11.死之舞(鋼琴與管弦樂)。12.《浮士德》交響曲。
(11)威爾第(1813~1901):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曲目:1.歌劇《茶花女》。2.歌劇《阿伊達 》。3.歌劇《奧泰羅》。4.歌劇《麥克白》。5.歌劇《游唱詩人》。6.歌劇《命運之力》。7.歌劇《納布果》。8.歌劇《假面舞會》。9.歌劇《唐卡羅》。10.歌劇《法斯塔夫》。11.序曲與前奏曲集(任選)。12.安魂曲1 2 6 。
(12)布拉姆斯(1833~1897):德國作曲家、鋼琴家。
曲目:1.交響曲第一~四號。2.第一、第二號鋼琴協奏曲。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4.小提琴與大提琴復協奏曲。5.匈牙利舞曲(共二十一首)。6.《大學慶典》序曲、《悲劇》序曲。7.豎笛五重奏OP.115。8.豎笛奏鳴曲(二首)。9.小提琴奏鳴曲(三首)。10.大提琴奏鳴曲(二首)。11.第三號鋼琴奏鳴曲。12.韓德爾主題變奏與賦格曲OP.24。13.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OP.35。14.OP.76、OP.79、OP.116~119的鋼琴小曲集(喜歡布拉姆斯的人這些曲子一定要聽,它包括了間奏曲、隨想曲、狂想曲、敘事曲等)。15.鋼琴五重奏OP.34。16.弦樂四重奏(三首)。17.弦樂六重奏(二首)。18.鋼琴三重奏(三首)。19.鋼琴四重奏(三首)。20.法國號三重奏OP.40。21.豎笛三重奏OP.114。22.海頓主題變奏曲OP.96a。23.小夜曲(二首)。24.德意志安魂曲。25.歌曲集(任選)。
(13)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國作曲家。
曲目:1.交響曲第四號、第五號、第六號《悲愴》。2.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OP.23。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35。4.芭蕾音樂《天鵝湖 》、《睡美人》、《胡桃鉗 》。5.《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6.義大利隨想曲op.45。7.交響幻想曲《暴風雨》op.18。8.《一八一二年 》序曲。9.斯拉夫進行曲OP.31。10.交響幻想曲《黎米尼的富蘭契斯卡》OP.32。11.《哈姆雷特》幻想序曲。12.羅可可主題變奏曲(大提琴與管弦樂)。13.A小調鋼琴三重奏。14.弦樂四重奏(三首)。15.管弦樂組曲第一~四號。16.歌劇《尤金?奧涅金》。17.弦樂小夜曲OP.48。18.交響曲第一~三號(第三號 )。19.《曼弗列德》交響曲。20.鋼琴曲集《四季》。21.憂郁小夜曲(小提琴曲)。
(14)小約翰。史特勞斯(1825~1899):奧國作曲家。
曲目:1.圓舞曲:《藍色多瑙河》、《南國玫塊》、《維也納森林的故事》、《醇酒、女人與歌》、《藝術家的生涯》、《皇帝》、《一千零一夜》。2.波卡舞曲:《撥奏》、《雷鳴與閃電》、《閑聊》、《狩獵》、《爆炸》。3.《蝙蝠》序曲、《喜普賽男爵》序曲、《威尼斯之夜》序曲。4.輕歌劇《蝙蝠》。
四、現代時期

(1)杜卡(1865~1935):法國作曲家。
曲目:交響詩《魔法師的徒弟》。
(2)西貝流士(1865~1857:芬蘭作曲家。推薦曲目:1.交響曲第一~七號(二、五兩首尤其著名)。2.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47。3.交響詩《芬蘭頌》OP.26、《傳奇》OP.9、《黃泉的天鵝》OP.22NO.3、《海洋女神》OP.73、《塔比奧拉》OP.112。4.《卡列里亞》組曲。5.悲傷圓舞OP.44。6.夜騎與日出(管弦樂曲)。
(3)拉威爾(1875~1937):法國作曲家。
曲目:1.鋼琴曲:《水之嬉戲》、《鏡》(五曲) 、《夜之加斯巴》(三曲)、《庫普蘭之莫》(六曲)、《死公主的巴望舞曲》。2.G大調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鋼琴協奏曲《左手》。3.管弦樂曲:《波烈露》舞曲、《西班狂想曲》、《鵝媽媽》組曲、《圓舞曲》、《達芙尼與克羅伊》芭蕾組曲、《高貴而感傷的圓舞曲》、《庫普蘭之墓》組曲。4.小提琴曲:《哈巴奈拉》、《吉卜賽》。5.F大調弦樂四重奏。6.小提琴奏鳴曲。7.序奏與快板。8.鋼琴三重奏。
(4)布勞克(1880~1959):瑞士作曲家。
曲目1.希伯萊狂想曲《所羅門》(大提琴與管弦樂)。2.小提琴協奏曲。
(5)巴爾托克(1881~1945):匈牙利鋼琴家、作曲家。
曲目:1.鋼琴協奏曲第一~三號。2.管弦樂協奏曲。3.弦樂、打擊樂與鋼牆琴的音樂。4.芭蕾音樂《奇怪的滿州官吏》。5.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6.舞蹈組曲。7.羅馬尼民俗舞曲。8.弦樂四重奏(六首)。9.小提琴奏鳴曲(二首)。10.雙小提琴二重奏(共四十四首)。11.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12.雙鋼琴與打擊樂奏鳴曲。13.嬉遊曲。14.歌劇《藍鬍子公爵的城堡》。15.兩首狂想曲。
(6)高大宜(1882~1967):匈牙利作曲家。
曲目:1.《哈利雅諾斯》組曲。2.孔雀變奏曲。3.格蘭達舞曲集。4.馬羅許塞克舞曲集。5.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
(7)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俄國作曲家。
曲目:1.芭蕾音樂《火鳥 》、《彼得洛希卡》、《春之祭 》。2.《詩篇交響曲 》和《三樂音交響曲》。3.《敦巴頓橡園》協奏曲。4.士兵的故事。5.《普欽涅拉》組曲。6.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7.管樂交響曲。8.舞蹈協奏曲。9.單簧管協奏曲《黑檀》。
(8)肖斯塔科維奇(1906~1975):俄國作曲家。
曲目:1.交響曲第一、五、十號 。2.芭蕾組曲《黃金時代》。3.小號與鋼琴協奏曲。4.G小調鋼琴協奏曲OP.57。5.降E大調大提琴協奏曲。6.A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7.大提琴奏鳴曲OP.40。8.中提琴奏鳴曲OP.147。9.第二號鋼琴三重奏。10.第十五號弦樂四重奏。11.鋼琴五重奏OP.57。
(9)布瑞頓(1913~1976):英國作曲家。
曲目:《法蘭克·布瑞基主題》變奏曲。戰爭安魂曲。

10. 海頓弦樂四重奏

海頓的弦樂四重奏概述

海頓的弦樂四重奏概述海頓被譽為「交響樂之父」,其實也是「弦樂四重奏之父」。許多評論甚至認為,海頓對於弦樂四重奏這種音樂形式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要超過作曲家對交響曲發展的貢獻。但有意思的是,作曲家曾經承認,自己使用這種形式創作音樂是「純屬偶然」的,可見海頓只是在不知不覺中完善了弦樂四重奏,而非刻意去創造或革新。他一生創作了一百餘首交響曲,而其弦樂四重奏作品的數量也毫不遜色,粗略統計一共有八十多首,遺憾的是,至今尚無任何唱片公司將海頓所有的弦樂四重奏作品出版齊全。所謂「弦樂四重奏」,是由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所組成的。這四種弦樂器代表四個聲部,從而構成一個高中低音相當完整的小型樂團。海頓經過數十年對弦樂四重奏這一曲式的創作,逐漸確立了其基本創作技巧以及四樂章的整體構架。又經過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一代代後輩音樂大師的完善,弦樂四重奏逐漸成為了「室內樂」的代表形態,其擁有均衡的四部合聲,音色容易協調,表現力豐富,音域寬廣,富於音色對比。

海頓從18歲開始創作弦樂四重奏,直到晚年一直未曾間斷,作品往往是以曲集的方式出版,通常習慣以六首作品為一個整體,輯成一套。早期的作品作曲家自己稱之為「多聲部嬉遊曲」或者「四聲部嬉遊曲」,在諸多方面還處於不成熟的探索階段,但在這個過程中海頓逐漸確立了弦樂四重奏的創作形式。1772年左右的問世No.31-36《四重奏嬉遊曲》是海頓在弦樂四重奏領域成功的開始,這六部作品甚至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巔峰之作」。此後作曲家又寫下了No.37-No.42《俄羅斯四重奏》,這套作品是真正以奏鳴曲形式寫成的現代弦樂四重奏鼻祖。而此後海頓的弦樂四重奏創作顯得越發成熟、優秀,陸續寫下了No.44-49《普魯士四重奏》、No.50-56《臨終七言四重奏》、No.57-No.68《第一、第二托斯特四重奏》、No.69-No.74《亞波尼四重奏》以及No.75-No.80《艾爾道迪四重奏》等。在眾多作品中比較引人矚目是晚年的一些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則是No.75-No.80這六首。這套弦樂四重奏創作於1797年,也就是海頓寫下《小號協奏曲》之後的一年。由於曾經出價轉讓給約瑟夫.艾爾道迪伯爵,所以有了《艾爾道迪四重奏》這樣一個標題。實際上大家更熟悉其中三部作品的小標題:《五度》、《皇帝》、《日出》。d小調的No.76《五度》是因為其第一主題的主要動機為下降五度音型而得名。而降B大調的No.78被稱之為《日出》,則因為整部作品體現出精神抖擻的氣質而得名。C大調的No.77的第二樂章主題是著名的《皇帝贊歌》,所以被稱之為《皇帝》。這個背景很能體現海頓「忠君愛國」的情結。在倫敦的時候,海頓便受英國國歌《神佑我王》的啟示,很想為自己的祖國創作一首國歌。

1796年,奧地利和法國開戰,這一事件更激發了作曲家寫作國歌豪情。不久之後,海頓根據《上帝保佑弗蘭茨皇帝》的歌詞,以一首克羅埃西亞民歌為基礎寫成的一首合唱曲,也稱之為《皇帝贊歌》。1797年2月12日,在奧地利國王弗蘭茨生日當天,這首國歌在維也納國家劇院和各地的大劇院同時演唱。有趣的是這首當時的奧地利國歌現在是德國國歌。海頓對於這段旋律非常鍾愛,在No.77弦樂四重奏中再次使用便是一個例證。甚至根據有些文獻記載,海頓臨終前正值法軍進攻維也納的關頭,彌留之際的作曲家常常滿懷深情地在鋼琴上演奏這首歌曲,以期從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http://www.classical.net.cn/digest/dspnews.asp?ipt=1382

閱讀全文

與德國國歌用什麼樂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