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德國的經濟發展為什麼能趕上並超過英國和法
德國和美國工業強也不用要結盟啊。德國正因為自己實力大增而想要重新劃分世界,按照新的實力重新排位。因為德國的國土和它所控制的殖民地已經不適合它在世界上的實力排名了。美國則因其地理原因,一直在西進運動,國土擴張了數倍。而且美國的總體實力差不多是世界第一的,何必放德國沖出歐洲去跟自己爭?當然,讓英國復興也不符合美國的利益,所以,美國在戰爭之初選擇中立,讓歐洲先打個兩敗俱傷,而在戰爭基本上已現勝負時再站在勝利者一邊來瓜分勝利並攫取國際地位。
❷ 德國的經濟是怎麼樣超越英國的
第二次工業革命 德國的工業化方式截然不同於法國。由於政治上不統一、交通工具不良、行會強大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德國開始時發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年以後,德國工業以巨人般步伐前進,使歐洲其他所有的經濟。包括英國的經濟,都落後了。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促成了這一驚人的進步。同時,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獲得,使德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又增加了寶貴的鐵儲備物。德國還佔有這樣的優勢:一開始就擁有比英國較陳舊的設備更有效的新式機械。而且,德國政府還通過建立運河網和鐵路網、必要時提供關稅保護和津貼以及制定能培養出一連串馴練有素的科學家和技師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巨大的幫助。————————我概括能力不強,您老參考參考~~~~
❸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為什麼經濟發展迅速並超過英國
樓上的分析了德國的原因,我來簡要回答一下英國方面的原因。
英國:
被廣闊的海外殖民地所牽制,廣大資金流入了開發海外殖民地的活動中,導致國內用於改進和提升設備,開發先進技術的資金不足。長期依賴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設備技術更新緩慢,導致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逐漸落後於美德之後。
❹ 德國「超過英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舉出一例德國「走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沿」
來看看實驗心理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也許就知道了了 從古希臘到19世紀中葉這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哲學為心理學的獨立已作出了它所能作的貢獻。它確定了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具體觀點以及思辨的方法,這為心理學最終分離出來准備了必要的條件。另一方面,19世紀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及方法更直接地促進了實驗心理學這門新學科的形成。事實上,唯物主義、機械主義、經驗主義等哲學思想與實驗、測量等科學手段緊密結合,成為19世紀30年代以來生理學突飛猛進的強大動力。總而言之,哲學為心理學的獨立提供了觀點和體系,而生理學則積極運用實驗方法來研究作為心理現象之基礎的生理機制,然後就自然而然地發展為應用實驗方法於心理現象研究本身。於是,作為一門獨立科學的實驗心理學也就呼之欲出了。 我們知道,在心理學獨立以前,英國的聯想主義心理學與法國的感覺主義心理學都有比較成熟的發展。然而,實驗心理學卻建立於19世紀70年代的德國,而且首先將實驗方法應用於心理學對象的四位著名學者──赫爾姆霍茨、韋伯、費希納和馮特也都是德國人。這里就有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什麼實驗心理學是在德國而不是在英國或法國建立的呢下面我們從當時德國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哲學、自然科學發展的狀況來作一分析。 前面在介紹理性主義心理學思想時已經說到,德國的資本主義直到19世紀60年代以後才開始了較快的發展。出世過遲的德國資產階級雖然由於先天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而安於唯心主義的思辨,但為了進一步發展工商業以便與歐洲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競爭,又迫切要求發展科學和技術。德國資產階級的這種立場和要求使得哲學心理學再不能滿足於用內省思辨和簡單的觀察方法,時代已經向心理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會。 為什麼只是德國才抓住了這樣的機會呢舒爾茨對此作了饒有興趣的分析。他認為,這裡面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德國人的氣質比英國人和法國人更愛好細心的和精確的分類和描述工作。英國人和法國人喜歡用演繹和數學的方法研究科學,而德國人則重視對觀察到的事實進行認真的、徹底的和謹慎的搜集,他們愛好分類或歸納的方法。」因此,德國人很早就把生物學作為科學的一個學科來對待,而英法兩國則由於生物學缺乏演繹的基礎而很遲才把生物學納入他們的科學領域。 這裡面又涉及到英國、法國與德國對於「科學」理解上的差異。英法兩國民族的科學觀把自己限制在能用定量方法研究的物理學與化學方面,對於無法進行定量研究的學科如生物學等則拒之於科學的大門之外。而德國人則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來理解和發展科學,他們研究一切可能研究的領域,像語音學、語言學、歷史、考古學、美學、邏輯學甚至文學批評等等,都成為他們研究的科學對象。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對生物科學的研究。德國學者創造性地將先進的科學方法應用於研究生命過程,使本國的生物科學研究後來居上,如他們的感覺生理學研究,在19世紀中葉就達到當時世界科學的高峰。因此,當其他國家的人懷疑是否能用科學手段來研究像人的心理這樣復雜的現象時,德國人就已經打破偏見,帶頭嘗試,開始用科學的工具探索和測量心理世界了。而後加入的研究人越來越多並保持了這個帶頭,所以比法國和英國的心理研究著多了。
❺ 為什麼一戰前德皇統治的德國比英國法國發展得快得多呢制度的原因,還是人種的原因
一戰前的德國比英法發展快 既不是制度也不是人種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是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的
首先一戰之前,日耳曼地區分裂成為多個小國。在眾多小國中出現了倆大巨頭,奧地利和普魯士。這倆都有寰吞宇宙,一統天下之志。最後普魯士統一了大部分地區,建立了德國。
在中學歷史課本中,我們知道歐洲在一戰之前是沒有那麼多小國的。所以德國的建立,直接把自己的水平綜合國力提升到大國的檔次。一部分是當時國家確實沒有那麼多,一部分是因為德國統一自身趕上了工業革命的時代。
在工業革命的時代,一個人口超過5千萬的大國,如果政令統一,政府效率高,那麼很容易就把自己打造成新興的發達國家。例如德國、日本。
因為這倆國家剛剛統一(日本是大奉還政,結束了200多個大名的分裂),國家基建需要大量投入,工業需要大量建設。這樣政府就會推動建設基礎設施、工業設備、工廠、學校等。這樣不僅國家會出現大量就業機會,而且政府會宏觀干預,讓經濟更好發展。這種國家的GDP增長速度也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無法比擬的。 因為英法已經經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沒有大量的工程設備等基礎建設。
而且德國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二,科技上不斷吸收復制山寨其他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科技來進行補充自己。(像不像我國)因為已經有英法的科技來給德國鋪路,所以德國只需要拿來主義即可。
當時的世界格局就是有個世界第一的英國 有個新興挑戰老大的德國老二 還有個跟老二有仇的老三法國 這三個國家就是老大拉著老三 擠兌老二 同時 老大一直保持整體綜合是大於老二+老三 這樣能一枝獨秀
今天世界上也是有個一枝獨秀的老大 有個飛速發展的老二 老二的發展比老大老三快 有個跟老二有世仇的老三 老大拉著老三時時的擠兌老二 同時老三加上老二 還是沒有老大強
這是歷史的必然性 無非就是誰是老二 誰是老大 老三而已
就像冷戰時期 也是有老大老二老三 無非就是後來老二解體了
❻ 為什麼在二戰期間德國比英國要強那麼多
在二戰期間德國比英國要強那麼多的原因:
1、人口。英國有4800萬人口、德國人口7800萬。
2、鋼鐵產量。1939年,英國生產鋼鐵1320萬噸。德國生產2370萬噸。鋼鐵被用來從坦克到炮艦到軍艦。
3、動員。德國在1939年之前花了七年的時間動員起來,而英國在1937年才開始重組。
❼ 一戰二戰德國為什麼那麼厲害,一戰前德國不過是一個後起之秀,卻能夠在迅速超越英法,挑戰英法俄美4大列
說的不全面,之所以造成以上結果,是因為德國復仇主義煽動,國民激憤,德國正確使用現代以攻為守的戰術,即閃電戰,而法國錯誤判斷局勢,還幻想使用一站的策略,馬奇諾就是個證明,在就是法國內部戰降意見不同意,而我們看到在空中英國人重創德國空軍,這也導致蘇德戰場上德國空軍力量大大削弱,我覺得大雨大雪或許加重德軍失敗,但是如果佔領莫斯科,德軍也會輸掉戰爭,拿破崙就是個例子,重兵進攻得到莫斯科卻是個沒有資源的空城。蘇聯初期肅清運動,喪失大量優秀人才,而要想在戰爭中成熟,就必須付出慘痛代價。原子彈氫彈是美國人造的,曼哈頓計劃。導彈的確是德國工程師不朽的節作。V2導彈自帶陀螺儀,穿破大氣層到外太空,從法國北部打到倫敦,這從一定角度上說是現代導彈的前身,蘇聯導彈冷戰發展迅速也有德國技術作為起點。德國工程師的確利用空氣動力學做出噴氣式飛機,動力速度超過同時代飛機,但希特勒希望用這一技術做出可迅速進攻而撤離的轟炸機,加重了質量,也就隱藏了做戰斗機迅速的優勢,德國工程師還曾用火箭技術做飛機動力,製作速度非凡的飛機,就是落地時根本停不下來。
❽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美、德經濟實力超過英法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美國崛起的原因:
一、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機會窗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與美國大量出口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興產業產品相反,美國在棉紡織業這個第一次工業革命主導產業的技術上雖然也有很大改進,但生產仍不能滿足國內需求,一直是棉織品凈進口國。這種歷史事實說明,一國在傳統產業上落後於發達國家的情況下,在新興產業上可以一躍超過發達國家。
演化經濟學對此在理論上已經證明,落後國家利用勞動力、資源等成本要素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試圖在傳統產業上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追趕,將永遠不會縮小與後者的經濟差距。相反,在新技術革命剛剛興起的時候,雖然新技術最初出現在發達國家,但由於其技術體系處於最原始的早期階段,科技知識大都處於公共領域並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知識的意會性程度很低,落後國家在這時如果能夠迅速進入新技術體系,就有可能把發達國家在早期新技術和科學基礎的領先地位轉移到本國。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初三十多年中,德國也是這樣崛起的,而英國卻因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領先地位,鎖定在舊技術經濟範式之中,導致了其工業力量的衰落。
二、巨大國內市場規模的關鍵作用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美國並不是新技術的最初發明者;即使是從一開始就走在世界前列的電力電氣工業,美國在技術發展上也不具有佔先優勢,基礎科學研究更是落後於英、法、德,那麼,美國是如何抓住新技術革命機會窗口的呢?
美國巨大、豐富的市場使美國在國際比較中具有獨特的優勢。許多技術創新源於歐洲,但由於可以在美國市場中實現規模經濟,其發展卻是在美國進步最快。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初期,由於本國市場狹小,歐洲技術創新在原有的技術軌道上難以開發新產品並大幅度提高生產率,而一旦被引入到美國,美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能夠很快開發出生產率高於歐洲的新產品和新工藝,申請新專利,開辟新的技術軌道,搖身一變成為新技術革命的領導者,並反過來佔領甚至壟斷技術先發國的市場。
三、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獨享巨大國內市場為美國提供的技術創新租金
美國在19世紀許多行業上技術落後於歐洲國家,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行業中基本沒有外國直接投資,而直接投資卻是開發優勢技術的天然渠道。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對此是不會感到驚訝的,因為他在1913年就指出,曾有人說拉丁美洲給外國資本以特許權,但從未聽人說美國給外國資本以特許權,這是因為我們不給他們這種權利,原因就在於投資於某個國家的資本會佔有並且統治該國。美國的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華為和三一重工最近在美國的遭遇就是明證。正是由於實行了高關稅保護和排斥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一旦國外先進技術通過「反向工程」被引進,美國巨大的國內市場就會為這種技術的進一步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西歐的技術領導地位也就不得不讓位於美國了。
四、高工資戰略
由於具有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美國的崛起並不是通過出口導向型經濟、而是通過內向型經濟實現的,國內市場規模除了人口規模外,美國民眾的工資增長是其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美國崛起時期的政治家認為,工業化不能像英國那樣靠剝削工人來實現,而要靠開發大自然的技術創新租金為美國人民提供高工資來實現,所以,他們絕不允許像100多年後的跨國公司那樣「把利潤帶走,把GDP留給中國」,因為這樣的話,美國人民的高工資就成了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與西方主流經濟學把低工資看做是競爭優勢相反,當時的美國工業保護主義者卻把低工資看做是「禍根」,稱作是「乞丐勞動力」。他們認為,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機器生產將使高工資國家在單位勞動力成本上比廉價勞動力國家更低,原因就在於機器生產率的增長超過了工資的增加,因此,「不管在何處,由高收入勞動者所組成的國家都必將戰勝『乞丐勞動力』的國家」。
在美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美國工人的高工資刺激了用機械替代昂貴的勞動力,而機械發明導致了更高的生產率,從而使工資更高,這反過來又刺激了在更高程度上採用新的發明。因此,在技術創新與工資增長之間就形成了一種正反饋的良性循環,這是美國依靠美國人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實現經濟崛起的重要基礎,這也是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頭四十年就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五、發明創造和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深植於民族文化的血脈之中
這種文化的形成與美國政治家的大力提倡是密不可分的:自本傑明·富蘭克林以來,對科學技術的尊崇就成了美國文化的一個持久特徵。美國卓越的政治家亨利·克萊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就指出,一個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培育實用技術和製造工藝優勢的國家在力量上必將勝過依靠勞動力數量的國家;而在鴉片戰爭150年之後的中國,政治家們一方面在津津樂道「人口紅利」,另一方面在帶頭購買外國品牌汽車,其命運的差別由此可略見一斑。法國著名政治學家托克維爾在訪問美國後,在他1836年的經典性著作《美國的民主》中由衷地贊嘆到:在美國,人們對科學中純粹實用部分的理解令人欽佩,同時又對那些在應用中直接需要的理論部分給予認真的關注,在這方面,美國總是展現出一種自由的、原創的和富於發明的心智力量。
因此,這種文化造就了對技術新動向的高度敏感,歐洲的任何技術動向,幾乎馬上在美國就有反映,其反映之快,超過歐洲大陸本身,這幾乎成為美國的一個傳統。例如,1803年,英國開始研發蒸汽動力機車,但在英國還沒試製成功的時候,1807年美國就成功地試航了蒸汽推動的輪船。歐洲人發明了電的理論,而對之理解最透徹的卻是美國的愛迪生和貝爾等人。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德國崛起的原因:
在普魯士帶動下,德國全境競相修築鐵路,對煤炭、鐵軌、機車、車廂等產生了巨大需求,有力地推動了採煤、冶金、機器製造等一系列重工業部門的擴建,掀起了創辦企業的狂熱。幾十家銀行相繼開業,股份公司紛紛建立。在短短的二十年裡,僅普魯士就出現了資本總額達24億馬克的295個股份公司。同時,比、英、法、荷等外國資本也源源不斷湧入萊茵區和其他地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鐵路建造成為50、60年代工業革命的龍頭產業。到1870年,全德半數的鐵路收歸國有,私營鐵路也受各邦國政府控制。德國統一後再次出現興建鐵路高潮,開始進入第二個鐵路時代。1870年,鐵路長達18667千米,到1910年達59030千米,1914年增至61749千米[3](P241)。到80年代,密布的鐵路網已經形成,長度超過中、西歐等國,密度超過所有歐洲國家。從1879年起,俾斯麥開始實行鐵路國有化,到一次大戰爆發,所有鐵路都合並為「德國國有鐵路」。鐵路網的形成,把德國沿海與內陸、原料產地與工業中心、城市與鄉村都連接起來,一個巨大的國內統一市場逐漸形成,猛烈促進了煤炭、鋼鐵、機械製造、冶煉等新興工業、重化工業的發展,並刺激了德國新生產技術的採用與工業化的深入。由於鐵路國有化和運輸成本的低廉,鐵路運輸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大動脈。鐵路建設在德國工業革命中起了先鋒作用。此外,隨著造船工業的技術革新,海運和內河航運業也獲得了新的發展。自1834年德國第一艘汽輪「巴黎伯爵」號建成後,不來梅和漢堡形成了新的造船中心,德國造船業迅速發展。1845年,在杜伊斯堡製成第一艘德國輪船「希望」號。萊茵河從9米拓寬到30米,船隻可以從鹿特丹航行到巴塞爾,多瑙河、伊薩爾河、魯爾河也得到了修繕。杜伊斯堡、路德維希港和曼海姆建成新的內陸港口,並成為航運中心。到1879年,杜伊斯堡—魯爾奧特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內河港口,是國內水路網的中心和最大的輪船製造業中心。運河也在發揮作用,最重要的運河是溝通美因河與多瑙河的德維希運河[4]。自80年代後,漢堡、不來梅兩個濱海港口經過不斷地擴建,已成為海外貿易的樞紐,涉外航線分別為12條和4條,德國輪船成為一支足以與英國海運匹敵的船隊。1871年至1914年,德國的輪船總噸位由8.2萬噸增加到510萬噸,德國已成航運大國。發達便捷的交通運輸成為推動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條件。
政府對經濟的強力干預
在工業化過程中,德國的國家權力發揮了巨大作用,遠超英、法、美等國。18世紀,德意志的一些大邦,特別是普魯士,建立了開明專制主義制度,主張通過政府的鼓勵和參與來發展民族工業。德意志各邦政府利用人民復興國家的民族意識,制定一系列政策,促進經濟、教育和科技的發展。在軍事工業方面,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尤為突出。法國大革命掃盪了德國貴族社會的基礎,代之以資產階級自由和平等的觀念。普魯士進行了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1807年廢除了農奴制,農民獲得解放,成了自由的公民。農民可以自由結婚,自由遷徙,並從事任何行業。19世紀上半葉,德國各邦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農業改革和社會改革。建立中央銀行為中心的銀行體系,改善交通運輸,設立鐵路基金,對鐵路實行嚴密監督,實行保護關稅制度。德意志各邦統治者被臣民期望在經濟發展中起積極作用。普魯士可作為一個代表,普魯士政府擁有鉛、鐵、銀、鋅礦。1850年普魯士國有化的鹽礦產量占總產量的80%[5](P72)。德國統一後,隨著中央集權政府的建立,德國經濟開始真正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德國通過強有力的政權推行經濟一體化。國家大力推動鐵路建設,將普魯士銀行改建為帝國銀行,開設新的銀行,為工業發展提供資金[6]。興建公用事業,扶植私人企業,並通過聯邦銀行直接參與工業投資。從70年代上半期開始,帝國政府相繼頒布了商業法、營業自由法、民法、遷徙自由法、度量衡法、保護國外商業法,以及對郵政、交通和金融機構事務的管理法等。1873年政府公布貨幣法,規定帝國馬克為惟一的支付貨幣,取消各邦貨幣發行權,統一了全國的貨幣[5](P159)。郵政和度量衡體系也統一起來,這些都有利於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運行。國家還統一經營管理鐵路及交通運輸事業。從1879年起,實行保護關稅政策,提高進口稅率,保護了發展中的國內工商業。同時,還在整個帝國內實行職業和遷徙自由。這些舉措徹底結束了統一前各邦經濟的分離狀態,促進了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掃除了德國工業革命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雄厚的教育和科學基礎
在世界近代早期,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比英、法等國落後,但在文化教育方面不斷進行改革,尤其是教育普及的程度居世界各國之首。在初等教育方面,德國成為近代西方國家最早實行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從16世紀中期開始德意志境內各邦先後頒布了普及義務教育法(如1559年威丁堡、1619年魏瑪等)。1717年10月23日普魯士規定實行普遍義務教育。在中等教育方面,17、18世紀德國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文科中學,培養醫生、律師、牧師和政府官吏等社會上層職業者。18世紀出現了實科中學,典型的有1708年席姆勒創辦的「數學、機械學、經濟學實科學校」和1747年赫克開辦的「經濟學、數學實科學校」等。在高等教育方面,1694年建立了歐洲第一所新式大學———哈勒大學,被譽為「現代大學的先驅」。到18世紀末,德國所有大學都按哈勒大學的模式進行了改革。19世紀上半葉的教育改革更使德國處於領先地位。洪堡進行了包括學制、課程、教學方法、考試、學校管理、師資建設等內容的全面教育改革,建立起一套嶄新的教育制度。在哲學家費希特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德國開始整頓小學教育,改革中等教育。1810年創設柏林大學,1821年設立以技術教育為主的柏林實業學校,各地紛紛設立中等技術教育學校[7]。教育制度改革的成果,到19世紀中葉開始產生影響。在德國工業革命中起到先驅作用的柏林機械工業的核心人物玻爾西希就畢業於此類學校。其中爾斯魯厄工業大學(1865年)、慕尼黑工業大學(1868年)、亞琛工業大學(1870年)、柏林工業大學(1879年)等學校,到19世紀後半葉發展為高等工業學府,為工業革命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德國統一後,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實行強迫義務教育制。服兵役和受教育成為公民的兩項基本義務。70年代德國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德意志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大為改善。全德的文盲率,1841年是9.3%,1865年是5.52%,1881年為2.38%,1895年降至0.33%。學齡前兒童的入學率在60年代已達到百分之百。德國還十分重視技術教育,大力發展工科大學,1898年,德國9所工科大學在校生超過萬人。政府還十分重視職業教育,1900年僅普魯士就有工業補習學校1070所,還規定18歲以下青少年必須進補習學校學習。在高等教育方面,教學與科研、基礎訓練與專業訓練相結合以及倡導學術自由的原則,已成為高等教育辦學的普遍模式。還在大學和高等技術學校擴建教學和研究機構,使大學成為教學和科研的園地。一些大學還成為某一專業研究的人才基地。基森大學被譽為「化學家的搖籃」,哥廷根大學成為數學家薈萃之地。德國涌現了一批集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為一體的復合型人才。正是他們的創新成就使德國成為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德國還注重系統學習英美法等國的工業化先進經驗。國家組建了許多科學研究機構,如國立物理研究所(1873年)、國立化工研究所(1877年)和國立機械研究所(1879年)。德國還創建了「威廉皇帝科學促進協會」。皇太子弗里德里希夫婦請西門子到皇宮作電學演講。1885年俾斯麥50大壽,曾從250萬馬克國民捐贈中拿出120萬用於學位補貼。俾斯麥還鼓勵學生去學習世界高新科技。德國的教育普及程度也相當高。在校學生人數顯著增加。1871年至1896年,僅普魯士的初等學校在校學生人數從390萬多人增至523萬多人。中等學校的在校學生人數由1885年的24萬多人增至1911年的66.4萬多人。高校在校學生人數也明顯增加。在德國先進的教育背景下,一批作出開創性貢獻的自然科學家涌現出來,如發現無線電波的亨利希•赫茨和發現X光的威廉•倫琴等。實用科學研究的代表人物是集工程師、發明家、大企業家於一身的維爾納•西門子,他創立了西門子公司,1886年還創辦國立物理技術研究院。著名經濟史學家卡洛•M奇波拉對此評論說,正是德國人在19世紀下半葉對科學的偏愛使德國工業化比英國和美國工業進展更快。德國科學和教育的昌盛,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和技術條件,是德國後來居上並呈跳躍式發展的基本原因。
注重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結合以及新技術、新工具的使用
德國很早就注重科學技術向生產力轉化。19世紀初,洪堡提出了「教學同科學研究相統一」的原則[8],德國大學由單純教學型逐漸轉向教學———學術研究型。大型的工業公司都籌建有獨立的研究部門。德國注意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結合,把科學引入生產領域[9]。德國能夠充分利用英國、法國和美國在工業化過程中發展的最新科技成果。德國在統一後更是如此。政府鼓勵採用新技術裝備煤炭、鋼鐵等重工業和化學、電氣等新興工業。德國人在吸取最新科技成就的基礎上,突出地表現了自己的創造力。19世紀後半期,德國在學習外國先進科技的同時,完成了科學研究向應用方向的轉變。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典型特徵的。19世紀60年代後,電力取代蒸汽機成為新的動力源。對近代德國電氣工業的發展作出最重大貢獻的是西門子和埃米爾•拉特瑙。西門子是將科學技術發明迅速運用於工業的代表人物。1866年,他在法拉第電磁感應原理的基礎上制出第一架大功率直流發電機,首次完成了將機械能轉變為電能。1879年,他又發明了電動機,將電能再轉變為機械能,西門子公司因而成為強電流方面最主要的公司。他還建造了第一條電車軌道。拉特瑙則將愛迪生發明電燈的專利從美國帶回德國,於1883年創辦德國愛迪生公司。電機製造、輸電設備以及其他電器工業作為新興的工業部門在德國迅速崛起。在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方面,德國在19世紀70-90年代相繼完成了一系列發明和改進。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機車、輪船、飛機、汽車等新型交通工具陸續出現,汽車工業、石油開采業等新興工業部門也在德國迅速發展起來。鋼鐵工業成為德國工業領域中最強大的主導性部門,同樣是採用了新的技術發明。19世紀70年代後期,英國托馬斯通過向襯有白雲石的貝塞麥轉爐中摻入石灰的方法,解決了含磷鐵礦石的脫磷問題。1879年,萊茵鋼鐵廠和霍爾德爾聯合會等德國鋼鐵企業及時引進這一專利。是年,德國生產托馬斯鋼1782噸,貝塞麥鋼46.5萬噸。到1913年時,德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金屬生產國和最大的金屬出口國。從19世紀90年代初開始,德國生產的生鐵、鋼等成了當時歐洲價位最低的產品。德國的煤炭工業的迅猛增長得益於新的礦井設備和開采機械等的使用。1894年安東尼•拉基發明的快速鑽探機在亞亨地區的採煤業中開始運用。1902年,威斯特發侖地區開始將凝固工藝運用於礦井中,擴大了可開采礦區。19世紀80年代,電力礦用鐵路開始投入使用。19世紀末,礦井汲水開始運用電動泵和電動馬達驅動的通風機。採煤工具出現了開采錘、簸動輸送機等新設備。新技術和新工具的使用,使得德國採煤業規模擴大,煤炭開采量迅速上升。石煤開采量由1871年時的2900萬噸猛增到1913年的19000多萬噸,增長5倍[10]。德國化學工業也大力應用新工藝和新成果。霍夫曼培養出一批傑出的科學家,不斷推出新的研究成果。隨著德國在有機化學結構理論研究方面的進展,有機化學在煤焦油的綜合利用等領域出現了突破,陸續製造出了人造染料、塑料、橡膠和纖維等合成物質。19世紀90年代後,催化、電解工藝等新科技的出現成為化學工業發展的新動力。德國化學工業大規模推廣電能等新能源在強鹼電解和大氣氮肥生產等方面的運用,將化學工業和新科技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德國始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大潮中,德國不僅在科學領域出現了威廉•倫琴、馬克斯•普朗克等一批科學巨匠,而且在技術領域產生了一系列應用性的新成果。德國在將科學技術運用於生產的環節上動作十分迅速。在苯胺染料、電動機製造等從理論到應用,德國比英、法等國要快3-5年,使得許多發明出現了「英法開花,德國結果」的狀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全世界42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中,有14名來自德國。這些成就促使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遙遙領先。
阿爾薩斯和洛林及賠款的刺激作用
1870年普法戰爭後,德國從法國奪取了阿爾薩斯和部分洛林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德國經濟的發展。18世紀,阿爾薩斯成為法國最富裕和歐洲最先進的地區之一,也是法國最先進的紡織工業基地和發達的工礦業區,而且此地還有豐富的原料和鐵礦,尤其是洛林地區。洛林的礦藏生產量在1857-1869間從10900噸增加到42000噸,增長了3倍。這些礦藏對德國工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19世紀90年代洛林發現了蘊藏豐富的磷酸鐵礦石,非常適合那時新出現的煉鋼技術。而且,豐富的鹽、硫、褐煤為德國工業提供重要的原料,施塔斯富特附近獨特的鉀鹽更是促進了德國化學工業的發展[11]。阿爾薩斯、洛林擁有150萬居民,它們的割讓,對德國工業發展的意義巨大,使德國棉紡工業擴大1/2以上,並使德國的鋼鐵、化學工業擁有了豐富的鐵礦資源和鉀鹽礦藏。特別是洛林的鐵礦,日後與魯爾的煤礦聯合起來成為德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保證了德國鋼鐵生產國的地位[12](P46),還直接影響到德國機械技術的確立,對德國工業革命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根據法蘭克福和約,德國從法國得到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1873年,法國以公債形式籌資,提前還清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德國利用這筆巨款鞏固了金本位制和償還了國債,並用於工業建設和加強軍備,為工業發展注入了充裕的資金[12](P45)。戰後四年,在德國興修的鐵路、工廠、礦山等等,比過去25年中建造的還要多。同時,數十億法郎流入德國,使德國證券市場空前活躍,德國形成了一股創辦企業的熱潮。
綜上所述,德國建有發達的鐵路和內河航運業網路,加上國家對經濟的強力干預,保證了德國工業革命的順利進行;德國近代教育的進步和科學的興盛,為工業革命的深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政府注重科學技術向經濟的轉化以及新技術、新工具的使用極大促進了德國工業革命迅速發展;1870年對法戰爭的勝利使德國獲取了阿爾薩斯和洛林以及巨額賠款,給德國工業革命巨大的推力。這些因素最終促使德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和中心,為德國工業強國地位的確立鋪平了道路。
❾ 19世紀後期德國工業產量在一戰前超過英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科技最先由德國和美國大量應用,科技上領先英國。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帝國德國完成統一民族爆發出強勁的上升勢頭,而且為謀求海外市場和 殖民地,德國大肆擴軍備戰,軍工對工業拉動明顯。而英國保守的經濟不能很快適應新科技帶來的技術革命和經濟轉變,龐大的殖民地也使英國不用新技術一樣擁有大量財富。所以英國國內資本一直沒有像德國那樣大力發展新興工業。
❿ 二戰前,德國的軍事力量為什麼能超過英法的
開戰前,德國是沒有英國法國強的。但是德國的體制很好,開始戰爭動員後,完全變成了一台戰爭機器。德國工業實力不解釋,當時世界第二。德國的武器裝備,老實說,很先進。還有,德軍的裝備很精良,開戰前蘇聯的一流坦克師在德國算2流都很勉強。
德國人才很多,納粹德國那些將軍幾乎都是人才,也都很出名。他們這些人才很有遠見,訓練的時候就將坦克集群作戰考慮到了。當然,這些與德國應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快也有關系。德國的馬克3型和4型坦克,都是一開始就為坦克戰而設計的坦克。我們再看下英國坦克,輕坦克裝甲步槍都能擊穿,重坦克完全跑不動,火炮不適合打移動目標和裝甲目標。因此,隆美爾在北非用400輛坦克打英國1000多輛坦克,殲滅700多,自己才損失200左右。不僅坦克戰如此,其他也是這樣。德國士兵都是精兵,雖然數量少。我們翻開二戰飛行員戰績榜,德國的前十都是擊落飛機100架以上的。美國排第一的才擊落70多架。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不說了,讓英國人發動全部的艦隊來絞殺,這個戰鬥力太強了。德軍主力不多,一共才300多萬,結果看看這300多萬德軍讓多少盟國軍隊膽寒。光蘇聯紅軍就700多萬,英軍和法國軍隊加一塊兒又是400多萬。軍事實力不一定是靠數量,還要有質量。
我們抗戰的日本除了海軍素質能和德國人比,其他的都不能和德國精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