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一戰比利時如何擋住德國的進攻

一戰比利時如何擋住德國的進攻

發布時間:2022-08-18 21:30:25

① 一戰和二戰德國都想繞過法國的防線攻佔比利時繞路進攻法國,為啥只有二戰的德國成功了

實際上兩次都成功了 一戰和二戰德國都佔領了比利時攻到了法國本土 一戰時德軍也已經推進到巴黎附近 德軍甚至已經可以望見埃菲爾鐵塔的塔尖了 當時法國政府動員巴黎市內的數百輛計程車運送軍隊到前線阻擋德國的進攻 但由於德國統帥部對實際戰況不明、指揮不當,德國各集團軍之間缺乏協同,導致德國一個集團軍的側翼遭到嚴重威脅 而且盟軍擁有2倍的兵力優勢 最終德國統帥部決定後撤 德國速勝的作戰計劃失敗 一次大戰進入塹壕戰的模式

② 一戰時德國不就是通過比利時打法國的嗎為什麼二戰時法國還不吸取教訓,只在法德邊境加強防禦

1940年德國人攻打法國用的是「曼施坦因計劃」完全不同於一戰時的「施里芬計劃」,前者的核心是奇襲和速戰速決,而後者的核心是陣地戰。利用強大的坦克部隊經過比利時南部和盧森堡,直抵色當,突破該區內的馬其諾延長防線,直插大西洋海岸而將法國一分為二。本來德國人要採用和一戰的時候一樣的戰術的,但因為在1939年末一架載有對法作戰計劃的德軍飛機在比利時因為氣候原因迫降導致作戰計劃被懷疑泄露,雖然德軍飛行員宣稱已在第一時間將作戰圖紙燒毀,但作為最高統帥部還是不得作出敵軍已經得到這份計劃的假設被迫重新擬定新的作戰計劃。況且那份被稱為一戰「施里芬計劃」翻版的作戰計劃並不討喜歡出奇制勝的希特勒的歡心,而曼施坦因的奇襲戰術深得希特勒共鳴,但卻遭到了幾乎所有的保守派高層參謀的反對,認為這樣做太危險,阿登森林並不適合大規模的機械化部隊運動,希特勒在眾多高參反對的情勢下親自拍板決定採用「曼施坦因計劃」,其後對法作戰令人膛目結舌的大獲全勝也奠定了曼施坦因元帥在人類軍事史上顯赫的地位!

③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號稱固若金湯的比利時烈日要塞轟然坍塌不堪一擊的內幕

列日位於默茲河與烏爾特河匯合處,北鄰荷蘭邊界,南靠阿登森林,是德軍取道比利時進攻法國的咽喉。要塞周圍築有12座炮台,環形炮台群周長50餘公里,炮台間隔3~6公里,部署有各種火炮400門,各炮台築有厚度為2.5~3米的鋼筋混凝土永久工事。
德軍默茲河集團軍(轄第7、第9、第10步兵軍和第2騎兵軍,共12萬人,由O.von埃米希將軍指揮)根據戰前對要塞地形和防禦設施的偵察,計劃採用穿插戰術從炮台之間實施突擊,首先佔領列日市和默茲河上的橋梁,然後各個摧毀周圍的炮台。GM.勒曼將軍率比軍4萬人據守要塞,以待英法軍隊增援。
5日夜,德軍主力對默茲河以東的弗萊龍和埃沃涅炮台發起突擊,騎兵在列日要塞以北強渡默茲河,從西面對要塞實施迂迴。比軍堅守炮台之間的塹壕,以火炮和步、機槍火力以及強光探照燈挫敗德軍步兵以密集隊形發起的輪番進攻。
6日,德軍步炮協同對東面炮台組織新的攻擊,同時對南面的弗萊邁、邦塞勒和昂堡3個炮台發起攻擊。比軍兵力不足,寡不敵眾。勒曼擔心東岸步兵被德軍分割,遂命令該部撤至西岸。
次日,德軍從弗萊龍和埃沃涅炮台之間攻入列日市,10~11日攻佔東面兩座炮台。12日,德軍調來420毫米榴彈炮,對比軍仍控制的炮台實施猛烈轟擊。至16日,各炮台相繼陷落。德軍以傷亡2.5萬人的代價打開了進攻法國的通路。比軍的頑強阻擊遲滯了德軍的行動,為協約國軍隊集結部隊贏得了時間。

④ 一戰後德國鄰國為防範德國做了哪些措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歐各國為防禦德國侵略,在與德國相鄰的邊境上都構築了堅固的築壘防線。在荷蘭為哥雷比-皮爾防線,在比利時為艾伯特運河防線,在法國為馬奇諾防線。這三條防線自北而南,互相銜接,連綿數百公里。

⑤ 二戰比利時的60萬大軍,為何能阻擋德軍18天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比利時遭受了非常嚴重的損失。盡管比利時在20世紀30年代與法國結成了緊密的政治和軍事聯盟,但當時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孤立主義者。與此同時,比利時政府一再重申其中立立場,並試圖避免參與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但是出於政客慣常的口是心非,比利時還採取了某些措施來應對納粹日益增長的威脅。其中包括進一步加強與英國和法國的合作關系,啟動加強軍事現代化的政策。這也是比利時能抵擋住德軍十八天的原因之一。

⑥ 一戰是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大戰,它是怎麼造成的歐洲各巨頭是如何應對的結果如何 請舉例說明!越多越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皇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與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與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俄國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在1892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鑒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就那樣被罷後,可是後來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就又實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的勢力范圍。於是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雙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沙皇俄國得到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沖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軍備的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
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又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0萬,俄羅斯也准備由80萬增加到230萬,可是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是全歐之冠,不過其素質卻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的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27萬擴漲至80萬,義大利由20萬擴大至35萬,而奧意兩國的陸軍素質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相應歐洲局勢緊張將軍隊數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參加指揮一次軍事演習,演習結束後,塞爾維亞一個秘密組織成員,17歲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婦開槍射擊,斐迪南夫婦斃命,普林西普被捕。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普林西普的行動是熱愛民族的一種偉大表現,但是刺殺斐迪南的這一薩拉熱窩事件被奧匈帝國當做了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口實。1914年7月23日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鑒於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比利時對德國宣戰;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義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⑦ 比利時一戰與德國打了半個月,二戰為什麼一開戰就投降。

比利時的軍事思想觀念還停留在一戰時期。而且他們還修築了有著比利時「馬其諾防線」之稱的埃本·埃馬爾要塞。希望以要塞堅固的防禦和火力阻擋德軍的進攻、卻完全沒有想到德軍派出了空降兵(要塞完全沒有對空火力)。比利時用3年時間修建的要塞德軍只用了2天被就拿了下來,使得比利時抵抗的信心隨之瓦解。

⑧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歐各國為防禦德國侵略構築了哪些堡壘防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歐各國為防禦德國侵略,在與德國相鄰的邊境上都構築了堅固的築壘防線。在荷蘭為哥雷比—皮爾防線,在比利時為艾伯特運河防線,在法國為馬其諾防線。這3條防線自北而南,互相銜接,連綿數百公里。

⑨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比利時為了防禦德國入侵作了怎樣的戰前部署

其戰前的部署如下:4個師配置在荷比邊境一線,6個師用來保衛安特衛普至那慕爾的「KW線」,12個師扼守艾伯特運河。比利時在戰爭爆發前還未最後確定戰爭的打法,對於固守哪塊陣地也還未做出抉擇,要根據德軍進攻時的兵力再作調整,因為艾伯特運河防線掩護了整個比利時國土,所以軍隊重點配置在這一線。

⑩ 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進攻比利時的烈日要塞這場攻堅戰

應該這么看 1.比利時當時很久沒有經歷戰火,軍事經驗不足。 2.當時被分割在炮台上,沒有聯系。 3.兵員不足。 4.打野戰沒經驗,沒能力。 等等,我是這么想的。

閱讀全文

與一戰比利時如何擋住德國的進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