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潛艇兵有多辛苦德軍潛艇征戰3個月,為什麼回來士兵們只做一件事情
潛艇是一種很強大的武器,它運行時能夠潛入深海中,可對水面目標實施打擊,必要情況下可以深入敵方後花園攻擊本土。自從潛艇誕生以來就得到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升級,直到今天,潛艇已經變成海軍不可缺少的裝備之一,而如果是核潛艇,還能夠攜帶核武器,威懾力更大。
不過潛艇雖然好用,但操作卻沒有那麼簡單,對於內部的士兵來說很考驗抗壓能力。潛艇兵算是最為辛苦的兵種,因為他們需要在封閉且狹窄的環境中生活,長時間潛伏在海底連陽光都看不見,心理很容易產生壓抑的感覺,需要定期進行釋放,否則的話身心健康會受到威脅,幾乎每名潛艇兵都很害怕這點。
當然如此辛苦的工作,回報也是等價的,部隊中除飛行員外,就屬潛艇兵的待遇是最好的,福利也很健全,所以有些人冒著風險也願意成為其中的一員。如果換做普通人的話,我相信在裡面待上一天估計都頂不住了,你們覺得呢?
㈡ 二戰的時候是不是所有德國人都當兵了啊 後來戰後德國士兵有沒有回到家的 德國人名呢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當兵了,但是能當兵的男人幾乎全都當兵了,德國的戰爭人力已經擴展到極限,十幾歲到60歲的男人都有服役義務強征入伍。戰俘一般會被抓去當若干年不等的勞役後釋放或者就地遣散,戰爭犯或有不同情節戰爭罪行的人會被抓去坐牢若干年不等,釋放的當然回家了
㈢ 二戰結束後德國戰俘的待遇。
德國戰俘的悲慘遭遇:艾森豪威爾一聲令下 百萬德軍受虐亡
文章提交者:卿雲至上 加貼在 一、二戰史 鐵血論壇 http://bbs.tiexue.net/bbs_172.html
1945年,在反法西斯同盟國打擊下,德國和日本先後於5月和8月宣布向同盟國投降。由於艾森豪威爾實行了一套美國「戰俘新思維」,大量德軍戰俘死於人為地飢餓、疾病和無醫無葯。雖然對於受虐致死的德軍戰俘數量,幾十年來都有不同的說法,但有一點勿庸置疑——很多戰俘都遭到非人待遇。
詹姆士·巴克切:一百萬德國戰俘被虐待致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加拿大作家詹姆士·巴克切的1986年去法國訪問二戰時法國抵抗運動英雄RAOUL LAPORTERIE。 在查找了眾多的資料和訪問了眾多的當時人後,他意外發現了一個驚人的,卻很少為人所知的秘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在美軍的德國戰俘集中營里,有一百萬已經投降的德國戰俘死於人為地飢餓、疾病和無醫無葯。他用了三年時間查訪了當時盟國(美,英,法,蘇等)的政府檔案,與當事人談話。記錄了以下事實。
至1945年五月,德國向美,英,法三國投降人數的分布大致是:蒙哥馬利的英軍受降50萬德國俘虜,英國-加拿大聯軍受降二百萬人,這些俘虜大多數在德國投降後放回了家,其中有30萬人被送往法國作為「重建法國」的勞動大軍。美國在歐洲和北非受降五百二十五萬人。美國處理德國戰俘的作法不同於英、法、加等國。
當時駐歐洲盟軍最高統帥部司令是艾森豪威爾將軍,不願與英軍合作處理德國戰俘。因為英國人按照日內瓦公約處理戰俘,即:戰俘在吃飯,住宿等基本生活條件方面不能亞於俘虜他們的軍隊的士兵待遇,有與家人通信的自由,紅十字會定期訪問戰俘營地。
艾森豪威爾決定自搞一套。在1945年4月,他提出一項建議,建議將德國戰俘分成兩種等級:1、投降的戰俘。2、繳了械的敵對武裝力量。第一類人按日內瓦戰俘公約處理,第二類人,按照艾森豪威爾的指示,仍舊按敵對武裝力量處理,即,即使他們投降了,也可以殺死他們。實際上到了1945年8月,所有的德國戰俘都歸入了第二類,即繳了械的敵對武裝力量。英國拒絕了這一建議,美國就在他們自己的戰俘營開始執行艾森豪威爾的指示。
從1945年五月國際紅十字會的材料表明,所俘獲的德國戰俘的健康狀況,除受傷者外,基本上是健康的。但是在美軍的戰俘營里,情況迅速地惡化。
詹姆士·巴克切在《其他的損失》一書中宣稱,在二戰結束前後,在所謂「解放」歐洲大陸的美國軍隊的戰俘營里,有接近一百萬德國武裝部隊戰俘由於飢餓和美軍的故意虐待而死亡。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這個數字在西方歷史學界引起巨大震動,對巴克切的數字提出肯定或者質疑的論文大量出籠。但無論這些論文的作者同意或者否定巴切克的具體數據與否,他們最終也不得不承認如下事實:「美國人曾經像納粹分子那樣殘忍地對待德國戰俘」。
德國戰俘的悲慘遭遇
後來一個美軍戰俘營衛兵在他的《艾森豪威爾的死亡戰俘營》一文中,回憶了在萊茵河附近的一座關押德軍的戰俘營中的見聞:五萬多名德國俘虜被帶刺的鐵絲網圈在無遮無掩的野地上,他們被迫在潮濕多雨而且寒冷的天氣里,在泥地上睡覺。吃的飽飽的美國士兵眼看著德國人吃著用野草做成的湯,同時在沒有廁所的情況下,像畜牲一樣在自己的糞便中睡覺,然後開始慢慢地悲慘死去。當有些美國士兵將食物扔過鐵絲網後,美國軍官們甚至威脅要槍斃這些「不守紀律」的戰友和部下。而當德國婦女們向鐵絲網那邊的德軍戰俘們投擲食物時,美國軍官則玩起了真格的:一直把槍里的子彈全部打完才肯罷手,他們把這叫做「打靶訓練」。納粹德軍在東部戰線對付蘇聯戰俘和敢於向他們提供食物的蘇聯平民的手段,美國軍人無師自通的全會了。
這種情況在美國人的眾多德軍戰俘營非但不罕見,而且是及其平常普遍。眾多見證人描繪的不同的美軍的戰俘營,幾乎全都是一個樣子的:德國們戰俘們被趕到露天下用鐵絲網圍起來的黃土坡上,既沒有給他們營建遮蔽風雨和太陽的房屋和帳篷,也沒有提供有樹蔭的場所,甚至連一床毯子都沒有。德軍戰俘在多數情況下,只能自己用手在地上刨洞,然後象地老鼠一般蜷在裡面躲避風雨和烈日的侵襲。而那些身體孱弱,無力刨洞的人,就只能在露天里任憑風吹雨打,為了抵抗徹骨的寒冷,惟一的解決之道就是一堆人擠在一齊以彼此的體溫取暖。但那些有洞住的人有時也不值得羨慕,碰上大雨,土洞的泥土松動而塌方,他們就被活埋在裡面。
這還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是戰俘們得不到食物和飲水。當時的情況並不是食物缺乏,由當時盟軍和國際紅十字會披露的材料,美軍在歐洲的食品總部有大量食品囤積,國際紅十字會有十萬噸食品儲存在瑞士,但是飢餓卻在戰俘營里蔓延。
一位當時只有18歲的德國戰俘,戰後成為歷史學家的Charles Von Luttichau回憶道:「我們住在周圍圍著鐵絲網的,非常擁擠的露天土坡上,食物異常缺乏,一天吃一頓,數量只有美國士兵的十分之一,很多人迅速瘦得只剩下皮包骨頭。我向一位美國軍官說,他們這樣作違背了日內瓦公約,他回答我:『日內瓦公約與你們無關,你們沒有任何權利。』」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有兩位曾經在美軍駐歐洲醫療隊工作的醫生James Mason和 Charles Beasley曾視察過位於 Rhine的戰俘營,在1950年他們寫道:「大約十萬名衣衫襤褸的人擠在齊膝蓋深的泥漿里,骯臟,憔悴,瘦弱,目光無神……」疾病很快在德國戰俘營里蔓延,主要是痢疾、傷寒、壞疽和肺炎。
美國的軍醫還有記載「極度營養不良」和「衰竭」而死亡的。由於營地里沒有廁所,患痢疾和傷寒的病人,能動的還走去鐵絲網內大便,走不動的就只能就地解決,躺在泥地上的病人常常是全身糊滿自己的大便。這無疑加速了疾病的傳播。國際紅十字會要求視察戰俘營的要求屢次被美軍拒絕,戰俘在無醫無葯的情況下,生命「自動地消失」了。這是造成戰俘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另一位戰俘Wolfang Iff回憶道:「在我所在的戰俘營里有一萬人,每天有三十至四十具屍體被抬出營地。我曾經作抬屍體的工作,我們把屍體放在手推車上運出營門外,脫去他們的衣服,一層層地裝進鐵皮車廂碼放起來。」
美國人的生財之道
精明的美國人很快就從這些德國戰俘身上發現了生財之道,他們開始用救命的食物和對某些德國戰俘來說比食物還寶貴的香煙來搜刮戰俘們身上他們認為值錢的東西,或者說「紀念品」。
在戰俘營外也是如此,德國男人一面向美國佔領軍抱怨俄國人是怎樣打死了他的男孩,強奸了德國婦女,一面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兒獻上以換取在惡劣條件下急需的物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一位德國婦女曾在日記中憤怒地指責俄國士兵在強奸了她之後只留下了一個煙盒(按一個蘇聯老兵的說法,一般只給一個肉罐頭)。在美國人身上,他們能得到的更多。
幾十年過去了,大量的戰俘最終消失了,他們的相關檔案材料也被銷毀。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判斷詹姆士·巴克切所謂「百萬戰俘」死亡之說是否准確,但大量德國俘虜由於美國「戰俘新思維」而死去的事實則是確鑿無疑。
㈣ 被德國俘虜的蘇聯士兵二戰後命運如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向歐洲,蘇聯,北非和世界各地的海洋派遣了士兵。1941年12月,第三帝國的命運在輸給莫斯科的戰役中發生了決定性的變化之後,同盟國開始對德軍施加嚴峻的失敗,導致數百萬的人員傷亡和戰俘。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時,約有20個國家與前納粹控制的領土結盟,舉行了德國戰俘會議。在投降的一千一百萬人口中,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占絕大多數。大約有500萬人幾乎立即被釋放,蘇聯的最後一個戰俘要到1956年才返回。西方同盟國和蘇聯人都對戰俘犯下了罪行。成千上萬的戰俘在美國的寨子和法國的工作營中死亡。蘇聯以及波蘭等蘇聯佔領國的戰俘運氣最糟。它們被部署在各種工作中,幾乎沒有什麼准備,而且經常暴露在西伯利亞的惡劣天氣中。估計有數十萬人死亡。
1945年後的德國被分為四個佔領區。英美區於1947年合並為雙區,而法國區於1949年初合並,不久後宣布成立新的西德州。在佔領的東部地區,蘇聯處於控制之中。蘇聯人從德國共產黨人和東部社會民主黨之間的強行合並中推動了社會主義統一黨(SED)的創立。因此,他們確保共產黨人以民主統一的幌子控制東部地區。
雖然本案例研究回顧了幾個不同國家/地區持有的戰俘的條件,但主要側重於蘇聯持有的戰俘。波蘭和南斯拉夫在單獨的案例研究中得到處理,證據表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所持有的國家和地區,都沒有超過定義該研究項目的50,000例死亡人數。
暴行(1945-1953)
條件根據持有戰俘的國家而異。戰爭結束時,數百萬德國士兵擔心報仇,向西跋涉,希望投降給美國人或英國人,而不是向紅軍投降。確實,蘇聯從未簽署過《日內瓦協議》,因此德國戰俘不受戰爭法的約束,因為戰爭法禁止過度的工作,每位囚犯每天需要消耗一定數量的卡路里。戰俘被用來幫助重建這個飽經戰禍的國家。許多人被送到西伯利亞的伐木營地或烏拉爾山脈的采礦場。入獄通常是嚴厲的。一個年輕的戰俘回想起「每天遭受殘酷的毆打,飢餓,疾病和感冒。」 直到1948年,他們的處境才有所改善。
德國的佔領對蘇聯的土地造成了嚴重破壞,因此蘇聯的宣傳機器向德國人灌輸仇恨幾乎沒有什麼困難。幾乎可以肯定,許多在囚禁中死亡的戰俘都是懲罰性復仇的傷亡者,但他們的確切人數無法輕易確定。但是,有一個共識是,大多數死亡不是官方政策的結果。大多數德國戰俘似乎因健康狀況不佳而死於1945年之前,例如在斯大林格勒經過一個月的戰斗後被俘虜。許多其他人因勞累過度而喪生,而且因為蘇聯人沒有為戰俘分配資源,而是為戰爭投入了資源。戰後,蘇聯的資源又分配給了自己的人民,戰後收成不佳只會使戰俘的處境更糟。直到1947年,唯一的最高死亡原因是營養不良,[iii]此外,戰俘經常從事自我毀滅的行為,例如拒絕食物和/或吸入,吸收或食用危險物質,以期減弱至可以解僱或早日返回德國的程度。 。由此也無法確定造成的死亡。盡管如此,對於蘇聯人來說,德國戰俘還是有用的。他們將致力於重建國家。在這方面,蘇聯對待德國戰俘的做法不同於納粹德國的戰時政策,後者有意謀殺蘇聯戰俘。
蘇聯並不是唯一一個對待德國戰俘的人。在1945年5月至7月之間,由於疏忽和飢餓,估計有40,000人死於美國寨子。在重建飽受戰爭war的法國期間,又有20,000人喪生,法國經常肩負諸如清除雷區炸葯之類的危險任務。歷史學家們再次在這里普遍同意,沒有刻意消滅全體德國戰俘的企圖。盡管制定的政策肯定是出於仇恨和懲罰性情緒,但戰後立即的困難條件,尤其是低卡路里飲食,疏忽和勞累過度,確保了戰俘的死亡。
但是,出於本研究的目的,包括了在高死亡率條件下將人口置於權力的直接控制之下(「營地」是這種示例的標志)導致的死亡。
死亡人數
很難確定死者戰俘的確切人數以及他們在1945年之前或之後死亡的原因。戰後不久的混亂狀況,以及官方數字與實際失蹤戰俘數量之間的差異。此外,戰俘的話題是最右翼的最愛,它始終旨在誇大死去的戰俘和德國人的數量,以製造修正主義和否認大屠殺的敘述。
對於除蘇聯以外的其他國家中的戰俘死亡數字,這些數字最為准確。麥克唐納估計,由於虐待和營養不良,南斯拉夫有80,000名戰俘死於其重建工作(見南斯拉夫案例研究)。波蘭礦山和營地中有近10,000人死亡(請參閱波蘭案例研究)。他估計在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控制下的戰俘死亡人數為63,815。應當指出,美軍向法國和比利時人捐贈了數千個戰俘,以進行重建工作。[vi]在美國被德國俘虜的情況下,死亡人數分解為40,000人,在德國被英國俘虜的死亡人數為1,254人,在法國為21,886人,在比利時為450人,在荷蘭為210人,在盧森堡為15人死亡。[vii]歷史學家一致認為,仍有10萬由非蘇聯人持有的戰俘仍然失蹤,但是從學術研究中並不清楚由於數據不可靠,「失蹤」的戰俘與「確認的」死者之間有多少重疊。
對於研究人員而言,蘇維埃案最令人煩惱。蘇聯官方的數字是,有35萬至40萬德國戰俘在蘇聯監禁中喪生,歷史學家認為這太低了。[ix]學者們一致認為,有110萬德國戰俘在蘇聯被俘期間喪生,完全是在蘇聯控制下的所有德國戰俘的三分之一。[X]考慮到蘇聯官員零星的(甚至是惡意的)記錄保存,在確定死亡發生的確切時間時會產生混亂。學者們知道,NKVD根據古拉格模式於1943年開始組織德國戰俘,並將其作為工人納入蘇聯戰爭經濟。他們作為勞動力的重要性確保了蘇聯人有興趣在1945年之後將其保持良好狀態,這意味著持續的死亡率水平,盡管其百分比低於戰爭年代。1945年死亡率為14.5%,到1947年已降至1.7%。自從1945年300萬德國戰俘受蘇聯控制以來,必須在1945年以後在蘇軍營地中喪生超過40萬。然而,這個數字仍然是一個估計值。
鑒於我們分別對待南斯拉夫和波蘭,本研究中包括的德國戰俘為:63、815(美國,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和40萬蘇聯。
結尾
在納粹德國,戰俘問題已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死者家屬要他們的男人回來。戰後,東西方絕大多數普通德國人認為,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害最多,戰俘是失敗和德國受害的象徵。
被佔領的德國分為西方資本主義和東方共產主義。在西部佔領區,各個政治派別的德國政客和絕大多數普通公民游說其釋放戰俘,迫使盟軍高級專員約翰·麥考伊釋放仍在獄中的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美國人和英國在與蘇聯的斗爭中迫切希望德國盟友。西方盟國是《日內瓦公約》的簽署國,該公約規定戰俘應在戰爭結束後不久釋放,但戰俘的釋放,尤其是定罪的戰犯的大赦,必須從西德游說的背景下看待。新生的冷戰。
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前,西德人對蘇聯的影響較小。由於冷戰,西方同盟國也無法影響克里姆林宮。蘇聯拒絕討論戰俘問題。歷史學家安德烈亞斯·希爾格辯稱,蘇聯在1953年之前發布戰俘的邏輯無視一致的解釋。通常,它們嚴格受到蘇聯計算的限制。只要戰俘是合適和有用的,他就可以繼續工作,當他們病得太重和虛弱時,他們就被遣返了。蘇聯還制定了一項計劃,通過該計劃,完成工作配額的戰俘可以更快地返回家中。在任何情況下,蘇維埃當局都沒有兌現其諾言。盡管東德人指望戰俘,尤其是當他們成為反法西斯甚至是共產主義者時,他們仍然沒有條件挑戰蘇聯的戰俘政策,以創建新的社會主義德國。相反,東德共產主義者試圖在人口中灌輸斯大林主義價值觀,其中包括將所有戰俘改編為法西斯主義者。蘇聯將戰俘的遣返工作服從於其重建需要。在1940年代後期返回德國和德國的戰俘都「衣衫,瘦弱」。
最後倖存的戰俘將分別返回到1953年和1956年。決定性因素是斯大林於1953年去世,以及莫斯科希望減少該國的外國囚犯人數(也釋放了許多日本戰俘),確保歐洲的現狀以及與西德的關系正常化的願望。此外,他們想在1953年6月東德起義後借東柏林的遣返歸功於東德政府,以示王牌。蘇聯在1953年釋放了10,200個戰俘。其餘的9,262個主要被指控犯有戰爭罪,並被判處長期監禁,直至1980年代。蘇聯仍然希望與西德建立外交關系,這將確保東歐的現狀,因為德國實際上將在東西方保持分裂。鑒於戰俘問題在西德的普遍性,西德總理康拉德·阿登納爾於1955年飛往莫斯科,並告訴赫魯曉夫,要在建立外交關系之前釋放戰俘。這確保了最後的囚犯返回東德和西德。
㈤ 維和回國後有什麼待遇
維和警察的待遇沒什麼變化,工資還是按照國內的發,「因為我們在任務區需要自行解決吃住問題,聯合國會發放一些生活補貼,補貼額度根據維和任務區的情況來確定。」閑暇之餘,隊員們最思念的就是家人。從我國到賴比瑞亞,飛機行程超過30個小時,回家探親距離遙遠。
「聯合國的假期是連續上5天班,然後會有1天的假期。我們通常會攢假期,然後回國探親。」高峰說,「回國前要向聯合國請假,經過一定的手續就好。」高峰對新京報記者透露,完成維和任務後,聯合國會授予和平勛章,公安部也會授予維和警察勛章。
主管部門會根據在維和任務區的表現,授予相應級別的獎項。「會有一些人得到提拔,但主要是根據維和警察自身的能力來進行的。一些維和警察回國後會調整到涉外警務方面的工作崗位,比如國際追逃、國際執法、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的崗位。」
在完成聯合國賦予的維和任務後,中國第六批赴馬里維和部隊第二梯隊190名維和官兵,乘坐首次由中國空軍派出的專機從馬里任務區返回國內。第一梯隊205名赴馬里維和官兵已於本月19日返回國內。至此,中國第六批赴馬里維和部隊全部回國歸建。
第六批赴馬里維和部隊共計395人,包括由陸軍第80集團軍某工化旅、某合成旅抽組而成的工兵分隊、警衛分隊,以及由沈陽聯勤保障中心第969醫院為主組成的醫療分隊,於去年5月下旬,分兩批飛赴馬里維和任務區,執行為期一年的維和任務。
到達任務區後,中國維和部隊官兵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嚴峻的外部形勢等多種困難和挑戰,高標准完成各項任務,累計出動兵力64000人次,動用車輛7000餘台次,執勤時間共計41.2萬小時。工兵分隊完成營區建設、運輸營板房搭建、加固超營防禦等65項任務。
警衛分隊完成了聯馬團東戰區司令部及加奧超營的防衛任務;醫療分隊完成了聯合國維和部隊衛生防疫、醫療救治等醫療保障任務,並為馬里民眾提供醫療援助。395名官兵全部榮獲聯合國和平榮譽勛章。
㈥ 德國戰敗後,50萬女兵何去何從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當時世界,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當時的這場戰爭讓全世界60多個國家捲入其中,許多國家在國際上的排名給重新洗牌,這場戰爭造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傷亡,許多國家士兵都出現了缺乏的問題,所以不得不納入女兵。
在戰爭失敗之後,這個國家的結局我們已經可以想像得到了,那些活下來的女兵,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輕松,他們很大一部分人每天生活在被強暴之中,當時的德國只剩下一片廢墟,沒有收入來源,他們許多人都去從事性工作。當時的德國已經變成其他幾個國家的原始社會,許多女兵都被人折磨而死。
還有一些女兵回到家中之後,會發現家裡的親人們對他們不是很待見,最後也會被侵略者直接殺死,可見當時的德國會有多麼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