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敦刻爾克大撤退為什麼德軍不進攻
你好,據說當時格林要求希特勒把改擊的任務交給德國空軍,因為前期都是陸軍打的,格林想分點功勞,於是希特勤下令陸軍停止進攻。
② 敦刻爾克40多萬人為什麼不打
再不撤退,就被德軍全殲了。
希特勒並不是放走了在敦刻爾克的30萬英法聯軍。而是在殲滅英法聯軍的時間和時機上的把握上沒有做到恰到好處。希特勒作為一個一戰的士兵,深知天氣對部隊的影響,而當時正值歐洲多雨天氣,前線也有報道部隊行動不便。
所以希特勒考慮到要穩打穩進,所以沒有貿然發起對敦刻爾克的進攻。這才放走了30萬英法聯軍。
敦刻爾克撤退時期的希特勒各人聲望已經封神,但如啤酒館政變後,他仍在心虛。他剛經歷了閃擊波蘭,法國後的勝利。但他已經如一個賭徒一樣,在勝利和狂喜後疲軟了。
這時候的希特勒還沒有變成一個戰爭瘋子。他意識到德國戰車也該停一下了。免得讓英法民眾徹底徹底炸窩。他覺得給英法聯軍一條生路,起碼可以給英國一個談判的機會。讓英國承認德國歐洲霸主的地位,退回英倫群島。
來自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的盟軍士兵被困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他們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在陸地上,英國士兵試圖逃離海灘,在轟炸中倖存。
在大海上,民用船主道森和他兒子及兒子朋友喬治離開英國,想盡自己的力量在敦刻爾克拯救一些士兵。
途中搭救了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希里安·墨菲飾);在天空上,皇家空軍戰斗機飛行員法瑞爾(湯姆·哈迪飾)和柯林斯(傑克·勞登飾)駕駛噴火戰機試圖擊落正在轟炸敦刻爾克海灘的德國戰機。
③ 錯失千載難逢的機會,敦刻爾克德軍為何停下呢
1940年的歐洲戰場,德英法等國再次大混戰打成了一鍋粥。不過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英法聯軍這次是面對高度機械化的德軍裝甲部隊,不久英法聯軍就一潰千里,全部蜂擁至法國東北部的敦刻爾克海灘。
他說空軍就能把英法炸到投降,希特勒聽信讒言,所以讓陸軍就停下了。不過敦刻爾克的沙地地形幫了英法聯軍大忙,飛機投下的炸彈落到地上後,只是炸起一層軟軟的沙子,柔軟的沙子甚至緩沖了炸彈落下的沖擊力,聯軍損失並不大,而且希特勒也低估了英國海上的撤兵運輸能力。
說法二:至於為何沒有將英法聯軍趕盡殺絕,很多人也認為是希特勒故意向英國表達自己的誠意,以試圖促成英國簽訂停戰協議。從希特勒的角度上說,盎格魯撒克遜與日耳曼民族是近親,希特勒試圖拉攏英國加入自己陣營也無可厚非。
④ 敦刻爾克英軍順利逃走,為何德軍沒有追擊
德軍要是追擊的話會遭到英軍的劇烈反撲即使贏了也得不償失,更何況還不能確定能贏,所以當時沒有去追英軍。
英法尚有反擊餘力事實上,這個時候德軍也頗為緊張,因為他們取得的戰果實在是太大了一點。這個戰果遠遠超過了法國戰役前,德軍中最樂觀的將領所做出的最樂觀的估計。
第二是希特勒想保存坦克部隊的實力。倫斯德在戰後堅決否認希特勒是受他的影響,而下令坦克部」停止前進」的說法。他多次說這種難以置倌的錯誤,應歸於希特勒自以為是的個人指揮。
第三是希特勒受戈林、約德爾等人的影響,過離地估計了德國空軍的作戰能力。野心勃勃、不擇手段的戈林急於在德國陸軍一帆風順地作戰之後,為他的空軍爭得最後決戰的機會,從而在世界面前獲得成功的榮譽。
綜合這些來看,放棄對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的殲滅,本質上就是一道在軍事和政治上做出雙重考慮,並且對英國示好的舉動。
⑤ 希特勒為何不拿下敦刻爾克
近期,以二戰為題材的影片《敦刻爾克》可謂相當火,該影片講述了1940年5月被德軍圍困在敦刻爾克港的40萬英法聯軍是如何撤退的,觀影結束後,相信不少人都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德國步兵以及裝甲師為何不一舉拿下敦刻爾克,而是放任英法聯軍逃生。
首先要說一下,英國政府所調動的各類小型船隻,是在花費了7天的時間,才將33萬英法聯軍救回國,但是在影片中,並沒有提及具體花費了多少時間。那麼在這七天的時間內,希特勒當時在做什麼?如果一舉拿下敦刻爾克,豈不是能使英國以及法國遭受巨大損失嗎?
在1940年5月24日前,德軍裝甲部隊已經從西、南、東三個方向逼近敦刻爾克,最近的德軍裝甲師,距離港口僅僅只有不足10英里,但是在5月24日當天,希特勒卻下令裝甲部隊停止進攻,德軍名將古德里安在聽到這一消息後仰天長嘆,對希特勒所做出的決定大為不解。因為只要拿下敦刻爾克,那麼40萬英法聯軍將全軍覆沒。
那麼希特勒當時為何會做出這一決定呢?其實這裡面希特勒也是做出了充分考慮的,首先,德軍在二戰中相當倚重裝甲部隊,也就是坦克,雖然英法聯軍不能組織大規模、有效的反擊,但是會加重對德軍裝甲的損耗。在法國北部戰事相當明朗後,德軍高層認為應該保存裝甲部隊的實力,為下一步行動做准備。
另一方面,在德軍裝甲部隊的快速推進過程中,德國步兵難以緊跟坦克的步伐,在希特勒做出決定的當天,曾有人建議希特勒停止裝甲部隊的推進,等待後續步兵的增援,由此可見,當時德國國內官員與前線官兵的看法產生了嚴重分歧。
更重要的是,當時德國空軍司令戈林對希特勒做出了保證,德國空軍可以在空中完全消滅並且包圍英法聯軍,使得希特勒信以為真,以為不必再動用地面裝甲部隊。此外,當時敦刻爾克外圍的河道地帶不利於裝甲部隊的前進,希特勒擔心自己精良的裝甲師會深陷於此,於是暫緩了對敦刻爾克的進攻,最終使得33萬5千名英法聯軍得以順利逃生。
其實對於希特勒此舉,目前還有一種說法,也就是希特勒其實並不想讓眾多的英軍喪生於此,因為他更希望通過政治手段使英國投降,從而更早地、能夠集中精力對抗蘇聯。但是隨後的事實證明,當時希特勒這一命令是相當愚蠢的。
⑥ 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德軍為什麼不進攻
當德國軍隊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敦刻爾克步步緊逼,德軍最近的坦克離這個港口僅10英里,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希特勒的這一命令使德軍坦克部隊的將領們大惑不解,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長嘆。敦刻爾克唾手可得,卻被命令停止前進!而德軍空軍卻在進攻。被這一命令後來引起了的爭論,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實際上,希特勒的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慮,而且不能完全歸結為他一人的責任。
首先是在法國北部的戰事明朗後,德軍需要為下一步作戰行動保存裝甲部隊實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可以消滅敦刻爾克的聯軍。敦刻爾克地勢遍地沼澤和低窪,不利裝甲部隊前進,沒有必要讓裝甲部隊遭受損失。德軍總司令部曾計劃由b集團軍群統一完成最後包圍的作戰。其次聯軍零碎的反擊雖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軍高級指揮官對裝甲部隊損耗的擔心,因為快速突進的裝甲部隊使步兵部隊落後很遠。希特勒在走訪了a集團軍群司令部後,認為有必要讓突前的裝甲部隊停止前進,阻擋敵軍突圍。同時德國空軍司令戈林保證空軍可以擔當消滅包圍圈中聯軍的任務。另一個可能也被認為是促成希特勒下達命令的原因,擔心裝甲部隊受困於敦克爾克外圍的河道縱橫的地帶陷入陣地戰,無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隊的撤退。此外,也有人認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政治上有助於與英國媾和。包括前線裝甲部隊指揮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應該繼續前進。
這個命令執行的結果是,英法聯軍在當面的德軍b集團軍群的壓迫下向敦刻爾克撤退,而截斷他們退路的a集團軍群距離敦刻爾克更近,卻在敦刻爾克以西的運河地區停止進攻,並沒有集結兵力沿著海岸包抄,這給了英法聯軍一個機會。現在聯軍在為生存而戰斗,加強了敦刻爾克接近地的防禦陣地。雖然5月27日德軍裝甲部隊為阻止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撤退而恢復攻勢,但他們面臨敵人有組織的防線而無法突破。英法聯軍成功地延遲了德軍進攻,並且為部隊撤離敦刻爾克贏得更多時間。
⑦ 希特勒為什麼不拿下敦刻爾克
因為希特勒欲與英國談和,行為英國海軍的實力遠超納粹德國。二戰中後期納粹德國只能依靠潛艇在大西洋作戰。
⑧ 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大撤退時,德國人為什麼放棄進攻
當德軍把英法聯軍攆到敦刻爾克海灘時,德軍統帥部似乎發現這是一個與英軍和談的最好機會,如果英軍能與德軍形成統一戰線,德軍下步入侵蘇聯就能避免東西兩線作戰,這種遠大的理想德軍前線軍官自然體會不到,所以,當元首下達停止追擊命令時,德軍基本上都表現出了一邊倒反對的局面。
佔領西歐並不是最終目的,德軍不想讓寄予厚望的裝甲部隊在敦刻爾克遭到英軍殊死一搏,德軍中出現的好戰心態正好讓元首對巴巴羅薩計劃從擔憂變成下定決心對於進攻蘇聯,德軍統帥部一直在做准備工作,自小鬍子元首上台以後,他利用十來年的工夫就將德軍訓練成了一支歐洲勁旅,特別是古德里安創建的閃擊戰理論讓元首歡喜不已,當古德里安裝甲集團離英法聯軍只有十幾英里時,在多種因素影響下,元首下達了停止追擊令。
⑨ 希特勒當年為何停止向敦刻爾克方向進攻
戰爭講究的是戰略,任何決策對錯與否要看得失。按照正常眼光看,消滅這一隻重裝備的英法殘軍,可以有效殺傷其有生力量,免得日後作為抗擊德軍的力量,這無疑大多數人認為是希特勒停止進攻的敗筆之處。
但是我們把眼光拉遠一點再看一下這個問題,首先看德國,雖然依靠優勢裝甲兵團的閃電戰和迂迴比利時繞過馬奇諾防線獲得初期勝利,但是可以說德國經過將近20年的壓制,本身底蘊很薄,戰略物資也是極度匱乏的,如果拚命去死磕這部分精銳的殘軍,由於地方太小,坦克沒有太大機動空間,裝甲部隊雖然能獲勝但是也會有不小的損失,這對於德國繼續進攻法國本土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方面,德國一戰吃盡了雙線作戰的虧,所以二戰一直避免雙線同時開戰,在消滅法國後,德國鐵甲雄獅在薄弱的海軍掩護下是不可能輕易登陸英倫三島的,也就是說,英國只能壓制和打擊,卻不能佔領,因為德國不能陷入一個方向的僵局苦戰,後面有個臭不要臉的毛子眼巴巴瞅著的。而且蘇聯當時也確實已經著手准備攻擊德國,只是被元首搶了先手,然後就差點崩盤了。
由於德國沒有殲滅敦刻爾克的那隻英法軍隊,所以二戰英國也沒有像一戰那麼積極的和德國拚命,而後期,這幾十萬人,說實話也沒發揮多大作用,都是數百萬級的較量這點有生力量真不算什麼,所以從長遠看,不去消滅這部分殘軍對德國保存裝甲軍團實力以及後期戰略方向轉移都有利,並不完全是昏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