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為什麼二戰瑞士和德國免戰火

為什麼二戰瑞士和德國免戰火

發布時間:2022-08-19 18:29:12

① 二戰德國橫掃歐洲,為何瑞士卻能倖免

二戰德國名將古德里安發明了「閃電戰」,使得德國一時間強橫無比,在歐洲的戰場上所向無敵,用不到40天的時間內滅掉了,號稱世界第一強國的法國,前前後後總共幹掉了7、8個國家。但是有一個國家,雖然身處於戰略要地,卻能免遭希特勒的鐵蹄,這個國家便是瑞士。為何希特勒橫掃整個歐洲大陸,卻唯獨放過瑞士呢?

瑞士這個地方最出名的便是銀行,而且在二戰的時候,瑞士這個國家一直保持著中立,但是希特勒卻向來不理睬這些所謂的國際法令,難道說瑞士的戰略意義不大?顯然不是的,瑞士地處於德國通往義大利最快捷的通道,對德國的戰略地位也是相當的重要,為此希特勒還專門派遣了大量的間諜,去瑞士進行了偵查行動,還制定了專門的進攻計劃,在瑞士的邊境集結了大量的士兵和坦克,准備進攻瑞士,但是為何這個行動始終沒有執行?

首先從戰略上來講入侵瑞士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從戰術上來講德國要是當時選擇進攻瑞士是相當不明智的,因為瑞士地形山脈多,不適合德軍的閃電戰作戰計劃,而且瑞士幾乎可以說全民皆兵,很適合打游擊戰爭,所以德國要想進入瑞士肯定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而當時的德國也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英國,所以沒有對其選擇進攻。

還有一點原因便是,當時的希特勒在瑞士還有「存款」。當時瑞士銀行一直處於中立的態度,但是在經濟上它卻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開戰不久之後,瑞士便慷慨的向德國發放了一筆高達1.5億的貸款,而且瑞士銀行還幫助希特勒侵吞猶太人的財產,充當德國的保險箱。後來德國通過戰爭掠奪來的高額財產,也有相當的一部分全部存入了瑞士銀行,因此說希特勒在瑞士銀行有存款,一點也不為過。

希特勒把瑞士當成了自己最大的外匯市場,也正是因為有瑞士,所以希特勒可以在世界上購買維持戰爭的重要物資。當然在軍事上瑞士也是一張王牌,那就是瑞士緊握著德國同義大利的交通運順通道,只要瑞士受到德國進犯馬上便會炸毀這條通道,這也是德國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希特勒也是經過慎重的權衡利弊之後,放棄了入侵瑞士,而是同瑞士很好的交了朋友,瑞士也變相的維護了自己的和平。

② 二戰時德軍為什麼不打瑞士

德國不攻擊瑞士在於兩點,第一,瑞士雖然是中立國,但軍隊實力卻不弱。而且當時瑞士政府已經有了充分地准備。第二就是戰爭期間,德國需要瑞士這個『』白手套『』來換取外匯,用以購買武器,金融投資。獲得戰爭資源。

瑞士銀行的保密制度世界文明,但也是全世界最能藏污納垢的銀行,瑞士依靠二戰時給德國提供了大量的金融幫助,大發橫財。戰爭結束以後瑞士又發了一筆私人財富。其實也和瑞士銀行有關。瑞士銀行藉助二戰,以匿名的方式吸引全世界的富人存錢,尤其是猶太人,所存金額達60多億美元,戰後瑞士就以以無死亡證明為由,不償還所存錢財。這是最無恥的事情,此事後來瑞士被迫承認,並象徵性交出來一點點美元給予補償。

當所有的機密公開以後,有人說過,瑞士是德國的銀行,最大的幫凶。是納粹黨的銀行保險箱,所以說瑞士為了自己的安全給了德國最大的幫助。這就是德國不入侵瑞士的理由。

③ 高分求:二戰中,瑞士為什麼能保持中立,不受到德國的侵害

不受侵害原因就是因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國」,這是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簽署的協議。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並不是從這里開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遠聯邦建立開始,瑞士在歐洲歷史上就一直扮演著中立國的角色,似乎從來沒有過軍事征服其他地區的行為。但是另外一個原因卻是瑞士在二戰時期對德國採取了妥協屈服的態度,使得德國最終沒有下定決心吞並瑞士。

至於維也納會議,是歐洲列強為了重新劃分拿破崙戰敗之後混亂的歐洲版圖,對瑞士中立國的身份的確立只是一個不很起眼的小協定。雖然維也納會議是通過壓製法國大革命的自由民主主張在歐洲重新建立一套保守系統而遭到了歷史學家的譴責,但是在一戰之前,這次會議達成的協議為歐洲維持了將近一百年的和平。

重新回到二戰時期瑞士的中立國問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瑞士在二戰時期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完全和平美好的中立地區。事實上,瑞士在二戰中並不是完全中立的,雖然有資料說瑞士曾組織軍隊反抗德國,但是更多資料顯示瑞士在二戰期間其實是「助紂為虐」,不止在經濟上對德國進行幫助,對猶太民族難民的間接迫害更是為後人所不齒。

下面是相關資料

瑞士是一個人口704萬(二戰期間為400多萬),土地面積41284平方千米的中歐小國。但是在二戰中,當希特勒的軍隊肆虐著整個歐洲時,它仍然能夠免於戰火的破壞。每當學習到這段歷史時,很多學生就會問道:「瑞士在二戰中為什麼能保持中立?」 有的資料說,面對希特勒的威脅,瑞士曾於天內動員了43萬大軍[1],並迅速進入作戰陣地,顯現了堅強的防衛作戰能力和決心,加之納粹德國因面臨兩線作戰的危險,因而放棄了入侵瑞士的意圖。其實不然,在這場關系著人類命運的大搏鬥中,瑞士並未保持真正的中立,而是助紂為虐,扮演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

瑞士為什麼要屈從希特勒?

在歷史上,瑞士曾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統治下的一個小國。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為了限製法國,反法同盟通過了關於瑞士永久中立的聲明,瑞士被確定為永久中立國。
然而,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瑞士的中立和獨立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納粹德國的出版物稱,所有以德意志人為始祖的人,即使在「第三帝國」的邊界之外,也都是德國人。因此,它們把瑞士人稱為「在瑞士的德國人」(瑞士人口中64%屬於德意志民族)[2]。而納粹德國繪制的地圖更是公然把它囊括在「大德意志」的疆域之內。與這種反動的種族主義鼓噪相呼應,在瑞士德語區出現了親納粹社團,其中以「國民陣線」以及「瑞士國社黨人」兩個極右組織勢力較強。得到希特勒政權支持的瑞士法西斯勢力一時甚囂塵上,對瑞士當局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威脅著瑞士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此外,德國還威脅要切斷向瑞士的煤炭出口。
當二戰已經迫在眉睫時,瑞士議會於1939年8月30日通過決議,重申它將恪守中立。而1940年,德國最高統帥部制訂了以突襲方式迅速佔領瑞士的幾種方案,統稱為「冷杉行動」。只是希特勒在權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後,最終未將它付諸實施[3]。
1940年6月,法國的半壁江山淪陷,小小瑞士轉瞬間落入德、意強鄰及其兼並或佔領區的四麵包圍之中。面對德國法西斯的吞並野心,瑞士當局最終選擇了屈從迎合的道路,演出了其歷史上最不光彩的一幕。

二戰中,瑞士的中立有哪些貓膩?

1、在經濟上向法西斯國家輸血。
德國歷來是瑞士的最大貿易夥伴。二戰中,瑞士一直都維持了同德國的經貿、金融關系。大戰爆發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億瑞士法郎貸款,德方則允許瑞士商品經由德國轉口。義大利亦從同瑞士的經貿關系中獲益。瑞士還向德國賣電,讓德國工廠保持生產,直至1945年3月德國敗局已定時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廠還同向德國供應精密零件。蘇黎世的軍工廠提供的40毫米口徑高射炮,是德國應付盟軍空襲的重要防衛武器。[4]
2、二戰時瑞士一直讓貫穿阿爾卑斯山脈的具有戰略意義的15公里長的聖哥大隧道(這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公路隧道)向德國和義大利開放。滿載戰略物資的火車不斷穿過瑞士往來於兩國之中[5]。
3、拒絕幫助受迫害的猶太人。
二戰爆發前,納粹政權一般並不阻擋猶太人移居國外,通常是剝奪其財產後迫使他們遷往別的國家。因此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猶太人流亡的首選地。但瑞士當局卻採取對策阻擋他們的湧入,它明確規定,「猶太人不應當視為政治難民」。為此,當局采了取先堵後趕的措施:實行預先簽證,制止難民入境;假如獲准入境,則盡早將其逐出;對非法入境的難民,瑞方將其押到邊界崗哨交與德方。戰爭年代,由於無法進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猶太人是難以計數的。1938年,瑞士出入境部門讓德國在德國猶太人的護照上打上一個大大的「J」字印(猶太人的標記)。到正式開戰時,瑞士已在邊境攔截了10多萬猶太人入境。瑞士有時甚至直接把這些人交到臭名昭著的黨衛軍手上[6]。為此,德國的報紙在戰後也曾批評過瑞士的所謂「中立」。德國《周報》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沒有同第三帝國正式合作而已。
4、瑞士銀行:侵吞猶太人財產,充當納粹黃金保險箱。
瑞士銀行在二戰中的表現也有許多「貓膩」。據報道,在二戰中,被納粹迫害致死的德國猶太人在瑞士銀行開戶數達5萬多戶,存有價值為60億美元的資金,而至今只有600萬美元經瑞士政府交還給了猶太組織或贈與一些國際人道主義組織[7]。一些瑞士銀行甚至以納粹集中營沒有發放死亡證的理由拒絕賠償。所有這些資金都被瑞士銀行侵吞了。
瑞士還是納粹德國進行黃金交易,以換取硬通貨瑞士法郎的主要地點。瑞士銀行則根本不問黃金的來路,一味從中賺取巨額差價。據稱,當時納粹德國的帝國銀行90%的黃金交易就是通過瑞士銀行進行的[8]。納粹通過戰爭掠奪來的巨額財產,也有相當一部分存在瑞士銀行。在瑞士銀行的「幫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寶貴的外匯,從而在世界市場上購買維持戰爭的重要物資。納粹德國帝國銀行副行長索性露骨地說:「瑞士允許自由的外匯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這是我們至今仍讓它保持獨立的一個基本原則。」[9]
上述史實說明,瑞士在二戰中的行為違反了永久中立原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瑞士聯邦政府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反思。1995年4月3日瑞士外交部長科蒂首次代表政府為瑞士在二戰中的表現作出道歉。他說:「我們不能、也決不否認瑞士在戰時與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野蠻行為有牽連。」「雖然一個被納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圍的小國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難,但這也不應當使我們原諒自己當時嚴重喪失立場與軟弱——我認為尤其不能原諒我們當時對受迫害的猶太人的政策。」 當時他還發表了一個經聯邦委員會(即瑞士政府)通過的聲明,表示瑞士在二戰中有負於納粹受害者[10]。瑞士政治家勇於正視和承認本國政府半個多世紀以前所犯的嚴重錯誤並就此道歉,這一立場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賞。

[1] 洪建軍:《瑞士從中立走向合作》,《人民日報 . 華南新聞》2002年8月5日第2版
[2] 孟淑賢:《各國概況.中歐》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頁。此數據為1994年數據。
[3] 洪建軍:《瑞士從中立走向合作》,《人民日報 . 華南新聞》2002年8月5日第2版
[4] 蕭雪:《眾說紛紜:二戰中瑞士的中立》,《文摘報》1237期第7班轉摘1995年5月7日《亞太經濟時報》
[5] 蕭雪:《眾說紛紜:二戰中瑞士的中立》,《文摘報》1237期第7班轉摘1995年5月7日《亞太經濟時報》
[6] 蕭雪:《眾說紛紜:二戰中瑞士的中立》,《文摘報》1237期第7班轉摘1995年5月7日《亞太經濟時報》
[7] 季泰:《紀念二戰勝利瑞士銀行尷尬》,《文摘報》1238期第7班轉摘1995年5月13日《人民政協報》
[8] 劉琅珂:《保密制度也保了「黑錢」》《環球時報》 (2002年05月27日第11版)
[9] 《血染的黃金——瑞士「納粹黃金案」始末和瑞士銀行保密法》http://www.hongtatimes.com.cn/htsb577/index3/index8.htm
[10] 蕭雪:《眾說紛紜:二戰中瑞士的中立》,《文摘報》1237期第7班轉摘1995年5月7日《亞太經濟時報》

④ 二戰期間,德國為什麼不打鄰國瑞士

德國軍隊之所以不打瑞士主要是三個原因。瑞士當時綜合國力也比較強並且當時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立國。在不影響德國利益的前提之下,如果德國在攻打瑞士的話純粹是為自己增添麻煩。第3個原因就是瑞士是真正的獨立,它從不幫助當時的盟國軍隊。要知道在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瑞士曾擊落了德國的戰斗機的同時,也打下過100多架盟軍的戰斗機。所以當德國知道瑞士不但攻打自己還攻打他的盟友的時候也徹底對瑞士放了心,因為瑞士當時做到了真正的中立。

⑤ 為什麼德國在二戰時為什麼不打瑞士

1、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國」,這是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簽署的協議。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並不是從這里開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遠聯邦建立開始,瑞士在歐洲歷史上就一直扮演著中立國的角色,似乎從來沒有過軍事征服其他地區的行為。

2、另外一個原因卻是瑞士在二戰時期對德國採取了妥協屈服的態度,使得德國最終沒有下定決心吞並瑞士。

(5)為什麼二戰瑞士和德國免戰火擴展閱讀

戰後影響

二戰中,反法西斯同盟,蘇、美、英、法、中五國通過大西洋會晤、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就維護戰後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搭成了一系列協議和諒解,確立了維護戰後世界秩序的國際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促成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制度的創建,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聯合國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在戰後初期新建立起來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及貿易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成為戰後國際體系中佔主導地位的國際經濟組織。

⑥ 為什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瑞士沒有被戰火燃燒

因為瑞士是永久中立國。

瑞士為永久中立國,自1815年以來一直奉行中立政策。二戰後,為更好地維護自身利益,瑞逐步調整外交政策,由傳統保守的中立向「積極的中立」過渡,把促進和平共處,尊重人權並促進民主,維護瑞海外經濟利益;

減少全球危機與貧困以及維護人類基本生存條件視為其外交政策的五大目標。自2002年9月加入聯合國以來,瑞外交政策更加突出人權和人道主義,大力開展斡旋外交,力圖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獨特作用,擴大瑞的國際影響。瑞士同世界上192個國家建有外交關系。

同時,瑞士各大使館還代理列支敦斯登在外國的利益。

(6)為什麼二戰瑞士和德國免戰火擴展閱讀:

永久中立國其為根據條約或單方發表的宣言,不論在平時或戰時永久奉行中立政策的國家。在世界近二百個國家中,已有7個宣布為永久中立,並得到國際上的普遍承認,分別是瑞士、奧地利、瑞典、芬蘭、愛爾蘭、哥斯大黎加和土庫曼。

永久中立制度起源於19世紀初,世界上首個永久中立國家是瑞士。也有資料顯示瑞士是《國際法》中唯一明確規定的永久中立國。

⑦ 為什麼在一戰和二戰中瑞士沒有被戰火燃燒

1、在經濟上向法西斯國家輸血。
德國歷來是瑞士的最大貿易夥伴。二戰中,瑞士一直都維持了同德國的經貿、金融關系。大戰爆發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億瑞士法郎貸款,德方則允許瑞士商品經由德國轉口。義大利亦從同瑞士的經貿關系中獲益。瑞士還向德國賣電,讓德國工廠保持生產,直至1945年3月德國敗局已定時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廠還同向德國供應精密零件。蘇黎世的軍工廠提供的40毫米口徑高射炮,是德國應付盟軍空襲的重要防衛武器。[4]
2、二戰時瑞士一直讓貫穿阿爾卑斯山脈的具有戰略意義的15公里長的聖哥大隧道(這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公路隧道)向德國和義大利開放。滿載戰略物資的火車不斷穿過瑞士往來於兩國之中[5]。
3、拒絕幫助受迫害的猶太人。
二戰爆發前,納粹政權一般並不阻擋猶太人移居國外,通常是剝奪其財產後迫使他們遷往別的國家。因此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猶太人流亡的首選地。但瑞士當局卻採取對策阻擋他們的湧入,它明確規定,「猶太人不應當視為政治難民」。為此,當局采了取先堵後趕的措施:實行預先簽證,制止難民入境;假如獲准入境,則盡早將其逐出;對非法入境的難民,瑞方將其押到邊界崗哨交與德方。戰爭年代,由於無法進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猶太人是難以計數的。1938年,瑞士出入境部門讓德國在德國猶太人的護照上打上一個大大的「J」字印(猶太人的標記)。到正式開戰時,瑞士已在邊境攔截了10多萬猶太人入境。瑞士有時甚至直接把這些人交到臭名昭著的黨衛軍手上[6]。為此,德國的報紙在戰後也曾批評過瑞士的所謂「中立」。德國《周報》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沒有同第三帝國正式合作而已。
4、瑞士銀行:侵吞猶太人財產,充當納粹黃金保險箱。
瑞士銀行在二戰中的表現也有許多「貓膩」。據報道,在二戰中,被納粹迫害致死的德國猶太人在瑞士銀行開戶數達5萬多戶,存有價值為60億美元的資金,而至今只有600萬美元經瑞士政府交還給了猶太組織或贈與一些國際人道主義組織[7]。一些瑞士銀行甚至以納粹集中營沒有發放死亡證的理由拒絕賠償。所有這些資金都被瑞士銀行侵吞了。
瑞士還是納粹德國進行黃金交易,以換取硬通貨瑞士法郎的主要地點。瑞士銀行則根本不問黃金的來路,一味從中賺取巨額差價。據稱,當時納粹德國的帝國銀行90%的黃金交易就是通過瑞士銀行進行的[8]。納粹通過戰爭掠奪來的巨額財產,也有相當一部分存在瑞士銀行。在瑞士銀行的「幫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寶貴的外匯,從而在世界市場上購買維持戰爭的重要物資。納粹德國帝國銀行副行長索性露骨地說:「瑞士允許自由的外匯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這是我們至今仍讓它保持獨立的一個基本原則。」[9]
上述史實說明,瑞士在二戰中的行為違反了永久中立原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瑞士聯邦政府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反思。1995年4月3日瑞士外交部長科蒂首次代表政府為瑞士在二戰中的表現作出道歉。他說:「我們不能、也決不否認瑞士在戰時與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野蠻行為有牽連。」「雖然一個被納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圍的小國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難,但這也不應當使我們原諒自己當時嚴重喪失立場與軟弱——我認為尤其不能原諒我們當時對受迫害的猶太人的政策。」 當時他還發表了一個經聯邦委員會(即瑞士政府)通過的聲明,表示瑞士在二戰中有負於納粹受害者[10]。瑞士政治家勇於正視和承認本國政府半個多世紀以前所犯的嚴重錯誤並就此道歉,這一立場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賞。

⑧ 二戰時歐洲打得熱火朝天為什麼瑞士沒有參戰

不受侵害原因就是因為瑞士的「身份」是「永久中立國」,這是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簽署的協議。但是瑞士的中立身份並不是從這里開始的,早在1291年瑞士永遠聯邦建立開始,瑞士在歐洲歷史上就一直扮演著中立國的角色,似乎從來沒有過軍事征服其他地區的行為。但是另外一個原因卻是瑞士在二戰時期對德國採取了妥協屈服的態度,使得德國最終沒有下定決心吞並瑞士。

至於維也納會議,是歐洲列強為了重新劃分拿破崙戰敗之後混亂的歐洲版圖,對瑞士中立國的身份的確立只是一個不很起眼的小協定。雖然維也納會議是通過壓製法國大革命的自由民主主張在歐洲重新建立一套保守系統而遭到了歷史學家的譴責,但是在一戰之前,這次會議達成的協議為歐洲維持了將近一百年的和平。

重新回到二戰時期瑞士的中立國問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瑞士在二戰時期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完全和平美好的中立地區。事實上,瑞士在二戰中並不是完全中立的,雖然有資料說瑞士曾組織軍隊反抗德國,但是更多資料顯示瑞士在二戰期間其實是「助紂為虐」,不止在經濟上對德國進行幫助,對猶太民族難民的間接迫害更是為後人所不齒。
二戰中,瑞士的中立有哪些貓膩?

1、在經濟上向法西斯國家輸血。
德國歷來是瑞士的最大貿易夥伴。二戰中,瑞士一直都維持了同德國的經貿、金融關系。大戰爆發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億瑞士法郎貸款,德方則允許瑞士商品經由德國轉口。義大利亦從同瑞士的經貿關系中獲益。瑞士還向德國賣電,讓德國工廠保持生產,直至1945年3月德國敗局已定時才停止。瑞士各大表廠還同向德國供應精密零件。蘇黎世的軍工廠提供的40毫米口徑高射炮,是德國應付盟軍空襲的重要防衛武器。[4]
2、二戰時瑞士一直讓貫穿阿爾卑斯山脈的具有戰略意義的15公里長的聖哥大隧道(這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公路隧道)向德國和義大利開放。滿載戰略物資的火車不斷穿過瑞士往來於兩國之中[5]。
3、拒絕幫助受迫害的猶太人。
二戰爆發前,納粹政權一般並不阻擋猶太人移居國外,通常是剝奪其財產後迫使他們遷往別的國家。因此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猶太人流亡的首選地。但瑞士當局卻採取對策阻擋他們的湧入,它明確規定,「猶太人不應當視為政治難民」。為此,當局采了取先堵後趕的措施:實行預先簽證,制止難民入境;假如獲准入境,則盡早將其逐出;對非法入境的難民,瑞方將其押到邊界崗哨交與德方。戰爭年代,由於無法進入和被逐出瑞士的猶太人是難以計數的。1938年,瑞士出入境部門讓德國在德國猶太人的護照上打上一個大大的「J」字印(猶太人的標記)。到正式開戰時,瑞士已在邊境攔截了10多萬猶太人入境。瑞士有時甚至直接把這些人交到臭名昭著的黨衛軍手上[6]。為此,德國的報紙在戰後也曾批評過瑞士的所謂「中立」。德國《周報》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沒有同第三帝國正式合作而已。
4、瑞士銀行:侵吞猶太人財產,充當納粹黃金保險箱。
瑞士銀行在二戰中的表現也有許多「貓膩」。據報道,在二戰中,被納粹迫害致死的德國猶太人在瑞士銀行開戶數達5萬多戶,存有價值為60億美元的資金,而至今只有600萬美元經瑞士政府交還給了猶太組織或贈與一些國際人道主義組織[7]。一些瑞士銀行甚至以納粹集中營沒有發放死亡證的理由拒絕賠償。所有這些資金都被瑞士銀行侵吞了。
瑞士還是納粹德國進行黃金交易,以換取硬通貨瑞士法郎的主要地點。瑞士銀行則根本不問黃金的來路,一味從中賺取巨額差價。據稱,當時納粹德國的帝國銀行90%的黃金交易就是通過瑞士銀行進行的[8]。納粹通過戰爭掠奪來的巨額財產,也有相當一部分存在瑞士銀行。在瑞士銀行的「幫助」下,希特勒得到了寶貴的外匯,從而在世界市場上購買維持戰爭的重要物資。納粹德國帝國銀行副行長索性露骨地說:「瑞士允許自由的外匯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這是我們至今仍讓它保持獨立的一個基本原則。」[9]
上述史實說明,瑞士在二戰中的行為違反了永久中立原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瑞士聯邦政府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反思。1995年4月3日瑞士外交部長科蒂首次代表政府為瑞士在二戰中的表現作出道歉。他說:「我們不能、也決不否認瑞士在戰時與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野蠻行為有牽連。」「雖然一個被納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圍的小國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難,但這也不應當使我們原諒自己當時嚴重喪失立場與軟弱——我認為尤其不能原諒我們當時對受迫害的猶太人的政策。」 當時他還發表了一個經聯邦委員會(即瑞士政府)通過的聲明,表示瑞士在二戰中有負於納粹受害者[10]。瑞士政治家勇於正視和承認本國政府半個多世紀以前所犯的嚴重錯誤並就此道歉,這一立場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賞。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二戰瑞士和德國免戰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