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簽署多少項協議

德國簽署多少項協議

發布時間:2022-08-19 23:26:20

㈠ 1941年簽訂的《英蘇關於對德國聯合作戰的協定》的內容有哪些

1941年7月初,英國駐蘇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先後與斯大林和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進行會談,商討兩國協定的基本條款。丘吉爾獲知協定草案後致函斯大林,向其表示:「我們完全贊成你所提出的關於英蘇協議宣言的建議。」7月12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和英國駐莫斯科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各自全權代表本國政府在莫斯科簽署了《英蘇關於對德國聯合作戰的協定》。該協定包括2項條款:「(1)兩國政府保證,在對希特勒德國作戰期間,互相給予一切援助和支持;(2)互相保證,在這次戰爭中,除非經過雙方同意,任何一方既不能談判也不能簽訂停戰協定或和約。兩國政府取得諒解,日後還得用更明細的政治和軍事協定來補充本協定。」同時,兩國開始研究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問題。

英蘇協定表明,英蘇兩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承擔了彼此支援和戰斗到底的義務。這一協定的簽訂,是英蘇建立盟友關系的標志,為日後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㈡ 歐洲旅遊簽證最長時間是多少

最多停留90天。

㈢ 奧地利與德國簽訂了怎樣的協定

1937年9月,墨索里尼訪問柏林,重申兩國之間的團結,並對彼此的勢力范圍達成一個總的協議,「義大利在地中海的行動將不會受到德國的阻礙,而另一方面,德國在奧地利的特殊利益也將不會受到義大利的損害」。到1937年底,義大利與德國的關系更密切了。

當時,奧地利國內更是危機四起。1936年7月11日,它與德國簽訂了奧德協定。根據該協定,德國政府承認奧地利的主權,保證不幹涉奧地利的內政;奧地利則保證其對德政策「始終遵循那條與這一事實相符的基本路線:即奧地利承認自己是一個德意志國家」。

但在這項條約的秘密條款中,許施尼格作出了後果極其嚴重的讓步,他表示同意大赦在奧地利的納粹政治犯,保證讓「民族反對派」——納粹黨人或納粹黨的同情者———加入祖國陣線並參加政府,讓他們擔任「政治上負責任」的職務。這就等於讓希特勒在奧地利安插自己的人手,以作為將來德國對奧地利採取行動時的內應。

㈣ "2+4"德國統一會議

德國的統一不僅僅是德國的內部事務,同時也是一個涉及世界格局的重大國際性事件,在德國統一進程中,引出了一系列"外部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統一後的德國與軍事聯盟集團的關系;德波邊界的確定;四個戰勝國(蘇、美、英、法)對德國的權利與責任的終止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有關國家先後舉行了4次所謂"2+4"外長會議,即由兩個德國和蘇、美、英、法四大國外長共同討論德國統一的外部問題,並就這些問題達成了各項協議。第一次"2十4"會議於l990年5月5日在波恩舉行。當時西方國家與蘇聯在德國統一問題上的分歧集中在:德國與軍事聯盟的關系應當如何處理?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立場非常明確:統一後的德國必須作為北約成員國留在西方聯盟內,"不應以中立換取統一"。蘇聯則要求統一後的德國實行中立和非軍事化。l990年6月22日在柏林舉行第二次"2+4"會議時,蘇聯開始退讓,提出一項"過渡時期"計劃,即:為德國統一規定一個五年"過渡期",在此期間兩個德國仍分屬北約和華約。五年後待盟軍撤離德國可整體加入北約。但這一計劃立即遭到其餘各方拒絕。在西方國家的軟硬兼施下,蘇聯的立場再往後退,同意統一後的德國可以自己決定其聯盟政策,實際上為德國整體加入北約開了綠燈(在由科爾出面與戈爾巴喬夫達成的最後協議中,作為蘇聯同意德國成為北約成員的條件,德方允諾,蘇軍仍可在德國東部留駐數年,在蘇軍撤離前,北約不將其組織結構擴展到德國東部,德國還承擔裁減軍隊、不製造和擁有核武器及生化武器的義務,並為蘇軍撤離提供財政支持和信貸援助)。軍事聯盟問題解決後,1990年7月17日在巴黎舉行第三次"2+4"會議時,討論的中心已轉到德波邊界問題上,波蘭代表因此參加了會議。會議達成的協議稱,統一後的德國將同波蘭正式簽約,再次確認原來由兩個德國分別確認的奧得一尼斯河界。這一不變更現有邊界的原則也適用於其他國家。至此,有爭議的外部問題基本解決,1990年9月12日在莫斯科舉行了最後一次"2+4"會議,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法國外長迪馬、英國外交大臣赫德、美國國務卿貝克和當時兩個德國的外長根舍、德梅齊埃共同簽署了《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國際條約》。這樣,戰後四大國對德國的佔領狀態徹底結束,統一的德國成為國際法意義上享有完整主權的國家。德國的統一是戰後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一個具有歷史分期意義的重要界標,它標志著戰後初期依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所確立的以歐洲東西方分界線的劃定為基本內涵的雅爾塔體制已經瓦解,歐洲和世界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大變動,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㈤ 一戰戰勝國與德國簽署什麼條約

一戰戰勝國與德國簽署了《凡爾賽條約》,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國的勢力。1918年11月11日,雙方宣布停戰,在經過長達6個月的談判之後(也即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這項條約得到了國際聯盟承認,並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5)德國簽署多少項協議擴展閱讀

巴黎和會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戰後協約會議。27個戰勝國的代表1000人參加,其中全權代表70人。蘇俄沒有受到邀請,德國作為戰敗國也被拒之門外。

經過激烈的較量和彼此的妥協,6月28日,各戰勝國終於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爾賽宮鏡廳簽訂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

由於大會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凡爾賽和約》的這些條款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實記錄。

㈥ 德國究竟為二戰賠了多少錢

640億歐元

㈦ 1945年5月7日德國投降,德國和盟軍,簽了什麼協議。

答:簽訂了《波茨坦協定》。
本題已解答,如果滿意
請點擊右下角採納答案

㈧ 蘇聯和德國曾經簽訂過哪些條約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英文:Molotov–Ribbentrop Pact,又稱蘇德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或希特勒—斯大林條約)是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一份秘密協議。蘇方代表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為里賓特洛甫。該條約劃分了蘇德雙方在東歐地區的勢力范圍。 這個條約造成日後蘇德對波蘭的侵略,蘇聯為了應對來自西線的可能的戰爭威脅、爭取備戰的時間,於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間,以保衛「西部邊界安全」為目的,在東歐建立的戰爭防備緩沖帶。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英法等國靖綏政策企圖禍水東引的必然結果,條約的簽署為蘇聯爭取了更多時間備戰,但也使波蘭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閱讀全文

與德國簽署多少項協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