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在歐洲君主國里公主的孩子是不能世襲母親的頭銜。我看到很多國家公主的孩子是沒有頭銜和封號的。
國王的直系親屬才算是王室成員。例如國王的兒子或女兒,或是兒子的孩子(國王親孫)。公主嫁於平民,她的孩子當然只能是平民。就算公主嫁給有爵位的爵士,孩子父親的爵位也是國王封給他本人的,不世襲。就算是世襲爵位也會傳給男性長子。如果嫁給外國的國王,孩子將稱為公主或王子。
B. 為什麼在中國古代,皇室的跨國婚姻是非常少的。皇帝和皇室成員很少娶外國的公主為妻
原因很簡單,首先,中國古代歷來是一個封閉的封建王朝,與周邊國家的互動往來很少。所以除了避免戰爭的和親,跟周邊國家的皇室通婚基本沒有!第二方面,中國的封建王朝向來崇尚正統理念,皇室非常講究血統,娶外國公主為妻,會影響子女的血統,這與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格格不入的。第三方面,西方皇室之間的婚姻,大多是政治利益的需要,而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家,靠周邊國家的力量,對皇帝政治上的幫助並不大,所以皇帝娶妻,更多的是考慮國內政治集團的力量,所以大多娶豪門權貴家族的女子。
C. 那些嫁給外國人的女明星,後來都過得怎麼樣了
說實話,中國美女嫁給外國人,我都有種莫名的不舒服,下面這幾位嫁給外國人的女明星,真的有點出乎我意料之外!
湯唯這個名字可能很多年輕人都沒聽說過,但是他曾經可是我們父母眼中的女神。如今是婆婆媽媽專業戶。李勤勤飾演的婆婆多走伶牙俐齒潑辣風,演技沒的說,是個勤懇敬業的演員。
但是李勤勤身上最大的黑點就是她的婚戀觀。她坦言不嫁中國人,曾說過:和中國男人在一起,沒有「生活」更別說「幸福」了。
她的三任老公都是外國男。第一任日本記者,並育有一子。第二任美國男人。第三任法國男人。就因為這奇葩的婚戀觀,作為老戲骨的李勤勤,飽受網友的非議。
D. 白雪公主為什麼不嫁給小矮人
在所有童話故事裡,白雪公主是最為經典的,也深受孩子和大人的喜愛,然而白雪公主故事裡所蘊藏的深刻含義,卻受到了忽略。本文試圖從不同學術角度來解讀這個故事,純粹為了智力訓練,可能會毀壞了你的童年印象,閱讀前請慎重。
故事大意眾所周知,白雪公主受到後媽迫害,最終被王子吻醒,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理論無疑是最為富有想像力的解讀方法之一。
白雪公主的戀父情結,導致了後母皇後的危機感,使得其多次將白雪公主置於死地。皇後的殘暴也可以用弒父(母)理論進行解釋,就是皇後生怕白雪公主取代了自己的位置
而救治白雪公主的七個小矮人,生理特徵上,暗示了他們不具有正常人的能力,所以才沒有集體或單個將白雪公主據為己有。用弗洛伊德的閹割理論提供一種解釋,這些矮人身高的矮小象徵了生理上的閹割或無能,才使得他們能夠提供一種對白雪公主的保護功能(或保存處子之身)。因此,只有遇到一個完全的正常人:王子,這是一個具有完整能力的人,白雪公主才能被救贖。
雖然弗洛伊德的理論充滿了牽強和想像力,但無疑是非常有魅力的,讓我們能夠看到精神分析在文明、人格形成和社會組成等方面的有趣應用。
符號學分析法
符號學的主要特色是表徵理論,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聯性並不是一定的。而在故事之下,一定存在著人類學的深層次結構。在白雪公主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故事的結構是後媽代表的惡與白雪公主的純潔與善之間的斗爭。
惡勢力:後媽及幻化出來的巫婆等
善勢力:白雪公主
幫助者:侍衛,小矮人,王子
缺失者:白雪公主的生父
爭奪的目標:全城誰最美
在這樣一場因為爭奪全城誰最美的斗爭中,王後掌握了最高權力,但卻無法逼迫最為客觀的評價者:魔鏡。魔鏡是超越人類評判標準的一個尺度存在,可以是上帝,也可以是自然法則。因此,故事強調的是:美是客觀存在的,不是被邪惡的掌權者所能掌握和控制,與美相關的可以有正義、善良等
而且這種美、正義和善良會得到所有人的支持,例如放走了白雪公主的衛兵,救了她的小矮人們,以及王子等。
社會學分析法
後媽可以看作是一個女人照著鏡子,看到自己年華逐漸老去,對於逐漸取代自己美貌和地位的新生代產生嫉妒。問題在於,王子吻醒了白雪公主之後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之後故事沒有了。為何王後在此停下了手?不是懼怕王子的權力,不是因為白雪公主受到保護而放棄。
而是,這一吻成為了女性性成熟的標志,王子與白雪公主在一起完成了少女向成熟女性的過度,也就是說與王後無異了,也要面對生子後年華老去的悲傷。
恐怕結了婚的白雪公主要去荼毒下一個處於少女的水晶鞋公主了。
演化生物學分析法
故事裡的小矮人,根本沒有任何地方寫到其生理缺陷,小矮人只是因為身材矮小,但生物學家的看法是,這並不影響到他們不能和白雪公主完成交配。人類的身高因為種族的差異也會呈現出非常大的不同,如果以荷蘭人的看法,那麼身材矮小的亞洲人就不具備與荷蘭人發生關系的能力了嗎?
的確,格林童話是德國人的故事,但白雪公主要說是一部具備了種族歧視或偏見的故事,我是不承認的,也是沒有說服力的。人類種族的差異非常奇特,並非源於自然選擇,而且後天的性選擇造成的,達爾文也指出了這一點。因此,對於不同種族的人來說,就有了不同的審美標准,拿一個西方模特的照片給太平洋某個島上部落的人看,恐怕不會覺得漂亮。
所以說,白雪公主在小矮人的族群里,並不是美貌的象徵,這些大人國對於美的選擇,與矮人國是非常不同的。所以,在這方面,小矮人遵循了自身種族的審美,認為與白雪公主進行交配,並不會帶來有利於自身基因繁衍的後代,這個後代在矮人國是不被認可的,在高人國里也不被認可,所以可能面臨著斷絕種族繁衍的風險。
因此,白雪公主對於小矮人來說,不具備性吸引力!
E. 古代公主為什麼都不願意嫁到國外去
因為國外的條件一般都特別的艱苦,因此這些古代的公主不願意嫁過去也很正常,因為她們從小在皇宮裡面嬌生慣養長大的。
F. 扯不斷的德國情緣......關於英國王室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事
英國的地理位置在整個歐洲都是十分特殊的,它四面環海,是歐洲唯一的島國,由歐洲西北面的的不列顛群島、北愛爾蘭群島及一系列附屬島嶼組成。由於其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英國人在多年思考與實踐後實行了"大陸均衡"政策。
還有英國的國教基督新教是由著名的宗教改革倡議者馬丁·路德創立的,他出生在神聖羅馬帝國,屬於德意志民族。還有英國的一些報社,唱片公司,日化企業都有德國人的影子。
總之英、德之間的問題歷史久遠,雖然現在英法兩國站在同一條線上壓製法國,但在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也許哪一天法國變成了發展最強盛的國家,英德就要聯合起來壓制它了。
G. 為何瑪格麗特公主不可以與離異人士結婚,而哈里王子卻可以
因為當時的英國的皇室家族的傳統規矩是不能和離異人士結婚。
雖然瑪格麗特公主一生都因為愛情而努力掙扎,即使她不是第一個在皇家貴族生活和自由自在的愛情里做選擇的皇室成員,但是她仍然把皇室的尊嚴放在心中的第一位,選擇放棄自由自在的愛情。由此可見,瑪格麗特公主是一個識大體的人,但是這也是出生在皇室貴族的一種不幸,是舊時代觀念與新時代觀念的交鋒。
H. 德意志貴族繼承製度。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德語: 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 拉丁語: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帝國。早期為統一的國家,中世紀後演變為一些承認皇帝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自由市的政治聯合體。其歷史可追溯至羅馬帝國。
955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勒赫菲爾德戰役中擊敗馬扎爾人,收復各邊區。962年,奧托加冕為皇帝,建立神聖羅馬帝國。今奧地利地區自此歸屬神聖羅馬帝國,直到其於1806年崩潰。 【帝國世系】
911年,卡洛林王朝在東法蘭克的最後一位君主孩童路易去世,東法蘭克的卡洛林家族王統中斷。此時東法蘭克王國內有五大公國,分別是巴伐利亞、士瓦本、法蘭克尼亞、洛林(後來加入王國的非部族公國)以及薩克森。為了抵禦當時馬扎爾人的入侵,五大諸侯和科隆大主教聯合,決定
不再尋求從西法蘭克的卡洛林家族中尋找王位繼承人,而是從本地的五大諸侯中選舉產生, 由此德意志王國開始了自己獨立發展的歷史,而德意志的王位繼承製度也形成了和傳統的世襲繼承製不同的「選帝」制度.
1.法蘭康拉德王朝
康拉德一世(911-918年) ,曾任法蘭德意志(東法蘭克)國王, 康拉德家族是和卡洛林家族同樣古老的家族。 911年,孩童路易死後,由東法蘭克五大諸侯以及德意志大主教選舉為德意志國王。康拉德在位期間王權極其暗弱,其影響力甚至不如薩克森、士瓦本和巴伐利亞公爵。同時他和馬札兒人的作戰也失利,他死前,勸說其弟埃伯哈德放棄了王位要求,並提議選舉他的對手薩克森公爵亨利為他的繼承人。
2.薩克森王朝(奧托王朝)
1.亨利一世(919-936年),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薩克森公爵奧托之子,也稱為捕鳥者亨利。925年,他擊敗洛林公爵,將洛林並入德意志王國。 933年,亨利一世率德意志聯軍在里亞德擊潰馬扎爾人,解除了馬扎爾人對德意志諸邦的威脅。至936年亨利一世去世,德意志諸國已經成為一個王國,因此亨利一世被認為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和德意志民族的創建者。亨利一世娶了洛林公主,他們的三個兒子分別成為德意志國王,巴伐利亞公爵,和科隆大主教。
2.奧托一世(936-973年),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第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曼也被稱為羅馬皇帝,但後人一般將查理曼的帝國稱為法蘭克帝國或查理曼帝國,而將奧托的帝國稱為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亨利一世與洛林公主的長子,也稱為奧託大帝。936年在亞琛被德意志貴族選為國王。
3,奧托二世(973-983年)。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與義大利公主阿德萊德長子,961年加冕義大利和德意志國王(和其父共同執政),967年加冕皇帝(薩克森王朝君主均有為繼承人在其生前加冕的習慣。)奧托二世其間,薩克森王朝達到了極盛,978年,波蘭和波希米亞再次臣服,980年,奧托二世包圍巴黎,迫使西法蘭克國王洛泰爾放棄對洛林的主權要求。同年,奧托二世進軍義大利,在羅馬冊立新教皇約翰十二。982年,奧托二世在義大利南部被阿拉伯人擊敗,他統一義大利的夢想未能實現。他的妻子是拜占庭皇帝羅曼努斯二世的女兒。
4,奧托三世(983-1002年),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二世之子。983年在其父去世後,被選為國王,994年成年,995年,奧托三世在羅馬擁立其堂兄為羅馬教皇,稱格里高利五世,格里高利五世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德國人教皇。996年,教皇為奧托三世加冕為帝。
5.亨利二世(1002-1024年),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的弟弟巴伐利亞公爵亨利的長孫,巴伐利亞公爵強辯者亨利(巴伐利亞世系中亨利二世)的長子。 1002年,奧托三世去世後,亨利發動政變,劫持了奧托的靈柩,在薩克森、圖林根、士瓦本、洛林的貴族未參與的情況下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004年被推舉為義大利國王,1014年,他進軍羅馬,羅馬教皇本尼迪克特八世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二世在位期間,為了對抗貴族勢力,加強了效忠於他的主教區的權力,從此德意志神權開始壯大,最終發展成為了皇權的最大威脅。亨利二世和其妻子盧森堡公主庫妮甘德沒有子嗣,傳說是由於他們兩人訂立了婚後禁慾的共同誓約所致。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1146年他被羅馬教皇尤金三世封為「聖者」。
3.薩利安王朝
1.康拉德二世(1024-1039年)曾任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和神聖羅馬皇帝。他是奧托一世女婿、洛林公爵康拉德的曾孫,施派爾伯爵亨利的兒子。1024年9月被德意志貴族選舉為國王,開創了薩利安王朝。1026年在米蘭加冕義大利國王,1027年,約翰十九世為其加冕。1028年起,康拉德二世開始對入侵奧得河流域的波蘭人用兵,至1032年,波蘭國王不得不放棄自封的國王頭銜,改稱波蘭公爵,並退出了奧得河流域。1032年,勃艮第國王(當時勃艮第稱王)魯道夫三世去世, 1034年,康拉德二世入侵勃艮第,奪取了大部分勃艮第領地。
2.亨利三世(1039-1056年),士瓦本公爵,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二世和士瓦本公主吉塞拉之子。1046年亨利二世擁立德國人教皇克萊芒二世,同日新教皇為其加冕為帝。亨利三世時期,曾經征服了匈牙利(但很快失去)、摩拉維亞,王室領地擁有五大公爵領地中的三個。
德意志皇帝權勢達到了極盛,到了可以隨意廢立羅馬教皇的地步,但到了其統治晚期,其帝國已經開始衰落,由他推動的教會改革最終推出了一個強有力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日後成為了他兒子亨利四世的極大威脅。
3.亨利四世(1056-1106),曾任巴伐利亞公爵、德意志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亨利三世和阿基坦公主阿格內斯之子, 1066年前由其母攝政。 親政後和羅馬教廷發生激烈沖突,1076年亨利四世遭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絕罰處分,亨利四世不得不徒步肉袒,於1077年至卡諾莎向教皇請罪,史稱「卡諾莎事件」。亨利四世被絕罰後,反叛的德意志諸侯立刻宣布亨利四世退位,並選舉士瓦本公爵魯道夫為新國王, 德意志陷入內戰,亨利四世最終戰勝了魯道夫,砍下了他的右手。平定國內後,亨利四世立刻進軍羅馬, 1084年,亨利四世廢黜了格里高利七世,新教皇克萊芒三世為其加冕為帝。 1098年諸侯選舉其子亨利五世為國王,和亨利四世對抗,德意志內戰再度爆發, 1106年,亨利四世終於打敗了亨利五世,但不久突然去世。
4.亨利五世(1106-1125),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和默林女伯爵之次子, 1111年被加冕為帝,亨利五世在位期間,羅馬教皇和皇帝互相敵視,混戰不休, 德意志諸侯則利用皇帝和教皇的矛盾, 自行擴張他們的產業和主權,德意志王權衰微,從此開始了德意志小邦林立的時代。亨利五世妻子是英王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他們死後無嗣。王位落到了亨利五世的政敵,薩克森公爵洛泰爾二世手中。薩利安王朝結束。
4.蘇普林堡王朝
洛泰爾二世(1125-1137)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蘇普林堡伯爵格布哈特之子,1125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133年出兵義大利被教皇英諾森二世加冕為帝。他稱為洛泰爾二世,是因為虔誠者路易的兒子,中法蘭克國王洛泰爾一世曾經擁有神聖羅馬皇帝稱號,而德意志人認為他們和以前的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王統世系下的國家,所以稱他為洛泰爾二世。洛泰爾二世在國內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和腓特烈長期內戰。在國外他對東方和北方用兵,迫使波蘭和丹麥臣服,1137年他又南征義大利擊敗了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將西西里國王趕出了亞平寧半島。回軍途中洛泰爾二世去世,結束了他戰斗的一生。洛泰爾死後,王位落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開始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統治。
5.霍亨斯陶芬王朝
1.康拉德三世(1138-1152)德意志國王,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一世與亨利四世之女阿格尼之子。 1127康拉德三世自封為王,和皇帝洛泰爾二世爆發內戰。1137年,洛泰爾二世去世,康拉德二世發動政變,於1138年由南部諸邦的諸侯選為德意志國王,但洛泰爾二世的繼承人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公爵「傲慢」的亨利(洛泰爾二世的女婿,韋爾夫家族)拒絕承認,於是兩派爆發內戰,此後直到本世紀末,韋爾夫家族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內戰一直沒有停息過。1146年,康拉德三世參加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經過拜占庭帝國時,對拜占庭帝國造成了極大破壞,1147年,在小亞,康拉德的十字軍被塞爾柱突厥人擊潰,步兵軍團被全殲,康拉德和其騎兵部隊,僅以身免。康拉德死前未加冕為帝。並將其王位指定傳給其年長的侄子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三世(士瓦本世系)。
2.腓特烈一世(1152-1190)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國王,義大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三世的哥哥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的兒子,也稱「紅鬍子腓特烈,或稱巴巴羅薩(傳說是紅鬍子的義大利語)。1152年受其叔康拉德三世之託,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155年,羅馬教皇阿德里安二世為其加冕為帝,但他拒絕按慣例為教皇牽馬,並下令騎士屠殺了上千名羅馬人。腓特烈一世力圖恢復查理曼帝國的榮耀,一生東征西討,1156年,他獲取了勃艮第的大片領地,並將韋爾夫家族的巴伐利亞分出一部分給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巴本堡家族,建立了奧地利公國,從此奧地利從德意志分裂出來。1158年起,直至1177年,他四度出征義大利,與米蘭、威尼斯、西西里以及羅馬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聯盟反復爭斗,終於在1176年被倫巴第人在米蘭附近擊敗,腓特烈不得不在威尼斯向亞歷山大三世下跪屈服。1189年,年近70歲的腓特烈一世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行動,和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獅心理查一起前往聖地,1190年,腓特烈一世在橫渡安納托利亞半島東南的薩勒夫河時不幸落水身亡。腓特烈一世被認為是中世紀騎士精神的典範,因而很多傳說說他沒有死,他孫子、著名的腓特烈二世便告訴他的德意志人民,巴巴羅薩是在圖林根的基夫霍伊澤爾山裡的神殿中沉睡,一旦雄鷹離開了這座山,他就會蘇醒。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就用這樣的神話發動了「巴巴羅薩行動」。
3.亨利六世(1190-1197)德意志國王,西西里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與勃艮第女伯爵比阿特麗斯之次子,1190被選為德意志國王,娶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之女康斯坦絲。1191年由教皇切萊斯廷二世為其加冕為帝,1194年出征西西里,加冕西西里國王,從此西西里王國的諾曼人王統世系中斷。(最後一任諾曼人西西里國王是1189年去世的亨利六世妻子的侄子威廉三世),亨利六世統一了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從此西西里王國稱為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國或稱兩西西里王國。
4.菲利普(1198-1208)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國王,腓特烈一世和比阿特麗斯的幼子。也稱士瓦本的菲利浦。亨利六世去世後,其子年幼,於是擁護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貴族選舉菲利普為國王。但支持韋爾夫家族的諸侯在亞琛卻選舉了韋爾夫家族的奧托四世為國王,內戰再次爆發。1205年,得到諸侯支持的菲利浦在亞琛再次加冕國王。1208年6月21日,
6.韋爾夫王朝
1. 奧托四世(1198-1215),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皇帝,巴伐利亞公爵和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和英王亨利二世的女兒瑪蒂爾達的長子,從小生活在英國,由其舅舅獅心王理查撫養。1198年,薩克森和巴伐利亞貴族推選奧托四世為德意志國王,並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菲利浦爆發內戰,1209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為其加冕為帝。但此後奧托四世入侵亨利六世之子腓特烈二世的兩西西里王國,英諾森三世將其絕罰。 1211年,德意志諸侯在紐倫堡會議中,廢除了奧托四世的國王稱號,並選舉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為國王。但奧托拒絕退位,1214年,他和英國約翰國王組成的聯軍被法王腓力二世在布汶會戰中擊潰,1215年,奧托不得不宣布退位。自奧托四世統治時期開始,德意志騎士開始了持續200年的向東部波羅的海沿岸的大規模移民運動,形成了稱為東勃蘭登堡(東普魯士)的國家,日後成為普魯士王國的龍興之地。另外,由於內戰不斷,為求自保,德意志的城市同盟組織也開始形成於這一時期。
7.霍亨斯陶芬王朝
腓特烈二世(1212-1250)德意志國王,兩西西里國王,耶路撒冷國王,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六世和西西里的康斯坦絲的長子。1197年,腓特烈二世即其父的兩西西里王位,1212年紐倫堡會議被選為國王, 1220年,羅馬教皇奧納魯斯三世為其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一生在藐視教廷權威的生涯中度過。1227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因為他未能及時率十字軍出征而將其絕罰,但被絕罰之後,他卻於1228年率軍東征,從埃及人手裡收復了耶路撒冷,伯利恆和拿撒,1229年他在沒有教士在場的情況下,自行加冕耶路撒冷國王。隨後回軍擊敗入侵西西里的教皇國軍隊,迫使教皇將其赦免。1239年,格里高利九世再次對其處以絕罰,1240年腓特烈二世入侵教皇國。1243年,腓特烈二世擊敗繼任教皇英諾森四世,英諾森四世逃往法國,從此羅馬教皇開始受法王影響。1248年,腓特烈二世被義大利城市聯盟擊敗,丟失了他佔領的義大利中部領地。1250年他於平靜中去世。腓特烈二世會九種語言,並可以用其中的七種文字書寫,(在當時,絕大多數國王和貴族都是文盲)。他熱衷於科學和經濟學,他在他的帝國內廢除了壟斷經營權,國內通行稅和國內關稅,成為當時西方最現代,最有頭腦的君主。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二世從本質來說是個純粹的義大利人,他出生成長在義大利,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義大利度過,他對德國事務關心很少,自他死後,統一的神聖羅馬帝國就已不復存在,此後的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有皇帝尊號,但其帝國的國家形式已不復存在,所謂「既無羅馬,也不神聖,更不是個帝國」。
康拉德二世(1250-1254),德意志國王,兩西西里國王,耶路撒冷國王。腓特烈二世和耶路撒冷女王約蘭德的次子。1237年,腓特烈二世與其長子亨利七世鬧翻,(1220年,亨利七世被熱衷西西里事務的腓特烈二世指定為德意志國王,但亨利七世未被列入德意志王室世系中。)於是腓特烈二世令德意志貴族選舉康拉德四世為德意志國王。1250年腓特烈二世死後,他繼承了西西里王位。1251年,康拉德受德意志貴族的排擠,放棄了德意志,專心於西西里事務,但和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依然未能和解。 1254年,患流感去世。其子曼弗雷德和康拉丁先後繼承西西里王位,但受教皇支持的安茹公爵查理為爭奪西西里王位,與康拉丁爆發戰爭,1268年,康拉丁戰敗被俘,並在那不勒斯市場被斬首。霍亨斯陶芬王室世系就此終結,而西西里世系則轉入安茹王室之中。
8.空位時期 (1254-1273)
1254年康拉德四世去世,德意志和義大利陷入混亂,荷蘭伯爵威廉二世,西班牙卡斯蒂亞國王阿方索三世,英國康沃爾伯爵理查都曾被一部分諸侯推舉為國王,但整個德意志沒有一個統一的君主。而義大利則陷於法國安茹家族和西西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混戰之中,此時德意志形成了七大選侯制度,德意志國王從此由七大選侯選舉,他們分別是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薩克森公爵,帕拉丁公爵,勃蘭登堡公爵和波希米亞國王。
9.混和家族世系時期
1.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1283-1291)。曾任 德意志國王、哈布斯堡伯爵、奧地利公爵、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和卡尼奧拉公爵。
2.拿騷家族的阿道夫(1292-1298),曾任德意志國王和拿騷伯爵。他是拿騷伯爵沃拉姆二世之子。
3.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伯特一世(1298-1308),曾任德意志國王和奧地利公爵。
4.盧森堡家族的亨利七世(1308-1313),曾任盧森堡伯爵、德意志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盧森堡伯爵亨利三世之子。
5.哈布斯堡家族的腓特烈三世(1314-1326)曾任奧地利公爵和德意志國王。
6.維特斯巴赫家族的路易四世(1314-1347),曾任上巴伐利亞公爵、巴伐利亞公爵、帕拉丁公爵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7.查理四世(1347-1378),曾任盧森堡公爵、勃蘭登堡邊疆伯爵、德意志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8.盧森堡家族的文策爾(1378-1400),曾任德意志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
9.維特斯巴赫家族的魯佩特(1400-1410),是帕拉丁選侯人物,曾任德意志國王。他是帕拉丁選侯魯佩特二世之子。1400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
10.盧森堡家族的西吉斯蒙德(1410-1437), 曾任勃蘭登堡選侯、德意志國王、波希米亞國王、 匈牙利國王、波蘭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查理四世次子,文策爾的弟弟, 1382年繼承其岳父安茹王室的匈牙利國王路易一世(匈牙利稱路易大帝)的波蘭王位,成為波蘭國王。
10.哈布斯堡王朝
1.阿爾伯特二世(1438-1439) ,曾任奧地利大公、德意志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匈牙利國王。他是阿爾伯特二世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阿爾伯特一世的曾孫,奧地利大公阿爾伯特四世的兒子,其妻子是西吉斯蒙德的女兒伊麗莎白。 西吉斯蒙德死後,1438年被擁立為匈牙利國王,同年當選為德意志國王。
2. 腓特烈三世(1439-1493),曾任奧地利大公、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 卡尼奧拉公爵、德意志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斯蒂利亞、林提亞和卡尼奧拉公爵歐內斯特之子,阿爾伯特一世的曾孫,阿爾伯特二世的堂弟, 1439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1452年,在羅馬接受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為帝,是德意志最後一個由教皇加冕的皇帝。1477年,其子馬克西米連和與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的女兒瑪麗結婚,奧地利由此獲取了勃艮第在尼德蘭的大片領地,一舉成為歐洲強國。哈布斯堡王朝此後通過聯姻幾乎統一了整個西歐,由此誕生了一句名言: 「讓其他人去發動戰爭吧,你只需和奧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3.馬克西米連一世(1493-1519),曾任奧地利大公、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卡尼奧拉公爵、勃艮第伯爵、提羅爾伯爵、德意志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他是腓特烈三世之子,1482年其妻勃艮第公爵瑪麗去世後,法國入侵勃艮第,合並了法國東南部勃艮第公國大部分領地,但馬克西米連卻獲取了勃艮第東部(稱勃艮第伯國),尼德蘭伯國的領地。1490年,他獲取了其堂兄哈布斯堡家族提羅爾支系的西吉斯蒙德的提羅爾領地。1486年被選為德意志國王(和其父共同執政),1508年,經教皇同意,馬克西米連加冕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4.查理五世(1519-1558),馬克西米連一世的長孫。他可能是歐洲歷史上君主頭銜最多的君主,而其絕大多數頭銜都是哈布斯堡家族聯姻的成果,這里讓我把這些成果總結一下:
馬克西米連的長子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一世娶了卡斯蒂亞女王伊莎貝拉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的獨生女胡安娜, 於是菲利普一世死後,查理五世於1506年繼承了勃艮第公爵頭銜,獲取今比利時、荷蘭的領地。 1516年,他繼承了他外祖父斐迪南二世的阿拉貢國王,巴塞羅那伯爵、瓦倫西亞國王、那不勒斯國王、西西里國王頭銜。同年,他又從其母胡安娜那裡,繼承了卡斯蒂亞國王頭銜。 1519年,馬克西米連一世去世,查理五世被選為德意志國王,並繼承了其祖父的奧地利大公、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卡尼奧拉公爵、提羅爾伯爵頭銜。1520年,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在位期間,是哈布斯堡王朝最鼎盛的時期,但同時內憂外患不斷。 他在位期間,從德國暴發的馬丁路德的新教革命席捲了整個歐洲,並贏得了合法地位.。1521-1553年,查理五世和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為了西班牙在義大利的領地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戰爭,最終確保了西班牙在義大利的統治.。1526年奧斯曼帝國的蘇萊曼大帝征服了匈牙利,匈牙利王路易二世敗死,1529和1533年,蘇萊曼大帝兩次攻打維也納,查理五世的弟弟奧地利大公斐迪南一世不得不對奧斯曼帝國稱臣。此後哈布斯堡王朝始終處於奧斯曼帝國的威脅之下,直到1571的勒班托海戰,查理五世的私生子約翰終於打敗土耳其人,解除了奧斯曼帝國的威脅。
5.斐迪南一世(1558-1564),曾任奧地利大公、斯蒂利亞公爵、卡林提亞公爵、 卡尼奧拉公爵、 提羅爾伯爵、德意志國王、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他是卡斯蒂亞女王胡安娜和馬克西米連一世之子菲力普的次子。
6.馬克西米連二世(1564-1576),曾任奧地利大公、德意志國王、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他是斐迪南一世和波希米亞國王和匈牙利國王的妹妹安妮之長子。
7.魯道夫二世(1576-1612),曾任 奧地利大公、提羅爾攝政、德意志國王、匈牙利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她是馬克西米連二世和查理五世的女兒、西班牙菲利浦的妹妹安妮(也就是馬克西米連的堂妹)的長子,馬克西米連二世開始了哈布斯堡家族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近親婚配的歷史。(為避免繼承權旁落,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之間開始了長達200多年的堂兄妹通婚)。
8.馬蒂亞斯(1612-1619),曾任奧地利大公、提羅爾攝政、德意志國王、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選帝。他是馬克西米連二世的三子。
9.斐迪南二世(1619-1637) ,曾任內奧地利大公、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從斐迪南二世起,德意志國王頭銜被中止)。他是斐迪南一世的孫子,奧地利大公查理和巴伐利亞公主瑪麗亞·安娜之子。
10.斐迪南三世(1637-1657), 曾任奧地利大公、匈牙利國王、波希米亞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斐迪南二世與巴伐利亞公主瑪麗亞·安娜(和斐迪南二世之母同名)的長子。
11.列奧波德一世
但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完全是中世紀式的,皇帝沒有實權,實際權利掌握在300多個大小領主手中,(對此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哲學家伏爾泰曾有如下評價:「神聖羅馬帝國既非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所以它的統治是很分裂的。各地領主完全自治,擁有自己的軍隊,朝廷,甚至有收稅的權力。一位商人走200公里,竟然需要交13次稅!這種制度嚴重足礙了帝國的工商業發展。而且,教皇在此也有很大權力,著名的「什一稅」就是教皇的發明。由於神聖羅馬帝國藉助教會來宣揚自己的神聖性,它對教會也負有義務,因此多少受到教會制約。雖然其中也有個別皇帝憑借自身能力遇魅力和迫使教會就範,但也是表面與暫時的。總而言之,這個帝國的國力是很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