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馬克1923年發行面額為10萬元的紙幣有收藏價值嗎值人民幣多少
相當的不值錢
1918年戰敗的德國在戰爭中喪失了總人口的10%和將近七分之一的土地,換來的是每年1320億金馬克的賠款,相當於1921年德國商品出口總值的四分之一。德國拿不出這筆錢,法國就伙著比利時波蘭,毫不客氣地進佔了德國經濟命脈魯爾工業區,是為「魯爾危機」。正倒著霉的時候,你往往想不到有一天還能更加倒霉,於是手忙腳亂的政府採取了千古不變的飲鴆止渴老辦法:
增發紙幣。
真正的災難開始了。隨著印刷機全速開動,1921年1月31日,世界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惡性通貨膨脹,如同張開翅膀的死神,撲向了已經奄奄一息的德國經濟。美元與馬克的比率從1921年1月的1:64,到1923年11月已經崩潰為1:4,200,000,000,000。如此駭人的程度,即使到今天,也只有1946年的墨西哥和1949年的中國可以相提並論(順便說一下,到目前為止中國還保持著這項領先記錄)。
到了這個地步,德國的日常生活可想而知。薪水得按天給,要不然到了月末你會發現本來買麵包的錢只能買麵包渣了。發工資前大家都要活動一下腿腳,准備好起跑姿勢,錢一到手,立刻拿出百米沖刺的激情和速度——沖向市場與雜貨店。腿腳慢點的,往往就難以買到足夠的生活必需品。農產品和工業品生產都在急遽萎縮,市面上商品短缺,唯一不缺的就是錢,紙錢!沒有購買力的紙幣像沒有生殖力的性器官,叫人想著就傷心,孩子們在街上大捆大捆地拿它們堆房子玩。1923年《每日快報》上刊登過一則軼事:一對老夫婦金婚之喜,市政府發來賀信,通知他們將按照普魯士風俗得到一筆禮金。第二天,市長帶著一眾隨從隆重而來,庄嚴地以國家名義贈給他們1,000,000,000,000馬克——或者半個便士。
可以想像下你的100000馬克又有多少
⑵ 德國對俄羅斯出口暴跌,這對德國製造業意味什麼
意味著沒有了默克爾持家的德國,正在掉進深坑裡。話說回來,單講出口的話,目前對德國沒影響,全面的講,將給德製造業造成致命打擊。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2021年德國貿易統計數據,去年德國進口總額為12,221億歐元,同比增長17.1%;出口則達到破紀錄的13,755億歐元,同比增長14%。期內,貿易順差按年收窄至1,733億歐元。8.6億歐元與德國全年順差1733億歐元相比,只能說俄羅斯這個出口市場規模太小,對於德國製造業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這還不包括,德國在俄直接投資的240億歐元有可能「化水」的損失。截止目前,德國公司在俄羅斯的直接投資額約為240億歐元,其中包括大眾、博世一西門子家用電器集團、威斯特伐利亞農業機械製造商克拉斯、麥德龍、汽車供應商萊尼……在美歐國家決定將俄羅斯排除SWlFT後,上述公司已經蒙受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因此可以講,放棄俄羅斯這個出口市場,對德國這個工業國來說影響不大,但是失去了原材料的來源,德國製造業將遭致命打擊,這也意味著德國已經踏進了深淵的第一步。
⑶ 德國主要生產哪種農產品
德國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大麥、甜菜、油菜和黑麥等。
⑷ 德國VAT免稅額度是多少
首先德國目前沒有免稅額度,但是有德國增值稅登記門檻,但是這個增值稅登記門檻只是針對德國本土居民企業。什麼情況?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德國增值稅登記門檻,具體是指德國居民企業在德國許可增值稅的范圍之外,如果他們第一年年營業額低於17500歐元。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沒有義務在經營的第一年登記增值稅。
如果他們第二年的預期營業額低於5萬歐元,而上一年的營業額低於17,500歐元,他們就可以不受增值稅的影響。
在第三年,如果他們在上一年的營業額低於17,500歐元,他們可以在增值稅的范圍之外,但如果高於17,500歐元,他們需要注冊增值稅,並計算他們銷售的商品或服務的增值稅率為19%或7%。
以上所述僅與德國的常駐企業有關。對於非居民(例如來自中國的亞馬遜賣家)來說,德國沒有增值稅登記門檻,也沒有什麼所謂的免稅額度一說。因此,所有從德國亞馬遜FBA倉庫發貨的企業都有義務在第一次銷售之前注冊德國增值稅。
除此之外,德國的7%的低稅率,僅適用的產品有書籍、報紙,食品和農產品。而不是跟英國一樣是年銷售額低於15萬英鎊的賣家可以享受低稅率,這個賣家要區分開來。
最後,德國VAT注冊可以找 J&P會計師事務所
⑸ 二戰納粹德國的到底掠奪了多少錢財
以下這些內容全部節選自《正義之劍——全球追捕、審判納粹戰犯史鑒》該書(2002版):
第三節 「新秩序」敲骨吸脆,淪陷區求生艱難
二、對被佔領國家敲骨吸髓的掠奪
納粹侵略者每當侵佔了一個國家,便立即伸出魔爪,肆無忌憚地掠奪該國的人力和物質財富,使這個國家迅即陷入極度貧困之中。1939年10月19日,納粹巨頭戈林對下屬發布指示:「要使各個合並區的經濟盡快納人大德意志帝國的經濟體系,要把各個總督區的全部資源和物資統統運到德國」。很快,這一指示便成為納粹分子剝奪各個被佔領國家和地區的總綱領。
還在入侵蘇聯之前,納粹德國統治集團就對即將率軍開赴前線的各級軍官頒布指令,內稱:「確保德國得到盡可能多的糧食和石油,這就是戰爭的主要目標。」
為了有效地掠奪被佔領國家的農業資源,納粹經濟管理當局成立了「東方農產品總商會」,有250 家德國公司參與了這項掠奪活動。依靠掠奪被佔領國家的資源,法西斯德國保障了糧食需求的 24 %、煤炭需求的 27 %、鋼和初煉鋁的 35 %、石油及其產品的 88 %,隨著納粹德國軍隊挺進的全德最大的私人銀行——德意志銀行佔有了奧地利的信貸和銀行協會、南斯拉夫的貝爾格萊德銀行協會與薩格勒布的克羅埃西亞銀行協會、羅馬尼亞商業銀行、希臘國家銀行、保加利亞信貸銀行、盧森堡總銀行、荷蘭的巴利金融公司,並且還在波蘭開設了十多家分行。
全德第二家私人銀行德雷斯頓銀行也不甘落後,它所強占的外國銀行和金融公司包括:維也納的奧地利聯邦銀行及其在華沙的分行,波蘭的克拉科夫商業銀行、波森東方銀行和科尼斯堡的上西里西亞貼現銀行;在捷克斯洛伐克,它強佔了布拉格的波希米亞—厄斯康勃特銀行和布拉迪斯拉發商業與信貸銀行;在南斯拉夫,它奪取了克羅埃西亞地方銀行;它還把羅馬尼亞銀行協會。希臘雅典銀行、保加利亞商業銀行和匈牙利總信貸銀行攫取到手。僅從奧地利一國,納粹德國就掠走黃金和外匯儲備4 .5 億先令。
由於這兩家德國大銀行強占的各國金融機構各自都控制著本國上百家重要的工業企業,所以,這些外國企業也就隨之轉人德國金融資本手中。
第三帝國的工業巨頭們對外國的掠奪更甚於金融資本。馳名歐洲的法國洛林鋼鐵工業,被德國5 家康采恩所瓜分:戈林工廠分得文德煤礦和鋼鐵廠,克呂克納康采恩分得克諾丁根鋼鐵廠,洛希林康采恩分得迪登斯霍芬的卡爾鋼鐵廠,弗利克康采恩分得隆姆巴赫鋼鐵廠,而斯杜姆康采恩分得赫金根的工廠。1941年,德國石油巨頭們組合起來成立了一個擁有8000萬馬克資本的「大陸石油公司」,「其任務在於國境線以外」,說穿就是要對羅馬尼亞、波蘭、蘇聯裏海和高加索地區的石油進行全面掠奪。從該公司監事會的組成情況可以發現,這是一個納粹黨的首腦同財政寡頭為了掠奪外國而勾結起來的範例。該監事會主席由納粹德國政府經濟部長馮克兼任;至於監事會成員,除去政府代表以外,便是壟斷資本家的代表:德意志銀行的阿布斯,德雷斯頓銀行的拉希,商業與私人銀行的萊因哈特,柏林貿易公司的維爾奇思,全德最大的鉀托拉斯文特斯哈爾的羅斯泰格和布洛赫豪斯,法本托拉斯的克拉赫、弗希爾、布特費歇以及德國石油公司的希納爾等人。
納粹分子更以倍加的熱情來攫取戰敗國的軍工生產能力:他們從捷克斯洛伐克得到30個師的武器裝備,從西線得到了法國92個師、比利時22個師、荷蘭18個師、英國12個師和挪威6 個師的武器裝備,他們獲得的軍用汽車就足足可以裝備90多個德國師。1941年被佔領的西歐各國,有近5000家工業企業迫於德國佔領軍當局的命令,完成德國要求的軍事訂貨。被佔領各國的軍事工業,如捷克的斯克達、奧地利的阿爾彼內·蒙塔納、羅馬尼亞的馬拉克薩等數十家大企業,均被置於克魯伯康采恩的全面監督之下。僅法國一家就有 80 %的飛機製造企業、40%的黑色冶金企業、70%的金屬加工企業被緊緊栓在納粹德國的戰車上。此外,1942年被佔領各國為德軍提供了40多億馬克的糧食和原料。
據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認可的數字,納粹德國從西歐各國掠走的各種礦產和工業原材料累計799.6 億法郎,工業製成品97.6 億法郎,農產品1266.6 億法郎,總計2163.8 億法郎。
納粹佔領當局還喪心病狂地向被佔領國家強行徵收近似天文數字的佔領費。1944年8 月以前的4 年內,德國僅從法國就強征了 340億馬克,佔德國徵收的佔領費總額的 40 %,這個數目也相當於一次大戰結束後德國向法國賠款額的4 倍以上。德國從荷蘭強征的佔領費為77.2 億馬克。比利時為45.2 億馬克、希臘23.7 億馬克。烏克蘭13.5 億馬克、挪威12.8 億馬克、塞爾維亞5 .6 億馬克。阿爾巴尼亞0 .3 億馬克。納粹德國從歐洲各個被佔領國共獲得佔領費600 億馬克,連同從這些國家得到的罰金(例如對荷蘭62個市政單位罰款2024萬盾),合計掠奪到1040億馬克。
1947年,由美、英、蘇三國代表組成的納粹黃金分配委員會經認真估算後得出結論,納粹分子從各個被佔領國和被殺害猶太人手中掠奪走的黃金達337 噸,以現在價格折算約為14億美元 。
二戰期間,納粹佔領者從歐洲20個國家的猶太人手中掠走的各種藝術品,占當時歐洲收藏的藝術品總額的四分之一;其中一半得自德國、波蘭猶太人,四分之一得自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希臘的猶太居民。據德國官方的一份秘密報告,截止1944年7 月,從西歐各國運送到德國的藝術品共計137 列鐵路貨車車廂,4174箱,21903 件,其中繪畫10890 幅。另據20世紀90年代美國設立的納粹大屠殺問題總統咨詢委員會公布的報告,1945年5 月上半月,攻入奧地利境內的一支美軍,截獲了一列納粹分子從匈牙利發往德國貨車,共24節,滿載著從匈牙利猶太居民手中強掠來的黃金、珠寶、藝術品以及高檔衣物、名貴地毯和宗教文物。因此,納粹有關人士稱之為「黃金列車」。據美軍方面當時的估計,這些財產價值2 億美元以上。
二戰結束後,盟國情報人員根據舉報,從大戰犯戈林密藏的地下室內,查獲他掠奪來的5200多幅名畫、16萬多個珠寶鑲嵌珍品和6500多件稀世文物。從德國梅爾斯克鹽井中發現了納粹分子隱藏的大量文物珍寶,總共裝滿了2600多卡車運回。
第三帝國究竟從歐洲和北非各國搶掠走多少財富(不包括各種固定資產、農產品和礦產品),恐怕是一個永遠揭不開謎底的無頭案了。二戰後50餘年來,經過審訊納粹戰犯和戰俘,查閱數以萬計的受害者的舉報和證言,盟國情報人員的多方搜索,再加上民間人士的瘋狂挖掘,我們也只能高度概括地提出一個或許是近似的數值:11000 億法郎以上,其中3500億法郎是儲存在德意志國家銀行中的黃金、其他貴金屬和外幣;剩下的7000多億法郎則是被第三帝國和大小納粹分子掠自被佔領國的首飾、珠寶玉器、高檔工藝品、稀有文物、孤本書籍、金銀、外幣等。僅僅盟軍有關人員在首要戰犯之一的卡登勃倫納的奧斯克里加別墅花園中就搜查出價值10億法郎的財產。至於建立在前東普魯士地區(今波蘭馬祖里湖一帶)地下數十米的希特勒大本營「狼穴」內儲藏的財寶,因其始終未見天日,就不好妄加評論了。1945年4 月,依照希特勒的指示,黨衛軍和國防軍總共出動了近千輛卡車,將上述財寶從柏林等大城市,秘密轉移到德國南部和奧地利山區。據專家認為,主要的藏匿地點在奧地利境內格拉茨至克拉根福一帶的深山區。
⑹ 農業成本最低的國家
新加坡
農業比重最低的十國分別是:
第一,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面積724平方公里,新加坡是一個金融,貿易,製造,旅遊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屬於發達國家之一,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不到1%。雖然是城市國家,但是保留了少量農業,主要分布於林厝港等地,主要從事蘭花養殖,牛奶,蔬菜,雞蛋等農產品供應。
第二,列支敦斯登
歐洲內陸國家之一,面積160平方公里,人口約3.8萬。列支敦斯登被稱為」郵票王國「,郵票是該國主要產業,同時也有」假牙王國「的美譽,是世界假牙主要出口國之一,建築工具產業發達,在國際市場廣受歡迎。農業人口不到300人,大部分以奶牛產業為主。
第三,盧森堡
歐洲內陸國家,面積242平方公里,人口63萬,是世界著名的鋼鐵工業強國,離岸金融業是其主要經濟支柱。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主要以畜牧業為主,其它還包括葡萄園,水果以及蔬菜農場等。屬於世界最發達國家之一。
第四,卡達
亞洲海灣國家之一,面積1.1萬平方公里,人口288萬。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之一。境內以沙漠地形為主。擁有少量可耕地,大部分農產品需要進口。該國雖然不是發達國家成員,不過人均GDP超過六萬美元。
第五,巴林
位於中東波斯灣,是一個島國,面積780平方公里,人口150萬。巴林以石油相關產業為主,主要農產品依賴進口,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不到1%。該國人均GDP超過了發達國家水平。
第六,科威特
位於波斯灣沿岸,面積1.78萬平方公里,人口477萬。科威特的石油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人均GDP同樣遠超發達國家水平。科威特農業佔GDP比重僅為0.5%左右,大部分農產品需要進口。
第七,英國
英國是西方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相比以上幾個國家,英國國土面積擁有優勢,但是英國已經很少從事農業種植,小麥等糧食大量從北美洲進口。金融,商業服務,零售等是英國主要經濟支柱。農業人口不到2%,主要從事畜牧業,園藝,漁業等。
第八,馬爾他
是位於地中海的一個小島,距離義大利半島不到一百公里,被稱為」歐洲的農村「。面積316平方公里,人口51萬。馬爾他是西方發達國家之一,主要產業為旅遊,金融以及服務業。雖然被稱為歐洲的農村,但是農業並不發達,主要原因是缺水,蔬菜,水果,鮮花等是主要農產品。
第九,聖馬利諾
歐洲袖珍國之一,四周為義大利國土所圍繞,面積60平方公里,人口2.7萬,旅遊和郵票是該國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聖馬利諾有少量的農業,主要農產品包括葡萄,橄欖和乳酪。
第十,德國
德國是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之一,製造業是該國主要經濟支柱,包括汽車製造,機械,石化,精密儀器等產業發達。德國盡管是一個農業發達國家,一半的國土為農業用地,不過德國農業人口僅占總人口的1.4%,並大都屬於農場和農業企業。
⑺ 請問德國VAT的稅率是怎麼計算的
德國一般商品的VAT是19%,低稅率是7%。
德國的VAT計算方法,是:
銷售增值稅=銷售價格(1-1/1.19)=銷售價格*16%
實際繳納稅金=銷售增值稅-進口增值稅((申報貨值+運費+關稅)*19%)
⑻ 政治問題
德國市場經濟模式
黨建信息港 2002年10月31日
(一)主要特點。
德國模式,即所謂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德國認為它實行的是宏觀控制的社會市場經濟,既反對經濟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對把經濟統緊管死,而要將個人的自由創造和社會進步的原則結合起來。它既保障私人企業和私人財產的自由,又要使這些權利的實行給公眾帶來好處。在國家和市場的關繫上,它的原則是國家要盡可能少干預而只給予必要的干預。國家在市場經濟中主要起調節作用,並為市場運作規定總的框架。所以德國實行的社會市場經濟,實際上是國家有所調節的市場經濟,以保證市場自由和社會公平之間的平衡。
(二)社會市場經濟的基礎。
凡是市場經濟能自行調節的,都應讓市場去解決。國家只是為市場的正常運作制定規則,並在市場失靈的地方進行干預。所以德國的社會市場經腿以市場為基礎的。
在德國,國家基本上不規定工資與物價,也不規定具體的生產指標。這些基本上都是靠市場供求關系自動決定的。但是德國農產品的價格不是通肺場形成的,而是由歐洲共同市場規定的,為此,政府每年要補貼幾十億馬克;德國鐵路和郵電的價格也是由聯邦政府規定的,發生虧損時由聯邦政府補貼。
由於競爭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先決條件,沒有競爭就沒有市場。因此,德國制定了《反限制競爭法》等一系列有關法律,並建立了相應的機構,即卡特爾局(實際上是反卡特爾局),禁止企業與企業就生產、價格、銷售、市場分割達成壟斷協定,禁止妨礙或破壞市場的企業兼並,禁止壟斷對外貿易,禁止其他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壟斷組織或集團;鼓勵中小企業合作,積極參加競爭;保證企業有生產自由、經營自由、投資自由、僱工自由和勞資談判自由。企業間兼並或合作協議,凡有利於競爭的都可以進行,但必須得到卡特爾局的批准,違反者將受重罰。此外,德國還制定有《反對不正當競爭法》,嚴懲假廣告、缺斤少兩、假冒商標、以次充好等不正當行為,以保護競爭者和消費者的正當利益。其他有關法律還有:《調整一般交易條件法》、《折扣法》、《附贈法》、《商標法》、《專利法》等。這些法律為市場的正常運行規定了准則。德國還對某些職業規定了進人市場的先決條件,如手工業者了零售商在開業前必須證明其職業知識。對衛生、法律咨詢、會計咨詢和稅收咨詢等部門,國家要求申請者經過專門培訓並有一定的年齡標准。
德國的工資基本上也是在勞動力市場上自由形成的,由勞資雙方自由談判,簽訂勞資協定。德國的勞資談判是集體進行的,一般由一個產業部門的工會聯合會和僱主聯合會分別代表雙方就工資增長幅度等問題,每年談判一次並簽訂協議。關於休假天數、解僱通知期限、加班費、獎金等問題,通常幾年簽訂一次協議。在這個過程中,政府採取中立態度,不加干預。
(三)宏觀經濟管理。
在社會市場經濟中,國家並不直接干預經濟過程本身,但並不是說國家沒有任何經濟計劃。德國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經濟計劃,有中期的、年度的和短期的。但這些計劃僅僅規定一些綜合性指標,對企業並沒有約束力,而要通過財政、稅收、信貸等手段來進行調節。如1974年到1975年的四個短期計劃中,聯邦政府共動用了1000億馬克來刺激經濟,對緩解這一時期的經濟衰退起了一定作用。再如當前改造東部地區的計劃,政府從1990年起每年在東部各州投人1000多億馬克,主要是改造鐵路、高速公路、電信等基礎設施,並採取稅收優惠等辦法,吸引私人資本參與東部的改造。1992年德國公司在東部各州的投資達440億馬克。
德國負責這種宏觀經濟管理的機構,是經濟發展理事會和財計劃理事會等組織。經濟發展理事會由聯邦經濟部長主持,由聯邦財政部長、聯邦銀行行長、各州一名代表和一些地方的代表組成,每年至少開會兩次,以協調參與制定經濟政策的各部門的行動。財政計劃理事會由聯邦財政部長主持,由聯邦經濟部長。聯邦銀行行長、各州一名代表和地方的代表組成,負責協調中央、州和地方的開支與投資計劃。德國有一個由5名著名經濟學家組成的「五賢人委員會」,負責在每年秋季提出一份全面估計當年宏觀經濟發展情況的鑒定書,作為各決策部門的參考依據。聯邦總理在第二年一月要向聯邦議會和聯邦參議院提出一個年度的經濟報告,對「五賢人委員會」的鑒定書作出反應,並提出當年的經濟政策和措施。德國還有一個協調委員會,由聯邦政府、工會、企業主組織的代表參加,由經濟部長主持,在工資和物價等方面協調意見和規勸。這個委員會並沒有任何決定權,但對溝通各方意見,協調步調,從而保證經濟正常運行是有作用的。
通過上述機制,國家對經濟發展的情況有一個全面、及時、清楚而准確的了解,然後根據情況運用各種經濟手段來吸引和規勸各方面的力量,從宏觀上調節經濟。
(四)德國聯邦銀行的特殊作用。
在德國,聯邦政府主要負責運用財政和稅收的手段來調節經濟,而主要負責運用貨幣和信貸政策的是聯邦銀行。德國聯邦銀行是德國的中央銀行,其資本歸聯邦政府所有,只有聯邦銀行才有權發行貨幣。但聯邦銀行又是一個具有公共法人資格的聯邦直接法人,獨立於聯邦政府,在行使職權時不受聯邦政府指令的影響,但它要支持政府的總體經濟政策。聯邦銀行的經費不列人政府預算,獨立開支。當政府和銀行在政策上發生分歧時可以協調,但聯邦銀行按理事會決議行事,聯邦政府對這種決定只有暫時推遲實施的權力。這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都發生過惡性通貨膨脹,都是由政府操縱銀行,濫發貨幣和債券以彌補戰爭賠款和財政赤字所引起的。有鑒於此,1957年頒布了《聯邦銀行法》,賦予聯邦銀行以獨特的地位和職權,保衛幣值穩定是聯邦銀行的首要職責。
聯邦銀行的權力機關是聯邦銀行中央銀行理事會。它由聯邦銀行行長福行長。董事會其他成員和州銀行行長組成,由聯邦銀行行長任主席。聯邦銀行行長福行長、董事會其他成員經聯邦政府提名,由聯邦總統任命,任期8年,為聯邦總理任期的一倍。除個人原因或聯邦中央銀行理事會的意見外,聯邦銀行行長在任期內不受聯邦政府更迭的影響,不能被解職。聯邦銀行中央銀行理事會每兩周開會一次,以簡單多數作出決議。董事會是聯邦銀行的中央執行機構,負責執行聯邦銀行中央銀行理事會的決議。
聯邦銀行根據對經濟形勢的預測和對市場行情的分析,決定收縮或放鬆的發行量以保持馬克的幣值,穩定物價。聯邦銀行還可以用提高或降低商業銀行在聯邦銀行的存款額,提高或降低它對商業銀行的貼現率,在金融方面刺激或冷卻經濟。
(五)德國的企業組織制度。
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保障私人企業,但老式的、由家族擁有的私人企業已為數不多了,而且都是些中小企業。大的企業幾乎都是股份公司。但德國股份有限公司不多,只佔公司總數的5%左右。有些很大的企業也是有限責任公司,不上市。1992年,德國西部地區約有46700個企業,其中雇員1000人以上的大企業只佔2%,卻僱傭了工業部門一半以上的雇員,控制了一半以上的營業額。
在大的股份公司中,股權相當分散。如西門子公司共有幾十萬股,其中3八是分散的。從80年代起,德國鼓勵職工參加本企業的股份並給予獎勵。目前德國有相當數量的職工持有本企業股票。德國原來的一些著名的家族企業一般已變成大的股份公司,如克虜伯公司,在克虜伯家族傳到第六代時,繼承人不成器,他父親從產業中劃出一筆錢供他揮霍,條件是從此以後他和企業脫離關系,把整個企業交給一個由德國有名企業家組成的基金會來管理。
許多大公司中都有聯邦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的股份,有時政府的股份足以控制這家公司,這樣的公司實際上是國有企業,或「公私合有」企業。如聯合電力礦山公司、薩爾茨吉物鋼鐵公司、薩爾煤礦公司、漢莎航空公司等都是國有企業。大眾汽車公司原來也是國有的,後來聯邦政府把部分股票轉讓給了私人,而變成了「公私合有」性質。戴姆勒一賓士汽車公司也有約20%的股權屬於巴登符騰堡州政府。但是不論政府擁有企業多少股權,企業仍和一般股份公司一樣運行,一樣納稅,政府除收取稅收外,還可以分到其擁有股權應分到的紅利。前聯邦德國各級政府擁有或控制的工業企業曾有6000多家,其產值曾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7%。但由於政府佔有的股分可以轉讓給私人,也可以從私人手中購進股權,因此這個數字是不斷變動的。在80年代私有化浪潮的沖擊下,這個比例不斷降低。
德國在企業中實行的「參與決定權」,是一種有很特色的措施,它不直接影響所有制,卻對資本的權力進行某些限制,並從法律上給了職工參與企業某些決策的權力。德國的企業中有兩個領導機構:作為監督機構的監事會和處理日常業務的董事會。監事會由資方和勞方的代表共同組成。監事會中資方和勞方代表的組成情況有三種:在礦山和鋼鐵大企業中,雙方代表各佔一半,再加上一名由雙方共同選出的中立的監事。在煤炭、鋼鐵和新聞界以外擁有2000名職工以上的大企業中,監事會也由勞資雙方各出一半代表組成,但如雙方發生爭執,相持不下時,資方出任的主席有裁決權。此外,監事會雇員代表中必須至少有一名有管理權的高級職員。在不到2000名職工的企業中,資方代表在監事會中佔2/3,勞方代表佔1/3。
德國企業里還有代表雇員利益的企業職工各個委員會。凡年滿18歲的職工,不論性別、國籍以及是否為工會會員,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企業職工委員會擁有多種權力,特別在福利和人事問題上,如沒有企業職工委員會的同意,企業領導不得安排加班或縮短工時。
(六)德國的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內容。德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包括失業保險、醫療保險、養老金保險和工傷事故保險等。
失業保險是全體職工的義務保險,目前保險費約占工人毛收人的4.8%,由資方和勞方各出一半。遇到失業時,繳納過一定時期保險費並願意接受勞工局為他安排適當工作的人,可以要求領取失業金。最高失業金為凈工資的68%,失業金最多可以領取一年,年老的失業者可以領取32個月。如果繼續失業要申請失業救濟,最高救濟金可達凈工資的58%。
醫療保險有社會醫療保險和私人醫療保險兩種。所有工人和收人在一定標准以內的職工及一些其他行業的人必須參加社會醫療保險。其他人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自願參加。社會醫療保險的保險費目前約為職工毛收人的12.3%,也由勞資雙方各付一半。社會醫療保險除包括治療、葯品等醫療補助外,還包括生育補助、喪葬費、家庭補助、住院費和某些休養費。參加社會醫療保險的人只需把醫療單交給為他看病的醫生,由醫生直接同醫療保險公司結賬。
所有職工都必須參加養老金保險。保險費目前為毛工資的17.7%,也由勞資雙方各出一半。被保險者一般要繳納60~180個月保險費才能享受到各種形式的養老金。通常男年滿65歲、女滿80歲,方可領取退休養老金。養老金的多少視參加保險時間的長短和勞動報酬的多少而定。養老金隨著全體職工平均工資的增加而增加。另外,許多企業還向其工作人員提供額外的老年補貼,稱為企業養老金,是法定養老金保險的重要補充。
工傷事故保險是對全體職工、農民的一種義務保險,保險費全部由企業主支付。1971年以來,大學生、學生和幼兒園的兒童也被納人保險的保護之列。
除了上述的各種社會保險外,德國還有兒童補貼、住房補貼等社會福利。戰爭受害者可以得到供養,傷殘人在治療和職業上可以得到專門的扶助。此外還有專門的救濟金,對那些無依無靠的人進行救濟。
(七)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問題。
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大體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948~1966年為第一階段。這一時期社會市場經濟在聯邦德國得到全面推行。由於當時經濟高速增長,國家雖注意到社會公平問題,但對經濟生活的干預有限,對宏觀經濟的調節多是局部性的。1967~1982年為第二階段,1967年聯邦議會通過了《經濟穩定與增長法》,規定在實施經濟政策時,必須注意總體平衡,同時要採取措施,在市場經濟秩序范圍內達到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對外經濟平衡和適度的經濟增長。在這一階段中,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增強了。1982年以後進入了第三階段。由於財政困難、通貨膨脹加劇和日益突出的結構性問題,科爾政府提出不要更多的國家干預,而要更多的市場經濟,出現了第一階段的傾向。如對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實行再私有化,給企業主和個體經營者以更多優惠條件,削減社會福利等。1990年兩德統一後,又在東部推行私有化和西部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社會市場經濟。
目前德國存在的問題是:工資太高,社會福利的包袱太重,影響了德國商品的競爭力。市場疲軟,生產下降,失業增加,經濟進人衰退。統一引起的財政負擔太重,削弱了國家調節經濟的能力。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又面臨著較大的調整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