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德國沒嚷嚷著要收回東普魯士地區
當然想了只不過不敢而已,
二戰後根據雅爾塔會議國際反法西斯同盟達成的共識,決定對德國實施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也就成了後來的東德和西德,另外,德國不得擁有軍隊,不得實行義務兵役制。(在二戰徹底結束後對日本的處置也是這樣,這就是為什麼日本的軍隊叫做自衛隊的原因。)也就是說,德國一直處於控制之下,自主決策是不可能的。更不要提收復失地了。即使說91年統一之後德國恢復獨立主權,但實際上德國仍然處於美國控制之下。而且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德國沒有軍隊。
退一萬步講,就算這些限制條件都被打破,怎樣才能過聯合國和國際社會這一關同樣重要。公然對一個聯合國成員國動武的後果參見美國轟炸南聯盟、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就算是說那些地方曾經是你的,但是那已經是別人的領土。領土主權是可以出讓的嗎?完全說不通。按照收復失地合法這個邏輯來走,那我們就可以現在收回東、中西伯利亞、外蒙古、中亞東部、果敢、外東北,但實際上很顯然這是不可行的,因為這個邏輯不合法不現實而且不靠譜。
至於居民認同感的問題,歐洲人最通行的做法就是破壞文化根基、消除語言宗教認同、驅逐屠殺原住民等等。具體事例可以參見外東北的現狀。
其實戰後,西德政府在德國統一之前一直不承認奧德-尼斯河邊界線,堅持擁有收回東部被佔領土的權利;可悲的是自德國統一以後,聯邦德國政府的對於東部領土的主權要求竟然自動放棄了,這進一步說明了所謂聯邦德國只是米英代理人的傀儡政府性質——這一舉動是為了討好俄國人;而且極力打壓德國國內原東部各州難民回歸包括東普魯士、波美拉尼亞、西里西亞等東部領土的民間運動。東普魯士的領土回歸問題在可預見的未來毫無解決的可能性,德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再次收回條頓騎士團等祖先開拓的東部邊疆領土了。
『貳』 在二戰的時候,為什麼德國不去侵佔中東這些地方
蘇聯地勢開闊,大部分是平原,較好發起進攻。並且最重要的是蘇聯有僅次於美國的豐富的石油資源,而中東地區雖然現在是石油大國,但那時候大多數石油資源並未被發現。
其實德國也不是不想侵佔中東地區,但中東形勢復雜,當時覬覦這塊肥肉的國家也不少,競爭對手多了自己也分不到多少了,當年德國向北非戰場進打到蘇伊士運河。但後來阿拉曼戰役的失敗讓德國對中東望而卻步。
『叄』 一戰前的德國領土都這么大了為什麼還要發起一戰
一戰前,英國和德國就相當於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屬於當時世界上兩個最強的超級大國。當時德國的陸軍規模世界第一,比英法加起來還多;
海軍規模世界第二,僅次於英國;
工業實力佔全世界9%,僅次於美國。
撇開其他不說,光數量就可以壓死英國以外的任何國家。但是德國有如此強大的實力,卻缺乏進一步發展工業和人口的空間,由於歷史原因,也缺乏一個世界霸主應有的全球戰略基地。可以說是頂級功夫,卻只能在武館里當教練。
一是由於帝國建立得晚,殖民地少,缺乏海外基地,難以隨時像英法一樣對干涉自己霸權的情況作出快速反應,二是由於地處歐洲中央,周圍周圍都被其他列強佔得滿滿的,本土也缺乏擴展空間。
德國在一戰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徹底肢解掉法國和俄國,孤立英國,確保自己君臨歐洲,計劃中的【大德意志】領土從法國的亞琛一直延伸到中東的巴格達,全境比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全盛時期還要大,跨越亞歐非三洲。
至於海外殖民地的擴展,在一戰前的計劃中提到一些,但是不多,看來威廉是打算先拿下歐洲,在和英國人搶殖民地的。
二戰時期,希特勒也是有擴大土地和人口的計劃,不過更多計劃的是殖民地和附庸國,對本土版圖的計劃很少。希特勒發動二戰還有一個後發原因,他是按照魯登道夫的《總體戰》規劃,靠國民經濟軍事化來讓德國度過經濟危機的,也就是說如果到41年再不發動戰爭,德國的經濟就會面臨另一場危機。
總體來說,雖然德國在二戰中表現比一戰好,但整體的戰略規劃是不如一戰的,受外界影響的步驟太多,比如在日本內亂中,支持南進的統制派最終清剿了支持北進的皇道派,這就嚴重影響了希特勒原本夾擊蘇聯的計劃。
『肆』 德國建議俄羅斯重返八國集團俱樂部,有何深意
絕大部分事情往往時非常簡單的,是被有些人故意搞得復雜和懸乎的。
經濟本來就一團糟加之遭受歐美一致制裁的俄羅斯現在窮得叮當響,就靠北京和柏林這兩個錢包騙吃喝。放下中國這邊不講。
只說德國,在歐盟里,只有德國在中東和其他歐佩克輸出國沒有什麼勢力(在這一點上,德國甚至不如西方七國里的日本),所以德國是非常依賴俄國的油氣的。故而德國在烏克蘭危機之後導致緊張的俄歐關系中是心懷二心,始終打自己的小算盤。在很多歐盟對俄的應對中,德國都是比較留有餘地的。比如在驅逐俄外交官事件中,德國事先對俄說了不少軟話。對敘利亞空襲中,德國也沒有參加。
現在美國也瞧出來了,只要搞掉俄國這兩張飯票,就能對俄釜底抽薪。所以,美國在對中國出手的同時也對德國下傢伙,拿德國最看重的出口拳頭產品-汽車要挾德國,最終目的卻是要歐盟停止從俄羅斯進口油氣,改為從美國進口頁岩油氣。德國先是在汽車上對美國讓步,然後耍了花招,企圖犧牲法國的利益,讓歐盟對美國農產品開放市場。本來德國就不是農業國,放美國農產品進來對德國也沒有什麼損失。可是作為農業大國的法國對此是不同意的,法國寧願在工業製成品上對美國讓步,反正對此最擔心的是歐盟第一工業國-德國。所以面對美國的壓力,歐盟雙發動機德國和法國已經出現裂痕,爭相出賣對方,禍水它引。德國見美國不上當,法國也識破了自己。現在德國就開始在美國和俄羅斯之間拉皮條了。已經輸掉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依然沒有改掉自己一到關鍵時刻就犯二的老毛病。
『伍』 二戰中德國為什麼要開辟非洲戰場,而且是派
不是德國要開辟非洲戰場,而是義大利開辟的,但是義大利這個廢柴打不過英軍。
希特勒怕北非的丟失會對義大利人產生強烈的精神震撼,擔心英國會以北非為基地對義大利城市進行轟炸,並迫使義大利人退出德意日的「軸心」聯盟,那麼這將大大損害德國的戰略利益。於是希特勒決定派隆美爾組建非洲裝甲兵團參加德意在北非進行的戰斗。
『陸』 二戰石油很重要,希特勒為什麼不攻佔中東來獲取石油
戰爭中如果沒有石油,那麼坦克將無法前進,那麼德國的閃電戰術再怎麼厲害,他也需要坦克的推進,飛機在上面做輔助,對地面的技術設備進行轟炸,如果沒有石油,飛機飛不起來坦克跑不起來。
在當時的二戰中,中東的石油主要集中在伊朗國家,很多的油田還沒有挖掘出來,我是為了當時發現的一點石油,而遠征中東的話,會得不償失,當時的世界石油主要集中在美國,蘇聯、委內瑞拉等國家,中東的石油產量是比較低。
『柒』 在德法張羅「歐洲軍」的時候,英國宣布要重返中東,這是怎麼回事
歐洲軍的想法其實很久之前就被提出來了,冷戰時期,當時歐洲的武力核心是以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組成的,當時的歐盟特別是北約的其他國家,聯合組成了一隻可以平行於北約軍隊的獨立軍隊,這個的前提是他們知道美國不會介入北約的聯合軍隊。那個時候所有人都看得很清楚,這是不可能的,首先我們就不來談論美國一方是否會同意這個做法,這些國家裡面英國不會參與,其他很多的國家也不積極。
而英國方面就根本不想參與這個組織,因為這樣對於他倆來說可能有益,但是對於英國來說利益就沒那麼的明顯。既然這樣何必還要和這些人在這里浪費時間,自己就應該做自己手頭的事,想一下自己在退出中東以後國家資源拓展沒那麼快了,就一直想著從新回去拿起這塊肉。
『捌』 德國為什麼要重新武裝萊因地區
德國具體為什麼要重新武裝萊茵地區,那麼它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是想要增加。國強。
『玖』 德國為什麼極力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德國統一後,不僅成為歐陸第一陸軍強國,而且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經濟科技實力實現飛躍式發展,已經超越英法等老牌強國。但是巨大的德國產能要尋找出路,就必須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找市場和原料。可是此時已經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各個帝國主義國家已經把全世界瓜分干凈,開始各自畫地為牢,通過關稅技術等各種壁壘建立起排他性的區域經濟同盟。英國和法國有廣大的殖民地,美國雖然殖民地不多,但是自確立門羅主義以來,整個拉美已經成為美國的後院。在這種局面下,只有德國遭遇了發展瓶頸。為此德國也想重走別人的老路,急於奪取殖民地。可是面對已經瓜分殆盡的世界,尤其是像葡萄牙,比利時和西班牙等實力遠遠弱於德國的歐洲小國由於先發優勢也擁有比德國大得多的殖民地,對此德國非常憤懣。它依仗自己的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勢實力,要求重新劃分,這就和其他國家發生了嚴重沖突。
此外德國為了保護自己遍布全球的貿易路線安全,也是吸納消化自己過剩的工業產能,開始謀求建立一支全球性的強大海軍,這就威脅到了已經稱霸海洋200多年的英國。英國得以稱霸主要就是靠海軍,貿易,金融,英磅這幾樣法寶。而其中海軍不僅是基礎也是保障。所以誰要是威脅動搖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誰就是英國的死敵。德國幻想可以考最大限度地增強自己的實力,以迫使英國接受自己和它同強共治的局面。但是爭奪世界霸主的游戲從來都是零和游戲,不存在雙贏。最終在激烈的英德競爭,特別是在英德海軍軍備競賽中,德國的咄咄逼人的勢頭迫使英國放棄光榮孤立政策,放下身段和死對頭法國和解,進而加入法俄同盟,組成了協約國,共同對付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