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德國到底缺不缺糧
既缺糧也不缺糧,當時德國糧食產量加上儲備仍然足夠養活全部德國人.所以德國不缺糧.但問題是整個德國鐵路,橋梁,公路都基本被轟炸的癱瘓了,車輛要麼被毀,要麼被軍隊徵用,糧食無法從倉庫,農場送到需要的人手裡.自然造成缺糧.
至於你說的屬於戰後情況,戰後的大蕭條讓幾乎所有德國人成了窮光蛋,有糧食他們也買不起了.就好象美國大危機時一方面成萬畝的小麥爛掉,一方面人民卻在營養不良.
另外,別忘了盟軍士兵是拿著槍的,結合他們在東北的所作所為,恐怕不自願交換相機會引起他們的不快.......
2. 請問1944年的德軍食物補給怎樣
《孫子兵法》曾言,「軍無緇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可見後勤之重要。缺乏食物或者是面臨飢餓,對戰場上任何國家的士兵來說都是噩夢般的景象。
二戰時期,很多國家的士兵會經常挨餓,但有個參戰國的國家卻因為條件優越,國家經濟強,他們給士兵配給的軍用口糧在全世界都受到歡迎,這就是美國大兵的軍用口糧。在當時,德國士兵的口糧已經算不錯了,而美國大兵的遠超他們,我們經常能看到二戰時的士兵在休憩時拿出一盒罐頭,那肯定是美國貨,眾人會羨慕不已。
當時德軍的伙食其實也很好的,白天一日三餐,咖啡、乳酪、麵包都有,每天還有夜宵供應,吃的也算是很好的。由於德國人午餐習慣要多吃,即便到了1944年,德軍的伙食標准降低了,但他們午餐的食物總量並未減少,雖然肉類比以前少了些,但也有土豆和蔬菜代替的。
前線一名士兵食品袋內攜帶的食品,包括餅干、奶油、用信封包裝好的調料等。
食品供應不足時,德國士兵不得不依靠戰鬥口糧來存活,這種口糧更以「鐵配給」而聞名。只要有可能,德國士兵都會與當地居民交換物品。在極端情況下,甚至是強行徵收以至掠奪,這些做法都得到了長官的允許。通常來講,德國人也力圖在佔領區內建立良好的商業關系,這樣做會更容易在當地獲得一些補給。
輕便加熱爐(不少收藏者稱之為口袋爐)——「埃斯貝特」(Esbit)
二戰時德軍的基本配賦量:餅干250克、罐頭肉200克、罐頭蔬菜150克、咖啡25克、鹽25克,野戰配賦量:麵包750克、肉375克、蔬菜250克、咖啡25克、茶3克、糖20克、鹽25克。
二戰德國士兵的伙食標准以東線德軍為例。食品先由後勤部門收集在各佔領區內的倉庫,由集團軍群後方的火車終點站輸送。然後抵達各個集團軍,軍和師的火車站。有時後方集團軍群倉庫內的物資將會送至集團軍的後勤站,然後經由軍倉庫或者直接送出到各師的補給點。然後各師內的團和營分配好物資,最終送往前線。
德軍伙食:德軍的伙食基本上是一日三餐。其中午餐佔50%,晚餐佔33%,早餐佔13%這遵照了德國人的生活習慣--以午餐為日常用餐的中心。士兵伙食供應的數量分為四級:I級,戰斗地域; II 級,佔領區;III級:本土駐守部隊;IV級:國內辦公機構文職人員。其中以I級數量最多,以下逐漸遞減。這里就介紹最主要的戰斗地域伙食。
3. 二戰時期德國的軍隊伙食被人稱道,德軍吃得到底有多好
二戰時期的德國軍隊他們的伙食可以說是相當不錯,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出色的軍隊後勤保障。因為他們會給予半斤的餅干,一罐午餐肉,一罐蔬菜,25克的咖啡還有主食,麵包以及肉類。這也是德國人的身體以及營養,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提高和保障,這比當時的德國老百姓的生活,條件要好得多。
當然德國軍隊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也給很多國家的老百姓帶來了非常大的危害,但是隨著第2次世界大戰時間的發展,也使得德國軍隊慢慢的衰落,所以後勤保障也漸漸的變得非常糟糕,第2次世界大戰後期的德國軍隊的伙食供給根本保證不了。
4. 二戰德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戰略上的失敗。
德國點失敗是源於自身實力的自我膨脹,由於當時美國和蘇聯聯合作戰,德國的國力無法和美蘇相比,再加上德國面臨雙線作戰或者小小三線作戰(非洲)國力十分消耗,再加上隊友的不給力,如義大利,又或者是瘋子日本,典型的賭徒心理,更一次的將德國拉入深淵,軍事、資源、經濟完全陷於死循環,而人口方面也無法讓德國面臨持久作戰,這就是德國喜歡用閃擊作戰原因之一,德國沒有足夠的資源來完成戰爭的消耗和進程。如果當時,閃擊西歐的時候穩固政權,這將是德國最接近勝利的時候。
5. 第二次世界大戰可否避免
二戰的爆發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不可避免。
第二次大戰大戰爆發的原因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①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法經濟困難重重,而戰敗的德國利用英、法、美等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依靠美國的扶植,經濟再度超過了英法。②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德國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專政,而英、法、美繼續堅持資產階級民主制度。
具體原因:①德國、日本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被懲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滿。②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和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的形成。③英、法、美推行綏靖政策縱容侵略,助長了法西斯侵略的氣焰,加速了大戰的爆發。④蘇聯實行中立自保的政策,客觀上也促進了世界大戰的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直到今天為止,二戰以離我們近六十年過去了,但它仍是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
————其禍首是誰?戰爭是怎樣爆發的?其導火線又是什麼?
其實一戰即埋下了二戰的禍種。1919年6月28日,結束一戰的凡而賽和約在巴黎簽定。當時身為聯軍總司令的福熙元帥聽到這個消息後,曾感慨地說:「這不是和平,這只是二十年的休戰。」 結果不幸被其言中。
依據史學家的公論,凡而賽和約可能要算是近代史上最惡劣的和約。它並不能真正的和長久的限制德國再起。尤其更壞的是破壞了歐洲權力的平衡的悠久傳統。它在歐洲造成了一個權力真空,因而使後來的權力機構無法長期維持安定。最終導致了二戰的爆發。
其次,德國人有服從權威的傳統,再已沒有王室作為效忠對象時,年高望重的興登堡元帥暫時被用來填補這種心理真空。但是,那隻是一種替代品,不能滿足日耳曼民族的精神需要。所以,在魏瑪共和國時代,德國人在精神上始終是充滿無力感。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納粹黨、第三帝國的興起也就代表著一種自然趨勢。
再者,從歷史的記錄的分析中幾乎經常可以發現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幕後操縱國際事物和國內政治。這只手就是經濟因素。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德國也受到極為嚴重的打擊。1929年德國失業人數達130萬,1930年達600萬,這還只是已登記的人數而已。1930年德國有1750萬人靠政府的救濟生活,到1931年,則有1500萬人在挨餓。在這樣巨大的沖擊之下,自然人心思變。於是1932年7月德國國會改選時,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才回脫穎而出,成為德國的一大黨。
最後,英國和法國政府的妥協與退讓是二戰爆發的直接原因。英國首相張伯倫一心避免戰爭的爆發,對德國一再的妥協退讓,甚至不惜犧牲捷克斯諾伐克的領土,簽定慕尼黑協定來換取德國的和平。但是他的退讓,並沒讓希特勒滿足,反而胃口越來越大,於1939年9月1日侵略波蘭,二戰全面爆發。
總而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自一戰後就埋下了伏筆,絕非希特勒、納粹黨 一人一黨可以為之。所謂:「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二戰的爆發不過是歷史的必然趨勢罷了
6. 二戰期間哪個國家對待戰俘最仁慈呢
二戰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一共有57個國家參與了這場廝殺,共約7000萬人死亡,約1.31人受傷,戰俘的數量更是不計其數。那麼哪個國家對待戰俘最仁慈呢?下面挑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說一說。
第一個,德國。德國對待俘虜的態度完全取決於對方來自哪裡,如果是西歐地區的俘虜,那麼德國人對待他們還算友好,但是如果是猶太人俘虜或者是斯拉夫人,那後果只能靠想像。另外,德國對待戰俘也分戰爭初期與中後期。戰爭初期的戰俘比較慘,大部分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到了戰爭的中後期,德國嚴重缺乏勞動力,於是大量蘇聯戰俘被分配到了各種軍工企業或者農場一類的地方干苦力,這相對於他們之前的同伴來說好多了。
7. 二戰中的德國生活到底怎樣:挨餓面前人人平等
1939年8月27日,食品配給制開始實施,前一天,德國剛剛開始動員軍隊。自9月1日起的一年時間里,大多數人獲得100個衣物點。例如,長襪和短襪需要5個點,而且一年不得超過5雙;買一套睡衣需要30個點,而外套需要60個點。
戰爭讓生活質量雪上加霜,居民消費水平在開戰第一年就下降了11%。老百姓的食物越來越單調,主要是麵包、土豆和腌制食物。啤酒味道淡了,香腸里添加了其它成份充數。
到1939年10月,很多人都相信,德國沒有能力打一場和上次時間一樣長的戰爭,「因為已經沒有什麼吃的了」。人們都承認,只有士兵才能吃飽。
話雖然說士兵能吃飽,但是在戰場上作戰的士兵也經常餓著肚子戰斗,野外抓到一隻奶牛能夠高興好幾天的!
所以可以看來,在挨餓面前沒有勝者,人人平等!即使德國在二戰戰場上勝利頗多,但是來自於國家內部的矛盾也不斷在積累,由此可見,失敗也是必然。
8. 看了才知道二戰德國德軍士兵一天的伙食有多少
德軍士兵一天的伙食分量要看部隊的情況。
在補給線安全通暢的時候,每個德軍士兵每天都可以吃到午餐肉或麵包,雖說不能像吃自助餐那樣想吃就拿,但至少可以吃飽,不用挨餓。
如果是在補給線被切斷時,這可就麻煩了,食物被定額分配,有時候一個罐頭要好幾個士兵分著吃,畢竟困難時期,食物短缺嘛。
9. 二戰強大的德國,為什麼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就無力回天了呢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蘇聯衛國戰爭中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關系人類命遠和世界前途的一次決戰。這次會戰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至1943年2月2日結束,歷時六個半月。在戰役某些階段,雙方投入兵力二百多萬,坦克兩千輛,飛機兩千三百多架,大炮和迫擊炮兩萬五千門,在廣大地域展開激烈戰斗,反復拼殺。
這是一場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空前血戰,在這個被戈培爾宣傳為「命遠之城」的爭奪過程中,其每天的勝負消息,緊系著世界億萬人民的呼吸。如問題所述,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經過二百個日日夜夜的較量,蘇軍大獲全勝,希特勒遭到空前慘敗,是對希特勒的致命打擊。
1943年,法國游擊隊僅僅在鐵路土,就對德國佔領者進行了二千多次的襲擊。南斯拉夫人民在鐵托同志的領導下,奮起戰斗,給德寇以沉重打擊,到1943年夏,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已發展到三十萬人,解放了大片國土。希臘人民解放軍也在斗爭中發展壯大,到1943年已有軍隊七萬多人,解放國土三分之一。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解放斗爭也迅速發展,到1943年,已解放了南部和中部的廣大地區。德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也活躍起來,各種秘密團體日益發展擴大。1943年初,在慕尼黑出現了「打倒希特勒」的標語,還出現了以《白玫瑰》名義散發的反法西斯秘密傳單,由南德擴大到北德。傳單說:
「前次大戰的兵痞……不負責任地煽惑驅使三十三萬德國男兒白白地送掉了生命。」「工人大眾必須通過一種合乎理性的社會主義從他們遭受的最卑下的奴隸處境下解放出來。」「我國青年和我國人民對曾經遇到過的最可憎的專制暴君實行清算的日子來到了。」傳單號召:「向納粹黨開戰!」「在1943年以精神威力挫敗納粹暴政。」
在這種有利形勢的推動與鼓舞下,英、美盟國決定採取更加積極的軍事行動。1943年2月,丘吉爾講話說:
「當余目睹蘇聯之所為與蘇軍成就之偉大,倘余不竭盡良心與人力之所能使英美軍隊以最大速度與力量並以最大規模對敵作戰,則余將自感落後矣。」
3月,盟軍在突尼西亞南部發起總攻。5月,佔領突尼西亞,俘獲德意軍隊二十五萬,完全控制了北非海岸。7月,攻入西西里島,義大利發生政治危機,墨索里尼被逮捕。9月初,義大利投降。軸心鼎立,一足已折。如此,蘇軍的戰略反攻,歐洲被佔領國家人民的起義,英、美的軍事打擊,迫使希特勒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只好向著他的墓門迅速跨進。而斯大林格勒一戰,則是德國法西斯軍隊復滅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