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奧地利和德國為什麼分家

奧地利和德國為什麼分家

發布時間:2022-08-20 16:58:32

『壹』 奧匈帝國,是分開了嗎

奧匈帝國是存在於1867年至1918年間二元君主制的一個強國,當時的奧地利帝國與匈牙利王國組成「維也納議會所代表的帝國皇冠領以及匈牙利聖伊什特萬王冠領」的聯盟,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皇帝是同一個人;該國是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和解方法。他的首都設在維也納,但帝國在匈牙利部份的首都卻是布達佩斯。匈牙利境內,享有很大程度的的立法、行政、司法、稅收、鑄幣等自治權,但外交、國防、匯率等對外事務方面則與奧地利協同一致,統一由帝國的中央政府處理。奧匈帝國所存的約50年間整個國家的經濟不斷發展,國家實現了現代化,許多開明的改革得以施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解體。

長期以來,奧地利和普魯士為爭奪德意志領導權一直在明爭暗鬥。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奧地利戰敗,被迫與普魯士簽訂《布拉格和約》,解散德意志邦聯,成立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為統一德國奠定了基礎;普奧戰爭後,奧地利國力衰竭;1867年,奧地利政府更迭,匈牙利人要求自治,奧地利皇帝被迫妥協,同年12月允許匈牙利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獲得自治,匈牙利與奧地利建立奧匈二元君主國,奧皇兼任匈牙利國王;奧地利和匈牙利各自有獨立的立法機關,帝國政府掌管外交、軍事和財政。奧匈之間確定的貿易、稅收和開支等協定每隔10年重訂一次;奧匈帝國的版圖包括的里雅斯特、波希米亞、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加里西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以及匈牙利和奧地利,成為歐洲第二大國。

1918年11月3日奧匈帝國與協約國達成停火協議。

戰爭的結束也是奧匈帝國的終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四分五裂。

親 如果滿意的話,記得採納哦

『貳』 奧地利與德國的關系是什麼

奧地利與德國的關系是一家人。歷史上,德國和奧地利曾是一家人,都是神聖羅馬帝國及大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不過,在近代,當德國人發動統一戰爭的時候,卻將同為一家人的奧地利排除在外。

德國和奧地利關系非常緊密,兩國的方言是一樣的。但是,後來兩國分家了,變成了兩個國家。地圖上看德國和匈牙利是接壤的,德國和奧地利說著同樣的方言,生活習慣都差不多,但是已經永遠不能變成一個國家了。

奧地利的區域位置

奧地利位於中歐南部的內陸國,面積83858平方公里。東鄰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南接斯洛維尼亞和義大利,西連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北與德國和捷克接壤。地形地貌奧地利西部和南部是山區阿爾卑斯山脈,北部和東北是平原和丘陵地帶,47%的面積為森林所覆蓋。

奧地利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東部和西部的氣候不盡相同,西部受大西洋的影響,呈現海洋性氣候的特徵,溫差小且多雨、東部為大陸性氣候,溫差相對較大,雨量也少很多。

『叄』 本是一族同語的德國和奧地利,為什麼最終分開了

現在的德國和奧地利是歐洲兩個獨立發達的國家。然而,歷史上兩國淵源頗深,主要人口都是日耳曼人,說的都是德語,彼此曾經一直融在德意志的大家庭里。但是他們究竟有過怎樣的過往,會使本是一族同語的國家分成了兩個國家了呢?

早在10世紀,日耳曼人就建立起第一個屬於自己統一的國家——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帝國的疆域包括現在的捷克、義大利北部和波蘭西部以及匈牙利的一部分。

但是,那時的神聖羅馬帝國雖是統一的國家,卻與現在統一國家的概念不盡相同,它是由數百個相對獨立的侯國、公國、自由城市組成的。在神聖羅馬帝國初期,皇帝掌控著管理國家的實權,可是到了14世紀,各邦國發展較快,自主意識增強,帝國漸漸成為皇權名義下極為鬆散的邦聯。從15世紀起,各邦國割據開始,但皇位始終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獨占。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擊跨並解體。

所以,本是一族同語的德國和奧地利最終分開,是歷史原因和所處的復雜地緣環境造成的。

『肆』 誰能介紹下哈布斯堡王朝興衰始末

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也稱:「哈普斯堡王朝」(Hapsburg)。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羅馬人民的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內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紀中葉,哈布斯堡家族分裂為奧地利與西班牙兩個分支,前者占據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稱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後者則為西班牙國王,統治西班牙、西屬尼德蘭、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國、撒丁王國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廣袤領土,稱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於多代近支聯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奧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繼男嗣斷絕。西班牙王位落入波旁家族之手;而奧地利分支與洛林家族聯姻,帝國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瑪麗亞·特蕾西亞嫁於洛林公爵、托斯卡納大公弗蘭茨·斯蒂芬,並依據《國本詔書》繼承了奧地利、匈牙利與波希米亞等家族領地,由此創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蘭茨·斯蒂芬當選為帝國皇帝。
起源

家族徽號

哈布斯堡家族發源於瑞士北部的阿爾高州,並在1020年築起鷹堡,名為哈布斯堡,並逐漸將勢力擴展到萊茵河西岸流域。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魯道夫一世當選羅馬人民的國王(但未加冕為皇帝)。1282年12月27日魯道夫一世奪取被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佔有的奧地利與施蒂利希公國,旋即分封於自己的兩個兒子阿爾布雷希特與魯道夫,自此奧地利劃歸哈布斯堡皇室擁有長達600餘年,直至於一戰戰敗為止。

魯道夫一世1291年逝世後,拿騷家族的阿道夫被選舉為國王,但因其與英國結盟很快遭到厭棄,魯道夫一世之子阿爾布雷希特被選為對立國王,並在1298年擊敗阿道夫,正式登基。1308年,阿爾布雷希特一世被自己的侄子士瓦本的約翰殺害,自此後雖然阿爾布雷希特的次子腓特烈曾被選舉為對立國王,並與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四世共治,然而其後的100年間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開始退縮到以奧地利為主的家族領地,並把南阿爾薩斯、布賴施高(Breisgau)和帝國內的其他一些領地陸續劃入治下。14世紀期間,新成立的瑞士聯邦不斷向德國南部擴張,導致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祖先建立的鷹堡。自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基地正式由瑞士南部的鷹堡,轉移到下奧地利的維也納,哈布斯堡家族也被稱為奧地利家族。
[編輯]
發展及鼎盛期
[編輯]
奧地利公國

哈布斯堡家族在失去神聖羅馬帝位後,繼續保有奧地利與施蒂利希為領地。歷任奧地利公爵都不斷地擴大公國的統治范圍,並在14世紀中葉開始自稱「大公」,以期與選帝侯的權位相抗衡,但該稱號未得到皇帝查理四世的承認。

1547年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領地示意圖

哈布斯堡家族將奧地利公國劃分為若干個省統治,這最終導致了內外奧地利分治。137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兩位兄弟,阿爾布雷希特三世(Albrecht III)和利奧波德三世(Leopold III)簽定協議。阿爾布雷希特的子孫將擁有奧地利大公國(後來被稱為下奧地利),即今日的奧地利中東部,利奧波德的後裔則坐擁外奧地利公國,統治領域包括今日奧地利西部、南阿爾薩斯和位於德國西南領地。

奧地利內外分治的局面,並沒有因為1450年阿爾布雷希特支系的絕嗣而統一,利奧波德支系的兩個分支老蒂羅爾支系和施蒂里亞支系控制著不同的領土。直至1490年老蒂羅爾支系絕嗣,哈布斯堡家族領地才由施蒂里亞支系的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統一。
[編輯]
重登神聖羅馬帝位

1422年,阿爾布雷希特支系的阿爾布雷希特五世迎娶了神聖羅馬皇帝兼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西吉斯蒙德唯一的庶女盧森堡的伊麗莎白,並被指定為西吉斯蒙德的繼承人。1437年,西吉斯蒙德病逝,阿爾布雷希特於次年陸續即位為羅馬人民的國王、匈牙利國王及波希米亞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二世,未加冕為皇帝)。由此以後,哈布斯堡家族一直把持神聖羅馬帝國皇位(1742年-1745年間除外),直至帝國覆亡。

1439年,阿爾布雷希特英年早逝,遺下一名遺腹子拉迪斯勞斯。奧地利公爵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隨後由阿爾布雷希特的遠房堂弟腓特烈三世繼承,拉迪斯勞斯一出生就繼承了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分別稱拉斯洛五世及拉迪斯拉夫一世)。但不幸的是,這位哈布斯堡幼主很快被人所害,使家族喪失了對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統治。

1453年11月23日,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三世正式將奧地利公國提升為大公國,使哈布斯堡家族乃至奧地利在歐洲的地位都大大提高,也為皇朝的進一步擴展提供了基礎,王朝逐漸步入鼎盛期。
[編輯]
散葉歐洲各國

哈布斯堡皇室的權勢,在腓特烈三世之子馬克西米連一世統治期間(1493年-1519年),通過皇室聯姻,得以進一步增強。

馬克西米連本人,於1477年8月18日迎娶勃艮地公爵獨女瑪利(Mary of Burgundy)。這段姻緣,將屬於勃艮第公國的,自法國南部至荷蘭、比利時的領地通通並入哈布斯堡皇室領地。

馬克西米連的兒子美男子菲利浦(Philip the Handsome),於1496年迎娶西班牙女王儲胡安娜,開創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不過,菲利浦將母親勃艮地公爵的領地也帶入西班牙王室,種下了西班牙與法蘭西沖突的火種。

馬克西米連的孫子,日後的神聖羅馬皇帝費迪南一世(Ferdinand I)於1521年5月25日 迎娶了波希米亞郡主安妮(Anne of Bohemia),次年,費迪南的妹妹瑪利亞郡主(Maria of Austria)嫁與匈牙利兼波希米亞國王路易二世(Louis II of Hungary & Bohemia),這兩段婚姻為日後奧地利吞並波希米亞和奧匈合組二元帝國埋下伏線。

哈布斯堡王朝正是通過聯姻在歐洲的影響,使帝國的勢力大大增強。
[編輯]
查理五世稱霸歐洲

馬克西米連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使他的孫子查理五世(Charles V,西班牙稱卡洛斯一世(Carlos I))成為歐洲的霸主。

1506年,查理的父親美男子菲利浦英年早逝,查理便繼承了勃艮地公爵一職,成為了尼德蘭(今日的荷蘭和比利時)的統治者。

1516年,查理的外祖父,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病逝,查理因此成為了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自此,西班牙全國、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薩丁島、那不勒斯王國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都成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管治領域。

1519年,查理的祖父,神聖羅馬皇帝馬西米連一世病逝,查理繼承帝位成為查理五世,並承繼了家族對奧地利和阿爾薩斯的管治。

此時,查理五世成了統治最多領土的歐洲君主,不過仍然不斷出征,如對付基督新教徒以及奧斯曼帝國的入侵。因此,查理五世所統治國家的內政,多由他的代理人處理,在西班牙的代理人是他的兒子菲利浦王子,而在奧地利是他的弟弟費迪南大公。

雖然,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面積已冠全歐,但皇朝為擴張而進行的征戰並未止歇。
[編輯]
重奪匈牙利波希米亞

1526年8月29日,匈牙利兼波希米亞國王路易二世與奧斯曼帝國蘇丹「奇跡王」蘇萊曼一世,在匈牙利首都布達(布達佩斯)以南約200公里的摩哈赤激戰,史稱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土耳其軍戰勝匈牙利軍,路易不幸戰死沙場。

但奧斯曼帝國並無長期佔領匈牙利,反而在9月時撤軍。此時,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奧地利大公斐迪南以路易的姐夫身分繼承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國王。雖然在匈牙利出現了爭位者,但很快便被平定。自此,匈牙利、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一直在哈布斯堡皇朝的管治之下,直至1918年。而西里西亞(今日波蘭南部)也暫時成為哈布斯堡皇朝的領地。
[編輯]
王朝分家

1556年,查理五世自覺年老,因此決定將西班牙王位和奧地利大公分別讓與他的兩位代理人,並讓他們各自的子孫世襲他們自己的王位,不得互傳。自此,哈布斯堡王朝正式分為奧地利分支和西班牙分支,查理五世時期一人統領王朝領地的局面也不再出現。
[編輯]
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
參見: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

1556年,查理五世將奧地利大公之位讓與其弟匈牙利及波希米亞國王斐迪南一世,並立斐迪南為神聖羅馬帝位的繼承人。但根據查理的遺囑,斐迪南及其子裔喪失了繼承為西班牙國王的權利。此舉使斐迪南成為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的首位君主。

自此,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統治奧地利、匈牙利及波希米亞直至1740年,歷10代君主,這二百多年亦是歐洲歷史上戰爭最多的時期。
[編輯]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參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1504年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Isabella of Castile)病逝。由於,她與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 of Aragon)所生的兒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貝拉身故以後,女王儲胡安娜(Joanna the Mad)繼承卡斯蒂利亞王位。神聖羅馬皇帝馬西米連一世的兒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分,和岳父費迪南一起監國。

1516年,費迪南病逝後,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兒子、勃艮地公爵查理(Charles,西班牙語名:卡洛斯(Carlos);德語名:卡爾(Karl))繼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其後於1556年將西班牙王位讓與其子菲利浦二世(Philip II),並廢除了菲利浦及其後裔繼承奧地利爵位的權利,正式揭開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頁。

1700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歷5代的統治。在宮廷權貴的壓力下,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姑母,菲利浦三世之女瑪麗亞·特蕾莎與法王路易十四的孫子安茹公爵菲利普,對此強烈不滿的哈布斯堡奧地利分支與英國結盟,與法國開戰,史稱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終西班牙波旁王朝將西屬尼德蘭、那不勒斯王國、撒丁島、西西里島以及其他一部分義大利領地歸還奧地利,以換取奧地利承認波旁王室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權。
[編輯]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參見: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1740年10月20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去世。卡爾和他的兄長都沒有男性後裔,因此他的長女瑪麗亞·特里薩繼承了他奧地利大公、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的王位。而他的女婿洛林公爵弗朗茨於1745年9月13日,當選神聖羅馬皇帝。此後,弗朗茨皇帝將妻子的姓氏加在自己姓氏的前面,他們的後裔都採用「哈布斯堡-洛林」的姓氏。

自此,奧地利進入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而弗朗茨皇帝和瑪麗亞·特里薩皇後成為皇朝的創始人。皇朝歷經數次變故,包括1806年,法皇拿破崙一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但當時的哈布斯堡君主,前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早於1804年整合各哈布斯堡領地,改稱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應拿破崙稱帝。1867年,為了化解普奧戰爭失利對帝國的沖擊,奧地利帝國又改稱為奧匈帝國,對奧地利帝國與匈牙利王國實施二元統治。皇朝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而於1918年被推翻。奧匈帝國隨即遭到肢解,奧地利成立共和國,哈布斯堡皇室被迫流亡海外。
[編輯]
王朝覆亡

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於1700年絕嗣而亡,而奧地利的王朝於1740年絕後,隨即被分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取代,直至1918年帝國被共和國取代。

今日,部分哈布斯堡王族後裔依然生存,分別定居於奧地利、列支敦斯登和德國,現時他們的族長是卡爾·馮·哈布斯堡。卡爾的父親是奧地利末代皇儲、曾任歐洲議會議員的奧托·馮·哈布斯堡。

『伍』 原本同源的兩個歐洲國家因何打得不可開交

翻開歐洲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到,歐洲地區並不算大,但這里卻有許多國家,很多都是小國家,尤其是西歐地區,幾乎全部都是小國,其中面積最大的當屬法國了,為什麼歐洲會分裂出這么多國家呢,這跟歐洲的歷史有很大關系。

『陸』 為什麼奧地利人也說德語呢

小孩沒娘,說來……話很長。希望摟主有耐心看完,並不要太大聲罵我廢話連篇。先講一下重點(或者你也可以只看重點):
一、說德語的國家基本上有這么幾個:
1. 德國
2. 奧地利
3. 瑞士的大部分地區(當然啦,他們的德語相當不夠「標准德語」)
4. 列支敦斯登也以德語為官方語言。
5. 義大利北部與奧地利接壤處的南蒂羅爾地區,也講德語。

在歐洲,以德語為母語的人是最多的。
絕對跟殖民沒有關系。

二、奧匈帝國這個概念是1867年出現的,而且是以奧地利為主體,四樓也提到了,網路上有詳細介紹。所以「奧地利長期在奧匈帝國的統治下」這個說法恐怕是不成立的。而且當時的奧匈帝國,也不僅僅只包括現在的奧地利和匈牙利這兩個國家。匈牙利當時的第一官方語言也是德語,但是普通民眾是講本民族語言,即匈牙利語的。不過,現在匈牙利境內仍然有講德語的少數民族,這些人從民族上來說,也是german,就像我國境內有俄羅斯族人一樣。類似的情況在當時的奧匈帝國境內有很多,《好兵帥克》這本書里也有展現。

三、現代的德國卻是在當初的普魯士帝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鋪路石,聽聽!),但是,德國不等於普魯士帝國呵。

四、希特勒上台之前,奧地利和德國已經分家了(當然,如果說的這個之前,是N 百年前,那我真的沒有話可說)。記得《音樂之聲》吧,主角一家為什麼要逃跑?因為德國吞並了奧地利,所以男主角舉辦舞會的時候特意掛上奧地利共和國的國旗,衣服上也有紅白間條,而且把Edelweiss(雪絨花)唱得那麼深情,因為這種高山植物是奧地利的國花(他們管自己叫《高山之國》)。有人開玩笑,說如果希特勒吞並奧地利後就停止擴張,沒有二戰那麼些事兒,那麼他就是最成功的帝國宰相(當時德國已經共和了,但是這一稱謂延續了下來,現在把帝國一詞去掉了,咱們翻譯成聯邦總理),因為辦成了俾斯麥也沒有辦成的事兒。

如果對各國名稱做個比較的話,其實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在各種語言里,法國的名稱都大同小異,但是在不同語言中,「德國」這一名稱有很大的區別。比如我雖然可以理解Germany/German和翻譯到中文的「日耳曼」肯定是對應的, 但是「德意志」是從哪裡來的呢?
後來學了德語,終於明白了,敢情是從Deutschland/Deutsch來的。(06年Prinzen的Deutschland是盡人皆知,可能他們自己也沒想到這么首歌會在中國受歡迎吧)。
對二戰歷史有點興趣的都會知道,納粹德國又稱「第三帝國」,那麼為什麼是第三呢?(答:因為前面有第一和第二!)
所謂的第二帝國,指的是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時(記得《最後一課》吧?),在凡爾賽鏡廳(俺是98/99念的初三,當時的外國史課本前面有這幅彩圖哦)開始的、威廉一世建立的(當然你可以說是俾斯麥)毀在威廉二世手裡的那個德意志帝國。直到這個時候起,才有了真正統一的政治意義上的「德國」。想當年,俺們美麗的青島就是被「帝國海軍」硬生生佔領的。
而第一帝國,有個很華麗很響亮的名頭,叫做「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之所以叫這么個名字,是因為當時羅馬天主教有難,而當時有個叫Otto(一幫師弟妹將這個名字直接同O²掛鉤,真的很天才。)的哥兒們,力挺教廷,於是羅馬教廷投桃報李,讓他加冕做德意志各邦的大頭領,於是就有了這個「神聖羅馬帝國」。
這個帝國么,跟我天朝帝國是不一樣地,它其實絕大多數時間都處於一盤散沙的狀態,延續到今天就造成了幾個講德語國家都是「聯邦制」的政治形態。帝國的Kaiser雖然咱們也翻譯成皇帝,但是他跟咱們的「天子」不能比,他們是各邦選出來的。具體來說呢,就是幾位選帝侯(變了幾回,有增有減)還有幾位大主教。這一點,四樓已經說了。選出來的人還要去羅馬假加冕,才能真正成為皇帝(皇帝不是誰的能當的,大英帝國也只是有個「女王」而已。拿破崙是真的皇帝,他比較酷,他讓教皇到法國來給他加冕)。

然後哈布斯堡家族出現了,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控制了整個神聖羅馬帝國。但是他們的勢力范圍很大很大,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他是出生在尼德蘭的,所以人家叫他荷蘭人)把自己的疆土分成兩塊,哈布斯堡家族就分成兩支,一支主以奧地利為主體,控制德意志各邦,另一支以西班牙為主體,控制尼德蘭地區以及它的海外殖民地。血腥鎮壓尼德蘭起義的就是他們,一直跟法國打對台的也是他們(記得《三個火槍手》吧?路易十三的王後,西班牙的公主,叫「安娜•奧地利」,因為那也是她娘家家族治下的,雖然這姐姐可能從來沒去過奧地利)。據說哈布斯堡家人都有個特點:下唇比較突出,我們管這個叫「婆婆嘴」。

然後很多年過去了,後來哈布斯堡家族的男人都死絕了,西班牙王室姓波旁了,奧地利那邊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就招親了,後來這個上門女婿死了以後,這個公主,就成了馬麗婭•特蕾莎女皇。丁建弘先生的《德國通史》就是用她的一幅兒孫滿堂的畫像作的封面。這個人物我們歷史書上也學過的,她的女兒好像比她還有名,叫瑪麗•安東尼。所以,不提所有的政治因素,情感上也可以接受大革命開始後為什麼奧地利要打法國吧?
然後拿破崙倒台了,就有了很著名的「維也納會議」,會議的結果之一就是讓神聖羅馬帝國保持分裂(到1871年德意志統一前,德國國內大大小小300多個邦,跟咱們國內的戰國時代有一拼)。然後,奧地利的國王,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沒理教皇,就宣布成立的奧地利帝國。這個帝國范圍很大,包括現在的捷克、波蘭、巴爾干、義大利等地(1848年革命,梅特涅出逃,這個歷史書上都講過的,而《牛虻》講述的也是為義大利解放而奮斗的革命者的故事)。最古老的german university其實是在布拉格建立的,而目前德語區最古老的大學,是維也納大學;德國現存最古老的大學,是海德堡大學。還有一批作家,比如卡夫卡,比如里爾克,他們都是德語作家,從民族上來說,他們是germans,但是他們都是布拉格人。

普魯士經過幾代君主的努力,逐漸成為德意志各邦中的翹楚,威廉一世又剛巧碰上了俾斯麥,於是就把統一的大旗扛起來了,開始挑戰奧地利的德意志第一大邦的地位。當時有兩個統一計劃,一曰大德意志,一曰小德意志,區別在於有沒有奧地利。現在的奧地利面積好像不比咱們的重慶大多少,當時可是很大一片地方,大家可以找找當時的地圖看看。其實奧地利也想來個大統一,不過,統一以後的老大堅決不能讓別人來做。於是1866年,普奧兩家來了個死磕,結果奧地利輸了,從此退出逐鹿,但是普魯士也沒能把奧地利統一進來。
1848年革命後,奧地利在義大利的統治受到極大打擊,直接導致了當時的皇帝費迪南一世退位,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登基。1867年,奧匈帝國就成立了,一直到1918年一戰結束,奧匈帝國倒台。當時獨立的可不止匈牙利一家,整個帝國都分崩離析,輾轉到今天,就只剩下了那麼一小塊兒地方。
其實要算起來,這奧匈帝國真是夠反動的,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它也來摻和了一腳。從奧地利帝國到後來的奧匈帝國,一直都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這一點上,統一後的德國基本上算一個單一民族國家,只有很少幾個少數民族),去參觀奧地利議會的時候,人家很驕傲地說,「我們當年帝國議會開會的時候,使用的語言不比現在的歐盟少呵。」等到一戰結束,其他民族趁機獨立,最後只剩下了德語區這塊地方。

2000以上的windows系統,打開控制面板中的區域語言選項,進行添加時, 會發現德語有德語/德國,德語/瑞士,德語/奧地利,德語/列支敦斯登 等不同選項。這是因為,這幾個國家的語言主體大致相同,但是仍然有差別。我目前所能體會到的最大差別,一個是發音方面,奧地利和瑞士的德語跟所謂的Hochdeutsch即德國使用的標准德語,(也算德語中的普通話吧)有挺大的不同,再有就是詞彙上的不同,一個東西,在德奧兩國可能有不同叫法。 據說奧地利加入歐盟的條件之一就是要保持自身和德國德語的這些不同,保護自己的文化上的「奧地利特色」。
我學德語以來,跟德國打的交道一直比較多,用的教材都是和德國方面合作編寫的,老師都是留德的,外教都是德國的,交流項目也是德國方面的。去奧地利的時候,各景點介紹上都用各國國旗標注出不同的語言版本,結果遍尋不著熟悉的黑紅黃三色旗,一眼看見Deutsch在紅白相間的小旗下面,還真有點兒不習慣。

『柒』 為什麼貝多芬是德國人卻要在維也納住

因為貝多芬生活的時代德國還沒成立,出生地波恩屬於科隆選帝侯國,和奧地利的維也納同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後來神羅被拿破崙解散,奧地利作為原神羅皇帝獨立為奧地利帝國,半個多世紀後大部分諸侯被普魯士統一為德國,德奧從此分家。

『捌』 德國,奧地利作為民族國家的分立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滅亡。隨後逐漸興起的普魯士王國開始逐步吞並奧地利以北的德意志邦國。隨著19世紀六十年代普奧戰爭的結束,曾經的德意志核心——奧地利帝國被普魯士王國驅趕出了德意志的朋友圈,只好轉而以奧匈帝國的名稱自居。而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北德意志聯邦則成為了實際意義上德國的代表。雖然德國與奧地利在19世紀徹底分家,但是同屬於日耳曼民族的緊密關系使得兩國仍然有著一定的向心力。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與德國同屬於同盟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奧地利人對與希特勒的吞並幾乎毫無抵抗,並簽署了《關於奧地利和德國重新統一法》。時至今日,雖然德國與奧地利已經沒有合並的可能,但是兩國的關系依舊十分緊密。

『玖』 奧地利和德國的關系是什麼

德國和奧地利關系非常緊密,兩國的方言是一樣的。但是,後來兩國分家了,變成了兩個國家。

奧地利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OECD的創始國之一,1995年加入歐盟,同年簽訂申根公約,1999年開始使用歐元。

2016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5870美元。其人類發展指數在2016年排世界第19位,其工業特點是國有化程度高,國有企業控制了95%的基礎工業和85%以上的動力工業,產值及職工人數均占其總數的70%。

氣候特徵

奧地利屬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溫帶闊葉林氣候,東部和西部的氣候不盡相同,西部受大西洋的影響,呈現海洋性氣候的特徵,溫差小且多雨。

東部為大陸性氣候,溫差相對較大,雨量也少很多。平均氣溫1月為-2℃,7月為19℃。夏天7月氣溫多是在14~19攝氏度,最高氣溫也不過32攝氏度。冬天比較冷,溫度一般都達到零攝氏度以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奧地利

閱讀全文

與奧地利和德國為什麼分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