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德國生孩子可以獎勵60萬,但為何很多人不想生
德國雖然是個強國但卻面臨著嚴重的老年化,從側面來說這個國家的出生率太低就算是國家給了六萬歐元的獎勵也不足以吸引年輕人生孩子,其實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三點,一是這筆錢不是一次性支付而是按月支付且需符合條件才能領取,二是全職在家照顧孩子的一方長時間離開職場會導致與社會脫節,三是德國人的工資很高根本不在乎這些生育補貼。
三、德國人的工資很高根本不在乎這些生育補貼。
別看德國離婚率高人口少但他們的工資確實世界上排名前幾的,這些年輕人每天上班賺著高昂的工資享受著舒適的生活,在他們的認知中這就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生孩子的六萬歐元在他們的眼中其實不算是一筆很有誘惑力的金額,所以在享受舒適生活的情況下誰願意生下孩子成為黃臉婆?
2. 全球最缺人的國家,生一個孩子獎勵60萬,為什麼卻沒有人願意生
因為德國人養孩子成本實在是太高了,即使德國政府出台了很多鼓勵生育的政策,但還是有很多德國夫婦寧願丁克一生都不願意生小孩,因為在他們看來,生了小孩如果不教育好的話將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而且培育一名孩子的成本從長遠角度上來看也十分不劃算,對自己生活的自由程度又會有所影響,那還不如不生小孩子算了,在德國城市中,有很多丁克一族的老人一輩子都沒有打算要小孩,但他們依然覺得不後悔,活得十分瀟灑快樂,對他們來說不生小孩實際上也是不錯的選擇,沒有對錯之分。
以上回答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多謝閱讀。
3. 新天鵝堡在德國哪個城市
新天鵝城堡新天鵝堡(英:New Swan Stone Castle 德語:Schloss Neuschwanstein)全名新天鵝石城堡,是19世紀晚期的建築,位於德國巴伐利亞西南方,鄰近年代較早的高天鵝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又稱舊天鵝堡),距離菲森(Füssen)鎮約4公里,離德國與奧地利邊界不遠。 這座城堡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行宮之一。共有360個房間,其中只有14個房間依照設計完工,其他的346個房間則因為國王在1886年逝世而未完成。是德國境內受拍照最多的建築物,也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1]城堡建設背景 新天鵝城堡是德國的象徵,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那樣擁有如此新天鵝城堡眾多的城堡,據說目前仍有14000個。在眾多的城堡中,最著名的是位於慕尼黑以南富森(Fussen)的阿爾卑斯山麓的新天鵝城堡,也叫白雪公主城堡,建於1869年。從奧格斯堡到富森,光是坐火車一路的風景都會讓遐思神往。這猶如人間仙境的地方藏著有關魔法、國王,騎士的古老的民間傳說,還有那無邊原始的森林、柔嫩的山坡、無邊的綠野上漫步著成群的牛羊,積雪終年的阿爾卑斯山和無盡寬闊的大湖。 新天鵝城堡的建立者是巴伐利亞的一個國王,路德維希二世。這個皇帝無治世之才,卻充滿藝術氣質。他親自參與設計這座城堡。裡面有大量德國天鵝雕塑。他夢想將城堡建成為一個童話般的世界。由於白色城堡聳立在高高的山上,其四周環山和湖泊。所以一年四季,風光各異。 新天鵝城堡是德國路德維希二世的夢的世界,一個專屬美的世界。他一生孤寂,不是面對政治密謀就是人身攻擊。在那個革命的年代,他不滿於自己徒有名銜的身份,試圖改變而又不得其所,因而常與內閣中的長老意見相悖。他與著名作曲家瓦格納的交往因過度揮霍,以及公私不分而遭內閣人士與人民的強烈反對。瓦格納最終被迫離開慕尼黑,使路易二世愈加厭惡慕尼黑,而傾心於巴伐利亞山區——一個讓他感到快樂與自在的世界。 新天鵝岩城堡的名字來源於中世紀,關於天鵝騎士的傳說,這座白色的經常雲山霧籠的建築只有100多年的歷史。在新天鵝城堡的對面就是國王童年的夏宮,舊天鵝岩城堡,那高山平原大湖塑造了年輕國王那浪漫和童路德維希二世話色彩性格,在這座淺黃色的舊天鵝岩王宮內孕育對面浪漫童話的新殿。 在這美麗和浪漫的背後卻藏著一個年輕國王的悲劇。他的主人是巴伐利亞州的國王路德維希二世,這位國王從小喜歡各式歌劇和舞台劇,他自己寫了不少與歌頌善良戰勝邪惡的劇本,也是瑞士著名的舞台劇作家瓦爾納的崇拜者。不可不提的是,這個年輕的國王曾是鐵血首相俾斯麥的好友,這兩位年紀相差不小的領袖會面時,頓有發覺相逢恨晚的感覺,遂成忘年知交。一個年輕氣質浪漫,一個老成意志堅強如鐵般,他們的友誼讓後人所稱奇。 然而,國王的感情生活卻充滿悲劇色彩,他的童年是與他年輕的的表姐,後來的奧地利王後茜茜公主一起度過的,在他那個對愛情開始產生朦朧的感覺時,他的表姐15歲就嫁去了奧地利。她那美麗的倩影留給了年輕的王子深刻難以磨滅的印記。在一次書信中,年輕的王子稱呼西西公主,是世上最了解他的人。 茜茜公主也曾經很努力的為她的表弟物色適合的姑娘,當時,年輕的國王也興奮的表示,他已經找到了他一生感情的歸屬。但是,這段感情卻突然結束了。這差一點就成功的婚姻給國王帶來了很大的創傷,自此,他就沉醉於舞台劇的幻想中。後來,國王為瓦格納的劇本所深深打動,決定修建這座白色的童話城堡為瓦爾納的舞台劇塑造一個背景,讓那勇敢的騎士和那美麗的公主的動人故事能在那裡上演。1869年,就在巴伐利亞南部的天鵝城堡遺址上,他勾勒出自己的夢的世界——新天鵝城堡。 新天鵝城堡雪景新天鵝城堡是路德維希二世一個未完成的夢。在對表姐的情感破滅之後,他的感情生活一片空白:22歲那年,他在舉行婚禮的兩天前突然宣布解除與巴伐利亞公主蘇菲的婚事,此後一生未娶。他自己得不到世人的了解,便躲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輕易拋頭露面,遠行時甚至選擇夜行。因為對現實不滿,他致力於創造自己的童話世界。不料,卻被舉國上下一致反對,當這個城堡就要落成的前夕,1886年6月12日,這個單身富於幻想的當年輕國王最後一次視察了這個城堡的工程進度,返回慕尼黑的途,卻消失在夜幕中,第二天清晨在湖中發現國王和古登醫生的屍體. 而恰恰在此5天前,巴伐利亞國家醫葯委員會剛剛宣布路德維希二世患有精神病。當時他只有41歲。路德維希的死給他的家人留下了1500萬馬克的債務,也給世人留下了未完的夢(路德維希二世死後工程隨之停止)。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們還是將建造新天鵝城堡斥為愚蠢行為。 世事滄桑,德國人把路德維希二世的夢變成了現實,耗費巨資建成的新天鵝城堡成為德國旅遊業賺錢的大戶,這個用國王的鮮血換來得城堡卻是這個小鎮的主要收入來源,已經有過百萬的慕遊客來這里欣賞這個童話色彩的城堡,成為德國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
4. 德國丁克家庭比例2022
2022德國丁克家庭比例35.6%
原DINK是「Double Income No Kids」的簡寫,也就是代表了「雙薪水、無子女」的家庭。
5. 「丁克」是從哪個國家傳來的什麼時期傳到中國來的
丁克是英文DINK的音譯,DINK是Dual (or double) income, no kids的縮寫。DINK是美國yuppie優皮文化的一種延續,出自芝加哥的雜志,在美國80年代開始興起。至於什麽時期來到中國,大概在2000年左右吧。
6. 德國旅遊有哪些景點好玩
德國有著眾多各具特色的城市,有著不同的地形地貌,也有不同的風俗文化,還有多樣的美食風格……尤其不同的遊客會有不同的興趣,面對多姿多彩的德國,很難用一篇文字來完整地介紹德國旅遊必去的地方。只能針對完全不了解德國旅遊資源的朋友,從不同的興趣角度,對於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景點,做個初步介紹。
作為柏林乃至德國象徵的勃蘭登堡門是遊客打卡必去之地;而對於中國遊客來說,南部巴伐利亞的新天鵝堡或許是最受歡迎的景點;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很多人偏愛阿爾卑斯山周邊的景點,例如國王湖;喜歡登山的話,德國最高峰楚格峰及其周邊地區值得一游;喜歡古典皇家建築和園林的可以選擇德累斯頓、波茨坦等;喜歡古典音樂的,必然要去拜羅伊特朝聖;喜歡自然風光的,可以在黑森林裡漫步;而對於球迷來說,或許慕尼黑又是一個必去之地。
7. 西方國家的丁克家庭是怎樣過生活的
丁克家庭的英語名字是「DINK」,就是」Double Income No Kid」的縮寫。意思是」兩個人掙錢,不要孩子」。
丁克家庭最早興起於西方國家,特別是在年輕人當中很流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丁克家庭沒有孩子,不用交教育稅。在德國、法國等西歐國家,教育稅是一筆巨款,不用交教育稅可以省下一大筆錢。
第二,沒有孩子,夫妻比較自由,可以把更多時間用來自我發展和享受生活。
第三,沒有孩子,離婚比較簡單,沒有更多顧慮。這一點,在離婚率比較高的西方國家是很重要的。
但是因為丁克家庭不要孩子,與傳宗接代的古老家庭觀念相互沖突。因為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思想上也是沒有西方國家的開放,就如同西方國家的問好的方式一樣,他們可以吻女式的手來做為一種見面的禮貌,中國卻不行的道理是一樣的!中國人的思想早已紮根進了中國人的骨髓了,那不是一天兩天就可能改變的!
8. 丁克在德國的起源
德國「丁克夫婦」為何不願生兒育女
解放日報 (2005-03-12)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專電「丁克夫婦」(指雙收入沒有孩子的夫妻)在發達國家越來越多,據聯合國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預計2005年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的人口數量將創下新低。
丁克夫婦比例最高的群體,是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而落後地區和貧苦家庭卻生了很多孩子,這種情況對全球的未來發展不利。
從社會學角度通觀全局,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要孩子的原因,是他們對生活的恐懼感,這種恐懼感並非源於物質條件。顯然,主要問題出在腦子里。
丁克夫婦認為,有了孩子,二人世界從此消失,休息時間更少,談論話題只剩下孩子,生養孩子還意味著大筆花費。他們內心一直很矛盾,是工作還是照顧孩子?享受二人世界,還是和孩子一起?這些抉擇讓人身心疲憊。而且還要操心——為子女教育、成長、就業甚至婚姻,有操不完的心。這讓丁克們恐懼。
其實,沒人真打算一輩子過那種白天逛博物館,晚上聽歌劇的日子。老年時,人們更害怕沒有天倫之樂的凄涼晚景。只是丁克夫婦覺得為人父母的責任太重大。養孩子需要付出很多,但這不就是生活么?就目前的人均預期壽命而言,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光只佔人生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實際上,很多丁克夫婦心底這樣想:人生在世,就是為尋求快樂,生孩子對自己來說是負擔。而且,讓孩子來到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上,一出生就會面臨壓力和不幸。盡管稚嫩的孩子有陶瓷一般潤澤的面龐,還是要忍受很少見到父母或天天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日子,要忍受吸煙的幼兒園阿姨,要忍受父母不幸的婚姻。但丁克夫婦忘了,管束、貧困和苦難有時反倒是孩子成長的加速器。
出生率越低,西方媒體和輿論對生孩子談論就越多,卻逐漸培養出不敢要孩子、疑慮重重的男女,只要他們還不太老,就會在要不要孩子上絞盡腦汁。以德國為例,不論是給予生育夫婦更多照顧還是高額津貼,再多的錢也很難讓處在這種境遇中不打算要孩子的人改變。
在西方人印象中,生育與巨大困難和風險相伴,這種印象被不斷強化。在這件事上,對那些生活在富裕福利國家並有良好社會地位的人來說,唯一普遍適用的原則就是:能夠付出愛的人,就能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