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最厲害的戰艦是什麼樣的

德國人最厲害的戰艦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2022-08-20 20:10:50

⑴ 2戰時,德軍有名的戰列艦只有俾斯麥嗎

有的,俾斯麥號戰列艦(Bismarck)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艘聞名於世的德國戰列艦,為俾斯麥級的一號艦。名稱的來源是19世紀的德國鐵血首相奧托·馮·俾斯麥,而俾斯麥號其中一個成名原因是在1941年5月的丹麥海峽海戰中擊沉了被稱為英國皇家海軍的驕傲-胡德號戰列巡洋艦,被時任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點名下達「擊沉俾斯麥號」的命令,及後在皇家海軍的追擊下於3日後被擊沉。 10時39分,俾斯麥號終於沉沒於布雷斯特以西400海里水域。前後,皇家海軍派遣了大量軍艦前往攔截俾斯麥號,包括多達8艘戰列艦及戰列巡洋艦,和2艘航空母艦,即皇家海軍約半數的力量,才最終將俾斯麥號擊沉。英軍指揮官托維上將在戰斗後說:「就像一戰時的德意志帝國海軍一樣,俾斯麥號進行了一次最勇敢的戰斗,抵抗著數倍於己的敵人,以至於在她沉沒時她的旗幟還在飛揚。雖敗猶榮,」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⑵ 俾斯麥號戰列艦到底是個什麼水平

俾斯麥號戰列艦(英文:KM Bismarck battleship[1] ),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由漢斯·布洛姆造船廠建造的,以德國首相俾斯麥的名字命名的一艘王牌戰列艦。
該艦始建於1936年7月,1939年2月下水,1940年8月建成服役,是當時噸位最大的戰列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所建造的最強的戰艦。
武器裝備
主炮
「俾斯麥」級戰列艦裝備的主炮為8門SK-C/34型52倍口徑(按照英國標准為47倍口徑)380毫米炮,該炮由德國克虜伯公司於1934年設計,1939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主炮塔重約1100噸,單門火炮全重110700千克,總長度19.63米。「俾斯麥」級的身管製造採用了與「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相同的三節套管結構工藝,以保證火炮的製造精度,但成本過於高昂,且製造工藝復雜,不便與身管的大批量生產。
身管內刻有90條深4.5毫米,寬7.76毫米的膛線,膛線長度為15982毫米,身管長17.86米,膛室容積為31.9升,發射葯為212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3200千克/平方厘米,身管壽命約為180~210發。可發射重800千克的被冒穿甲彈和高爆彈,穿甲彈和高爆彈的長度均為1.672米,最大射速為2.3~3發/分,最大射程為36520米/30度,炮口初速為820米/秒,在射程為35000米的距離上可擊穿170毫米的德制水平表面硬化裝甲。主炮俯仰角度為-5.5~+30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6度/秒,射擊時的火炮後座距離為1.05米。裝填角度為+2.5度,裝填機構採用的是半自動裝填方式裝填。
「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主炮設計非常成功,性能非常優秀,不僅威力大,射速高,而且火力覆蓋面積大,使用范圍非常廣,除了用作常規的平射射擊外,還可以以高仰角對空射擊。「提爾皮茨」號在挪威抵抗英機轟炸時就這樣使用過主炮。
副炮
「俾斯麥」級裝備有6座SK-C/28型55倍口徑150毫米雙聯裝副炮,該炮於1928年設計,1934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單門火炮全重9080千克,身管內刻有44條深1.75毫米,寬6.14毫米的膛線,膛線長度為6588毫米,身管長為3000千克/平方厘米,同樣可發射穿甲彈和高爆彈,其中穿甲彈彈重45.3千克,長度為67.9厘米,高爆彈重41千克,長度為65.5厘米,最大射速6~8發/分,最大有效射程23000米/40度,炮口初速為875米/秒。副炮俯仰角度為-10~+40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8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9度/秒,射擊時的火炮後座距離為37厘米,裝填角度為+2.5度,全艦備彈18000發,每座炮塔各300發。
6座150毫米雙聯裝副炮均布置在上層甲板的同一平面上,每舷各3座,其中布置在前部和中部各兩座副炮的射界為150度,布置在後部的副炮射界為135度,6座副炮均可直接向其正前方射擊。6座炮塔的重量不一,其中布置在前部的兩座炮塔各重131.6噸,中部的兩座炮塔因各安裝有一座光學測距儀而各重150.3噸,後部的兩座炮塔最輕,各重97.7噸。該炮並不兼具防空能力,主要用以對付諸如驅逐艦這類裝甲防護較弱的中、輕型水面艦艇。
高射炮
「俾斯麥」級戰列艦裝備有8座雙聯105毫米炮、8座雙聯37毫米高射炮和20門20毫米高射炮。「俾斯麥」級戰列艦裝備有SK-C/33型和SK-C/37型65倍口徑105毫米雙聯裝炮各4座,每舷各4座。SK-C/33型與SK-C/37型高炮均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生產,其中SK-C/33型於1933年設計,1935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炮塔重26.425噸,單門火炮全重為4560千克,總長度6.84米,身管內刻有36條長5531毫米的膛線,身管長6.825米。膛室容積為7.31升,發射葯為6.05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2850千克/平方厘米,可發射重15.1千克,長116.4厘米的專用防空高爆炮彈,最大射速為16~18發/分,最大有效射高為17700米/45度,最大仰角時射高為12500米/85度,炮口初速為900米/秒。火炮俯仰角度為-8~+85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8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10度/秒,4座SK-C/33型高炮均裝備有各自獨立的炮瞄設備。而SK-C/37型則於1937年設計,1939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其主要參數與SK-C/33型基本相同,只是每座炮塔比SK-C/33型要略輕一些,炮塔水平旋轉速率提高為8.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12度/秒。射擊時需由艦上的4座專用光學測距儀提供目標參數,全艦備彈6720發,每座炮塔840發。
有鑒於SK-C/33型及SK-C/37型105毫米高炮的身管製造也均採用了復雜的雙節套管結構工藝,延誤了原定的出廠交付日期,致使「俾斯麥」號戰列艦在剛服役時只安裝了上層建築第一層甲板上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海上訓練結束後,「俾斯麥」號返回碼頭時又安裝了4座更新型的SK-C/37型高炮於上層建築第一層甲板的後部原本計劃等另外4座SK-C/37型高炮到貨後,再替換下先前已安裝於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但出海後才發現SK-C/33型與SK-C/37型專用的火控系統互不匹配,致使在其後的「萊茵演習」行動中,無法對來襲的英機形成有效的中、近程對空火力。
在近程防空火力上,「俾斯麥」號主要由大量的37毫米及20毫米高炮構成。其中SK-C/30型83倍口徑37毫米雙聯裝高炮於1930年設計,1934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炮塔重3670千克,單門火炮全重243千克,總長度8.2米,身管內刻有16條長2554毫米的膛線,身管長3.071米。膛室容積為0.5升,發射葯為0.365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2950千克/平方厘米。射彈重0.745千克,長度為1620毫米,最大射速為80發/分,最大有效射高8500米/45度,最大仰角時射程為6750米/80度,炮口初速為1000米/秒。俯仰角度為-10~+80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4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3度/秒,全艦共備彈32000發,8座SK-C/30型37毫米高炮均裝備有各自獨立的射擊炮瞄設備。實際上,德國的37毫米高射炮根本不可能達到最大射速80發/分,因為採用人工裝填方式的問題,37毫米高炮是二戰最差的高射炮之一。
20毫米高炮分為兩座MG-C/38型20毫米四聯裝和12座MG-C/30型20毫米單管裝兩種,其中MG-C/30型於1930年設計,1934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炮全重420千克,單門炮重64千克,總長度2.2525米,身管內刻有8條長720毫米的膛線,身管長為1.3米(即65倍口徑),膛室容積為0.048升,發射葯為0.12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2800千克/平方厘米,射彈重0.132千克,長7.85厘米,最大射速為200~280發/分,最大有效射高為4900米/45度,最大仰角時射高為3700米/85度,炮口初速為900米/秒。火炮高低俯仰角為-11~+85度,火炮的水平及俯仰方向的旋轉均由人工手動操作完成。MG-C/38型與MG-C/30型相比,將單管裝改為了四聯裝,致使火炮增重至2150千克,射速提高到480發/分,俯仰角度改為-10~49度,其它技術參數均與MG-C/30型基本相同。由於20毫米高炮大多為單管裝,僅有兩座為四聯裝,且兩型高炮均採用的是彈夾式供彈,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MG-C/30型與MG-C38型的射速僅分別為120發/分和220發/分,射擊時還必須由專人在炮位左側用手持式小型光學測距儀為炮手提供目標參數,炮手用常規準星瞄具對目標瞄準,實戰中難以形成足夠密度的近程對空火力。

防護系統
防護和生存力一直都是德國軍艦最顯著的性能強項,這與德國海軍的設計思想有關,從前無畏時代起,德國軍艦一直就是世界上最重視防禦的軍艦。德國人不僅在技術上強化了軍艦的防禦,也在設計取捨上加大了軍艦防禦的優先性:「俾斯麥」級是二戰時代建成戰列艦中裝甲比重最大的戰列艦,不含炮塔旋轉部分的裝甲總重量就達到了標准排水量的41.85%;也是二戰時代防護尺度最大的戰列艦,主裝甲堡側壁覆蓋了70%的水線長度和全部的干舷高度。
「俾斯麥」級戰列艦主要使用了以下幾種鋼材建造:St42(Schiffbaustahl 42)造船鋼,於1931年在傳統的二號造船鋼基礎上改進而成,用於建造俾斯麥的上層建築和非裝甲艙段艦體結構。其硬度為140-160HB,抗拉強度為420-510MPa,屈服強度為340-360MPa,彈性形變范圍21%,性能不低於其它國家的同類產品。
St52(Schiffbaustahl 52)造船鋼,於1935年在著名的三號造船鋼基礎上改進而成,用於建造俾斯麥的裝甲艙段和輕裝甲艙段艦體結構。其硬度為160-190HB,抗拉強度為520-640MPa,屈服強度為360-380MPa,彈性形變范圍21%,同時具有極佳的韌性和延展性,具有很強的抗斷裂和撕裂能力。雖然其較軟的材質抵抗動能穿甲彈的能力較弱,但它擁有優秀的構造強度保持能力和優良的魚雷爆破沖擊波抵抗能力。
Ww(Krupp Wotan Weich Homogeneous armour steel)高彈性勻質鋼,於1925年在傳統的KNC裝甲基礎上發明,用於建造俾斯麥的主防雷裝甲。其硬度為190-220HB,抗拉強度為650-750MPa,屈服強度為380-400MPa,彈性形變范圍25%。
Wh(Krupp Wotan Hart Homogeneous armour steel)高強度勻質鋼,於1925年在傳統的KNC裝甲基礎上發明,其中的高性能部分(Wotan Starrheit,簡稱Wsh)被用於建造「俾斯麥」級的所有水平裝甲和首尾水線裝甲帶以及內部縱橫向裝甲。其硬度高達250-280HB,抗拉強度為850-950MPa,屈服強度為500-550MPa,彈性形變范圍20%。
KCn/A(Krupp cementite new type A)表面滲碳硬化鋼,於1928年在傳統的KC裝甲基礎上發展而成,用於建造俾斯麥的舷側、炮座、炮塔立面、指揮塔立面裝甲。其表面硬度高達670-700HB,遞減滲碳深度為40-50%,基材硬度為230-240HB,基材抗拉強度為750-800MPa,基材屈服強度為550-600MPa。
1、堅固的艦體構造和細密的艙室分割
在縱向俯視圖上,「俾斯麥」級的艦體為紡錘形,中間最粗,向首尾兩端以拋物線形逐漸變細,這種形態的艦體很容易獲得可靠的構造強度。在橫向上,由於布置了厚重的上部舷側裝甲和上裝甲甲板,該艦在上甲板下方就布置了第一主構造梁,並在第二甲板下方布置了第二主構造梁,使該艦擁有雙層艦體上部主構造梁,而不是象其它多數國家戰艦那樣在主水平裝甲下方布置單一的主構造梁,這樣做的好處是充分利用了15米高36米寬的全部艦體橫截面的尺度布置主承力結構,最大限度的增加了承力結構的幾何力矩從而提高了強度。
「俾斯麥」級全艦分為22個主水密隔艙段,從第3到第19艙段為主裝甲堡區域,艦體主裝甲堡長達171米,最寬處36米,保護了70%的水線長度和85%-90%的浮力以及儲備浮力空間,這是任何同時期戰艦也無法做到的大手筆。在巨大的艦體主裝甲堡內,德國人又在縱向和橫向上安裝了多重裝甲和水密隔板。以鍋爐艙段下部艦體為例,除了兩舷各擁有寬度為5.5米的防雷隔離艙外,內部又被分成三個並排布置的水密隔艙,每個隔艙內安放著兩台高壓重油鍋爐,俾斯麥擁有兩個這樣的艙段,它們中間被一個副炮彈葯庫艙段隔開。在這樣的布置下,一個鍋爐艙進水,戰艦只會損失六分之一的動力,來自一個舷側方向的攻擊最多隻能讓戰艦的兩個鍋爐艙進水,損失三分之一的動力。此外,與其它國家的戰列艦不同,依託大量的橫向、縱向和水平裝甲,該艦在主水平裝甲以上的上部艦體內也設置了大量的水密隔艙。加上下部艦體,俾斯麥全艦被細分成數千個大小不一的獨立水密隔艙,就像鍋爐一樣,該艦每個重要的子系統都被以盡可能降低風險的原理分隔放置在這些隔艙內。
2、結構簡單但工藝優異的防雷結構
「俾斯麥」級的防雷隔離艙在舯部深5.5米,向艦尾方向逐漸減至5米,向艦首方向逐漸減至4.5米,由22mmSt52船殼—空氣艙—18mmSt52油艙壁—油艙—45mmWw主防雷裝甲板—8mmSt52防水背板構成,為兩艙四層鋼板的布置結構。該結構在動力艙段的主防雷裝甲後面沒有設置完整的過濾艙,而在副炮彈葯庫和主炮彈葯庫艙段的主防雷裝甲到彈葯庫壁之間,管線艙和下方的儲藏艙一起形成了完整的過濾艙。整體上看,除了彈葯庫艙段的布置相對還算嚴密以外,與同時期其它國家戰列艦的防雷結構相比較,「俾斯麥」級的結構要簡單得多,設計要求也不高,僅僅為抵禦250kgTNT的水下爆破。但德國海軍在1944年11月12日關於「提爾皮茨」號損失的222-45號技術報告上指出它的TDS(Torpedo defence system)能抵擋300kg德國hexanite烈性炸葯的水下爆破,可以認為這是該級戰艦防雷系統的實際准確防禦水平。
3、全面防護
「俾斯麥」級的主裝甲堡長達171米,覆蓋了70%的水線長度,裝甲堡側壁從水線以下3米多處一直延伸到上裝甲甲板,在整個舷側立面的常見被彈部分都布置了厚重的裝甲,是二戰時代裝甲覆蓋面積比例最大的戰列艦。其上部2.6米高的舷側裝甲帶由厚達145mm的KCn/A鋼板製成,與50-80mm的Wh上裝甲甲板一同保護著整個位於主裝甲堡上部艦體內的水兵生活和工作區,可以抵擋重巡洋艦的炮彈和中小型航空炸彈。中部是位於水線上下的320mm厚5.2米高的KCn/A鋼板製成的主舷側裝甲帶,可以在正常交戰距離以材料質量優勢獨自抵擋大部分戰列艦的炮彈。在吃水9.8-10.4米的作戰常態重量時,俾斯麥高5.2米的320mm主舷側裝甲有2.6-3.2米被埋在了水下,在320mm主舷側裝甲的下方,還有一道高0.6米均厚為170mm的主舷側裝甲下沿,使該艦擁有深入水下達3.2-3.8米的舷側裝甲,為其提供了良好的水下防彈能力,炮彈必須在水中穿行很長的距離擊中更低的位置才能穿過22mm船殼進入防雷吞噬艙和吸收艙,這時後面的45mm主防雷裝甲板已經能夠獨立抵擋。
在艦體主裝甲堡內,位於主裝甲甲板以下的空間,設置有8道由厚達20-60mm的Wh鋼板製成的橫向內部裝甲牆,它們也被同時作為艦體橫向構造的一部分。8道裝甲牆和首尾兩端320mm厚的橫向外裝甲牆共同把「俾斯麥」級主裝甲堡內的下部空間分為9個重裝甲艙段,其中的6道,以30mm的厚度又延伸到上部艦體內,和首尾兩端100-220mm厚的橫向外裝甲牆共同把主裝甲堡內的上部空間也分為7個重裝甲艙段。即使有戰列艦炮彈或穿甲炸彈射入其中爆炸,彈片受到這些內部裝甲的阻擋,破壞力也會被控制在較小范圍的空間內。
「俾斯麥」級的艦首和艦尾水線部位分別設有60mm和80mmWh鋼製成的輕裝甲帶,它們會在艦體受到攻擊的時候盡可能的保持水線外形的整體完整度,防止艦體表面發生大面積破碎。二戰時代的大部分新式戰列艦都採用了重點防護的方式布置裝甲,這是因為它們的裝甲比重小,沒有多餘的裝甲去防護非致命部位,保證重點部位不被擊穿,是首要的。
4、全面防護中的重點防護——穹甲
二戰時代大部分國家的軍艦主水平裝甲都是布置在主舷側裝甲上方,與主舷側裝甲上方邊緣連接,構成一個密閉的裝甲盒。德國軍艦則不同,它採用了一種叫做裝甲堡延展結構的裝甲布置方式,其主水平裝甲位於主舷側裝甲一半左右位置的腰部,在靠近舷側的兩端以小俯角向下傾斜,延伸到主舷側裝甲的下部位置與之相連,這樣的主水平裝甲在橫截面上看起來是一個穹頂,被稱為「穹甲」。穹甲頂部位於水線附近,在軍艦處於作戰常態排水量的時候則往往位於水線以下,這就使得敵方炮彈在穿過其主裝甲帶後還必須再穿過這層裝甲,才能進入德艦的機艙、鍋爐艙、副炮彈葯庫和主炮彈葯庫。雖然穹甲布置縮小了艦體核心艙室的空間高度,但這個問題往往在德艦艦體主裝甲區的巨大長度上得到彌補,從而保持了德艦核心艙室的空間總量。以俾斯麥戰艦為例,其380mm主炮彈葯庫,鍋爐、輪機、150mm副炮彈葯庫,105mm、37mm和20mm高炮彈葯庫,鍋爐艙到輪機艙的蒸汽輸送管道,貫穿全艦的縱向主電纜通道全部布置在了80-120mm穹甲的下方,容納的設施比大部分其它國家的新式戰列艦還多。
5、雙層裝甲甲板
德國戰列艦沒有設置兩用甲板,它們採用了裝甲甲板和水密甲板分離的傳統布局。「俾斯麥」級位於機艙和彈葯庫上方的艦體水平結構有三層,第一層由柚木+50-80mmWh裝甲甲板+10mmSt52水密甲板+第一主構造梁構成;第二層由20mmSt52水密甲板+第二主構造梁構成;第三層是該艦上為數不多的創新設計之一,在80-100mmWh水平部分裝甲甲板的下方是20mm的St52水密甲板,再往下並沒有像其它國家的戰列艦一樣布置主構造梁而是水平鋪設了一層構造加強筋,與裝甲甲板一同被作為艦體構造的組成部分,承擔和主構造梁相近的作用。此外,構造加強筋由彈性形變范圍剛好比Wh鋼略大一點的St52鋼製成,可以隨著Wh裝甲板一同發生彈性形變並分擔抗拉峰值受力,再隨著Wh裝甲板一同恢復,以此提高整個水平結構的防禦力,加強這道保護動力艙和彈葯庫的最後防線。
6、火力、火控和指揮系統防護
「俾斯麥」級前後各有兩座雙聯裝的380mm主炮塔,其炮座露天部分是厚340mm的KCn/A裝甲鋼圈,炮座在艦內從80mm上裝甲甲板到100mm主裝甲甲板之間的部分是厚220mm的KCn/A裝甲鋼圈,外圍側面受到145mm-320mm的KCn/A舷側裝甲和30mmWh內部縱向裝甲的保護,總厚度為395-570mm,防禦能力高於炮座露天部分。
「俾斯麥」級主炮塔旋轉部分的正面是360mm的KCn/A裝甲板,側面是220mm的KCn/A裝甲板,背部是320mm的KCn/A裝甲板,頂部由130-180mm的Wh裝甲板覆蓋。背部厚達320mm的KCn/A裝甲是為了對付數量眾多的敵艦從左右舷側方向夾攻而設置的,
「俾斯麥」級的副炮塔擁有100mmKCn/A的旋轉部分正面裝甲和80mmKCn/A的露天炮座裝甲,能抵擋輕巡洋艦級別的炮彈。第一甲板下面是145mmKCn/A的上部舷側裝甲帶+30mm的Wh裝甲座圈,能抵擋重巡洋艦級別的炮彈。彈葯輸送通道通過其中一直延伸到穹甲,副炮彈葯庫位於穹甲下方獨立艙段的中央部分內,受到320mm主舷側裝甲和100-120mm穹甲的保護。與主火力系統的防護情況相似,俾斯麥副炮火力系統的防護也是由上至下逐次遞增。大部分其它國家的新式戰列艦副炮塔都不具有俾斯麥這樣厚重的裝甲,這也是德艦全面防護的一個體現。
「俾斯麥」級的指揮塔立面裝甲為350mmKCn/A,頂部220mmWh,底部70mmWh。同時德國戰列艦指揮塔的防護空間大,可以容納更多的指揮人員和設備。此外該艦在後部艦橋上還擁有一個立面裝甲為150mmKCn/A的備用指揮塔,在主桅樓頂端還擁有一個立面裝甲為60mmWh的裝甲瞭望塔,是大部分其它國家的新式戰列艦所沒有的。該艦安置在三個裝甲塔上方的三個主要探測和火控系統單元也安裝有60-200mm不等的立面裝甲,防護極為考究。

動力系統
「俾斯麥」級擁有12個高壓瓦格納鍋爐,兩兩放置在6個水密
「俾斯麥」級戰列艦防禦剖面圖
隔艙內,蒸汽輸送管道直接穿過同樣位於穹甲下方的副炮彈葯
庫艙段通向3個主機艙,每個主機艙內安放著1台渦輪蒸汽輪主機,每4台鍋爐同時向1台渦輪蒸汽輪主機提供動力,主機為3台Blohm&Voss蒸汽輪機,單機最大輸出功率為45400馬力,3台總功率達136200馬力。每一主機驅動一個螺旋槳,直徑為4.7米。
此外在過渡艙內有蒸汽輸送轉換結構,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交叉提供動力。「俾斯麥」級的動力系統設計功率為138000馬力,但實際穩定輸出功率高達150170馬力,極速輸出功率更是高達163026馬力,使得「俾斯麥」級戰列艦擁有穩定很高的航速。

火控系統
「俾斯麥」級的主炮副炮射擊指揮所在前後桅樓設有兩處。前桅樓頂端安裝有FuMO23型雷達和大型光學測距儀,FuMO23 雷達的矩形天線高2 米,寬4 米,工作頻率為368兆赫,波長約為81 厘米,最大作用距離約為25 千米。這種雷達性能本來完全能夠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搜索水面,但德國的雷達設計沒有採用方位顯示器(也就是所說的P型顯示器),僅有距離顯示器,方位依靠天線底座的同步感應器驅動機械方位顯示盤指示,因此這種雷達在對多個目標和曲折的海岸探測時非常繁瑣,方位雷達僅能針對單個的目標才具備清晰的目標舷角關系,因此這種雷達只能用作火控目標指示。81 厘米波長測量誤差偏大,但能夠滿足戰列艦在25千米距離上的齊射火控性能。德國海軍也沒有打算把這種雷達用在更復雜的探測場合,只是將天線與10.5米光學測距儀安裝在一起僅僅用於火控。聯合基座能夠旋轉360 度,從戰艦最高點環視海面。FuMO23 雷達沒有P型方位顯示器的原因之一是德國納粹高官們認為這種裝置過於復雜和奢侈,這是「俾斯麥」號設計上的一個重要缺陷,利用P 型顯示器至少能夠了解更復雜的海面態勢。
德國海軍採用兩個這種FuMO23雷達和10.5米測距儀轉塔來進行兩個主要射向的火控。在「俾斯麥」號後艦橋上,同樣布置了1 部轉塔,通常承擔控制後部主副炮對第二個目標的射擊指揮,或者在前桅樓雷達測距儀轉塔被摧毀時,作為全艦火力的射擊指揮備份。前桅樓柱型裝甲結構一直向下伸延到裝甲甲板下的火控解算艙。後部艦橋正下方的裝甲帶甲板同樣設置了解算艙(所謂的解算艙實際是多炮塔的射擊指揮儀艙)。德國的機電式射擊指揮儀非常龐大和復雜,能夠直接連接主炮塔控制機電氣櫃控制主炮塔,同時解算結果用機電刻度盤顯示在相關指揮艙室。但是其精度和可靠性依舊非常高。除測距儀雷達轉塔安裝了10.5 米光學測距儀外,主炮炮塔也安裝了獨立的10.5 米測距儀,便於在指揮轉塔失效後,繼續按炮長電話口令進行測距和火控射擊,但此時火控彈著散布要大很多。150 毫米副炮炮塔安裝有獨立的6.5 米光學測距儀,對空射擊的火控站分別有4 處, 兩處在主桅樓兩側,有球型防護罩,另兩個沿艦體縱軸線布置在後上層建築頂部,4 處對空火控站都裝有4.5 米測距儀。按照「俾斯麥」級的防空武器配置,4 處火控站能夠指揮對4 個目標的對空火力。105 毫米高炮有隨動系統,可以分別與相應的火控站連接進行自動控制,而其他中小口徑高炮則只能採用電話和人工操作。150 毫米副炮參與對空射擊時由炮塔測距儀或前後雷達測距儀轉塔進行火控,在同時發生交戰的情況下,主副炮都無法騰出轉塔進行對空火控。
火控和射擊組織的原則是盡可能用盡量多的火炮齊射和盡可能快的發射速度,並用盡可能幾率大的射擊方式,而射擊指揮儀則要在盡可能遠的距離上發現目標和完成測距。首輪齊射組織非常重要,對修正具有決定性作用。在40年代炮瞄雷達出現前,主要依靠對齊射的彈著觀察進行諸元修正。一旦確認准確的方位距離,則所有主炮將一同按准確諸元進行齊射。同時航海長也將採用機動,盡力保證這個較為准確的方位距離在至少兩輪齊射內近似不變。

⑶ 德國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有哪些性能參數

性能參數

艦全長:235.4米,艦全寬:30米,吃水:9.93米,標准排水量:31847噸,滿載排水量:39017噸,動力裝置:3x蒸氣輪機、12x鍋爐,軸數:3軸,動力輸出:117716千瓦,航速:31.65節,續航力:10000海里/17節,主炮:3座SKC/32三聯裝283毫米54.5倍徑,副炮:4座雙聯裝150毫米4座單聯裝150毫米,防空兵器:7座雙聯裝105毫米8座雙聯裝37毫米38門20毫米,魚雷發射管口徑:2座533毫米,水上飛機:3架Ar-196水上偵察機,艦員:1669人

設計建造

有著戰列艦的裝甲和火力,巡洋艦的航速。是德國海軍專門用於突破皇家海軍的封鎖,到大西洋游獵商船的艦種。1943年底襲擊北冰洋航線時被HMS包圍,戰沉。

許多研究2戰海軍史的人都認為沙恩並不是純正的戰列巡洋艦,因為她的火力比巡洋艦大卻仍小於戰列艦很多,如擊沉它的keof york號戰列艦。而裝甲也過於強大。但是不要忘記,德國沒有HMS那樣的遍布全球的海軍基地和有完善艦種的艦隊。沙恩一般也只是單艦或雙艦出擊。所以德國之後把整個艦隊的輔助火力都加到她身上,這樣她就擁有了數量眾多的副炮甚至魚雷。同時加上厚厚的裝甲,以便在沒有維修基地的外海長期作戰。是一艘漂亮而實用的軍艦。

排水量31800噸,航速31.5節,艦上武器有283毫米炮9門,150毫米炮12門,105毫米炮14門和37毫米炮16門,魚雷發射管6座,飛機4架,艦員約2000名。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是二戰中的國海軍最富有傳奇色彩、戰績最大的艦只。雖然它最終還是落得了長眠海底的悲劇性結局。但是它的存在曾長期令盟國海軍頭疼不已,而且以是艦炮擊沉航母的僅有兩個戰例之一。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是一個集各種海軍思想、海軍技術為一體的戰艦。它的設計思想源於一戰後的國的「袖珍戰列艦」——「德意志」級。

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署的《凡爾賽和約》的條款中明確規定:戰敗的德國不準建造和擁有一艘無畏型的戰列艦,僅允許其保留8艘老舊的戰列艦,這些艦除了用於訓練及海岸防禦外,不做其它用途。替代艦必須在舊式戰列艦其下水時間後20年才可動工建造,最大排水量被限制在10160頓以內,艦炮口徑也被限制在280毫米內。

為此而受到限制的德國人決定在限制內充利用每一噸排水量,製造一種有相當強的裝甲防護能力、排水量大於巡洋艦,速度大於戰列艦、火力超過巡洋艦的袖珍戰列艦」。這樣1929年2月「德意志」級開工建造了。雖然「德意志」袖珍戰列艦從各個方面都無法和英國的戰列巡洋艦相比,但綜合性能卻優於法國的主力戰艦。

到了1932年事情發生了變化,法國開始建造「敦刻爾克」級快速戰列艦,它的性能要大大超過「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德國人再也忍不住了,他們決定違反《凡爾賽和約》秘密研製設計一種性能能與「敦刻爾克」級相匹敵的軍艦——「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這一級的戰艦最初設計排水量是19000噸,裝有8門305毫米炮,航速為34節。裝甲厚度與「德意志」級相同。但是不久後德國專家就發現這種設計方案的裝甲太薄,於是又提出新的方案:排水量26000噸,加裝三座三聯裝380毫米炮,航速為31節。

「沙恩霍斯特」剛一開工建造,德國就與英國簽定了英德海軍協議,被允許建造排水量35000噸級的軍艦。因德國與英國簽定海軍協議的原因,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以此為依據,認定德國海軍當前的主要對手是法國而不是英國,所以需要盡快有一種能與法國剛動工的新式戰列艦「黎塞留」級相當的軍艦。因此26000噸的「沙恩霍斯特」方案又落伍了。

但是德國人為了趕時間,決定使用一戰時期德國海軍的「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的艦體為藍本,把排水量提高到35000噸,安裝三聯裝380毫米艦炮,最大裝甲厚度為360毫米,換裝蒸汽輪機,將航速提高到32節。

但是由於380毫米艦炮尚未研製成功,德國海軍決定暫用「德意志」級上的283毫米炮,待380毫米炮研製成功後在安裝上去。「沙恩霍斯特」級的兩艘姐妹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諾」號)的建造速度極快,分別在1935年3月和5月開工,與1938年5月和1939年7月完工。但兩艦尚未換裝380毫米炮,第二次世界大戰就與1939年9月1日爆發了。

由於德國設計人員缺乏經驗,這兩艘倉促建成的軍艦,存在著很多缺陷,不倫不類。其排水量與英國的戰列艦相當、速度與戰列巡洋艦相當、裝甲厚度又大於戰列巡洋艦,可火力又介於戰列巡洋艦和巡洋艦之間。其結果是英國的戰列艦追不上,巡洋艦打不過,戰列巡洋艦與之較量又要吃虧。因為「沙恩霍斯特」級具有以上意想不到的古怪特點,使其像兩條鯊魚,既兇猛,又難捉。

⑷ 俾斯麥號,密蘇里號,大和,武藏,信濃,那艘戰列艦最厲害

應該是密蘇里號,,,,其艦炮口徑為406mm,超過了俾斯麥號的380mm炮(但一定程度上講,俾斯麥號的戰略威懾作用比密蘇里,大和級的兩艘和信濃號都要巨大,當時牽制了皇家海軍一半的艦船), 而且密蘇里號的防空能力也在這幾艘戰列艦占優(大和。武藏。俾斯麥號都是因為艦載機而覆滅的)。 另外,密蘇里的406mm雖不及大和號,但是從綜合作戰實力講,衣阿華級四艘戰列艦(衣阿華號,新澤西號,密蘇里號,威斯康辛號)都為您說的幾艘中的第一,, 在經過後期的現代化改裝後,密蘇里甚至加裝了導彈,那麼可以肯定,密蘇里一級可以說是戰列艦的經典之作。O(∩_∩)O~謝謝

⑸ 德國提爾皮茨號與俾斯麥號戰列艦誰更厲害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技術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戰列艦。1939年下水,次年編入現役。滿載排水量5.1萬噸,航速30節,艦長251米,續航力9280海里,航速16節。裝備380毫米主炮8門、150毫米艦炮12門、105毫米艦炮16門,載機6架,艦舷裝甲厚度145~320毫米,炮塔裝甲厚度130~360毫米,艦員2000餘人。1941年5月18日同「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奉命出海,企圖進入大西洋,破壞英國海上交通線。21日被英國偵察機發現,遭英海軍本土艦隊堵截。24日晨在丹麥海峽與英艦交戰,擊沉英國「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擊傷「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午夜遭英「勝利」號航空母艦魚雷機攻擊。26日遭英「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魚雷機攻擊,喪失機動能力。27日上午在法國布雷斯特以西450海里處沉沒。
俾斯麥級戰艦是納粹德國建成的最大的戰艦。

在納粹德國宣布撕毀《凡爾賽和約》之後,1935年與英國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准備建造俾斯麥級戰艦。英國曾要求德國將該艦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噸,但德國以其不是華盛頓海軍條約簽字國為由斷然拒絕。俾斯麥級艦體採用平甲板船型,受穿越基爾運河水深限制,適度加寬艦體減少吃水,上層建築比較緊湊,提高了艦體的穩定性。由於是德國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以後首次建造純正的戰艦,為了降低風險,保證研製進度,盡量採用現成的技術,決定採用雙聯裝380毫米口徑艦炮,理論射速很高,達到同期戰艦的最高水準,主炮穿甲彈採用「高初速輕型彈」,但其遠距離著靶存速性能相應降低;裝甲防護沿用「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設計模式(稱為「全面防護」),關鍵部位的裝甲略顯單薄。 同級艦兩艘:俾斯麥號(Bismarck)、提爾皮茨號(Tirpitz, 亦譯作「鐵必制」)。俾斯麥號1936年7月開始建造,提爾比茲號1936年11月開始建造。

1941年5月19日,新服役的俾斯麥號首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壞英國海運航缐。英國海軍調遣胡德號戰斗巡洋艦和威爾斯親王號戰艦攔截。戰斗僅僅進行了不到10分鍾,俾斯麥號的穿甲彈引發了胡德號的後部主炮彈艙發生了大爆炸,胡德號艦體迅速斷裂沉沒。俾斯麥號還擊傷了威爾斯親王號,自身也中彈負傷導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英國隨後調遣皇家海軍的近一半艦只前來圍擊。5月27日,俾斯麥號被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的艦載魚雷機打壞船舵,無法操舵。次日趕到的英國艦隊群起圍攻,戰斗中親自坐鎮指揮俾斯麥號的德國海軍上將盧金斯也隨之喪命。該艦的上層結構幾乎全被摧毀,但船體仍大致完好,英國巡洋艦向俾斯麥號發射了魚雷,在完全喪失戰鬥力的情況下,為避免該艦遭英軍擄獲,艦長最後下令其自沉於距法國布勒斯特港以西400海里的水域。 二號艦提爾皮茨號建成後自從1942年就一直隱藏在挪威的峽灣中,吸引了盟國大量的海軍兵力,英國海空軍動用重型轟炸機、袖珍潛艇、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多次發動襲擊都未能將其擊沉,直到1944年11月12日被英國皇家空軍使用重型轟炸機攜帶五千五百公斤的沉。

俾斯麥號以普魯士王國首相和德意志帝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1815年-1898年)命名,人稱「鐵血宰相」。
提爾皮茨號以德意志帝國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鐵必制)(1849年-1930年)命名,人稱「德國海軍之父」。

⑹ 二戰德國戰艦艦名

德意志級戰列艦、舍爾海軍上將號、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俾斯麥級戰列艦、提爾皮茨號等。

1、德意志級戰列艦

德意志級戰列艦是二戰前德國建造的一級戰列艦。德意志級戰列艦實際上是另一個類似戰列巡洋艦的方案,不是輕型的戰列艦,而是非常重火力的巡洋艦,體形比較小,裝有六門280毫米口徑主炮,不是使用蒸汽機作為動力,而是使用柴油機做動力,二戰中德國海軍將其重新劃分為重巡洋艦,也可以被劃分為一戰前後盛行的裝甲巡洋艦。

2、俾斯麥級戰列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 是納粹德國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艦,超越了英國皇家海軍旗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成為當時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戰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主尺度為250.5米×36米×9.1米,標准排水量為41700噸和42300噸,滿載排水量49400噸和52900噸,艦員編制2092人和2608人,動力為3台蒸汽輪機,三軸推進,最大航速30節,最大續航力8500-9000海里,主甲板裝甲厚80至120mm,主要武器為4座雙聯裝380毫米艦炮。

3、舍爾海軍上將號

舍爾海軍上將號於1933年4月1日下水,並由萊因哈特·舍爾上將的女兒—法烏·瑪里安·貝塞爾(Frau Marianne Besserer)為該艦命名。

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署的凡爾賽和約的條款,明確規定德國不準擁有一艘其公海艦隊(High Seas Fleet)性能優良的無畏型戰列艦,僅被允許保留8艘老式的非無畏型戰列艦,這些艦只除了用於訓練及海岸防禦外,別無他用。

其替代艦必須在其下水時間之後20年才可動工建造。最大排水量被限制在10 160t以內,其主炮口徑不得超過280mm,這些限制是為了僅讓德國海軍成為一個斯堪的那維亞地區海軍的水平。

由於最早的非無畏型戰列艦早在1902年12月就已下水了,因此如何在條約限制內達到最佳作戰性能成了當務之急,但當時實際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不允許馬上採取行動,而且設計人員大部分已分散了,僅有一些理論設計研究,因此直到1926年才完成設計細節,經討論,最佳的方案選擇是,裝甲巡洋艦的艦體的裝備戰列艦的主炮。

這是德國人針對條約限制獨創的一種新型軍艦,稱之為裝甲艦(Panzerschiff)。簡單地講,該級艦的火力比當時的任何一艘裝備203.2mm炮、只有輕裝甲防護的10 000t級條約型重巡洋艦都要強,高達26knts的航速比當時的戰列艦要快,使其能避免與之交火。能夠進行遠洋破交作戰。

4、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是20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設計建造的一種大型主力戰艦。該級戰列巡洋艦裝備9門280毫米口徑主炮、12門150毫米副炮、14門105毫米高射炮和16門37毫米機關炮,艦上主機功率16.6萬馬力,最高航速達32節,但全艦裝甲防護存在水平甲板較弱的問題,全艦設計排水量達32000噸。

沙恩霍斯特級同級艦兩艘:沙恩霍斯特號(Scharnhorst)、格奈森瑙號(Gneisenau) 。首艦沙恩霍斯特號1935年5月開工,1936年10月下水,1939年1月服役,1943年12月26日被擊沉;二號艦格奈森瑙號1935年5月開工,1936年12月下水,1938年5月服役,1942年2月26日被擊毀 。

5、提爾皮茨號戰列艦

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是納粹德國海軍俾斯麥級戰列艦的2號艦。提爾皮茨號以人稱「德國大洋艦隊之父」、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1849年-1930年)的名字命名。該艦曾被盟軍稱為「孤傲的北方女王」。最終被英軍的超重型航空炸彈「高腳櫃」所毀滅。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最厲害的戰艦是什麼樣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