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霍布斯的個人主義方法論有什麼意義
霍布斯的個人主義方法論意義:
將社會的發展看作是許多個人的聚集(整體上是個人主義的一種形式),以此解讀和研究許多學科。在最極端的形式上,方法論的個人主義認為整體只不過是許多個體加起來的總合(原子論)。
經濟政策問題上的自由放任態度。這種態度在德國被謔稱為『斯密主義』或『曼徹斯特主義』。無論哪個經濟學家,只要他根據有關單個家庭和企業行為的假設來建立其理論結構,就會被懷疑在頌揚他所描述的個人私利相互自由作用的結果。
(1)德國個人主義體現在哪裡擴展閱讀:
在主要使他們感興趣的問題的范圍內,也就是在有關經濟機制的邏輯性的問題的范圍內,那個時期的理論家所採用的方法,可以作為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來加以辯護,而且他們的研究成果,就其本身而言,實質上並沒有受到這種方法所固有的限制的損害。
社會由個人組成的,構成社會和經濟活動的唯一真實的基礎是個體的人,離開了個體的人,社會不復存在;社會中的任何行為都是由個人做出的,一個社會或集體有所作為,總是經由相互合作的個人的行動表現出來的。
社會或者集體是無法被具化的,只有個人的行為才賦予社會或者集體以具體的意義;分析和研究個人的心理和動機是分析和研究社會現象的出發點,只有進行個體分析,才能真正理解社會現象及其本質;對社會現象的分析應當是從個人到社會,而不是從社會到個人。
Ⅱ 德國的表現主義
德國表現主義是在一股反傳統的思潮中孕育而生,在創作方法上它摒棄了在歐洲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模仿論或反映論,推崇極具個人色彩的表現論的美學。藝術家們在繪畫創作中不再只是客觀的描摹世界,而是根據自己內心內在的需求,把自己的主觀情感、意象與幻想進行創作。與此同時,這一傾向與尼採的悲劇美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形成交匯,產生了一種奇詭新穎的審美形態與藝術特徵。
關鍵詞:德國;表現主義;主觀情感;個人色彩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8-0166-02
一、德國表現主義的先驅人物
代表先驅:「蒙克」、「康定斯基」等。表現主義的先驅: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代表作《鬼魂奏鳴曲》。他把夢魘鬼魂搬上銀幕,將人、亡魂幻影同時登場,被稱為表現主義文學。在20世紀初的歐洲文藝運動與思潮中,表現主義以其鮮明的外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典型代表人物:凱爾希納(1880~1938),是德國表現主義畫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凱爾希納早期從事繪畫與木刻,在慕尼黑藝術學校進行深造學習。他先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飽受戰爭、疾病與窮苦的煎熬。他深受高更和梵高創作畫風的影響,強烈崇拜反自然主義色彩的表現方式。1901年他前往德累斯頓學習建築,受新藝術運動的影響於1905年與海克爾、洛特魯夫等成員成立橋派。他們期望如巴黎野獸派一樣能在當地產生巨大的影響[1]。凱爾希納1911年定居柏林,開辦現代繪畫研習所。在1933年受到法西斯迫害,作品被從美術館移出、沒收搗毀。納粹上台後遷居瑞士,然而這次的遷徙並沒有使凱爾希納看到希望,德軍進入奧地利,邊境距離凱爾希納的家25公里。這一次他徹底感到絕望,在長期的被迫害和病痛中開槍自殺身亡。他的主要作品有:《街道》《街頭五個女人》《橋社畫家肖像》《馬戲團的騎士》等。凱爾希納作為橋社的重要一員,他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在繪畫風格上,凱爾希納以叛逆、抽象躁動、狂放不羈驚世,他崇拜梵高與塞尚,但在作品的表達氣質上並不具備歡快的靈動感,取而代之的則是德意志民族的堅韌奮發的風格。凱爾希納的作品融於生活,給人以慵懶頹廢的諷刺意味。這位狂野不羈極富激情的畫家在藝術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德國表現主義藝術特徵
德國表現主義從人性所共有的特徵出發,隨人物內心情緒變化而塑造事物的外部形態。表現主義將醜陋與怪咖搬上銀幕,在內容上反對客觀模仿,要求一切從主觀感受出發,並力求突破傳統的束縛[2]。雖然表現主義畫家對繪畫的創作主張與表現方式各有不同,但從主觀層次來看卻是相同的。與此同時,這一傾向與尼採的悲劇美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形成交匯,產生了一種奇詭新穎的審美形態與藝術特徵。總體來說,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暴力的激情。德國表現主義繪畫充滿著對客觀真實的暴力,整個畫面都具有粗放狂野的激情,表現主義畫家面對往往表現出偏激的感情色彩,比如憂郁痛苦愁苦等,這同時也在畫面中反映出一種比較「幽暗」的美感。最為代表的是梵高與蒙克的作品。如蒙克《吶喊》(如圖1所示),蒙克,挪威畫家,是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其艷麗鮮明快活的色彩給我們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通過誇張的手法把原本安靜祥和的雲彩和潺潺的小溪表現為纏繞、扭動、狂亂的色線,從而與橋的粗壯挺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蒙克又通過對主人公誇張的動勢傳達出波的流動和刺耳的聽覺感受,將畫面的表現形式推到了高潮。刺眼的橘黃背景色使整個畫面充斥著動盪與極度焦慮的情緒感。這種簡練而又細膩的人物變形表達出了對社會的政治諷刺和批判意味。由此圖我們可以看出表現主義者大多以主觀是唯一事實依據,著力表達出藝術家們自己內心情感而非順應外界市場的潮流。不再將和作品的真實視覺感作為衡量藝術品優劣的基礎,而是把個人情感由內向外表達出去。他們把對社會的不滿通過畫紙表現出來,所呈現出來的情感主題具有孤獨、恐懼瘋狂與死亡的感情色彩[3]。
Ⅲ 什麼是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是指社會中個人與群體關系。
個人主義指的是一種鬆散的社會結構,而集體主義則是一種緊密的社會結構。重視個人主義的文化傾向於強調個人權利與自由,非常鬆散地結成社會關系網,並極大關注自尊。
個人感情服從團隊整體利益,並且雇員們更可能會問:「什麼對組織最為有利?」保全面子在集體主義文化中至關重要。成功地保全面子時,一個人在團隊中的地位也就得以維系。
美國具有個人主義文化:日本是集體主義的,其文化可以「槍打出頭鳥」一言概括。
文化的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層面反映的是不同的社會對集體主義態度不同。在集體主義盛行的國家中,每個人必須考慮他人利益,組織成員對組織具有精神上的義務和忠誠。而在推崇個人主義的社會中,每個人只顧及自身的利益,每個人自由選擇自己的行動。
Ⅳ 德國是個人主義國家還是集體主義國家
就目前來說,歐盟國家大多數都是個人主義國家,個人主義講究以人為本,每個人的個人權利被放到最大。德國是一個尤其強調個人主義的國家。他們更多的強調的是對於自身價值的肯定。通常在接到一個任務時,德國人更願意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實現,而並非是通過尋求各方面的幫助,來達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