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英國為什麼被稱為「歐洲攪屎棍」,什麼政策太惡心
因為多虧了英國這個歐洲攪屎棍,不然歐洲大陸有可能早一步就得到統一。為了英國自己國家的利益,英國在歷史上曾經出了一項政策,就是為了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而去削弱歐洲大陸的強國,這就是著名的大陸均勢政策。
所以,我們不得不說,如果沒有英國,歐洲就可以減少這么多的混亂,甚至有可能加快統一的步伐。這些所謂的大陸均勢政策,不過是英國為了維護自己在世界上、歐洲上的地位與實力而制定的政策罷了。
2.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英國為何選擇跟德國開戰
當奧匈帝國的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在一次訪問中被塞爾維亞人槍殺後,整個世界,忽然陷入到一種極為短暫的沉默中。
緊接著,德國率先打破了沉默,在它慫恿下,戰爭拉開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
圖為薩拉熱窩事件
這場戰爭的爆發,很快讓那些參戰國自動劃分為兩個陣營。英國的選擇,倒是挺有意思的。英國王室跟德國王室之間,其實是有密切的血緣關系。而且在戰爭爆發以前,德國跟英國,還曾經讀過一段非常好的蜜月期。當時這個兩個國家,好得你儂我儂,恨不得穿同一條褲子。但在戰爭來臨的時候,英國卻毫不猶豫的選擇站在德國的相反面,對德國開戰,這又是為什麼呢?
很大程度上,這跟當時歐洲大陸的格局有很大關系。在一戰爆發以前,歐洲主要是以德國、法國、英國、俄國,這四個國家的說話最有分量。不過,俄國離因為得比較遠,再加上一戰時期的俄國,實力已經衰減了很多。所以,真正唱戲打鼓的,還是英國、德國、法國這三個國家。這三個國家的關系,更像是鬥地主。有時候是英國、德國聯手起來鬥法國。有時候是法國、英國連起手來斗德國。而這三個國家關系的轉換,主要取決於他們之間的利益沖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那段日子裡,曾經過一段英國、德國聯手起來打壓法國的日子。那個時候是因為法國在不斷崛起,而英國不願意看到法國實力強大威脅到自己。所以,就跟德國聯起手來。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德國當時還沒有進行海外擴張搞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個真正原因,就在於這些國家因為爭奪殖民地時,無法更好的劃分而導致的。
但到了一戰爆發的時候,德國已經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海外殖民地。而英國本身,就是一個殖民地大國。這是一個非常依賴殖民地給自己輸血的國家。德國進入到殖民地市場後,就等於跟英國產生了競爭關系。甚至,很有可能會直接搶奪英國的殖民地。
如果只是一個普通的小國家,英國倒也不放在心上。畢竟一戰時候的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換句話說,只要英國原因,在大海上,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橫著走。即使是海軍實力第二的美國,都跟英國有著一段非常大的差距。
可德國不一樣,德國的海軍雖然比不上英國。但德國的陸軍,卻是非常強大。當年普魯士王國的軍隊,把數量遠勝於自己的法國軍隊揍得嗷嗷叫。這在全體歐洲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圖為普魯士時期德國軍隊
而且,德國不止陸軍強大,他們還非常有錢。一戰爆發之前的德國,經濟實力位於全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平。要知道,英國有那麼大片的海外殖民地,都沒能趕上德國。可想而知,這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如果再讓德國多佔一些殖民地,那英國人的日子,八成是沒法過了。而支撐德國這種經濟實力的,絕大一部分來自於他們的工業。英國雖然是以最先開始工業革命而聞名於世。但比起德國人以嚴謹鑄就的工業,又略有一些差距。
而正是這些原因,英國才選擇跟德國開戰。不過,英國也不傻。它知道光靠自己肯定玩不轉,更何況德國還拉了一大幫小兄弟。英國自然不能輸陣營,所以,他們把法國拉上,最後甚至拉上了美國、中國,一起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3. 一戰後'英美為什麼要借大量金錢給德國
1,防止revolution。雖然李卜克內西等人已被打掉了,但是蘇俄對歐洲的輸出並沒有停止。如果放任德國經濟崩潰,人民生活無著,走投無路,還得出事。而且在凡爾賽和約的重壓下,德國魏瑪共和國不得不和新生的蘇俄聯手,雙方的軍事科技合作越來越熱絡,動向很危險。
2,抑製法國。一戰後,法國盡力清算德國:佔領德國薩爾州,夥同比利時出兵佔領魯爾地區,還企圖學習當年拿破崙組建萊茵同盟,故伎重演,來策動萊茵蘭地區和南德獨立,肢解德國,徹底廢了這個千年世仇。而且法國和波蘭,捷克,波羅的海等國到處結盟。法國勢力一時間彌漫於整個歐陸。而英國幾百年奉行歐陸均勢政策,決不允許任何一個國家稱霸歐洲大陸。所以法國越是要削弱德國,英國就越是不讓法國得逞,即使不能再多給德國輸血,起碼也不能讓德國杯壓榨得太厲害,過於虛弱。
3,資本輸出。一戰以前,世界的金融中心在倫敦,美國不得不經常從歐洲資本市場獲取融資。而一戰後,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第一債權國,紐約成了世界金融中心。美國開始由商品輸出貶為資本輸出。而戰後,英國搞英帝國關稅同盟,而法國也在搞貿易壁壘,都企圖抵禦美國的沖擊來保護本國的經濟。只有德國急需資金來穩定貨幣體系和經融秩序,而且德國有著發達的科技和訓練有素的熟練勞動力大軍,所以德國能夠成為美資的最理想輸出地。因此美國的金融界才出面搞「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挽救德國經濟。
4. 英國和德國關系如何
英德關系很復雜 其實現代英國半數以上的居民 都來自古代的德國(當然那時候還沒有德國這個概念) 古英語本質上就是一種北德方言 英國的國教屬於新教 是德國的馬丁路德創立的 而資本主義萌芽也最早誕生於荷蘭(古代德國的一個諸侯國) 幾千年來德國各諸侯(那時候德國沒統一)是英國的長期盟友 英國能夠擊敗法國得到加拿大 美國和印度 也是因為普魯士牽制了法國的精力 英國自都鐸王朝後 陸軍多是用的德國雇傭兵 參加了包括玫瑰戰爭 英國內戰 美國獨立戰爭 而英國最近300年一直到查爾斯王子的國王和王後 全部是德國人 只有一位王後是例外 英國的百代EMI唱片公司 路透社都是德國人創辦的 沃達豐vodafone是英德公司合並的 蒙巴頓將軍的父親也是德國人 但是一戰二戰後 兩國關系急劇惡化 英國的教材里也培養敵視德國的情緒 英國和美國走的更近 法國和德國走的更近 不過英國和德國仍然互為第一大貿易夥伴 英國市場幾乎被德國車壟斷 英國的勞斯萊斯和賓力都賣給了德國人
5. 英國為什麼要迫使斯大林攻打德國
到了1941年,戰場上的形勢發生變化。德國在攻打英國不利的情況下,轉手作好了進攻蘇聯的准備。英國首相丘吉爾本來一直進行著挑撥德國人和蘇聯人之間的活動,他總是散布假消息,說德國想進攻蘇聯,同時又說蘇聯想進攻德國。這一次,丘吉爾發現德國人是真的要對蘇聯動手了。於是,丘吉爾向斯大林作了通報,但斯大林像從前一樣並沒有理睬丘吉爾。蘇聯境內沒有絲毫戰備的跡象。英國人認為,斯大林寧可屈從於希特勒,也不會選擇與德國軍隊兵刃相對。為此,英國作好了用轟炸油田相要挾,迫使斯大林抵抗德國納粹的准備。
6月22日,德國開始大舉進攻蘇聯。蘇聯前線部隊很快就被勢如破竹的德軍打垮,全線崩潰。德國軍隊迅速地推進到了列寧格勒和莫斯科附近。此時的丘吉爾害怕了。他知道,一旦蘇聯的高加索地區落入德國人的手裡,必將更加提高德國經濟和軍事實力。同時也意味著下一步德國將全力以赴對付英國。
6. 德國工人為何每天工作六個小時,一個月都有上萬的工資
德國工人工資高的原因在於:
1,經濟強勁而勞動力的缺口很大,德國作為帶動歐洲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一直以來在經濟發展方面都顯得非常強勢。預計在2060年的時候德國人口會從8200萬降到6500萬,而且其中有一半的人口是不適合工作的。所以勞動力的缺口很大。德國製造業技工需求量大,每年大概有超過60%的初中畢業生直接進入技校,並且德國政府還給予相應的補貼。
4,政府制定了苛刻的工資標准,德國法定規定最高周工作時間40小時。2013年11月,德國聯合政府談判對實行法定統一的8.50歐元每小時最低工資標准取得了一致,約合11.57美元,這個標准低於法國而高於英國。2017年的德國的平均工資為3700歐元/月。4
7. 為何二戰早期 德國很迫切的希望與英國結盟
他想先穩住英國人,叫他們隔岸觀火,以使自己能將歐洲大陸上的敵人逐個擊破,使戰爭更加順利,如果英國能幫忙更是皆大歡喜。這參考了統一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做法,不過顯然時代不同了,加上希特勒的外交才華確實不如俾斯麥,所以最後沒成功
8. 為何德國工人每天工作六小時,製造業卻很成功
在貿易戰下,整個歐洲經濟並不十分繁榮,並且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低迷。然而,有一個國家在經濟衰退的情況下仍然強大,那就是德國,它被稱為歐洲經濟的領導者。為什麼德國人的工作時間如此之短,卻能如此成功?工作時間短?這怎麼可能?但這是事實。這是經合組織調查的36個成員國的工作時間表。德國的工作時間是所有國家中最短的,一年1371小時。平均而言,德國人一天工作6小時。這是什麼概念?
與我在中國每天無休止的被迫加班相比,我再高興不過了。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經過六輪談判,德國最大的工業工會德國金屬工會與西南金屬和電氣僱主協會達成協議。雙方同意從4月起給工人加薪4.3%,允許工人每周工作時間從標準的35小時減少到28小時,即每天工作5.6小時,同時保留重返全職工作的權利。
原因有三:1 .德國人的工作時間可以靈活安排,員工有很大的自主權。2.德國人工作時專注於工作,效率極高。當你和公司里的同事聊天、喝咖啡時,他們也在專心工作。3.與前一篇文章相比,德國人非常重視個人生活,一旦離開公司,他們不會讓工作侵蝕休息時間。此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德國人工作非常認真,但生活也非常嚴肅,這與我們的文化大不相同。在德國人眼裡,加班並不意味著你有多努力、多認真。相反,你的工作效率很低,所以德國人討厭加班。事實上,這種對待生活和工作的態度值得學習。我們不禁會想,有時候我們真的有必要加班嗎?是為了加班嗎?
9. 一戰後,德國為何迫不及待發動二戰,而不是默默發展實力
德國屬於西歐國家,在歐洲是一個很重要的國家之一,他在歐洲大陸來說領土面積還是比較大的,但要是和世界上俄、美、中這樣的大國相比就顯得渺小了。他的領土面積為357167平方千米,還沒有我國的雲南省(39.41平方千米)面積大。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特別是二戰開始後,德國把歐洲各強國暴烈的按在地板上摩擦,他們幾乎喪失了還手的能力。
結束語:
歐美國家擼羊毛的計劃,是非常錯誤的。當時如果他們真心實意的幫助德國發展經濟,而不是想著長肥了就好割羊毛,那麼等德國經濟完全走入高速發展的軌道後,興許希特勒也無法調動德國民眾的反抗心理,從而有可能避免發生如此大規模的戰爭。
10. 一戰和二戰時美國為什麼從頭到尾都在幫英國而不幫實力強大的德國
一、主要原因有2個
1,美國為了自身國家利益,避免德國勢力膨脹,對自身造成威脅,所以幫英國。
2,英國與美國之間的人情關系更密切, 站在種族角度看,用親情關系比喻,英聯邦就是盎克魯一撤克遜家族的老子,而美國只是這個老傢伙的庶出乎,有天庶出乎翅膀硬了,想自立門戶單過,老子自然不答應,父子倆就幹了一架,最後兒子贏了,老子只好同意兒子自立門戶。——這就是美國獨立戰爭; 過了百多年,老子終於老了,曾經強壯的身體開始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而庶子卻是茁壯成長,隱隱間有了取代老子成為盎克魯一撤克遜家族族長的架勢,老子自然不會輕易讓出族長的寶座,不過,不等父子倆打起來,鄰村的日爾曼家族就先打過來了。——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美國獨立戰爭
1,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或稱為美國革命戰爭,是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2,這場戰爭是始於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范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之外。
3,由於英國一直以來對殖民地進行剝削,對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起到嚴重阻礙作用,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北美人民奮起抗爭。始於1775年4月的萊剋星頓槍聲,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傑斐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
1,一戰,是指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非正義戰爭,亦稱「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2,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3,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四、二戰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
1,二戰是指20世紀30-40年代由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的戰爭,亦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2,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
3,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