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種多少地可以養活一家人,自耕農
民諺有雲「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但實際的情況比較復雜,比如朝代不同,稅賦不一,在橫征暴斂下,一些小農階層也可能破產。如果是大山中的山地,無疑不行。還有,如果是靠近河水的水澆地,會輕松很多。總體上看,平均一個人三四畝地,應該差不多。
最後,各種作物的產量也相差很大,比如紅薯的產量就驚人,康乾盛世又叫做紅薯盛世,因為那個時候紅薯大面積種植,糧食產量相對提升,人口暴增。
B. 一個人能種多少畝地
我家大姨就種了接近三十畝地,只有她和我姨夫兩人,糧食和蔬菜大約各半,機械化不高,但是能應付過來,就是有些累。
C. 各國佔全國總植樹量的百分之多少
中國的綠化面積是多少,佔全國國土的百分之多少
2011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
(2012年3月12日)
據統計,2011年全國共有6.14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植樹25.14億株.截至2011年底,全國參加義務植樹人數累計達133億人次,義務植樹614億株.我國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已成為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大的生態文明實踐活動.
二、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成效顯著
據統計,全年造林613.8萬公頃.
天然林保護工程全年造林57.16萬公頃,森林改培3.33萬公頃,森林撫育175.13萬公頃,1.15億公頃森林得到有效保護,天然林管護措施全面落實,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堅持禁止天然林商品性採伐,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森林採伐量繼續調減.退耕還林成果鞏固深入推進,工程建設繼續穩步實施,全年荒山荒地造林45.29萬公頃、封山育林20.87萬公頃,截至2011年底,退耕還林工程造林2700萬公頃,
其中退耕地造林900萬公頃、荒山荒地造林1500萬公頃、封山育林 300萬公頃.「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工程全年造林134.43萬公頃,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全年完成林業建設任務53.63萬公頃,二期規劃建設范圍擴大,增加了固沙項目.岩溶地區石漠化工程由試點轉入重點治理,全年完成林業建設任務21.17萬公頃.
三、城鄉綠化穩步推進
2011年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61.2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1.8萬公頃;城市人均擁有公園綠地面積11.1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2平方米.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已分別達到38.62%和34.47%,有183個城市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31個城市被命名為國家森林城市.
四、部門綠化不斷深入
2011年,全國新增公路綠化里程10.11萬公里,累計實現我國公路綠化204.45萬公里,占可綠化里程的59.15%.其中,綠化國道13.35萬公里,省道23.29萬公里,農村公路(縣、鄉、村道)164.55萬公里,各類專用公路3.27萬公里.
鐵道系統以鞏固成果、提高質量為重點,著力做好鐵路沿線和站區造林綠化工作,改善沿線生態環境.全年種植喬木1178.3萬株、灌木2421.4萬株.截至目前,在全國4.8萬公里宜林線路上,已綠化達標3.5萬公里.
全年完成湖泊、庫區綠化面積3955公頃,河渠沿岸綠化5400公里.累計完成湖泊、庫區綠化面積10.70萬公頃,江河沿岸綠化5.61萬公里,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近110萬平方公里.
農墾系統各墾區積極完善農田防護林體系,保障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全年綠化墾區農田林網5.7萬公頃,新增墾區道路綠化7123.2公里、墾區江河沿岸綠化2285.2公里.
中國石油全年礦區新增各類綠地1230公頃,礦區綠化覆蓋率達33.17%.
冶金行業全年新增綠化面積380公頃,礦山企業綠化面積已達2.8萬公頃,綠化覆蓋率達35%以上.
五、森林經營得到加強
2011年全國完成森林撫育800.2萬公頃.根據國家林業局、財政部組織對河北等29個省、141個單位進行抽查結果,森林撫育面積核實率達99.5%,撫育質量合格率達96.6%.
六、草原建設成效明顯
全年完成種草改良面積1046.67萬公頃,建設草原圍欄700萬公頃.全國草原生態加速惡化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區明顯改善.
七、防沙治沙、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建設取得新成績
全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52.8萬公頃.
編輯了半天感覺還是暈,政府公告用的春秋筆法咱是看不懂了.最權威的應該是我這個了,准確性說不上.
-----------------
我國的綠地面積有多大、佔世界綠化面積的百分之多少、
根據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1999-2003年)結果:全國森林面積17490.9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8.21%,活立木總蓄積136.18億立方米,森林蓄積124.56億立方米。我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積列居世界第6位。除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外,全國天然林面積11576.20萬公頃,蓄積105.93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5325.73萬公頃,蓄積15.05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高居世界首位。 2007年3月7日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發布2006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06年全年完成營造林面積7800多萬畝,全年參加義務植樹人數5.5億人次,完成義務植樹21.6億株,義務植樹盡責率為55%,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2.54%,綠地率28.51%,人均公共綠地7.89平方米。
-------------
世界國家綠化面積排行
各個大國的,要有中國。
世界各國森林覆蓋率 :日本67%,韓國64%,挪威60%左右, 瑞典54%, 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國30%,美國33%.法國27%,印度23%,中國16.5%。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羅斯、中非和東南業。這4個地區佔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羅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剛果為最,4國擁有全球40%的森林。 全世界平均的森林覆蓋率為22.0%,北美洲為34%,南美洲和歐洲均為30%左右,亞洲為15%,太平洋地區為10%,非洲僅6%。
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佔世界森林面積的24%,森林覆蓋率達到44%。 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是南美的蓋亞那,達到97%;森林覆蓋率最低的國家是非洲的埃及,僅十萬分之一;森林覆蓋率增長最快的國家是法國。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稱,有史以來全球森林已減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1年的報告,全球森林從1990年的39.6億公頃下降到2000年的38.億公頃。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萬公頃。
雖然從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人工林年均增加了310萬公頃,但熱帶和非熱帶天然林卻年均減少1250萬公頃。
南美洲共擁有全球21%的森林和45%的世界熱帶森林。僅巴西一國就佔有世界熱帶森林的30%,該國每年喪失的森林高達230萬公頃。根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巴西僅2000年就生產了1.03億立方米的原木。
又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俄羅斯2000年時擁有8.5億公頃森林,佔全球總量的22%,佔全世界溫帶林的43%.俄羅斯上個世紀90年代的森林面積保持穩定,幾乎沒有變化,2000年生產工業用原木1.05億立方米。
中部非洲共擁有全球森林的8%、全球熱帶森林的16%.1990年森林總面積達3.3億公頃,2000年森林總面積3.11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190萬公頃。
東南亞擁有世界熱帶森林的10%.1990年森林面積為2.35億公頃,2000年森林面積為2.12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面積233萬公頃。與世界其它地區相比,該地區的森林資源消失速度更快。
中國國土遼闊,森林資源少,森林覆差率低,地區差異很大。全國絕大部分森林資源集中分布於東北、西南等邊遠山區和台灣山地及東南丘陵,而廣大的西北地區森林資源貧乏。全國平均森林覆蓋率為12.0%,其中以台灣省為最高,達70%。森林覆蓋率超過30%的有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黑龍江、湖南、吉林等6省,超過20%的有廣東、遼寧、雲南、廣西、陝西、湖北等6省、區,超過10%的有貴州、安徽、四川、內蒙古等4省、區,其餘各省、市、自治區多在10%以下,而新疆、青海不足1%。
D. 美國平均一個農民幾畝地中國平均一個農民幾畝地
美國人少地多,中國人多地少,在農業上表現尤其突出。
耕地(人均公頃數)這個定義中包括聯合國糧農組織 定義為用於種植短期作物(種植雙季作物的土地只計算一次)、供割草或放牧的短期草場、供應市場的菜園和自用菜園的土地,以及暫時閑置的土地。因轉換耕作方式而休閑的土地不包括在內。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世界平均水平的1/3,約1.4畝,加拿大的人均耕地是我國的18倍,印度是我國的1.2倍。全國的耕地面積已經下降到18億畝(2013年普查數據較此前多2億畝,達到20.3億畝,實際應該沒有增加,呈逐年減少趨勢)。
中國號稱有9億農民,但這是一個農村戶口的統計,除去農民工和學生等等,實際從事農業生產的在3億人左右。
在中國,如果按照戶口平均,每個農民佔有2畝左右耕地,如果按照職業平均,每個農民大約擁有6畝耕地。
目前沒有關於美國耕地面積的權威數字。有的說1.6億畝,有的說接近2億畝。因為美國有休耕輪作的傳統,所以有出入很正常。但有商業機構統計顯示,美國人均佔有耕地0.53公頃,也就是接近8畝。
而另據估算,美國有約1.6億公頃耕地,同時有約200萬農林漁獵從業者,農業從業者人均80公頃耕地,那麼每個農民擁有1200畝耕地。如果總耕地面積是2億公頃,那麼這一數字將變為1500畝。
E. 世界主要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各佔多少
主要農作物在世界和我國的分布
1. 谷類作物
世界主要的商品穀物生產國主要分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年產量大於一億噸的有:中國、美國、印度和俄羅斯。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墨累——達令盆地是世界著名的混合農業生產區,澳大利亞也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小麥出口國。美國已形成專門化商品化的農業生產體系,玉米區、小麥區、乳畜帶主要農業帶主要分布於中央大平原。俄羅斯的小麥和玉米主產區集中在其後相對溫和的東歐平原以及緯度相對較低的南部頓河流域。西伯利亞各大河的上遊河谷兩岸。
小麥 按播種季節可分為春小麥和冬小麥。春小麥多分布在緯度較高或海拔較高、熱量條件較差的地區,在我國主要分布在中溫帶的東北平原、河套平原、寧夏平原、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我國以冬小麥為主,主要分布在暖溫帶的黃淮海平原地區,長江以南地區也有分布。
玉米 分布於北緯58°至南緯40°之間的 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從低於海平面的盆地到海拔3600米以上地區,都能種植。以北美洲最多,次為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種植面積和產量以美國第一,中國次之,巴西居三,其他還有南非和墨西哥等。
中國的玉米集中分布在從東北經華北走向西南的斜長形地帶內,其種植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85%。中國可分為6個玉米種植區:北方春玉米區;黃淮海平原夏玉米區;玉米植株形態西南山地玉米區;南方丘陵玉米區;西北灌溉玉米區和青藏高原玉米區。
水稻 世界上的水稻生產,絕大部分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全球水稻種植面積1.5億公頃,總產量6億噸。亞洲的水稻生產和消費佔全球的90%。中國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產國和消費國,水稻年種植面積約2860萬公頃,佔全球水稻種植面積的1/5,年產稻米1 .85億噸。印度是也是水稻生產大國,總產量9300萬噸,居世界第二位。
2. 豆類作物、油料作物
大豆 世界大豆主要出口有美國、加拿大、巴西和阿根廷。近年來我國大豆產量維持在1600萬噸左右,其中有接近半數的大豆用於壓榨。中國大豆主產區有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遼寧、安徽、河南省等。
大豆是喜溫作物,夏季宜有高溫,適於我國北方溫帶地區栽培。由於大豆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壤中的氮素含量,最適於和其他作物輪作或套種間作。地區分布而言,大豆幾乎遍及全國,而以東北松遼平原和華北黃淮平原最為集中。在松遼平原大豆多半與春小麥進行輪作,也有和玉米間作、混作的。這里的氣候和土質條件適宜大豆栽培,種植的歷史悠久,品質優良、商品率高,是我國最大的商品大豆生產基地。黃淮平原播種面積主要集中分布在淮河以北,石德鐵路以南,京廣鐵路以東的平原地區,一般與冬小麥輪作換茬,所產主要作為本區人民的口糧之一,商品率不高。
花生 在油料作物中,花生的重要性居首位,主要分布在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的沙土和丘陵地區。中國花生分布很廣,各地都有種植。主產地區為山東、遼寧東部、廣東雷州半島、黃淮河地區以及東南沿海的海濱丘陵和沙土區。其中以北方的河北、河南,蘇、皖兩省北部等地區較多,山東半島、魯中南丘陵、冀東灤河下游、豫東黃泛區以及蘇皖兩省淮北地區是目前我國北方花生的重點產區。
油菜 油菜是我國最重要的油料作物,長江流域是我國油菜的主產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生產帶,其菜籽總產佔世界菜籽總量的25%。近年有「北移南遷」趨向,如黃淮海平原、遼、黑及華南地區。
向日葵 向日葵為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主產區北緯35°至55°之間。平均緯度差1°,氣溫相差1.5℃。近30年來總產量增長最快的油料作物之一,年增長率7.1%。世界上油葵的主產國是俄羅斯、阿根廷、法國,中國等。
我國向日葵主產區分布在東北、西北和華北地區,如內蒙古、吉林、遼寧、黑龍江、山西等省、自治區。向日葵的生產潛力很大,可向西南、中南和華東地區擴種。
3. 糖料作物
甘蔗 甘蔗生長期長,需水肥量大,喜高溫。巴西熱帶地區的光照使得這里非常適合種植甘蔗。現在,巴西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蔗種植國。其他主要種植區有印度北部,西印度群島的古巴,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北部等地。我國甘蔗種植面積十分有限,主要分布在台灣、廣東、廣西、福建、四川、雲南六省。
甜菜 甜菜生長期短,耐鹽鹼乾旱,喜溫涼,分布在北緯65°到南緯45°之間的冷涼地區,其中俄羅斯、法國、美國、波蘭、德國和中國等種植較多。我國甜菜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三個產區,其中東北種植最多。在西南部地區,如貴州省的畢節、威寧,四川省的阿壩高原,湖北省的恩施和雲南省的曲靖等地,雖緯度較低,但由於海拔高、氣候垂直變化大,也可以種植春播甜菜。黃淮流域夏播甜菜區是近年發展起來的。
4. 飲料作物
茶 茶是茶屬植物中的常綠植物,它起源於中國西南部雲南、貴州、四川一帶。
茶樹有灌木和喬木兩大品系。灌木樹高1~3米,葉長約5厘米,特性耐寒,生長於中國長江流域各省,後來傳入日本、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俄羅斯等國。喬木樹高10~30米,葉長約15~36厘米,在熱帶氣候條件下生長茂盛,它主要分布於中國的西南、華南以及印度、緬甸和越南等國的部分茶區。世界主要產茶國主要有中國、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和肯亞馬拉維等。
茶樹最適合於生長在潮熱的條件下,最適合生長的氣候條件為10℃~30℃的溫度范圍,年降雨為203~229厘米,海拔高度300~2130米。海拔與濕度結合能促進必要的緩慢生長,茶樹種植的海拔越高,味道越醇,品質越高。世界上許多著名的茶葉都來自於海拔1200米的灌木種植地——如海拔很高的斯里蘭卡、中國的武夷山、印度最好的茶葉生產地大吉嶺(Darjeelings)等。
咖啡 咖啡樹理想的生長環境是溫度在36℃到42℃,適當的海拔高度和年雨量在1000mm到3000mm之間,最好的土壤是分解的火山土,腐植土和透氣滲透性土壤的混合。
巴西各種等級及種類的咖啡佔全球三分之一消費量,也就是世界第一的咖啡生產國,除了上等咖啡外,一般咖啡是以量取勝。哥倫比亞是全球最大的洗凈淡味阿拉巴斯塔咖啡生產國,近年來平均產量為1100-1200萬袋,同越南角逐全球第二大咖啡生產國的寶座。哥倫比亞有世界上最好的咖啡豆,味道香醇,最受歡迎的有曼特寧。越南生產的Robusta咖啡,主要是雀巢咖啡和寶潔用來製造即溶咖啡的咖啡豆。安哥拉是全世界第四大咖啡外銷國,僅生產少量的阿拉比卡咖啡,是綜合豆中的上品。哥斯大黎加咖啡豆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之一,味道溫和,濃郁,強烈芬芳。依索比亞是阿拉比卡種咖啡豆的始祖,酸度很高,帶有葡萄酒口味,溫和,味道強勁,香氣宜人。牙買加高山咖啡是西印度群島最好的咖啡,其中藍山咖啡在品質,特色,香味,甘潤方面,都是完美無缺。葉門生產摩卡咖啡(卡布奇諾+巧克力),從人們開始飲用咖啡以來,摩卡一直就是公認的好咖啡,有與眾不同的酸性,咖啡本身也十分香濃。委內瑞拉咖啡品質優秀,是世上最好的咖啡之一,溫和婉約細致,酸中帶有吸引人的香氣。
可可 可可原產於南美洲,19世紀後期被移植到非洲幾內亞灣一帶。可可喜高溫多雨,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有干濕季和微風氣候更佳。可可集中分布在南北半球等溫線20℃以內地區。可可全部生產在發展中國家,消費卻以發達國家為主。非洲佔世界總栽培面積的70%和產量的 1/2以上,是世界的最大的可可生產區。其中象牙海岸居首位,是世界最大的可可生產國(佔世界的30%)和出口國(佔1/3)。迦納被譽為「可可王國」,年產50多萬噸,幾乎全部用於出口,居世界出口量的第二位(佔16%)。奈及利亞、喀麥隆等國也較重要。拉丁美洲次之,約佔世界總栽培面積的1/4和產量的 1/3。巴西年產可可20多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第二位(佔5%)和出口量的第5位。近些年亞洲的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產量增加較快,現已居世界的第四位和第五位,成為主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可可多輸往西歐和美國。
5. 植物性纖維作物、麻類作物
棉花 由於灌溉技術的進步和對棉花質量要求的提高,棉花日益向具有灌溉條件的乾旱地區集中。美國、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此外埃及和烏茲別克也是世界著名的棉花生產國。
埃及 位於非洲北部,氣候乾燥炎熱,其96%的國土面積為沙漠地,可耕地主要集中於尼羅河流域。農田面積雖少,但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良,自然環境利於棉花生長。棉花是埃及最重要的經濟作物,埃及也是長絨棉生產、出口大國。埃及棉田集中在尼羅河河谷地帶及三角洲地區,其中以開羅附近和三角洲地區棉田面積最大,所生產的棉花佔全國的60%,且全為長絨和超長絨棉,埃及長絨棉佔全世界長絨棉產量的一半。開羅以南的整個尼羅河谷地為上埃及,也有棉花種植,除長絨棉外還有中絨棉。
中國 我國棉花生產集中分布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我國各棉區中,新疆光熱條件是最適宜種植棉花的,這使其出產的棉花擁有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品質優勢。新疆每年出產的棉花八成以上運往沿海紡織工業發達的地區銷售,支撐著中國工業用棉的三分天下。
新疆每年出產的棉花佔到世界總產量的十分之一,在國際上也有很高知名度。由於新疆農業機械化水平在全國首屈一指,新疆棉花生產成本不僅遠遠低於其他國內棉區,也低於美國的棉花生產成本,這大大增強了國際競爭力,其龐大的產量也為中國棉花在國際市場上爭取了一定的話語權。
產量持續增長的新疆棉花,2007年在種植面積、總產量、平均畝產等7項指標上已連續15年位居全國首位。天山南北龐大的棉花產量使我國迅速成為世界最大的產棉國,今年新疆棉花產量預計將超過240萬噸,超過美國棉花總產量的一半。而這一「白色經濟」也憑借不斷增強的硬實力,改寫著中國棉花生產版圖。
烏茲別克是目前世界上第五大棉花生產國和第二大棉花出口國,2006-07年度種植面積139萬公頃,籽棉產量360萬噸(皮棉117萬噸)。有「白金之國」之稱。
蕉麻、劍麻、亞麻和黃麻
蕉麻是熱帶纖維作物。原產菲律賓。厄瓜多和瓜地馬拉等國有少量種植。中國台灣、廣東曾引種。蕉麻要求高溫、高濕,適宜生長於溫度27~29℃,年降水量2500~2800毫米的環境。要求土層深厚,排水好的肥沃土壤。從葉鞘中取纖維,硬質纖維,耐水浸,拉力大。用於織魚網、繩索、麻布或包裝袋等。
劍麻劍麻又稱西色爾麻,具有喜溫、耐旱的特點,適於熱帶、亞熱帶廣大地區栽培。劍麻原產中美洲,現世界上劍麻的主要產國有巴西、坦尚尼亞等,我國劍麻主要分布在生長於雷州半島及廣西部分地區。
劍麻纖維在海水中的耐腐特別強,因此適宜於製造艦艇和漁船的繩索、纜繩、繩網等,但近年來由於合成纖維的發展,在這方面的作用有逐漸被取代的趨勢。在劍麻製品正朝著精細化方向發展。如可製成優質牆紙、劍麻布、拋光輪、劍麻地毯、工藝品等。
亞麻是古老的韌皮纖維作物和油料作物。亞麻起源於近東、地中海沿岸。油用型亞麻又叫做胡麻。胡麻在我國至少有1000年栽培歷史。纖維型亞麻是1906年從日本引入的。中國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和吉林兩省。亞麻喜涼爽、濕潤的氣候。亞麻纖維具有拉力強、柔軟、細度好、導電弱、吸水散水快、膨脹率大等特點,可紡高支紗,制高級衣料。
黃麻又名絡麻、綠麻。一年生草本韌皮纖維作物。黃洋麻的傳統產品是麻袋、麻布、麻紗線,麻袋是最主要的產品。我國有著豐富的黃洋麻資源,是繼印度和孟加拉國之後世界黃洋麻及其製品的第三大生產國。黃洋麻的可降解性,使其再產業用領域中大有作為,作為傳統產品的延伸,黃麻織物還可以用於製作樹干包紮、防寒凍和蟲害的包樹布,用於治沙保土、護坡護堤的網狀土工布,用於道路建設、無土草皮的氈狀席墊等土工產品。除此之外,黃麻還開始向家用和服用領域發展,目前已有企業開發出高支機織地毯高強度黃麻紗線,工藝黃麻細布及復合布等,在印度等國家,黃麻已用於生產膠高檔的產品如黃麻地毯、各式服裝、手提袋、鞋、帽、玩具、座墊、檯布、絨毯、包裝箱以及某些工藝品等。
6. 葯用作物、天然橡膠樹的分布
葯用作物——金雞納樹
金雞納霜,又叫「奎寧」。 金雞納樹,常綠喬木灌葉,闊葉,干高二三丈,冬季落葉代謝,新葉旋亦萌發,原產於南美洲的秘魯。目前,印度尼西亞的金雞納霜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
天然橡膠樹
天然橡膠樹屬熱帶雨林喬木,種植地域基本分布於南北緯15℃以內,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約佔世界天然橡膠種植面積的90%。生產國主要有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中國、印度、越南、緬甸、斯里蘭卡等,尤以前三國為主,產量佔世界產量的60%以上,且將所產天然橡膠的絕大部分用於出口,其中,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的出口占產量比高達90%以上。馬來西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最大生產國。
天然橡膠供給。我國天然橡膠產區有海南、雲南、廣東、廣西以及福建等地,主要集中在有海南、雲南兩省。一般情況下,海南割膠季節從每年3月25日至12月25日,雲南從每年的4月至11月25日。近幾年,我國干膠年產量在40~60萬噸之間,處於世界前五位。
F. 求納粹德國時期的經濟制度。
納粹自1933年1月30日在德國取得政權以來的所作所為,正是其觀念與目的具體表現。納粹德國的經濟和社會結構雖然也帶有偶然因素的痕跡,但在本質上正是納粹所期望的、用以實行他們政治綱領的結構。不獨如此,如果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勝,則德國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也將是納粹改組各被佔領國家時所要借鑒的政治藍圖。
一、納粹的25點綱領
國社黨上台以來在德國實行的一切措施都是依據其政治政綱,即所謂的「25點綱領」進行的。該綱領在1920年由國社黨創辦人德雷克斯勒(Anton Drexler)、該黨經濟綱領的提出者費德爾(Gottfried Feder)和希特勒三人共同草定,1926年希特勒宣布該綱領作為納粹運動的哲學與原理體系,是「永遠不變的」,1932年紐倫堡國社黨代表大會再度肯定了這個政綱的地位。
納粹的25點政綱明白地或隱示地包含了國社黨所有的基本觀念和政策。其中第4、5、6、24各點總述了納粹的民族觀及「主宰種族」觀念、反猶太人的偏見、以及對於所謂「積極的基督教」的不甘願的妥協;第1、2、3、8、19、22各點要求德國的統一團結、「生存空間」、帝國的擴張、凡爾賽條約的廢除、「職業軍隊」的建立、「德國法律」體系的創設;第7、9、10、20、23、25各點確定納粹的國家觀,以及國家對個人關系之觀念。在納粹黨看來,個人的責任是勞動,並為公共幸福服務;國家必須為其公民謀得工作與安定;報刊、文學與藝術必須與納粹的「美德」與民族理念等觀念符合一致;德意志帝國必須加以高度組織化,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
25點綱領的其餘各點是關於經濟問題的主張。這些條款聲稱納粹反對「大資本主義」,並提出土地改革、廢除地產投機買賣、「建立一個健全的中等階級」、「大百貨公司的公有化」、鼓勵和扶植小型工商業、卡特爾和工業聯合體的國有化,以及廢除「利息奴役制」,第25點主張設立「職業會」(Professional Chambers)以執行帝國的法律,這些便是國社黨的經濟大綱。
至於1933年以來納粹的經濟政策究竟是否根據先前制定的計劃進行、進行到什麼程度、以及納粹的經濟政策是否足以代表經濟設計的一個類型,研究納粹德國的人們對這些問題的結論並不一致。我的答案是:在納粹黨上台後的最初階段,其經濟政策與其說是推行25點綱領,倒不如說是為了謀求鞏固權力而在工人階級、中產階級和大資產階級三者之間左右逢源。納粹上台後的最初幾年中,黨內的思想極不一致,「左」「右」兩派間時起摩擦,這種黨內左右斗爭的焦點在於托拉斯收歸國有以及廢除「利息奴役制」等諸多問題,而這些斗爭使得納粹黨在制訂上台後的經濟政策方面困難多端。
納粹起初很少注意對經濟問題進行通盤計劃,這一點主要是受自由主義經濟學熏陶的經濟學家影響。後來因政治需要以及經濟壓力的影響,納粹開始考慮並實行計劃經濟,不過戈林所主持的幾個四年計劃,首要目的在於准備戰爭,所以,經濟建設在德國自始即是「軍國主義經濟」的一面。
從1933年至1939年間,納粹努力將德國社會經濟生活改造為一種新結構,以達成兩項目的:1、為鞏固國內統治建立經濟基礎;2、造成一種足以支持(納粹認為必不可免的)戰爭的經濟。雖然納粹建立的國家經濟結構不是在所有方面都與「25點綱領」協調一致,但在其各種制度、組織和法律中,還是可以看出來當初25點綱領所貫徹的主要觀念的。
二、世襲的農民
人們通常把德國當作一個工業國家,在這個工業國家中,農業在經濟上只佔次要地位。這點固然不錯,但也不見得完全正確。在德國的經濟中,農業亦自其重要性,因為農業生產足以供給約佔全國所需80%的食品,納粹因此自上台伊始即很注意他們的農業計劃。實行這個方案的機構比納粹體系的任何其他部門都發展得更為充分。
關於農業,納粹定下了幾個目標,最普遍的目標是與他們的種族理論有關聯的。在納粹運動發展的初期,他們宣布過農家或農民是德國民族之骨幹,是北歐血統的最健全來源。納粹農業政策的主要宣傳家台里(Walther Darre)和羅森堡都堅持認為「猶太人-馬克思-自由資本主義」的衰敗有一個主要原因,即是人口離開了田地,而集中於大都市區域。
但是納粹還有一些更實際更直接的目標,第一個目標是以改進農業人口的生活為手段,在農村造成一個在政治上效忠於納粹的集團;第二個目標是要發展農業生產,使它在戰爭與封鎖時能使德國滿足生活必需品的自給自足;最後也是最大的一個目標是,納粹希望將忠誠的德國農民移往帝國四境的邊陲,以加強德國的軍事地位。納粹認為達到這些目標的方法是成立「世襲的農場」或自耕農地(freeholds)。這些世襲農場是依1933年9月29日的法令創立的,在法律的和社會的地位上類似封建時代的自耕地,一個世襲農場不得超過125公頃土地(約合300英畝)。它的所有者必須是農民,而該農民又必須是德國血統的德國公民,或與德國有血統關系的外國公民,且必須是「榮譽的」人,所謂「榮譽」指的是接受並擁護國家社會主義。
世襲農場是不可讓渡的,也是不能抵押的。農民將這種耕地遺留給子孫時必須依照限定繼承人產業的法律、以及長子繼承法所規定之權利,不得將地產平分給數子。長子之外的繼承人只能分得對經營這世襲農地無重要影響的財產,他們可以用這筆財產獲得教育或職業訓練。如果這些繼承人不是由於自己的過錯而陷於貧困,他們有權回到世襲農場並在那裡生活。農民在遺囑上不能違背法律的規定改變其農場之處置。如果他沒有自然的繼承人,國家可以指定一個繼承人。任何人不得擁有一個以上的世襲農場。
為了處理在這條法律下引起的訴訟,納粹政府設立了特定的農業法庭,由各地地方法院的法官與兩個農民組成。凡有普通上訴法庭的地方設有高級法院,還有一個最高法院以審理一切有關自耕農場的案件。這些法院都有相當大的權利。如果有一個業民不能經營其農場使其生利、或是他的行為「不榮譽」時,法院有權剝奪他領有世襲農場的資格。
到1936年,德國約有100萬所農場依照該法律變成了世襲農場,其中包括一些大地產,其原來的主人在負債累累的情況下替他們的地產取得了世襲農場的法律地位,以此逃避債務,避免其農場被債權人沒收。
三、農業自治團
納粹提出的許多觀念中,有一個觀點主張人口應該按照其各自的生產活動內容分成許多自治「團」,這個觀念首先施用於農業,結果成立了農業團,並發展成為對德國農民的一切生產、定價與銷售活動進行嚴密管制的體系。
農業自治團不僅包括一切地主佃戶、耕種者與農業工人,還包括所有的農產品與糧食批發商和零售商,以及一切食品製造者如麵粉廠主,釀酒廠主,制糧商(這些人被強制勒令參加),以及一切農業合作社和其他銷售組織。農業自治團是一種自治團體,其大部分開支均由會員的強制捐款中籌付。農業自治團由「德意志帝國農民領袖」台里親自主持,他是直接由希特勒任命的,而且完全對希特勒負責。台里同時又是「糧食與農場部部長」。
農業自治團分為兩大部門,即參議部與行政部。參議部又分為七組,分管經濟與社會政策,宣傳,及國際問題。行政部分三大組,即人員,農場,市場。另有第四組管理人事與財政。人員組主管僱主與工人關系、精神的與道德的福利、農民傳統的保存、土地的重新墾殖等事。它還負責宣傳納粹對於農民社會地位與作用之觀念。農場組主管土壤改革,農場管理賦稅,農業展覽會及其有關問題。市場組的職務在集中各合作社及其他銷售組織工作。
農業自治團有20個區域協會,區域協會下有520個縣鎮協會。各縣鎮協會又分為無數地方協會。每個區域協會有其行政組織,略同柏林的中央政權機構一樣。每個地方農場協會的領袖,通常都有當地的國社黨領袖兼任。此外還有兩個全國性咨詢機關;其儀節職務與宣傳職務大過其行政職務。一個是農民顧問委員會,有委員100人。是由農業自治團的各職業部門中挑選出的,另一個是德國農場委員會。會員1000名,由德國農民領袖從各區域及縣鎮農場的領袖中選拔其有聲望者充之。農場委員會准備並主持每年的農場代表大會,而這大會是歡宴的節期以及納粹向整個農業自治團打氣的機會。
政府為德國的每個農場都備有一張農場經營證(卡片),在這上面載明關於地畝、收獲、牲畜以及農場操作的一切事項,以供中央與地方當局對農場實行監督和管制。理論上農民可以自由種植他想種植的東西,但在實際上政府將每一農民必須生產的各種商品規定一個基本定額,比如說全德國約有200萬個種植做麵包用的裸麥的農民,政府對於他們分別規定生產定額,規定的數量在每年種植季節終了時宣布,並由政府按規定價格收購。照類似方法,政府每年向麵粉廠主分配定額,而麵粉的價格由各縣鎮分別規定。
農民除了參加農業自治團的地方及縣鎮分區協會以外又需加入一個銷售協會,這些協會是依照商品或商品組而分別組織的。德國共有10個中央協會或銷售聯合會,負責各種農產品(如裸麥,牛和牛奶,土豆,雞蛋,糖等)的銷售事宜。每個中央協會都是自治的法團,受農業自治團的管轄。第三帝國農民領袖為每一個中央協會委派了全國性專員。中央協會同時受糧食農業部之管轄。如中央協會各自主辦其商品生產與銷售。它們規定生產成本,價格,利潤率,確定標准及產品分等的規定,並在某種程度內規定農產品之實際生產。
四、農村定居與農場勞工
分裂大地產、將它們分配給小農,這個方案成為德國政治上的重大爭端已非一日。納粹綱領第17點主張「制定一項法律,允許政府將有關公益的土地無償沒收」,並主張廢除土地抵押制度。但是納粹雖發出了這些諾言,在這方面卻並無什麼有意義的改革。
農村調整方案因德國必須增加農業生產而大受影響。德國絕大部分的大地產集中在勃蘭登堡與東普魯士,而這兩地的土壤和氣候利於廣耕,不利於深耕。這個事實頗足以妨礙政府大規模徵收大地主或「容克」們的地產。至於容克地主們在政治上及軍隊中的勢力足以阻止這種政策就更不用說了。況且大多數這種新式農場必須有足夠大的面積,否則不能做有效的耕種。
德國小農的生計本不容易,而各地公有土地變為自耕農場之風流行甚盛,更予小農以沉重打擊。這些公有土地常常是小農唯一可以畜養牛羊之草地,也是農民唯一取給燃料的來源。現在,政府既推行變公有土地為自耕農場之政策,結果是常逼得小農非放棄其自己田地不可。在德國西部某些區域內,政府以分給他們東部土地的諾言,將小而貧的農戶及佃戶們驅離其原來的土地;然後將他們的農場合並成更大的農場,給予納粹認為可靠的人。
自從1934年納粹發動「生產戰」以來,農業勞工的缺乏愈來愈成為德國農業的嚴重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納粹採用了種種方法,輕則用各種利益勸誘人民做農業工人,重則使用強力手段強迫人們做農業工人。納粹所用的一個主要辦法是強迫城市工人到農村去做幫工。這種辦法可以採取幾種方式,1934年5月15日的法令規定凡曾經在農村做過3年工作的工人不準在城市尋找工作,政府對違反此禁令者嚴厲處罰。1935年5月以後,政府又規定所有青年必須參加「勞動服務」,以做服兵役前的准備訓練。納粹廣泛利用勞動以輔助農業工作。尤其當收割的時節更甚。此外政府得派凡在勞動服務中有農作經驗的青年,到農場去做「助手」、「幫工」。如果這些青年不遵令前往,便被開除勞動服務界,而他們的「工作薄」則被吊銷。
1938年2月,納粹規定凡年齡在25以下的德國女子必須參加農業的勞動服務或者家務僱工的勞動服務,為期至少一年,否則她們以後便不得擔任工業或者商業工作。1939年2月13日,政府頒布一道命令,規定農業勞動者不得隨意改變工作,即使該工作仍屬於農業和林業范疇。兒童小學畢業後,政府就送他們去做一年農業勞動,父母如企圖妨礙該法令的執行,便要受監禁的處罰。
雖然有這些限制辦法,納粹仍然未能防止「逃避農村」的趨勢。自從1933年以來,有成千上萬的農業工人企圖在城市裡和其他行業中尋求工作,他們當中大多數人成功地獲得了工作。農業助手的工資很低,他們的工作條件又比工業工人的更為惡劣,而且自1933年9月後,農場與森林勞動者不能享受失業保險的權利,農戶對這班助手還可以「工作遲鈍」或「懶惰」為由加以懲罰或罰金,因此農場工人的社會生活和地位排在城市工人之下。後來納粹曾經採取若干補救措施,如鼓勵人們建築農場工人住宅,改良他們的工作環境,給他們以工作訓練,並促進其娛樂和健康活動。但德國重整軍備的種種需要,及1939年9月後世界大戰的爆發,又妨礙了這方面的進展。
自1938年以來,尤其是二戰開始以來,納粹越來越靠外國勞工(特別是波蘭和義大利工人)和俘虜去擔任農場工作,於是產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納粹被時事所驅,不得不利用外國的「血統」來耕種德國的土地,同時德國人的血都當作肥料灑在了外國的土地上。
五、工商自治團
納粹自1933年以來建立的工業體系以一個觀念為基礎,即民族經濟應該是服從國社黨的政治目的和國家的意志。納粹摒棄自由主義派所謂的「自由經濟」的一切觀念,將政治置於經濟之上。經濟政策必須取決於民族利益,而民族利益是什麼則由領袖們去解釋。
納粹德國的工業政策時又受其軍事考慮的影響。納粹從一開始上台便明白確切地以毀滅凡爾賽條約為目標,這樣一來最後肯定不免於一戰,因此在納粹規劃經濟活動的每一個具體措施上都將戰爭這一可能性計算到了裡面。1935年以後,尤其是1936年秋季以後,納粹開始提高統制國家經濟的趨勢,並將其納入備戰方案的一部分。
納粹最初曾努力盡量採用舊有的經濟方式。1933年以前德國工業已經高度組織化,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政府管理。那時德國工業各種同業公會擁有的經濟控制力遠超過其美國同行。卡特爾這一工業聯合組織在德國已經是控制生產銷售與定價一個重要因素。納粹上台後,採用了包括卡特爾在內的舊有的經濟組織方式,而將它們加以改變以適合於自己的新規則,這確是納粹善於運用社會心理的地方。
納粹在工業方面的機會主義精神上還有更甚於此者。納粹最初即是受「大工商者」的支持,並與工商各集團達成妥協。納粹只是漸進地推行工商業改革,這種妥協態度與他們對勞工和農民採取的嚴厲手段相映成趣。1934年2月27日,國民經濟部長施密特博士頒布了德國經濟組織改造准備工作法,這是納粹改組德國工業的第一步。該法律是個一般性法令。它授權經濟部承認各工業同業公會的經理,委派及罷斥其領袖,並得強迫各僱主和公司加入工會。改組的過程當時並未完成,1938年1月,沙赫特博士卸職,由納粹黨員豐克(Funk)博士擔任經濟部長,此時德國工業改組方才完成。
從1933年至1939年,納粹所完成的經濟結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職業與區域組織體系,其中心為工商業自治團和手工業自治團,這兩個自治團將除農業外的一切工業性商業性的金融活動系統化了,並加以領導。
工商業自治團採用了強制、領袖與自管三大原則,一切德國經濟事業必須一律加入組織,任何企業如不參加,則它或它的負責人必遭受巨額罰金、以及其他責罰或取締。在這個自治團內,每一行業(部門)都有一個領袖,他由更高一級的領袖委派,最高級的自治團領袖由德國經濟部長指派。德國境內一切工商業企業都按其經營的經濟活動種類被派定參加自治團的某一分組,每個企業同時又必須參加所在地的地域性組織。如果一個企業在若乾地區內各有一所工廠或分店,則其廠長或經理都需參加當地的地域組織。行業與地域的單位共同組成第三帝國經濟會議,由經濟部長直接主持。
工商自治團包括6個全國性部門:工業,動力,銀行,保險,貿易和手工業(另有交通部門,受別的法令規定)。這六個部門中工業部門最重要,它本身又分為七個主要組:采礦和冶金組、機器製造和改造組、鐵和五金器具組.、建築與建築材料組、化學紙張與印刷組、皮革、紡織和服裝組、食品與飲料組。這7個主要組再分為32個貿易組,例如采礦和冶金組分為采礦鐵生產、鑄造等等,機器製造分為制鐵、制鋼、交通工具、飛機生產等等。這32個組又再分若干專門組和專門小組。例如機器製造下有紡織機器專門組,該專門組下面又有紡紗機器專門小組。每工廠或商店按照其主要生產品的種類加入各專門小組,上述各級分組在一切的業務必要地點均設有辦事處。
除工商部門外,其餘五個全國性部門下面沒有設主要組,而是直接劃分為貿易組(經濟組)、各專門組和專門小組。例如動力組分為兩個貿易組,即發電貿易組、煤氣與水貿易組。六個全國性部門及交通事業部門共分為55個貿易組,而這些貿易組又分為400餘個專門及專門小組。
一般說來,各貿易組是工商自治團中最重要的職業性分組。每一貿易組向它的會員徵收會捐,並為它的各專門組及專門小組制定預算。每一貿易組的領袖有權對它的會員處以罰金,但不得超過1000馬克。被罰者可向全國性各組的領袖上訴,以他們的判決為最後的裁判。各組與分組之領袖在某種程度上受會員的控制,會員們可以不時對他們的領袖通過信任票或不信任票,不過,上級的領袖對於這種不信任票可以加以否決。每組在領袖之外還設有一個委任的顧問會,凡制定預算時,或向會員攤派款項時,事先必須征尋顧問團的意見。顧問會審核本組的賬目。凡關於開銷費用,購置地產,委派經理,及發市或修正現行法規的事件,必須先聽取顧問會的意見,方能做決定。一切組織或組至少每年必須召開會員大會一次,並向大會報告本組的活動與財政情形。在這時候,會員也可以對其領袖通過信任票。
納粹起初並不想用這個復雜的機構去計劃德國的經濟,不過是想利用它做一種工具,在必要時能夠籍以有效的控制經濟生活的一個方面。工商業自治團被限定不得干預一切有關管制價格及規定銷售之事。納粹不願意工商業自治團變成一種對國民有壟斷權利的巨大托拉斯或卡特爾。所以他們將規定價格與市場之權交給了別的權力機關和組織,工資問題同樣也劃歸其他方面主管。
工商業自治團各貿易組所擔任的大多是技術性、經歷性的工作。各貿易組必須經常供給其會員以下列各種情報:關於新的技術方面和工業材料;某宗特殊產品的市場情形;改進成本會計的方法;以及改良店廠管理的方法;運輸費率,與捐稅,貿易政策與外匯;防空保護,商業法律問題等。各貿易組推動各僱主合作訓練新的工人,幫助他們組織商業展覽與集會;並致力於關系工商業的經濟福利之其它問題。
在德國國內的14個工業區里,各全國性組與各貿易組合組成14個地區組,下轄分組、地方小組。比較其餘的全國性各組來,全國性貿易組的地方組織更為廣大。在若乾地區,專門小組可以比專門組本身更龐大,有的地區(如魯爾、西里西亞、安哈爾特)因為工業集中,在這些地方,某個專門組織下轄的一個區域辦事處可以比柏林的總處還更重要。
工商自治團還保有一個廣大的地方性組織,其基本單位是工商會,又稱商會。全德國約有100個以上的商會,每個工廠或商店都必須加入一個商會。這些商會是公共的公司法團,並為一定地方或區域內工商企業的代表法團。商會之職責包括處理一切對其會員有共同影響之舉,並向他們提供意見。他們管轄的問題與貿易組所管的相同,例如捐稅與外匯、鼓勵出口、職業教育學徒訓練、、商業仲裁、政府承包的生產或供應之分配。商會組織也以領袖主義為原則,其領袖或主席由經濟部長委派與撤換,各主席有一個顧問委員會協助工作,顧問委員會也是由經濟部長委派的。這百餘個地方商會共組成一個全國商會總會,其總部設在柏林,其領袖和副領袖由國民經濟部長委派,他們須對部長負責。全國商會總會首先是各地商會的中央清算局,其次是各地方商會與政府之間的代言人。各商會發揮重要作用,將地方工商業團結起來,並將他們與中央經濟和政治當局打成一片。
手工業部門的組織與此略異。它並無貿易組,而是分為52個全國性協會。它也有地方性結構,包括60個地方的手工業商會,而這60個分會又合組成一個總會。全國性手工業組的最高長官是「德國手工業領袖」,他兼任德國手工業組主任以及手工業商會主席。
工商業自治團的最高機關是德國經濟會。它是由構成工商業自治團的各組織之代表組成的,在這個意義上,它是一個代表性的團體,但德國經濟會又有獨立的法律地位,受經濟部長的管轄。它的總部設在柏林,即原來的德國商業總會大樓。
六、卡特爾
除了「工商業自治團」以外,納粹政府還通過卡特爾來統治德國的工業。卡特爾在德國的地位猶如托拉斯在美國,卡特爾的重要性在於它能影響生產、價格與銷售。
卡特爾在德國是歷史悠久的老制度,它起源於19世紀的後半期,1933年以前的卡特爾是私人的商業組織,其目的在於限制產量、規定價格和分配市場為手段來維持利潤。德國工業在魏瑪共和國時代已經高度卡特爾化了,和美國的態度正相反,工業部門的高度集中化在德國並不被認為是弊病。
納粹奪取政權的時期曾經公開激烈地反對德國的卡特爾,認為它們都是「民主財閥」的資本主義代表。他們向小生產者和地方工商界允諾,一旦他們奪取政權,必定解散卡特爾。但是納粹獲取政權以後發現卡特爾是一種便利的工具,可以籍以建立對德國經濟的深遠統治,於是對卡特爾採取了新的路線。
1935年7月15日,納粹黨通過了「強制卡特爾法」。依照這項法律,經濟部長有權管制現有的工業聯合公司,可以強迫工業商企業加入現存的卡特爾組織,可以禁止新企業之建立及舊場業的擴充,並得決定現有場業必須利用之程度。納粹最初盡量避免應用卡特爾強製法,其中一個主要理由是恐其攪亂價格結構。1933年至1934年,納粹最主要的願望是增加生產和減少失業,要達到這個目的,物價和工資必須保持穩定。全體工人的總數工資必須由更多的工人或的工作而增加。但是,事實證明,卡特爾之不變趨勢是增加物價。強制性卡特爾發出公布後,工業界似乎覺得他們的機會到了,便表示要將產品價格迅速提高並超過50%。納粹政府立刻起而干涉,然而在1933年至1934年的時期內,卡特爾產品價格指數仍有相當大的增高。
納粹所以遲遲實行新的卡特爾法令還有一個理由,即怕小工業和企業主不滿。一般來說,小企業深怕卡特爾的影響,因為他們相信卡特爾會成為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的工具。第三個理由是新卡特爾法的通過和根據此法而採取的各種辦法大大刺激了各工業部門去自動卡特爾化,並成立各種的企業協定,因此國民經濟部長不用強制實行新法。據1936年11月的估計,德國有1700個卡特爾,各卡特爾在強制卡特爾法下變成了全新的組織,不再是為私人利益服務的私人組織,而為國家的利益服務。
納粹統治之下的卡特爾需要處理許多問題:防止工業的生產過剩;設法使某一工業容易從事新的生產,以適應消費者時尚的改變以及其他市場波動;設法使各工業適應新的原料;調解季節的波動;改進家務型工業工人之環境;維持某一工業部中大中小企業間的均衡;保障某一工業生產方式(製造過程)之獨立性不為別的公司侵犯;將若干種國民福利所必需的任務交付大企業;防止過度機械化,以維持高度熟練工匠的利益;維持類似企業之間的分工,以免浪費勞動力和生產資源。
工商業自治團從一開始便對卡特爾的若干功用有越俎代庖的趨勢,並企圖控制卡特爾,結果彼此間發生摩擦,以至德國政府越來越覺得非規定工商業自治團對卡特爾有行使某種監督之權不可。1936年10月12日國民經濟部長頒布一道法令,將這個局面合法化了。這法令授權工商業自治團之全國性各組,得收集歸於卡特爾的一切情報,將所有卡特爾及一切市場的協定予以登記,並代表公眾利益,參加一切組織卡特爾的設判。這種權力是賦予工業與貿易兩個全國性組,及地域經濟商會。
1936年11月12日的命令將卡特爾置於政府控制之下,或如《德國評論》所說,將卡特爾歸入民族經濟之內。由於工業部門的設立或擴充必須先得到政府批准,所以政府能夠依照需求以控制供應。因為政府可以將個別企業需求的規定變為對整個工業都有拘束力,於是也保證了生產條件的一律性。
自1938年以來,各卡特爾便這樣與工商業自治團合作,並在其監督之下執行政府賦予他們的工作。為使工商業自治團的全國性各組對卡特爾之監督能切實有效,雙方的人員必須不同。換言之,凡與卡特爾有密切關系的人不能同時作工商業自治團全國性各組或貿易組之職員。自治團的全國性各組與貿易組須代表公眾利益而行動,而政府對各組中被認為「不受私人利益影響」之人予以充分支持。這樣一來,卡特爾失去不少從前的勢力,而變成納粹政府控制國內工商業或兼並國外工業的工具。
七、價格的規定
納粹政府於1933年上台時,急欲抑制德國的物價停止上漲,因為他們認為要使德國經濟復興,必須維持價格和工資的穩定。他們以這個觀念為出發點,最終發展成了一個復雜而包羅萬象的定價制度。納粹稱價格規定為「價格構成」。
我們試將1933年以來納粹用以控制價格的各種努力做一簡要敘述,以更明白他們這個定價制度的基本內容。1934年時,納粹政府頒布若干
G. 德國人文,自然地理特徵
魯爾工業區是德國,也是世界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地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1月平均氣溫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氣溫在5℃以上,生長期較長。常年盛行偏西風,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濕度大。今天的魯爾區指的是Regionalverbands Ruhr (RVR). 由城市波鴻Bochum, 波特洛普Bottrop, 多特蒙德Dortmund, 杜伊斯堡Duisburg, 埃森Essen, 格爾森基興Gelsenkirchen, 哈根Hagen, 哈姆Hamm, 海爾納Herne, 慕爾海姆(魯爾河旁)Mülheim an der Ruhr, 奧伯豪森Oberhausen 以及雷克靈豪森縣die Kreise Recklinghausen, 烏那縣Unna, 威塞爾縣Wesel 和恩納普-魯爾縣Ennepe-Ruhr-Kreis組成,通常將魯爾煤管區規劃協會所管轄的地區,作為魯爾區(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積4593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1.3%。
魯爾工業區內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達570萬人,佔全國人口的9%,核心地區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700人;區內5萬人以上的城市24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過50萬人。魯爾區南部的魯爾河與埃姆舍河之間的地區,工廠、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網交織在一起,形成連片的城市帶。
魯爾區的工業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戰後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經 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工業產值曾佔全國的40%。現在仍在德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魯爾工業區突出的特點是,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核心,形成部門結構復雜、內部聯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區工業綜合體。魯爾區是以採煤工業起家的工業區,隨著煤炭的綜合利用,發展了煉焦、電力、煤化學等工業,進而促進了鋼鐵、化學工業的發展,並在大量鋼鐵、化學產品和充足電力供應的基礎上,建立發展了機械製造業,特別是重型機械製造、氮肥工業、建材工業等。同時,為大量產業工人服務的輕工業,如服裝、紡織、啤酒工業等也有了很大發展。50年代以後,由於石油消費量逐漸增加,魯爾區的煉油業和石油化工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70年代以後,電氣、電子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現在,魯爾區生產全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電力、硫酸、合成橡膠、煉油能力、軍事工業等均在全國居重要地位。戰後在世界一些以採煤工業起家的老工業區嚴重衰退的時候,魯爾區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是與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調整區內的經濟結構與部門結構分不開的。
魯爾區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自古就為東西歐往來的「聖路」地帶,也是北歐通向中歐、南歐的捷徑,地處歐洲的交通路口。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又位於歐洲經濟最發達的「金三角」內,西距共同體成員國法、荷、比、盧的工業區很近,北距共同體成員國丹麥以及瑞典南部工業區不遠,東北、南面又鄰近本國下薩克森的經濟重心區漢諾威—沃爾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業區和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萊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爾多夫為中心的工業區。便於工業區間以及與歐洲共同體成員國間的貿易往來。
魯爾區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
煤炭地質儲量為2190億噸,佔全國總儲量的3/4,其中經濟可采儲量約220億噸,佔全國90%。魯爾區的煤炭煤質好,煤種全,為優質硬煤田,可煉優質焦炭的肥煤占儲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為3~18%)和硫分(為0.5%~1.5%)都低,發熱量高,其中肥煤的發熱量高達8600大卡/公斤。
水陸交通便利
萊茵河縱貫全區南北,從萊茵河口上溯的7000噸級海輪和8000噸的頂推船隊,可直抵杜伊斯堡港。從杜伊斯堡到荷蘭邊界的萊茵河段,年均運輸量達1億噸,並可通過河口的鹿特丹港與世界各地進行貿易往來。區內還有溝通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條運河網,總長達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個,河道與港口均已標准化,可通行1350噸的歐洲標准貨輪。同時,魯爾區東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運河,經埃姆登港與海外聯系。所以,雖然魯爾區地處內陸,但由於它有著方便的水運條件,特別是萊茵河通海航運,使得它與沿海地區同樣具有廉價運費條件。鐵路運輸與河運同樣發達。區內鐵路密度非常大,營運里程達9850公里,佔全國近1/5,多東西走向,從巴黎通往北歐和東歐的鐵路,由本區穿過,哈根是德國最大的貨運編組站。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是區內及其它工業區聯系的紐帶,從德國西部通往柏林和荷蘭的高速公路均從區內通過。魯爾區公路汽車行駛的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一倍,達每公里55輛。
中心
魯爾區既是生產中心,又是消費中心。以魯爾區為核心,方圓100公里內,是德國最大的消費核心,這里集中了5個50~100萬人和24個10~50萬人的城市。魯爾區生產的70%以上的煤炭和鋼鐵在此范圍內加工、消費。
新型發展戰略
70年代以來,隨著煤炭、鋼鐵等傳統工業的衰退,魯爾區與世界其他老工業區一樣面臨著結構性危機,是魯爾區在德國經濟中心的位置下降,現在其工業產值僅佔全國不足1/6。為此,魯爾區開展了工業政治,首先發展新興工業和輕工業,促進區內經濟結構多樣化;第二,調整區內生產布局,開發原來相對落後的萊茵河左岸和魯爾區北部,與此同時拓展南北向交通網,以利新區開發;第三,大力發展文教科研,推進原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同時整治環境,消除污染。新的結構調整戰略為新時期魯爾區的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
山西省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濤濤黃河為塹,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1]
山西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最高點為五台山的北台葉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
山西表裡山河,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亘北嶽恆山、五台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 山西地形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兩大水系。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於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
山西地形多樣,高差懸殊,因而既有緯度地帶性氣候,又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西地處中緯度,距海不遠,但因山脈阻隔,夏季風影響不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C,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C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C。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C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C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台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一是晉東南太行山區和中條山區,二是五台山區,三是呂梁山區。
地理位置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
地形地貌
山西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最高點為五台山的北台葉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境界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滔滔黃河為塹,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山西是一個夾峙在黃河中游峽谷和太行山之間的高原地帶。山區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70% 以上。以山西平面地圖看,是一個斜長方形,由東北斜向西南,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從地形看,是一個由許多復雜山脈構成的高台地。
山西境內有六大盆地。即大同、忻州、太侯、臨汾、運城、長治盆地此外,東部還散布著陽泉、壽陽、襄垣、黎城、晉城等小盆地。
主要山脈
山西,山脈很多。山脈延綿起伏,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雄險巍峨。大部分為山區和丘陵。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亘北嶽恆山、五台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五台山主峰葉斗峰海拔3058米,為華北最高峰。中部由北而南分布有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長治和運城等盆地。
主要河流
山西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於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注入黃河的河流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汾河縱貫全省.是省內的主要河流,它發源於寧武縣,全長694公里.是僅次於渭河的黃河第二大支流。桑乾河、滹沱河、漳河也發源於山西,匯入海河水系。母親河黃河(汾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黃河流經晉陝峽谷,在吉縣壺口一帶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瀉,形成壯觀的壺口瀑布。
氣候特點
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台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一是晉東南太行山區和中條山區,二是五台山區,三是呂梁山區。
自然資源
山西省現有耕地72054719.7畝,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高粱、玉米、豆類和薯類;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葉、甜菜、胡麻、油菜籽等。大同、太原、忻州、臨汾和運城等盆地是山西省的主要農作區。近些年,雁門關外生態養殖畜牧業也發展很快,以奶牛養殖為主。
山西省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其中以煤、鋁土、鐵等為最。煤炭資源得天獨厚,分布在全省90多個縣(市、區)內。工業以能源、冶金為主,輕工業相對薄弱。
H. 單個農戶最多可以有多少畝
其實這個問題沒有一個准確答案,就比如像西北,東北地區,人少土地多,一家有十幾畝,幾十畝,甚至上百畝地,而如果像東南沿海地區,那就是人多地少,一家可能就是也就是一兩畝土地。
豐收在望的連片麥子
現在好多地方都是鼓勵實行土地承包種植,都是承包給土地大戶種植,人家不僅沒有被當成地主,反而還得到了很多的支持,同時也增加了收入。
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是鼓勵大家種植的,要不然土地都荒廢了,那也是一種浪費,所以說,自己根據自己的能力來種地,是最好的。
I. 美國農民一個人種3000英畝土地一英畝等於6畝多,18000畝地。一個人靠機械種
一人耕種三千英畝 美國農場里高科技無處不在(組圖)
美國農場:一人耕種三千英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