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國農奴制改革的內容和方式
主要內容: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可以得到一份土地,但必須以高出當時實際地價許多的價格出錢贖買。政治:建立地方自治機構(地方自治局)。1864...
Ⅱ 農奴制再版 名詞解釋
從13世紀開始,德國農奴制就已開始瓦解,但是到了三十年戰爭後,德國農奴制卷土重來,被恩格斯成為"農奴制的第二版"。"農奴制的第二版"在北德及東北德表現最為突出,如勃蘭登堡、普魯士、波美拉尼亞、梅克倫堡及西里西亞等地便是農奴制盛行的地區。在這些地區,農奴制採取最殘酷的形式,農奴每周全部時間都在地主土地上勞作,他們只能利用夜晚的時間耕種自己的份地。地主往往用監工監督農奴勞動,農奴被剝奪了大部分自由。
Ⅲ 分析德意志農奴制第二次倒退
十六世紀的經濟衰落和德國農民戰爭被鎮壓之後,德意志日漸瓦解的農奴制度,又重新加強起來.三十年戰爭之後,伴隨著封建割據的加深,農奴制度得到廣泛的發展.農奴制復活最嚴重的地區是德意志北部某些地區,尤其是在東北部,(即易北河以東地區).勞役製成為占統治帝位的的剝削形式.一些地區,地主重新獲得了領地裁判權,隨意剝奪農民的財產和人身自由,恩格斯把十六世紀以來農奴制在德意志的普遍恢復,稱作是"農奴制的再版".
Ⅳ 簡述德意志農奴制第二版出現的影響
農奴制第二版,三十年戰爭的破壞和德意志分裂局面的形成,進一步促成了德意志經濟的落後,德意志又恢復了農奴制
Ⅳ 德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事件是 急急急~~~~~~~~~~
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攝政王即位,稱威廉一世。 1862年他因軍事改革所需預算及稅收問題與國會發生沖突,本擬退位,但在前駐法大使俾斯麥的建議下收回成命。俾斯麥表示支持軍事改革,並稱若任命他擔任首相,他將不惜一切強行推行陸軍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俾斯麥上台後,即著手策劃德意志統一大業。俾斯麥主張建立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普魯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後擊敗丹麥和奧地利,並在1870年領導北德意志邦聯及南方的德意志諸邦,在打敗了法國。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18日,即普魯士王國成立170周年紀念日,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廊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魯士王國為首的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Reich),即所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 (Das Zweite Reich) 。 由於普魯士擁有德意志帝國2/3的人口和3/5的領土,並且在軍事、經濟、工業等方面遠遠超過帝國內其他王國、公國,因此德意志帝國成為普魯士王國的擴大版。各邦國享有內政和財政的自治,但將外交、軍事 (巴伐利亞除外) 、海關等權力交給德意志帝國中央政府。普魯士歷史從此並入德意志帝國歷史。
在德意志諸邦中,唯一能與奧地利相抗衡的力量是普魯士。 普魯士是德意志諸國中領土最廣、力量最強、地位最為重要的國家之一,從17世紀起,它一直影響著整個德意志的歷史。 普魯士國家是靠不斷擴張領土而發展起來的。普魯士的統治者是霍亨索倫家族。 早在10世紀,霍亨索倫家族就統治了瑞士北方的索倫山上一個城堡。到12世紀,這個家族的代表又成為紐倫堡城的城主。1415年這個家族的代表腓特烈一世從神聖羅馬皇帝那裡取得了勃蘭登堡領地和選侯的稱號。勃蘭登堡位於德意志東北邊境,經常與鄰近的斯拉夫人發生戰爭,因而它的軍隊取得了豐富的軍事經驗。在16世紀宗教改革中,勃蘭登堡選侯接受了路德教,並且攫取了天主教教會的土地財產,由是勃蘭登堡遂成為一個重要的新教國家。到16世紀初,選侯約翰·西吉斯蒙德以他妻子的名義取得了萊茵河下游的克列夫茲公爵領地和馬爾克、拉文斯堡兩個侯爵領地。1618年選侯又取得了波蘭的附庸國——東普魯士,因而他就從勃蘭登堡選候一躍而成為勃蘭登堡一普魯士選候。為了取得東普魯士,他不惜向波蘭國王稱臣納貢。三十年戰爭結束時(1648年),選候腓特烈·威廉兼並了東部波美拉尼亞及威悉河流域和易北河流域的幾個小領地。同一年,他又趁波蘭新王即位的機會,擺脫了對波蘭的臣屬關系。到1701年,選侯腓特烈一世又以參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為條件,從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那裡取得了普魯士國王的稱號。由是,勃蘭登堡一普魯士選侯就變成普魯士國王。在七年戰爭中,普魯士又從奧地利奪取了西里西亞。1772年瓜分波蘭時,又分到西普魯士(格但斯克和托倫除外),這樣就把勃蘭登堡和東普魯士連接起來。勃蘭登堡原來領地的面積僅有23751平方公里,到1772年,普魯士王國的領土就增加到194891平方公里了。 普魯士之崛起,是有其經濟前提的。正是在17世紀以後經濟繁榮的基礎上,這個國家才能強盛起來。普魯士經濟繁榮的原因有二: 第一,勃蘭登堡的地理位置對經濟發展有利。貿易航路之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雖然引起整個德意志經濟衰落及停滯,但是卻促進了勃蘭登堡的經濟繁榮。貿易航路的轉移,使南德和中德的個別地區不得不向北海海岸尋找貿易出口,而勃蘭登堡就成為必經之路。 第二,霍亨索倫王朝實行的保護工商業的政策促進了普魯士經濟的發展。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早在選侯腓特烈·威廉在位時期(1640-1688)就開始獎勵工商業發展。1685年法國政府取消南特敕令後,胡格諾教徒紛紛逃往國外。腓特烈·威廉下令收容法國流亡者並給予優待。至1703年大約有2萬名法國胡格諾教徒和13000名其他國家的新教徒定居到蘭登堡。他們主要是手藝高強的手工業者和能乾的商人,因而把資本和技術帶到這里。這些新來的移民建立了毛織和棉織手工工場,對絲進行加工,並生產天鵝絨、蠟燭、絹帶等物品。但是在農奴制存在的條件下,自由勞動力來源非常有限。為了解決勞動力問題,腓特烈·威廉利用刑事犯及獄囚、流浪漢以及乞丐充當新工業的勞動力。其孫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繼續實行這個政策,他特別獎勵軍事工業,如毛呢工業。 普魯士由小而大,由弱而強,還因為它推行軍國主義政策。大選侯腓特烈·威廉即位時正值三十年戰爭,勃蘭登堡被瑞典軍佔領。他親身體會到軍隊為立國之本,因此他決定向瑞典學習,建立一支常備軍。年,他與容克貴族達成協議:允許容克對農民行使警察權和裁判權;容克則同意選侯徵收「軍事稅」,以便創立常備軍。在這個協議中,選侯也同意讓容克擔任常備軍的軍官。從此以後,容克就與普魯士軍隊結成不解之緣。從腓特烈·威廉以來,普魯士國家就變成一架強大的軍事機器。到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時期,普魯士軍隊的數目幾乎增加了一倍,達85460人,相當於全國居民的 4%。在全歐,普魯士在人口方面占第13位,但是其軍隊的數目卻占第4位,國家財政收入的3/4都用在軍事上。在軍隊中實行盲目服從,容克出身的軍官可以任意鞭撻士卒,有些士卒往往因不堪軍官的虐待而自殺。平時軍紀甚嚴,但是一到戰時,軍官卻縱容士兵燒殺掠奪。 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是與容克階級緊密相聯的。容克階級積極支持軍國主義政策,這是因為這個政策給他們帶來許多利益:第一,實行軍國主義及侵略擴張,他們就可以獲得新的地產。第二,隨著國家領士的擴張,行政管理機構也就擴充起來,這就為容克的子弟提供了更多的當官機會。第三,加強軍事力量,也相應地增加了軍官的數目從而為容克的子弟提供了更多的軍官職位。 容克階級擁有雄厚的經濟力量,他們的經濟力量是建立在農奴制上面的。德意志的「農奴制第二版」在普魯士表現得最為突出。從16世紀到17世紀上半期,普魯士,特別是易北河以東地區的農民又農牧化了。他們完全被束縛在土地上,並且被迫向地主提供勞役地租及代役租。農奴每周要在領主的土地上勞動4~6天。1710年一個官員在報告中寫道:「地租、勞役、租稅、士兵駐扎和貢賦等經常增加,人民很難維持下去;農奴一直很窮而且越來越窮,一如既往,最後他們無可奈何只好逃跑……」 普魯士的官僚系統也是靠軍隊的力量建立起來的。本來普魯士一些地區的征稅權掌握在各領地的等級會議手中,但是腓特烈,威廉卻靠武力征稅。他曾派軍隊以武力相威脅,迫使克列夫茲和馬爾克接受了新稅。接著,他把這種新稅變成事實上的永久性稅收,從而剝奪等級會議最主要的職權——收稅權。最後,由於各地稅款主要用於軍隊開支,他就把稅收事務交給軍方去辦,為此組建軍事總部,下面設軍事財務處,向各地派遣軍官,負責征稅。這些軍官用軍事命令的方式進行工作,很快把工作范圍擴展到整個經濟領域,並把各地原有的行政機構排擠到一邊,其中包括各領地等級會議和市鎮自治當局。通過軍事總部,腓特烈·威廉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官僚行政系統,而這個系統的靈魂是軍隊。1723年他設立直屬國王的「財政、軍事與王室領地最高總管理處」,作為管理國家的最高行政機構。這位「軍曹國王」用管理軍隊的方法管理國家,認為專制君主最懂得他的人民需要什麼。他曾說:「朕乃君主,故可為所欲為。」在他的統治下普魯士發展成高度集權的專制國家,軍營式的紀律與等級制度支配整個社會生活。所謂的「普魯士精神」到這時已完全成形了,它的公式是專制主義加上軍國主義。
Ⅵ 什麼是農奴第二版它出現的背景和原因是什麼
農奴制第二版 三十年戰爭的破壞和德意志分裂局面的形成,進一步促成了德意志經濟的落後,德意志又恢復了農奴制。本來德意志的農奴制在13世紀就開始瓦解了。三十年戰爭又進一步推進了農民農奴化的過程。農奴制的恢復,史稱「農奴制的第二版」。「農奴制第二版」在北德及東北德表現得最為突出,在這些地區,農奴制採取最殘酷的形式。在西歐資本主義方興未艾之際,在德意志出現「農奴制第二版」的歷史倒退現象有兩個原因:第一,16、17世紀西歐資本主義有了很大發展,城市人口隨之猛增,因之對糧食的需求猛增,世界市場上的糧價也隨之猛漲,由於德國經濟落後,地主不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何物,為了經營糧食生產,他們只能在古老的農奴制中找到出路。第二,德國地主貴族在地方上擁有很大的權勢,他們可以任意擺布農民;同時德國的市民階級力量薄弱,他們無力去支持農民反抗地主恢復農奴制的橫霸行為。農奴制的存在,對於德意志的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抑製作用。因為農奴制不僅由於把農民固著在土地上而堵塞了勞動力的來源,而且也限制了工業品國內市場的擴大。
Ⅶ 再版農奴制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三十年戰爭不但沉重打擊了哈布斯堡家族,也進一步加深了德意志的分裂。神聖羅馬帝國更加分崩離析,皇帝在全德的權力只限於哈布斯堡家族的控制范圍之內;各地的諸侯卻乘機加強了自身的力量,實際上已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大小王國。《威斯特筏利亞條約》的簽定便是這一事實在紙上的實際承認。同時,戰爭嚴重地破壞了德意志的生產和經濟。加之漢薩同盟的敗落和「南方商路」被「西方商路」的取代,德意志經濟一片衰敗,簡直可以說是滿目瘡痍。在此背景下,德意志又走上了農奴制的老路,自由農民又下降到農奴的地位,這種情況在歷史上被稱為「農奴制再版」。」而原來德意志的農奴制在13世紀就開始瓦解了。從勃蘭登堡到普魯士,從波美拉尼亞到梅克倫堡、西里西亞、農奴在農奴主監工的鞭子下,像騾子一樣在地主土地上勞作。農奴重新喪失了大部分自由,他們被出賣、出借和典當甚至不經地主同意不能結婚,整個北德特別是東北德地區重又陷入黑暗之中。
而與此同時,西歐各國的資本主義正蓬勃興起。那麼,為什麼中東歐會出現這種「第二次農奴制」的倒退?
從表面上看,是戰爭的破壞摧殘了生產,使德意志自由農民再次農奴化。其原因有兩點。
一是因為在戰爭中,大量農民因不堪忍受徵兵、賦稅和雙方士兵的直接掠殺而大量逃亡。整個德意志甚至有1/3的耕地變成荊棘叢生的荒野。於是地主們便把這些荒蕪的土地收回。其次因戰火毀壞的原因,大量農民破產便讓地主們有機可乘。他們利用農民的困難收回份地。於是農民又變成了農奴。
但是從整個16、17世紀來看,早在三十年戰爭之前,就有大量的農民下降到農奴的地位。「農奴制卷土重來,有的地主乘農民繳不起地租的機會,把農民的份地收歸己有。有的地主在農民流入城市時,把閑置的份地收歸己有」-----吳予廑、齊世榮《世界通史》。(每一個地主都身兼地方法官或警察長,農民落到被地主任意宰割的地步。)在匈牙利,1514年多饒起義失敗後不久,韋爾泊奇約法宣布對農民實行永久農奴制。
由此來看,這種「歷史的倒退」的根源就值得我們去深思了。
費爾南。布羅代爾在他的《15至18世紀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中談到兩點解釋。一點是「外部原因」,即西歐對食物和原料的大量需求對中東歐的刺激。一點是「內部原因」,即在「國家、城市和領主(『地主』)的競爭中,領主處於領先地位」,即地主們在政治上的強大。後一個原因是中東歐歷史積淀和相對落後的產物。想想菲特烈們對容克地主們的態度就一目瞭然了。
而前一個原因,講白了,就是說「二期農奴制「是商業資本主義的一種變態」。大地主雖然不是資本家,但成為了「阿姆斯特丹或別處資本家服務`的工具……是資本主義體系的組成部分。」如波希米亞的切爾尼伯爵,波蘭的拉濟維烏家族和查托里斯基家族,匈牙利經營葡萄酒和牲畜貿易的大貴族等等。他們把農奴納入到對外封閉的經濟實體中,但這種經濟實體其實不是真正的自給自足的經濟。為了奢侈品等生活花銷,他們根據西歐工商業資產階級的要求生產穀物、木材、牲畜、葡萄酒乃至煙草等商品和原料。但是他們又不懂得資本的經營,只會用重新推行野蠻的農奴制來強行增加生產以滿足自己和西歐資本主義的需求。這就好比巴西和美國內戰前的南方種植園經濟。生產資料所有者推行最最野蠻的奴隸制,目的卻是向當時最先的生產方式提供原材料。他們不懂得自己去經營庄園,僱傭廉價的農業工人`來增加資本。農奴主們只知道坐享其成。但是他們的庄園又和從前的農奴制庄元不同,而是成為了當時商品經濟中的一個環節。因此德國歷史學家們往往用「地主」一詞(德文Gutsherrschaft)來稱謂這些農奴主,以別於傳統的「封建領主」(德文Grundherrshaft)一直到1820年左右,在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普遍開展後,形勢才出現了轉折。地主們才意識到自己的生產方式跟不上形勢需要了。土地作為他們的最大資本,迫切需要加以維護和改良。所以他們逐漸開始解放農奴(與其說是解放,倒不如說是「拋棄那些被認為吃口太多而勞動效能很低的農奴」),農奴無償的勞動又被更經濟劃算的農業工人所代替。更為嚴重可妙的是在農奴「贖買」自由的過程中,地主們又得到一筆可觀的原始資金。於是乎資本主義的機器在德意志,特別是奧地利、普魯士和波西米亞轟隆隆地開動起來。
東歐「再版農奴制」庄園經濟的性質問題——與美洲奴隸種植園經濟的初步比較
何順果通過與美洲奴隸種植園經濟所做多角度比較,可以發現16世紀以來在東歐建立的勞役制庄園,無論從主人的本來身份還是從生產目的和生產方式等來看都與經典的「資本主義」有很大不同,在這里存在的是農奴對貴族的依附,而不是勞動對資本的從屬,哪怕它是以強迫形式來實現的。因此東歐的「再版農奴制」庄園經濟,不僅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甚至連「形式上」的資本主義也不是,但也不能簡單地說它們是「封建的」,因為隨著日益深深地捲入商品和市場的漩渦,這種封建庄園經濟會逐漸商品化,並最終會不同程度地發生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