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德國古典文學
德國古典文學是指18世紀末19世紀初歌德和席勒共同創造的文學。它是18世紀以來德國文學發展的一個頂峰。古典文學的主要藝術特徵是肅穆恬靜,清晰明朗,優雅莊重,和諧完美。它強調藝術的教育功能,認為藝術的最高價值就是培養教育人。
2. 德國古典文學指的是哪一個時期的文學
古典時期是指古代希臘羅馬世界的長期的文化史的廣義稱謂 偏向於文學 而 古典時代 是指古代希臘地區自希波戰爭後公元前五世紀到四世紀中葉 城邦繁盛於衰落的歷史時期 是古希臘史的一部分 屬於歷史范疇
3. 德國「古典」主義文學主要反映了怎樣的思想
德國「古典」主義文學雖然反映出德國資產階級的弱點,但它的思想內容基本上是積極的、向前看的,它在藝術上有很大的成就。與此相反,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大多數是消極的、向後看的,甚至是病態的。德國浪漫主義運動開始於18世紀90年代,結束於19世紀30年代。
當「古典」主義主要只能由歌德和席勒這兩個名字來代表時,浪漫主義則擁有大量的作家和詩人。早期的浪漫主義者除諾瓦利斯出身貴族外,史雷格爾兄弟、蒂克等都是出身於小資產階級,對法國革命曾一度表示歡迎,隨後由於對法國革命暴力的恐懼和厭惡,才否定現實,向後退卻。他們緬懷過去,歌頌封建的、教會的中古時代。他們標榜要創造一種「新」的文藝,實際上這是一種反動的文藝。他們繼承了狂飆突進運動崇尚情感、不受理性約束的方面。卻喪失了狂飆突進文學中那種戰斗的、反封建的精神。在藝術上,同啟蒙時期文學相反,他們混淆文學藝術種類的界限;同「古典」主義文學相反,他們的作品形式是散漫的,語言是模糊的,甚至是怪誕的。他們寫出大量作品,藝術上的成就卻很有限,政治上則越來越趨向反動,標志著資產階級向封建貴族投降。在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已經是19世紀末期資產階級頹廢文學的「先驅」了。
4. 德國古典文學和法國古典文學的區別是什麼
德國古典文學不同於法國古典文學,雖都以古希臘文學為楷模,但歌德和席勒對希臘的嚮往,更主要是面向未來,是對人類未來的一種帶有「英雄幻想」的憧憬,想通過藝術使人類達到完善與和諧。基於此,歌德發出了「世界文學的時代已經到來」的宣言。這期間,他們的主要作品有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和《浮士德》(第一部),席勒的《華倫斯坦》和《威廉·退爾》等。
5. 德國古典文學的特點是什麼
指18世紀末19世紀初歌德和席勒共同創造的文學。它是18世紀以來德國文學發展的一個頂峰。古典文學的主要藝術特徵是肅穆恬靜,清晰明朗,優雅莊重,和諧完美。它強調藝術的教育功能,認為藝術的最高價值就是培養教育人。
6. 德國「古典」主義文學和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文學有什麼區別
德國「古典」主義文學不同於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文學,更不同於德國啟蒙文學初期高特舍特所倡導的對法國古典文學形式的模仿。它是在德國的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7. 誰知道德國古典時期的文學情況啊
與1789年法國大革命同時,德國文學開始向古典文學時期過渡。古典文學把啟蒙運動和70年代的文學革命提高到新的階段。海涅說,這是德國詩人和思想家在思想上進行的一場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初期,德國幾乎所有作家,甚至包括後來浪漫派的首領施萊格爾兄弟,都為之歡欣鼓舞。但是,等到雅各賓黨人執政,用革命暴力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即革命由不流血的階段進入流血階段的時候,德國作家的政治態度就出現了明顯的分野。福爾斯特、索伊默等少數作家完全支持雅各賓黨人的革命專政,並希望在德國也進行一場法國式的革命;相反,以施萊格爾兄弟為代表的浪漫派作家則完全否定法國大革命,走上了懷古復舊的道路。
兩個極端
與上述兩個極端不同,歌德、席勒以及其他一些作家則走上另一條道路。一方面,他們不贊成雅各賓黨人使用革命暴力,但是他們完全擁護法國革命的目的;另一方面,法國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並沒有實現自從文藝復興以來人們一直追求的人道主義理想。相反,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自由、平等、博愛等美好理想成為空洞的口號,並帶來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問題,這種事態使他們大失所望。但是他們並不懷疑法國大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決心繼續探索實現人道主義理想的途徑,他們向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在什麼條件下,感情與理智、理想與現實、個人與集體、人與自然、主觀與客觀才能達到和諧統一。他們在古希臘的藝術中看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曙光,因為在他們的想像中古希臘的城邦民主制是一種理想的社會制度,在那裡人可以和諧地發展。他們嚮往希臘古代社會,並不是懷古思舊,而是面向未來。當時德國文學和德國哲學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認為人類社會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而且這種發展是依著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進行的。近代文明否定了古希臘的自然狀態,而未來的理想社會就是在否定由於勞動分工而造成人的肢解的近代文明社會之後,在更高的階段上恢復古希臘人的那種自然狀態。憑藉這種歷史觀和「英雄幻想」,歌德和席勒在他們的文學作品和理論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有關現實社會和人類前景的深刻見解。這些思想超過了資產階級自由派的水平,達到了資產階級思想可能達到的高度。他們所創造的古典文學不僅是德國文學中光輝燦爛的一頁,而且與黑格爾在哲學上的偉大成就一起構成了德國資產階級文化的頂峰,同時也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文學史
上所說的「古典文學時期」,嚴格地說,時間只有10年,即1794年歌德與席勒合作到1805年席勒逝世。參加的人也只有歌德和席勒兩人。這個時期另外兩位作家荷爾德林和讓.保爾雖然都對德國文學作出了貢獻,但他們與歌德、席勒並無多少直接關系。因此,所謂「古典文學」既不是一個規模宏大的文學運動,也稱不上是一個文學流派。但是,就在這10年當中,歌德和席勒完成了奠定德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占重要地位的光輝作品。如席勒的劇本《華倫斯坦》(1800)、《奧爾良的姑娘》(1801)、《威廉.退爾》(1804)和美學著作《論素樸的與感傷的詩》(1796),歌德的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1795~1796),長篇敘事詩《赫爾曼與竇綠苔》(1797)和詩劇《浮士德》(第一部,1808)。此外,他們還寫了大量的詩歌,特別是敘事謠曲。席勒逝世以後,歌德在生命的最後20餘年又寫了包括《浮士德》(第二部)在內的一批光輝巨著。 歌德的詩劇《浮士德》手稿
浪漫主義
從戈特舍德到歌德,德國文學是沿著啟蒙運動開辟的道路向前發展的。但到18世紀末德國文學中出現了反啟蒙運動思想的潮流,這就是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這一運動不是在古典文學之後出現,而是與它並行發展。1796年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來到耶拿,1798年與他的弟弟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一起在柏林出版了《雅典娜神殿》,並以他們為核心形成了一個文學中心,文學史上稱為「早期浪漫派」或「耶拿浪漫派」。除了施萊格爾兄弟,重要的作家有蒂克、諾瓦利斯、瓦肯羅德等。他們的基本傾向是懷古遁世,重視童話和傳奇。 1802年以後,早期浪漫派逐漸解體。拿破崙對德國的軍事佔領,使大部分知識分子熱心於政治。象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亞當.米勒等早期浪漫派作家在政治上公開走向反動;一批青年浪漫派作家出於對民族前途的關注,想起了人民和民族傳統,他們在海得爾堡形成了新的中心,文學史上稱為「晚期浪漫派」,或「海得爾堡浪漫派」。他們採集民歌,發掘久已被人忽視的文化遺產。布倫坦諾和阿爾尼姆收集加工整理出民歌《男童的神奇號角》(1806~1808),格勒斯編輯了《德國民間故事書》(1807)。在這方面貢獻最大的當推格林兄弟,他們不僅發現了許多德國文學中的重要文獻(如《希爾德布蘭特之歌》),而且整理加工了聞名世界的童話集《兒童與家庭童話集》(1812~1815)。在創作方面,成就最大的是艾興多爾夫。
俄國敗北
1813年拿破崙在俄國敗北,隨之在德國掀起了反對拿破崙佔領的解放戰爭。許多作家從不同的政治立場出發參加了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形成了所謂的「解放戰爭文學」。這種文學與浪漫派文學有一定的淵源,因為不少浪漫派作家(如艾興多爾夫、阿爾尼姆等)就是這一文學的重要代表,而且它的思想傾向與浪漫派也有一定的聯系。在「解放戰爭文學」的作品中,愛國主義和沙文主義,反對外來侵略和反對社會進步常常是混雜在一起的。真正的愛國詩人是阿恩特、克爾納、申肯多爾夫等,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民主主義思想。
浪漫派
的另一個分支是「施瓦本詩派」,烏蘭德和豪夫是這一流派的重要代表。不過,烏蘭德與其他人不同,他是一個民主主義者。 霍夫曼、克萊斯特、沙米索一般也算作浪漫派作家,但他們與上述各個派別都無直接聯系。霍夫曼是一位重要的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有《小查克斯》(1819)、《跳蚤師傅》(1822)、《堂兄弟的屋隅之窗》(1822)等。他的作品既有對現實的批判,又有對神話世界的嚮往,他把現實與離奇荒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他還發展了一種別具一格的輕快的諷刺,對19世紀德語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克萊斯特的喜劇《破瓮記》(1808)、中篇小說《米夏埃爾.科爾哈斯》(1810)以及軼事作品都是德國文學中的佳作,但他的思想充滿了矛盾,說明德國文學已處於轉折的前夕。以萊辛、歌德為代表的廣義上的啟蒙運動作為一個歷史發展階段行將結束,即將到來的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代。在這種形勢下,要想真正把握社會矛盾,就得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從這個角度看,沙米索是浪漫派向1830年以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文學過渡的一個代表,而海涅則是完成了這一個過渡並達到新高度的偉大作家。
8. 德國古典文創始人
德國古典文學
在德國文學史上,一般指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歌德
和席勒所創造的文學。「古典」一詞在18世紀的德語區
曾普遍使用,意指古希臘羅馬的第一流作家以及本民族
堪稱楷模的作家和作品,戈特舍德、蓋勒特和萊辛等人
當時都被稱為「古典作家」。歌德和席勒也曾使用這個
詞,並為創立德意志民族的古典文學而努力,但他們並
不認為德國已經產生了「古典文學」。在18世紀的文獻
中,沒有「德國古典文學」這一概念,更沒有人把歌德和
席勒的作品稱為「德國古典文學」。1839年德國文學史
研究的創始人蓋爾維努斯第一次提出「古典文學」這個
概念,把歌德和席勒於1800年左右創造的文學稱為「古
典文學」,稱這一時期為「古典文學時期」,從此以後,
「德國古典文學」這一概念就正式被人沿用。
在文學史家中對這一問題有不同意見,比較一致的
看法,認為「德國古典文學」是指1794年歌德與席勒合
作到1805年席勒逝世這段時間他們兩人所創造的文學。
但也還有小的分歧:第一,有人認為古典文學開始的年
代不是1794年,而是歌德到義大利旅行的1786年,這時
歌德的《伊菲格涅亞在陶里斯》(1786~1787)最後定稿,
席勒寫完《唐·卡洛斯》(1787)。這兩部作品從內容到
風格都不同於他們在狂飈突進時期的作品,接近於他們
古典時期的創作特徵。第二,有人認為古典文學不能只
提歌德和席勒,還應包括讓·保爾和荷爾德林,甚至福
爾斯特和索伊默。
歌德和席勒在一起
德國文學史上所稱「古典文學」不是一個文學流派。
德國古典文學是集德國文學創作的大成,是18世紀以來
德國資產階級文學發展的頂峰。
啟蒙運動提出理性,強調理智,要求人自覺地接受道
德規范和客觀規律的約束,要求藝術表現純潔清晰,符合
規律。狂飈突進重視感情,強調自然,要求人的各種力量
能得到自由發揮,要求藝術能象生活本身那樣豐富多采,
變化萬端。古典文學將以上兩種似乎對立的觀點綜合起
來,要求感情與理智、理想與現實、人與自然、主觀與
客觀、個人與集體、自由與必然的和諧統一。在這種和
諧統一之中將產生新型的人,即理想的人。這種人既不
是只重理性而排斥感情,又不是只放縱感情而無冷靜的
理智;既不要求絕對的自由,也不做規律的奴隸;既不是
孤獨的個人,也不是溶化在眾人之中的芸芸眾生。這種
人是完整的,和諧的,是全面發展的人。這就是古典文
學所追求的古典人道主義理想。
古典文學的藝術特徵是肅穆恬靜,清晰明朗,優雅
莊重,和諧完善,美是它的一條重要藝術原則。古典文
學的藝術手法是把現實理想化,把理想現實化,使藝術
高於現實,體現人的理想。古典文學強調藝術的倫理教
育作用,但並不認為藝術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它有自
身的價值和規律。藝術的最高價值就是培養教育人,使
人成為真正的人。
古典文學以古希臘文化為楷模。在這一點上,古典
文學也是德國資產階級進步文化的集大成者。1755年溫
克爾曼發表著名的論文《關於在繪畫和雕刻中摹仿希臘
作品的一些意見》和隨後出版的代表作《古代藝術史》
(1764),把文藝復興以來歐洲人對古希臘羅馬的研究
推向新階段。從此,古希臘文化成為人們研究和效法的
主要對象。溫克爾曼不僅具體地介紹了古希臘的藝術寶
藏,而且提出了關於古希臘藝術美學原則的新見解。以
後,萊辛對法國古典主義曲解古希臘藝術進行了批判。
狂飈突進作家繼承了這種批判精神,認為人們所應效法
的不是古希臘藝術的形式和陳規,或它的內容和素材,而
是古希臘藝術所體現的精神。古典文學是在前人這些努
力的基礎上產生的,集中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前人同
法國古典主義進行斗爭的產物。因此,把德國古典文學
等同於法國古典主義是一個錯誤,就是把它歸入廣義的
古典主義范疇也是一種誤解。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只在於
表面上都崇尚古希臘文化。
歌德和席勒對古希臘的嚮往,不是懷古思舊,而是
面向未來,它是法國大革命中那種所謂「英雄幻想」在
德國18世紀末的社會條件下的體現。法國大革命的理想
激起了他們對人類未來的憧憬,法國大革命第二階段的
恐怖以及拿破崙帝政時期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矛盾的暴露,
曾一度使他們失望。可是,他們並沒有因此拋棄法國大
革命的理想,而是堅信這場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
大轉折,它的理想一定能夠實現,而轉向於古希臘就有
實現這一理想的可能。他們認為古希臘的城邦民主制是
一種理想的社會制度,生活在這種制度下的人沒有受到
勞動分工的肢解,仍然保持人的自然狀態。這種人是完
整統一的,他的內在美和外在美以及肉體和靈魂是和諧
平衡的。古希臘藝術表現了這樣的人,因而它的內容純
潔高尚,形式優美完善。他們憑借這樣的想像描畫出一
幅人類未來的圖景,並滿懷信心地為實現這樣的遠景而
斗爭。
歌德和席勒具有這樣的英雄幻想,同18世紀末德國
的階級斗爭形勢有密切關系。當時先進的資產階級知識
分子已經覺醒,並已在為資產階級的解放而斗爭。但這
一斗爭主要在意識形態領域中進行,並不是直接的政治
斗爭,而且當時的階級界線並不十分分明,因而歌德和席
勒並不認為自己是代表特定的階級——資產階級,而是
代表全人類。他們所要爭取的不是某個階級的解放,而
是全人類的解放。在民族問題上,一方面他們的民族意
識已經增強,並為建立民族文學而斗爭,但他們又認為
自己是「世界公民」,並提出了「世界文學」的口號。
從這一根本立場出發,歌德和席勒要為實現人類的
理想而奮斗。他們相信人類能夠克服由於社會勞動分工
而造成的畸形和肢解,成為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人類
最終會從自然和社會的種種束縛中解放出來,並戰勝內
在的「獸性」和外在的「命運」,而達到完善與和諧。
另一方面,他們又幻想通過藝術來實現這一切,企圖建
立一個「美的藝術王國」。這種觀點反映了歌德和席勒
迴避現實政治、害怕革命的傾向。但是,他們遠離政治,
並不脫離現實;他們害怕革命,並不反對進步;他們看
重藝術,是因為他們相信人類通過藝術達到解放是正確
的途徑。他們著眼於全人類,把人的解放當作他們提出
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因而他們的思想就遠遠
超出了平庸的資產階級自由派的水平,創作出了具有長
遠意義的不朽傑作。不論是他們的理論著作,如歌德的
《文學上的平民主義》, 席勒的 《論人的審美教育書
簡》、《論素樸的與感傷的詩》,以及他們在此期間的
通信,還是他們的文學作品,如歌德的《威廉·邁斯特
的學習時代》和《浮士德》(第一部),席勒的《華倫
斯坦》和《威廉·退爾》等,不僅是德國文學中的瑰寶,
而且是世界文學中的珍品。
德國古典文學不僅是德國文學史上的光輝一頁,而
且與德國古典哲學和古典音樂一起構成了德國資產階級
文化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