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納粹德國海軍的介紹
納粹德國海軍(德語:Kriegsmarine,意為戰爭海軍)是指在1935年至1946年的德國海軍。戰爭海軍取代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意志帝國海軍和魏瑪共和國的國家海軍,為德意志國防軍中的海軍力量。
B. 德國海軍
德國海軍(德語:Deutsche Marine)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海軍部隊,德國聯邦國防軍的重要組成部分。
德國海軍的歷史可追溯至德意志統一前。最早作為獨立戰斗單位出現的是普魯士海軍,隨後成為北德意志邦聯海軍(Norddeutsche Bundesmarine)。1872年德國統一後,海軍改稱德意志帝國海軍(Kaiserliche Marine)。隨著工業的發展,帝國海軍的力量大大加強,一度發展為僅次於皇家海軍的世界上第二強大的海軍部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魏瑪共和國成立,海軍失去了絕大多數艦船,改稱國家海軍(Reichsmarine)。到了納粹德國時期,再度更名為戰爭海軍(Kriegsmarine)。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海軍潛艇部隊依靠「狼群戰術」,在廣袤的大西洋馳騁肆虐,給同盟國尤其是英國造成極大威脅。不過其水面艦艇部隊攝於大英皇家海軍的赫赫威名以及一戰期間的陰影,未有大的建樹。後期美英聯手「獵狼」,頻頻擊沉U艇,德國海軍元帥鄧尼茲已是江郎才盡,難有作為。「俾斯麥」戰列艦為英國所圍殲沉沒,更是重創了德國海軍的士氣。大戰臨近結束,德國海軍遭已一蹶不振,黔驢技窮。德國分裂後,東西德各自建立了海軍。
1956年,西德加入北約組織,聯邦海軍(Bundesmarine)隨之建立。1990年兩德統一後,聯邦海軍同東德的人民海軍(Volksmarine)合並,統一稱為德國海軍。
C. 二戰時那幾個國家有海軍 一一列舉出來
軸心國方面:日本,義大利,德國。其中日本最強,德國第二,義大利第三。同盟國方面: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蘇聯,澳大利亞。以及其他同盟國都有海軍,(中國基本除外,海軍已幾乎全軍覆沒)。其中美國最強,英國其次,蘇聯和法國實力不相上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英聯邦國家海軍實力很小。
D. 德國現在還有沒有海軍
廢話~~~德國肯定有海軍~~~
而且德國的兵力在歐洲還是個 強國~~
為適應際形勢的發展,德軍進行了重大改革,從1955年成立之初的專守領土防禦和北約集體防禦軍隊.轉型成為一支「國際干預力量」。
目前,聯邦國防軍的武器系統基本上是冷戰時期采購、為防止蘇聯入侵而設計的,如全重超過50噸的「豹」系列主戰坦克。聯邦國防軍缺乏許多重要的作戰能力,諸如遠程投送能力、輕便的干預力量、獨立的防空和戰略偵察能力。這使得聯邦國防軍在參與盟國的危機行動時能力極為有限、顯得力不從心。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德國著力提高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成為一支以能力為導向的真正「國際干預力量」,以應付包括危機管理在內的非傳統威脅。上世紀90年代初建立危機反應部隊、2000年三份有關國防軍改革的報告、2003年斯特魯克打造三種類型的軍隊,都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國防軍正努力在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行動能力。第一,C4ISR系統。德國(甚至整個歐洲)與美國在C4ISR系統上存在巨大差距,這是德國與盟國不能有效協同的重要原因。德軍將通過發展軍用衛星提高C4ISR能力。從2005年起,德國的軍用衛星與法、比、西聯合研製生產的「太陽神2A」一道,為德國和歐洲軍隊提供信息服務。第二,發展戰略空運,提高軍隊投送能力。未來,德國將大量采購新型的A400M軍用運輸機,以改善這方面的能力。第三,提高武器裝備的水平。德國采購的現代化武器裝備主要有精確制導彈葯、GTK多用途裝甲車、歐洲戰斗機、柴電潛艇、護衛艦、「流星」空空導彈等。
聯邦國防軍的轉型涉及到歐洲的安全與防務,牽動著大西洋兩岸的敏感神經,將對北約新戰略的演進具有重要影響。然而,國防軍轉型遇到了兩大問題:義務兵役制的存廢——直接限制了國防軍結構的縮小,國防預算不足一一妨礙國防軍轉型的順利實現。
2000年,德國國防軍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說,軍隊職業化每年可以節省35億歐元好處不言而喻。但是改革義務兵制涉及到深遠的社會和政治後果。自從冷戰結束以來,兩屆德國政府謹慎地避免討論義務兵役制改革。德國把義務兵役制看成是把國防軍與社會聯系起來的最好工具,是維持文職控制武裝力量的最好辦法可防止職業軍人專權發動戰爭,是民主政治的保障。2000年的三份報告都主張保留義務兵制,只不過數量和服役期長短不同而已,現任國防部長也支持服役期為9個月的義務兵制。議會中5個政黨只有基督教民主聯盟和社民黨支持取消徵兵制。義務兵役制固然有其缺點,但它為職業軍人的招募提供了可靠的基礎。美、英、法、西等國取消義務兵役制後,都面臨著徵召不到合格志願兵的問題。這也是德國不願取消義務兵的一個原因。
自從德國統一後,國防預算從1990年的575億馬克下降到目前的242億歐元,只佔GDP的1.3%左右,達不到北約2%的標准。用於采購、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預算下降更嚴重,占國防預算的份額從1990年的32%下降到2001年的不足24%l而人員開支所佔份額卻從1990年的46%上升到52%。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國防預算中人員開支僅佔26.04%,研發和采購費用分別佔13.02%和20。71%而德國這兩部分費用只佔3.60%和14.96%。由於國防費用偏少,國防軍轉型受到了極大影響。 國防軍為了順利轉型,建議增加國防預算、提高研發、采購經費的比重。現任國防部長斯特魯克提出,要把用於現代化裝備研發和采購的份額從目前的20%提高到30%。為實現這一目標,有15億歐元的缺口。在國防預算不可能增加的情況下,只好採取減少軍隊人員、關閉軍事地、某些項目(如軍隊伙食)私有化等措施。但如前所述,德國在減少國防軍人數方面又遇到了一個繞不過去的坎一一義務兵制。而根據美國4輪關閉基地的經驗來看,要想通過關閉基地節省開支還需要幾年的時間。盡管斯特魯克宣布關閉105個軍事基地,但由於對當地經濟產生了相當影響,遭到了地方的反對。
在開源節流成效不大的情況下,國防軍被迫縮減了許多武器采辦計劃:「虎」式攻擊直升機采購數量削減一半,「旋風」戰斗機現代化改進計劃削減50%;A400M運輸機采購數量從最初的73架減少到60架,取消海軍無人駕駛飛機計劃等等。在此情況下,盟國開始對德國聯邦國防軍在歐盟和北約能否發揮作用表示懷疑。
由於出不了更多的資金支持國防軍改革,德國政府特別遭到來自美國的批評。
陸軍
到2010年,德國陸軍將由2萬人的快速反應部隊、3萬6千人的基幹部隊以及26500人的支援部隊組成。值得注意的是,反應部隊基本排除義務兵,實現高度職業化,除非義務兵申請延長服役期且自願要求執行海外任務,否則他們將被禁止在快速反應部隊中服役。 陸軍參謀長漢斯•奧托-巴德指出:「快速反應部隊將承擔北約、歐盟、聯合國以及本國命令要求實施的任務;它將以網路為基礎,能夠在高強度作戰中作為多國部隊的成員參戰,且能夠實施營救和疏散行動。」他還指出,反應部隊將具備防區外精確打擊能力。「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新型空中機動旅的組建,該旅下轄一個輕型步兵團作為主要的空中機動打擊力量。同時,該旅還負責指揮裝備虎式攻擊直升機、NH-90戰術運輸直升機和CH-53G重型空運直升機的陸航團。」
到2010年,德國陸軍將從目前的133000人(包括33200義務兵以及12400把服役期延長至10到23個月的人員)減至105291人(包括15800義務兵和500預備役人員)。陸軍師數量將從8個減為5個,陸軍旅數量從22個減至12個,陸軍營從120個減至70個。未來的5個陸軍師中,1個陸軍師將被派往快速反應部隊(該師編制有3個機動作戰旅和直屬戰斗支援與戰斗勤務保障部隊)。此外,1個特種作戰師和1個空中機動作戰師將隨時准備用於部署。其餘兩個9幣將作為穩定部隊的核心力量,每個師配屬兩個旅,不設直屬部隊。約有70%的義務兵在部隊或機關擔任職務,履行一股支援職責。剩下的30%將部署在作戰支援連、排以及警戒排中。
德國陸軍還計劃繼續保留一支重型部隊。但豹-II主戰坦克的數量將從目前的l500輛減少到852輛,另有70輛豹一IIA6和74輛黃鼠狼一IA5正在加裝防雷設備。其中首批改裝車輛已完成交付,由中央預備隊控制,用於海外部署。M一113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和123輛狐一16x6型裝甲輸送車及其衍生型正在接受升級改造。
德國陸軍已在2004年10月接受了第一批裝備崔格特遠程反坦克導彈的由歐洲直升機公司生產的虎式攻擊直升機,采購總數為80架。總數為83架的NH一90戰術運輸直升機也在同期完成首批交付。從明年開始,將有80架CH一53G重型運輸直升機接受改造,以延長其服役期。預計其中有40架將從2008年開始接收升級改造。
德國陸軍目前使用的無人機包括CL-2(1992年開始服役)、月神和阿拉丁三種機型。這三種無人機已經在波斯尼亞、科索沃、馬其頓和阿富汗得到廣泛運用。
阿拉丁無人機在2002年在阿富汗接受了實戰考驗,由小狐4x4型偵察車發射升空,目前該偵察車正由ARGE集團負責生產。對該車的當前采購量為202輛,而實際情況是陸軍需要追加采購168輛小狐炮兵觀察車。正因為這個原因,陸軍接受了第一批原型車。陸軍還訂購了由阿特拉斯電子子公司生產的KZO目標獲取系統,交付時間從2005年開始。
空軍
到2010年,精簡後的德國空軍將由35500人的現役部隊和10000人的訓練部隊組成,作戰飛機將減少50%,為265架。在35500人的現役部隊當中,反應部隊佔6000人、基幹部隊佔11000人、支援部隊佔18500人。除了屬於支援部隊的預備役部隊/大隊外,其他人員不會嚴格按照大隊或中隊成整建制的形式劃分給以上三類部隊。空軍師和大隊的結構將大致保持不變,並將組建靈活的模塊化單位,以滿足特定任務的需求。從2007年開始,空軍作戰編制將包括3個空戰師和1個空中運輸師,總共下轄7個戰斗機大隊、3個空中運輸大隊、3個陸基防空大隊和1個飛行訓練單位。
到2010年,德國空軍將有180架台風和85架狂風具備作戰能力。為了延長飛機壽命,多達85架的狂風戰斗轟炸機正接受中期升級改造,預定於2010年完成改造工作。升級改造內容包括新型顯示設備、新型雷達預警設備、防禦性輔助子系統與中央計算機的聯接、夜視系統以及土星雷達和數據鏈容量與MIDS低容量終端的集成。
空軍對NH-90戰術運輸直升機的訂購量為42架,耗資13億歐元,預定用於替換UH-1D直升機。為了滿足空中加油需求,空軍計劃把4架A-310多功能運輸機改裝成多功能加油運輸機。這意味著空軍將能夠以每分鍾1500升的速度同時對兩架狂風或台風或其他裝備受油設備的機型進行加油。所有4架飛機仍有望在2004—2005年開始服役。
海軍
到2010年德國海軍總人數將精簡至1萬9千人,且同樣分成反應部隊、基幹部隊和支援部隊三類。為了更好地適應反應部隊與支援部隊的要求,海軍艦隊將由目前的5支合並成2支大型艦隊。 有關海軍未來部隊的水平仍是個敏感問題。新裝備正開始服役,如3艘F-124防空護衛艦、4艘U-212級常規潛艇以及5艘預定於2007/08年交付的K-130輕型護衛艦,但是從最近幾個月來看,德國海軍的未來裝備計劃已經被大打折扣。例如,馬上將接收升級改造的8艘F-122布萊梅級護衛艦將被4艘F-125型護衛艦替換。
此外,潛艇數量也將減少。12艘U-206A型潛艇行將退役,海軍原計劃至少建造8艘新型U-212A型潛艇取而代之。第一批4艘U-212A型潛艇將於2006年底開始服役(第一艘於2004年9月下水),但費爾特指出第二批潛艇數量只有2艘,且到2012年後才能投入使用。
海軍原計劃采購15艘K-130輕型護衛艦,雖然海軍目前已開出5艘的訂單且計劃采購第二批,但是原定15艘的設想已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在近期,海軍唯一一項鼓舞人心的舉措是用8架價值為2.95億歐元(3.5億美元)的荷蘭皇家海軍的P-3C獵戶座型飛機替換日益老化的大西洋海上巡邏機,預計交付時間從2005年l1月開始到2006年3月結束
E. 現在德國有海軍嗎
有,但是裝備雖然很先進,但是德國海軍卻很弱,和美俄英日法中不是一個檔次的,甚至弱於韓國和印度,不過,德國海軍潛力很大,可以輕而易舉的裝備起來絲毫不遜於英法的艦隊,因為德國的重工業和軍事,科技,經濟都決定德國可以迅速建立起來這樣的艦隊
F. 德國有一共幾個艦隊叫什麼
目前的德國海軍有兩個艦隊:
艦隊指揮部(Flottenkommando),格呂克斯堡
第1艦隊(Einsatzflottille 1),基爾
第1輕型護衛艦中隊(1. Korvettengeschwader),瓦爾內明德
第1潛艇中隊(1. Unterseebootgeschwader),埃克爾恩弗爾德
潛艇訓練中心(Ausbilngszentrum Unterseeboote),埃肯弗德
第3掃雷中隊(3. Minensuchgeschwader)),基爾
第7巡邏艇中隊(7. Schnellbootgeschwader),瓦爾內明德
第5掃雷中隊(5. Minensuchgeschwader),基爾
特種作戰部隊(Spezialisierte Einsatzkräfte Marine),埃肯弗德
指揮與支援連隊
戰斗潛水連隊(Kampfschwimmerkompanie)
障礙清除潛水連隊(Minentaucherkompanie)
戰斗潛水支援連隊(KS-Unterstützungskompanie)
特種作戰連隊
支援連隊
特種訓練中心
第2艦隊(Einsatzflottille 2),威廉港
主要的艦只: 護衛艦
第2艦隊司令部
第2護衛艦中隊(2. Fregattengeschwader),威廉港
第4護衛艦中隊(4. Fregattengeschwader),威廉港
輔助中隊(Trossgeschwader),威廉港/基爾
第3航空聯隊(Marinefliegergeschwader 3),諾爾德霍爾茨
第5航空聯隊(Marinefliegergeschwader 5),基爾
海軍醫療學院(Schiffahrtsmedizinisches Institut),基爾
3艘薩克森級防空護衛艦
------212級
7艘U206A級岸防潛艇
德國海軍由德國國防部下屬的德國海軍總參謀長指揮,指揮所位於波恩。主要的指揮部包括位於格呂克斯堡的艦隊指揮部和位於羅斯托克的海軍辦公室。所有的作戰部隊均由艦隊總司令指揮,而其它單位,如海軍學校、海軍基地和試驗設施等則由海軍辦公室控制。目前,約有19,000名官兵在德國海軍中服役,此外還有約6,000名海軍人員在聯邦國防軍的各個核心部門工作。
G. 世界海軍實力前20的國家
海軍世界排名
第一:美國
第二:俄羅斯
第三:英國
第四:中國
並列第五:法國,日本
並列第六:中國,印度,義大利
並列第九:德國,澳大利亞,西班牙
並列第十二:加拿大,荷蘭,巴西,中國台灣省,韓國
世界各國海軍排名,按照比較傳統的10級分類法:
1)第一級是以大型航空母艦為主的水面作戰部隊,核潛艇數量多,稱為全球控制海軍;美國
2)第二級是以巡洋艦為主、輔以大型航空母艦的水面作戰部隊,核潛艇數量多,稱為全球挑戰海軍;蘇聯/俄羅斯。
3)第三級是以航空母艦為核心,驅逐艦護航,有核潛艇或者潛艇,稱為全球存在海軍(大洋海軍);這里典型國家是法國和英國,義大利和西班牙,其中法國和英國擁有2~3艘航空母艦,擁有核潛艇構成這個等級里的前一個台階。
4)第四級是以巡洋艦或者大型驅逐艦為核心,通用驅逐艦護航,有相當數量潛艇,稱為全球出動海軍;典型國家是日本,還有德國和荷蘭。
5)第五級是以驅逐艦為核心,護衛艦數量大,有少量潛艇;典型國家地區海軍是中國台灣海軍。
所以可以排入第三級還有印度,實力在英法之後,意西之前,但是它的裝備程度低;巴西、阿根廷、泰國,雖然有航空母艦,但是沒有實際作戰能力,排在第三級但是實力不如排在第四級的日本。
中國的情況是以護衛艦為主,那麼主要是排在第五級;擁有核潛艇,可以排在第三級;在綜合考慮潛艇數量和航空兵力,所以排在第四級比較合適
排級不完全等於排名,日本的實力要高於巴西、阿根廷、泰國,甚至超過印度。
所以前6名排名應該是: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日本、印度。
然後後面6個就不太好排了(以下不分前後):義大利、西班牙、德國、荷蘭、中國、中國台灣,然後是泰國、巴西、阿根廷。
由此可見,中國海軍的實力應排在第7名比較合適,這與我國的綜合國力在世界上的排名是基本吻合的。但戰爭並不完全靠海軍,強大的空軍和陸軍也是非常必要的,上面的10及分類法,只是從武器的角度分析了中國海軍的排名,而未涉及保障、研發、人員素質、戰略方針……等重要參考條件,因此上述排名是比較片面的。那麼中國海軍的現狀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中國海軍是否只能排在世界第7位?
軍種排名世界前三名
陸軍:美國中國俄羅斯
海軍:美國英國俄羅斯
空軍:美國以色列韓國
戰略導彈部隊:美國俄羅斯中國
特種部隊:美國朝鮮(按實力來說朝鮮進不了前三,但論規模朝鮮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特種部隊,有10多萬的特種部隊所以排第二)以色列和英國並列第3。
H. 二戰時期的世界各國海軍實力排名
第一名:英國海軍
雖然艦載航空兵的力量有所欠缺,仍舊使用老式的雙翼飛機,但不可否認其他水面艦艇的龐大數量及其質量,特別是雷達技術上的領先更讓英國海軍占據了不小的先天優勢,再加上三百年來英國海軍固有的強勢作風和作戰經驗,更是擁有龐德、蒙巴頓、坎寧安這樣優秀的領導者和軍事理論實踐者存在,理論上的排名第一毋須質疑。
美國海軍「懷俄明」號戰列艦
第二名:美國海軍
在二戰爆發前美國就擁有多達八艘航空母艦、十七艘戰列艦的龐大打擊力量,所以有一種觀點認為「就算日本更為成功的偷襲了珍珠港」也不會改變整個太平洋的結局,雖然比起老資歷的英國海軍略顯至嫩,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到美國海軍在投入二戰後大紅大紫的出色表現,家喻戶曉的安納波利斯海軍學校更是為它培養了尼米茲、斯普魯斯恩、約瑟夫•金、哈爾西這些傑出的海軍領導者。
第三名:日本海軍
日本人在將美國捲入戰爭的那一刻曾有望打破這一排名,但是在二戰爆發前日本海軍無論如何都不及美國海軍,雖然它的艦載航空力量十分的雄厚,但海面其他作戰艦艇數量同美國海軍相比卻相差甚遠(「美:日」戰列艦17:10、巡洋艦1:1、驅逐艦3:1、潛艇5:3),何況日本的主力艦艇存在老齡化嚴重的現象,所以戰前排名只能第三,本已先天不足的日本海軍,固然擁有一批諸如山口多聞、山本五十六這樣的海軍將領,可日後面對美國強大的工業基礎其勝算早以大打折扣。
第四名:法國海軍
作為老牌的海軍強國,它的海軍力量在戰前自然十分的雄厚,作為少數擁有航空母艦的國家,外加五艘戰列艦、兩艘戰巡、十九艘巡洋艦的有力配合,無論是大西洋還是地中海它絲毫不遜色於任何對手,尤其土倫這樣的天然良港存在,最大程度的彌補了地中海同義大利海軍的攻守平衡,很遺憾二戰並沒有給予法國海軍太多施展才華的機會,否則達爾朗、拉波德這些將領們很難說其個人能力就會比以上所羅列的人員差。
第五名:義大利海軍
始終將地中海視為自身內海的義大利人,它的海軍對手只有一個,那就是排名第四的法國海軍,也正是因為兩國都具有這種潛意識存在,海上軍備競賽導致了戰前都擁有了極為龐大的海軍力量,比起法國因兼顧兩大海域(大西洋、地中海)和無數的海外殖民地的海軍分兵,義大利海軍似乎在地中海占據了更多的優勢,擁有撒丁島和西西里島這樣不沉的航空母艦,義大利人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戰列艦之上,算上即將建造完畢的,義大利戰列艦數量可以達到八艘,並擁有近二十艘的巡洋艦,值得一提在地中海這樣狹小的海域,義大利竟然擁有多達百艘的潛艇(日本也不過70),不同於陸軍低劣懦弱的表現,卡塔尼奧將軍的捨生忘死、海軍蛙人的特攻作戰,海軍為義大利軍人贏得了僅存的榮耀。
第六名:德國海軍
在戰爭爆發時強大的俾斯麥級戰列艦並未服役,當時的德國海軍僅有兩艘戰巡和三艘袖珍戰艦,外加規模有限的巡洋艦(7)和驅逐艦(30),雖然海面艦艇規模十分有限,但對於潛艇部隊的栽培卻顯得額外突出,戰爭爆發前就有近五十餘艘U艇,先進的作戰理念,再擁有包括經驗豐富的艦隊指揮員馬沙爾將軍、王牌艇長克雷齊默爾上校、狼群戰術的作俑者鄧尼茨元帥在內的諸多傑出人物,如果以終戰時的數據來看,作為德國三軍規模最小的海軍卻創造了與其規模不成正比的驕傲戰績(比之法意海軍要強),排列第六實至名歸。
第七名:蘇聯海軍
戰始與戰終的情況幾乎如出一轍,蘇聯僅有老舊的四艘戰列艦和十二艘巡洋艦作為其海軍骨幹力量,尤其日後參戰是蘇聯並沒有繼承沙俄時代的海軍榮耀,在多數時候扮演著戰爭的配角,有超過五十萬的海軍官兵直接參與了地面作戰,不得不說這是蘇聯海軍的悲哀!
第八名:西班牙海軍
本來很具備實力的西班牙海軍,卻在內戰中消耗了自己大量資本,等到二戰爆發前西班牙海軍已無戰列艦存在,為數不多的六艘巡洋艦也僅夠維持其殖民地的統治,不過介於西班牙也是一老資歷傳統海軍強國,擁有豐富的海戰經驗,在彌補其數量及質量上的不足方面,應當會起到一定的輔助性幫助。
第九名:荷蘭海軍
「海上馬車夫」今非昔比,如果海上炮台可以劃入戰艦行列,那麼荷蘭海軍擁有三艘,以二戰名艦爪哇號為代表的五艘巡洋艦夠成了荷蘭海軍最為骨乾的海上力量,十三艘驅逐艦、二十六艘潛艇也足以應負亞洲及南美的殖民統治,但生不逢時般的遭受了德日兩個強大帝國的入侵,英勇的荷蘭海軍幾乎在一夜之間損失殆盡。
參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e1af980102vsrv.html
I. 二戰時期德國有什麼著名艦隊或潛艇編隊
第一:從海底出擊
完整版293分鍾/導演剪輯版
最經典的是講述德國潛艇官兵作戰的
《das
boot》中文譯文《從海底出擊》,完整版是293分鍾的版本,絕對看的你過癮,可以說二戰潛艇戰電影無能出其右者,這是最棒的,也是後來在沒有人可以超越的片子。
第二:u571
片長116分鍾
其實這部電影就是效果好一些,真要說劇情,那是漏洞百出的。。算了因為實在找不到更好的,姑且讓它排名第二把。
第三:u429在敵之手
片長99分鍾
我認為還可以的電影。希特勒臭名昭著的u型潛艇戰正在酣戰之際,一艘u型潛艇與返航途中美國海軍的「箭魚」號不期而遇。經過短暫的激戰,德國人俘虜了一批美軍將士。u型潛艇在航行途中又被美軍艦艇發現,在敵人潛艇上的這群美軍戰俘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呢?是幫助納粹潛艇躲過一劫以保全性命,還是破釜沉舟與敵人拼個魚死網破呢?
這部電影不太好找,我以前是在
一個叫
戰網天下
的網站付費觀看的。。
第四:緊急下潛/潛水艇老爺子
簡介:海員沃爾特·史蒂華由於某種特殊的原因,受到了上級好評,因而被提升為「阿爾巴卡」號潛艇的艦長。艦長大衛·廉納對沃爾特的到來感到十分高興。沃爾特在上任前的度假途中巧遇珍·海佛,但他卻不知道珍就是大衛的女友……「阿爾巴卡」號在大西洋成功地擊毀了德國軍艦。勝利返航後,沃爾特與珍·海弗的愛戀之情日見深厚,大衛與沃爾特在知曉此事後,他們的關系邊的惡化。潛艇又一次出戰,兩個情場對手終於在戰場上同仇敵愾,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憑借著機智勇敢和出色的能力,他們大獲全勝。而且,沃爾特與珍·海弗這一對有情人也終成眷屬……
這片子我也看過,,,還湊合吧,美國佬拍攝的都是這種水平了。。。
第五:這個比較特殊了,是用游戲獵殺潛航3的游戲效果+海底出擊電影合成製作的一部特殊的電影,也非常有趣,全片125分鍾,是由著名二戰潛艇游戲骨灰級玩家
大黃蜂
同志製作的,裡面的情節被重新設計了,對話也被重新修改了,輔以游戲界面操作,也非常有特色,不可不看的一部電影。。電影名稱是
u96的日記
好像是這樣,我一直保存有這部電影。。這部電影可以說是
游戲獵殺潛航3的
完美教學電影。。。建議樓主先看
原版的
海底出擊,在看這部。
J. 瑞士、奧地利有海軍嗎
奧地利和匈牙利境內有多瑙河這條國際河流經過,他們各自擁有內河海軍。
由於奧地利嚴格的中立和預算限制,二戰後奧地利的江河艦隊規模很小,僅僅擁有一些陸軍工程部隊的裝備。1968年一支巡邏艇分艦隊成立,擁有微型的40英尺型巡邏艇「Oberst Brecht」號(A601)和一艘被戲稱為「平板」的老舊自推進駁船,後來又建成一艘武裝巡邏艇「Niederosterreich」號。此外,還擁有若干德國建造的「M-boot 80」型汽艇。
奧地利海軍
匈牙利的海軍艦只主要以一定數量的水雷戰艦艇為主,擔任內河巡邏任務。
比較起來,瑞士的海軍則是一種象徵,表明這個國家擁有全方位的立體軍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