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上學前有什麼講究

德國人上學前有什麼講究

發布時間:2022-08-23 23:16:40

① 德國人怎樣教育孩子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徳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占總數的一半。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1.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
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碟,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盡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
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 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2.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
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教育的成果: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
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② 德國真實的學前教育情況是怎樣的

在德國,幼兒園不屬於國家的學校體制,而屬於青少年福利救濟事業。主要由教會、福利聯合會、鄉鎮負責舉辦幼兒園,也有企業和協會辦的幼兒園。德國幼兒園的教育內容主要是社會教育,旨在培養兒童既對自己負責又能合群的個性。 德國幼兒園不是義務教育,幼兒自願入學,因此要收費。但是,不同家庭所交費用是不一樣的,即孩子的父母根據收入情況向幼兒園交費。這就有效地解決了貧窮家庭兒童的入園問題。 德國幼兒園的數量很多。2002年,德國人口8253.7萬,幼兒園27830所,平均2966個居民就有1所幼兒園。但在德國西11州(前西德)幼兒園的規模較小,平均每園不到 80個兒童。這主要是因為德國西部出生率極低,很多家長自認為家庭教育更好,因此較少送孩子入園。而在德國東部,由於歷史原因,平均每園有642名兒童,與我國相似。 在我國,對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要求基本相同。在德國,則有所不同。小學老師要求在大學學習6學期以上,而幼兒園老師則必須在專門的學校培養。這類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2年。德國幼兒園老師都屬於雇員性質。2002年底,德國幼兒園的雇員共374170 人,其中女性359811人,佔96.16%;男性14359人,佔3.84%。從年齡看,20--30歲段的最多,有12.3萬人,其次是30--40歲的,有11.7萬,40--50歲的有9.6萬人,20歲以下和50--60 歲的均不到 2萬人,符合幼兒教師在性別和年齡上的常規分布。 德國的幼兒園招收3--6歲的兒童。年滿6歲但心理發展還不適合上小學的孩子則上附屬於小學的學校幼兒園。而年齡不滿6歲但其心智發展已經適合上小學的兒童則進入小學開設的學前班。總的來看,德國兒童在學前班和學校幼兒園就學的並不多。2002年,全德國學前班有兒童1.92萬人,學校幼兒園有3.56萬人,二者共5.48萬,僅佔小學在校生的 0.56%。此外,還有專門為殘疾兒童舉辦的特殊幼兒園、專門在上學前和放學後照顧幼兒的日托中心,以及專門在放學後照顧學齡兒童的校外照顧中心。 德國幼兒園雖不是義務教育,但是政府出資卻不少。2002年,政府撥款44億歐元給幼兒園(不含學前班和學校幼兒園等)。僅此一項,就佔德國當年GDP的0.2%。教會等非政府團體撥款更多。2002年,私立款項估計不會低於74億歐元。二者相加,德國幼兒園獲得的經費起碼就有 118億歐元。雖然只有約250萬的在園幼兒,德國幼兒園的生均經費達到了每年4720歐元,約合人民幣4.7萬元。可見,政府和民間資本的投入是非常可觀的,也反映了德國政府和民眾對幼教事業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③ 德國人性化的學前教育具體是如何的

自己上網調查了一下,德國人的學前教育是非常人性化的,而且能保障每個孩子在上學期間所接受的教育都是平等的。當孩子要開始接觸教育的時候,國家和政府人員都會對孩子進行登記,摸清孩子智力及學習能力,然後給每一個孩子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通過差異化教育,讓孩子以最低的難度去進行學習,讓孩子充分了解學習的快樂,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學習到知識,還能幫助孩子建立長期的學習興趣。

總結:教育是每個人都要去經歷的一場考試,只有真正的教育才能讓我們學習世界觀得到更多的知識,從而改變我們的人生觀,奠定我們的世界觀。人一生當中始終要不斷努力學習,同時也要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幫助自己更好解決眼前困難,假設一個人不學習不去努力提升自己,我認為勢必會被社會所淘汰。

④ 德國人的風俗習慣及禁忌

在德國和荷蘭的一線城市之中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在這2個國家英語普及還是很高的。德國的電壓220V/50Hz,插座和插頭形式和中國不一樣,用的是兩項圓柱項插頭,需要轉換插頭。

(4)德國人上學前有什麼講究擴展閱讀——德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目前,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也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北約、申根公約、八國集團、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⑤ 德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首先想說一下關於網路上經常看到的「德國禁止學前教育」這種說法。德國的孩子並不是在上學前天天傻不啦嘰的就是玩,而德國人對「學」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孩子們也會學一些東西。他們的書包不比我們的小。

⑥ 德國人一般幾歲上大學

德國小學都是 4 年制。小學畢業年紀一般都是十歲左右。

如果後面上的是八年制中學的話,入大學時就是 18 歲。
如果上的是九年制中學的話,入大學時就是 19 歲。

⑦ 德國人為什麼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德國更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閱讀習慣,動手能力,而不是知識量的積累,沒有題海練習和抄寫練習。會讓孩子參加各類運動協會,舞蹈,繪畫,音樂等才藝培訓,鼓勵獨立思考。德國更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閱讀習慣,動手能力,而不是知識量的積累,沒有題海練習和抄寫練習。會讓孩子參加各類運動協會,舞蹈,繪畫,音樂等才藝培訓,鼓勵獨立思考。遵循兒童教育和心理及生長發育規律。 沒有升學壓力,大學寬進嚴出。沒有中考,小學沒有入學考試。中小學無重點非重點之分,就近入學。。德國小學階段作業很少,下午沒有課,老師經常組織學生踢球、看電影、參觀博物館或到野外散步。學生通過這些活動,掌握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小學里注重培養小孩的動手能力和注重開發小孩的想像力和創意。手工課是德國小學最注重的,每家每戶每個地下室,幾乎是一個小工廠,每個家庭男主人都是「天然」的電工、鉗工、汽車修理工。 孩子到了5歲的時候,幼兒園都會給這些學前班的孩子進行一些單獨的輔導課程,學習的內容不多,主要是認識一下字母、單詞、數字等內容,目的是讓准備上學的孩子知道上學大概是個什麼樣子。輔導結束的時候也會有個測試,看看孩子是否具備上學的能力。這個測試可不像中國考孩子背唐詩,做數學題,認識多少字。這個測試不是看孩子學了多少知識,而是看是否具備上學的能力。比如,孩子能不能聽懂大人講話?會不會表達自己的意願?會不會畫個圓圈?認不認識各種顏色?能不能專注地聽老師講故事?幼兒園老師也會給孩子的行為做一個評價,比如是否能和其他孩子正常交往,是否具有自理能力,等等。孩子們還要到醫生那裡做一個檢查,證明身體發育都正常。這些東西基本就是入學測試的內容了。一般情況下,智力正常、滿6歲的孩子們都能順利入學。 在一個孩子是否能上學的考核中,德國家長和老師比較重視孩子的表達能力,德國人認為表達能力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數學能力。因為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運用語言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而復雜深奧的數學題目卻不是日常生活所必須面對的。如果一個人數學不好,也沒有關系,只要將來工作的內容不和數學打太多交道就行了。但是語言不好,和別人溝通有障礙,卻容易被別人當「傻子」看待。所以如果幼兒園老師發現某個孩子的發音不夠准確,不能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都會建議家長帶孩子到專門的語言治療師那裡進行訓練。這種訓練是一對一的練習,語言治療師可以觀察孩子的發音,用各種方式進行糾正和強化,陪孩子閱讀,增加詞彙,創造條件讓孩子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不讓孩子在語言上「吃虧」。當然這種訓練也不需要父母掏錢,幼兒園老師推薦,兒科醫生同意,醫療保險公司就付費了。 理論上分析,生長發育規律就是教育規律。年齡越小的孩子,兩者的相關度越高,特別是在學前教育階段,應該把生長發育規律視為普遍的教育規律。但現實中大量教師缺少對孩子生長發育規律的了解。因此教師職前培養的師范教育課程體系必須做重大調整,在幼兒師范的課程體系中需要引入兒童生長發育和兒童營養的教學內容,促使未來的幼教從業人員形成科學的早期教育以及保育兒童理念,掌握必須的知識,具備必需的能力,奠定他們今後實踐的基礎。 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即教育規律還可以找到許多旁證。以數學學習為例,我國兒童的數學計算和思維能力一般優於外國孩子,國內並不是很優秀的學生,去國外讀書都會是成績很好的學生,尤其在數學方面往往可以名列前茅。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孩子數學概念發展的規律是一樣的,一般從幾何圖形的識別和歸類開始,其次是讀數、寫數。讀數和寫數開始,到進位是一個難關。我們現行教育教學體系從寫數開始,先給孩子們來個「下馬威」,然後很快進入到時間進位換算和數字貨幣換算等,由於孩子缺乏生活實踐,認知水平達不到,強制記憶很容易讓孩子有挫敗感,喪失對數學學習的信心。 再比如培養語言學習能力,盡管各個國家文化背景不同,文字不同,但是語言發展的規律基本趨同,掌握並運用好這些規律有利於提高語言學習的效果。兒童醫學中心兒保科的研究顯示,學中文的孩子最早了解的五十個詞彙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寶寶……這是個規律。若是違反規律,教他們其它詞彙,雖然能學但效率低,需要花成倍的時間。從詞彙分類曲線來看,孩子掌握的10個詞彙中,有7個是人物詞彙,2個是動物詞彙,1個是其他詞彙。掌握的50個詞彙中,大概有近20個物品詞彙、14個人物詞彙,其餘的是動物詞彙和其他的詞彙,這是孩子掌握詞彙的基本規律。在孩子語言學習的過程中,17-18個月是語言學習的爆發期,但因人而異,有人會提前一點,有人會推遲一點,但千萬不要期望孩子12-13個月就提前進入語言學習爆發期。在語法結構的學習過程中,當詞彙量達到80-90個時,孩子才可能說出名詞、動詞結構,才會說代詞、形容詞、名詞。比如學會說「孩子跑得很快」中的「很」字,大概要到四歲至四歲半的時候才可能。還有若詞彙量積累到40個以上,孩子會了解「和」這個連接字的涵義。詞彙量達90個以上,孩子能理解「……著」的涵義,如「凍著了」「打著了」等。若將這些生長發育中的規律很好地運用到語言教學中,語言教學效果將會大幅度提升。如果不遵循規律則要付出很大代價,如犧牲孩子的時間、快樂與興趣等。 如何認識並且運用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去設計教育活動,課程、教學改革是否能按照這些規律進行,目前缺少足夠的關注及必要的研究。從發育兒科醫生角度看,能不能通過研究發現更多的生長發育規律,而且更多地去宣傳這樣的規律?現實中醫生可能對研究更感興趣,而對其宣傳、推廣和應用研究結果則不夠用心遵循兒童教育和心理及生長發育規律。 沒有升學壓力,大學寬進嚴出。沒有中考,小學沒有入學考試。中小學無重點非重點之分,就近入學。。德國小學階段作業很少,下午沒有課,老師經常組織學生踢球、看電影、參觀博物館或到野外散步。學生通過這些活動,掌握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小學里注重培養小孩的動手能力和注重開發小孩的想像力和創意。手工課是德國小學最注重的,每家每戶每個地下室,幾乎是一個小工廠,每個家庭男主人都是「天然」的電工、鉗工、汽車修理工。 孩子到了5歲的時候,幼兒園都會給這些學前班的孩子進行一些單獨的輔導課程,學習的內容不多,主要是認識一下字母、單詞、數字等內容,目的是讓准備上學的孩子知道上學大概是個什麼樣子。輔導結束的時候也會有個測試,看看孩子是否具備上學的能力。這個測試可不像中國考孩子背唐詩,做數學題,認識多少字。這個測試不是看孩子學了多少知識,而是看是否具備上學的能力。比如,孩子能不能聽懂大人講話?會不會表達自己的意願?會不會畫個圓圈?認不認識各種顏色?能不能專注地聽老師講故事?幼兒園老師也會給孩子的行為做一個評價,比如是否能和其他孩子正常交往,是否具有自理能力,等等。孩子們還要到醫生那裡做一個檢查,證明身體發育都正常。這些東西基本就是入學測試的內容了。一般情況下,智力正常、滿6歲的孩子們都能順利入學。 在一個孩子是否能上學的考核中,德國家長和老師比較重視孩子的表達能力,德國人認為表達能力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數學能力。因為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運用語言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而復雜深奧的數學題目卻不是日常生活所必須面對的。如果一個人數學不好,也沒有關系,只要將來工作的內容不和數學打太多交道就行了。但是語言不好,和別人溝通有障礙,卻容易被別人當「傻子」看待。所以如果幼兒園老師發現某個孩子的發音不夠准確,不能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都會建議家長帶孩子到專門的語言治療師那裡進行訓練。這種訓練是一對一的練習,語言治療師可以觀察孩子的發音,用各種方式進行糾正和強化,陪孩子閱讀,增加詞彙,創造條件讓孩子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不讓孩子在語言上「吃虧」。當然這種訓練也不需要父母掏錢,幼兒園老師推薦,兒科醫生同意,醫療保險公司就付費了。 理論上分析,生長發育規律就是教育規律。年齡越小的孩子,兩者的相關度越高,特別是在學前教育階段,應該把生長發育規律視為普遍的教育規律。但現實中大量教師缺少對孩子生長發育規律的了解。因此教師職前培養的師范教育課程體系必須做重大調整,在幼兒師范的課程體系中需要引入兒童生長發育和兒童營養的教學內容,促使未來的幼教從業人員形成科學的早期教育以及保育兒童理念,掌握必須的知識,具備必需的能力,奠定他們今後實踐的基礎。 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即教育規律還可以找到許多旁證。以數學學習為例,我國兒童的數學計算和思維能力一般優於外國孩子,國內並不是很優秀的學生,去國外讀書都會是成績很好的學生,尤其在數學方面往往可以名列前茅。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孩子數學概念發展的規律是一樣的,一般從幾何圖形的識別和歸類開始,其次是讀數、寫數。讀數和寫數開始,到進位是一個難關。我們現行教育教學體系從寫數開始,先給孩子們來個「下馬威」,然後很快進入到時間進位換算和數字貨幣換算等,由於孩子缺乏生活實踐,認知水平達不到,強制記憶很容易讓孩子有挫敗感,喪失對數學學習的信心。 再比如培養語言學習能力,盡管各個國家文化背景不同,文字不同,但是語言發展的規律基本趨同,掌握並運用好這些規律有利於提高語言學習的效果。兒童醫學中心兒保科的研究顯示,學中文的孩子最早了解的五十個詞彙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寶寶……這是個規律。若是違反規律,教他們其它詞彙,雖然能學但效率低,需要花成倍的時間。從詞彙分類曲線來看,孩子掌握的10個詞彙中,有7個是人物詞彙,2個是動物詞彙,1個是其他詞彙。掌握的50個詞彙中,大概有近20個物品詞彙、14個人物詞彙,其餘的是動物詞彙和其他的詞彙,這是孩子掌握詞彙的基本規律。在孩子語言學習的過程中,17-18個月是語言學習的爆發期,但因人而異,有人會提前一點,有人會推遲一點,但千萬不要期望孩子12-13個月就提前進入語言學習爆發期。在語法結構的學習過程中,當詞彙量達到80-90個時,孩子才可能說出名詞、動詞結構,才會說代詞、形容詞、名詞。比如學會說「孩子跑得很快」中的「很」字,大概要到四歲至四歲半的時候才可能。還有若詞彙量積累到40個以上,孩子會了解「和」這個連接字的涵義。詞彙量達90個以上,孩子能理解「……著」的涵義,如「凍著了」「打著了」等。若將這些生長發育中的規律很好地運用到語言教學中,語言教學效果將會大幅度提升。如果不遵循規律則要付出很大代價,如犧牲孩子的時間、快樂與興趣等。 如何認識並且運用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去設計教育活動,課程、教學改革是否能按照這些規律進行,目前缺少足夠的關注及必要的研究。從發育兒科醫生角度看,能不能通過研究發現更多的生長發育規律,而且更多地去宣傳這樣的規律?現實中醫生可能對研究更感興趣,而對其宣傳、推廣和應用研究結果則不夠用心

⑧ 各國習俗

懷孕時的迷信 [習俗] 懷孕時有許多事情是需要注意的。現今雖然醫學發達但是還是要注意一些事故及異常現象發生。自古以來在日本有懷孕時若看見火災生出的小孩就會長紅斑,若懷孕時欺負動物小孩就會有兔唇等迷信的說法。雖然這些都無所根據但是這畢竟是古人重要的生活知識,因此就姑且相信之,總是對小寶寶有好處的。
命名 [習俗] 小孩的名字就和小孩剛出生時想知道他的性別一樣的令人在意。而取名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名字的好壞會影響他今後的一切。而一般在取好名字後,會由長輩以一定的格式書寫於紙上供於神壇前。
生產通知信的寫法 [習俗] 寫生產通知信目的和打電話通知消息是一樣的道理,只是通知大家小嬰兒已出生了。所用的信件與過年時一樣,使用印刷的名信片即可。一般來說是於小嬰兒出生後約1~2周間寄出。此生產通知信是由父母親來寫內容,而大致上是寫出生時間、出生時的狀、小孩性別、出生日期、小孩的健康情形、體重、與父母親的樣貌是否相合等資料。
慶賀生產的祝賀語 [習俗] 收到親朋好友來信告知生產的消息,寫些祝賀的話回信是一禮貌上的行事。在此無制式的規定,因此只要適切的表達歡喜之意即可。而在話語上需注意的是要避免「沉」、「回」、「去」等意或與「死」同音的字。此外,如果當面見到小嬰兒的話,只要率直的表達可愛即可,注意別稱贊過頭免得有反效果。
慶賀生產贈禮 [習俗] 一般來說慶賀生產所送的祝賀禮大多以小嬰兒能使用的東西為主。而在送小嬰兒能用的東西時,要注意的地方是這東西最好能使用約一年的時間。為了能更符合小嬰兒的需要,送禮前先尋問其父母也是可以的,必要時包現金禮或百貨公司禮券等也是不錯的選擇。此外,送慶賀生產贈禮除了慶賀小嬰兒的誕生外,也必需考量到母親,適切的送些吃的或是往後照顧小嬰兒的必需品都是很好的選擇。
第三夜及第五夜 [習俗] 第三夜及第五夜就是指產後第三天及第五天的時候,以前都會和第七夜時一樣盛大的慶祝,最早以前是平安朝時貴族的慶祝活動,現在則幾乎都已不舉行了。一般而言,產婦於第三天起身體及精神就開始恢復狀況,此時即可開始對幫助生產的醫生、護士等表達感謝之意,通常會有送一些和果子及果汁的習俗。第五夜在以前的時候,也是與第三夜一樣會有很多人聚在一起慶祝孩子的誕生及成長。
七夜 [習俗] 所謂的七夜是為慶祝產後已第七天,直到現在也還廣泛的在慶祝著。這天也是為祈福孩子健康成長的日子,大多數的地方會在這天的慶祝會上公布孩子的名字,而慢慢成為習慣後,七夜這天也成為取孩子名的期限。
七夜慶賀法 [習俗] 七夜的慶祝方法有很多種,依據地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慶祝方式,如果想要實在的慶祝的話,尋問父母親及地方長老是最好的辦法。雖然各地會有些許不同的習俗,但是全國皆相同且相當重要的共同習俗就是一定會邀請近親好友,參加所准備的和風宴。而宴席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油飯及帶頭尾的烤魚。需盛上帶頭尾的烤魚是取其首尾一貫的祝福之意,一般是使用鯛魚。此外也有使用具誕生成長意謂的魚種。
神社參拜 [習俗] 神社參拜除了是孩子七五三時的重要行事外,孩子剛出生時到神社參拜感謝氏神也是相當重要的。一般來說男孩出生後第31天、女孩出生後第32天就要到神社參拜。此時會由祖父母抱著穿著正式服飾的剛出生嬰孩再由同樣穿著正式和服的父母陪同到神社參拜

箸ZOME [習俗] 此為一個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所謂的箸就是筷子,ZOME則是帶有開始的意味。此習俗根據地方的不同,舉行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但通常來說是在孩子出生後第100天或者第120天時舉行。這時小孩子當然還不會自己吃東西,只是會准備一些鯛魚、吸物、腌梅乾等食品象徵性的使用筷子吃,來表達祝福的意味。
初節句的贈物及回禮 [習俗] 所謂的節句是指日本一月七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五個民俗節慶。而出節句就是孩子第一次遇到屬於自己的節日。以前在贈禮上,女孩子方面會贈送雛形娃娃,男孩方面則會贈送武者人形,現在則贈送些實用性高的禮物為多。至於回禮方面,其實不必太刻意,一般而言,女生的情況是回以菱餅、雛形娃娃,男孩則回以柏餅或油飯,不管如何只要有感謝的誠心即可。
七五三服裝 [習俗] 七五三的儀式對小朋友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服裝也應相當的正式。此時,女生會穿著振袖和服,男生則是穿著紋付、羽織、褲裙式的和服。但是現在七五三的服裝已不若以往那麼的制式了,有時會出現一些奇裝異服的現象,但是不管如何穿著,其儀式的重要性及所要祈求的重點還是不變的。
女孩的七五三 [習俗] 女孩是於三歲和七歲時慶祝成長,剛開始時是從關東地區開始舉行的。在女孩三歲時會有發置的正式裝扮,七歲時則有結帶的服飾。因慶祝女孩成長是一相當重要的事,而此時所穿的和服等也是出生以來的第一次因此就非常的慎重了。
男孩的七五三 [習俗] 三歲時男女孩的裝扮都大同小異,到五歲時男孩就會穿著褲裙式的和服來慶賀,而此時的儀式及穿著都是相當重要的。江戶時代時的武家社會里,男孩到了五歲時都會以穿著正式的褲裙式和服來象徵將打好根基穩立於基盤。而穩立於基盤上也代表著將成為眾人之上的武士及將踏入另一階段,因此此時的儀式及穿著都相當的重要
第一次生日的慶祝法 [習俗] 因高興孩子出生的第一年能一切平安,且也為祈求今後能幸福成長,因此於孩子出生的第一次生日時都會慎重的加以慶祝。在慶祝會上會准備「餅誕生」,現在則因地方的不同而會准備有其它不同的餅。此外,還會准備有「一升餅」希望孩子開始踏出背負使命的第一步,同時也證明孩子是健康無恙的。
慶入幼兒園贈禮 [習俗] 可愛的小朋友從出生就一直待在家中,受到周遭所有人的照顧。現在會說話也會基本的活動了,因此將先入幼兒園學習與人初步的接觸,如此的開始是相當重要且值得興奮的,因此送些小禮物來鼓勵孩子更上層樓吧!通常此時會送給小朋友蠟筆、繪本等,但最好的方法還是直接詢問小朋友的喜好。此外,在回禮方面,不必太過隆重通常只需真心的說聲謝謝即可。
慶入小學贈禮 [習俗] 小朋友要入小學代表著將踏入人生挑戰的最初的階段,因此送禮慶賀是代表著祝福與祈許的意味。在上小學前父母通常都會准備許多學前教育的書籍或相關的學習道具來給孩子做上學的准備,因此送禮時就避免再送些學習方面的工具等。通常最常送的禮物為書包,但最好的方法是直接的問小朋友或父母的喜好,再來送禮。若沒有很好的辦法,送些上學能常用的襪子、鉛筆、上衣等也是不錯的。
慶入中學贈禮 [習俗] 因為中學入學也被視為是一種成人的過程,因此在這時送禮祝賀似乎是理所當然的。通常所送的禮物以手錶、鋼筆等上學可使用的東西為主。但是若與此將上中學的小朋友或父母相當熟識的話,當面詢問所喜歡的東西為何再來選擇送些什麼是最好不過的了。此外,禮物盡量不要太過於貴重,只要有祝福的心意即可。
禮簽 [習俗] 帶有慶祝意味的禮物包裝上和水引一樣最後都不可忘記禮簽。禮簽日文漢字為「熨斗」。它的來由是來自於熨斗鮑,以前將鮑魚切成薄片拉長後再拿去曬干是古早各種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而作法中拉長代表了延常伸展等的好兆頭,慢慢的也就演變為慶祝喜事時的必需品了。以前是將真正的鮑魚拿來放在包裝紙上,現在則只留下形狀,一般都是用包裝紙作成的。NOSI一般是紅白色的和紙在上端折出細長的六角型,喜慶事時折兩折,慶祝結婚折半折,探病時則也是折兩折。
惠比壽講 [習俗] 惠比壽講就是於十月二十日舉行的惠比壽祭。此是由為祈求生意興隆的商人之間流傳開來的行事。
PETARA市 [習俗] 所謂的PETARA市就是一販賣腌制蘿卜的市集,十月十九日這天會於東京日本橋的大傳馬町到小傳馬町之間的街道展開PETARA市。在此你會聽到商人叫賣PETARA的聲音,事實上PETARA是腌制物的名稱。原來的PETARA是販售有隔天惠比壽講所需的鹽鯛等物,不知曾幾何時已變為完全賣腌制蘿卜的市集。
御會式 [習俗] 十月十三日這天舉行有日蓮上人的忌日法會,而此法會就稱為御會式。東京池上本門寺的御會式是非常有名的。信者都會舉行萬燈供養的行事。
二百一十日 [習俗] 九月一日這天也稱為二百一十日,從立春開始算起到九月一日恰巧是二百一十日,此時是台風最多的時節,也是農作物收成的時候,因此農家在這段其間都會非常的擔心。所以此時多注意小心並做好萬全的准備是很重要的。
灑豆 [習俗] 在日本每個地方灑豆的時節及名稱都有所不同,有稱為鬼打在除夕或12月27日等日子舉行的一習俗儀式,主要的內容大致都是要驅趕邪氣。而豆子其實也是一種可用來占卜的功具,在和歌山縣,節分的晚上將豆子燒��
�之後用來占算天候,此稱為豆燒或豆占。而有關豆占的事,各地也有許多的方法,其中將豆子由右依續排出12顆代表12個月,再分別將豆子燃燒,當豆子的顏色看起來白白的就代表是晴天,若燒後相當的黑就是代表會下雨,諸如此類的占卜非常的多,是一種相當特殊的習俗。
戎樣 [習俗] 如果在新年10日這天去參拜七福神里的戎樣的話相傳會得到福氣。戎樣原本是兵庫縣西之宮的一個祭神,在關西的商人之間皆非常信奉他。而戎樣頭戴風折烏帽及擺出釣到鯛魚的姿態看起來也非常的能與一般民眾親近似的。
著初 [習俗] 所謂的著初原本的意思是武士的孩子在剛成年時都會舉行第一次穿上鎧甲的行事。著就是穿,初就是初次之意。現在著初的意義為新年時整個人的身心皆應徹底轉換,所有的東西、衣物也都需更新之意。
皇居參賀 [習俗] 皇居參賀於每年的一月二日舉行。在這天天皇、皇後及皇太子夫婦會於上午、下午各一次出現在大眾面前接受全國國民的新年祝賀。
煙火大會 [習俗]煙火大會是夏天最具代表的習俗了。起源是因江戶時代在江戶(現在的東京)隅田川的玉屋及鍵屋兩家煙火製造商比賽放煙火而來的。現在日本夏天各地都會舉行煙火大會,在濕熱且難以入眠的夏天晚上,看煙火大會是最適切且能感受熱鬧氣氛的活動。而煙火在夜空中「砰」一聲瞬間炸開然後消失的情形,就像櫻花一般象徵著純粹與無常。
採茶 [習俗] 綠茶是日本人生活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飲料。相對的採茶也就成為很重要的活動了。所謂採茶就是摘取茶樹的新芽和葉子,採茶活動大約是在每年的四月中旬到五月下旬的三個星期之間,而從八十八夜〈約在5月2日〉開始後的二~三個星期是採茶最頂盛的時候。摘下來的茶葉在蒸過後當晚就需揉好。在以前採茶時可看見人們都是頭綁紅色的毛巾然後一邊唱採茶歌一邊採茶,如此充滿採茶樂的景象在進入機械化的今日已盪然無存了。
盆 [習俗] 所謂的盆就是中元節,是大約每年的7月13~15日或者是8月所舉行的一種主要在祭拜祖先的佛教儀式。據說在這段期間內祖先都會回到家中,為不讓祖先找不到家,因此會在家門口擺迎火盆,屋內則掛上燈籠。除此之外,佛壇也會整理的很漂亮並擺上蔬菜、水果等供物裝飾。在盆這段期間結束後,就會開始送祖先回去。此時會擺送火盆在門口,還會將供物放入河川及海中漂流,代表著恭送祖先。
跨年蕎麥面 [習俗] 除夕吃跨年蕎麥面的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流傳的。習俗的來由是很久以前在除夕這天大掃除時,金工藝師父在工作場所里將散落的金粉和蕎麥粘合在一起搓成丸子,然後再將丸子放在火盆上燒烤以取丸子上的金粉。所用的蕎麥就是用來收集金子的,之後慢慢的才演變為除夕這天吃蕎麥面的習俗。現在的蕎麥面是細長型的,而吃蕎麥面的目地就是為祈求長壽。
公元3世紀左右,中國發明了黑色火葯,後來傳到了歐洲.到了14世紀,歐洲開始興起盛大的燃放花火,經常一放就是近半日.1613年8月6日,英國和中國明朝的商人到日本晉見的時候,曾在俊府城施放花火展現給德川家康欣賞,據傳這是日本最初的"花火".
能夠清楚的看到花火是首當其沖的,除此之外最先考慮的要素就是-[風向],在下風看的話,不但因為有煙而看不清花火,或許還會遭遇到花火放出的氣體,若進入眼睛裡會很疼的,也很危險.另外就是根據自己的愛好,若想要看清楚花火打上天空後的整體構形等一般要離開放花處400-500米左右;若要身臨其境般體感到花火的魄力看來還是近些好.趁天還沒黑前就提前確認好各種事項,找稱心如意的位置是很重要的.此外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在通路,擺攤等那種人們頻繁移動的地方附近,否則就不能集中精神欣賞啦.
花見 [習俗] 所謂花見就是一邊欣賞美麗的櫻花一邊享受出外游樂的活動。在日本3、4月時櫻花盛開,這時大家就會和家人、朋友、同事等人一起去賞櫻花。通常大家都會坐在櫻花樹下,一邊喝酒一邊唱歌一同享受這美麗的春天。
年菜 [習俗] 年菜日文稱為「OSETU料理」,是在正月前三天所吃的特別料理。燒物、煮物等各式各樣的料理都會裝在漆器的疊層方盒裡。料理看起來不但非常豪華,而且能保存很久,這樣能使家庭主婦在未來三天中不必大費周張的再准備飯菜,因而可以減輕做家事的負擔。年菜基本上有一些是必備且有特殊意義的,像鯛就有「吉祥、慶喜」的意思,昆布則有「高興」的意思,但根據地方的不同還是會有些微的差異。
七草粥 [習俗] 1月7日時有粥加上芹菜等的「春天七草」一起煮食的習俗。在這天只要吃下此種粥就可遠離百病。此外,七草粥根據地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煮法,例如有些地方就會加入小豆等。
鏡開 [習俗] 於1月11日時將裝飾在壁龕的鏡餅拿下來吃稱為鏡開。原本此習俗是在20日舉行的,但因為1651年1月20日時德川幕府第三代將軍家光逝世,所以將20日改為11日。正月一到11日就要將鏡餅切開來吃,而因鏡餅是吉祥物要避免用銳利物進行「切」的動作,所以就用手來槌開。而鏡餅槌開有「開」的情形所以稱此習俗為鏡開。
鏡餅 [習俗] 鏡餅就是約10~20公分大小的兩個圓平年糕相疊在台架上的東西。正月時會將鏡餅擺在壁龕用以供奉神明。在日本有一古老的信仰就是,相傳在正月的時候會有年神到家裡拜訪,而為供奉年神就必須准備鏡餅。但是近年來持守此具神話般習俗的人越來越少了。通常都只是將鏡餅當成一裝飾品而已。
稻草繩 [習俗] 稻草繩是正月時掛在門上用來驅邪的東西。稻草繩因為是表示迎神的一個清凈場所代表,所以原本稻草繩是使用橘子、伊勢蝦等吉祥物集合在一起而成的掛飾。橘子有子孫繁榮等意味,其它的吉祥物也都各擁有不同的意義存在。新年結束後稻草繩就會和門松一同拆下來再帶到神社燒掉。
年賀狀 [習俗] 年賀狀就是在過年的時候,寄給好朋友、親戚、長輩等寫有祝賀內容的信。其實也就是所謂的賀年卡。原本年賀狀是在1月2日的時候開始寫,然後在松之內的這段期間〔1月7日為止〕再寄出去。但是現在為配合元旦的特別年賀郵政制度所以都會在年底就開始准備年賀狀,反而1月2日才開始寫的人越來越少了。
屠蘇 [習俗] 日本飲用屠蘇的習俗是從平安初期開始的。屠蘇是一種加有山椒、桔梗、肉桂等葯草的葯酒,據說喝了可以驅除邪氣還可延年益壽,是過年時不可或缺的。通常在家人互祝今年一切健康後,就會依長幼順序來喝屠蘇。
門松 [習俗] 為慶祝新年在家門口皆會擺飾有「門松」,此為一個招神的記號,同時也是一個神降臨世上停留處的代表。以前此擺飾是用松、杉等常綠樹,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就完全以松為主,並因是擺放在門口的,所以被稱為「門松」。現今所擺設的「門松」一般是用三根竹子圍住松枝再用繩子打結做裝飾。但在關西地區也有用和紙結紙繩並裝飾有小飾品的門松。門松和許多的過年裝飾品都會在1月7日撤掉。代表正月過年將告一段落。而從元旦到1月7日這天為止的這段時間,就稱為「松之內」。

<br> 雜煮 [習俗] 雜煮原本稱為「煮雜」,是一種以麻薯為主再加上各式各樣東西於湯汁中而成的,也是新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吃雜煮的習俗傳說是從室町時代的民間開始的。當時新年吃雜煮還特別稱為「保臟」。其意思就是希望吃了身體健康。雜煮的作法因地方而有所差異,大至上關西是用圓的麻薯,關東則用四角形的。吃麻薯就是祈求圓滿吉祥之意。湯汁方面,關東以清湯為主,關西以味噌為主。而其它雜煮里所加的料就以各地的名產為主了。
初夢 [習俗] 字面上的意思是正月第一次夢到的夢。實際上則是開始工作後正月二日晚上所作的夢。初夢此一說法從江戶時代就已存在了。根據德川家康所流傳的吉夢說法是為夢到「一富士、二鷹、三茄子」都是吉祥的徵兆。
鯉魚旗 [習俗] 在端午節懸掛鯉魚旗的習俗是從江戶中期開始的。其由來是根據中國「越過黃河急流龍門的鯉魚會成為一條龍」,這樣的一個龍門傳說而來的。而鯉魚旗隨風飄揚的景像就像是在急流中力爭上游的樣子。因此藉此來祈願孩子向上並有所成就。
菖蒲 [習俗] 此為一種很香的植物,古時胃葯里也有採用。在端午節時會泡菖蒲湯和在玄關插上菖蒲、艾草來驅邪。
粽子 [習俗] 粽子是在奈良時代由中國傳過去的。由於它易於保存與攜帶所以很快的就普及於大眾飲食生活中。江戶時代時粽子成為一種點心,因而更廣受歡迎。此外,日本端午吃粽子的習俗由來也是受中國詩人—屈原故事的影響。

有著幾千年深厚積淀的中國春節文化,被3000萬華僑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那裡,春節的慶祝在飄灑著濃濃中國味道的同時,也摻入了幾許異國情調。

新加坡

柑橘是必購年貨。新加坡華人在拜年時,一定用一個精緻的小紙袋裝上兩個柑橘作為賀年禮,以表達「大吉大利」、「兩粒黃金」和「好事成雙」的多重祝福。「紅包」本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今年「紅包」將被「金包」代替。因為金、藍、黑和白被認為是今年新加坡的吉利色,而華人不喜歡在春節用素色,所以多選金色。

馬來西亞

華人中有20%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徒,而他們也過春節。為此,教堂大年初一開放,供這些教徒做彌撒,教堂還允許華人的舞獅隊到教堂舞獅,象徵興旺發達。在正月十五,未婚男孩向未婚女孩拋蘋果,而女向男拋柑橘,希望未來找一個如意郎君或溫柔女孩。

伊拉克

為數不多的華人們喜歡吃從底格里斯河裡打撈上來的螃蟹,可伊拉克本國人因為不知如何下嘴,不吃螃蟹。哈尼店的伊拉克老闆一般只進少量的螃蟹,如果趕上哪家中國公司來人多,或是使館舉辦活動采購,這家小店的東西就會被搶購一空。所以,要想在節日里能保證吃上螃蟹,就要隔三差五到這家店逛逛。然而,美國的部分華人卻在春節忌吃螃蟹,因其有橫行霸道或不行正路之名,可見同宗、異地文化的差異。

美國

每逢春節,紐約標志性建築帝國大廈上的1327隻彩燈就會一改往日美國星條旗的紅、白、藍三色,亮起華裔喜愛的紅色和金色,表示對中國農歷新年的祝賀。這一形式至今已延續了6年。

加拿大

由於當地中餐文化的興盛,許多華人都選擇在餐館吃年夜飯,然而在飯桌上,有兩種習慣是吸收了當地的文化演變而來的:一個是人們交談大都輕聲細語,少有高談闊論,另一個是個人飲酒隨意適量,少有酩酊大醉。

澳大利亞

春節正逢盛夏,民間便以龍舟賽作為春節慶典活動的壓軸戲,往往能吸引數十萬觀眾。此外,墨爾本有世界最長的巨龍,長150米,有100多年的歷史。每年春節,200多名健壯的澳洲人和華人扛著這條巨龍走街串巷,喜慶至極。

北極

2002年2月16日,我國第一支純粹民間性質的北極探險隊飛向北極,並於除夕在挪威斯瓦爾巴德群島的朗伊爾城舉辦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中國人極地春節聯歡晚會,在極地燃起了紅紅的中國火焰。

世界各國的春節
:餓肚子
印度人在新年這天實行禁食,從凌晨直到午夜。過了午夜,各家才品嘗准備好的飯菜,互相祝賀新年。

法國:存酒喝光
法國人有一種迷信,認為除夕家中有剩酒,來年會交厄運。只有乾乾凈凈,才能迎來一年的好日子。因此,他們寧可喝得酩酊大醉,也要將家中的酒喝個精光。

波蘭:吃青菜
波蘭少女在過新年時,要穿上特色的兔行衣服吃青菜,據說吃了青菜會事事順心如意。

巴拉圭:不食煙火
南美洲的巴拉圭人將年終的最後5天定為「冷食日」。這5天,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不動煙火,只吃冷食。新年零時鍾聲敲響後,才能開始點火烹煮佳餚,大擺宴席歡度新年。

馬達加斯加:忌吃肉
在馬達加斯加,新年以前7天時間內不準吃肉,要到除夕晚餐,方可吃些禽類。元旦這天,夫婦要向雙方父母贈雞尾,表示尊敬;向兄弟姐妹贈送雞腿,表示關心和友誼。

越南:禁止喝湯
越南北方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除夕夜要到平日取水的地方燒香、磕頭,並打一桶水煮年夜飯。煮好後,先祭奠祖宗,然後全家吃年夜飯。吃這頓飯的時候,絕對禁止喝湯。他們認為,喝了湯,種下的莊稼就會受澇。

匈牙利:忌食飛禽
匈牙利人除夕夜不吃禽類,因為他們認為吃雞、鴨、鴿等飛禽,來年的幸運便會飛走。他們在新年送親友的禮物,大都喜歡禮物上有打掃煙囪工人和小肥豬的圖形,打掃煙囪當然是除舊的象徵,胖乎乎的小肥豬,令人喜歡,含意也喜歡。人們在形象上尊重小肥豬,但實際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因為他們新年的傳統食品是油炸小乳豬,那是要拿小肥豬開刀的!

保加利亞:打噴嚏得牛羊
你若在保加利亞人家吃年夜飯,一定要打噴嚏,這樣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當地習俗認為,第一個打噴嚏的人會給全家帶來一年的幸福。於是主任走向自己的農場,將自己首先看到的第一隻羊,第一頭小牛,或第一匹馬駒牽過來,送給第一個打噴嚏的客人,這個噴嚏打的多麼值得啊!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上學前有什麼講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