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芬蘭為什麼敢跟蘇聯打還打得那麼好。
1940年3月,兩國簽訂了停戰協定,芬蘭將成為土地的10%被割讓給蘇聯。
傑都失去了這場戰爭中,芬蘭的損失約拉多加湖的土地,蘇聯列寧格勒周圍獲得了一塊緩沖地帶,但失去了國際輿論的支持,並暴露了紅軍作戰能力的不足之處,並為後來的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戰爭增加了信心。
⑵ 為什麼二戰的時候德國會和蘇聯開戰
對此有人是這樣分析的:
打蘇聯不繼續打英國原因如下:
1。當然是在英國空中作戰不順利,空軍損失不小,戰果不大.英國平民被炸死不少.可英國軍隊士氣沒怎麼變.這么一來,制空權沒掌握.橫渡海峽進攻大不列顛是很不理智的.德國理所當然的希望擊潰蘇聯,切斷英國與外部聯系,來加倍孤立英國,逼迫其就範.
2。蘇聯本身的存在就是對納粹政權的威脅,雙方意識形態的差異決定了他們簽定什麼文件還是要翻臉的命運.況且納粹上台前後就宣稱共產主義是最大的敵人.進攻蘇聯也不奇怪.不去進攻也在本國大資本家甚至老百姓和西方世界面前無法自圓其說.
3。蘇聯當時本身也在行動了,在1940年前後,蘇聯紅軍的偵察機在羅馬尼亞等國上空加強了活動力度.最近的資料又顯示在20世紀20,30年代.斯大林還准備用數萬輛裝甲洪流吞沒整個歐洲,進以孤立美國.與之決戰.看來在那個時刻不只納粹德國,紅色蘇聯也沒閑著.希特勒看見蘇聯已經在活動了自己當然閑不住了.總之,納粹進攻蘇聯是其必然,就算1941不打,遲早是要打的.
如果德國推遲進攻蘇聯......
1 攻取中東,那蘇聯和美國都會同時向德國開戰,看看地圖就知道為什麼了。
2 另外39年的蘇芬戰爭後,蘇聯就已經決定對軍隊進行改革了,由於大多數 能乾的的指揮官已被清洗,所以改革是遲緩的。但是德國如果拖的太久,反而對德軍是不利的。
3 希特勒骨子裡最恨的是共產主義,布爾什維克政權,斯拉夫人,猶太人,所以他早在法蘭西戰役結束以後,就打定要進攻蘇聯的主義了,要不是邱吉爾態度強硬,不列顛空戰都不會存在。希特勒知道,打敗英國,只能將其殖民地拱手讓給美國和日本。
4 在佔領波蘭東部後,又相繼佔領了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以及羅馬利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可維納地區,逼近羅馬利亞境內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烏油田,而這正是對希特勒的機械化部隊賴以生存的石油來源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5 1940年11月14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訪問柏林,向希特勒提出:德軍立即從芬蘭撤退,芬蘭屬於蘇聯勢力范圍;德國承認蘇聯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利益;允許蘇聯在博斯魯斯海峽范圍內建立軍事基地。希特勒十分惱怒,下定決心對蘇開戰。他對他的高級將領們說:」斯大林的胃口太大了,德國的勝利已經是俄國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必須使它屈服。
終上所述,41年德軍對蘇一戰是勢在必行,不可避免。不存在任何假役。
⑶ 求芬蘇戰爭的起因及經過到結束
希望對你有幫助:
繼續戰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芬蘭和蘇聯之間的戰斗,從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9月4日,芬蘭方面稱為持續戰爭是為了和冬季戰爭聯系起來,認為是冬季戰爭的延續,但蘇聯方面認為只是衛國戰爭的一部分,是蘇聯和納粹德國之間的戰斗,芬蘭只不過是德國的幫凶。英國在1941年12月6日對芬蘭宣戰,但事實上沒有參加戰斗。在1947年的巴黎和平條約簽定後,這場戰爭才算正式結束。
戰爭的目的
芬蘭發動這次戰爭的目的是要奪回冬季戰爭失去的土地,並進一步向卡累利阿延伸,創造大芬蘭國家。蘇聯在這次戰爭中則只有防衛。
背景
東卡累利阿從來也不是芬蘭的領土,但居民大部分屬於芬蘭族,芬蘭向國聯呼籲幾次對東卡累利阿的要求,可是沒有獲得支持。在芬蘭內戰中,為反對社會主義者,德國對芬蘭白軍予以很大的支援。
1939年,芬蘭和蘇聯之間發生冬季戰爭,最終以1940年簽定的莫斯科協定告終,芬蘭喪失了1/5的工業,11%的耕地,12%的人口被迫遷徙。
莫斯科協定對芬蘭人來說是很大的打擊,總統要求重整軍隊,1940年的軍費開支相當芬蘭財政收入的45%。
1940年4月9日,納粹德國進攻丹麥和挪威。芬蘭喪失了化肥進口的來源,食品供應短缺,和西方國家的貿易渠道被堵塞,只能向瑞典和蘇聯購買,可是經常不能按時供貨,芬蘭只得轉向德國。
從1940年5月起,芬蘭向德國靠攏,媒體停止批評德國,發表不同言論會受到審查。6月23日,蘇聯要求波特薩莫的采礦權,6月27日,蘇聯要求阿蘭群島解除武裝。7月8日德國和瑞典簽定允許德國武裝過境的協定,蘇聯立即要求和芬蘭簽定相似的協定,允許蘇聯部隊越境的協定在9月6日簽定,10月11日阿蘭群島解除武裝,采礦權的協定仍然沒有達成協議,但蘇聯又開始干涉芬蘭內政,指定某些政府成員必須辭職。
當時希特勒已經計劃要進攻蘇聯,本來希特勒對芬蘭沒有興趣,但冬季戰爭發生後,他看到了芬蘭的地理和軍事價值。和芬蘭秘密簽定了允許部隊通過的協定。
關於波特薩莫的采礦權的協議談判了六個月,一直沒有成功。1941年1月蘇聯外交部要求必須盡快達成協議,同日蘇聯停止向芬蘭出口糧食,1月18日蘇聯電台廣播開始攻擊芬蘭,2月1日希特勒命令駐挪威的德國軍隊,一旦蘇聯進攻芬蘭,要立即搶占波特薩莫礦。
在1941年春天,芬蘭和德國已經談論了聯合作戰的計劃,但政府正式通知英國和瑞典,說在1942年春天以前,德國不會和蘇聯開戰,因此戰爭爆發後,瑞典和英國都認為是受芬蘭欺騙了。
6月7日德國軍隊進駐波特薩莫礦,6月20日芬蘭政府要求芬蘇邊境的4萬5千居民撤離。6月21日,德國通知芬蘭戰爭正式開始。
戰爭進程
6月21日,隱藏在芬蘭的德國佈雷艇在芬蘭灣布置了兩大片雷區,阻止蘇聯的波羅的海艦隊進入,德國的轟炸機在列寧格勒的港口和涅瓦河中投下水雷。6月22日芬蘭軍隊進入阿蘭群島,德國軍隊全面通過挪威北部進入波特薩莫,但芬蘭不願意讓德國直接介入芬蘇戰爭,所以德國軍隊暫時沒有和蘇聯直接交火。在芬蘇邊境只發生零星戰斗。
6月25日蘇聯空軍出動460架飛機空襲芬蘭18個城市的機場,宣稱是針對德軍在芬蘭的軍事目標,持續戰爭正式爆發。
當時芬蘭在前線布置16個步兵師,一個騎兵旅和兩個長槍旅,另外在波特薩莫有兩個德國山地師,在薩拉有一個德國步兵師,還有一個步兵師正在從挪威通過瑞典向芬蘭挺進。蘇聯方面錯誤地估計芬蘭只有10個師。
當時蘇聯在邊境駐扎有10個步兵師,一個摩托化師和兩個炮兵師,還有大約40個團分散在附近,列寧格勒有3個步兵師和一支機械化部隊。750架空軍戰機以及700架海軍戰機,芬蘭方面只有300架戰機。
但蘇聯在其他戰場上和德國作戰不利,還需要抽掉部分兵力。
7月10日芬德聯軍攻破蘇聯防線,7月15日攻到拉多加湖岸,切斷蘇軍運輸線。
到9月9日,德芬聯軍已經佔領了全部卡累利阿,直逼列寧格勒。
在1941年8月份,芬蘭軍隊已經全部佔領在冬季戰爭被奪去的領土,仍然和英國、瑞典保持外交關系,在5月和6月時還宣稱芬蘭和蘇聯的戰爭只是防禦性的,芬蘭決不會和德國結盟。
但是隨著芬德聯軍的進攻,國聯對芬蘭實行封鎖,7月31日英國和芬蘭斷絕外交,英國空軍轟炸了波特薩莫港口。9月11日美國大使通知,既然芬蘭已經收回領土,就不應該再繼續參與德國圍攻列寧格勒的戰斗。9月22日,英國通過挪威大使,要求芬蘭方面讓所有德國軍隊撤出芬蘭領土,芬蘭軍隊應該撤回到冬季戰爭的邊界,否則英國將向芬蘭宣戰,芬蘭沒有答應這個條件,12月6日在芬蘭獨立日這一天,英國正式向芬蘭宣戰。
芬蘭和德國的結盟,使的波羅的海成為德國的內海,阻止了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活動,使得德國可以利用其作為潛艇基地。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德國戰敗後,芬蘭組織新一屆政府,力圖和蘇聯及國聯達成和平協議,但談判始終沒有成功。
1944年6月9日,蘇聯開始在卡累利阿反攻,第二天就攻破芬蘭防線,德國在芬蘭不再謀求單獨媾和的條件下,為芬蘭提供了武器支持。
到了7月,芬蘭軍隊退回到冬季戰爭結束時的戰線,蘇聯停止進攻芬蘭,將注意力轉移到波蘭戰線。這時同盟國軍隊已經在諾曼底登陸。
這時德國已經在愛沙尼亞戰敗,芬蘭急於想和蘇聯以任何條件盡快媾和,9月19日,在莫斯科達成協定,芬蘭交還1940年邊界以外的所有領土,另外將波特薩莫區域劃割蘇聯,帕爾卡拉半島租借給蘇聯50年(1956年就已經歸還)。所有德國軍隊必須撤離芬蘭領土,但德國軍隊不願意自行離開,芬蘭在拉普蘭戰役中和自己以前的盟國德國軍隊進行了一場戰斗。
結論
戰後芬蘭維持中立外交政策,盡量在東西方對立的冷戰中維持中立,芬蘭的中立也保證了瑞典的中立地位。
芬蘭人認為和德國結盟雖然使芬蘭遭受了割地的結局,但也幸運地使芬蘭免遭其他波羅的海國家被蘇聯吞並的命運。戰後芬蘭的中立地位,使其在冷戰的夾縫中可以同時接受東西方的援助,成為東西方之間的橋梁,蘇聯和美國的多位領導人都曾在芬蘭舉行會談。
傷亡數字
整個戰役德國、芬蘭共傷亡216715人,其中陣亡或失蹤58715人,受傷158000人,1500人投降。蘇軍共傷亡585000人,其中陣亡200000人,受傷385000人,64000人被俘。
補充:
冬季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日期:
1939年11月30日 - 1940年3月12日
地點:
芬蘭
結果:
蘇聯皮洛士式勝利
起因:
{{{casus}}}
領土變更:
莫斯科和平協定
參戰方
蘇聯 芬蘭
指揮官
克里門特·伏羅希洛夫(前期)
謝苗·鐵木辛哥(後期) 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
兵力
~500,000人 ~180,000人
傷亡
318,000人(48,000人陣亡、270,000人失蹤) 22,830人陣亡
⑷ 芬蘭曾在蘇芬戰爭中失去大片國土,為什麼卻拒絕與德軍共同合擊蘇聯
芬蘭主要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獨立性,所以才會拒絕德國的幫助,因為德國肯定不會無緣無故的幫助它,但是為了保持獨立,芬蘭願意像蘇聯求和。
當時的芬蘭因為多次戰爭所以經濟非常的落後,而且還是一個很貧窮的農業國家,雖然當時有很多國家表示想要向芬蘭伸出援手,但是芬蘭害怕他們趁機參與自己的內政,所以拒絕了所有國家的幫助與示好,而且在二戰結束後,芬蘭還拒絕了蘇聯的經濟援助。
⑸ 二戰中蘇芬戰爭蘇聯為什麼侵略芬蘭
因為芬蘭把大炮擺在了邊境上,射程可以威脅到莫斯科。
⑹ 芬蘭在二戰和納粹合作過並且與蘇聯開戰過,為什麼還公認是永久中立國
被動北蘇聯侵略過啊。1941年以前,蘇聯為了吞並芬蘭,全面入侵芬蘭,被芬蘭獵人組成的狙擊手,大量殺傷,雖然包住國土,還是和蘇聯簽了不平等條約,德國鬼子打蘇聯時,芬蘭也參戰了,有前因後果的。蘇聯不侵略芬蘭人,芬蘭人能和法西斯德國打入蘇聯嗎?
⑺ 曾經失去很多領土的芬蘭,為何拒絕和德國一起打擊蘇聯
芬蘭是一片多災多難的土地,之所以這樣說就是因為芬蘭在歷史上一直處於歐洲各大國家政治漩渦的中心地方。但是最終芬蘭還是憑借著其彪悍的民族性格傲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芬蘭拒絕和德國一起打擊蘇聯的原因,首先就是芬蘭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國內經濟不發達,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德國一起對蘇聯發起進攻,只是收回了在蘇芬戰爭中被蘇聯強行掠奪走的土地。其次就是芬蘭人的獨立意識非常強烈。
最後就是在1944年蘇聯對德國發起大反擊的時候,芬蘭主動和蘇聯進行了求和,並且割讓了不凍港佩琴家港。而且還投靠了蘇聯,成為了親蘇國家,在這樣的操作下。芬蘭的主權獨立性得到了保全。
⑻ 蘇聯和芬蘭打仗是怎麼會事
1938年4月納粹德國入侵奧地利後,蘇聯多次以維護西北邊界和列寧格勒的安全為由,要求同芬蘭交換領土和租借軍事基地,1939年11月9日談判徹底破裂。11月28日,蘇聯單方面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次日中斷了兩國外交關系。11月30日,蘇軍以20個師(45萬人)、2000輛戰車和1000餘架作戰飛機向芬蘭發起全線進攻,宣布在其佔領區帖里約基成立了以O.V.庫西寧(1881~1964)為首的芬蘭民主政府,聲稱紅軍是應該政府要求越過邊界的。芬軍憑借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的曼納海姆防線的堅固工事,利用嚴寒和沼澤森林的有利地形,展開反擊,蘇軍除在北冰洋的貝柴摩和薩拉地區進展較快外,在卡累利阿地峽和拉多加湖一帶傷亡較大,對芬軍主陣地久攻不克。1940年1月蘇軍重新組織攻勢,總兵力增加到46個師,以密集炮火和重型坦克在地峽發動總攻,空軍對芬後方城市和交通線狂轟猛炸,突破曼納海姆防線,芬軍於2月26日退守維堡一線。3月13日兩國簽定了和平協定,芬蘭將其東南部包括維堡(芬蘭第三大城市,重要工業中心和塞馬運河出海口)在內的卡累利阿地峽、薩拉地區和芬蘭灣的大部島嶼割讓給蘇聯,並把漢科港租給蘇30年。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德國進攻蘇聯後,芬蘭於25日宣布全國處於戰爭狀態,芬、蘇重新開戰。芬軍於6月28日發動總攻,9月佔領維堡等城市,12月6日芬蘭宣布收復在上次戰爭中的一切失地。1944年蘇軍在德蘇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後,6月9日揮師向芬軍陣地猛攻,攻破新曼納海姆防線。6月15日,芬軍退出東卡累利阿,20日維堡失守。7月蘇軍重占薩拉地區,8月芬蘭被迫求和。9月19日同蘇簽訂停戰協定和臨時和約,並對德宣戰。1947年2月10日,蘇聯等盟國與芬蘭在巴黎簽訂和約。《巴黎和約》除確認1940年《芬蘇和約》的一切規定外,芬蘭又將貝柴摩省歸還蘇聯;把波卡拉半島租讓蘇聯50年;賠款3億美元。芬蘇兩次戰爭中,蘇聯從芬蘭共割取45840平方千米的土地,
將卡累利阿地區蘇芬邊界線向北推移了150千米。
⑼ 二戰時蘇聯為什麼侵略芬蘭
因為蘇聯和德國一樣入侵了波蘭,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後,蘇聯在波蘭背後插了一刀,和德國瓜分了波蘭,波蘭的西部被德國佔領,東部則劃歸了蘇聯。然後雙方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波蘭中部形成對峙。同樣在二戰時被蘇聯侵略的還有芬蘭,二戰前蘇芬戰爭打了很多年,弱小的芬蘭為了能對抗蘇聯最後加入了法西斯陣營(可以說是被蘇聯逼上樑山)。但是歷史和政治不是都是那麼完美,沒有那麼絕對,除了好就是壞,除了黑就是白,還有灰色,不能因為卡廷事件和蘇芬戰爭就否定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