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國人小孩兒零花錢主要干什麼。
美國
從零花錢中學理財
在美國,幾乎每個孩子手中都有零花錢,而這些錢大多是他們通過幫助父母或家人做事掙得的。父母付給孩子報酬大多出於以下三種考慮:
一是遵守按勞付酬的原則;
二是讓孩子有一定的錢可以購買他們喜歡的零食和必要的學慣用品;
三是讓孩子得到一些實際的勞動鍛煉。就連一些富豪對子女也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迫使孩子從小摒棄「不勞而獲」的依賴思想,樹立「靠自己的雙手吃飯」的觀念。即使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家裡也不例外。奧巴馬的兩個女兒小時候必須做家務才會有零用錢,如果做家務,每星期能領得1美元的零用錢,家務包括布置餐桌等。
為了幫助孩子為未來生活做好准備,一些美國家庭還讓青少年為自己的電話費和車費以及一部分家庭開支付賬。孩子成熟後,父母常會翻開賬本,告訴他家中的錢是怎麼花的,以幫助孩子了解如何掌管家庭的「財政」。在美國,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都認為孩子手中有一定的零花錢本身並不是壞事,關鍵是要教育、引導他們正確地支配和使用手中的錢,從小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日本
自力更生控制要求
日本的山本教授認為,孩子的零花錢作為一種文化中介工具,在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孩子們通過使用零花錢來創造自己的生活。
在日本,父母對孩子零花錢的控制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定期給孩子一定數量的零花錢,讓孩子自己安排開銷。第二種是根據孩子的要求或願望來給孩子零花錢,同時會控制孩子的要求。
日本重視家庭教育,主張孩子自力更生,不隨便向別人借錢,還主張讓孩子管理自己的零用錢。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在日本,讓孩子學會賺錢、花錢、存錢、與人分享錢財、借錢和讓錢增值為主要內容的理財教育,已經融入到少年兒童的整個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種具有強烈理財意識的環境氛圍之中,逐漸形成了善於理財的品質和能力,這也為日本培養、造就大批的優秀經濟管理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資源基礎。
英國
儲蓄理財是必修課
在英國父母的觀念里,讓孩子們感受金錢的來之不易,遠比讓他們理所當然地享受家長的給予來得重要。英國人的理財教育方針是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並且把他們這種理財觀念傳授給下一代。在英國,兒童儲蓄賬戶越來越流行,大多數銀行都為16歲以下的孩子開設了特別賬戶,有1/3的英國兒童將他們的零用錢和打工收入存入銀行或其他金融。
㈡ 小學生的零花錢該怎麼給才適合
一、固定的金額、固定的時間,讓孩子明白零花錢的規律從而根據規律學會安排和管理,至於具體的金額多少由每個家庭自己的具體情況定。零花錢的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零花錢給我們孩子帶來的是什麼。
二、固定的給予人,可讓一個家有個清晰的管理線索。而且如果家裡的成員每個人都在給,就會讓孩子鑽空子,同時失去了我們最初讓孩子學會管理和安排零用錢的目的。
三、明確零花錢的用途。既然是零花錢,孩子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即這10元錢孩子都有自由支配的權利,家長唯一要做的就是掌握和設置底線。如果家長還是有擔心,那就和孩子明確零花錢可以買什麼不可以買什麼,比如文具等學慣用品佔多少,零食佔多少,人際交往佔多少等。
四、家長通常為了讓孩子學到很多,還把零花錢與一些獎勵或者懲罰掛鉤,有的家長還讓孩子用自己的勞動換取零花錢。不過大人要把握好度,金錢永遠是途徑不是目的,不把金錢作為唯一的獎品,很多時候給孩子的獎勵可以是一個擁抱,一次周末的共度等。同時父母也不能把零花錢作為對孩子施加壓力的一張王牌,也不會因父母的情緒好壞而隨意增減數量。
最後,要特別提醒家長們的是:孩子的天性是玩,自我約束能力差,最初孩子花錢時出錯,以及買東西時欠考慮都是預料中的事,允許孩子出錯,允許孩子貪玩。出錯的時候正是我們教會孩子使用和管理金錢以及學會自我管理的時候,也是孩子成長的機會和契機。
㈢ 國外父母怎麼給小孩零花錢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父親母親開始考慮給他們零花錢,可問題是:什麼時候給,給多少,給了之後他們買不該買的東西怎麼辦。國外父親母親似乎對給零花錢看得很開,讓我們一起來借鑒一下:有哪些保障好的兒童重疾險?哪些性價比高?哪款最值得買?我們一起來看下最新榜單!全國10大熱銷少兒重疾保險排名
美國:從零花錢學理財
教孩子使用零花錢是讓孩子學會如何預算、節約和自己做出消費決定的重要教育手段。父親母親盡可能將孩子的零花錢數量控制在與他的同伴大致相當的水平上。至於零花錢的使用,則由孩子全權負責,父親母親不直接干預。但孩子因使用不當而犯錯時,父親母親不輕易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因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過度消費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從而學會對自己的消費行為負責。
教會孩子如何存錢。通過減少送給孩子昂貴物品的方法來激發孩子的興趣,向孩子解釋:如果將來想擁有更有價值的東西,他們就不得不在當前放棄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存錢的習慣會使孩子珍視自己勞動所得。
為了幫助孩子為未來生活做好准備,一些美國家庭還讓青少年為自己的電話費和車費以及一部分家庭開支付賬。孩子成熟後,父親母親常會翻開賬本,告訴他家中的錢是怎麼花的,以幫助孩子了解如何掌管家庭的"財政"。
新加坡:倡導儲蓄
「節儉和儲蓄是美德」,這種傳統的價值觀在新加坡大人孩子中始終牢固不變。從銀行存款額看,新加坡全國中小學生1992年參加儲蓄的百分比超過53%,平均每名學生大約有1144新元存款。新加坡的學生如此會存錢,在於社會與家庭、學校的合力引導。教育部、郵政儲蓄和銀行每年都開展全國性的校際儲蓄運動。在這種環境下,許多孩子都成了儲蓄迷,他們為了防止自己花錢大手大腳,連提款卡也不申請。
日本:用金錢傳遞"魔力"
日本的山本教授認為,孩子的零花錢作為一種文化中介工具,在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孩子們通過使用零花錢來創造自己的生活。
在日本,父親母親對孩子零花錢的控制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定期給孩子一定數量的零花錢,讓孩子自己安排開銷。第二種是根據孩子的要求或願望來給孩子零花錢,每一次和孩子協調或者控制孩子的要求。
㈣ 西方國家的小孩子零花錢是怎樣得到的
家長給的,或者打零工賺得。國外打零工比國內容易一點。
㈤ 零花錢問題事關人生態度和價值觀
龐承偉
2021年2月20
關於孩子的零花錢問題是個全球性的問題,在我國家長不管窮富對孩子都寵愛有加,給孩子零用錢也成為中國人的習慣方式。有調查數據表明,中國家長給孩子零花錢占收入的比例要遠高於歐美。然而,小孩零用錢有無、多少及使用往往與人生態度、價值觀密切相關。要不要給、怎麼給、給多少、怎麼管理、怎麼使用,是家長必須關心的問題。
一、什麼是零花錢,外國人都是怎麼做的
筆者覺得學習和生活中必須的如吃飯、穿衣、交通、書籍、手工材料、課外興趣愛好等花銷不叫零花,大人給的如果是這些花銷,再加上以防應急之需的錢,並引導孩子科學安排和使用,那將是非常明智的。所謂零花錢只是孩子們除了生活和學習花銷外,額外購買的糖果、小點心、小玩具及其它可有可無的奢侈品,而這些東西沒有更好。
有自己可支配的零用錢,對孩子們來說很有誘惑力。不過,給零花錢並不是所有家庭的必選項,許多家庭並不認為給領花錢是必須的。德國銀行業協會的調查顯示,德國28%的13—18歲青少年竟沒有1分零用錢,每天零用錢不到1歐元的也佔46%,每個月得到超過100歐元零用錢的青少年僅有4%。這在中國人看來,實在是很「摳門」。其實許多國家的不少家長也不專門給孩子零用錢,中國也有。我也是沒有專門給過孩子零用錢的家長,我覺得當孩子在需要需要買書、午餐、乘車、同學聚會、公益捐贈等會向父母要錢。這樣孩子不得不考慮哪些東西才是必需品,才是真正需要用錢來買的,這樣的孩子比起習慣取得零用錢的小孩,在成長之後,一般有較高的理財和金融知識,也會有更科學的人生態度。
二、引導孩子通過勞動獲得零花錢,生存能力和理財觀念培養一舉兩得
在國外即使是很富有的家庭,也不會給孩子過多的零花錢,也不主張給孩子用名牌,他們基本的觀點是家裡錢多是大人掙的,與孩子無關,孩子的過多消費和花銷要靠自己掙,他們一般會引導孩子靠勞動獲取自己的零花錢。德國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孩子從6歲開始,就應該幫助家長做家務。家長可以根據孩子做家務等情況,決定是否給孩子零用錢和給多少。當然,不同年齡的孩子做家務活也有差異:6—10歲,一般就是幫父母洗碗、掃地、買東西等簡單的活兒;10—16歲,則是剪草坪、掃除等;16歲以上,就可以做成年人的活兒了,比如洗 汽車 、修理傢具等。如果孩子零用錢不夠,還可以在社區打零工。調查顯示,為了參與更多的校內外的活動,1/3德國青少年會去打社區零工,有的還不止打一份。顯然這樣做首先培養了勤勞的優秀品格,同時,也讓孩子學會了精打細算,這要比無原則、無要求地給孩子零花錢科學得多。
——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不論富裕還是貧窮的家庭給孩子領花錢一般都糾結較少,許多家長根本不會去考慮要不要給,給多少,怎麼給的問題。富裕的家庭做不到像平常家庭那樣根據實際需要給零花錢,而隨手可拿到錢無論如何無法驅動孩子的奮斗意識,貧窮的家庭往往為了保護孩子的面子,硬著頭皮給孩子准備零花錢,而正是這種虛榮心,給了孩子實實在在的依賴感,反而丟掉了自己家庭原本具有的激起孩子窮則思變、勤奮努力的優勢。
三、如何對待零花錢問題事關人生態度和價值觀
無論在哪個文化背景下,如果要給孩子零花錢,其條件設置必須在孩子應盡責任外,屬於額外付出的獎勵或報酬,因學習成績好和本應自己承擔的責任給獎勵絕對不可取。只有來之不易的金錢才會讓孩子更懂得珍惜,這樣的金錢獲得過程會讓孩子們知道要獨立生存、安排好自己生活和發展,就要想辦法自己掙錢。因為來之不易,孩子們早早就學會儲蓄和計劃,也不會忘記有時間、條件時會通過勞動、服務等開辟自己的財源,增加自己的積累。在國外,聰明的父母為了讓孩子不只考慮自己,還有意識地干預孩子零花錢的使用,如引導孩子除用於自己需要外,還多多少少給父母、親友購買生日、節日禮物,參與 社會 小額捐贈。確實有些孩子會將自己的零花錢一部分用於自己日常需要,一部分捐給慈善機構,甚至一部分為將來買車,或讀大學攢錢等。這種做法,對孩子長大以後的獨立能力有好處,不僅不會過分依賴父母,不會「啃老」,還會時刻想著父母的感受和 社會 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