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和德國的文化有什麼差異
不少外國人去中國溜達一圈之後跑回自己的國家出書介紹他們在中國經歷的文化休克。我覺得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入鄉隨俗,即便不隨俗他也能很快就做到見怪不怪,所以很少有中國人寫外國的文化休克。但是,仔細想想,中西畢竟還是有差別的。
2. 德國與中國飲食文化的區別有哪些
在中國人看來,論及中國的飲食文化,它差不多和中醫、武術一樣,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且獨步天下的。而德國人的飲食,差不多是另一種極端。以兩國最愛吃的豬肉為例,雖然德國人在香腸上搞出了大約三千個品種,但除了香腸,最流行的差不多隻剩下肘子一種吃法。在中國,豬身上可食的每一部分都會在各地搞出不同花樣,或許可以這么說,德國有多少種香腸,中國就有多少種豬的不同吃法。
有不少人談到,對肉類食材的利用,西方人遠不及中國,比如不吃內臟、不吃血,更別提吸骨髓了——一句話,中國人對食物的利用程度是最高的。不過,相比德國人對豬身上可食部分的利用,中國人很難說做得更徹底。所謂只有中國人才不浪費每一點兒肉食,恐怕是種誤會。中國人認為只有自己才會吃的部分,比如豬血、豬內臟、豬腦髓、骨髓等等,德國人同樣絕不浪費,只是,他們將之統統打碎,做成各種香腸——德國的香腸種類之多,就是這么來的。
兩種利用方式從飲食烹飪水平上就不做比較了——因為這是個沒有結論的話題,我個人挺喜歡德國飲食。但兩種方式的效率似乎少有人談。
德國人對豬肉的利用,顯然是一種規模化、標准化和集約化的利用方式,豬的不同部分全部被加工成標准化的香腸,你想吃什麼,就去切什麼樣的香腸。而中國人對豬肉的利用,則完全相反,豬的每一個部分背後都對應著無數不同加工和烹飪方式。從對豬肉不同方式的物盡其用來看,無論從消耗的人力還是加工所需能耗,中國的利用方式都要遠遠高於德國。從這一點來說,中國人食用豬肉的綜合成本要遠遠高於德國。
中國和德國完全不同的豬肉利用方式,恐怕來自歷史上人均肉食量的差別。如果一個社會肉食機會很少,其加工烹飪方式必然是不怕浪費時間、燃料的;如果一個社會肉食機會相對較多,那麼其烹飪方式必然是朝著盡可能減少時間和燃料消耗的方向發展。比如,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已經放棄自己買個豬頭回來,瀝青、火鉗輪番上陣燙毛拔毛,或鹵或煮,忙上一整天才能吃到豬臉、豬耳朵的方式了。無論是食材還是烹飪方式,都朝著越來越簡化的方式發展。
歷史上,中國人的肉食機會實在是少之又少,而德國又是另外一種情形,古羅馬時代,德國人的祖先就是多肉食,有資料稱,十六世紀初巴伐利亞地區的一些城市,人均年肉食量已達80公斤,此數字與今天德國的肉食水準相當,比今天肉食已經極大豐富的中國還要高出一截。這個水準的肉食消費量,如果按中國加工和烹飪方式,恐怕一家老小全年都在忙活著加工烹飪豬肉。
3. 德國有那邊有什麼文化習俗是和中國大不一樣
德國人的特點是勤奮、自信。嚴於律己的德國人很講究形式和准時,公私事宜必須事先約定時間並准時赴約。
未經預先約定想與德國人會面,是辦不到的事,如果因故需要推遲約會或取消約會的話,一定要打電話通知對
方。否則,不僅失禮,也被認為是對其的莫大侮辱。 德國人工作中講求效率,注重紀律,一絲不苟。
首次接觸性的作客,一刻鍾或半小時已經夠了。客人不帶什麼禮品,花束也不帶,主人也不招待什麼。作客的最佳時間是晚
上6點到6點半,或者是中午將近12點鍾。最好,事先通知一下被訪者。
在德國,用餐有很多規矩,像樣的用餐總要先喝點開胃酒。不管是在飯店裡還是在家裡掌勺,德國人總愛來點苦味的開胃酒,所有客人認識後,大家先圍在一起站著聊聊天,講些無關緊要的和輕松愉快的事情,因為美酒佳餚需要有良好的氣氛。入席時,在女主人和其他女客人就坐前,男的不能先坐下,男的要幫助女的移動座椅。要將身子挺直、放鬆、雙腳踏在地上,不要多動。等女主人拿起餐具時,方可用餐。
首先,如果你有問題要象德國人請教,盡管相信他們都是膚色不同的洋雷鋒吧。涉及法律方面問深了可能會不妥,因為他們的回答可能會要付法律責任的。不過一般問題無論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可以請教,並且不要覺得問的多了好象過於麻煩。如果你問了一個開頭,聽了他的解釋還是不太明白,又不好意思問下去,要是讓他覺察了,反倒會覺得你對他的解釋不重視。不要隨便送德國人很重的禮物,他對貴重禮物的第一個反應是戒心,小禮物比如一小合中國茶葉,幾張剪紙等等都會很受歡迎。如果有機會到德國人的家裡做客,要比約定的時間晚十到十五分鍾,要是邀請你吃飯的話,你可以帶上一瓶酒,一小束花,或者你自己做的一份菜都可以。和德國人交往最有特徵的就是Termin。干什麼都要事先約定好。沒有約定的上門,無論是私事還是公事都不會受歡迎的。誠實,也是打交道的一個原則。小到吃飯上,到了德國人家裡,如果主人給你添菜的時候你客氣一下說夠了,那麼不會象國內那樣有人再給你加。德國人到你家裡來吃飯,如果他說夠了,你也不要象國內那樣沒完沒了地來讓。了解德國人,就要了解他們的思維習慣。直接而簡單的想法可能會是和中國幾千年的謙讓溫和的習俗不太適應。呆久了,慢慢也會接受。和德國人的談話,可以海闊天空,該爭論的時候就爭論。經常會為了台灣,人權等問題和他們爭的面紅耳赤,可過後他們忘的比你要快好幾倍。並且不要以為你能夠說服他。
和德國人打交道,我想每個人都希望留給他們一個好印象。我的體會是,誠實,會是最基本也是最好的一個好印象。而這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剩下的就看你的努力了。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經驗里,德國人是很願意和中國人交朋友的。並且對中國的各種飯菜也是贊不絕口的。如果你想在剛開始的時候練練口語,那就講幾個中國的小故事吧。告訴你一個秘密,每個德國人都對塞翁失馬這個寓言有極大的興趣,我發現這是對他們的思維里的一個很有誘惑力的亮點。試試吧。同時讓他們陶醉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的時候,順便幫你糾正一下表達上的語法錯誤。
4. 中國和德國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等有哪些共同點追加100
第一:德國人非常注重准時 醫生 教授 公交車是絕不能遲到的
2.喜歡都方面發展,注重動手能力
3.喜歡挑戰 要有求知慾
4.比較實際 說白了就是精打細算,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
5.做錯事情 沒關系 但一定要誠實 勇於承擔責任
6.做事非常嚴謹.講究效率
7.待人禮貌,特別是上小學後(7歲左右)的小孩子 真的特別禮貌 跟中國小孩有很大區別
8.德國不能亂丟垃圾 垃圾都分類處理的
9.德國也禁止打小孩
10.德國人素質很高.像開車就很少超車或犯規的 而且他們很少打喇叭 不箱在中國 稍微堵了下車就使命地按喇叭
補加1點:當你看見身邊有人在做事情或在修東西 最好還是不要站在那裡看,否則他們會不高興的.有次我就看KERN(一個德國男人)修插座,我就看了1下下,他就很不高興的說,在德國這樣是很不好的,我在做,你在旁邊看,那隻要一種人可以,就是老闆.要麼你一起幫忙~~~囧~~~
5. 德國文化和中國好象有很多相似之處啊
文化教育: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德國的18世紀文學走向頂峰。歌德、海涅、席勒、萊辛和格林兄弟都是傑出的代表。20世紀最著名的作家有托馬斯·曼、海因利希·曼和貝托爾特·布萊希特。作家海因里希·伯爾和貢特·格拉斯分別於1972年和199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德國有3000多座博物館,收藏內容十分豐富。此外,每年都舉行各種藝術節、博覽會和影展等。法蘭克福和萊比錫是德國圖書出版業中心。德國圖書出版量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占第二位。音樂是德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德國造就了各個不同時期的音樂大師,如貝多芬、巴赫、門德爾松、瓦格納等。柏林愛樂樂團更是享譽世界。教堂、宮殿和古堡德國重要的文化遺產。著名大學有科隆大學、慕尼黑大學、亞琛工業大學、海德堡大學等。德國人時間觀念比較強,無論是在商務上還是在私人交往上,德國人注重准時。德國人重視商業信譽,一般不輕易更換合作夥伴。德國的教育和文化藝術事業由聯邦和各州共同負責,聯邦政府主要負責教育規劃和職業教育,並通過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協調全國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進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權歸屬於各州。全國性的文化藝術活動由聯邦政府予以資助。對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負責協調。大、中、小學和職業教育發達,實行12年制的義務教育,公立學校學費全免,教科書等學慣用品部分減免。小學學制4-6年,中學學制5-9年。高等學校享有一定自主權,原則上實行自由入學,對部分學科採取名額限制。職業教育實行「雙元制」,即職業學校理論學習和企業中的實踐相結合,成人教育和業余教育普及。教師為終身公職人員,必須受過高等教育。
德國的文化、德國人的心態,都是由歷史造成的。德國人的工作態度、德國人的守時觀念、德國人的服從意識,都是歷史的產物,所以是屬於文化的范疇而非自然的范疇,是後天的而不是生物性的,不是與生俱來的,這就是本書寫作的主要目的之一。由德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德國文化註定無法相對獨立地發展其文化,而是處在各種文化相互沖擊、相互交流的漩渦中。德國腐化中包含了許多外來文化的因素,而且某些時代,始17世紀的巴洛克時代,外來文化在德國大行其道,甚至支配著德國的文化,德國民族主義分子所說的純粹的「德意志文化」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只是相似,但是沒有特別一樣的地方,因為地理環境,歷史因素都不一樣。
6. 中國和德國哪個好——讀《中國兔子德國草》有感
今年從柬埔寨、越南旅遊回來,家裡親戚看到我總會不約而同地說:越南、柬埔寨沒有我們國家好吧!每當進行不同國家比較時,我們往往會簡單地以「哪個好」為判斷標准和結果。《中國兔子德國草》中的小主人公愛爾安的中國親人也是這么問的:中國和德國哪個好?而愛爾安在德國遇到的老師和朋友們會問:中國和德國的差別在哪裡? 從《中國兔子德國草》這本小說中,我們能夠從很多地方明顯地感受到中西方文化、觀念的不同。就拿馬上要到來的中秋來說,在中國,人們認為圓圓的月亮象徵著團圓,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吃月餅賞月,而關於月亮的詩詞就更多了。但是在德國,他們會認為滿月不好,容易引起情緒波動,許多人會失眠,精神病人也常在這個時侯發病。關於月亮的詩詞沒有,電影倒是有部恐怖片,叫《月滿變狼人》。由此可見,月亮只有一個,可它同樣照射的東方和西方卻有不同的反光。 《中國兔子德國草》是一本讓大人看了也忍不住發笑,很輕松的兒童小說。在和同事聊到這本書時,我第一個問題就是:書中寫的是真的嗎?德國的校園生活真是這樣的嗎?因為作為教師而言,我太清楚現在很多家長通過媒體、報刊得到的都是片面認識:國外的孩子學習沒壓力,非常非常輕松。而我們往往會和家長說,國外的基礎教育遠遠比不上國內,不要盲目認同。但是隨著這本小說的閱讀,我已經不止一次地和家裡人說:以後我一定要把兒子送到國外去上學。我知道,這種矛盾的想法源自我們對西方文化的不了解。 這本小說,是一個中國孩子在德國生活的記錄,如果他的描述一切屬實的話,那麼我覺得,中國和德國在教育上最大的差異還是在於觀念的不同。我們的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宗旨就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好學生、乖學生。而德國的小學、和家庭教育更側重於把孩子培養成具有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的一個人。所以,當我們還在苦思冥想「五一」那幾天假要給孩子布置哪些作業時,德國的學校可以為了讓孩子知道吸煙和毒品的危害而停課兩天,讓孩子們去校外參加主題活動。 小說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教育方法。比如:媽媽發現愛爾安的零花錢中有因為上車沒及時打票而被罰款,他自己偷偷去交了60馬克。還有一次,愛爾安出去比賽手球,把備用眼鏡丟了,結果自己拿錢去重配。如果我的孩子發生了這樣的事,雖說事不大,但我想,我一定會嘮叨幾句,但是愛爾安的媽媽忍住了。是啊,這樣做是對的,當孩子自己能找到教訓的時候,就別再給他們教訓了。做父母的要這樣,做老師的也應該這樣。 就是這樣一本《中國兔子德國草》,讓我在輕松愉快的閱讀過程中想了很多,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給所有孩子和家長共同閱讀的書。
7. 究竟是中國好,還是德國好。那個國家好發展
肯定是中國好了,中國是一個大國家,發展中的國家有很大的發展。
8. 需要中國和德國的習俗對比,各方面的都行。
中國與德國日常習俗比較
德國人習慣早上洗澡,中國人習慣晚上洗澡
德國人很守時,中國人有的不太守時
德國人早餐和晚餐不動煙火,中國人頓頓都要吃熱飯
德國人旅遊喜歡用眼睛看風景,有些中國人喜歡拍照片
德國人排隊很有序,中國人排隊擠成一團
德國人對中餐感興趣,中國人吃西餐是時尚
德國女性以曬黑為美,中國女性則覺得白皮膚更漂亮
德國老人獨自生活,中國老人喜歡兒孫滿堂
德國人提意見直來直去,中國人提意見喜歡拐彎抹角
有些共同點:
1 不輕易相信一件事情
2 每天都吃三頓飯
3 喜歡郊外清新的環境
4 喜歡經濟騰飛發展
5 勤勞朴實
6 不拘言笑
7 工作之餘會放鬆
8 注重科學發展與教育
9 喜愛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