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國為什麼會出現納粹主義
納粹主義萌芽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是德國內外矛盾尖銳的產物。當時的德國面臨承擔戰爭責任和戰爭賠償,以及遷出非德意志人居住地等問題,經濟上陷入困境,民族感情遭受挫折。希特勒等人正是利用了德國民眾對《凡爾賽和約》的仇恨和經濟危機爆發的絕佳時機,將民族主義演變為民族復仇主義,使納粹主義得以形成。德國納粹主義首先把矛頭指向國內的猶太人,宣稱雅利安-北歐日耳曼人是上蒼賦予了「主宰權力」的種族,而猶太人是劣等民族,應予淘汰和滅絕。反猶主義得逞後,納粹主義又主張世界是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叢林,各民族必須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求勝,實行對外侵略擴張,將全世界引向戰爭和災難。
B. 德國究竟為什麼發動二戰
一、德國有悠久的軍國主義傳統。
德國的軍國主義是非常復雜的東西,最遠可以追溯到封建割據時代。普魯士王國正是憑借軍事手段打敗丹麥、法國、奧地利等對手才完成國家統一。當時的德國人十分好戰,但是德國在統一後並沒有消除軍國主義,而是愈演愈烈。統一的德國飛速發展,大有超過英國的勢頭,進入到21世紀後,德國咄咄逼人,經常對歐洲各國進行武力威脅,欲取代英國的霸主地位。當時在歐洲人看來德國十分危險脅,動不動就調集軍隊搞得人心惶惶,最後一戰爆發。客觀地來說,一戰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一戰德國戰敗後,英法等國沒有能力消除德國的軍國主義,這下可賠大發了!
二、《凡爾賽和約》激起整個德意志民族不滿。
希特勒究竟為何要發動二戰?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在想(一戰時德國吃了虧,二戰佔領法國後,希特勒親自前往這個當年懲罰德國的國家)
戰敗後的德國被迫接受嚴厲的懲罰,根據《凡爾賽和約》,德國得放棄所有海外殖民地;歐洲本土割讓10%的領土給鄰國,也因此失去12%的人口;另外還有相當於1914年德國11年財政總收入的賠款;德國軍隊被限制在10萬以下......很顯然這對德國是不公平的,全德意志人發誓要報復。
三、希特勒及其納粹黨的意願。
希特勒究竟為何要發動二戰?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在想一戰戰敗後,整個德意志民族都仇視西方,德國被打垮了,這時人民迫切需要一個能團結全民族的人,而希特勒正合胃口。希特勒年輕時就心懷復興德意志民族的夢想,可惜一戰使他夢想破滅,不過他沒放棄,而是走向另一個極端。希特勒本人極其仇視歐洲其他民族,在他看來,只有德意志民族才是最優秀的,猶太人太狡猾,應該從肉體上被消滅。希特勒背後的納粹黨與他的性格幾乎完全一致,當這樣的政黨和這樣的人掌握權力後註定對外侵略。
四、日本和義大利刺激了納粹德國。
義大利最先取得法西斯政權,早在1935年就進攻東非國家衣索比亞。而日本則在1931年就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吞中國東北。雖然德國是三個國家中最強大的,但似乎在30年代有點兒「落伍」,於是希特勒決心趕超這兩位「兄弟」。不可否認,日本和義大利的存在的確刺激了德國,假如沒有這兩個國家,德國未必敢同時進攻那麼多國家。
C.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二戰
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德國需要轉嫁經濟危機,由於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激化了國內外的矛盾,導致經濟危機,再加上希特勒及納粹黨的意願,法西斯政權的迅速崛起也是促使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20年間,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比較突出,經濟實力明顯增長,英法美等過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面。
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並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
因為經濟危機爆發使得各個列強拚命瓜分殖民地,輸出商品,而德國受《凡爾賽條約》限制,不能發展軍備,又沒有殖民地,國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是希特勒的宣傳和納粹特點,使得德國民眾和統治者此產階級地主們都選擇了希特勒。
戰爭影響
國際秩序
二戰中,反法西斯同盟,蘇、美、英、法、中五國通過大西洋會晤、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等一系列國際會議就維護戰後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經濟發展,達成了一系列協議和諒解,確立了維護戰後世界秩序的國際制度。
在戰後初期新建立起來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及貿易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成為戰後國際體系中佔主導地位的國際經濟組織。
D. 德國為什麼發動二戰
一、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
1、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2、凡爾賽體系和《凡爾賽和約》引起了德國國內的復仇主義情緒。
3、為了彌補大危機給德國帶來的損失,轉移國內矛盾。
4、納粹的極端種族主義理論的影響。
5、德國傳統的軍國主義色彩的影響。
二、德國發動二戰的目的:搶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征服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 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E. 從經濟方面解釋一下,德國為什麼發動二戰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進攻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戰火迅速波及全世界的主要國家,最終結果慘烈,9000餘萬人傷亡,主戰場歐洲被打成一片廢墟。關於二戰爆發的原因有的說是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人的野心,有的說是嚴苛的《凡爾賽和約》留下的怨恨,但從經濟角度考慮,當納粹黨掌握德國權力,希特勒執行新的經濟復甦政策開始,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但是希特勒的經濟政策是有極限的,首先德國政府擴大財政支出造成了巨額的財政赤字,而財政赤字不可能無限的擴大下去;其次經濟發展過於依賴出口,而因為貿易保護政策,德國商品很難打入英美等國勢力范圍和殖民地,市場有限;最後為了解決失業人口,刺激經濟發展,德國軍工生產擴大了7倍,這些東西不能吃不能喝,佔用了大量資源。說白了到1939年,德國經濟缺乏支持繼續發展的市場和資源,當時的德國經濟就像一個橡皮筋,越扯越長,但沒有新的橡皮筋加入,最終總有拉斷的時候。而市場和資源沒人會免費給你,只能去搶,戰爭機器一開啟就停不下來了,搶到資源就繼續擴軍,擴軍後就需要更多的資源去維持還得接著搶。
回顧納粹德國的侵略過程,對於市場和資源的爭奪一直伴隨其中。1939年波蘭戰役,德國奪回了重要的農業產區;1940年4月挪威戰役,德國是為了保護瑞典的鐵礦石運輸線;1941年4月南斯拉夫、希臘戰役,德國為了保護重要的石油來源,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1940年5月法國戰役,德國奪回了礦產資源地阿爾薩斯和洛林;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在進攻莫斯科的關鍵時刻,希特勒抽調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給南方集團軍群,用以進攻蘇聯的主要糧食、石油和煤炭產區。而每攻佔一個國家,德國的產品自然隨之充斥該國市場。
經濟發展沒有捷徑可走,所謂的捷徑帶來的都是災難!二戰爆發之前的德國、義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國家幾乎都是走的相同的經濟模式,大力發展軍工製造畸形的經濟繁榮,然後在危機爆發前對外侵略掠奪滿足自身發展。二戰9000餘萬人傷亡、5萬多億美元經濟損失到今天依然觸目驚心,這個代價過於慘痛了!
F. 納粹德國的成因
德國長時間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沒有強大的國力,所以在強大後首先想到的是用戰爭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於是發動一戰,而一戰的失利極大的打擊了德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德國人需要一種能讓他們重新找回光榮的思想。同時,德國經濟狀況很不好,而猶太人在德國經濟領域佔有重要地位,使某些德國人認為是猶太人剝奪了德國人的就業機會,甚至認為是猶太人在後方的投機倒把使德國一戰失利。而當時德國著名思想家叔本華,尼採的著作里或多或少的提出德國民族是優等民族,他們的思想被歪曲利用後就成為了納粹的工具,被德國民眾接受。此外,當時德國政治形勢混亂,共產黨在德國多個省進行起義,殘殺人民,破壞當地經濟發展。所以民眾對左派非常不滿,這時納粹適時出現,承諾帶給德國人民光榮和勝利,自然輕易得到民眾的擁戴,建立了納粹德國。
G.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納粹運動為何在德國勃然興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德國的戰敗,容克貴族的勢力受到沉重打擊,軟弱的德國資產階級建立起魏瑪共和國。但是,魏瑪共和國的基礎十分薄弱,在凡爾賽條約的束縛下,存在著十分尖銳和復雜的經濟、政治和民族矛盾,社會危機四伏,政局動盪不安。容克貴族的勢力沒有從根本上觸動,保守的政府執行機構與司法機構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它們作為德國政治生活中的右翼保守勢力,不斷威脅著魏瑪共和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對德國社會的影響尤為深刻。作為戰敗國,德國接受了《凡爾賽和約》對它的制裁。這在德國導致了兩種後果:一是因民族壓迫而產生了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心理和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二是德國各階層人民由於對現狀不滿而出現的對統治階級的反抗心理。戰爭使德國經濟受到巨大破壞,背上了戰爭賠款的沉重包袱,大批中小企業倒閉破產,失業者成千上萬,他們對現實強烈不滿,渴望改變現狀。正是在這種條件下,納粹運動在德國勃然興起。
H. 納粹黨在德國興起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凡爾賽條約》中強加給德國的巨額戰爭賠款。戰敗的德國即使傾盡所有也只能償還賠款中極少的一部分,這就使得德國要麼接受賠款從此永遠背負巨額債務(大概每年只能勉強還清利息),要麼拒絕賠款,重新發動戰爭重建世界格局。
希特勒發現並利用和擴大了德國人對《凡爾賽條約》的仇恨,以一種可以讓德國人解脫厄運實現民族復興的姿態吸引了德國人民的目光,並最終接受了納粹思想。
I.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二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與反法西斯同盟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