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岸防炮有意義嗎一個國家的海岸線都幾百幾千公里的,要多少炮防啊
岸防炮是用於近岸防禦,主要用來打擊敵人的登陸部隊。海軍現在用的岸防炮其實就是76式130毫米雙管艦炮。是中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配套的火炮武器系統,是在66式130毫米雙管岸炮基礎上研製的。1966年開始研製,1968年開始進行艦炮及其隨動系統的設計,由第一重型機器廠負責生產。艦炮系統最初採用數字式指揮儀,隨後,改進的炮指——IA型指揮儀採用了多微機分布式控制系統,使其主要參數都以表頁顯示,並配以720所設計的343炮瞄雷達。1975年和1980年,76式130毫米雙管艦炮的陸上實驗和海上定型試驗基本完成,1987年11月經國家批準定型,命名為76式雙130毫米艦炮系統。後來又進行部分改進,性能有較大提高。但是不管精度怎麼提高,射程畢竟有限啊。再說了,不是我輕敵,要對付中國這樣的大國,你就是讓號稱黴菌第四軍種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來都是一個不可想像的任務。既然登陸我國需要敵軍重兵集團的集結和大量運輸、護航艦隊的支援,我們的情報部門就是再笨蛋都不可能沒有覺察吧。到時候調集陸軍部隊去防守海灘都比這幾門炮強,大家可以看看台灣,他們可是晚上睡覺都得睜一隻眼防登陸的。國軍有岸防部隊屬於正常,但是對於我們已經具備一定實力的解放軍來講,要不要都可以。即使咱們假設真的有敵國部隊登陸我國海岸。這樣的國家反正不會是菲律賓那樣的國家吧。咱們就以黴菌為假想敵,假設黴菌沖破海上封鎖線,岸防炮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因為它不僅射程有限,還有一個重大缺點就是機動性太差!駐守金門的國軍之所以用,就因為金門彈丸之地。多布置幾門就可以不留死角。海岸較長的國家和地區不宜使用。國軍在台灣本島的部隊都不用,他們抗登陸主要依靠坦克和機動發射的反坦克導彈。再說一旦海空力量被摧毀,靠幾門岸防炮恐難力挽狂瀾!當年北洋水師軍艦沉沒之後,威海衛的炮台根本無法阻擋日軍進攻。總之,依本人愚見。岸防炮是早先我國海空實力極度弱小時期的產物。是被動防禦的體現。但是當前與我們藍水海軍的目標相距甚遠,甚至可以說不合時宜,應當退出歷史舞台了
⑵ 關於二戰是德國軍隊的問題~~
二戰期間,納粹元首希特勒就曾夢想製造出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巨炮,納粹工程師也果然在他的要求下製造出了一種叫做「古斯塔夫」的超級大炮。
它是世界上曾經出現過的最大的大炮,盡管「古斯塔夫巨炮」的射程達到29英里遠,殺傷力也異常兇猛,然而由於它實在太過笨重,這個「超級怪獸」並沒能讓瀕臨滅亡的納粹帝國起死回生,相反它自己也在戰爭中成了美軍的「俘虜」。
二戰期間,納粹元首希特勒向德國工程師發布一道命令,要求他們設計出一種「可以穿透一米厚的鋼、七米厚的混凝土、三十米深泥土的超級炮彈」,德國弗里德里奇·克魯普軍火公司的武器專家們隨即向希特勒呈獻上了「古斯塔夫巨炮」——這是有史以來曾經製造過的最大的大炮。
包括運輸車在內,它重達1344噸,整門大炮有4層樓高、20英尺寬、140英尺長。操作「古斯塔夫巨炮」簡直是後勤部門的夢魘,因為需要500名士兵一起合作,才能搬運和移動這個「超級怪獸」,並向敵人發射出致命的炮彈。
「古斯塔夫巨炮」直徑近一米寬的炮膛可以容納兩發炮彈,一發10584磅重的高性能炸葯彈和一發16540磅重的混凝土穿刺彈。「古斯塔夫巨炮」能擊中29英里外的目標,堪稱當時的「超級武器」。
第二次大戰中的德國超級大炮,除了古斯塔夫之外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卡爾」了。
1933年,德國為了對付正在法國建造的「馬其諾防線」而向克虜伯公司提出800mm列車炮的定單,當1937年克虜伯正式著手進行建造時,納粹政府又向它的死對頭——萊茵金屬公司發出了設計一種用途相同的自行臼炮的命令。
1940年5月,樣車開始進行各類試驗,並冠以參與開發的卡爾·貝克將軍的名頭,廠方的編號則是「040號設備」。起初裝備的是8。44倍口徑600mm臼炮,但是設計時留出了餘地,因此也可換裝11.5倍口徑的540mm臼炮以增大射程,540mm的型號為「041號設備」。兩者都是將臼炮搭載在由十一個負重輪的巨大底盤上,重達124噸的車體由戴姆勒·賓士MB503-V12型580馬力引擎驅動,最大時速只有可憐的十公里,亦因發射時震天動地的威力而被稱為「雷神之錘」。
從1940年11月至1941年8月,萊茵金屬公司一共建造了六門「卡爾」臼炮,分別起名為:一號炮「亞當」、二號炮「夏娃」、三號炮「多爾」、四號炮「奧丁」』五號炮「洛奇」、六號炮「迪沃」。
1941年在德國的倫貝格成立了裝備四門「卡爾」的第六二八重炮營,該營擁有的「亞當」、「夏娃」、「多爾」和「奧丁」以及420毫米固定臼炮「伽瑪」、800毫米列車炮「古斯塔夫」一起在1942年參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爾攻防戰,「卡爾」的高爆彈在粉碎蘇軍北部要塞的戰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後一號到四號炮被轉交給第八三三重炮營,而「洛奇」和「迪沃」則參與對1944年華沙起義的鎮壓行動。在戰爭末期,每兩門「卡爾」編成一個連,但是在完全沒有制空權的戰況下基本沒有作用。
⑶ 諾曼底登陸戰中德軍為什麼失敗
德國失敗原因有幾個:
1.法國是德國的大後方(即使他處於在皇家空軍的作戰半徑內)甚至被稱作東線部隊的療養院(和蘇聯人作戰打殘廢的部隊來此休整)其駐守的守軍大多是『國民兵』(就是中國的民兵)和外國志願兵,很多守軍都不是德國人,作戰熱情低下
2.海岸線很長,各地守軍不足(除了加萊之類的重鎮)比如大名鼎鼎的奧瑪哈海灘,其實只駐守了1個不滿員的雜牌團。而像猶他海灘之類駐軍還不到500人。海岸工事不全,大西洋壁壘只是個未完成品。由於缺乏武器(也有說是迷惑盟軍)海岸炮大量是假的,只能用來嚇唬人。(法國游擊隊把這一情報提交給了盟軍)
3.將軍思想僵固,(自從隆美爾將軍逝世後,恩,就是那個沙漠之狐隆美爾,北非回來後任職法國地區的防務工作。)新上任的將軍採用了『教科書式的』部署,把強大裝甲部隊部署在巴黎,讓步兵守海灘,以不變應萬變(原本這是正常思維啊,可惜開戰後盟軍的空軍把大部分裝甲部隊死死釘在路上,使得一開始裝甲兵毫無建樹,卻都損失過半)
4.盟軍情報工作做的非常出色,假文件欺騙,公眾人物在加萊對面露面,在加萊做出發起攻擊的准備架勢,讓飛機帶著假文件墜毀等等,成功迷惑了德軍指揮部。
5.最關鍵點就是盟軍的空軍,遮斷式轟炸,不斷地騷擾德軍行軍,把大多數德軍托在了路上,無法趕往海灘
無論是軍事據點,還是小股德軍,空軍見到什麼就幹掉什麼,除了2架德軍FW-190曾經『路過』諾曼底,若長的海岸線,竟沒有德軍飛機支援
6.傘兵的作用:控制了主要橋梁,並分散了德國的守軍力量
德軍其實乾的也很不錯了:1.在這種規模轟炸下,鐵路除前線外基本暢游通(轟炸後鐵路6小時內修復,鐵路橋3天內修復,這得益於德國技術精湛的鐵路工人和發達的鐵路網)相比下公路就糟糕多了。
2.德軍的小股部隊作戰頑強,在缺乏情報,得不到可靠命令時(指揮部一團亂,命令反復更改),僅僅依靠戰斗經驗,給盟軍造成很大的損失(波卡基噩夢等戰例)
⑷ 德國在二戰期間都裝備過哪些海岸火炮,威力都有多大
德國在大西洋沿岸的150mm海岸炮台,和前面提及的210mm海岸炮一樣,均採用堡中塔結構,即炮塔安置在加固堡壘中,得到極高的防護水平,但缺點是射界較為有限。圖片出處依然稱這些150mm炮是斯柯達炮,依然值得推敲,除非是奧匈時代庫存的斯柯達炮身管
正在施工中的一處德軍305mm海岸炮台,也是採用所謂「堡中塔」結構,周圍的「草叢」其實是鋼筋茬
德軍在大西洋沿岸的210mm海岸炮,圖片出處稱裝備的是斯柯達炮,畢竟一戰後斯柯達廠所在的捷克並無海岸線,未曾開發過專用210mm艦炮和海岸炮,倒是應土耳其的招標業務而開發了210mm陸用機動式重型加農炮,即後來德軍炮兵裝備序列中的K-39炮,但從圖上炮堡內伸出來的火炮身管的特徵判斷,不像K-39
德國SKL50艦炮身管改造成海岸炮,二戰時德國利用魏瑪時代留存的舊式280mm和305mm艦炮身管改造了不少雜類海岸炮,圖上就是一例。可見炮台純粹是人力操作的,沒有任何防護結構,這樣的布局,對於炮台選址和減輕岸防設施後勤壓力很有好處,主要是無需電力,並且土木工程量也小,但缺點是一旦炮台在戰斗中暴露位置,遭受敵艦炮火急襲,外露的炮手很容易遭受傷害,從而影響炮台的持續戰力。
「格奈森諾」號的一座三聯裝280mm裝甲炮塔,安置在挪威海岸充當海岸炮
德國SKC28型150mm雙聯裝艦炮炮塔,原本屬於德國海軍「格奈森諾」號戰列艦,該艦裝備有四座這樣的雙聯裝全封閉炮塔,另有四座單裝非封閉炮塔。「格奈森諾」號受重創後,該艦所有炮塔悉數從艦上拆卸,挪用上岸,其中四座單裝150mm炮塔安置在軌道平板車上改做列車炮外,其餘全封閉炮塔皆改做固定式海岸炮
⑸ 英國敢死營沙漠戰納粹德軍摧毀德軍岸炮的電影
浴血狂沙 Tobruk (1967)
又名:托卜魯克 / 托布魯克 / 要塞爆炸戰
⑹ 火車炮為什麼被納粹德國廢除了,難道是目標太大
雖然列車炮火力巨大,射程遠,並能夠在沒有戰場制空權的情況下對敵方縱深和堅固目標予以毀滅性打擊,但由於列車炮本身過於笨重,並且在移動中要進行復雜的拆卸,加上製造成本高,大口徑火炮壽命短(口徑達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列車炮只有100發的設計壽命),實際使用中並不理想。並且二戰後期V1、V2兩種導彈的出現,使列車炮基本退出了歷史舞台
⑺ 臼炮是一種早已淘汰的火炮,但為啥二戰德國還要發展臼炮
臼炮的威力大啊,用來打堅固的要塞很合適。
二戰前被淘汰的是小型臼炮,因為當時已經有迫擊炮了,而德國發展的是專門用來攻擊要塞的大型臼炮,那時候還沒有太好的攻堅武器呢。
⑻ 諾曼底戰役的結果如何
諾曼底戰役(1944年6月6日~7月24日),是第2次世界大戰後期,美英武裝力量在諾曼底進行的一次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戰略性登陸戰役,又稱諾曼底登陸。這次戰役持續了2個多月月,最終以盟軍成功建立灘頭堡,解放巴黎告終。至此,盟軍終於突破了德軍的「大西洋壁壘」防線,在法國開辟了第二戰場。
戰爭背景
1941年,自從德國入侵蘇聯後,蘇聯紅軍便一直單獨地在廣大的歐洲大陸上與德軍作戰。於是,斯大林就向丘吉爾提出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對納粹德國實施戰略夾擊的要求,但當時美國尚未參戰,英國根本無力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戰略登陸作戰。對於蘇聯的建議,英國的響應只是派出小部隊對歐洲大陸實施偷襲騷擾。直到1942年底,蘇軍在伏爾加格勒會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開始准備反攻,德軍隆美爾軍團在北非受到嚴重打擊,歐洲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有利於美英盟軍的變化,美英才考慮在法國北部奪取一個戰略性登陸場。1943年1月,美英初步達成協議,准備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1943年5月,英美召開華盛頓會議,決定於1944年5月在歐洲大陸實施登陸,開辟第二戰場,並著手制定登陸計劃。1943年11月,英、美、蘇三國首腦在德黑蘭開會,會議決定,三國組成盟軍,英美在德國北部實施大規模登陸作戰,開辟第二戰場,蘇聯紅軍在歐洲東線發動攻勢,牽制德國主力兵團。同年12月,美、英首腦再次會晤,任命美國陸軍上將艾森豪威爾為作戰總指揮。1944年1月14日,艾森豪威爾走馬上任,並組織人員修訂了之前完成的「霸王作戰」計劃。其基本設想是以登陸部隊為突擊力量,在飛機、火炮、艦艇的支援下,在法國諾曼底登陸,突破德軍防禦工事,開辟大量登陸場,讓增援部隊順利登陸,進行陸上戰斗,奪取最後勝利。關於登陸地點,幾經商議後,選擇了自然條件惡劣、德軍防禦兵力較少的諾曼底,登陸時間內定在漲潮的6月5日凌晨。
為實施這一大規模的戰役,盟軍共集結了多達288萬人的部隊。陸軍共36個師,其中23個步兵師,10個裝甲師,3個空降師,約153萬人。海軍投入作戰的軍艦約5,300艘,其中戰斗艦包括13艘戰列艦,47艘巡洋艦,134艘驅逐艦在內約1,200艘,登陸艦艇4,126艘,還有5,000餘艘運輸船。空軍作戰飛機13,700架,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斗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
而德國方面在諾曼底戰役開始前,德軍最精銳兵團——179個師和5個旅還在蘇德戰場作戰,約佔德軍總兵力的65%。在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只有德軍58個師,編成「B」和「G」兩個集團軍群,隸屬於龍德斯泰特元帥指揮的「西線」司令部。這支軍隊由第3航空隊(160架戰斗機)負責支援。法國北部,比利時和荷蘭沿岸由德國「B」集團軍群防守,司令為隆美爾元帥,其基本兵力集中在加萊海峽沿岸,因為德軍統帥部估計盟軍將要在這一地段登陸。而在盟軍打算攻入大陸的塞納灣沿岸的廣闊地段上,防守的兵力只有德軍3個師。在比斯開灣、加萊海峽和拉芒什海峽各港口駐泊有「西線」海軍部隊的水面艦艇。此外,為了抗擊登陸,還抽調了駐泊在布列斯特、洛里昂和比斯開灣其他各港的49艘潛艇。至諾曼底登陸戰役開始前,德軍統帥部批准實施的法國北部沿岸防禦工程計劃,塞納河以東的工程完成了68%,塞納河口以西的工程只完成了18%。但即使這樣也給盟軍登陸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戰爭經過
在諾曼底登陸中,盟軍空降兵的任務是在登陸灘頭兩側距海岸10~15千米的淺近縱深空降,阻止敵預備隊的增援,並從側後攻擊德軍海岸防禦陣地,配合海上登陸。由於在最初的1~2天里,盟軍只登陸6~8個步兵師,而只有在建立起可供裝甲師展開的大登陸場後,才將裝甲師投入作戰。如果在裝甲部隊上陸前德軍突破了登陸部隊的防線,將會給登陸帶來滅頂之災,所以空降兵的行動在登陸初期對於登陸勝利是至關重要。
6月5日夜,在空軍密集突擊的掩護下,盟軍在卡朗坦市以北空降了2個美國空降師,在卡昂東北空降了1個英國空降師。運送登陸兵的船隻是在暴風雨天氣下開始橫渡拉芒什海峽的,因此,此舉出乎海軍統帥部意料。德軍海上的第一次抵抗僅僅是用驅逐艦進行攻擊,擊沉1艘驅逐艦。甚至當艦艇開始炮擊時,德軍海岸炮連射擊紊亂,毫無效果。在登陸地域未出現過德國的航空兵。德國「西線」坦克集群的各兵團遠離海岸,由於交通線上的目標不斷遭到空降兵盟國空軍密集突擊而不能參加抗登陸作戰。盟軍出敵不意,攻入大陸,取得優勢地位。6月6日早晨,盟軍開始在諾曼底沿岸登陸。盟軍在艦炮強大火力和空軍連續突擊的支援下,奪取了幾個登陸場。在登陸開始後的16~17小時內,
在這些登陸場上陸的軍隊共有132715人。戰役的第一天在東區(英國)就卸下6000件兵器和運輸工具(包括900輛坦克和裝甲車、600門火炮和其他器材)以及4300噸裝具和彈葯。登陸行動如此快速,是由於使用了大量專用登陸船隻,這些船隻能直接抵達岸邊把部隊遣送上陸和卸下技術兵器,還使用了有專門設備的大型船隻和港口設備作為碼頭。截至6月17日,盟軍建立了2個臨時港。在拉芒什海峽還鋪設了輸油管。盟軍這時已推進到韋斯特勒昂以東,科蒙和卡朗坦以南一線,截斷了在科唐坦半島活動的德軍集團。登陸場上已有19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共約50萬人。德軍統帥部這時投入戰斗的達到12個師,其中有4個坦克師。德軍使用兵力分散,因而遭受重大損失。7月5日,也就是登陸以後的第29天,在諾曼底已有盟軍100萬人。由於蘇軍在白俄羅斯進攻順利,德軍基本兵力被鉗制在蘇德戰場上,德軍統帥部已經沒有戰役預備隊可供使用。但是英美軍隊向大陸縱深推進的速度仍然很緩慢,直到7月25日才推進到卡昂、科蒙、聖洛以南的沿岸地帶,建立起一個戰略登陸場。至此諾曼底登陸戰役即告結束。
戰爭結果及評價
諾曼底戰役歷時43天,盟軍以57,200人死亡,168,600人受傷或失蹤的沉重代價完成了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最大規模也是最後一次攻勢,是二戰中最具有戰略意義的事件之一。諾曼底登陸的勝利,標志著西歐第二戰場的正式開辟。第二戰場的開辟,拖住了法西斯德軍的大批兵力,不僅減輕了蘇軍的壓力,有利於協同蘇軍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國提前無條件投降,而且也便於美軍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對日全力作戰,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⑼ 德國二戰武器型號性能
地面壓制火炮主要為150MM火炮,型號不止一種的,我一個一個說吧 先說150MM加農炮,二戰德國的150毫米加農炮系列發展的還算是比較成功的,性能超過同級別200毫米口徑以內的榴彈炮的性能。德國150毫米K16加農炮在德軍中裝備數量不多,150毫米K18加農炮的性能優秀,而150毫米K39加農炮的射程最遠。二戰後期,德國在150毫米加農炮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了170毫米K18加農炮,和其他更大口徑的加農炮來取代150毫米加農炮系列。 150毫米K16加農炮,口徑150MM,長6.41M,炮彈重51.4公斤,最大射速2發/分,初速757米/秒,最大射程22000米,150毫米K16加農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令同敵方士兵非常恐懼的重炮,二十年過去以後,該炮沒有什麼大的發展。1938年,德國國防軍將性能還湊合的150毫米 K16納入現役,但是其落後的性能已經不能適應德軍的戰場要求,隨後150毫米K18加農炮逐漸取代了德軍中的150毫米K16重炮。而有一部分淘汰的150毫米K16重炮被改裝成海岸炮,部署在法國境內的「大西洋牆」防禦工事內。 德國150毫米K18加農炮,口徑150毫米,長8.2米,炮彈重43公斤,最大射速2發/分,初速865米/秒,最大射程24825米。150毫米K18加農炮,是1933年開始研製,1938年開始量產的大口徑重炮。150毫米K18性能非常優秀,是德軍二戰中非常重要的重型支援火炮,其較遠的射程和巨大的威力足夠完成對步兵的遠程火力支援。150毫米K18加農炮擁有2種不同的炮架,一種是運輸和行軍狀態的四輪炮架,還有一種是戰斗射擊狀態的2輪炮架。150毫米K18重炮,是二戰期間德軍服役的標準的重型支援火炮,伴隨德軍參加了二戰的許多重大戰役,為德軍的南征北討立下了汗馬功勞! 德國150毫米K39加農炮,是150毫米K18的後續型號,克虜伯公司生產了2門原型炮,後來量產型與原型的主要區別是炮架的不同,量產型的150毫米K39重炮使用了其他火炮的炮架。1942年,克虜伯公司開始量產。後來克虜伯公司在150毫米K39重炮的基礎上研製了2種更大口徑的重型火炮,就是210毫米L/50重炮和240毫米L/46重炮。 再說說榴彈炮,德軍二戰中的150毫米系列榴彈炮,在整個二戰德軍的火炮系統中性能是最差的。甚至在1945年二戰進入收宮階段,德軍研製的150毫米系列榴彈炮改進型的性能還趕不上蘇聯二戰前研製的152毫米系列榴彈炮的性能。在德軍150毫米系列榴彈炮中,150毫米 s.FH.18作為德軍150毫米系列中的標准制式火炮,其重量太重,不方便機動,其火炮的射程也顯的不足。150毫米s.FH.18作為取代一戰的德軍150毫米榴彈炮的後續型號是不成功的,二戰中,150毫米s.FH.18沒有作進一步的改進了。德軍150毫米榴彈炮下屬型號: 150MM s.FH13,s.FH13/1, s.FH40,s.FH43,s.FH44,s.FH18,s.FH18/40,s.FH18M,s.FH36。 德軍的150毫米s.FH13榴彈炮,口徑150毫米,炮架重2250公斤,長2.55米,炮彈重40.8公斤,初速385米/秒,最大射程8675米。 s.FH13榴彈炮是一戰期間德軍裝備的榴彈炮,其中有700門s.FH13 一直在德軍服役到1939年,源於一戰的火炮,其射程太近,火炮威力嚴重不足(其實看其出膛初速度這么低就知道性能不怎麼樣),s.FH13榴彈炮的改進型號有150毫米s.FH13/1榴彈炮,150毫米sFH13/1榴彈炮,該改進型號主要裝備在繳獲的法軍的」洛林拖拉機」上,成為自行榴彈炮,主要用於北非戰場的作戰。 150毫米s.FH40榴彈炮,口徑150毫米,長4.9米,最大射速4發/分,初速595米/秒,最大射程15675米,由萊因金屬公司生產。s.FH40榴彈炮是萊因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的一個合作火炮項目,主要是以萊因公司為住,項目內容主要是改進德軍150毫米榴彈炮,減輕重量和提高射程。在樣炮的測試中,s.FH40的射程沒超過15公里,但是其重量卻超過6噸,改進是失敗的,該炮的射程甚至還比不上蘇聯同級別的老舊型號,象一些二戰前蘇聯研製的122毫米,152毫米榴彈炮.二戰爆發後,德國國防軍只是將其列入備選生產火炮型號,實際產量很少。 150毫米s.FH43榴彈炮和s.FH44榴彈炮都是s.FH40的改進型號。s.FH 43的設計最初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的斯科達兵工廠提出來,後來由德國萊因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在斯科達兵工廠的設計基礎上分別研製的一種全新的150毫米榴彈炮,但是只有萊因金屬公司製造出樣炮並進行實驗, 克虜伯公司後來終止了該炮的研製。二戰中,因為萊因金屬公司的改進不成熟,所以產量稀少。s.FH44和s.FH43一樣,最初設計也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的斯科達兵工廠提出來, 後來由德國萊因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在斯科達兵工廠的設計基礎上分別研製的一種全新的150毫米榴彈炮,並製造出樣炮並進行了實驗。 說說著名的150毫米s.FH18榴彈炮,炮架長7.8米,長4.44米,寬2.3米,高1.7米,火炮總重量6304公斤,炮彈重43.5公斤,火炮俯仰角為-3度——+45度,火炮方向射界為左右正負45度,最大射速4發/分,初速520米/秒,最大射程13325米,產量:5403門。s.FH18榴彈炮1934年進入德國國防軍中服役,其後續改進分別由德國萊因金屬公司與克虜伯公司同時進行。總體來說,150毫米s.FH18榴彈炮是不成功的,其重量太重射程太近,其有限的射程甚至還不如德軍繳獲蘇聯的152毫米榴彈炮的德國仿製品.盡管如此,150毫米s.FH18榴彈炮還是作為德國國防軍中的標准重型榴彈炮來配置的,與德軍的105毫米 s.FH18輕型榴彈炮形成高低搭配使用,實際作戰中,其作戰效果還不如105毫米s.FH18輕型榴彈炮,該炮使用火箭彈射程能達到18200米。 150毫米s.FH18M榴彈炮是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的150毫米s.FH18的改進型號,與s.FH18的主要區別是有炮口制退器,其餘類似。 150毫米s.FH18/40榴彈炮,長5.39米,初速595米/秒,最大射程15675米,總產量46門,s.FH18/40是克虜伯公司對s.FH18榴彈炮的改型,火炮射程比s.FH18有所增加,達到15675米。但是對於150毫米這個級別的重型榴彈炮來說,15675米的射程是遠遠不夠的.這個射程比同級別的前蘇聯的152毫米榴彈炮,美國的155毫米榴彈炮的射程都近,為解決德軍150毫米系列榴彈炮的射程短,德軍後來採用170毫米加農炮來代替150毫米來作戰(170毫米K18),德軍的170毫米加農炮威力大,射程遠,性能相當不錯。 150毫米s.FH36榴彈炮,炮架長10.24米,長3.55米,寬1.75米,高1.88米,炮彈重43.55公斤,最大射速4發/分,初速485米/秒,最大射程12500米。s.FH36榴彈炮是萊因金屬公司生產的一種榴彈炮,該炮是德軍150毫米s.FH18榴彈炮的輕型化改型,萊因金屬公司於1935年開始著手改進150毫米s.FH18榴彈炮,1939年定型生產,主要裝備德國國防軍的非摩托化步兵師。s.FH36大量採用輕合金製造,重量比s.FH18減輕了不少,炮架也縮短了一半,不過火炮的出膛初速度也有所下降,射程比s.FH18還近,才12500米,作為傳統步兵師的重型壓制榴彈炮,這樣的射程是不夠的,實際作戰中與105毫米s.FH18榴彈炮作戰效能重合,這不能不說是個敗筆。
再說說步兵炮,德國150毫米s.IG33步兵炮是二戰德軍產量較大的步兵炮,德國從1933年到1945年,一直不間斷的生產150毫米s.IG33系列步兵炮。150毫米s.IG33步兵炮最早研製開始於1927年,1933年正式投產,以後不斷改進,衍生了150毫米s.IG33/1,150毫米s.IG33/2兩種重要的自行火炮型號。另外德軍還有4種裝甲車輛也裝備150毫米s.IG33。150毫米s.IG33步兵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其重量太重,達2噸重,作為德軍步兵團的直瞄火炮確實比較重,機動性成問題。s.IG33步兵炮最初開始並沒有配置反坦克的穿甲炮彈,直到1941-1942年間德國新的穿甲彈技術的出台,伴隨德國新穿甲彈技術的出來,150毫米s.IG33步兵炮為了強化反坦克能力,在炮口安裝了炮口制推器,為了容納大的發射裝葯量,炮室也進行了強化,其反坦克穿甲彈的發射葯重量為30公斤,在實際作戰中,因為該炮的巨大重量限制了其對德軍步兵的支援和發揮,所以自行化改裝也迅速進行,德國人迅速在德國已經生產的一系列坦克底盤上加裝150毫米s.IG33步兵炮,這樣機動性的問題才得以解決。該炮巨大在威力使其產生了強大的心理威嚇力,通常不用幾發炮彈,意志薄弱的敵人就會從戰壕里出來投降,另外據說該炮有擊毀T-34的記錄,得卻沒有得到過證實。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時,該炮依然保持生產。
還有3種150MM無後坐力炮,150毫米LG240,150毫米LG290,150毫米LG42,就不多說了!
⑽ 二戰德國投降後日本有沒有襲擊德國潛艇還是把他回收了
戰爭末期,德國向日本派遣一艘U型潛艇,載著鈾原料。但是在菲律賓海一帶得知德國投降,所以就近向盟軍投降,從這可以看出,德日是邪惡軸心,怎麼可能襲擊,再說了,德國投降後德國潛艇都向盟軍投降了,日本不可能襲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