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如何看待德國外交部長

如何看待德國外交部長

發布時間:2022-08-26 14:44:19

① 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的外交手段

1935 年6月,里賓特洛甫奉命以無任所大使的身份前往倫敦,與英國談判並簽訂英德海軍協定,使德國的海軍噸位可為英國的35%,為德國擴建海軍創造了條件。 1936年8月,里賓特洛甫出任德國駐英國大使。在駐英國的兩年任期中,里賓特洛甫因受到英國社交界的排擠而大為光火,認為英國與德國的對立是不可調和的;在向希特勒報告英國不會反對第三帝國在歐洲的征服政策的同時,將英國描述為我們最危險的敵人;經常越過外交部長紐賴特向希特勒直接報告有關情況,參與德國的重大外交活動。1936年11月,里賓特洛甫在柏林與日本代表談判並簽署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0月,里賓特洛甫促成義大利在該協定上簽字,導致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的形成。
1938年2月4日,里賓特洛甫被希特勒任命為納粹德國外交部長。3月11日,根據與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伯爵的長談,里賓特洛甫向希特勒提出報告,認為英國不會對奧地利採取行動。隨後,他又奉命起草對奧地利的最後通牒。在納粹武力的脅迫和英法綏靖政策的縱容下,德國吞並了奧地利。里賓特洛甫還極力主張把捷克斯洛伐克變為德國的保護國,向希特勒保證能使法國置身事外,英國則只要你向他們表明你決不會退縮,他們就會讓步。此種判斷與希特勒的計劃不謀而合,慕尼黑危機的發展似乎又證實了此種判斷正確,因而,里賓特洛甫備受希特勒的青睞也就不足為奇。 慕尼黑危機之後,里賓特洛甫為推行德國的戰爭政策而加緊開展外交活動,頻頻得手。里賓特洛甫憑借三寸不爛之舌,鼓動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簽訂德意軍事同盟條約,導致1939年5月號稱鋼鐵同盟條約的德意軍事同盟條約的簽訂。
早在1938年10月,里賓特洛甫向波蘭提出蠻橫的領土要求:同意德國佔領但澤,將波蘭走廊讓給德國;德國宣傳機器則大肆宣傳波蘭境內的日耳曼人遭到迫害,製造但澤危機。1939年3月,里賓特洛甫威脅波蘭人大使,聲稱元首對波蘭的態度已越來越感到驚訝,波蘭必須認清它不能在俄國和德國之間採取中間道路,波蘭的出路在於同德國及其元首保持合理的關系。
1938年12月,里賓特洛甫赴巴黎與法國簽訂所謂友好條約,旨在離間英法關系。
1939 年1月,里賓特洛甫在陪同希特勒會見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長時威脅道,捷克斯洛伐克必須照德國人要你們做的一切去辦,否則便有不堪設想的後果。兩個月之後,里賓特洛甫為斯洛伐克起草所謂獨立宣言,並夥同希特勒、戈林脅迫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哈查簽署取消捷克斯洛伐克獨立的德捷協定。<
1939 年7月,里賓特洛甫與義大利大使談論波蘭問題,宣稱如果波蘭膽敢進攻但澤的活,德國將在48小時內在華沙解決但澤問題!如果法國居然為但澤出面干涉,從而掀起大戰的話,也隨它去,德國沒有比這再高興的了,這樣法國就會被消滅;英國如果膽敢經舉妄動的話,結果將是大英帝國的覆滅……美國呢?元首的一篇演說就足以將羅斯福打敗。 為了實施先西後東戰略、避免東西兩線作戰,里賓特洛甫奉希特勒之命一面以德英談判破壞英法蘇談判,一面力圖改善德蘇關系。1939年8月3日,里賓特洛甫指示德國駐蘇聯大使舒倫堡表示德國方面希望改善德蘇關系,他本人隨時准備為此與蘇聯談判。蘇聯對此不予理睬。8月 14日,里賓特洛甫急電舒倫堡(要求他親自將電文譯讀給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聲稱德蘇關系已經面臨歷史性轉折點,德國和蘇聯之間不存在任何實際的利害沖突,歷史表明當兩國是友邦的時候就一切順遂,當兩國是敵國的時候就不然了,再次表示願意前往蘇聯談判。蘇聯則予以拒絕。17日,舒倫堡奉命轉達德國准備與蘇聯結互不侵犯條約的意願。20日,希特勒急電斯大林,要求允許里賓特洛甫訪問蘇聯,就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舉行談判。次日,蘇聯宣布英法蘇談判破裂,復電希特勒同意里賓特洛甫訪問蘇聯。22日,里賓特洛甫攜帶希特勒簽發的全權證書飛赴蘇聯談判。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里賓特洛甫的外交活動達到巔峰。
為欺騙世界輿論、麻痹英法等國,1939年8月29日,里賓特洛甫向英國提出請波蘭派遣一位全權特使前往柏林 談判的建議,並要求波蘭特使於30日到達。8月30日夜,里賓特洛甫對英國大使呈送的答復照會不屑一顧,而快速宣讀為表明德國直到最後一分鍾仍在為合理 解決波蘭問題而努力的16點建議,宣讀完畢即稱這些建議業已過時。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閃擊波蘭。9月3日,英國、法國對德國提出最後通牒並在里賓特洛甫代表德國拒絕之後對德國宣戰。
1939年9月28日,里賓特洛甫在波蘭滅亡後赴蘇聯簽訂新的德蘇邊界條約,使德國邊境線東移。

② 德意志第三帝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的詳細資料

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 (Joachim von Ribbentrop,1893-1946),於1893年4月30日出生在德國韋塞爾的軍人家庭。在梅斯和格勒諾布爾接受外語教育之後,里賓特洛甫赴加拿大獨立經商4年。1914年返回德國,志願入伍服役,後晉升為中尉。大戰結束之時,里賓特洛甫臨時赴駐伊斯坦布爾的德國軍事使團任職,戰後在柏林經營主要面向英國和法國的酒類出口。 1920年,里賓特洛甫與德國香檳酒製造大王亨克爾之女安娜利斯·亨克爾結婚,開始步入上流社會。1925年,里賓特洛甫過繼給擁有貴族頭銜的姨媽,從而擁有貴族姓名前綴。
運亨通 組建里賓特洛甫辦公室
里賓特洛甫之子 Rudolf von Ribbentrop
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
1932年5月1日,里賓特洛甫加入納粹黨,一年之內即成為國會議員、黨衛隊上校和希特勒的外交顧問。里賓特洛甫在柏林郊外的豪華別墅則成為1933年1月希特勒為組織第一屆內閣而舉行秘密會議的理想場所。 里賓特洛甫於1934年出任德國裁軍事務代表駐國際聯盟大使。里賓特洛甫組建"里賓特洛甫辦公室",一方面與康斯坦丁·馮·紐賴特主持的外交部分庭抗禮,一方面設法搜集有關希特勒的情況(興趣愛好、會訪日程、言談舉止等),頗受希特勒賞識。
簽訂英德海軍協定
1935年6月,里賓特洛甫奉命以無任所大使的身份前往倫敦,與英國談判並簽訂"英德海軍協定",使德國的海軍噸位可為英國的35%,為德國擴建海軍創造了條件。1936年8月,里賓特洛甫出任德國駐英國大使。在駐英國的兩年任期中,里賓特洛甫因受到英國社交界的排擠而大為光火,認為英國與德國的對立是不可調和的;在向希特勒報告英國不會反對第三帝國在歐洲的征服政策的同時,將英國描述為"我們最危險的敵人";經常越過外交部長紐賴特向希特勒直接報告有關情況,參與德國的重大外交活動。1936年11月,里賓特洛甫在柏林與日本代表談判並簽署"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0月,里賓特洛甫促成義大利在該協定上簽字,導致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的形成。
奉命起草對奧地利的最後通牒
里賓特洛甫之子 Rudolf von Ribbentrop
1938年2月4日,里賓特洛甫被希特勒任命為納粹德國外交部長。3月11日,根據與英國首相張伯倫、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勛爵的長談,里賓特洛甫向希特勒提出報告,認為"英國不會對奧地利採取行動"。隨後,他又奉命起草對奧地利的最後通牒。在納粹武力的脅迫和英法綏靖政策的縱容下,德國吞並了奧地利。里賓特洛甫還極力主張把捷克斯洛伐克變為德國的保護國,向希特勒保證能"使法國置身事外",英國則"只要你向他們表明你決不會退縮,他們就會讓步。"此種判斷與希特勒的計劃不謀而合,慕尼黑危機的發展似乎又證實了此種判斷正確,因而,里賓特洛甫備受希特勒的青睞也就不足為奇。
促使鋼鐵同盟條約簽訂
慕尼黑危機之後,里賓特洛甫為推行德國的戰爭政策而加緊開展外交活動,頻頻得手。 里賓特洛甫憑借三寸不爛之舌,鼓動義大利首相墨索里尼簽訂德意軍事同盟條約,導致1939年5月號稱"鋼鐵同盟條約"的德意軍事同盟條約的簽訂。 早在1938年10月,里賓特洛甫向波蘭提出蠻橫的領土要求:同意德國佔領但澤,將"波蘭走廊"讓給德國;德國宣傳機器則大肆宣傳波蘭境內的"日耳曼人遭到迫害",製造但澤危機。1939年3月,里賓特洛甫威脅波蘭人大使,聲稱元首"對波蘭的態度已越來越感到驚訝,波蘭必須認清它不能在俄國和德國之間採取中間道路",波蘭的出路在於"同德國及其元首保持合理的關系"。 1938年12月,里賓特洛甫赴巴黎與法國簽訂所謂友好條約,旨在離間英法關系。
脅迫簽署德捷協定
里賓特洛甫之子 Rudolf von Ribbentrop
1939年1月,里賓特洛甫在陪同希特勒會見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長時威脅道,捷克斯洛伐克必須照德國人要你們做的一切去辦,否則便有"不堪設想的後果"。兩個月之後,里賓特洛甫為斯洛伐克起草所謂"獨立宣言",並夥同希特勒、戈林脅迫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哈查簽署取消捷克斯洛伐克獨立的"德捷協定"。 1939年7月,里賓特洛甫與義大利大使談論波蘭問題,宣稱"如果波蘭膽敢進攻但澤的活,德國將在48小時內在華沙解決但澤問題!如果法國居然為但澤出面干涉,從而掀起大戰的話,也隨它去,德國沒有比這再高興的了,這樣法國就會被消滅;英國如果膽敢經舉妄動的話,結果將是大英帝國的覆滅……美國呢?元首的一篇演說就足以將羅斯福打敗。"
實施先西後東戰略、避免東西兩線作戰
Waldemar Fegelein
為了實施先西後東戰略、避免東西兩線作戰,里賓特洛甫奉希特勒之命一面以德英談判破壞英法蘇談判,一面力圖改善德蘇關系。1939年8月3日,里賓特洛甫指示德國駐蘇聯大使舒倫堡表示"德國方面希望改善德蘇關系",他本人隨時准備為此與蘇聯談判。蘇聯對此不予理睬。8月14日,里賓特洛甫急電舒倫堡(要求他親自將電文譯讀給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聲稱德蘇關系已經"面臨歷史性轉折點","德國和蘇聯之間不存在任何實際的利害沖突",歷史表明"當兩國是友邦的時候就一切順遂,當兩國是敵國的時候就不然了",再次表示願意前往蘇聯談判。蘇聯則予以拒絕。17日,舒倫堡奉命轉達德國准備與蘇聯結互不侵犯條約的意願。20日,希特勒急電斯大林,要求允許里賓特洛甫訪問蘇聯,就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舉行談判。次日,蘇聯宣布英法蘇談判破裂,復電希特勒同意里賓特洛甫訪問蘇聯。22日,里賓特洛甫攜帶希特勒簽發的全權證書飛赴蘇聯談判。8月23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里賓特洛甫的外交活動達到巔峰。 里賓特洛甫
為欺騙世界輿論、麻痹英法等國,1939年8月29日,里賓特洛甫向英國提出"請波蘭派遣一位全權特使前往柏林"談判的建議,並要求波蘭特使於30日到達。8月30日夜,里賓特洛甫對英國大使呈送的答復照會不屑一顧,而快速宣讀為表明德國直到最後一分鍾仍在為"合理"解決波蘭問題而努力的16點建議,宣讀完畢即稱這些建議"業已過時"。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閃擊波蘭。9月3日,英國、法國對德國提出最後通牒並在里賓特洛甫代表德國拒絕之後對德國宣戰。
納粹德國統治集團內部對他的評價不一
盡管里特洛甫為推行納粹外交政策效盡犬馬之勞,但納粹德國統治集團內部對他的評價並不一致。戈林公開稱里賓特洛甫為"骯臟的小香檳酒販子"。戈培爾則不無刻薄地說:"他的名字是用金錢買來的,錢財是通過婚姻獲得的,官職是靠詐騙弄到的。"然而,希特勒聽不進任何反對里賓特洛甫的話,認為里賓特洛甫的"俾斯麥第二",甚至稱贊他是"比俾斯麥更偉大的外交部長"。 1939年9月28日,里賓特洛甫在波蘭滅亡後赴蘇聯簽訂新的德蘇邊界條約,使德國邊境線東移。 當對德國持同情態度的溫莎公爵(即因與美國的辛普森夫人結婚而遜位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於1940年被任命為巴哈馬群島總督時,里賓特洛甫策劃在里斯本劫持溫莎公爵並利用他反對英國國王喬治六世。但是,英國反間諜機構的努力和溫莎公爵對國王的的忠誠挫敗了這項荒誕的詭計。里賓特洛甫因此大失臉面。 1941年6月22日凌晨,里賓特洛甫接見蘇聯駐德國大使。准備就德國飛機入侵蘇聯領空提出抗議的大使剛一開口,里賓特洛甫即粗暴地說"這不是現在要談的問題",隨後提出一份辯解備忘錄。其時,德國已將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付諸實施。 里賓特洛甫在戰爭時期的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促使軸心國夥伴義大利與日本按照德國的意圖參戰;負責指導德國的對外廣播宣傳。里賓特洛甫相當賣力卻建樹甚微,倒是在對外廣播宣傳方面不時與戈培爾發生沖突。戈林、戈培爾、希姆萊等人很想把里賓特洛甫趕下台,但希特勒仍視之為"俾斯麥第二",予以留任。 1945年4月20日,里賓特洛甫在參加希特勒生日慶祝活動之後,預感到末日即將來臨,遂悄然逃離柏林。因而在希特勒的"政治遺囑"中,里賓特洛甫失去了在鄧尼茨政府中繼續任職的資格。1945年5月2日,施威林·馮·克羅西克繼任德國外交部長。
里賓特洛甫末日
戰後,里賓特洛甫被英軍抓獲。1946年10月1日,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納粹戰犯里賓特洛甫絞刑。15天之後,里賓特洛甫被絞死。值得一提的是,里賓特洛甫是第一個走上絞刑架的納粹高級領導。這是因為原本應第一個被執行死刑的戈林在刑前吞服氰酸鉀自盡,於是里賓特洛甫成為第一個被執行死刑的納粹高級領導。

③ 美英法三國精準打擊敘利亞:德國為什麼不

在美、英、法對敘利亞進行空中打擊後,默克爾又旋即表示,空中打擊是「以摧毀阿薩德政府的化學武器、阻止阿薩德政府違反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為目的,是美、英、法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承擔責任的表現」,因此評價此次打擊是「必要且適當」的。德國外交部長馬斯(社民黨)和國防部長馮德萊恩(基民盟)也在第一時間肯定打擊阿薩德化學武器的正確性,並且指責俄羅斯阻礙聯合國安理會調查敘利亞化學武器一事。
在這場突發事件中,德國在行動上延續了其在外交政策上固有的「克制文化」,保持對域外軍事行動的矜持和謹慎;但在道義上對盟友的行為表示支持,避免了之前在伊拉克戰爭和利比亞行動中明確向盟友說「不」而陷入與美國乃至整個西方陣營疏離的情形。
面對敘利亞持續多年的混亂局面,德國和那些企圖從中「分一杯羹」的國家一樣沒有應對紛繁復雜局勢的長期策略。但是,從「阿拉伯之春」爆發至今,德國對敘政策延續了受內政因素、包括國內民意驅動的特點,同時努力維持「有所作為」和「克制文化」間的動態平衡。
議會說「不」
首先,當前德國國內各政黨對如何處理敘利亞危機雖然態度不一,但都不主張採取軍事行動。針對此次行動,德國反對黨左翼黨和德國選擇黨直接將矛頭指向美國,認為在沒有明確證據表明敘利亞政府軍使用化學武器的情況下冒然實施報復打擊才是違背人權。面對軍事沖突的不斷升級,左翼黨寄希望於俄羅斯可以比華盛頓、倫敦和巴黎更為理性、避免事態進一步惡化;德國選擇黨指責默克爾應對危機始終態度敷衍、投鼠忌器,認為德國應同時與俄羅斯和阿薩德政府就敘利亞問題保持溝通。另一反對黨綠黨認為德國應該主動促成歐盟成員國達成一致、共同應對;自民黨則強調與俄羅斯和土耳其保持對話的必要性。
德國聯邦國防軍域外行動需要議會授權,由上可見,德國在參與敘利亞軍事行動上也沒有議會多數支持。而且德國國內民眾呼籲和平、反對軍事沖突的聲音依然為主流,早在2017年4月美國以敘利亞政府實施了化武襲擊為由發動軍事打擊時,德國絕大多數民眾均持反對意見。因此,對於剛剛「滿月」的新一屆德國政府來說,在各黨和國內民意並不支持對敘利亞動武的情況下,繼續和以往那樣,在口頭上表態支持、在行動上不實質參與,依然是一個穩妥而又「成本低廉」的做法。
難民之累
第二,受難民危機的影響,德國認為敘利亞危機的當務之急是消滅當地「伊斯蘭國」恐怖勢力、避免造成更多流離失所的難民。2015年難民危機爆發以後,超過百萬的敘利亞難民湧入德國。隨著近年來有極端勢力背景的移民造成的恐怖襲擊事件和犯罪事件頻發,反移民、反歐盟的右翼民粹政黨在日益高漲的排外情緒中不斷壯大,難民接納與融入已經成為關系德國社會安全、穩定和歐盟一體化的關鍵話題,更是在去年德國聯邦大選中的核心議題。
難民危機對德國社會造成的沖擊早已改變了德國在「阿拉伯之春」爆發伊始對伊斯蘭國家的感受,對難民既同情又忌憚的復雜情感超過曾經想推動伊斯蘭國家「民主轉型」的優越感和使命感。因此,任何無法為敘利亞帶來和平與安寧的行動對德國來說都意味著會有更多的難民踏上通往歐洲的顛沛之路,都意味著難民遣返政策將更加難以落實。所以,美國和俄羅斯在敘利亞爭奪地緣政治影響力的行動對德國而言沒有什麼吸引力,德國更不會像法國那樣急於在這場軍事行動中彰顯大國姿態。
政策導向
第三,縱觀德國在「阿拉伯之春」爆發後的敘利亞政策可以發現,德國堅持在聯合國和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框架內以政治對話和經濟制裁的軟性手段協調危機。在2013年9月爆發敘利亞化學武器危機後,德國的立場經歷了從支持反對派推翻阿薩德政權,到後來尋求同阿薩德政權保持對話的轉變。但無論哪種政策導向,德國都保持克制的立場,反對西方國家武力介入敘利亞內戰。即使在2015年法國巴黎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後,在法國首次觸發《里斯本條約》互助條款的背景下,德國聯邦議會在2015年12月4日批准聯邦國防軍派遣1200名官兵為法國軍事打擊「伊斯蘭國」提供後勤、情報和護航支持,並主動向庫爾德人提供武器,支持其打擊「伊斯蘭國」極端組織的軍事行動,但德國仍然避免直接參與作戰行動。
由此可見,德國在對敘政策上試圖保持有理、有節、有度,避免直接捲入沖突。在德國新政府的《聯合執政協議》中,外交政策章節的第一句就強調德國的外交政策是以實現和平為目標,雖然也指出聯邦國防軍是德國安全政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明確強調,德國依然重點通過外交、對話、合作與發展援助等手段解決國際危機與沖突。
德國在此次敘利亞軍事行動中的「克制」和「圓滑」與法國的積極主動形成了鮮明對比。德國與法國在經歷了充滿不確定的2017年後多次強調要共同捍衛歐盟團結與穩定,尤其是在跨大西洋夥伴關系變得不再可靠的背景下,要推動歐盟共同安全與防務向前發展。在德法推動下,歐盟25國已經在2017年12月簽訂了「永久結構化合作」防務協議(PESCO),朝歐洲防務聯盟邁出了堅實一步,但此次德法在軍事打擊敘利亞問題上的不同表現,表明兩國在戰略文化上的差異並未有實質性改變,這也是歐盟共同與防務未來發展中的一個主要障礙之一。

④ 美國有從德國撤軍德國人是否嘴上不說心裡爽嗎

美國要從德國撤軍,這是最近這兩天刷爆軍迷圈的一個最新大瓜。一開始有很多人都認為消息不實,或者純屬美國總統特朗普嚇唬嚇唬德國了事。但誰都沒想到「懂王」特朗普居然還真的就做了,特朗普真就下令要求美軍從德國境內撤出多達9500人的兵力。令人沒想到的是,消息一出之後,最先不幹的居然還是德國自己,難不成真像外界所說?德國是因為懼怕俄羅斯才不希望美軍撤出德國境內?

德國外長馬斯

目前,德國外交部長馬斯已經對駐德美軍的撤離表示了關切,這位德國外交部長形容目前的德美關系非常復雜,倘若駐德美軍真的要大舉撤離,那麼德國將會對此予以關注。另據德國媒體消息,德國負責跨大西洋事物進行協調的協調員皮特.貝爾,在獲悉了特朗普將要撤離駐德美軍的消息後,公開對外表示這對德國而言「完全令人無法接受」,德美關系會因為特朗普的此番舉動而嚴重受損。外界判斷,駐德美軍撤離之後德國勢必就要承擔起原本是美軍負責的德國防務,而這對於德國自身而言將是一筆上千億歐元的巨額防務開支,也是德國會反應如此激烈的最主要原因。(世界)

⑤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外交大臣皮洛夫的話表明了德國怎樣的外交傾向

參考答案:
(1)這句話表明了德國要加緊殖民擴張,爭奪霸權,強占殖民地。

(2)為『爭取陽光下的底盤』,德國幹了些什麼?產生了什麼影響?
答:強租中國的膠州灣,把山東變成德國的勢力范圍。
影響是:西方列強競相效仿,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⑥ 德國外交部長拉特瑪被槍殺是怎麼回事

1922年6月24日,一宗政治暗殺案震撼了德意志帝國。外交部長瓦爾特·拉特瑪從格瓦爾德的別墅乘車到外交部上班的途中,遭到康蘇爾組織的成員槍殺。這是德國自1919年以來,第376起政治謀殺案。兇手是退役的中尉艾爾溫·科恩、大學生恩斯特·維爾納、德霍夫(由他駕駛汽車)和25歲的工程師赫爾曼·弗雪。拉特瑪自1921年起擔任戰後重建部部長,常常遭到輿論界的指責,簽署拉巴特條約後,指責的聲浪更加高漲。極右派分子譴責他同情布爾什維克主義。這位被殺害的外交部長,是德國通用電子公司的創建者·埃米爾·拉特瑪之子。去年,在人們的多次請求下,他才決定擔任約瑟夫·維爾特內閣的部長一職。他心中非常清楚,身為一名猶太人,而就任此一責任重大的職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德國境內的反猶太主義氣氛不斷高漲,而且四處蔓延。拉特瑪自1915年起擔任德國通用電力公司的監事會主席,這位大企業家在戰爭中組織領導原料的供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他勸政府在陸軍部內設戰時物資局,並於1914年8月至1915年春擔任該局局長。拉特瑪是德國民主黨的重要成員,同時也是傑出的自由知識分子和人道主義者。身為經濟專家,他常常受政府邀請參與籌謀策略。此外,拉特瑪還著有關於未來社會的經濟、哲學作品,是當時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家之一。

⑦ 1938年底,前蘇聯駐德大使開始與德國官員在柏林就改善兩國經濟關系進行談判,最終取得了什麼成果

1938年底,前蘇聯駐德大使開始與德國官員在柏林就改善兩國經濟關系進行談判。雙方都知道,經濟貿3談判將為兩國改善政治關系鋪平道路。1939年春,英法蘇在莫斯科舉行締結反法西斯聯盟的談判,盡管談判遲遲沒有取得進展,但仍5起希特勒的焦慮。希特勒知道,這一聯盟一旦形成,德國將再次面臨兩面受敵的困境。希特勒決定,立即採取行動,以阻止這一反德聯盟的形成。隨後,德國開始頻頻1前蘇聯伸出橄欖枝。德國駐蘇大使舒倫堡表示,德國願意為前蘇聯提供一筆條件優惠的長期貸款。德國報紙也表示,德國謀求生存空間不意味著1前蘇聯擴張。前蘇聯並沒有立即做出反應,斯大林需要德國採取改善蘇德關系的進一步行動,他還需要進一步觀察英法蘇莫斯科談判的進展。希特勒決定採取新的行動。1939年6月,他通過義大利外相齊亞諾轉告前蘇聯駐羅馬的外交官,德國願意幫助改善日蘇關系,並希望與前蘇聯簽訂一項互不侵犯條約。幾天後,義大利駐蘇大使又1前蘇聯政府表示,德國願意為改善德蘇關系作出更大的讓步。斯大林清楚希特勒此舉用意在於破壞莫斯科談判,但他仍同意恢復在柏林進行的「貿3談判」。為了迫使德國作出實質性的、更大的讓步,前蘇聯有意放慢談判節奏。希特勒的「白色方案」將進攻波蘭的最後期限定為9月1日,離這一日期已不到40天了。希特勒心急如焚,頻頻致電駐蘇大使舒倫堡,要求他立即採取行動,會見莫洛托夫,立即將貿3談判轉入政治談判。8月3日晚,舒倫堡前往克里姆林宮,拜會前蘇聯外交人1委員莫洛托夫,雙方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會談。莫洛托夫有意對德國的「熱情」保持冷淡態度,指出,前蘇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德國態度改變的跡象,並繼續譴責德國過去的反蘇行動。他列舉了德日訂立《反共產國際協定》、德國支持日本1前蘇聯尋釁、德國反對前蘇聯參加慕尼黑會議等事實。8月14日,舒倫堡再次與莫洛托夫會談。在會談中,他告訴莫洛托夫,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將以希特勒的名義訪問莫斯科,與斯大林談判。他暗示德國願意與前蘇聯劃定兩國在東歐和波羅的海地區的勢力范圍。莫洛托夫表示,歡迎里賓特洛甫訪蘇,但建議在來訪之前,雙方應先達成原9性的協議。8月16日,舒倫堡正式提出,德國准備與前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期限可為25年,並准備與前蘇聯一起為波羅的海各國做擔保,它還願意發揮它的影響,說服日本改善日蘇關系。斯大林不急於同德國達成協議,有意繼續採取拖延策略,迫使希特勒進一步作出讓步。8月18日,希特勒明確表示,願意與前蘇聯簽訂協定,劃定各自在東歐和波羅的海的勢力范圍。翌日,前蘇聯表示,同意邀請里賓特洛甫訪問莫斯科,日期為8月26日或27日。希特勒不能等到8月26日,他放下架子,親自致電斯大林,請求斯大林同意立即邀請里賓特洛甫訪問莫斯科,電文稱:

「鑒於1們兩國都有建立彼此間新關系的願望,最好不要喪失任何時間,1因此再次建議你在星期二(8月22日)接見1的外交部長,最遲星期三(8月23日)。德國外交部長有最充分的權力來擬定並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和議定書。」在發出這份電報後,希特勒寢食難安,他無法判斷斯大林會作出何種反應,離發動戰爭的最後時刻只有11天了。直到午夜,他還打電話給戈林,問戈林如何判斷斯大林的反應。希特勒的擔憂是多餘的。8月19日,斯大林在蘇共政治局會議上已表示,他決定中斷與英法的談判,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在看到希特勒的電文後,他在回電中表示,同意里賓特洛甫在8月23日訪問,並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8月21日晚上10時30分,度日如年的希特勒終於收到斯大林的回電。看完電文後,他欣喜若狂,立即下令戈培爾通知德國電台,以最快的速度1世界播出這條消息。他擔心斯大林會反悔,想先造成既成事實。其實這是多慮了。8月23日中午,里賓特洛甫飛抵莫斯科,在機場上受到前蘇聯副外交人1委員波將金的歡迎。在德國大使館吃完午飯後,里賓特洛甫立即驅車前往克里姆林宮,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在門口迎接里賓特洛甫。會談隨即開始,出乎斯大林的意料,希特勒同意作出的讓步甚至超過了他的想像。雙方迅速達成協議,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秘密議定書的條款取得一致意見。

⑧ 德國外交部長

沃納·霍耶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德國外交部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